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时代的新闻摄影

这两天,法国小城佩皮尼昂(Perpignan),Visa新闻摄影节正在热闹举行(8月27-9月11日),这恐怕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以新闻摄影为主旨的摄影节。 法国摄影博客La Lettre连续几日也对这个摄影节予以直播,并辅以各种访问。最新一篇博客的标题吸引了我的关注:“低成本时代的新闻摄影”(The age of “low cost” photojournalism)。 文章作者Michel Puech在开篇就指出: 传统新闻摄影图片社已经逝去了,这个年代是在线图库掌控一切的时代,而它们的基本模式是以经济为先: 外包生产,减少公共价值,阻止竞争。 Michel Puech采访了Sipa,Sygma,一些赫赫有名的新闻图片社的经营者,每个人都在慨叹。那些热情讨论事业的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们已经消失,过去,他们曾经在夜晚,在烟雾缭绕的红灯区的小酒馆里讨论选题和照片的拍摄,而现在,每到一家所谓的图片社,你看到的是一间间的网络公司,被报社股东掌控,每个人都埋在电脑屏幕后,信息被紧密控制,能够生成更多利润。 在新闻摄影行业出现了corbis和getty这样的巨鳄,它们把新闻照片图片库化,新闻报道配方化,可以复制且易于管理,他们不断吞噬各种小型图片库,却并不在乎它们的个性——对于它们,这种吞并就好像大的航空公司增加一条新的航线,生成利润是第一的。 在这种局势下,和VII这样的图片社告别,就是迟早的事情了——如果它不转变,不变得更大,更有规模化。 低成本,这是这个时代信息生产的核心。 至于独立的摄影记者,他们的前景如何,Michel Puech指出 “对这些人来说,唯一的解决方案是,让政府的公共服务部门买单,或者是寻找NGO和其他慈善组织的支持。” NGO能够帮助新闻摄影么?我们正在勤劳地做“让影像发声工作营”,新的一期正在筹备,但愿这是一个答案。 延伸阅读:去年的visa摄影节的报道,《法国小城观摄影记》

Photo Camp15,明天!

《克拉美丽》袁洁  摄影   photocamp15 Photo Camp15的主题是“日常生活”,但明天要放映的作品,却并非只是琐碎的日常生活的直白记录。 经过再三挑选,我还是留下了16组照片,它们的风格相差很大,将之放在一起并无任何逻辑,但这也许就是我们当下的生活现状。在这些气味不同的摄影师那里,我希望能够让大家看到日常生活的肌理。 带有小情绪的话就不多说了,今天的倒计时要说一些实在的,明天的camp15对诸位有一下一些提醒: 1.  明信片。  从photocamp14开始,我们在camp上“发行”明信片,照片来自放映作品,购买门票的观众都可以获得。此外,在发布每次新的camp明信片的时候,还会陆续补发过往的camp明信片。它应该是一套有趣的卡片。 明信片照片来自photocamp1   《二十一克》梁毅摄影  明信片设计 杨宇辰 明信片照片来自photocamp15   《人间关系》夏尊伟摄影  明信片设计 杨宇辰 2. 无限制畅所欲言。 参加活动没有任何限制,欢迎不请自来。不要害羞,大家都很亲切。虽然评点照片可能语出不敬,但那只针对照片,从不针对作者本人。 3.要交流。 camp15作品比较多,这次不分组讨论,会分成三段,中间有两次休息。希望你不要太安静,千万不要坐在原地不动。如果有自己的名片,不要吝啬,要四处散发;如果没有名片,凡是手写的都是限量版的,更加珍贵。camp不是静态的观片会,是大家结识同好的交流平台。 4. 可以来早一些。下午三点,让影像发声工作营的展览开始,是摄影师和公益组织合作的短期成果——将自己的照片为公益组织制作成宣传海报。 摄影师刘飞越用自己的照片为新公民计划公益组织制作的海报 最后,我们现场还有一个特别的事件要发布,至于它是什么——你来了才会知道! photo camp15  (…) Read more

Photo Camp 15倒计时(1)

