周一消息树

1. 失败的官司 将他人照片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美国艺术家Richard Prince向来毫不客气,在他看来,他已经给照片注入了新的意义,并因此占有了作品,这种使用应该属于合理使用。 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里这种手法不是“盗用”而被称呼为“挪用”。 但在上周的一场官司宣判中,Richard Prince破天荒地输掉了官司。原告摄影师Patrick Cariou诉讼Richard Prince和他的画廊Gagosian侵害了自己作品的版权,他们未经作者允许使用了Patrick画册中的28张照片,法官经过调查认为Richard Prince对照片的运用不属于合理使用。 下图为Richard Prince 挪用后的作品 插播一下美国法律对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a 目的和使用的方法。包括这种使用是带有商业特质,还是非盈利的教学使用。 b 版权作品本身的情况 c 使用数量和如果把版权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其部分被使用的程度 d 对版权作品的使用所导致其潜在市场价值的损害 法官在判定这个官司的时候根据以上几条,逐条进行判定,比如摄影师提供了因为Richard Prince使用自己的照片做展览,导致他的画廊取消了自己的摄影展的事实等等。 在这里有更为详细的法庭报告分析。 我想得很简单,如果挪用艺术不拿到市场上售卖,还会生出这么多事儿来么?Richard Prince还是把自己的盈利分一些给摄影师吧。 2.《纽约时报》收费 叫嚷了好多年,《纽约时报》于上周宣布开始收费,这是传媒领域的一件大事。有人认为这可能标识着互联网免费新闻报道时代的结束。 15美元一个月,读者可以在网上不限时看《纽约时报》,20美元一个月可以再得到一个Ipad的app,35美元还能得到手机的服务。所有纸质版本的订户自动获得以上所有权利。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我用坑坑洼洼的网络写东西,每隔一会儿,断裂的网络就提醒我应该停下来活动筋骨,锻炼呼吸——这颇为人性化,不是么? 或者,这也许还意味着,公正的知识与开启人心的明智将越来越难以获取。当然,这同样也意味着,下一个选择是回到古老的图书馆。 从上个周五开始,我就在想,今天的消息树应该怎样写。这颇有些像一个正经的媒体在面对一场突发事件思考在头版上放什么,尤其是当信息如同魔法号角中的老鼠从四面八法应诏而出的时候。 我首先要推荐这篇文章,写得臭哄哄的一篇文章,叫做“神圣的大粪”(The Holy Shit)。 作者是奥地利画家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一间装修华丽的公共卫生间是他的作品。对大粪的好奇来自他的一个质疑,抽水马桶的发明让人类可以不再面对自己不雅的排泄物,以及它们源于美味的食物并曾服务于食物生长的事实。但正因为人类的这种自以为是的优雅,与假装不存在的盲视,伴随着更多不可消解的垃圾被生产以及丢弃,最终导致食物变成大粪的循环依然运作正常,但大粪变成食物的循环却从此断裂。 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 设计的公共卫生间 不要以为这间卫生间是来自地震,它原本就被设计得这么眩晕,还有比这种华丽更让人觉得丑陋的么? 打开邮箱,又一个日本朋友要回国去做报道了,他说自己犹豫了很久,但因为这是发生在自己祖国的灾难,他理应回去。 这一切都像极了2008年的四川震后——从人们的情绪到现场的景象。京城的记者们都不见了,悲情中发回报道,然后是更为悲情的回忆。当时,纽约时报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当大自然发作时,那就是一场战争》。今天我想推荐另一篇《纽约时报》的文章《人类有限的预警和安全措施》(The Limits of Safeguards and Human Foresight)。这篇文章在三年之后,宣告面对自然发起的战争,人类彻底失败。作者慨叹就连日本这样一个对灾难应对准备充分的国家,都在这样的大灾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文章结尾是这样一段话:“日本地震的这一时刻,就好比是一个唤醒我们要做出改变的闹铃,但经过了那么多的案例和充满经验教训的灾难之后,却只让人类发生了一点点变化。好像是感冒打喷嚏,只让我们难过了一小会儿,随即一切可能就很快地再次回到庸常。” 