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影像发声(三):这台相机是你的,拍你想拍的吧!

几个志愿者把一些胶片傻瓜相机带给云南一所边远小学的孩子,他们开设摄影课堂,让孩子透过取景框来观察世界。 并非只是把相机当做玩具,他们非常用心地启发孩子观看生活中所热爱的人,事,物。 “这台相机是你的,拍摄你想拍的吧!”我能想象,这个小小的特权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这篇文章是“让影像发声”沙龙的第三篇文章,在这个系列里,我们关注那些用照片帮助人的摄影师和他们的故事。 作者:Velma Cao 2009年,我带着5台胶片傻瓜机,39卷胶卷,来到云南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完小。 受Zana Briski 拍摄的纪录片“Born into Brothels”(贫民窟里的小小摄影师)以及之后她创办的“Kids with Cameras”公益组织的启发,我也决定在支教的短短几天中,教会孩子使用相机,让他们记录自己的生活与身边的人。 “真想开心地到处拍照” 第一节摄影课是在8月8日。我拿出事先打印好的将近六十幅照片,这些照片是Zana在印度红灯区教那里的小孩拍摄的,因为他们与同乐完小的孩子们年纪差不多,也一样生活在贫穷且缺乏教育资源的状况下。 我让孩子们自己把照片先贴在教室的墙上,希望他们能够动起来,并且从一开始就能与照片有种亲密感,而且同学之间的互相走动互相交流手中的照片也能够促进大家对相片的关注与意见沟通。 照片贴完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继续走动,仔细地观察每一幅照片,并且写下“最喜欢的”、“喜欢的原因”以及“如果自己有机会,将希望拍摄什么内容”这三个问题。大多数孩子非常活跃,但是仍然有一些孩子(特别是女孩子)非常腼腆,只是在自己的座位上前后左右地看周围的照片。 小纸片收上来之后我发现,最受欢迎的一张照片的内容是小兔子,其他受欢迎的大多也是动物类题材,因为当地人家每户都养了许多动物,孩子从小就接触小动物,与自然也就愈发亲近。在孩子们交上来的反馈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孩子的答案,他最喜欢的照片是一棵树,因为“它会自己长大。”也有一位女孩子,在答案后面也加了一句“真想以后能像姐姐开心地那样到处拍照。”之后从校长口里了解到,这位女生是5年级成绩最好的学生,在我们走的那天,她也从家里带来了梨子、苹果和刚摘下的新鲜核桃给我们吃。但她很腼腆,从来不与我们说话。 去他们认为最美丽的地方 照片欣赏完之后,我把孩子们分成5个组,让每个志愿者带领一个小组,用自己手上的数码相机来让孩子们尝试拍照。有四个组的活动都在操场上进行,但是孩子们对画面的把握还是不太好,最后甄选出的照片质量都非常一般。而另外一个组,去了田间拍照,孩子们很开心,在田里的时候比课堂更加活动。因此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就让孩子们带领自己队的志愿者,去他们认为最美丽的地方。 在第二节课田野活动开始前,我先给孩子们说了前一天的作业情况,并且将颇受欢迎的几幅照片都再一次给孩子们展示了一遍。原因在实战拍照前,若是能看到几幅优秀作品,将多少有些启发。展示完之后,我就给孩子们演示了一下胶片相机如何装胶卷,如何拍摄等问题。 孩子们学习的速度非常快,在第三节课刚开始的时候我让他们自己装胶卷,来测试他们的学习效果。班上大多数的同学都举手希望能够自己来装,并且有很多男孩子都跑上讲台来抢,并且装得也是非常好。不过,上这次课的时候,我们一行7人都已经累趴了,因此部分出于偷懒的原因,我决定让孩子自己组队去进行主题拍摄。我给他们的主题分类有“大人”、“小孩”、“植物”。非常遗憾的是,我当时头脑不清醒,竟然忘记了“动物”这一项最不该忘记的。 虽然只有3节摄影课,但是作为一种教育的尝试,通过摄影的方式来发掘孩子对外界的观感表达,它是个极好的媒介。我并不认为某些城市里普及的多媒体能够真正对教育的效果产生积极作用,这里的孩子们学习资源极其缺乏,再加上政府对此投入不大,所以以摄影来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与热情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途径。 “我也要一台照相机” 支教完成之后,我们还分配了7台机器(加上我自己带上的一只胶片傻瓜机和一只数码机)给了比较有摄影天分的孩子拍家庭生活,要求他们于约定的时间地点返还。当时分配相机的时候,我尽量在私下单独跟有任务的小孩交代,但是其他的孩子们见到相机都非常激动,都会凑过头来,其中也有许多非常希望得到相机的孩子不能如愿以偿,这让我多少都有点沮丧。 有一个小男孩从二楼往一楼喊住我,让我给他一个相机,我把自己的数码相机给了他。在借给他的两天中,我还时常担心收不回来,因为他家非常远,而且也没有电话。但是最终他还是非常准时地归还了相机。照片冲扫出来之后,我们发现孩子们拍得最好的还算是动物,还有家人朋友。 每个孩子上交的照片内容都非常不同,每个孩子的生活是不同的,观看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些都能够从他们的照片中略知一二。 照片成了我与他们对话的方式 这次山村授课让我明白了照片的力量何在——它让拍摄者用一种平等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人与景,置身世外地来体验生命。我也看到了生活在闭塞的山区的孩子无穷的想象力,照片成了我与他们之间对话的方式 (…) Read more

