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10倒计时(3)

明儿活动就开始啦。 今天发布3号公告: 1,答谢 这次camp10特别要感谢历届camp的摄影师:李伟,王楠,沈木槿,金玮,朱墨,刘斌,同时还要感谢为camp设计logo的陈思然(小V),为了答谢大家,利用ofpix做工作坊积累的基金给大家买了门票,你们可以免票参加这次的camp10.  这次最新的camp摄影师是吴育琛,也表示感谢。 2,公告 这次camp10现场要公布第三届ofpix基金接受申请的公告,当然,随后也会在网络上发布。与camp一样,ofpix基金没有任何特别的背景,出于创办者对摄影的热情,是一个私人捐资的基金,鼓励摄影师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今年的资金来自做工作坊的收入,同时今年还获得了一个匿名捐助。 3,收费 camp10是收费的,门票30元,用于租赁场地,而整个活动是非盈利的。现场有红茶,可乐和鲜橙多自助,配合街头摄影的主题,这次还提供啤酒(每人一罐,嘿嘿。) 据说明天要下雨,太好了。但是现在天气仍然很闷热,嘟大帅提友情提示:注意防暑降温,适当休息,慎用空调,环境恶劣,更要珍爱环境!

camp10倒计时(2)

热不热? 家里有一个电风扇,前两天收起来了,觉得不会用到,现在后悔了。 camp那天希望天气能够凉快一下。 camp10作品  王之涟   区区奇遇 前两天发布1号公告时候没有讲清楚,招募的音乐DJ是志愿者,让一些朋友白忙活了,抱歉。 这个活动看起来“很大牌”(???)但实际上,它是从这个博客,这个博客形成的朋友圈衍生出来的,并没有显赫的背景和资金支持,整个活动纯手工制作(昨天又弄了一天),因为针线活儿不好,每次展示的时候,都有粗大的针脚显露出来,遭到一些朋友的批判。但是,幸好我每次都会很谦虚地改进。比如说,这一次,所有照片的背景都是黑色的。 camp10的菜品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发布一下2号公告 1,camp10的具体时间是:7月31日,晚7点半正式放映,7点开始进场。 2,camp10的具体地点是:奇遇花园咖啡馆 3,  每一次camp都有一个有趣的现场人像摄影环节,我们已经尝试过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给参与者拍照,上次camp的主题是乡愁,于是便有了“证件家乡照”。这次camp的主题是“街头摄影”,因此拍摄方法也很特别: 我们会在户外支一个投影屏幕,把camp10的照片滚动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在屏幕前“路过”、“停留”、“发呆”,让街头摄影师抓拍下你在虚拟的北京、上海、重庆街头的样子。 1416的老读者吕小南:)   刘斌摄影 camp不仅仅是看照片的地方,也是各种喜欢摄影,选择用摄影的方式阐释自己所见所思的朋友交流的场所,欢迎你们来。 camp10作品  枕席  foggy camp10作品  金玮   蒸腾的北京 写完公告啦!附送两条新闻: A,旧的,彩色的——在这个帖子里,有很多美国三四十年代的彩色摄影,都是博主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来的。看着真让人感慨:田园生活+正在大兴土木的水泥建筑,巨型大坝,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美国,实在是似曾相识。 B,新的,科幻的——松下公司发布公告,他们生产出了3D照相机镜头,可以接驳在相机上(但是相机机身还没有生产出来),拍3D照片。真没劲,不就是有两只眼睛的照相机么,这样还要人的眼睛干嘛。

camp10倒计时

早就说了,这次camp的主题是街头摄影,但是因为稿件很零碎,因此一直将之当作一个难题,面对一堆照片不知应该如何处理。 昨天用了一整天,把所有的照片重新看了一遍,心静了很多,突然也看到很多。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我仿佛穿梭在几个城市之间,看那些摄影师没有任何准备地用镜头录下自己的直觉感受,是愤怒的,悲伤的,幽默的,感性的…… 好吧,让我们就来这么一次照片的无组织无纪律的作品放映,这就是7月31日的camp10,我和奇遇花园咖啡的老板说了,这次是街头摄影,是夏天,要有啤酒,要让照片放在在露天的空气里…… 接下来会陆续发一些公告。今天是1号公告: camp10招募音乐DJ志愿者 要求:希望你是喜欢摄影的音乐人,通过自己对照片的理解,给camp10放映照片配上音乐 方法:请发邮件给ofpixcamp@gmail.com ,简单介绍自己,我会发照片给你,请你根据感觉配乐。(当然,也许你的音乐不符合我的要求,我有可能会拒绝) 更高要求:如果有乐队能够现场来演出,那我将更加欢迎! 宫仁一  北京 奔驰  上海 吴昊  重庆 k1973  哈尔滨 camp是一个公开的作品放映会,已经举办了9次,放映地点在北京,如果你想了解更多camp的情况,请在1416教室检索“camp”这个关键词。

