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amp14在线展厅

1.    郑川   《顾影自怜的菜场》 菜场是城市日常生活最真实的窗口,也是残缺的自然最后展示的舞台。 那些鱼虾从海里被捞起来,密不透风地挤在一起,被扔上柜台,半死不活,与冰块为伍,等待开膛,刮磷,入锅……。 还有蔬菜从田里被连根拔起,拦腰斩断,等待洗净,去皮和切碎……。 自然之子就这样被人类吞噬,但都市人却同样逃脱不了被动的处境,每个人都像是社会中的一颗棋子,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菜场中的生物映射出人类的境遇。 整组照片从一条鱼尾开始,到一个鱼头结束。鱼的眼睛盯着我,我也看着它,渐渐地让我感到它不再是一条鱼……。 2.   王勇   《家在船上》 淮河边上住着一些以船为家的人们。 船上的电和电话线都是从岸上引的;喝的水就是河里的水,要用明矾沉淀一下,夏天河水不流,水泛红,就不能喝。 夏师傅今年70多,在船上出生,一辈子都在船上,老伴刚去世不久。他不愿意死在儿子花了几十万买的岸上房子里,一直坚持 在船上住。 吕师傅老两口是后来搬到船上的,在船上已经住了四五年,还是不适应。岸上房子没了,没办法,花了1万多买了条船。 这是一些平凡人家的船上故事,他们的生活就这样在河流里摇曳。 3. 陈小枚  《蒲竹纪事》 蒲竹,又名蒲田,是一个普通的客家村落,地处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缺牙山脚下。直到2006年,通往蒲竹的路也只是崎岖的泥路,靠两腿行走三个多小时,才到能通车的曾田镇。2006年,水泥路终于通到了蒲竹村,能行走货车了,蒲竹村却没能因道路的畅通而热闹起来。 因为改革开放,蒲竹人得以走出山旮旯,外出城市打工挣钱。有能力的人,携家带口到城里定居,为自己,更为后代谋求更好的将来。毕竟,在中国,城市意味着先进和现代,而农村从来都是落后的同义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尤其是在中国户籍制度开始松动以后,大量蒲竹人往城里搬迁。现在,85%以上的蒲竹人家已在城里购置房产。因为蒲竹人不断往城里迁移,蒲竹村一年比一年萧条,一年比一年寂静。 人烟稀少的蒲竹依然保存了纯朴的民风和客家传统。然而,蒲竹毕竟在变。蒲竹的变化,并非轰轰烈烈、立竿见影的突变,而是多年来无数微小变化的累积。各种关系和观念,不是突然的颠倒,而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巧妙的挪位。 我自2008年开始拍摄蒲竹村,以书、静态图片和摄影的多媒体方式来反映中国这个山旮旯的变迁。我对蒲竹的纪录仍在进行 (更多照片: http://www.chenxphoto.com/puzhu/) 4,  周伟  《海会堂》 四川什邡,清明节,2011。 (…) Read more

photo camp14 放映名单

今天给大家公布一下明天的photo camp14放映会的“菜品”。尽管主题为自然,但菜式并非主打自然清新派,而是多元混杂。 我试图为大家展现各种可能的观看自然的方式,之所以用“可能”这个词,是因为这些照片并非是完美的样本,它们很多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我之所以选中它们,是因为想在观看这些照片的同时,也能够和大家讨论这些已经对路的选题在拍摄上应该怎样进一步延展下去。 以下就是名单,我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规模将之分成了三组,每一组都有一个大的专题和两个小型专题,现场观众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组加入讨论。这些照片在北京的作者都会尽量赶到现场和大家交流。(和往常一样,我会附上作品的网络观看的链接,目前照片正在上传的过程中) 第一组   人  :我们和自然之间能够平衡相处吗?那些逝去的生活方式……(建议愿意探讨如何从人类学角度展开选题拍摄的同学加入这组) 1,郑川   《顾影自怜的菜场》 2.  王勇   《家在船上》 3. 陈小枚  《蒲竹纪事》 陈小玫  《蒲竹纪事》 第二组 伤: 我们的生存必须以破坏自然生态为前提么?(建议试图从环保角度拍摄人与自然关系的同学加入这组) 1.  周伟  《海会堂》 2. 刘飞越 《煤尘暴》 3.程新皓 《滇池东岸》 程新皓 《滇池东岸》 (…) Read more

photocamp 14 倒计时开始!

