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pix+photo camp17在线影廊:周仰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在线影廊  这里 『摄影师』 周仰: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报道摄影研究生毕业,从那时起她开始关注老人,毕业作品是英国的老年人公寓。回国之后,周仰开始拍摄自己的外公外婆,拍照成为她从情感上再次接近两位老人的一种方式。在最近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项目中,她则更多和社会公益组织展开合作,除了拍摄也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 联系方法:  zyfotos@gmail.com 个人主页:http://www.zyfotos.com 『摄影项目』 老龄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上海,老龄化的数字在不断被刷新。人到老年,虽然经历过人生风雨的历练,看透了人生的各种暗示和隐喻,却无法排遣时光流逝的哀伤。同伴一个个离去,亲人又往往无法朝夕陪伴,老人在逐渐衰老的寂寞中,会产生期待被关注的强烈心理,需要倾诉、需要被呵护、需要被人惦记。最近一两年,上海的一些社区开办起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探索,在日间为老人提供午餐以及生活照料,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同龄的社交场所,具有缓解了家庭养老的压力、缓解他们孤独感的功能。 上海浦东潍坊二村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后称日托)创办于 2001年4月, 接纳了社区中的15位身体健康、行动又方便的老人。日托中心由上海手牵手生命关爱中心承办,这是社区与社会公益机构合作的一种尝试。除了普通的陪护和午餐,更增加了“艺术治疗”,让老年人在音乐和视觉的训练中保持身体活络、头脑敏捷。自这个日托开办之初,我就获得了拍摄许可,记录老人在其中的日常活动。 『拍摄计划』 从“日托”开办起的四个月时间里,我几乎周复一周的拍摄,不断调整拍摄方式,慢慢与老人们建立关系。不过,令我惊奇的是,在这个集体场合中,他们对于“被拍摄”并没有太多顾虑,我从一开始就被接纳了——他们是那么愿意与年轻人接触。 “日托”里的老人并不是永远不变的一个群体,几个月之后,有的人被子女送到养老院,新的人到来。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继续关注这个“日托”,以它为样本探讨这个时代这个城市的养老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拍摄中,我希望慢慢脱离场景性记录,更多地拍摄肖像并进行采访,同时还将走访离开“日托”的老人,以此构建一个更加立体的老年光景。 『项目点评』 拍摄很细腻,题材不错,但不知道为何还需要基金支持? 摄影师能够持续关注一个不太受关注的问题,难能可贵。 对于这样较为静态的故事,如何在画面中找到时间流淌的感觉很有挑战。 很平实的作品。希望看到更生动的场景。

ofpix+photo camp17在线影廊:骆昌威

《大衾岛麻风病康复者》 在线影廊:这里 『摄影师』 骆昌威:广州日报社摄影记者。采访过黑龙江七台河“11-27”矿难、周正龙假华南虎照片、2008年缅甸风灾、周作海冤案等一系列国内外重大新闻。作品曾获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自然与环保类银奖等奖项及入选南方纪实摄影展、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等展览。去年,他的照片入选色影无忌网“发现中国新锐摄影师”广东站入围摄影师,《拆迁风景》和《城-望》系列获邀参加2011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脱臼——大拆迁下的城中村景象》系列获邀参加2011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学术展。 邮件:chwei.02821@163.com 『摄影项目』 如果生命遭逢绝境,你会如何面对? 一座孤岛,一间医院,一群老人,一辈子生活——一幕幕戏剧性的情景,犹如电影在我眼前活生生地展开,悲呛而感人,然而却带我良多的思考和启发。 亲人的抛弃、社会的歧视,使他们成为大众避而不见的“魔鬼”,一直远离家园、与世隔绝。一位康复者曾跟我说,麻风病人残疾可怕,但是最怕的是活在一个残疾的环境里。医学的进步,可以医治麻风病人身上的疾患,却无法根除人们心中的冷漠和无知。麻风病,就像一块镜子,完完全全地映照出了我们人类的两极:真善与丑陋。而大衾岛上的老人,则为我们树立了人性的标杆。他们不认输、他们不自弃,硬是用残缺的身躯迸发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命力,也凭着互助互爱的精神对抗着命运的不公和苦难。他们一丝不苟的生命态度,重塑了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成为了真正的精神贵族! 『拍摄计划』 一,拍摄背景: 大衾岛,位于广东台山赤溪镇南14.3海里的一座小岛。自1924年由美国传教士力约翰及华侨梁耀东先生,在此筹建麻风医院以来,曾收治1200多名麻风病人。历经80多年风雨,1000多名麻风病人、康复者或葬于高山或归于大海。时至2010年底,仍有最后44名康复者在这里孤独地生活着,大部分人都在这度过了生命的大部分时光。 2010年年中,大衾岛麻风医院传来消息准备搬迁,然而因为广州举办亚运会的缘故,直至2011年1月9日才真正实现搬迁。 二,项目介绍: 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间,摄影师前后四访大衾,从人物肖像、日常生活、生存环境以及搬迁过程等方面,记录了这座中国唯一的海岛麻风医院——大衾医院搬迁前后的状况,为他们留下一份视觉的档案,也为世人留下一笔精神的财富,并且还收集了近百件他们遗留下来的物品,希望人们能看到他们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半年之后,摄影师再次回到了这所空无一人的医院,记录了被偷盗和破坏的情形以及仅存的生活遗迹。 如今,老人们搬到东莞泗安医院已经有10个多月,生活环境和条件大有改观,与外界的交往也异常频繁,周末和节假日经常会有大学生和爱心人士前来做义工,甚至还有教会的义工长期驻守照顾。 但是,在生活条件改善的背后,却始终隐含着诸多未曾解决的问题。生活费不足,医疗保障太低,很多老人的病痛没法得到有限治疗,生活质量非常低——76岁的麦细莲老人在屁股位置上有一块60年未愈的大伤口,每天让她疼痛不已。然而,最痛的莫过于心痛,亲情的疏离始终让他们耿耿于怀。吴运启、麦细莲、周昌、王德妹、司徒振焕、朱德祥……几乎所有的老人,心里都牵挂着一个地方——家。真正的家,自己的亲人,在哪里,能否在离开人世之前再相见?这应该是所有老人如今最大的愿望吧。 今年8月,一位名叫梁林标的老人患上了尿失禁,在多次催促两个儿子前来看望却无果的情况下,他最终因为太过失望而选择了上吊自杀。9月,另一位名叫朱德祥的老人,因为高血压不慎滑倒在地,最后抢救无效,亲人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短短几个月,两位老人非正常去世,实在让人惋惜和悲痛。 一年多的接触,摄影师跟老人家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甚至把他看成了自己的孩子。得知他新婚不久,他们专门凑钱买了戒指,还有两个大红包。 三,拍摄计划: 综上缘故,摄影师决定从亲人和家的角度继续拓展这个项目,采访、拍摄其中部分老人的家人、老友、故地、亲人墓地,甚至关注他们最终的归宿地。希望以此方式,更加完整地记录他们的生命历程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希望在拍摄过程之中能为他们寻找到亲人和曾经的家园,了却一大愿望。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会尽量通过微博、媒体以及展览等渠道,扩大信息的来源,也呼吁更多的人和组织来共同关注和努力! 另,计划对采访过程进行录音。 四,拍摄方式: 考虑到主题和现场需要,拟利用较为灵活的数码相机,采取环境肖像、社会景观等方式进行拍摄。 五,拍摄地点: 广东各地。 六,完成时间: 一年左右。 七,经费开支: 主要是来回各地的差旅费,为老人及其家人买一些礼物、药品,以及寻亲和拍摄过程中的其他相关费用 (…) Read more