camp展厅:回望玉树

禅古寺僧人搬运倒塌的佛堂里的佛像。 任建军  摄影 青海摄影师任建军给我发来一些照片,是青海六名本土摄影师在地震期间拍摄的照片。 当灾难影像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退去,此时此刻再看这些照片,心中五味杂陈。 见证之力 青海六名本土摄影师玉树地震作品 任建军/文 玉树地震过后,各种照片和影像制品铺天盖地而来,一时让我不知所措。我从自己和另外五名摄影师的众多照片里每人挑选了几幅组成了这个作品集,在挑选照片的过程中,我挑选了地震后安静的画面,在以人物为主的画面中,挑选了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各样关系的照片。当时也没多想照片的出路,算是用照片这种方式对大家都具有的一种玉树情结的一个交代吧。 摄影师:青林 贺大明 陈友钧 张旭英 海忆水 任建军 地震灾区扎西达通村的灾民接受寺院活佛的祈福和抚慰。青林  摄影 结古镇一藏族老人在地震废墟上小憩。张旭英  摄影 一活佛打电话安排灾民的物质发放情况,他的弟子当时显得非常焦急。张旭英  摄影 部队战士暂为防止哄抢隔离灾民与救灾物质。陈友钧   摄影 在扎西大通火葬场,一藏族老人怀抱着遇难孙子的遗体久久不愿将遗体交给火葬现场负责火葬仪式的僧人。 海忆水   摄影 禅古寺,一小喇嘛整理从他的僧舍翻出的衣物。任建军  摄影 结古镇,一喇嘛的亲戚从废墟中救出两只藏獒。张旭英  摄影 (…) Read more

camp8回放:任悦与李杰聊天

李杰的《生活在汉江边上》是camp8上最动人心弦的作品,我喜欢它们还有另一重含义,我已经很久没有梦到老家——陕西西 安近郊的一个小村庄:渠湾,而这些照片,带着泥土的清新,带我回到童年,核桃树,知了猴,刚刚掰的玉米……。我很惊讶,这种平静的生活依然是现实中的一种 存在!它们真的存在么?那只是摄影师为我们营造的一个乌托邦? 我和李杰用邮件聊天。我不喜欢“访谈”——那是一种肢解人的提问。 任:这次camp的来稿有几组都是有关自己家乡的,看这些照片,我终于能够找到一些“人味儿了”,画面里的那些人,生活,都是久违的,让 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们竟然还能那么鲜活地存在着。 不是特别了解你,我们做个小小的对话好么,很简单,就和聊天一样。 李: 我很喜欢摄影,以前是搞机械的,中专毕业到兵工厂工作3年,由于实在不喜欢工厂枯燥的生活,又进入西美学习了4年摄影,现在在做摄影教育培训,工作中暂时 远离相机。呵呵。我比较喜欢布列松、寇徳卡的作品,平时喜欢带着相机到处乱转,我觉得这样很开心,可 以暂时忘掉工作、生活的压力。想做个自由摄影师,但是又得考虑生活,所以比较矛盾,想听听你的建议。我还是个夜猫子,喜欢夜里静静的 思考问题。呵呵。 《割草的少年》-陕西勉县河南-2004 任: 你说的自由摄影师和谋生的压力,确实是一个矛盾。而这个矛盾背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照片给谁拍的问题。当你要用照片谋生的时候,可能就 不能像你现在这样“自在地”拍照了。而且在拍摄方法上面也难免收到一些流行的方式的影响。 你的照片依然用了很经典的方式拍摄,可以看到布列松和寇德卡对你的影响。不过,我很好奇,因为现在有很多这种沿着河流的拍摄方式,但大多数都是用 中画幅甚至大画幅,而且强调照片和现实的剥离。这些流行的东西对你有影响么?我还非常想知道,你如何能够拍摄到那么原汁原味的生活,很恬静,但是 似乎也带着一点点忧伤和离逝的感觉。这样的生活真的存在么?你用了多长时间拍摄这组照片? 另外,这种田园般的生活中没有矛盾么? 《摆渡》-汉江吴寨段-2006 李:很久没有这样写过信了,感觉很好。仿佛回到了上中专那阵给初中好友写信,聊天。 我受经典影像影响确实比较 深,这组照片全是用胶片拍摄的,用了一台禄莱35毫米(镜头)定焦傻瓜相机和一台美 能达单反相机(28毫米定焦镜头)拍的。我喜欢抓拍,不去干涉被摄对象,我也只是在这里生活的路人甲而已,在走路过程中突 然发现一个好的画面举起相机就拍下来,只有在拍照的一瞬间他们才可能发现我在干什么。若使用大画幅或者中画幅相机,我想我只能记录环境而抓取不了他们的真 实生活状态。与拍其他照片不同,我对这里是有感情的,我需要的就是这些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剥 离了现实寄托的就不是我的感情,而是其他的想法了。 回忆总是一些美好的东西,我在这里主要不是要去向别人展示我的家乡,更多的是寻找我记忆的片段,所 有的画面都是儿时亲身经历或者见过的,我一有时间就骑着摩托车穿梭在田间小巷,去找寻儿时的场景。毕竟这些记忆都已远去,再也回不来 (…) Read more