周六1416教室举办的”亚洲女性摄影师作品幻灯展“这个沙龙,有一组作品可以回应《纽约时报》这个悲摧的结论。 印度摄影师Suruchi DUMPAWAR的作品《恐怖地点》,是对2008年7月26日印度古茶拉底省(Gujarat)阿默達巴德(Ahmedabad)地区的连环爆炸所发生的地点重新探寻,她照片里的场景庸常无味,但对照下面的文字,每个地点都是一个死亡发生的地方。 图片说明: Thakkarbapa Nagar:一个合同工在回家的路上在这里被炸死。 图片说明:珠宝市场:发生了两次爆炸,第二天一早这里仍然恢复了经营。 文字所描述的事实,在照片佐证下,却反而变成了虚幻。 傍晚,我回到家,门上贴着一个小宣传册《神爱世人》。真是一个宣扬宗教的好的时机。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     新闻周刊 重新设计 “改版后的新闻周刊将有更多的长文章,更大的照片,更多的专栏文章,会有以图表插画为主的文化版块。”《新闻周刊》执行主编 Tina Brown在这本杂志的改版新闻发布会上,昂扬地宣布该刊物开启了新航程。 这本杂志在亏损连连之后,去年被哈曼国际(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创始人西德尼·哈曼(Sideney Harman)从华盛顿邮报公司手中收购。 而杂志的一位编辑则指出,“它不再是给约翰老爹阅读的杂志。”他认为杂志的改版很成功:“像纽约杂志和GQ的混合,与时代周刊则完全不同。杂志的照片更大了,跨页大照片和图表竞相跳出来,吸引你的眼球,此外还有很多信息图表,边栏信息等小的设计,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 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改版后的《新闻周刊》,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的杂志都会在改版的时候声称其照片在变大了。这么改下去,会不会所有的杂志都变成画报呢? 2.     最美丽的报纸不在美国 博客作者 Alan D. Mutter在他的博客里提及这样一个事实,在美国报刊设计协会(SND)的年度评选中,最佳报纸设计奖,美国报纸所占的份额已经急剧下降。 1995年,在这个全球报刊版面设计比赛中,有十几份美国报纸获得最佳设计奖,但是到了2010年,数目为零。 2000年到今天,只有三份报纸获得最佳奖。他们是纽约时报(2009年)Hartford Courant(2000年和2004年)以及 San Jose Mercury-News(2001年),而后面两家报纸的经营者都破产了,导致采编部门也受到重创,经济危机形势严峻——这多少是美国报纸在设计上没有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报刊设计的前进步伐已经被超越,近来表现比较好的报纸有:葡萄牙的“I”,来自德国的“Der Freitag”,俄罗斯的“Azkia”以及波兰的“Rzeczpospolita”。 作者还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好的设计不是把报纸变得好看这样简单,尽管这也没错,但是鉴于读者的忠诚度对于媒介的长期健康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好的设计应该是针对读者需求的,要提前计划,好的设计构成并凸显内容,并最终促进整体对新闻的报道。 中国报纸在这项比赛中近年来在单项奖中也有斩获。 3.     书单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美国媒体新职位:Visuals Editor 上周,原本负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数字出版业务的执行总编David Griffin跳槽到《华盛顿邮报》,他在这里的新职位是这家媒体前所未有的——视觉总监(Visuals Editor) Griffin的工作是统领报纸里所有的视觉和设计团队,包括:设计,摄影,图表以及视频报道,这些人本属于不同的平台,现在他们则都作为视觉记者(visual journalists)——这支有90人的队伍将在Griffin这位视觉总监的带领下为报纸工作。 事实上,Griffin原来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他的工作也是全新的,主要负责帮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进军数字出版和移动业务,比如ipad平台的业务拓展。 