让影像发声(二)村里来了照相馆师傅

这是让影像发声系列沙龙的第二期,在这个沙龙出场的摄影师,将会和我们分享他们如何用照片帮助他人的经历。也欢迎你发来自己的故事。(ofpixcamp#gamil.com) 获得一张照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而对于那些生活在偏僻的乡村,家庭成员分散四处打工的农民家庭来说,一张家庭合影却仍然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2008年,就要从大学毕业的李英武想到自己的老家湖南四处看看,与此同时,他还想为接触到的老乡做些什么,对于这个学习摄影的年轻人来说,当一个临时的照相馆师傅似乎是最为合情合理的工作。 那年春季前后,他给150户人家拍摄了家庭合影以及老人的“老相”,这些照片让居住在偏僻地区,通车非常困难的普通乡村人家惊喜不已。 下面就请李英武“图解”一下他的乡村照相馆师傅的经历, 这里没有那种集中的村落,从一户家庭到另一个家庭往往要走半个多小时的路程 岔路口的界碑,以前的碑都雕刻得很精致,现在由于家里只剩下老小,没法花很多的精力来雕刻,仅能识别而已。 一位老人翻出他们家的相册给我介绍他的家庭成员,基本上每家都有一些相册,但由于年头久远,有的照片粘在相册里都已经模糊了。 这就是我的摄影棚——往往需要通力合作,因地制宜。 由于前一天晚上下了点雪,我必须准备离开这,要不下大了就没车经过了。平时这里每天只有一班车出入,因为不能确定班车到的时间,我必须很早就在路口等着。 车开了一段时间,上坡的时候打滑,全部乘客下来拉车。我在后面推了一段时间,也拍了几张照片,村民跟我说,你就好好拍吧,到时候放电视上给当官的看看。 这是我离开的路上拍的,车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面。隔很远才能看到一两户人家。 下面就是我的照相馆的来客: 我很开心,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呼吁:各位摄影师们,如果你也一不小心充当了乡村照相馆师傅,请尽量把自己拍到的照片都寄送给你的摄影对象。