ofpix+photo camp17在线影廊:陶金

《虎头村癌症人群》 在线影廊:这里 『摄影师』 陶金:自由职业摄影师,云南宣威人,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目前居住在大连。他的个人项目还有“海的今天”,“临终关怀——死亡和家庭”这两个题目,前者是一个小组合作项目,探讨辽东半岛因海洋带来的利益所驱动,它所依靠的黄海与渤海海岸所发生的变化,重新审视人和海洋的关系。后一个项目作者则刚刚展开,已成为大连市中心医院关爱医院的义工和摄影师,将通过这一双重身份开始做前期的相关人员接触与拍摄准备,了解临终患者的死亡对于家庭纽带的影响,进而探讨家庭的本质与死亡的关系。 联系方法:taojin0609@yahoo.cn  个人主页:http://blog.sina.com.cn/tadyking 『摄影项目』 虎头村坐落在云南省宣威市来宾镇西南方,村民人口总数在5500人左右。自上世纪70年代起,肺癌发病率高达6.5%,是全国癌症最为高发的地区之一,也是在联合国卫生组织备案的癌症村。 近年来,这里的癌症年轻化趋势明显。环境污染,生活中不良习惯(如抽烟、腌制食物中的亚硝酸钠)和原癌基因遗传是癌症高发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摄影师所力求呈现的第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对于当地人群对癌症的不同反应的给予呈现,包括居民、政府、医疗单位,企业等。 『拍摄计划』 一,拍摄准备 2011年初,当时我是大学四年级,工科课程已经完成,大半年的时间在学习新闻学知识。从2010年末,我开始关注虎头癌症群体这个项目,我的一个朋友也很感兴趣,加入做了一些采访文字记录工作。后期因为时间缘故提前离开了虎头村。 为了顺利介入虎头村进行拍摄,我使用的身份是报考新闻学的学生。这个身份也成为了整个拍摄过程中交涉上合理性的主要依据,但同时也由于身份认同的原因,在联络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包括虎头村办事处中,常常四处碰壁;特别是癌症患者档案资料查阅上,无果而终。 因为身份认同带来的阻力,2011年04月末,我进入北京红十字基金会癌症救助网工作,离开时成功保留了志愿者身份,为这次的拍摄提供了比较合理的身份。 二,理念转变 最初的拍摄是想通过影像和文字两方面,来廓清虎头村癌症群体生活现状,引出导致的癌症高发问题的一些相关讨论;在引起外界关注后,希望通过外来的力量(包括上级政府政策实施或是媒体压力)的介入来获得相关问题的改变。 由于刚开始时我认识的局限,上述这一想要改变现状的目的,始终贯穿在我的整个拍摄过程中,对于画面选择、呈现,多是在对于疾苦表情和具有典型性的故事上;在肖像设计上,把悲苦叠加到画面中(如安排被拍摄者手持逝者的照片,X光片)——这是我现在不愿看到的呈现方式。 最初我拍摄这一主题,希望通过影像改变现实。现在我认识到,即使这一意愿在未来可以实现,但并不是某个摄影师个人可以短时间达到。我拍摄这个主题,不仅是试图引起社会对虎头村癌症人群的关注,更主要的,是希望能够唤起对于当代制度下的生命状况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 三.  朱丽丹 朱丽丹是我在虎头村走访中被谈及最多的对象。她本人并非癌症患者,折磨她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种后天免疫缺陷病。朱丽丹生活在一个四口之家,17岁,是家中的大女儿。其父母在07年到09年期间,先后检查出身患癌症。开始拍摄时,朱丽丹的父亲已经是胰腺癌晚期,癌细胞扩散全身。家中唯有10岁的弟弟朱恩航身体健康。 因为朱丽丹特殊的家庭情况,我把有关的图片和文字整理,投稿到《春城晚报》,获得了报道和捐助发起。同时,《春城晚报》有意跟踪报道朱丽丹病情,进行募捐活动,但是由于朱家放弃治疗未果。在报道刊出的第二天,朱丽丹的父亲过世,朱丽丹也卧床不起。 四,新的拍摄计划 我计划于2011年12月中旬—02月中旬,完成虎头村的癌症人群的拍摄(注:摄影师已经在云南操作这个项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这一拍摄行为的思想前提和影像呈现方式,做出反思和调整。 采访中,一位肺癌患者叙述到,当村民联络问责煤矿企业时,村长时常出面干预,作为煤矿主防控村民的有力帮手。然而在进行村长选举时,多数人却以获取眼前利益多少决定自己的选举结果。 现在我决定完善虎头村癌症群体拍摄项目,希望通过廓清和讨论癌症问题诸多因素:环境,资源分配,政策施行,医疗保障及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如软弱的公民意识, 选举时因为利益诱惑的变节等),唤起本地居民对自己生活现状和对自身意识的反思。希望改变的力量是由内而外的。通过有关虎头生存现状讨论,唤起更多人对生存质量的思考。 『项目点评』 真心祝福这样一位摄影师。除了摄影之外,他也在与自己辩论,让自己了解到了事件错综复杂的一面。