樊竟成  《我们,年轻人的故事之厦门》 樊竟成 《我们,年轻人的故事之深圳》 樊竟成 《我们,年轻人的故事之祁阳》 来喽! Photo Camp15,8月27日(周六),晚七点,北京,奇遇花园。 本次camp的主题是“日常生活”,大概是因为题目亲切,来稿很多,让我很难割舍。 放映名单现在基本已经确定,我还在做一些细节的调整。最终大概会有十二组照片参与放映。 如果你想多一些奇遇,可以早些来。因为从下午三点开始,现场我们还有两个汇报展: 手工印社的摄影书作品展——书不多,但欢迎来和我讨论和分享做书的经验 让影像发声工作坊的海报展——每位参与活动的摄影师都用自己的作品为公益组织制作了一张海报 此外,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特别的活动,我这周的倒计时会陆续介绍。

在北京旅行

刘湘 秦志豪  孙瑞卿   木兰花开社区文化中心 夏令营 营员 有的时候,我也怀疑自己这样做是否有意义,尤其是拎着几本明信片,小册子,之前工作坊的照片,访问不同的公益组织,一遍遍和他们讲活动的目的,展示可能的结果,这个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像一个不太高明的推销员。 这是我的暑假,不少人都问我,为何不出去旅行?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可能无法解释自己不喜欢旅行的原因。我想,这充分暴露了我对周围环境的失望,因为每一次外出,就好像站在苏州桥底下,看右转车道上却是一辆辆疾驰的左转车,它们对规则的无视,急躁,坦然地为自己寻找便利,暴露了太多人的生活心态。经过嘈杂的旅途,你还能欣赏目的地的美景? 我实在缺乏出门的勇气,我希望和世界的距离能缩短到从家门到教室。而这个夏天,因为工作坊的缘故,我却不得不在北京四处行走。 我用了“旅行”这个词来形容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在北京的经历,这似乎有些夸张,但北京的庞大远非你想象,我从这个城市的南城边缘跑到北城边缘,无论是苹果园还是北七家,它们都如同一个自己的城,与周围世界完全不相称地繁衍着,且热闹无比。 其实我更想用“旅行”来形容我见到的那些人,他们都是不期而遇的旅伴。在做过两次“让影像发声工作坊”之后,我有些受挫,让摄影师和公益组织接驳,阻力重重。这一次,我想和合作的公益组织聊一聊,看他们究竟有怎样的需求——这就是文章开始的那一幕。在我敲开他们的房门之前,我有一点点沮丧,缺乏自信。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你必须熟悉一种眼神,是从权力、地位和交往的目的出发的一种打量。但在几家公益组织,他们却都只是以看一个“人”的目光来看你。这种注视之平淡兴许能够激怒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不过,对我来说,却一下子让我找到了交流的频道。 我做这个事情,让摄影师和公益组织合作,并非是要去实践某种“人文关怀”,我真不喜欢这个说法,因为并不存在一个理应被关怀的人群。浑身都是缺陷的我们,在生活中同样处处碰壁的我们,如何能够确定自己不是那个应该被人文关怀的对象? 我喜欢这些公益组织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都在推翻我们对所谓被关怀对象的假想,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儿就是:自我认同。 在我们的时间里,拥塞着太多的事情,它们被遗弃的速度也飞快。有很长一段时间,恶行和丑事,让我愤怒,而它们一次又一次被纵容让我感到的绝望。但是,你的叫喊却总是如同和一整片黑夜去搏击,甚至找不到一个有形的敌人。 后来,我发现最能直接找到的一个“敌人”就是我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也被这个黑暗的世界吞噬,自大,骄傲,忽视自己的家人,朋友,谎话连篇,在叫嚷着这世界需要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也在在失去关怀的能力。 我真感激这次在北京的旅行。关于这些公益组织,在我敲开他们的门之后,他们其实都有些诧异,但他们认真平和的倾听,让我们最终还是找到很多一起可以做的事情。 参加这次活动的九位营员,他们各个不同,每一位都让我尊敬——这可能和昨天晚上聚会的时候他们所接受的批评并不一致。其实我是不想告诉他们,能和他们一起工作,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机缘。(我总觉得,当面说这些话,实在太煽情。) 工作营的授课已经告一段落,我们还会再工作两个星期,完成各自的一些阶段性拍摄,并准备给大家做一个汇报,那也将是我们的期终作业。 这个夏天在北京,我遇到的这些人,尊重我的人,帮助我的人,站在村口望我很久的人,工作营下课对我说谢谢的人,一起争论拍照工作的人……他们让我的旅行不那么提心吊胆,让我对面对黑暗有了些希望。我兴许会爱上旅行,这也说不定。