让影像发声(一):在肯尼亚当义工

这是让影像发声系列沙龙的第一期,在这个沙龙出场的摄影师,将会和我们分享他们如何用照片帮助他人的经历。 去年第一次看到洪玮在肯尼亚拍摄的照片时候,就很好奇,她如何获得到肯尼亚当志愿者的机会,又如何在那里展开拍摄呢?这篇长文,她其实很早就发给了我,我一直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把它放出来,现在看来,作为让影像发声的开篇是再好也不过了。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加入到我们的沙龙来,谈谈你们和NGO,公益组织合作的经历。 在肯尼亚当义工 还记得我第一次经过贫民窟的时候,嘴巴不知觉的张大了,接我去住处的内罗毕大学AIESEC会长乔治开着车问我怎么了,我说我震撼到了,他问怎么说,我却一句话也说不上来。那是我第一次触碰那么赤裸、脏乱、集中的贫穷。满地的垃圾,车在凹凸的土路上剧烈颠簸。虽然在电视上看过,直接面对的时候还是像从没心理准备一样。 那是我到肯尼亚的第一天。 我没有预料到,原来行走在贫民窟,会是以后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更没有想到,贫民窟里的花季少女,会走半个小时的路到我的住处来帮我,并对我说一句,我们这么做,是因为爱你。 1416一直有在关注摄影师和NGO合作的议题,这也是我很赞同的一种合作方式。很幸运我在2009年7月到9月间在非洲有过一段和NGO合作的经历,虽然我做得不太好,但也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1.你是怎么找到这个机会的? 2009年我大三,学校有个AIESEC的分会,提供国外实习的机会,经过一系列面试和语言测试后我有了参加国外实习项目的资格, AIESEC会有个数据库,里面有各种工作机会,然后我就选择了这个叫Living Positive Program(LPP)肯尼亚NGO(当时它还是CBO)。 AIESEC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平台,其实大家可以善用google,把国家名字加上CBO/NGO/NPO作为关键字搜索(如Kenya NGO),就能找到各种NGO工作机会,当然你需要有个判断。大的NGO运行规范,可能有机会和联合国之类的高端人士有接触,但小的NGO你能做的事也许更多,但糟糕的地方就是有些小型NGO会把你当摇钱树,虽然他们也不会强制你给钱,就看你自己的判断了。 关于费用,如果NGO提供伙食和住宿一般都要缴交一些生活费,但相比吃住在外面便宜得多,我当时是一个月100欧,吃住都很好。我工作过的LPP也接纳不通过AIESEC的志愿者,但每个月要交200欧。 看到这也许你也注意到了,英语真的很重要。因为要做国际志愿者,信息搜索、工作生活环境大都是要用到英文的。 2.你的工作是什么? LPP是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外镇Ngong一个旨在帮助艾滋病妇女自力更生,改善生活的组织,目前有相对稳定的36个左右的服务对象。组织的实体有两部分,一个是妇女作坊,雇佣老师教授艾滋妇女谋生技能,如缝纫、民族手工、制作蜡烛等,以帮助他们自力更生;另一部分是在mathare贫民窟里的托儿中心,照看2-5岁的贫民窟儿童,多是来自单亲家庭、艾滋家庭或者孤儿,让他们的监护人可以放心的去工作养家。 事实上,当人们不幸感染了HIV 病毒,并不是像大多摄影作品所表现的那样,总是气若游丝、骨瘦如柴、皮肤溃烂。如果能接受适当的治疗,就可以尽量处在无症状期,还可以正常生活好些年,并有工作能力,足以照顾小孩长大。 我的队友们来自芬兰、奥地利、坦桑尼亚、加拿大和台湾地区。我到的时候,大家已经写好了翻新托儿中心的策划了,直接就加入了筹款的行列。建房子的时候,为了节省资金,只请了一个木匠指导,大家是自己亲手把房子建起来的(也真是见识了贫民窟的铁皮房是怎么建的,还好那里没有飓风和地震)。 除了普通志愿者的工作(拉赞助,翻新托儿中心,建立蜡烛工坊)外,我花了很多的时间采访、拍摄、写作和对外发布稿件,拍了三个主题的小project,和奥地利队友一起写完了家访过的所有妇女的档案,最后制作了感谢卡发给有捐款给我们的人,把我拍的一些照片冲了出来,自己裁黑卡纸裱起来,用不干胶贴到LPP展示厅的墙上做城一个小展览,展现LPP的工作内容。 3.那么这次合作有何有益,出了什么问题? 和LPP合作,最有益的就是你可以极快的得到被摄者的接受,很贴近她们的生活。并且这些艾滋妇女多已正面接受自己是感染的事实了,在她们面前取得照片没有太大障碍。当然事前我也有请当地社工帮我给大家说一声,以后我会多多给大家拍照,大家都还挺开心的同意了。我平时经常和她们在一起,她们也不会特别注意到我的镜头。后来我也洗了照片送给她们。 LPP有一些工作一年有余的熟悉情况的当地社工,她们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大多艾滋妇女出身贫民窟,英语只是会一点,要说得多说得深还是要用斯瓦西里语,采访的时候当地社工就当了翻译。另外,贫民窟就算是在白天也是有危险性的,做家访时最好还是要有熟悉环境的人陪同。我工作的第一天我和奥地利队友就被一个满口黄色用语的醉汉尾随,那时候要是被拖进旁边的铁皮屋怕是也未必有人打救,还好托儿中心离得不远,我们一路快走,托儿中心强悍的的厨师大妈看见了出来帮我们赶走了他。 虽然去肯尼亚前我也看了图书馆里关于肯尼亚的几乎所有的书,LPP也会给我整个社会问题的宏观解说,还是颇有收益。因为NGO这个纽带,以及同时是志愿者的身份,感觉自己和艾滋妇女发生了直接的联系,那种感觉很真诚,很好,我觉得它可以给摄影师的很多思想和行为带来正面的引导。 但是我这一趟问题还蛮多。 接着上面所提到的语言问题,因为中间隔着翻译,我相信很多信息都有流失,并且也很难深入交谈,也无法判断对方的语气,以及是否有撒谎。注意我上面说,极易得到被摄者的“接受”,并不是说“信任”,因为采访后我回到办公室和LPP的负责人Mary聊天经常会发现有些关于这些妇女过去的事实并不准确,比如她们不会说自己的“零工”是卖淫。但我觉得我也没有必要去挖这些了,就像Mary说的,“who doesn’t have (…) Read more