一点儿建议是他可以稍看些人类学的书,不用看太多了,其实稍微看一点儿就能随时提醒自己要不断修正内心的看法与倾向,也能在精神信仰上带来一些支持作用。他肯定也会做很多笔录,那些将是研究这种轻权/无权者与掌权者之间对抗的很一线的材料。我稍微查了一下那个村的新闻,不算很多,但大致是说那里建了一些有污染的工厂,村民患病率高并且觉得家里有癌症病人是一件不太好公开的事情,藏着掖着又没钱看病的现象很多。我猜这里面的利益关系应该是复杂的,当地人对疾病的态度我不清楚,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试过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但我想这样一位善良好学的摄影师一定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在做纪录片的时候,我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个NGO,是环境污染受害者维权法律服务助中心,他们免费帮环境污染受害者辩护。如果项目最后摄影师有这方面的需要,非常愿意用行动支持他和那里的村民。 第一阶段的拍摄图片和内容深度都一般,还需多拍摄多沟通,在拍这种癌症的题材时,须尽量消除和被拍摄者间的距离感。建议可以从摄影师最熟悉的内容和群体开始多拍。 (…) Read more

ofpix+photo camp17在线影廊:占有兵

《我们——来自工业区的现场》 在线影廊:这里 『摄影师』 占有兵:广东东莞长安镇工业区普通工人。 电邮:yb_zhan@sae.com.hk, ybzhan@163.com 博客:zhanyoubing.blshe.com 『摄影项目』 选择该专题的缘由: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是资源性经济,牺牲环境资源、污染水资源,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来换取当前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留下了很多隐患,如污浊的水随意排放、灰雾的空气遮天蔽日,不断增多的不明病症,良田的消失,资源的枯竭。这也注定着这种发展模式是眼前的,短暂的,如不迅速调整发展模式,我们将会陷入新的困境。 东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一直以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为荣。东莞巿政府曾用称“东莞塞车,世界缺货”来说明东莞制造的重要性,也证实了东莞就是发展资源性经济的代表地区之一。 我在广东打工超过15年,其中有13年是在东莞度过的。我见证了稻田和鱼塘变成厂房的时刻,也亲眼目睹小河中黑得发亮的污水,更经历过外企对打工者的苛刻对待,还看过工人的罢工、老板的出逃、缺乏劳动保护的野蛮操作等等。 我试图用经济学知识来分析我打工所在的“三来一补”企业,认为这类企业将会慢慢消失,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我更坚信自己的判断。同时,通过在工业区的观察,我认为农民工背井离乡是因为当前二元社会带来的城乡差别,造成劳动力的流动,将来必定会随着户籍改革和经济发展而消失。另外,农民工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状态,并非是一般传媒介绍的那么简单。他们既艰辛也有快乐,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必然的过程。我力求利用自己身在其中的优势,准确客观诚实地记录我所见到的这一历史过程。 我认为当下的工业区和我们农民工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用图片,文字以及录音、录像做多重记录,记录下工业区的常态和农民工的生活常态,用平常心、恒心和毅力来进行,同时也收集我打工中具有代表性的物品,为工业区或农民工建立档案,为农民工者研究第一手真实的资料。 『拍摄计划』 工作方式:田野调查、现场跟踪记录 一,操作方案 1. 拍摄的范围锁定在广东省东莞巿长安镇,以上沙、沙头为主,以他所在的工厂为核心,同时以其他工厂为辅助,进行全面记录。 2. 拍摄的同时做好文字记录,同时辅以录音和视频。 3. 以平时积累为主,长期进行下去。 4. 对工业区和农民工有关键意义的实物资料进行收集。 二,项目整体构思 第一阶段:关注空间。以空间和生命周期为主线,以人物追踪为辅,长期记录工业区内生活的群体和个体。空间是指员工求职、工作、生活、休闲、娱乐的每一个地方,包括车间、宿舍、食堂、娱乐室、图书馆、网吧等。也指通过高处、屋顶、地面看到各处厂房的类型。空间要细小到每一个可深入的地方。 生命周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上学、工作、结婚、生子、逝世等。 工作生命周期:找工作、面试、体检、入职、培训、上岗、工作、升职、加薪、离职等。 公司生命周期:筹备、开业、发展、扩产、结业等。 (…) Read more