photo camp14 本周六(6月11日)将登陆奇遇花园! 风光?风景?景观? 自然,生态,环保…… 这次photo camp的主题是“自然”,希望我们能够藉由照片,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我们如何用镜头探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次camp仍然会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减弱放映的密度,增加讨论的深度。 另外,从这次photo camp 开始,我们将开始制作“camp明信片”,每次来photo camp的朋友都会得到一张由参将放映的摄影师的照片制作的明信片。我们还会陆续把之前13次的camp的明信片陆续补全。 本次活动明信片采用的照片是周伟的《海会堂》 欢迎你来参加photo camp14! photo camp14  1号公告 周六(6月11号)晚六点半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电话:88320741) 费用:门票30元(可乐,红茶,柠檬水畅饮)(门票费用用来租用场地和投影仪等服务,谢谢各位的支持)

Photo Camp 13,当世界男女有别

昨天把男女分开之后,气场变得很奇怪,说实话,我一时有些找不到感觉。 由男女构成的世界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只有当这个系统被破坏之后,你才会发现问题。 我在逐步更新photo camp 13 放映名单,增加全部作品链接。有的作品因为作者有改动需要重新上传,要明天才能全部完成。 女性观众在观看摄影师连芷平的作品,这组照片在女性观众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回应 焦冬子在和现场观众交流,针对“我认为你这部作品是失败的”以及“你觉得你是否能够操控这样一个宗教话题”的尖锐提问,焦冬子坦然接受(没有哭鼻子~) 沈木槿的照片激起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馈:看不懂和很喜欢,现场有观众声称要是作品现场出售,他会倾其所有购买。 柳熹(电脑人)在和她的朋友和现场观众交流照片,关于她的“战地”照片是不是有一些“匠气”的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最后的结论是——希望世界更美好。 因为时间的缘故,昨天仅仅对比了男女同学对照片的第一印象和观感,对“女性摄影”这个话题其实没有深入探讨,希望到场的,若现场言犹未尽,请继续发言,而没有到场,也请提供你们的观点。 继续感谢:现场志愿者小王子,晓宇,到场女性摄影师焦冬子,沈木槿,柳熹,现场主持Nan,现场协调和摄影师安微,吴育琛,朱朱,奇遇的工作人员。 感谢到场的你们! camp女性摄影师专场还有一次亚洲女性摄影师放映会,时间因为我没有收到光盘还不能完全确定,时间确定我会再通知。