让影像发声,用照片助人

照片助人,这个词儿我最近听到过两次。一次是从杭州都市快报的年轻摄影记者贾代腾飞那里,他说自己争取每年都用照片帮助一个人,“照片助人”也是他们整个摄影部的“部门文化”。 第二次听有人到将摄影和助人直接联系起来,是Sue Anne Tay的邮件,上海一群Flickr摄影师参与了一个名为“Help Portrait”的全球性摄影助人活动,他们为60个农民工家庭拍摄照片,每个家庭都得到了一张8″×10″的大照片,和四张小照片。 贾代腾飞帮助人的手段是借助新闻媒介,发表照片,提出问题,让被被摄者获得最大的声援,Sue及其团队助人的方法是把照片回馈给他们的被摄对象,不过,在这个事件中,摄影师的“作品感”完全丧失,为了保护被摄对象的隐私,他们不能公开发表自己的照片。 点开Help Portrat的网站,有一行很醒目的字,“照片是有价值的,请利用你的器材,你的技能,你的时间,给那些需要的人拍摄照片,并送给他们”。活动的创始人谈到:“这一次,我们不想看你的照片,这一次,你不是‘拍照片’(take photo)而是‘给照片’(giving)。这些肖像不是为了充实你的作品集,你的网站,或是为了出售。这个过程不存在任何金钱关系。” 的确,照片的价值多元,唯有金钱和名望无法衡量。 当使用照片报道一个社会话题,如何让受众把对话题的关注从简单的“视觉冲击力”上转移开去,更为直接地切入话题本身?本周日,我们即将开始一个新的workcamp工作营,本来只想招募五人,但报名的人很多,且都充满期盼,我们已经将人数扩充到9人。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营员要和一些公益组织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展开各自项目的拍摄。 外地不能参与工作营活动的朋友,也不要着急,这个月我们要新开一个以“让影像发声”为主题的ofpix系列沙龙,现在吹响集结号,欢迎你们参与,请就以下话题分享你们的经历和经验: 1,我如何和公益组织,NGO组织合作,为他们拍照。 2,我如何用照片帮助他人。 请将稿件发到ofpixcamp@gmail.com   期待您的分享。

让影像发声:第三场论坛

时间:1月18日(周一)晚七点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一,影像背后——NGO如何成为纪实摄影项目的助推器 本次ofpix基金获奖者工人摄影队是乐施会支持的工人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Ofpix请来乐施会城市生计项目官员林虹介绍这个项目的缘起,支持工人摄影队的小小草中心的运作,并和大家分享NGO如何发掘项目,以及如何与NGO合作等话题。 主讲人:林虹 二,如何申请社会纪实摄影基金 纪实摄影基金申请注意事项,国际上各个重要纪实摄影基金简介与申请须知。 主讲人:任悦 更多关于让影像发声活动的背景,点击这里。 这是我们最后一场论坛,欢迎你来,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让我们相互取暖,让我们踏实做事,而不只是叹息天寒。

让影像发声,第二场论坛

时间:12月28日 晚六点半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一,照片说话——影像叙事的技巧和方法 主讲人:赵钢 《新周刊》摄影师 讲座内容: 如何用视觉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二,余音缭绕——组织照片说话的语法规则 主讲人:郑福利 原《体育画报》图片总监 视觉联盟年度最佳图片编辑 讲座内容: 如何编辑一组照片,照片背后图片编辑工作的方法和原则。 同时请关注: 第一场论坛:这里 让影像发声系列活动:这里

让影像发声:第一场论坛

呵呵,最近使劲忙着发通告了。 时间:12月22日 晚六点半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一,绿色声音:寻找绿色摄影师 主讲人:匡铟 绿色和平图片编辑 讲座内容: 绿色和平在中国的摄影项目拍摄,绿色和平如何和摄影师合作,需要怎样的摄影师。 二,声声不同:公益项目与纪实摄影的创新合作 主讲人:任悦 1416教室博主 讲座内容: 摄影师如何从多层面上展开选题的拍摄,国际NGO组织和纪实摄影师合作的新趋势。

系列活动预告:《让影像发声》

尽管博客不更新,但是1416的线下活动不会停。 纪实摄影照片的力量究竟何在?近来我最感兴趣的是它作为一种“实用之物”的存在。我说的实用,是指它应该成为证据,引起共鸣,发出呼喊,并引发行动。 在当下这个时代——网络的现实和中国的现实中,它依旧可以承担这种功能么?——姑且把新纪实,新新纪实,纪实的艺术化先放到一边,我们也许可以展开这样一个探讨:路易斯海因的工作方式,社工+摄影的方式,影像介入社会问题,甚至改变现状的功能,如何继续发展? 我和詹膑,利用他的奇遇花园咖啡馆,决定在年末做一个名为《让影像发声》的活动。 《让影像发声》活动试图把纪实摄影工作者,草根摄影师和公益组织置于同一个平台上,打破所谓“专业摄影”的界限,把摄影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探讨这个工具的力量所在。 我们的活动将在十二月中旬展开,分成三个部分: 1, 工作坊。我们目前已经联系了花旦工作室/同心希望家园等公益组织,现在开始征募纪实摄影师,请他们记录这些公益组织的项目和相关社会问题。摄影师的工作将全程由专业摄影师和NGO工作人员指导。(愿意参与这个环节的摄影师,要求是在北京,请发邮件给ofpixcamp@gmail.com) 2,三场论坛,这三个论坛会分别从社会选题的拓展,视觉表达和社会效果的产生三个角度出发,举办讲座,同时也邀请在这方面有心得的摄影师现身说法。(每场讲座都会在1416提前通知) 3,作品放映会。 photo camp,借这个活动的机会,我们开始新一轮的camp征稿。但主题限于社会纪实摄影作品(但是表达方式并非一定是黑白的,经典图片故事类型的)。欢迎大家投稿。程序仍然和从前一样。(请发送作品到ofpixcamp@gmail.com) ofpix基金颁奖和作品放映。(基金已经进入评奖阶段) 年度最有力量的摄影作品征集。(请大家推荐你认为本年度最有力量的照片! 我推荐一组,刚刚看到的。这个征集参与的方法是,请把你觉得有力量的作品的照片或者链接发到我们的信箱ofpixcamp@gmail.com,并写上背景介绍和推荐理由。我们会在最后的放映会上播放,也会建立相册让大家都能看到这些照片) 请你们给我们的活动提建议。让影像发声!