ofpix+photo camp17在线影廊

从今天起,我们会把这次ofpix基金的入选者和获奖者的作品再次在网上回顾,并同时放上摄影师的项目介绍,项目拍摄计划以及来自评委和ofpix基金的点评。 ofpix基金支持社会纪实摄影,它只是一个小额基金,摄影师申请它也并非真的冲着“基金”来的,但因为有基金的称呼,又有评选的过程,这使得我必须针对ofpix基金的立场,围绕钱这个问题再说上几句。 我觉得我们所做的支持,更大意义是一个精神支持。用摄影的方式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不是很讨好,因为现实发展缓慢,缺乏戏剧性,尽管有的题目看起来很尖锐,但未必能够在现实中找到恰当的画面对应。感性在拍摄过程中可能会很快消耗殆尽,坚持拍下去,就只有靠摄影师的毅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看到其他人在做什么,怎么做,找到同伴,互相鼓励,一同前行。 很多社会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这也是让拍摄社会现实问题愈发困难的原因。大家都愿意拍新鲜的题目,在无人开发过的领域探索,疾病,贫困,这样的题目前面都有大师的足迹难以逾越。但我们的现实依然矛盾重重,正因为它们依然没有解决,才更值得关注,我们希望鼓励大家对旧题目展开新的探索,用年轻人的思维去看这些问题,并特别强调不要只是从现场带走照片,而是把自己变成一个行动者,让自己的照片变得有用,去发声,去呼吁,和你的被摄对象产生联系。 我们特别提出要鼓励社会纪实摄影,是因为这方面的拍摄需要关注和研讨,绝对不是因为做这个就比别的高尚,不能因为做了社会纪实摄影工作,就可以超越琐碎的生活,获得毫无条件的支持。 如果一个纪实摄影师不能意识到自己从和被摄对象的联系中所获得的精神财富,对事物复杂性的多面认知,对人性的更为深刻的了解,不能认识这些收获的价值,那么可能就会一直被“缺钱”这个问题困扰。事实上,所有只有精神产出的行为,恐怕都是缺钱的。你可以算一下,应该有多少钱能够解决摄影师的缺钱问题呢?摄影师的每月生活费,项目成本,帮助被摄对象的费用,而且应该持续一年,两年,三年……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个纪实摄影师能够改变的,摄影师在这方面的行动应该以自我的需要为第一位,做这个事情应该对自己有用,对他人也有益,恐怕只是副产品。 这项工作,你能做的是从拍摄中获取成长的精神能量,它会使你不断前行,越来越强大,而最终,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在你不再缺钱的时候,它力量就会显现。

是你们

吴育琛摄 唱票的时候,静悄悄的。 是你们,坚持到最后,用理智,更是情感,去衡量究竟哪个摄影师更需要支持。这一票,投得并不轻松。 凌晨两点,在唯一一间依旧营业的小烧烤店,你告诉我,应该更明确这个微型基金的评奖标准,用更鲜明的语言告诉大家,你在寻找怎样的摄影师,我们总结出了这样一些关键词: “公共性”、“在场”、“行动”、“社会问题”、“来自社会,还于社会” 这其实就是你们在做的。我在家里打印你们的申请,那么厚厚的一叠,有细致的计划,对被摄对象的访谈,社会学和人类学工具的借用,与NGO的合作。我们也都看到了,孤岛上是你给他们带来蓬勃的生气;你说自己第一次拍摄是急功近利失败的,你要去唤醒他们的公民意识;此刻,你已经在路上…… 凌晨三点,我回到家里,准备写这篇文章。从包里取出来的电脑冰凉冰凉,而你拍的现场照片已经躺在我的邮箱里,其实我一直都没有感到冬天的温度。 我的手机已经无法接受新的短信了,里面有你发给我的,你说不要担心,“这些摄影师还年轻,应该看到希望,看到摄影本身的快乐,不是出名整钱”,你们都那么愉快地接受了这项繁琐的评审工作,而且都强调一定要做“义工”。 它叫做“基金”,但不关钱的事儿。 结果终于出来了:第四届OFPIX基金的获奖者是——占有兵,陶金。 报喜的电话已经打过去,对面传来了家乡话。 我要感谢你,很多次和我联系,要捐助一个摄影师,我怕不能完成这样的嘱托,仍旧不是钱的事情,而是不能亏欠别人的心。 这并不是一个结果,它的背后有你们,你们和你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厚度的事件,每次回忆都会有脉络可循。这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一个行动者的快乐,我想你也应该试一试。 最后,还要感谢你,这些天忙坏了吧。应该睡一大觉。 好了,我也睡了。好梦,新的一年。 (获奖者的进一步介绍,将在后面的博客中陆续推出)