photo camp13 放映名单

《Hey Lady,欢迎女性摄影师》 Photo Camp 13放映名单 每个摄影师的作品都已经像photo camp12一样传到网上了,不过,为了让大家保持现场观看的新鲜感。我会在放映结束之后把链接再放出来。 以下是摄影师名单和作品的阐释,方便您在观看之前对作品有所了解。 photo camp 13 就在今晚! 1. 焦冬子   《穆斯林的女满拉》 作者联系方式:495793567@qq.com (作者作品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在网络完全公布) 满拉是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堂学校学生的称谓,以男性居多。女满拉是一个少数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群体,见过她们的人为数甚少,了解她们的人更少。她们不分年龄都可以到清真寺或者女校进学习,年长的女性一般是抽出空闲时间集体学习。她们不是为了学历或者工作,只是要学习伊斯兰教的信仰与做人的道理,学习如何按照安拉的要求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 她们绝大多数生活在中国的大西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她们穿长袍,戴盖头,状如阿拉伯国家女子,在学习期间很少外出,日常生活就在清真女寺或者清真寺的女校内(女寺或者女校都是男子禁入的),做一日五课,学习《古兰经》《圣训》和其他相关的宗教课程。在假期她们可以出哲麻提,到各处的清真寺去宣教也学习交流。 当她们到非穆斯林聚居区时,常常招来好奇的目光和疑问,“你们是修女么?” 她们不是修女,除了虔诚的信仰之外她们有和同龄人一样的生活。年轻人有她们的活泼天真快乐忧伤,年长者有她们的持重操劳。在经过两到四年的学习后,她们中只有少数继续深造或者出国留学,一部分作为宣教的老师被派到别处,大多数还会回到自己的家里过正常的生活,要结婚成家,要相夫教子,还要耕种劳作或者做其他的工作。她们与非穆斯林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心里有了虔诚的信仰,有了可托靠的真主,显得更加从容安详。 在中国这片宗教信仰稀薄的土地上,她们的存在是一个奇迹。 这群平凡的人,简单的生活,以他们最单纯虔诚的信仰平衡着生活里的艰辛与困苦,感动着一个外来的窥视者。当镜头对准一张张严肃虔敬的面孔时,忽然觉得自己的多余和空洞。日子悠长悠长都在心里装着,她们说,该去礼拜了,其他的所有都可以放下,只要面朝天房,感谢祈祷自省。 一段迷失的记忆,颠沛流离的旅途中我停靠在她们的港口几分钟而已,她们的故事她们的沉默和着几千年的光阴,都埋在层层的黄土之中,我试图挖掘,最终无法读懂。她们在我心里,我在她们身旁。生活,从左向右,一格一格从容不迫。列车终将带我离开,穿越黄土高坡穿越城市乡村穿越生离死别,在寂寞又冰冷的生活里穆斯林的多斯达尼是我不能回避的前定。 2.  沈木槿  《阵风六级》 作者联系方法:mujintree@126.com 作者作品链:这里 这组作品,是我对自己生活的北京东五环周边世界的观察。 (…) Read more

时光倒流:camp11回放(7)

这个周日,photo  camp 13就要开放了。 因为我的疏忽,camp11 青春,还有一部分照片没有刊登出来。今天就时光倒流一下,让我们“追忆”一下青春。 Photo Camp 11 《青春》 我们 1,周骏生 《转瞬即逝》 邮件:z.j.s.225@163.com 周骏生个人主页 :这里 想到本雅明的一段文字: 有一幅Klee的话,名《Angelus Novus》,表现一位天使仿佛要摆脱他所沉思对象。他的眼睛注视着,他的嘴巴张开着,它的翅膀伸展着。这就是人们所描绘的历史的天使。他的脸朝向过去。我们思想一连串重大事件,他却只看到一场大灾难,残片在不停地飘落,他把它收拢到自己的脚下。天使原本想留住并且唤醒那死去的,弥补那被打碎的。但天堂刮起一阵狂风;狂风猛吹天使的翅膀,天使竟再也无法收拢他的翅膀。这狂风不可抵挡,把他吹向他所背对的未来,他面前的废墟堆得如天一般高了。这狂风我们就叫它进步。—— Walter Benjamin 在这个年代人们只向前看,一切转瞬即逝,相对于美好,青春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伤感与痛。 2. 成一一  《自由落体》 作者邮件:x11mage@gmail.com 3. Cease《同居之夏》 邮件: the-cease@163.com 4.  (…) Read more

photo camp13 倒计时

photo camp13     2号公告 李豫英 艋舺租界  photo camp13 《男女有别》 虽然男女平等,但男女仍然有别。区别在哪里,是否会影响作品的创作和观看? 我们延续了上次讨论作品的方法,这一次将分成两个场地,两个大组,一组全部是男性,一组全部是女性,先分头观看照片,并站在各自立场上对照片进行点评。现场会将之进行纪录。 分组点评之后,我们再一起观片,并同时对比展示男性和女性的观看感受。 另外,可能会有四位作者到场和大家交流。 发起一个征募,需要现场主持两枚,现场协调两枚,免门票,呵呵,请发邮件到ofpixcamp@gmail.com报名 photo camp13 的时间地点请到这里查看