当然,现在Griffin在华盛顿邮报的视觉统帅工作仍然包括这部分。 Griffin在职场能够走到这步和他自己多元的背景有很大关系,他一方面有丰富的视觉实践经验,做过摄影记者,当过图片编辑,艺术总监,另一方面,他干过报纸,也在杂志做过,接触过数字媒体。此外,他还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曾经担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图片总监(管理赫赫大名的摄影师,这工作不是好干的)。Griffin的学科背景是美国俄亥俄大学视觉传播学院毕业。 在我国国内,视觉总监也已经不是个新的名词,《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也早就在尝试这种把视觉工作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 (点击这里观看 Griffin在Ted上的演讲:how photography connects us) 2. 网络报道角逐奥斯卡 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提名的《仇岗卫士》( The Warriors of Quigang ) 这部影片与以往不同,它诞生于网络,生长在网络,你现在仍然可以在线免费观看。 这部四十分钟的片子,讲述中国农民张功利带领乡亲与一家化工厂斗争并最终将其赶出村子的故事。由Thomas Lennon和杨紫烨以及Yale Environment 360网站共同制作。 Yale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亲密关系 Elaine O’Neil, September 22, 1993, October 7, 1994, April 13, 1995, and April 13, 1996 1,美国摄影师Jon Wolf和他的律师Ed Greeberg 近日,试图和美国诸多媒体打版权官司的摄影师Jon Wolf,虽然和他的律师结成亲密的联盟,要为版权而战,但作为权利受侵害一方,他们反而遭到了网友的围攻。 这位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图森市的摄影师,他所拍摄的图森枪击案最小受害者的肖像,在未获得摄影师版权授权的情况下,被美国各大媒体纷纷刊登转载,其中包括美联社,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时报等著名媒体。 摄影师随后联合他的纽约律师打这场官司,要价是十二万五千美元。 一些媒体反馈,他们愿意给摄影师补偿,但绝对不可能这么高的数额。 摄影师未打官司之前,气势却输了三分。当他在枪击案发生后第一个工作日就去登记了照片的版权,同时又去拿孩子父母授权发表照片的授权书的故事被披露出来之后,网友认为该摄影师和律师只是试图把媒体当摇钱树,摄影师的facebook来了1200个愤怒的访客,网友还要发起一场抵制摄影师工作的行动。 法律问题遭到了道德纠葛,这是两位当事人没料到的。 2,时尚摄影师 David LaChapelle和著名歌手Rihanna 还是一场官司,即将对簿公堂的原本是亲密的合作对象,摄影师LaChapelle给歌手Rihanna拍过照片。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默多克的品味 上周最大的传媒事件是默多克的Ipad版日报:“The Daily”千呼万唤始出来。 看过之后,我的感受是,“媒体还是不要让媒体人来做了。”从这个据说是云集100个业界精英的团队所制作的产品中,你可以清楚看到,传统媒体人在把他们的内容嫁接到新媒体平台上时,姿态是多么地笨拙。 当然,这一切可能还要归咎于默多克同志的品味。博客The Magaziner是这么评价的:“这份杂志可能很对小报阅读者的品味,里面专门有一个版块叫做八卦(Gossip),却不见了商业(business)和科技(technology)的身影。” 但谁让我们对这个做黄色小报起家的默多克充满期待呢?答案可能依然是“八卦”,我们都有些心怀八卦地等待the daily的诞生,期待默多克和乔布斯这两个强硬派的联手好戏。 默多克——一个对新媒体呈强硬态度的人,在纽约时报一直纠结是否应该向网络读者收费的时候,他旗下的华尔街日报早就开始没有免费的午餐,泰晤士报也迅速建立收费墙,他讨厌google,声称他们是窃贼。 乔布斯——一个对新媒体呈强硬态度的人,在音乐到处被盗版,音乐人苦不堪言的时候,他一个卖设备的人却弄了个收费平台,靠雁过拔毛的方式和内容提供者分成。