今晚,Ofpix基金+Photo Camp17

photocamp16活动现场,这么一大家子人~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数字全无敏感的人来说,日子就是日子,这一日和那一日并没有什么区别。各种标有纪念和强调其特殊性的日子,无非都是为了和他人交往而存在,或者是希望毫无关系的人能够因此而有所关联。 我想今晚你来,肯地不是因为这个日子本身特殊,否则也不会选择在今天来面对这样一些沉重的话题,姑且将之看做平常一日,但我们可以一起把这一天过得不同,然后等待明年的太阳照常升起。 除了《从纯真出发》,现场的另一个特邀嘉宾是去年Ofpix基金的获奖者樊竟成,他会放自己《北京建筑工人》的完整版作品。 关于今年基金的结果,已经有人向我打听内幕消息,剧透只能一点点。 这次我们动用了高科技,请在微博大屏幕上追踪我们的现场报道,如果要发言,可以手机短信发送任意内容到10690195557280,手机彩信发送#ofpix基金#+任意内容到1066888866。现在就可以开始啦~ 同往常一样,我们还有30元的camp门票。再次说明,它完全是用于场地租赁。活动占用了奇遇花园这样一个充满商机的所谓跨年夜,实在是感激+感谢。 ofpix基金+Photocamp17      3号通知 1.时间:2011年12月31日 晚七点 2.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3. 活动内容: 开场:从纯真出发 第三届ofpix基金获奖者樊竟成作品展示 第四届ofpix基金评选开始 到场者会获得和评委一样的待遇,大家将充分了解所有候选人的项目计划。 候选人在微博上参与答辩 宣布由评委选出的ofpix基金获得者。 观众评议并投票 现场唱票,宣布由观众选出的ofpix基金获得者 camp人手册: 入场一定记得拿好门票——我们专门为camp制作的明信片 带一张你自己的照片做名片吧,它是最厉害的社交工具。 门票30元(可乐,红茶,柠檬水畅饮)(门票费用用来租用场地和投影仪等服务,谢谢各位的支持) 时间你应该不会记错。地点在奇遇花园咖啡馆(地图这里,电话:88320741)

从纯真出发

摄影 孙瑞卿 “天冷,两个小伙伴想把围巾系在一起取暖,在把围巾围好的瞬间,她按下了快门。” 音画梦想坊+木兰社区活动中心 工作坊作品 约翰伯格曾提到,“观看先于语言。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想让眼睛实现“看”的功能却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我们头脑里有太多东西,它们时常在阻止我们观看。 明天,“Ofpix基金+Photo Camp17”活动开场,安排了一个名叫《从纯真出发》的单元,会放映一些孩子的照片。我猜想,你肯定会通过他们的眼睛对“看”这个事儿有新的理解。荒木先生在其大作里提到,“要让自己变成负数,若没有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即使与人邂逅了,也无法构成一个事件。” 但能否把自己倒空不带任何偏见地看世界,这实在是个问题。而或许,这才是很多摄影作品那么耐看的关键。 孩子的作品来自“音画梦想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金宇会来现场和大家交流。“音画梦想坊”是一个公益项目,由一群大学生发起,希望帮助农民工的孩子接受艺术教育,其目的,不是为了将之培养成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让更多的孩子在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在体悟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在城市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音画梦想坊”和公益组织“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合作,志愿者定期去给孩子上摄影课。今年夏天ofpix的让影像发声工作营,木兰也是我们的合作对象,我和营员璐璐也曾去那里上过两次摄影课,但说实话,我们的教学成果比不上这些年轻人。 看到自己照片呈现出来,真是太开心了…… “音画梦想坊”让我感动的地方还在于,志愿者不是到社区里给孩子几台相机,闹一下就走,从秋天开始,他们在这里做了两个月的工作坊,给孩子看普通人的摄影作品,猫眼里的世界,教他们理解光线,甚至还有街头摄影的课程。这实在太棒了!他们没有用摄影去束缚这些孩子的天真。 这样的活动有很多,但从音画梦想坊的照片里,我没有看到组织者的矫情,而是孩子们在摄影游戏中所体验到的快乐。荒木先生还有一句话,“视线一定要平视”,平视的视线才有真正的交集。 好吧,让我们从纯真出发,保持平视——明天camp见! (更多照片请点击木兰博客,以及中国网专题,以上照片的出处也是这里)

ofpix基金:由你做主!!