《罕·见的世界》 公益摄影师招募

这则招募昨天已经在OFPiX的微博上发出,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在这里专门面向1416教室的读者再发一遍。 做“让影像发声”活动已经将近四年,从最初的公益工作坊到后来专注和一家公益组织深度合作,其中有诸多波折;我那种天真的勇猛,时常会有所退缩,但却也常常被鼓励。就比如这次和罕见病发展中心的合作,整个过程太舒服了,在各个环节,我们的理念都出奇得一致,这反倒让我压力重重,担心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一些失误破坏了这样美好的合作。 让影像发声这个活动,其根本是希望公益组织和报道摄影师连结起来,用影像改变现实。这个目标看起来似乎有些理想主义,先驱者路易斯海因,从最初的激进的改革派,晚年也变成一个改良分子——从试图改变劳工制度变成用影像塑造劳动者正面形象。与此同时,如何让摄影成为写实的,而不是滥情的,其实也相当困难,事实上,如果照片被割裂语境仅仅被公益组织用作宣传,也并非这个活动的本质。 几句话难以说清,我想说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影像公益没有那么简单,在你参与之前,先把自己那些雄心放空。用获得的心态去做,而并非来给予别人什么。让影像发声——这个命题面临重重困难,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罕·见的世界》公益摄影师招募:这是罕见病发展中心联合OFPiX共同发起的纪实摄影项目。我们将邀请10位摄影师,进入20个罕见病家庭展开拍摄,希 望透过摄影师的镜头,让不见成为可见,呈现罕见病患者的真实境遇和困难。这也是OFPiX让影像发声活动的一部分——联合公益组织让影像成为有用之物。具 体如下: 苯丙酮尿症,黏多糖贮积症,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尼曼匹克病。。。看到这些有些陌生的字眼,也许,你只会反问我一句,它们是什么?是的,做为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疾病,不为人所知是一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你有没有想到过,对于患有这种类型疾病的他或者她来说,这种万分之一成了百分之百,而这些百分之百的她或者他就真实地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他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路人,也可能是你的朋友的朋友,还可能就是你的一个未曾谋面的邻居,虽然你“不见”他,他却就在那里,只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罢了。 面对这种境遇,罕见病发展中心联合OFPiX共同发起《罕·见的世界:罕见病家庭纪实摄影项目》,将邀请10位摄影师,走入20个罕见病家庭,我们希望透过摄影师的镜头,不见成为可见,让公众了解罕见病患者的生活现状,关注他们的真实境遇和困难,并最终提高公众对罕见病及其群体的重视。 罕见病发展中心成立于2013年6月,是一家专注于罕见病领域的非营利性组织,由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发起成立。本中心致力于增进罕见病患者群体、罕见病组织、医学专业人员、医药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各相关方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社会公众对罕见病的了解,提高患者的罕见病药物的可及性,推动罕见病相关政策出台,开展罕见病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中国罕见病事业发展。 《罕·见的世界》同时也是OFPiX的让影像发声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让影像发声的理念是让影像成为有用之物,社会纪实摄影师的作品并非仅是一种被观赏之物,摄影师也不应只是一个旁观者;照片、摄影师都应该参与到其报道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释之中,照片成为档案以及证据,摄影师利用其促进被报道问题的解决。让影像发声鼓励纪实摄影师和公益组织等民间团体合作,这样才能使得从拍摄理念的确定到最终作品的传播,都有的放矢,始终以影响社会现实为宗旨。 《罕·见的世界》在最终完成20组罕见病家庭日常生活的图片拍摄后,将在全国巡回展出,同时结合媒体的报道推广,帮助社会公众了解-认知-重视罕见病。活动将于今年8月正式展开拍摄,摄影师的拍摄时间是2013年8月-10月,11月进入图片编辑阶段,12月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首展。 你愿意成为我们的一员么?我们的活动开始征募摄影师,摄影师将在我们的协助下进入罕见病家庭拍摄。如果你愿意探索影像助力公益活动这个话题,我们等待你的加入。 我们对摄影师的要求如下: 1,你最好在北京工作学习——我们需要和摄影师展开很多面对面的交流,也有相关的工作坊以及讨论需要摄影师参与 2,你对拍摄一个图片故事已经非常熟悉,并愿意探索图片叙事的更多可能 3,关于社会纪实摄影,你应该知道路易斯海因 4,热心公益,对影像发声这个理念有你自己的看法 5,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出差 申请方法: 1. 一份您的简历 2. 作品集(其中必须包括一组图片故事,10张左右),照片是小格式文件(长边800)放在一个文件夹里,用压缩打包的格式发送。如果您有个人网站,可以直接发链接,不用再发照片。 3. 请将以上文件发送至 ofpixcamp@gmail.com,如有需要可以私信咨询 @ofpix 4. 申请截止时间7月10日。 (…) Read more