当传统媒体死亡的口号越来越响,他献出Ipad,似乎是救世主,但所有人都必须要接受不断被老乔“拔毛”的无奈现实。 说到底,两者都是精明的商人。 言归正传,下面就来详细说说the dailiy 1. 中性统计 媒体专栏作家Andrew Losowsky做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分析 谁主办:100多个编辑记者,分别来自《纽约时报》,《纽约客》,《华尔街日报》和《时代周刊》 办给谁:默多克说,这是一份给所有人的报纸(everyone) 版块:一共有六个,News, Gossip, Opinion, ARts&Life, Apps&Games, Sports,版块按照上面这个顺序出现,不能个性化,顺序不能改 广告:一共113个页码,其中有11个广告,广告都以视频为主,很多是fox自己的影视节目的广告 新闻:有29页,但是分量很轻,没有太多原创内容 结论:这是一份非常奇怪的报纸,其定位错综复杂,其新闻版块非常轻描淡写,随便弄一张照片,没有深度报道,仿佛定位是给女性逛商场闲暇随便看看,但其观点版块却高谈阔论,体育版块浓墨重彩,仿佛又是给男人们准备的特别刊物。 2,谁说这是新新闻主义?! 默多克说,新时代需要新的新闻报道。但“新新闻”绝对不是the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谁在那里 此刻的世界并不太平。 詹姆斯纳切特威会在哪里? 不管怎样,他们都在那里: 在埃及 为《纽约时报》供稿的摄影师Scott Nelson形容埃及人的性格是友好和幽默,而这已经被日趋紧张的局势所替代。 Scott是一个自由摄影师,开罗已经成为他的“据点”,他在当地居住了十多年。他近日在为纽约时报报道埃及的纷乱。 关于当下埃及的现场状况,在接受《纽约时报》Lens博客采访时,他提到:“军队开来坦克帮助示威者做掩体,抵抗警察的攻击。”这位摄影师一直活跃在第一现场,他对当下的局势并不乐观,认为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不可预测,并且有一些暴力。不过,他说:“所有的革命恐怕都是如此。” 在埃及冲突现场工作的除了通讯社摄影师比如路透、美联,法新,有不少自由摄影师,比如Ed Ou,加拿大摄影师,作品被Getty的Reportage所代理,近些年非常活跃,尤其关注中东局势,他会讲阿拉伯语,曾经跟踪索马里难民,纪录他们逃难到也门的故事。 Ed Ou摄影 Peter Macdiarmid/Getty Images 另外,前两日柳熹在埃及的冲突现场报道在这里发出来之后,我还接到她的一封邮件,此后便没有了音讯。看新闻提到,开罗机场陷入混乱,机组人员都已经无心工作,机场滞留了大批旅客。真心希望柳熹一切平安,能够顺利回国。 在突尼斯 1月14日,欧新社(EPA)摄影师Lucas Mebrouk Dolega在突尼斯冲突现场被警察掷出的催泪弹近距离击中眼睛,不治,1月17日去世。他最近在法国巴黎被安葬。欧新社的悼词中提到:“他最后的照片,被同事传给我们,和他所有的照片一样,这些照片让我们感到骄傲……” Lucas的不幸是近年来频发的记者被袭事件中的一起。 2008年Lucas在刚果 Lucas最后的突尼斯报道 Fred Ritchin在其最新的博客里也提到了自己对最近中东骚乱的报道的看法,不过,却是一连串的问号: 究竟记者,编辑和报道摄影师们,他们自己对中东的现状看法是什么呢?为什么他们就不能通过照片将之传达出来?为什么所有的照片都要平等对待?他们的计划就是要失去观点,让我们感到困惑,迷茫,疏远和被动?媒介是不是害怕表露自己? Fred Rithchin在为新闻媒介的和稀泥态度而不满。难道力图平衡多种声音的所谓客观新闻报道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过,也是的,在这个嘈杂纷乱的现实世界,浸在社交媒体的七嘴八舌之中,我们的受众从“权威媒体”中兴许更为需要一个观点,而并不是事实。 在这篇名为《我们应该看哪一张照片》的博客里,浏览众多照片,让他感动的是这样一张: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在信末,我们顺手写上“take care”(多保重),这仅仅是一个语气词,还是另有深意? 1,Take Care of yourself ,照顾好你自己 今天的开始是一条旧闻,它或许就是让我时常觉得“take care”富有隐喻的原因。 