昨天纠结了一个下午。 苏里在出差途中给我发来这样一个短信: “基金,不同单纯的奖项,应该更多考虑到激励一个人的作用,我相信有可能一个巧合能够激活一个人,让他发生变化,虽然太偶然,但我还是相信。 基金,能埋下一颗种子,比那些光鲜的荣誉有意义。” 这句话恐怕就是让我们纠结的原因,我们很希望这个奖能够发芽。 目前评选已经做了两轮,有一位候选人已经高票数通过,但在另一个获奖者人选上,大家意见各个不同。 我们究竟在寻找怎样的人?在和评委的通信中,我曾这样说:“这个基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的重点放在鼓励摄影师要成为一个行动者,抵制浮夸风这个层面上,我指的是,一个摄影师不到”现场”(不是新闻事件的现场而是现实世界各种故事的现场),按照自己想象的模板拍出一套照片,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想还应该补上一句:“对于一个行动者,一旦进入,他甚至无法远离(逃离)自己的故事,行动者的内涵是要和故事有人性上的联系。” 我看到ofpix的微博上有留言,说这个题目有人拍过了,这些照片有谁谁拍得更好。这种仅仅用照片决定胜负的方式,大概不是我们要做的。 讨论了一个下午,我们现在有一个大胆的决定,剩下一个ofpix基金获得者将在12月31日活动现场,由到场观众投票选出。我们将会很坦诚地给大家交待评委以及我们自己对每一组照片的优劣评价,我们不是给大家展示一些作品,而是要讲明白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做怎样的一个项目。 我们会在微博上直播,已经申请了微博大屏幕。 你是否愿意来投上一票?你还有什么想法,也请@ofpix ofpix基金+Photocamp17      2号通知 1.时间:2011年12月31日 晚七点 2.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3. 活动内容: 两名特邀嘉宾展示作品(名单稍后公布) 到场者会获得和评委一样的待遇,大家将充分了解所有候选人的项目计划。 候选人在微博上参与答辩 宣布由评委选出的ofpix基金获得者。 观众评议并投票 现场唱票,宣布由观众选出的ofpix基金获得者 我得赶紧去做准备了,活动当天火爆的场面我得HOLD住现场!

Ofpix基金+Photocamp17——倒计时

第三届获奖者樊竟成: 《北京建筑工人》   他多次为北大与农民工相关的学术讨论提供图片资料,参加为工友募捐的展览,作品还发表在公益作家相关农民工的学术论著里。 ofpix基金的评选已经接近尾声,结局仍然不可预料。但在12月31日晚上,一切都会揭晓。 你的到场很重要——我们有一个特别的环节,现场观众每人有一票,票数最多的摄影师将获得“特别关注奖”。 另外,大家现在可以去ofpix的微博预览入围摄影师的作品,因为微博容量的限制,不能全面展示摄影师在其中的努力,但他们也希望能够借此听到大家的意见。 ofpix基金+Photocamp17      1号通知 1.时间:2011年12月31日 晚七点 2.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第四届OFPIX基金评委亮相

第四届OFPIX基金入围  陶金   虎头村癌症人群 昨天,评委陆续给我发来短信和邮件,他们都收到了这次入选摄影师的作品光盘。 光盘的寄出时间之所以有些迟,是因为今年又多了一个程序,每位摄影师都再次提交了项目的支持性材料:拍摄现场的视频、音频,拍摄手记,能够显示拍摄过程的文档和照片等等。因为以往评委只能看到项目申请者未完成的作品以及纸面的文字申请,这次则希望通过支持性材料让每个申请者都变得立体,尽可能展现他们的个体精神和操作项目的过程。要感谢工作室的雷佳,收集和整理这些材料,他花了很多精力。 31号来camp现场的朋友也能看到这些资料。希望藉由它们大家可以一同讨论社会纪实摄影的具体实践,而不是停在空泛。 下面就该评委亮相了,我非常感谢他们,每个人接到我的邀请都一口答应。我一方面想请他们给作品提出专业意见,另一方面也尝试借这个机会帮助摄影师推广他们的作品,使其被更多的业内人士了解。 今年的评委构成同往年一样,有来自NGO组织和摄影媒体的,有摄影师和图片编辑。一个变化是,我们请了一位来自文字世界的评委——汪若菡,她也和NGO有合作,希望她能够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给摄影师的项目提出意见。 第四届OFPIX评委名单 匡铟   绿色和平图像编辑 孟韬  《中国摄影》编辑 汪若菡  《全球商业经典》主笔 苏里  《GQ》 视觉总监 陈杰    《新京报》图片总监 常河  《东方早报》副总编 另外,我们建了一个微博帐户“OFPIX”(http://weibo.com/ofpix),这里会陆续贴出本次基金的候选人作品,评委评语,去微博找我们吧!