camp12: 话语的传递

以前做photo camp颇有些有始无终,急急忙忙地仿佛目的就是为了把照片看一下。 还有人朝我抱怨,每次都放十几组,最后的结果都是吃撑了。 都怨我。 这次的改革:三个放映场地,三个讨论小组,三种声音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只讨论了三组照片,但终于有一次,大家有些意犹未尽了。 而我,经过camp后又一个忙碌的一天,晚上回到家,在灯下手捧昨天讨论时大家手写下的卡片,辨认字迹,再把这些话语敲出来……即使活动也许仍然不完满,但我觉得自己总算做了一件完整的事。 以下这些句子都是photo camp12的参与者写下的观片感受,评价主要针对不能到场的作者,也许只是“一面之词”,并且是观看者的直觉感受,但书写下的这些来自“观者”的声音,是谨慎的,对“摄影者”来说会是一个参照。 我把这些信息原样照搬到这里一份,希望这些读图的思路和脉络能够丰富我们的阅读感受,并激发出更多的思考。 To SGZ 你提供了一个可贵的信息。但如果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整个南北朝的文化和美感,会做得更好。 喜欢第一张。 可以拍得更有想象力 70分,感觉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东西,想得太少,挖掘得太少,缺少偶然性和惊喜。拍之前做的功课不够。 照片有衰败感?距离够远吗?纹理,细节?作者在强调个人感受还是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出现? 使用的是数码还是Holga,能公布谜底么? 第一印象——凄凉,无法还原的历史,被忽略的意识神圣感,尊严感。 冲突?荒废的仪式、与日常生活的交融。 To 陈智能 能从小的视角来反映自己对大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在构图上还可以更为精炼。 很喜欢你的这组照片,特别是第一张,感觉很棒。画面的控制力不错,但题材好像比较局限,希望你能更好地拍下去。 这个点选择得非常好,遗弃的植物和遗弃的村,遗弃的情绪贯穿始终,构图很特别。特别喜欢其中几张的视点。希望能看到更多的部分。 城中村的主题拍摄的人很多,视角也不尽相同,但作者选取了一个更“美”的角度来说明空城的落寞,而且我也相信这个视角并非只是通过“看”来获取的,可能还要通过更多的认知渠道,希望作者能坚持和拓展。 To 胡嘉兴 第一次看,对景观照片提不起兴趣,再次看感觉人物太实,可能是我没有感情背景在里面。 很喜欢照片中的生活状态,有诗意,有感情 很有爱的一组照片,至少打动了我,让我想起我的家乡。 (…) Read more

camp12 放映名单

这次破天荒地在放映之前就把所有照片都放出来。 有朋友问我,呀,你这样晚上还有谁会来? 不过,我想的是,当这些照片都被“看”过一遍之后,如何真正“看见”它们却有可能会成为我们到现场来的更重要的目标。 另外,在当下这个社会,“在场”和“旁观”是网络社会中稀松平常的事儿,人与人在网络中“相识”也成为一种常态,但正因为如此,这反而使得一个真正的“在场”和“旁观”,以及一个具有物理存在的人的聚会变得罕见以及珍贵。北京太大了,我相信,每一个到camp聚会上来的人,都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偷懒”心态。希望我们都能在与志同道合者的交流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奇遇。 还要特别说明,我们放映的不是“优秀作品”,不要把这个标签贴到photo camp的作品中。这里很多照片都仍在进行时态中,作者本人渴望听到观者的意见,并希望从大家的反馈中获得进一步拍摄的思路。 好了,闲话少说,上菜: 1,范辉  《老街》 这些照片是我所在的小县城里一个街区(四川省大竹县竹阳镇西门片区)百姓的原生态生活。现在这里正面临着拆迁改造的历史大潮,我想的是如实记录下老百姓如何从平实,悠闲,清贫的生活中面对这个历史大潮的冲击。想用影像记录下这一历史过程。现在拆迁正在进行中,我觉得对这种历史性的重大事件应该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用朴素的语言,忠实地再现。但也不能太过平庸,泛泛而拍,这样的历史题材最打动人心的应该是老百姓在这一过程中深刻的人性。也就是他们的真实的情感。 全部作品:这里 2,SGZ  《南朝石刻》 文物关乎历史,而雕刻关乎艺术。南京丹阳的陵墓石刻是在中国南朝雕塑中不多的实物之一,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外在的陈列美感与博物馆中有着合适的温度,清晰的照明,干净整洁而又一成不变环境的文物收藏不同,它们大多依旧在旷野中承受风雨,在都市的盛衰中饱经沧桑,在乡村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每一处石刻都在经历着季节的变迁和周围环境的改变。故在拍摄时,不取学术面面俱到之姿态,而以视觉美感为最终目的,展现南朝石刻一千五百年来独立于旷野间的生动姿态与自然风貌。 全部作品:这里 3,王勇 《以马内利:苏北县城基督教》 这组照片我按照三个线索来编辑的,第一部分表达信众的虔诚,第二部分是教会的一些相关活动,第三部分希望表达教会跟现实生活的联系。 2009年我回老家盱眙时,看到一座新建的很大的教堂,这让我很惊讶基督教在这里这么兴旺,就有心拍这个专题。但是想拍成什么样和拍什么却非常盲目,只是想这个主题可能很特别,现在想来这也是非常功利的出发点。从2009年11月份开始拍,到2010年年中,热情退却,几次想中断。越来越觉得这个主题对我来说太大而无力掌控。“只是在猎奇”这样的想法一直拷问我对这个专题的拍摄。今年圣诞节拍完以后,我想就此告一段落。不过我觉得其中拍摄之外的收获可能对我今后的拍摄会有帮助。 全部作品:这里 4,低烧  《飘在深圳的儿童》 全部作品:这里 5,于雷  《家园》 拍摄这组专题源自我对拍摄对象的认同,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认同和向往。我刻意挑选了一些远离城市生活的喧嚣,远离现代文明的污染,依旧维持日出而作、日落而出的新疆土著民族作为拍摄对象(新疆有13个主体民族、43个世居民族,我把它们看作一体)。 18年的记者生涯使我有机会深入他们的生活,也就对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喜欢他们恬淡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多的欲求也就没有那些无中生有的烦恼;我羡慕他们和自然万物如此亲近,像亲人一样彼此尊重、相互给予。虽然他们生活在相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但正因为物质相对匮乏而有着更细腻、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人类共有的高贵的品质:坚忍、爱心,还有敬畏、顺应自然之心。我想我们失去的正是他们坚守的,他们为我们着坚守心灵家园。 全部作品:这里 6,宁凯 《我看到的》 (…) Read more