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法国艺术家Sophie Calle的作品题为”Take Care of Yourslef”,这是一个女人疗伤的方式——接到男友的绝情信,Sophie求助自己的女友,该如何回复这封信,两个女人的言语揣测,成就了这部作品——艺术家找到107个女性来解读这封信,拍下她们读信的样子,请她们分析暗含在“take care of yourself”结束语之后究竟是怎样的感情。 take care of yourself 画廊展览现场 说这部作品是疗伤,那是因为Sophie提到:“一个月之后,我感到好受很多,没有了痛苦,这种方法很有效,这个项目替代了那个男人。” 但这部作品并非只是一个女人对抗男人的方式,在接受卫报采访的时候,Sophie提到:“当我发现有些事情是错误的,我会把事情反过来看。这是一种照顾我自己(take care of myself)的方式。被误解之后我并非只是沮丧,而是努力迎向它,期待它,等待它。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思路,把事情朝向有利我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为此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 2,its strengths come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第一线 Ok,所有摄影的故事不是都应当来自第一线(现场)的么?! “不许摄影” 不许拍的往往是人们想拍的,禁止摄影或许反而会勾起人们更强烈的拍摄欲望,strictly no photography(严禁摄影)这个网站网络了各种在禁止拍照的场合下偷拍的照片——从博物馆到战争,搜索引擎上是这样的字样:我原本不应该看的照片…… 揭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第一线标签:“偷窥” 我和我的家庭 如果家里有个摄影师,是件挺麻烦的事情,因为你可能会不得不面对一种和照相机一起生活的日子。美国Smithsonian美国艺术博物馆即将开始一个展览,题目叫做:Close to home。展览的作品皆来自博物馆的馆藏,策展人从摄影师如何观照他们自己的家庭入手对一些作品做了新的诠释。 参与展览的一共有32 位摄影师,要了解美国摄影师如何站在镜头一段观看自己的家庭,此展览是一个很好的索引,参展摄影师的名录如下:Tina Barney, Virginia Beahan, Christopher Dawson, Muriel Hasbun, Martina Lopez, Elaine O’Neil,  Larry Sultan, Margaret Strickland and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如何阅读照片 按照惯例,今天要种树。但是早上起来很累啊,眼睛都睁不开,半梦半醒中看了一些文章。不过,倒是有几篇很有趣的文章让我振奋了一下,灵机一动,干脆就借着这棵消息树上的几片叶子,继续探讨一下周末提出的“阅读照片”的问题,不过,因为是信息快读,所以必然不深刻,点到为止吧。 1,《纽约时报》上的“摄影秀” 最近一段时间比较爱读美国几个透过影像谈“政治”的博客(BAG,Prison,Politics, Theory & Photography),当然,那些特别“美国政治”的文章以及长篇大论我其实看不懂,而且也不太感冒,就是赶上稍微偏社会议题浅显一些的,看起来则非常带劲儿。 比如这两日海地地震一周年,美国媒体又热闹了。《纽约时报》做了一个名为“A Year Later, Haiti Struggles Back”的回顾,看标题就知道是什么情绪,所以报道的封面选择了海地舞蹈演员扛着她的义肢大笑的照片就毫不奇怪。 不过BAGNews的Michael Shaw不买帐,他写了一篇文章:《我爱Fabienne Jean的照片,但这正是让我感到担忧的原因》(I Love This Photo of Fabienne Jean. And That’s What Worries Me) Michael在文章中谈到他看到这张照片时候的感觉: “作为一个美国视觉消费者,在长年的熏陶中,我们看照片都有着特定的方式,这张照片不会让我想到它是一张灾难照片或者是一张有关文化事件的报道,而更好似一张时尚摄影的作品,因为它太符合观看时尚照片的范式。 白色的背景布这个元素,是我们在拍摄时尚经常用的道具,而这个身材修长充满吸引力的女人,她的左腿的摆放方式也是一种很优雅的模特的样子,这让我们更容易将之看做一个‘模特’而并非是一个‘市民’。”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大概两年多以前,有个小朋友和我说:“嘿,我发现很多Geek也在看你的博客。”