2011的最后一天

“Eyes from behind the mirror”是路透社摄影记者Damir Sagolj的一篇博客日志,记叙了他在今年10月的朝鲜之行,文章的开头是黑暗且压抑的: “我穿行在镜子之间,所见一切都似曾相识——饥饿且贫困,那些悲伤的眼睛里充满渴求,但政治毫无变革希望,未来短时间内,根本不会有什么好的变化。 这是我第一次访问朝鲜,我要见证的是那原本已经应该成为遥远过去的事实。飞机着陆,透过窗口第一眼看到的是灰色的现实。我是幸运的,我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外来者,才没有生出要立刻逃回家的愿望。 如果你不能确保自己口袋里有一张返程机票,这不是一个你会来的地方。” Damir Sagolj是少有的从一个具体的切入点去报道朝鲜的西方摄影记者,在严密的监控下,大多数人的拍摄都只能称为朝鲜掠影,是对这个国家的猎奇,而Damir和路透社基金会的两个记者,以及两名来自无国界医生的工作人员一同前往朝鲜,他们关注的是朝鲜的粮食短缺以及给幼儿带来的营养不良问题。 在路透的In Focus栏目里,你能看到他此行的40张大图。 金正日去世之后,媒体又重新翻检各路摄影记者对朝鲜的报道,组织摄影专题,法国解放报就使用了Damir的照片。 这张照片大概就是摄影师文中描述的抵达朝鲜那一刻的心情。 美联社摄影记者David Guttenfelder——据称是美联社朝鲜办公室的首位驻站摄影记者,也在今年频频访问朝鲜,一共去了五次。(不过,关于金正日去世我没有看到他的报道)《华盛顿邮报》昨天的图集使用了David的照片。之前,MSNBC也以“朝鲜的生活”为标题做了一个图片报道。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David关注的是这个国家似乎看上去很正常的一面——高楼大厦,快餐,商场。 在和路透摄影师Damir Sagolj差不多的角度,David Guttenfelder拍到了下面的照片: David Guttenfelder在接受MSNBC采访的时候提到,他所做的是在这个国家寻找一些熟悉的场景,但那并非只是这个国家所谓的新兴的一面。他谈到自己的一次拍摄经历: “我看到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女儿乘坐电梯,她穿着粉红的外套。到了电梯顶端,父亲举起小女孩将之提到半空保护她。这是那么自然且平常的一面,我也有女儿,也会在电梯上做同样的举动。此刻,我感到一种情感的连接,我拍下了照片。” 但是,在这样一个灰色,晦涩的国家里寻找人性,该有多困难? Damir Sagolj说他离开朝鲜之后,看到全球媒体关注的是乔布斯去世的消息,报纸声称他改变了世界,而对于Damir,眼里还是那些饥饿的儿童,这位终于攥着返程机票回家的摄影师,在博客文章末尾写道: “大概那些闪亮的新设备,这个消费社会,的确因为乔布斯而改变,但这世界还有上百万处于贫困和饥饿中的人,他们在镜子后面,境遇没有改变。新技术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在闪亮的屏幕上看这些饥饿的——钦羡一切的孩童,但对他们没有任何实质的帮助。是我们可以改变世界——用一张又一张的照片,一段又一段的文字。而你,会伸出援手么?” 我真没有想到,也很久没有在摄影师的文字中看到“改变世界”这个字眼儿了,当下,更多人会以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去看眼前的场景,人们失去了对现实信任——在任何层面上——这也导致太多的人只想把自己管好。 ofpix基金正在评选中,有人说这些摄影师的话题太沉重了,或许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我一直纠结在这个年末组织这样一个photocamp是否合适,但最终和詹老师的讨论结果,还是一切按照计划进行,时间就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 具体的消息我稍后通知。关于那些被伤害,被忽视的现实,关于疾病,痛苦——所有这些黑色的现实,这个photocamp,你会来么?还是要首先确认自己有一张返程的机票。

Ofpix基金+Photo Camp17

第四届ofpix基金入围  骆昌威《大衾岛麻风病康复者》 忙完了Photo Camp16,下一个项目就是第四届ofpix基金的评选了。 Ofpix基金是一个很私人的项目,我们希望带给摄影师的不仅是5000元的资助,一种精神支持,更希望能够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帮助摄影师建立社会纪实摄影项目从拍摄计划的撰写,到基金申请这样一个职业操作流程。 每次评选,我们都邀请专业评委参加评审,他们为每个专题都撰写评语,为申请者提供专业意见。评委花了大量私人时间无偿做这个事情,让我深表感激。 从第二届Ofpix基金开始,我们把重点放在资助社会纪实摄影项目上,这与“让影像发声”活动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希望让那些关注社会问题的纪实摄影师得到帮助,在这个范畴里,照片的作用应落到实处。 本届Ofpix基金自开放申请以来,一共收到19份申请,我对之做了初步的筛选。ofpix基金鼓励摄影师关注社会问题,并且对此有自己的批判性思考甚至是行动。我们并不要求摄影师必须与社会纪实摄影的传统一致,认同应该用新的摄影手法关注社会问题。此次投稿有很多摄影师的项目并不符合这个基本要求,这并非是说他们的项目有问题,而是不符合这个基金的理念。经过第一轮筛选,九位摄影师的项目进入终评。 第四届ofpix基金入围 陈晓峰:《资源大省的未来之路》 今年的Ofpix基金的评审活动将和Photo Camp17结合在一起,我们会选择12月末的一天(时间有待确认),邀请评委集体评议,随后在晚上的Camp17的活动中放映前三届获奖者的作品,九位进入终评的摄影师的作品,并由评委现场宣布结果。 总之,年末的Photo Camp17将是面向纪实摄影师的一次温暖的聚会。请关注我们后续的通知。 以下是第四届Ofpix基金入围名单及其所申请的项目名称: 占有兵:《我们——来自工业区的现场》 周仰:《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吴宏:《变革中的拉萨》 崔赢:《她的三峡》 庄周杨:《伤城》 张锦旗:《红色运动下的中国》 陈晓峰:《资源大省的未来之路》 陶金:《虎头村癌症人群》 骆昌威:《大衾岛麻风病康复者》 这些摄影师大部分都已经有了项目的前期作品。虽然今年因为一位朋友的特别捐助,有两个获奖名额,但看了申请书和项目作品,很多都实在难以割舍。只好把这个难题留给评委,我们也会努力寻找其他途径,为不能获奖的摄影师提供帮助。