camp8回放:乡愁(2)

1,崔新鹏  《黄河口岸村庄》 我出生在这片黄土地上,我拿起相机,试图为这些斑驳的砖墙和曲折的小路留下最后的影像,盼望能在若干年后,这些图片仍然散 发泥土的气息向未来的人们讲述祖辈的勤劳和质朴。 作者邮件:cuixinpeng2006@126.com 2,李杰  《生活在汉江边上》 这么些年来,走过青海,去过甘南,甚至跑遍了关中,出来的影像尽管构图瞬间不错,但是老感觉缺些什么?仔细想来,一直行走 却没有驻足观看,影象只是留于表面,仅仅是个过客而已。一直在寻觅,却为何不驻足欣赏身边最熟悉的东西,去发现她的美丽?摄能够作的也许就是这个。 尽管离开故乡已经10年了,我甚至不记得她的模样,但是当我每次回到这里,我总感觉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恬静。人、物都是这么的让人心旷神怡。在迷 茫失落了很久之后,我终于拿起相机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作者邮件:lizi013@yahoo.com.cn 《等待摆渡的中学生》-陕西勉县侯寨-2007 《放水的老人》-陕西勉县金泉-2007 《给田间大人送伞的小男孩》-陕西勉县河南-2007 《等待爷爷奶奶的小女孩》-陕西勉县西山梁-2007 《一起下班回家》-陕西勉县侯寨-2005 《做完作业玩耍的小姐妹》-陕西勉县楼子沟-2007 《淘金坑内游泳的小孩》-汉江勉县侯寨段-2007 《鱼塘边休闲的人》-陕西勉县楼子沟-2003

camp作品发表

camp7,王寅的作品《北京胡同》最近在《瞭望东方周刊》上发表, “生活之美,向来是供自己品尝,而不是别人赏玩的。”我对这个题记印象深刻。

camp8回放:乡愁

今天回放的是camp8的最后一部分,将分两次播出。 1,刘酸铜  《两个城市的过往》 作者博客:这里 这两座城市,,一座是明不经传的二级城市,另一个是外人熟知的冰城。但是在我心中这两座城市的区别是几乎没有的,他们都有炎热耀眼的夏 天,寒冷刺骨而其漫长的冬天,这里的空气并不清新并且时常阴霾整日,我都希望能够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当作记录自己的生活一样。 2, 张克纯 《岷江》 作者博客:这里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超级大国中, 人们在崇敬大自然的同时,也在对它飞速的改造与破坏.我试图以岷江这条我身边的河流为线索,来找寻其中的矛盾与困惑。从岷江源头弓杠岭到宜宾长江口。隐喻这里的人们在未来世界里被迫在这片仓茫土地上追寻继续生存的些许空间。 3, 黎明  《三峡》 作者个人网站:这里 我生活和工作在三峡工程所在地,湖北宜昌。我的单位就是负责建设三峡工程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拍摄并不是我的工作。我的拍摄都是利用自己的时间拍摄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些唯美的风光和宏伟的工程远不及峡江两岸真实的生活吸引我,从2005年开 始,我开始记录后三峡两岸人水相处的生活,每年都要溯江而上,拍摄两岸城镇的人文生活,记录变迁的三峡人的生活和情感, 当然这种出没三峡,记录三峡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camp8回放:乡里乡亲