那个时候,我还很土,完全不知道Geek是何方神圣,在遭受了对方的惊讶与“鄙视”之后,我立刻到网上去学习了一下。 Geek:奇客,极客,技客。 2010年,各种超炫的高科技产品,高科技电影,大规模入侵人类生活, Geek这个原本指代怪人的词汇,也在当下的语境被更为狭窄地特指“高科技狂人”,我发现,我们的凡人生活已经无法离开狂人的各种发明。 今年的第一棵消息树,献给Geek: 1,2010,科技之年 有人把2010年归纳成这样几个年: 一个社交媒体相互融合的年份( a year of social media convergence ) 一个“云”已经写入商业每日必备辞典的年份 平板电脑之年 智能手机之年 Tweet的年份,地理定位的年份 这么一总结,事实就很清楚了,过去一年是一个科技超级繁忙的年份。这让我想到有好几次,在奇遇花园咖啡馆,当我们谈摄影的时候,隔壁的程序员们则在讨论网络上的新生意。我现在觉得,如果我的博客读者有Geek,那真是一件好事,我希望并且也深刻地感觉到,我们这些做摄影的必须和隔壁那桌程序员们融合。 其实Geek们早就开始吊儿郎当地玩摄影,我说吊儿郎当,意思是,他们从来不参与周六的外拍美女或者周日的长城采风等等这种严肃的摄影活动,就是拿个手机东拍西拍。 但他们却从来不吝惜分享照片,咔嚓一声,照片立刻就开始在网络上流窜。 2,所以,有位Geek干脆把2010年定义为:照片分享的一年( 2010 was the year of photo sharing)——随着智能手机照相机的分辨率提高,能够随时分享照片到自己社交网站的app变得抢手,高清的照片很快就拥满了facebook,Foursquare,有各种app给你的照片添加奇妙效果,剪切,拼贴,这些操作都在瞬时完成。科技的便利孕育出了新一代的“摄影人”,有人用一个新词形容他们: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TOP! 临近年底,各个机构和个人都在开列这一年的TOP榜单,之前谈到了很多年度图书的榜单,今天来介绍另外两个不同类型的TOP。 一个是Innovative Interactivity的博主Tracy Boyer所列出的年度美国50个最佳多媒体报道榜单。这个清单值得收藏,里面不仅包括美国当年几个重要的摄影报道工作坊所生产的多媒体报道,还囊括美国各大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媒体记者制作的多媒体报道,同时还有美国几个新闻院校学生的多媒体作品。 年度报道之《纽约时报》:战火里的一年 另一个TOP来自 Dlkcollection,博主是一个非常勤奋的收藏家,他对美国摄影展览的参观访问可谓是大满贯,几乎到访了2010年度美国所有重要的摄影展览。最近,这个博客列出了两个榜单:2010年度展览,2010年度摄影展览机构。 DLK的特点是建立一个模型,对展览的质量进行量化分析,因此展览的排名分析都有据可考。最后评选出来的年度最佳摄影展览机构包括博物馆:MoMA,大都会, 画廊:Marian Goodman,Pace, Matthew Marks等。 Bang! 下面三个故事都是有关“爆炸” 最近,摄影师 Dan Saelinger受雇于Fortune杂志,针对这本杂志即将刊出的一个报道——电子游戏操控设备的消亡,Dan和他的团队想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点子——把此类游戏的代表产品Xbox360的手柄给炸掉,同时拍摄静态照片和动态视频。 摄影师找到纽约一个专业的工作室,他们不仅有爆炸许可证还有专业工作人员。现场真的非常骇人,强烈建议Dan的博客去看看究竟,那里有这个特殊拍摄幕后的视频报道。 第二个爆炸的故事有些不那么怜香惜玉,摄影师Martin Klimas专门炸掉美好事物——比如美丽的花儿。 在他的网站上没有什么“爆炸指南”来解释这一行为的深意,但从他的链接中可以看出,这是个用商业摄影来谋生的摄影师,我想,这足以给这种吸引眼球的爆炸一个存在的理由。 但是日本摄影师 Shinichi Maruyama会给他的“爆炸”找到哲学含义,这是我们的第三个爆炸的故事,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撞击。 Shinichi主要拍摄水,之前的一部作品是水和墨的碰撞瞬间,似乎他最近则主要拍摄水被泼出来的瞬间时刻。这样的作品趣味性大于其艺术性,这是我的看法,如非要给之找一个存在于画廊的理由,当然也可能如其所言,这是一部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美学趣味的“空书”(空中的书写)。 最后,帮助《华夏地理》杂志的图片编辑杨昶发个征稿启事。 这本杂志有个海选读者美图的栏目叫做“你来掌镜”,杨昶每个月都会从读者所拍摄的照片中选择两张照片,并同时根据这两张照片的共性定义一个主题。 你可以参与网上投稿,也可以把你的照片直接发给杨昶,他的要求是:拍摄手法基本不限,但不能ps,长边不低于3000像素,外加100字左右的图说 邮箱yangchang#trends.com.cn