Photo Camp16 在线展厅(3)

7.  陈晓峰  《八百米下的呼吸》 照片的拍摄对象叫岳建波,1980年生人。山西省阳泉市人氏。 小岳是中国百万矿工中的一员,也是中国地下摇滚青年中的一份子。同时他还是一名马拉松跑爱好者。  不过我绝非是要专程拍煤矿和矿工,那种脸孔墨黑只白色留眼睛牙齿的矿工片子不是不好,而实在是太泛滥让人着实有点疲劳。岳建波只不过恰好是个矿工而已,让 我不远千里来阳泉找他并且冒险跟他在井下一起上班的最主要原因是他的矿工+音乐人+长跑者这集合一体的三重身份。我喜欢像他这样有“开关”的人,可以切换 自己,在另一种状态下完全可以忘记前一种状态的身份,爆发出不同寻常的能量,就像两驱挂到四驱。你可以用“怪人”称呼他,也可以用“执着”来定位他。但他 就是一个这么有“范儿”的人,时间永远宝贵,生活永远充实,简单但又不简单。  他的那些工友们经常嘲笑他,因为他绝非一个“典型”的矿工,甚至有些“奇怪”,他们觉得人生享乐的东西烟酒扑克麻将混ktv小岳都不喜欢,而他更不会为了 争取上地面的工作机会而向领导“行好处”,在他们眼里,他是个只知道听“那些闹哄哄的东西”和跑步的“傻瓜”。 今年3月19日到22日,我来到阳泉拍摄岳建波。和他一起度过了4天3夜的后,我得到了这组图片。  回到上海两周不到,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漏水事故,153人被困井下。看着新闻里站在地上领导们“焦急”的脸孔,回想起两周前在井下度过的分秒,想像着地下 的生命正在进行何等恐怖的挣扎,这是在茶余饭后对着电视机唏嘘感叹的观众几乎不可能体会得到的。我绝非为了拍煤矿而下井,只是这样的井下体验却是早已超出 了摄影的范畴,丰富了我人生的经历和感悟,这比能在井下拍上几张照片更显珍贵。 8.  占有兵 《爱在工业区》 我长期在工业区打工,从2006年起开始记录工业区内工友们的打工生活。 工业区是年青人的天下,以30岁以下的青年为主力。过了35岁,各家工厂招工时都不愿录用。30岁之前,年青人都要面对婚恋问题,工厂长年累月的加班、不同的工厂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如电子厂以女工为主,五金厂是工厂中的“和尚庙”,青年打工者的婚恋显得匆忙而慌乱。下班后,相恋中的青年男女在工业区的林荫道相会,席地而坐开始了无他的卿卿我我,来来往往的行人对他们来说视而不见,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加班的时间到了,又急急忙忙地赶赴车间,恋爱也需要生存呀。 周末,工厂仍旧加班。赶上发工资的日子,工厂会开恩放假;国家法定假,也会象征性的放假。如果放假时间长了,工友们不愿意,因为少了加班费,当月的收入会锐减。但加班不放假,年青人又没有时间恋爱拍拖,生活就这么矛盾着,但还必须继续。 这组图片,是扫街所得,是工友们在工业区的爱情生活。就象那些写在公园凉亭墙壁上的宣言,爱是这样艰辛与痛苦! 刻在墙上的文字图片摄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其他图片摄于广东省东莞市。 9.  张星海 《20年后的相聚》 2011年10月5日是中国人民大学八七级同学20年后回校相聚的日子。这一天,校园里到处都是从四面八方归来校友。由于机缘巧合,我有幸跟拍了八七级的 工经班、投资班相聚的两天。这两个班是人大八七级再普通不过的两个班,他们中有人已定居国外,为了这次相聚从国外赶来;有的如今已是老板,拥有好多家店 铺;有人在大学当了老师,也有的则和你我一样默默无闻。他们1987年正式进入人大,4年后各奔东西。这次聚首,对许多人来说,其实就是20年后的第一次 相见。20年,实在是一个不短的数字。时间不仅在他们的脸上和身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他们身份角色各异,但同学毕竟还是同学,当他们坐在一起回首往 (…) Read more

Photo Camp16 在线展厅(2)

4.  庄周杨 《平常的景观》 平常的景观之物理人情,试图用最简单甚至是错误的方法把合于物理人情的意思照原样拍出来。很平常,能达到无声无色,那就最好了,也是我最终的追求。 5.   马天天 《夏寂》 中国文化有显性的一面也有隐形的一面,隐形的一面在自然中间,它不断给显性文化提供着一种安宁的哲学观照,使人能够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而从容不迫,但是,在当代中国,隐形文化的一面随着快速的城市发展也在快速的消失。人们渐渐离开了他的传统生活和自然情味,中国文化也在渐渐失去寂静的核心。 这组照片记录的就是在这个迅速发展的北京,仅存的一些局部自然环境,与人,与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 6.  乔建东 《方圆十里》 这些照片,试图去回忆自己的童年,作为一个过去的追寻。 更多作者信息: 庄周杨:博客这里 马天天:个人网站这里 乔建东:网名烟丝,邮箱:1386754@qq.com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