无题

前两天写了一篇小酸文,却被某杂志拒了,理由是情绪太负面。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似乎前所未有地对话语表示恐惧,却又同时对它寄予厚望,看看微博就知道了。 我那负面情绪满溢的文章是生病时候写的,不过是我对这个谬误重重的世界的一点儿感慨。现在重新翻看,也能理解编辑的心思,相对于现在人们都信心满满地要做些什么的那股劲头,我那“不再雄心勃勃”这样灰色的话语,当然难以被接受。 我所说的谬误,并非是人们言谈中的观点错误。这样的错误貌似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今天某人的言之凿凿明天就会被证明是谎言或者谣言;每一个社会热点事件,都在同样的表征体系中运作,似乎在生产某种意义,而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了了之。谬误最终变成一种合理的存在,你会对它习以为常。 尤其当我们的交流与沟通、大大小小的意见表达,都在一个虚拟世界里运作的时候,谬误就更为明显。我们为自己编织的网络空间,更像是居伊·德波提到的景观社会,大家以140个字的篇幅发言,从不追求语言的理性和逻辑,在博得看客们叫好的心态促使之下,文字被断章取义,在一种蛊惑人心的视觉机制中运作。 我并非以一个聪明人的身份展开一种批评,事实上,从一年前开始,我发现自己逐渐失去了和人交流的渴望,并且变得越来越糊涂。我一方面为自己的言行无法一致而感到懊恼,另一方面又发现,无论怎样的观点,都会在一个大的表征体系的运作之下,变为一样的隐喻,话语的意义早已在你说出之前被框定。 后来我想,打破谬误的方法也许应该是闭上嘴去做事。 去年夏天很累,就是从现在这个时候开始忙碌。一方面组织了让影像发声工作坊,为摄影师和公益组织的合作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我自己也参与了一个彩虹村民的工作坊,到一个同性恋公益组织开设摄影工作坊。 彩虹村民工作坊最后只招到了两名正式学员,但授课仍按照原定计划进行,一共做了四个周末的培训。 才两个参与者!这种响应不积极的状态却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每次这样的活动总有“这真好啊,可惜我不在北京”等等各种热烈的言辞评论,让人觉得活动很盛大,但最终清点人数的时候就会发现只有寥寥无几的人真正能来,至于能够坚持到最后的,那就更加屈指可数了。 但更让人觉得难过的是,你所做的事,究竟有何意义,这个问题会在很多时候浮现。 我拿到了一笔基金,可以帮助摄影师进入一个公益组织,双方展开深度合作,这会解决摄影师付出很多精力但得不到回报,以及整个活动的资金缺乏。但在和这家我们的工作坊已经合作了将近两年的公益组织谈资助的时候,负责人却很干脆地拒绝了:“不接受国外基金,太敏感了”。谈话到最后,我们两个一起抹眼泪。她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这些知识分子,总把一些你们认为需要的东西强加给我们。” 这句话至今还扎得我生疼。我们真的在给别人一些别人不需要的东西么? 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是和我们合作比较紧密的公益组织,与中心的创立者齐丽霞聊天。她提到带所处社区打工者的孩子们出去参加演出遭遇到的质疑,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相信他们,而去的孩子家长也将信将疑,不断打电话来,因为他们的邻居在警告他们——你的孩子已经被人拐走了。我问她:“带这么多孩子出去,万一有一点点磕碰,你怎么办?你不怕么?”她是怎么回答的,我记不清了,只是感觉她态度不紧不慢,又特别坚定,仿佛身经百战,又似乎已经押上一切做赌注。 我们和木兰最近的合作是女工摄影工作坊,参与者有六个人,为了不浮于表面,只为获得好照片,这次工作坊让六个摄影师和六个参与者结成对子,摄影师去拍摄他们的生活,并鼓励他们一定要用相机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这种安排对于参与的志愿者却是个挑战,第二次只有工作室的璐璐一个人去了。培训的地方实在太远,很多人是从北京城的一头赶到另一头,路上要将近两个小时。而且很多参与活动的摄影师,他们很可能前个晚上加班到半夜,也许转天就要外地出差,他们自己也在无奈地奔波、谋生存。想到这个,你无法有任何抱怨。 所以,关于本文提到的那个谬误,我说的是那些现实中已经存在的错误,那些切实存在的阻碍我们行动的错误。而关于这些错误,以及试图纠正它们的行为,最终话题恐怕又会回到做这些事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报什么样信念上。 其实在和谬误对决的时候,我已经发现了,我们的确在做一些“多余”的事情。指向经济,以金钱为目标的事情最容易,即使公益也是一样,资助-收益的模式最受欢迎。你要关心人的精神?你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理解?这太困难。 写到这里,累了。 要不要和谬误妥协?只好在今年夏天和它的又一轮对决中再去寻找答案。          