世界是什么颜色?

the color of……是一个搜索引擎,但它并非被用于进行理性的发问与回答。 比如,你可以问:夏天是什么颜色?(the color of summer) 系统会从flickr里检索各种夏天的照片,把它们的色彩中和,逐渐糅合成一张新的图片,给你一个具有肌理的颜色。 这就是夏天的颜色: 颜色是具有肌理的,我很喜欢这个网站所展示的各种奇妙的结果。世间万物皆有颜色,却没有一种颜色是单一的。 说到颜色,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教室八月份的活动:“彩虹村民计划” 彩虹是同性恋群体的标志。 7月25日,美国纽约州正式通过立法承认同性恋婚姻,当天就有八百多对伴侣申请结婚。 中国离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还很远,但社会气氛也已经发声变化。十年前,我拍同志,紧张压抑的气氛多于轻松,而最近,因为“让影像发声活动”,当我再次接触同志群体,我能够看到他们有更多的自信,以及摆脱“柜子”束缚的自在。 同志文化中心是我最近正在推动的“让影像发声活动”的合作公益机构,有两位营员和他们一起工作。在和同志文化活动中心的前任负责人范坡坡接触时,发现他还在做一个关于同志人群身份认同的酷儿影像计划,于是,我们两个的聊天促成了“彩虹村民计划”。下个月开始,我们将一起做一个为期四周的工作坊,针对同志人群,希望他们能借助相机发现自我,也让世界能同时发现他们。 这个活动招募通告在这里,7月30日招募截止。

workcamp3与公益组织1+1:营员亮相

昨天晚上,workcamp3开营。从六点半到十点半,我们一起讨论了四个小时。结束的时候,外面是电闪雷鸣——我权当将之当作老天爷的贺礼收下。 我们要做什么呢?开营的时候有一句话,也分享给大家: ¨以想要获得的心态去做公益,而不是给予 ¨ 这个工作坊名为“让影像发声”,但其目的却不是为了生产一组有影响力的照片,两周的时间也太短。对于摄影师而言,他们能够在这个活动中结识同道,更为深刻地认识一个社会问题,这就很好了。若喊着“拯救别人”的口号出现,则很可能在行动中造成对被摄对象的压迫,关怀首先应该是平等的,我们自己的内心也需要被关怀,我们也渴望被认可。 其实,在我看来,如果摄影师的照片能够刊登在公益组织自己印制的宣传册子上,哪怕是一张小配图,这也是影像在发声。 摄影师都和公益组织结成了对子,以下就是他们,呱唧呱唧,来他们鼓舞一下士气: 1. 邢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合作公益组织: 花旦工作室 “照片的声音能有多大?” 2. 吴育琛(自由职业摄影师) 合作公益组织:同心希望家园 “与公益组织的合作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在短时间内能达到目的的工作,所以要做到与公益组织有效的沟通、尊重公益组织的意愿、尊重拍摄对象、有耐心的,做好长时间奋斗的准备,合理安排工作(谋生)与项目(让影像发声)的时间。” 3 李英武(自由职业摄影师) 合作公益组织:快乐小陶子,一公斤捐书网 “幸福了,可以做这种事情。” 4. 徐阳(腾讯网图片编辑) 合作公益组织:北京同志文化活动中心 “想了解有效的与各类NGO的沟通手段。特别是当找到那些没有与摄影师合作经验的组织后,如何让他们理解并同意展开合作。” 5. 廖璐璐(自由摄影师) 合作公益组织:木兰花开, 红枫妇女心理咨询中心 “参与其中,体会过程。我想工作营应该只是个开始,给自己以后参与公益摄影有益的启发。” (…) Read more