今天放的几位摄影师的作品,都是春节期间,他们在自己家乡的见闻。 1,李檑 《苍邱一村》 苍邱一村位于山东东平县,东平地处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因“东原底平”而得名(《尚书》禹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三千多年。苍邱是我土生土长的地 方,那是我的老家. 作者个人网站:这里 2,张志嵩 《浚县》 浚县,古称黎阳,西汉置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卫河之畔。浚县人的信仰就是两座山和山上的各路神仙,每年,特别是正月,就是浚县城最 热闹的时候,也是两座山上香火最旺的时候。山上是浚县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浚县的照片,都是在正月里拍摄的,所 以如果表达准确一点的话,名字叫做《正月里的浚县》会 更加准确。 作者邮件:zhisong211@gmail.com 3,余立新 《腊月迎亲》 在川北长乐镇一带生活的百姓,除了语言上顽强的固守着袅袅湘音外(湖广填四川过来的湘人),习俗上依旧保留着许多久远的传统。譬如那里的婚嫁,前前后后至少热闹三天,事项众多:抬盒、坐歌堂、送迎亲、跨筛子、坝坝宴、唢呐报菜等等,光是这些名目都够琢磨半天,更别说置身其中。可能正是因为“繁琐隆重 ,热闹有趣”的特点,川北婚俗才得以在时光长河中延续。 作者邮件:laoyutou@laoyutou.com 4, 吴育琛  《晋江式婚礼》 我的老家晋江,经济很发达,生活环境却很恶劣。近些年来,传统的婚嫁习俗被顽固地 保存了下来,传统在表面上被尊重,实际上却流于形式,婚礼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流水线作业、外包服务、追求效率、标准化。闽南传统、基 督教、佛教、风水、拜金主义等等——所有的东西糅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在我看来有些荒诞、滑稽的“晋江式婚礼”。 作者邮件:wuyuchencfc@gmail.com

camp8回放:和他们一起回家

一直没有时间回放camp8,来来来,继续。 1,刘飞越  《回家》 摄影师跟随一对在石家庄做生意的小两口,从他们忙碌的准备回家的过程中切入,一路跟随他们辗转回到内蒙古老家。你可以到网易看这个故事的幻灯片报道。留言一直持续到最近。“看完会安静很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2,Patrick Zachmann 马格南摄影师Patrick一直关注中国的农民工,他也曾跟随民工回家。他的故事里有好几个主角,上海的保姆,广东工厂里的工人,他从这些人的工作地点一直追寻到他们的故乡,摄影师所拍摄的合影甚至成为这些家庭彼此思念的纽带。

紧急通知:Photocamp 五一特别版

最近一直忙着ofpixworkshop的筹备,我们五一就开课啦。我这才想到,应该借着workshop的老师沈玮来北京的机会,举办一次聚会。 还来得及! 隆重宣布五一特别版photocamp紧急召开: 时间:5月2日晚七点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嘉宾:沈玮 内容:放映ofpixworkshop学员的作品。 特别提醒:此次photocamp的特别之处在于,所有作品的摄影师都在现场,可以和大家就拍摄从选题到作品成型的过程展开交流,两位工作坊的老师将现场对作品展开点评。 参加活动没有任何限制,都可以来,不需要预约,现场有可乐、红茶、鲜橙多自助,活动费用是30元