周一消息树

1. 掌心上的小玩意儿 根据All Things Digital 报道, 中国智能手机所占的全球市场份额,预计会从2011年的18.2%上升至20.7%,将要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而且在今后仍将持续增长。该篇报道的配 图是地铁里若干人对着掌心上的小玩意儿出神忘我的神情——这也是每次聚会中我们彼此的样子,是智能手机带给我们的改变,它使我们亲密,却也更疏远。 2. 杂志App排行榜 排行榜什么的最能吸引眼球了。 一家媒体咨询公司深谙此道,推出了一个杂志App排行榜,推介了一些在ipad上表现优秀的杂志,上榜媒体其实大家也都很熟悉,最多的是Conde Nast 旗下的杂志,其中Allure Mgazine排名第一,此外还有Newsweek集团,National Geographic等等。 谈到这些app之所以上榜,该公司的CEO认为: “他们在应用Ipad所提供的技术上做得最为充分,充分利用ipad增加用户体验,给读者提供了在传统纸质版本上所不能获得的服务。“ 关注领域为媒体平面设计的媒体人加西亚(Garciamedia)对这个排行榜很感兴趣,他自己的公司也准备做一个,加西亚最喜欢的杂志app是:Newsweek,Bloomberg Businessweek,Martha Stewart Living。 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ipad版本,加西亚评论其是先进且完美 最近,还有一个杂志新媒体运动中的好消息是,Cosmopolitan声称,该杂志数字版本付费订户已经达到了十万。 3. 奥运会的不俗之客 要说搞排行榜,其实没有谁比奥运会更厉害了。 又一个四年,人生真不禁过。伦敦奥运会即将召开,除了运动员,文化领域的各路人马也都等着借这个舞台展一展身手。 伦敦一位摄影师Oli (…) Read more

寻求相机支持,让影像的声音再大一些!

几位女工在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听老师在讲表演的注意事项,她们要参加木兰为庆祝三八妇女节的晚会走秀节目。 Ofpix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让影像发声工作营活动,主题是关注城市女工,除了和公益组织合作,帮助摄影师去了解女工群体的生活,用影像为他们发声,我们还会和木兰文化中心展开一个女工影像发声的项目,在北京设置三个工作站,对在京打工的女性进行摄影和视频拍摄的培训,希望她们能基于自己的视角和立场记录在北京的生活现状,项目将持续一年。 我们现在需要六台有视频拍摄功能的单反相机提供给女工使用(或者是家用摄像机也可以),需要视频主要是考虑到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影音信息,有助于让她们的故事更为丰满。 如果您有闲置不用的器材,或者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路径,请联系我们。您也会成为我们项目的成员,我们会赠送女工的照片并及时通报项目进程。(邮件ofpixcamp@gmail.com) 以下是让影像发声工作坊的成员廖璐璐目前拍到的两位女工故事,它将有助于帮助您了解我们这个项目的情况。 在木兰社区活动中心,胥红佳为三八节晚会模特秀展开排练。对于她来说,去木兰参加各种活动,是她在工作之余最放松,开心的事情。 80后的胥红佳来北京3年了,现在在东沙一个木门加工厂工作。 每天早晨起来给工人们做饭,红佳的一天从此开始。 加工木门最难的工艺是喷漆,现在红佳已经可以熟练操作。 何文琼北京已经11年了,做过很多工,干过保洁、超市销售员卖蔬菜、水果、开过电梯、给别人家里做给饭。 何文琼有两孩子、都是男孩,靠打工谋生,养父母、孩子……这一切,让生活压力重重。 何文琼很爱笑,大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开心果”,从她的手上我们能了解她工作的艰辛,以及同时存在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以上这两张照片是红佳和文琼穿着木兰淘宝店的服装,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为木兰要上线的淘宝店当模特。 你愿意为她们提供帮助么?我们期待着!