这个夏天与你奇遇

又揽了一堆事儿。不禁心里默念,难道你就是那只精力无限充沛的白羊? 这个暑期,我会做两个工作营,一个camp,另外,第四届ofpix基金也要开放申请了。 “让影像发声”工作营,在过去两年,已经做了两次,要感谢参与其中的营员,他们拿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和公益组织合作,用影像助人。 对我来说,一直不太满意的是。这两次工作营都有些虎头蛇尾,没能拿出完整的作品来,也许是课程安排不合理,或者是沟通不畅,又或者是我自己不能亲力亲为,总之,仍然有一些缺憾尚待弥补。在这个假期里,我将继续开设“让影像发声工作营”,一方面试图帮助老营员把作品做完,另一方面,也要招募新营员,把这个活动继续往前推进。 我经常出没的咖啡馆——奇遇花园要迎来它的三周年。咖啡馆老板horse邀请我做一个工作营,作为其周年活动的一个章节。因为一直对摄影书很感兴趣,我打算做一个做摄影书的工作营。这个事儿对我来说有一些难度,不过,幸好还有奇遇花园的创意总监胡伟老师做搭档,他是一个对纸质事物超级迷恋和钻研的人,我们两个将一个负责图片编辑和摄影书印刷帮的介绍,一个负责纸质材质的督导和印刷,并连同奇遇的设计师一起,共同完成一个摄影书工作营。 这个名叫《10×50微型印社》的工作营,将招募10个营员,活动期间,每人会完成一本个人摄影书的制作,其中收录作者的50张照片。这个工作营更详细的说明我稍后会发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和之前的《观察城市》工作营一样,这将是一个收费的作坊,每人600元。除去做书的成本、场地费以及工作人员的费用之外,如有剩余,我会将之放到ofpix基金里。 就要开放申请的第四届ofpix基金,如同我做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微型的,它虽然叫做“基金”,却只有5000元,只奖给一个人。基金的来源是我和horse的个人投入(以及我之前所获得的尤金史密斯的奖金)。我们没有任何宏伟的目标,就是想帮助一个人,帮助一个真正想做事情的人,并希望这些善良的,热爱生活的人之间能够形成纽带,相互温暖,共同前进。 最后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photo camp活动了,这个活动已经到第十五期。最新的photo camp15的主题是“日常生活”,在这个主题之下的照片可以是对生活有意识的纪录,也可以是无意识的碎片的积累,是严肃相机的严肃作品,也不拒绝来自手机拍摄的细碎生活,但在我的想象里,它们会有一个共同点——会散发着弥漫在我们周围空气中的那种味道。 关于以上这些活动的详细说明,本周我会一篇一篇地发布出来。所有的活动都会在七月和八月举行。 看样子,我是有够忙的。但这完全是自找的,而且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没有一丝愁眉苦脸,并且是笑呵呵的,因为我心里充满了期待,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儿,与自己喜欢的人相逢,简直是赚大方了。 不管是在活动中,还是活动外,这个夏天,真希望能与你奇遇。