camp8回放(4)漂泊

1,占有兵 《打工者家庭》 我生活和工作在广东东莞工业区,我用相机记录下自己以及身边人的生活、工作场景。 作者联系方式:yb_zhan@sae.com.hk 2,陶辉  《无题》 他们都是00后,生活在沿海工业城市的内陆孩子,随父母举家迁移到沿海工作生活,父母都是打工一族,月收入都在两千左右,由于有较稳定的收入,家里 都有两个或者以上的孩子。 在这里,他们衣食无忧,接受学前教育,周围的孩子都是说家乡话,过着和家乡县城孩子差不多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属于超生;没有户口,俗称黑市孩 子,所基本上不回家乡,回家便意味着好几万元的超生罚款,      孩子的父母们每天早出晚归,为的是多些积蓄,回家乡县城买房子,给孩子交罚款,在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由于家长工作时间长和孩子沟通少,视乎他们比一般城 市里的孩子独立。加上又受到相对规范的学前教育,又比一般农村的孩子懂得多,他们有着乡下小孩的淳朴羞涩,又有着城里孩子的从容灵活。 这组照片是在孩子刚午睡起床后拍的,有表现欲强的,有很勉强的,有害羞的,也有完全没搞清状况的,从他们的神情中我看到的是一种已知的安逸和对未知恐惧的冲突。 作者联系方式:Email:ashtonhui@gmail.com  blog:http://www.costlyboy.com 3,朱本嵘《杂货店门前的孩子》 大连东关街,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曾经达官显贵的聚居地现在变成了打工者天堂。 东关街“祁大来食杂店”,老街上的孩子们都喜欢去那儿,因为那儿有“三无”但是廉价的小食品,有没有任何合格检验但是便宜的玩具手枪。晚上,食杂店橱窗的灯光能照亮前面的空地,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堂。 《杂货店门前的孩子们》是我的长期拍摄项目,河南的,四川的,安徽的,黑龙江的,很多省份的孩子们随父母来到这里,在食杂店门前相遇,一起玩耍,他们每个人身上所呈现的状态也各不相同。 由于我个人对昆汀塔伦蒂诺的喜欢再加上这里的独特的状态,这组专题我决定将用“非线性”的手法拍摄,采用不同的拍摄手法或者是器材来拍摄不同的孩子的故事,现在这3组照片是已经拍摄过的一部分,分别是《小胖,你妈喊你回家睡觉!》、《两个人的江湖》、《父母不在家的午后》。 《小胖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个河南孩子,在大连这个他的非出生地,游戏,有着一个我们看来很“非主流”的童年。每天,当他的妈妈声嘶力竭的站在家门口喊着:“小胖,回家睡觉!”的时候,他总是恋恋不舍。 《父母不在家的午后》:常去食杂店门口玩耍的开胃带我走进了她的家,没有刷的锅碗,胡乱堆放在桌子上的衣物,写在墙上的课程表,家里的菜刀除了切菜还可以削铅笔,这一切都是在开胃姐弟的父母不在家的午后我看到的。 开胃还有个姐姐梦雪,弟弟浩然,父母白天打工,根本就没有时间照看他们,让他们独自在家。 《两个人的江湖》:小进和小浩两个四川娃已经随父母在大连生活了很多年,每天晚上,两个人都会在家附近的“祁大来食杂店”门口集合,彼此较量一番,父母因为打工,所以平时很少能顾得上对孩子们的看管,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下,两个人在这夜幕中,上演着一出出“江湖”大戏! 这样的一个打打闹闹无拘无束的童年也许才是一个真正的童年,就像没有注水的“猪肉”,让我们这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成年人“垂涎欲滴”。 作者联系方式:piggybenrong@126.com

camp8作品回放(3)家里家外

这两组作品,都是摄影师以家为原点展开的观察: 1,王勇:将军大道  更多作品:这里 地点:南京 照片都是我骑自行车在上下班的路上拍的。  其中要经过好几条马路,最响亮的一条路名就叫做: 将军大道。 2, 雷健友:从小区到广场 地点:北京 从家出发,经过小区到广场,沿途的景观 作者联系方式:leijianyou@yahoo.com.cn

camp8回放(2)我的家人

1,喜喜 《楼道肖像》 更多照片:这里 这只是一次楼道试片活动,或许也不是。拍自春节,所有出场人物都是我的家人。 2,鲍煜宇  <相见不如怀念>  更多照片:这里 很多人或许这一辈子都不会再回到老家生活了。 有时候我在想,像现在在城里出生长大的孩子们,对故乡这个词会是怎么理解? 我一直觉得,一个小区,一个人来人往的繁华而冷漠的都市,真的很难让人有那种真正的故乡的归属感。 3, 郭华超 《不会离开》更多照片这里 作者邮箱:guohuachao@gmail.com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从第7天开始 。    小的时候 ,我总是以为人是不会死的 。我甚至觉得 ,即使其他的人会死 ,我身边的人也永远不会离开我  。 我两岁的时候,我爷爷57岁,人到中年年富力强,离休在家,把我一点一点带大。我23岁的时候,我爷爷80岁,死于肺心病。  记得中学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医院里面我听见他连呼吸都变的那么费力。我知道可能我真的不能再为他做点什么了 …… 我还有一个奶奶 。我宁愿相信童话 ,相信她永远不会离开我 。我想一辈子都抱着她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