周一消息树

空头照片漂流记 1,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些出现在你家门口小饭店的招牌上的某个“美女”究竟是谁?而这个人,很可能还会在你偶尔瞥一眼的什么促销宣传单上。打开你的电脑,找个垃圾网站(比如那个那个什么),在跳跃不止的小广告里还有很多个这样的美女俊男,他们都是谁? 为什么要考虑这个问题?!他们都不是人嘛!这是我们普遍的想法。 这些被用来做广告,填补版面的照片都来自摄影领域的一个产业:商业图库(英文直译就叫做图片仓库,stock photo),这些照片以不变应万变,主要用于商业用途,但其内容通常空洞乏味,并且和与其搭配的内容无直接关系,我想,它们也可以被称作空头照片。 如果把这些非人的人还原成人,会有什么故事? 2,美国有个著名的姑娘,只要你在网上冲浪,隔三差五可能就会撞到她,因为只要你的域名无效,就有个公司跳出来做广告,使用的就是这个姑娘的头像。网友们最为擅长的就是八卦,看腻了这姑娘,便开始刨根问底找她的真身,其结果皆大欢喜,图片来自一家商业图库,摄影师出来声明,说这个姑娘是他的妹妹,大家还在网上找到了姑娘的照片全集。 3,事情还没完,出来一个艺术家,名字叫做 Parker Ito,开始以此为由头创作艺术。在他看来,这个姑娘和玛丽莲梦露一样,都已经从平民变成时代的表征。当年安迪沃霍尔用丝网的方法复制梦露的性感肖像,Ito则找到了一个能把照片变成油画的公司,绘制了一系列姑娘的肖像。Ito所找的绘制油画的人来自中国,貌似是一家温州公司,估计里面的画家背景和深圳大芬村的差不多。通过这些中国油画师的双手,这个被挪到油画布上的姑娘不知怎的就变得美国味道十足。 4,这里还有一个类似的姑娘的故事,她的名字叫做“everywhere girl”,当然,这并不是她的真名,这个姑娘给一个摄影师当过模特,扮演成大学生,随后她发现自己的照片特别好卖,满世界都是,于是和妈妈开了一个博客专门收集自己的影子漫游记:一会儿去俄罗斯,一会儿去法国,一会儿在网站上闪烁,接着还会跑到报纸头版。在她的博客上,她想象自己真的在这些地方,不断地配合这些广告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在努力学习”“我困啦”,她强烈希望看广告的人把她“当真”。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姑娘都貌不惊人,并非超级美女,更像邻家小妹,Slate杂志的 Seth Stevenson曾撰文研究图片库照片销售背后所代表的大众文化,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到处都存在的女孩说明什么?是教育体制里对白种人开始特别关注而需要相关照片?她代表了某个生物学人种的特征?或者只是因为她有着迷人的微笑并且带着一顶可爱的帽子?” 5,尽管读者会忽略巨大的空头照片,但是这些图库照片仍然大有需求,Pdn最近又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介绍了一些长久不衰的图库照片: © Ralph A. Clevenger 这张冰川照片为摄影师总共赚得了八十万美金的稿费,单张销售最高价格为三万五千美金。 一张20年前拍摄的表现会议场景的照片,至今仍然在getty的图片销售榜单上长盛不衰。 另外还有一张奔跑的非洲猎豹的照片,也卖了上百次,客户包括科技公司,咨询公司,财政金融服务公司,汽车,消费产品,媒体出版公司。豹子威猛啊。 诸位,别在电脑前呆着了,赶紧去拍——豹子?嗯,熊猫估计也成。 (空头照片消息来源,prison photography) 本周链接: 1,在线展览,大卫霍克尼的iphone绘画作品。 (参考文章:David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昨天,我们的workcamp二期开讲了,我对这种讲座充满热情,可以不急不躁,还可以彼此像朋友一样聊天。当下,九位成员已经和六个公益组织结对,有了新的进展再向大家汇报。不过,一忙起来,事就多,早上起晚了,挣扎半天想着要不要写消息树,但总觉得,不种树就少了些什么。 今天说一些有关教育的事儿。 