诚征摄影师——图片编辑来信

前两天和一个小朋友讨论他回家有哪些选题可以拍摄,心想,不知道把回家当作出差的摄影师有多少?反正去年过年后的camp收到的照片就特别丰富。(当然,与家人团聚还是最重要的) 图片编辑们也都没闲着,最近接连接到两位图片编辑的来信,都是征稿,且很特别。赶在大家回家过年之前发出来,兴许你们有空可以思考一下这个事儿: (一)寻找绿色摄影师 绿色和平的图片编辑匡铟的图片需求: 主题:沙暴里的污染 甘肃民勤治沙的人们   孙湛摄影 拍摄思路:用图片展示煤尘(煤灰)通过沙尘暴这一载体,传播到各地并影响人的生活及健康。(煤尘、煤灰中的重金属对人体伤害很大) 拍摄主题:沙尘暴及扬尘天气煤电厂的灰场扬尘、露天煤矿扬尘、煤电厂烟囱排放烟尘场景,以及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影响 要点图片:沙尘暴到来瞬间的大场景、灰场扬尘(最好前景有人的活动)、居民的生活(包括动植物等)受影响的图片 拍摄地点: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都曾出现过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沙尘的多发区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周围,敦煌-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陕北一线,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摄影师可以在大范围内以靠近城镇、靠近火电厂灰场、自己的居住地为主要拍摄地自行选择) 建议地点如下(摄影师也可根据自己的调查及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地点): 1、陕西—-》榆林市 2、上海、北京 3、甘肃—》民勤 4、张家口 5、内蒙露天煤矿和煤矿附近坑口电厂及灰场 6、内蒙–》多伦 7、山西 如有拍摄意向,请尽早写邮件联系,在邮件中请注明你将拍摄的地点。kuang.yin@greenpeace.org 拍摄图片如被绿色和平使用,将支付每张500元图片版权共享费,图片仅用于环保宣传的非营利用途。 (二) 纸上见面会 《中国摄影报》的编辑郑丽君的约稿 主题:招募遭遇专题拍摄瓶颈的摄影师 虽然媒体都在说专题摄影、特别是社会纪实摄影正在没落,特别是面对市场的诸多诱惑以及媒体对专题图片投入大幅降低。但不可否认,很多年轻的摄影师并没有因为有捷径可走或者压力过大而放弃对专题拍摄的追求。 启明星成瘾者服务中心   刘树正摄   让影像发声工作坊 (…) Read more

第三届 ofpix基金揭晓

没有盛大的“颁奖礼”,只是camp11开始之前的加映,我宣布第三届ofpix基金宣布得主是——樊竟成。 樊迟到了,我开始采访,本想略过这个环节,这显得太像某个娱乐现场的颁奖礼,但我想还是应该给观众介绍一下樊的情况,好在樊的回答很直接,他说自己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如同那略显单薄的申请书,他的确是个不太会说话的人。 樊竟成获得ofpix基金支持拍摄的项目是《北京建筑工人》 其实今年的评选过程很纠结,申请人都很不错,几位评委给出了不同的结果,不得已又进行最后的合议。 樊竟成是詹膑老师推荐的,他也是我们认识的人,我们请了评委,但又抛开了评委,这是不是又带着某种私心呢?在给评委的信件中,我们提出,相对于其他一些停留在计划上的项目申请,樊是一个已经开始工作的摄影师。他辞去了工作,住在建筑工地附近,更为重要的是,他将拍摄的照片提供给NGO组织,在大学举办展览,参与农民关爱日活动。这些他没有写到申请书里的行动,却正好符合我们要找的那个社会纪实摄影师的标准:让影像发声,把照片还给社会。我们在寻找一位“行动者”而不是“摄影者”。 这个结果已经得到了评委的认可。 但今年其他一些候选人还是让我们有所放不下,这是身为评委的詹老师的发言: “感到内心汪汪的。 俺得试图找到多一点的钱,可以多支持几个才好…… 对摄影和社会的认真态度,让人能对未来有所期待。” 我会陆续在教室里将其他申请者的项目在这里推介。但我想,对于他们,对于所有想做事情的人,钱不是问题,关注与道义的支持是更大的力量。 camp11结束之后,我把基金交给了樊,并和他拥抱了一下,我觉得这个比冠冕堂皇的采访有劲得多。 第三届ofpix基金获奖者 樊竟成 《北京建筑工人》 项目内容: •作品除了摄影还有文字部分,摄影师会与工友交流,共同梳理工人打工史,发掘有代表性的事件, 如:工伤,拖欠工资,遭受歧视,走法律程序时遭受的困难,以及对未来的看 法, 等等,鼓励工友亲自书写下来,保留其文字原件。 基金用途 •1,录音笔一支,移动硬盘一个 •2,赠送工友照片的冲洗费用 •3,春节跟随工友返乡所需费用, •4,工地附近租房等个人生活费用 作品文字部分 对建筑工人的采访及其手写档案 评委评语 吴笛:欣赏樊的作品让人颇有几分看电影的感觉。纪实摄影很容易只记录事件和状态,而没有神态。但这组作品有神态,很难得。应该说,摄影师对影像的感觉和把控都不错,很有潜质。从作品也能看到,摄影师走入了民工的生活,较一般人要更深一点。不足之处是这些作品对于农民工的记录还停留在艰苦生活的表层,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更深刻地反映时代的变迁。 农民工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拍摄题材,怎么拍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比同类题材有所突破,是摄影师还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另外,采取摄影与文字并行的方式,固然比纯摄影的记录要多一些厚度,但摄影师需要想清楚并处理好的是,文字与图片如何有机结合,建立起恰当的关联。 (…) Read more

