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和大叔一起聊天吧——patrick zachmann 见面会

应网易新闻中心的邀请,马格南摄影师patrick zachmann 加入了我们的“汶川复活项目”。要不是因为时间紧迫,他用数码拍摄,否则他还是钟爱胶片——这也是为什么他已经使用了两年数码相机,但是自己连一个笔记本都没有,外出拍照也只是随身带着数码伴侣。——这也是为什么马格南技术部的人望见他就会闻风而逃的原因,因为他实在是对电脑一窍不通。 Patrick在北京,我们要用四天的时间完成他此行照片的编辑工作。我原以为这个工作很简单,但是很快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首先要把所有的照片重新编号,这是一个马格南的编号系统,文件名里包括拍摄者的名字,项目编号,时间,以及原始文件名,而且Patrick笨笨地没有把时差在相机上调整过来,因此又多了一道手续。坐在一旁的他手里还拿着一个密密麻麻的本子,上面是他的采访记录,让照片和文字说明对应起来,要有具体的信息,这又是一个必须要做的工作,四川那些寨子的地名很难记,但是patrick不断提起“牛脑”“龙溪”,如数家珍。他说,做一个记者就应该这样工作。 Patrick此行已经有一个新外号“Mr trouble”, 他老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目标就是让自己的照片接近完美。他很得意地向我炫耀,说同行的三个大小伙子最后都累瘫倒在地上,但是他依然精神抖擞。 钢铁战士Partick在北京也瘫倒了,作为摄影记者他年事已高,刚刚在汶川渡过自己的53岁生日。现在,他不但要硬撑着编完自己的照片,同时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任务——和愿意和他聊天的人聊天。已经有不少人和我问过能否来看patrick编照片,他似乎更喜欢清静的环境。不过,他仍然愿意和大家就汶川地震的拍摄情况进行交流,以下是活动的具体信息: 主办:网易新闻中心 时间:2008年8月30日 晚七点半到八点半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地图点这里 主题:1,介绍汶川复活项目,观看项目参与者当地村民拍摄的照片 2,和patrick自由交流,现场提问 活动完全开放,请跟帖报名以便统计人数,活动开始时,现场满六十人之后,迟到者将不能入场,敬请原谅。如有更改请关注这里的通知。

早安

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平遥,已经多年没有参加这个摄影节,今年一下子就参与了两个展览,最近忙得有些六神无主——这个词真生动啊。 既然都那么忙碌,说一些让我们快乐的事情好吗?比如,做一本能够溢出彩虹的书: 也可以把你身边的可爱的家伙装进这本动感画册里,到这里去看更多。 制作的方法也可以很简单:

西边儿的包子,中国的馅儿,周日你来不?

豆瓣用户麻烦在这里“参加”一下 🙂  或“邀请”你的豆瓣好友一起 http://www.douban.com/event/10226322/ 我喜欢和包子聊天,我们通常会探讨这样一个话题,我会站在中国摄影师的角度斥责他看中国的角度,责难他把中国拍得特片面,存在一种刻板印象。然后他会站在一个英国摄影师的角度解释,他为什么会选择这些人,他怎么就非要站在这个角度看中国。 奥运之前发了一些帖子,比如“笨笨的努力”,谈到西方摄影师对中国的观看,他们的视角和眼光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包子同学曾经给荷兰一本杂志整了一个中国专题,上次camp简单地放了一下,但是不少人都很是不喜欢。 我觉得西方看东方,这虽然是一个比较老套的话题,但是随着奥运的召开,更多西方摄影师和媒体开始关注中国,其中也有不少新的问题和观点。所以特地把包子弄来,搞一个“辩论会”——别紧张,就是聊聊天。 时间在本周日下午三点 地点在horse新开业的奇遇花园咖啡馆,西直门,具体地点在这里 开放的,都可以来参加。

临时通知

一会儿,五点钟,在南锣鼓巷,喜鹊咖啡,和包子(又是他哈)聊天,看看他在奥运期间拍摄的一部新作品,题目还是挺有趣的。想来的就来。 另外,包子拍摄这部作品的同时还在拍摄一个纪录片,他需要找一个助理,协助做翻译工作。有愿意尝试的请发邮件到editor@ofpix.com

明信片儿

来点儿轻松的话题,最近伦敦有一家设计公司出版了一本叫做“明信片”的书,收录了800张明信片,随书还附赠20张艺术家特地为本书创作的明信片。点击这里去他们的网站看看。 这组照片特可爱,都是躺地上拍的,但是又弄成了在空中飞的样子,德国国家地理用过。 你收集明信片吗?把你的收集亮一下,发到click园地里晒一晒吧。