明天就是camp12

以下是明天就要举办的camp12公告 camp4现场 1,时间,周二(1月11号)晚七点 2,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地图这里 电话:88320741 费用:门票30元(可乐,红茶,柠檬水畅饮)(门票费用用来租用场地和投影仪等服务,谢谢各位的支持) 3,装备 名片:有一张好搭讪啊。随便拿白纸画也可以 还可以准备自己的照片,光盘等等与遇到的朋友交换,万一有奇遇呢? 4,提前要做功课 明天大家过来,权力可大了,你们将要在12组候选播放作品中,票选出9组照片来参加最终的播放。现在各组照片正在最后的编辑和上传的工作中,明天早上会把链接贴出来,请提前预习,因为活动一开始就要投票啦。 如果来不及,可以稍微早一些来,我们也会在咖啡馆在活动开始之前滚动播放各组照片。 5,我们将分组 为了交流充分,正如之前讲过的,会分成三组观片,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参与那一组的观片讨论。 另外,camp是一个开放的活动,无需提前报名。

camp11回放(5)

青春之〈自在〉(第一部分,这里) 4,陈哲 5,seatory茶 6,Lukasz Wierzbowski 7,Sean Bradley 在拍摄这些人物的时候,我希望捕捉到的是一个摄影的瞬间,但同时又是在一种相机的缺省状态下出现的。 “I took these photos to in one sense to capture a moment in time with these people, but also for the greater (…) Read more

camp11回放(4)

今天开始回放的是camp11的第二单元 《自在》。 本单元由Hilow杂志的主编马天天策展(Hilow杂志也会在稍后推出《青春》专辑) 1,吃土豆的人(黄京) 2, 咖小西 music scene 3, Piggy

camp11回放(3)

继续第一单元 旁观 5,高铭  《雷锋日记——枣庄的故事》 邮件:gaoming1966@qq.com 《雷锋日记—-枣庄的故事》是一个日记体图片故事。作者以枣庄人民公园里的雷锋塑像为不变的背景,记录枣庄市民的寻常生活。专题的拍摄时间从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用时一年。 6, 梁辰   《天坛》 邮件:leungchan25@yahoo.com.cn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