从纯真出发

摄影 孙瑞卿 “天冷,两个小伙伴想把围巾系在一起取暖,在把围巾围好的瞬间,她按下了快门。” 音画梦想坊+木兰社区活动中心 工作坊作品 约翰伯格曾提到,“观看先于语言。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想让眼睛实现“看”的功能却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我们头脑里有太多东西,它们时常在阻止我们观看。 明天,“Ofpix基金+Photo Camp17”活动开场,安排了一个名叫《从纯真出发》的单元,会放映一些孩子的照片。我猜想,你肯定会通过他们的眼睛对“看”这个事儿有新的理解。荒木先生在其大作里提到,“要让自己变成负数,若没有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即使与人邂逅了,也无法构成一个事件。” 但能否把自己倒空不带任何偏见地看世界,这实在是个问题。而或许,这才是很多摄影作品那么耐看的关键。 孩子的作品来自“音画梦想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金宇会来现场和大家交流。“音画梦想坊”是一个公益项目,由一群大学生发起,希望帮助农民工的孩子接受艺术教育,其目的,不是为了将之培养成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让更多的孩子在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在体悟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在城市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音画梦想坊”和公益组织“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合作,志愿者定期去给孩子上摄影课。今年夏天ofpix的让影像发声工作营,木兰也是我们的合作对象,我和营员璐璐也曾去那里上过两次摄影课,但说实话,我们的教学成果比不上这些年轻人。 看到自己照片呈现出来,真是太开心了…… “音画梦想坊”让我感动的地方还在于,志愿者不是到社区里给孩子几台相机,闹一下就走,从秋天开始,他们在这里做了两个月的工作坊,给孩子看普通人的摄影作品,猫眼里的世界,教他们理解光线,甚至还有街头摄影的课程。这实在太棒了!他们没有用摄影去束缚这些孩子的天真。 这样的活动有很多,但从音画梦想坊的照片里,我没有看到组织者的矫情,而是孩子们在摄影游戏中所体验到的快乐。荒木先生还有一句话,“视线一定要平视”,平视的视线才有真正的交集。 好吧,让我们从纯真出发,保持平视——明天camp见! (更多照片请点击木兰博客,以及中国网专题,以上照片的出处也是这里)

Ofpix基金+Photo Camp17

第四届ofpix基金入围  骆昌威《大衾岛麻风病康复者》 忙完了Photo Camp16,下一个项目就是第四届ofpix基金的评选了。 Ofpix基金是一个很私人的项目,我们希望带给摄影师的不仅是5000元的资助,一种精神支持,更希望能够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帮助摄影师建立社会纪实摄影项目从拍摄计划的撰写,到基金申请这样一个职业操作流程。 每次评选,我们都邀请专业评委参加评审,他们为每个专题都撰写评语,为申请者提供专业意见。评委花了大量私人时间无偿做这个事情,让我深表感激。 从第二届Ofpix基金开始,我们把重点放在资助社会纪实摄影项目上,这与“让影像发声”活动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希望让那些关注社会问题的纪实摄影师得到帮助,在这个范畴里,照片的作用应落到实处。 本届Ofpix基金自开放申请以来,一共收到19份申请,我对之做了初步的筛选。ofpix基金鼓励摄影师关注社会问题,并且对此有自己的批判性思考甚至是行动。我们并不要求摄影师必须与社会纪实摄影的传统一致,认同应该用新的摄影手法关注社会问题。此次投稿有很多摄影师的项目并不符合这个基本要求,这并非是说他们的项目有问题,而是不符合这个基金的理念。经过第一轮筛选,九位摄影师的项目进入终评。 第四届ofpix基金入围 陈晓峰:《资源大省的未来之路》 今年的Ofpix基金的评审活动将和Photo Camp17结合在一起,我们会选择12月末的一天(时间有待确认),邀请评委集体评议,随后在晚上的Camp17的活动中放映前三届获奖者的作品,九位进入终评的摄影师的作品,并由评委现场宣布结果。 总之,年末的Photo Camp17将是面向纪实摄影师的一次温暖的聚会。请关注我们后续的通知。 以下是第四届Ofpix基金入围名单及其所申请的项目名称: 占有兵:《我们——来自工业区的现场》 周仰:《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吴宏:《变革中的拉萨》 崔赢:《她的三峡》 庄周杨:《伤城》 张锦旗:《红色运动下的中国》 陈晓峰:《资源大省的未来之路》 陶金:《虎头村癌症人群》 骆昌威:《大衾岛麻风病康复者》 这些摄影师大部分都已经有了项目的前期作品。虽然今年因为一位朋友的特别捐助,有两个获奖名额,但看了申请书和项目作品,很多都实在难以割舍。只好把这个难题留给评委,我们也会努力寻找其他途径,为不能获奖的摄影师提供帮助。

Photo Camp 16倒计时:第三回公告

一共11组,呵呵,不是故意的,貌似有不可抗拒的力将之拽向11。 这次开场,我们将特别放映彩虹村民工作坊学员作品,这也是今年暑假的“让影像发声活动”的一个成果。我们和酷儿影像合作,为性少数身份(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或无性恋),以及尊重不同性别、性取向的朋友举办摄影工作坊。活动召集比较匆忙,一共就四位学员参加,张帆,徐阳,我们几个人每周一次给大家授课,还留了两个作业:“身体”和“爱”。 现场将放映学员的作业,正如这个工作坊的题目,我们希望你能看到爱的多种颜色,爱的多种可能;先要懂得爱自己,认同自我,才有能量去爱他人。 释放七情六欲,就在今晚。 photo camp 16 彩虹村民工作坊作品   摄影:sue Photo Camp16 “七情六欲” 放映名单 第一部分 1.     开场:  《爱是什么》                          喜乐 2. 《发现自我: 彩虹村民工作坊作品》  张帆策展 第二部分 1.  《一间她自己的房间》  杨文洁 2.    《我的同学》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