WorkCamp工作营第二期招募

workcamp工作营 观察城市  电车观察法小样 怎样?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给生活添一些温暖。WorkCamp第二期来了,这一期的主题是 社会纪实摄影 这个WorkCamp工作营也是去年“让影像发声”活动的延续。 社会纪实摄影的出发点是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关注,目标是将拍摄自社会现实的照片还给社会。 社会纪实摄影师通常要和NGO组织,公益组织,以及其他一些慈善基金会合作,才能让照片发出更大的声音。去年,我们尝试了摄影师和公益组织合作完成拍摄项目的模式,今年我们仍然会牵线搭桥,促进双方的合作。 与观察城市的工作营一样,我们要学习和拓展的同样不是“摄影”,而是探讨“摄影能做什么”这个问题。 WorkCamp是一个收费活动,这次社会纪实摄影工作坊是免费的。摄影师志在帮助社会,我们也愿意为这些做公益活动的摄影师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WorkCamp工作营计划表如下: 时间:十二月一个月,集合时间将利用三个周末的时间 地点:北京 奇遇花园咖啡馆 WorkCamp工作进度表: • 第一次野营集合 上午:讲座和讨论 讲座主题:《什么是社会纪实摄影》,讲座人 任悦 讲座内容:社会纪实摄影的发展历史,脉络,拍摄方法,与NGO组织的合作,基金申请等相关问题 下午:研究选题 摄影师将获得本次合作的NGO组织的相关介绍,制定初步的拍摄方案 • 第二次野营集合 上午:讲座和讨论 讲座主题:NGO组织和社会纪实摄影师的合作,讲座人 待定 下午:讨论自己的拍摄主题 • (…) Read more

这就出发吧,从马格南开始!

点开这里,一幅展开的世界地图上有红点在闪烁,仿佛是警醒,又仿佛是召唤,这是马格南基金会的一个新项目:Emergency。 Emergency试图为从事长期深度调查性报道的摄影师提供作品发布平台,并帮助他们获得资金上的支持。目前上线的有三个项目,都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摄影师王轶庶的西部代课教师也在地图上闪烁,不久之后即将上线。 项目摄影师的遴选是通过专家推选的方式,每年产生一百个,然后再由基金会的编辑团队从中选出十到二十个。依赖其良好的人脉,马格南努力把这些作品推荐给媒体和NGO组织去发表和传播,增加项目的影响力,引起公众对摄影师所调查的话题的关注。 发表在时代周刊上的emergency摄影师作品 另一方面,Emergency还和教室之前曾经介绍过的kickstarter合作,在Kickstarter这个平台上为摄影师的项目募捐。现在正在募捐的是摄影师Krisanne Johnson,她的作品关注南非斯威士兰女性艾滋病患者,已经拍摄了四年。这次她需要筹集7500美元的旅费住宿等费用,从而得以再次返回斯威士兰,继续完成报道。尽管距离募捐结束还有十天,摄影师已经获得了将近9000美元的帮助,而她的捐助者也会根据其出资的多少获得不同的回报,比如,一个感谢,或者一张签名照片。但是,相信每一个支持者都并非为了感谢而慷慨解囊,在这个平台上,所有人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摄影师Krisanne在自己的项目宣言中所提到的:这些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借着这个消息,我也趁机预告一下,1416教室下个月即开始做“第二届让影像发声活动”,与去年一样,我们还会有沙龙和工作坊活动,我会陆续发布活动的细节,请关注!