英国 Coventry University的摄影教师 Jonathan Worth也开设了一间网上教室 phonar,主要面向摄影本科学生,他的教室比我这个正经多了,里面有twitter实时教学,专家论坛,学者荐书,还有课后练习,最近布置的一个作业是:跨媒体肖像( trans-media portrait)——一个人的一天。”跨媒体肖像”这个词儿是他发明的,他请学生用多媒体的方法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一定要把被摄对象置于一个具体的语境。我认为他让学生在拍摄的时候关注的几个问题简单却非常关键,抄录如下: 你要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你的这个故事从更广义的层面上在探讨一个什么话题? 最想听到你的故事并且愿意参与其中的是哪些人? 你如何帮助他们走入这个故事? 说到推荐书,Phonar里面有一堆人正在荐书,另外摄影书博客5b4也列了一个书单,此外还有学者Fred Ritchin也开列了一个他的书单。 另外一个也可以称作是与“摄影教育“有关的地界儿是Shakodo,这个刚刚创立的网站力图解决摄影师所关心的一个非常重要,却又经常被隐藏在黑幕里的问题——照片的价格。 照片的价格不似买萝卜白菜,它处于一个非常柔性的体系中,根据多样的环境条件有不同的价格定位。这个网站则致力于让摄影师们通过社区讨论的方法,把自己在价格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摄影师们所关心的价格问题包括:单个拍摄任务的定价问题,照片授权出售的定价问题以及开展摄影生意时候的价格问题。 照片里的文字:这些摄影师里只有一个人最终得到了报酬——谁?线索——他“不在”照片里。 最后,帮助马氏图片社的Alex Webb爷爷发一个工作坊的信息,他和夫人要在香港做一个两天的工作坊,时间大约在2011年初,2700RMB每人,其中有一个免费的名额提供给可以做英文翻译的助教, 这两天的工作坊主要的内容包括评价,讨论,演示学员作品以及编辑,帮助摄影师发现自己独特地观看世界的方式。工作坊还将专门针对和帮助具有长期拍摄项目的摄影师,讨论项目的执行状况,现有作品的讨论和编辑。每个参与的学员都将得到一定时间的单独指导。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发邮件到info@wenjieyang.com咨询详细情况(这个邮箱接受中文咨询)

周一消息树

最新消息:Go 已经在柬埔寨被当庭无罪释放 本来想在camp11上邀请前两日做访谈的Go Takayama到现场和大家交流,想着他参加的柬埔寨摄影节在月底也应该结束了。一封信发过去,却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直到昨天晚上,twitter上突然漂来一条消息:“一位摄影师在柬埔寨被当地政府羁押”,立刻有一种不祥之兆。点开,还是吓了一大跳,这个被关起来的摄影师还真的是Go。在访谈中,Go还推荐了自己即将去越南柬埔寨参加的这个工作坊,并愿意向意图申请下一届工作坊的年轻人传授诀窍。 Go是在11月23日完成一次拍摄工作之后,被一位便衣警察扣留,随后被另一位警察带走。他们检查了他所拍摄的全部78张照片,声称其在拍摄色情,将他扣押。 当时Go相机里的78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对已婚夫妇,地点在他们两人的家中,两人虽然衣着单薄,却没有一张是裸体。这是Go在这个为期一周的工作坊中的作业,他的主题是以柬埔寨一个童话故事《七色公主》为线索,依据故事里的要点,拍摄柬埔寨当地人的传统,文化和情感。拍摄这对夫妇则是表达故事里的一个元素:“占有欲强烈的爱”。他之前已经拍摄了一千四百张照片,其中有一些是场景照片,没有人出现。 工作坊的负责人已经看望了Go,并且帮他找到了律师,当地警局至今并未任何关于羁押Go原因的解释,具体情况只有看明天举行的第一次法庭听证会情况。 在翻译Go的访谈中,我能够感受到他是一个正直和善良的人。如同美国摄影记者联合会帖子下面留言的人所谈到的,我和他们一样坚信Go是无辜的,希望这个噩梦快些醒来。 这是Go离开美国之前,和老师John谈话时候所记录下来的关于生活和摄影的启发: 1,瓶中的水,你看到是半空,还是半满?(It’s whether you see it ‘half empty’ or ‘half full.’) 2. 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 3. 没有绝对的公平,你要掌握你自己的公平。(Nothing is fair, but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