camp7放映名单

第一组:Ofpix基金 1,2009年度ofpix基金获奖作品 2009年ofpix基金入选作品:占有兵 《工业区》 2,让他们发声:把相机交给最需要的人 孩子的视界:通州东堡小学堂小学生摄影 网易汶川一年 第二组  让影像发声工作坊 1,张玮诗+北京同志中心 2,王寅+自然大学 3,吴育琛+同心希望家园 4,邢江+花旦工作室 5,赵星华+聋康网 第三组:这个城市 城市化?城里人?这个城市每天都有各种悲欢离合,我们记录…… 1,王楠  回龙观 2,吴婷 六廊庄 3,梁旭  唐家岭 4,钟智  汕头移民 5,陈辛  拆迁 6,罗宾 上海弄堂 7,王寅  北京胡同 (…) Read more

camp7倒计时:一二三,抱一下

让影像发声论坛,已经结束了两场,我要特别感谢匡铟,赵钢,郑福利,感谢他们零报酬参与这次活动,感谢他们在繁杂的工作中整理教案,冒着北京零下的寒风赶到咖啡馆讲座。还要感谢每一位到现场的朋友,感谢你们的到场和支持。最后一场论坛会在一月份举行,时间确定再通知大家。 31号就是camp7,欢迎大家来玩。明天我将贴出放映名单。 提醒大家: 1,因为是新年,我们增加了礼物交换活动。方式是这样的:请带一份小礼物,工作人员会提供袋子,写上号码,然后抽取礼品。礼品的提供者和获得者将有一个新年拥抱。现场特约摄影师朱墨会为大家记录下这个拥抱的瞬间。 2,参加活动没有任何限制,谁都可以参加,不需要预约,需要交30元/人的门票费用,现场有可乐、红茶、鲜橙多自助 最后,祝贺camp纽约的参与者占有兵,他的作品《拍照的瞬间》最近刚刚被《南方都市报》视觉周刊采用,我也借南都的题目来给我们的camp7倒计时:一二三,拥抱一下,期待和你们温暖的拥抱。

camp7倒计时

你们来吧!来参加camp7! 我掰着手指数着这到底是第几个camp,竟然已经是camp7了,还好,十个指头能数过来。 这次camp的主要内容是: 揭晓ofpix基金,观看获奖者作品,观看上一届获奖者王楠的作品。 让影像发声工作坊摄影师作品展示(四位摄影师+四个公益组织) 作品展示(以社会纪实为主,欢迎来稿:ofpixcamp@gmail.com) (气氛好了也许我们可以一起跨年狂欢) 时间已经确定:12月31日。 我想把这次camp的主题定名为”温暖“: 这次camp的主题是社会纪实,想来就是一些沉重的话题,但无论是影像发声活动还是ofpix基金,我们都在做这样一个事情,让摄影变成一种关心社会和他人的行动,拍照的过程是一种参与,照片出来是一种声音,每个人的一点点行动,都会给那些无法得到阳光的人带来温暖,这种温暖在冬天尤其珍贵。 这次camp在冬天举办,让我想到第一次camp,房间很冷,没有暖气,但是一群人仍然很耐心地坐在那里看片,发问,讨论。屋子外面走过的人,好奇地隔着玻璃张望,房子里面幻灯机发出的光线很温暖。如果有一些人,不为别的什么,很单纯的讨论问题,聊天,看片,聚在一起,惯来麻木的表情变得兴奋,这种温暖的感觉应该特别值得珍惜吧。我希望这就是camp的味道。 之后几天还会陆续发布camp通告。 欢迎你们来。

讲座预报

时间:12月3日 星期四晚,七点开始 地点:北京,奇遇花园咖啡馆 主讲人:王博搏 讲座背景: 打开王博搏的西部贫困儿童助学行动的网站,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消息栏: 当前尚有 32 名孩子需要您的帮助;当前已有 1597 名孩子得到过和正在得到帮助 请把媒介在报道他的故事的时候,在他名字前面加的“农民摄影师“的噱头去掉。这个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我们这个正规的,职业摄影领域的摄影人利用摄影所做的工作,足以让我们这些专业人士汗颜。当我们在技术上理论上研讨美国农场安全管理委员会的纪实摄影的时候,他做了当下中国更需要的事情。 欢迎来现场和王博分享他的经历! 这次活动也是《让影像发声》活动的一部分,另外,也是我们不定期举办的ofpix摄影沙龙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