周一消息树

反差 早起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看多媒体报道却不用担心网速。今天的消息树上挂着的都是多媒体报道,我愈发感觉在网上看新闻还是很有乐子的。 1,中国人,又来了。 上周我发了一个帖子叫做“笨笨的努力”,引起了不少争议。后来我去见包子的时候又提起了这个事儿(越来越喜欢和包子聊天了),他给我展示了英国卫报也用这组照片做的一组报道,图片选择和德国人大有不同。包子的收藏是他姐姐在英国扫描了报纸发给他的,我还挺羡慕。不过,我很快发现卫报网站上也发了这组照片,他们利用了一张中国地图,就把这些照片重新进行了组合,线索更加清楚。——点击这里去看看。 2,今天,蓝天了没有。 和包子谈起拍奥运的事儿,他说,你看吧,要是北京的天不蓝,大概卫报的标题就会是gloomy olympic——我忽然脑筋急转弯跳到了马丁帕尔当年的成名作“bad weather”——天气,是当下外媒关注的重点,但是他们都不够科学,不够客观,不够尊重事实,你应该去看看asia society做的这组关于中国环境治理的报道——向往蓝天,这个报道是media storm帮着做的,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总的概述,有照片有采访——不过这些照片让我总觉得拍得像八十年代。最值得看的是第二部分——这帮家伙竟然在一年多以前,就在同一个位置每天拍一张北京的天空,最好的天气、最坏的天气、变化最大的天气——我饶有兴趣地一张张翻看,仿佛看到了遛狗回来的每一个早晨,此报道太厉害了。 3,两家人,是不见面的邻居 说起media storm,这个专门做多媒体报道公司最近生意越来越好。他们最新推出的多媒体作品《common ground》还是很值得一看。我特喜欢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摄影师Scott Strazzante2002年拍了一对老夫妻,他们的农场变成了居民区,眼看着自己居住多年的房子被推倒。若干年之后,scott又回到了这里,拍摄当下住在和老夫妻老宅几乎同一地点的新房子里的一家人。故事就是记叙两家人的日常生活,仿佛有一个时光机在这个分享同一块土地的两家人之间穿梭。 4,胡同,原来是这个城市的毛细血管 纽约时报的关于北京建筑的多媒体报道是从北京的胡同开始的,地图中,胡同都用红色的细线标注出来,看上去仿佛是这个城市的血脉。他们还将一个区域的胡同建筑情况从1916到2000以及2007年做了对比。当然,谈新北京的建筑肯定不能离开那四大件——鸟巢、央视、三号航站楼和国家大剧院,就这四个建筑,纽约时报把地图、示意图、照片和建筑评论家的声音结合起来做了详尽的分析。 5,比赛结束之后呢? 现在谁也不会想到那么远,或者说比赛结束了就结束了吧。纽约时报做的这个《比赛之后》的多媒体报道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他们采访了一些昔日赛场上的风云人物,给他们拍摄肖像,附上他们当年赛场上的照片,然后请他们讲述自己经历,思路挺简单,但是故事很生动——不过,遗憾的是,那都是美国人。 又:关于西方对东方的观看,关于刻板印象,我有一个想法,我们再找个机会和包子聊天,他很能说也爱琢磨,我们上周就这个话题聊了半天,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请关注教室里发布的预告。

奥运特刊上线

做完了地震特刊,然后就是奥运特刊。 <影响>一直关注多媒体在新闻摄影报道中的运用,所以这期杂志还是推荐大家去看两篇这方面的文章: 摄影包大揭秘之二:多媒体摄影师在北京 请尝试多媒体 另外RD翻译的摄影师雅典奥运日记,也蛮生动有趣的。

click园地更新

开始把最近以及以前写的一些文章陆续登上去,以前click园地还老是有一些譬如laocao这样的神人来叽歪一下,最近园子都荒了,我来先犁一犁吧。

周一消息树

外媒上的中国 1,胡同的未来 美国《读者文摘》的这篇报道City of Shadows,探寻中国胡同的未来命运。摄影师Mark Leong的画面语言很“西方”,每张照片里都蕴含着矛盾,高楼与矮房,穷人与富人,年长与年轻。。。 2,垮掉的一代 摄影师Rian Dundon为时代周刊所拍摄的故事China on the Wild Side,用幻灯演示的方法在时代周刊网站上发布,一共17张黑白照片,夜店、摇滚、涂鸦、同性恋,他试图揭示生活边缘地带的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3,从旧金山到广州 Chinese Voices是华盛顿邮报的多媒体故事,故事开始的简介是这样写的: 我们分别对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以及生活在珠江河畔的广州人生活的展开探寻——在追寻梦想、平等和生活的意义的过程中他们的身份都发生了融合和改变。 旧金山这部分包括6个故事,分别是艺术家、传统、财富、新社区生活、父爱、思念中国,讲述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他们如何融入新的文化和生活。广州这部分也有6个故事,则围绕着贫富分化、社会平等这样的问题展开。所有报道皆为视频报道。 4,Nothing is forbidden 名利场的这组图片故事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 ,从建筑的角度谈北京,文章中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如同北京这样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中国已经从Mao时代发展到Wow时代。名利场的文风总是那么犀利,他们指出,新北京已经是一个没有禁忌的城市(nothing is forbidden)——Forbidden City(紫禁城)已经成为了过去时。

下一周:暑假

明天我将启程去四川地震灾区发放相机,将有50台小傻瓜相机进入50个普通人的家庭。 上网可能会不太方便,我会尽可能把我们的进展和大家通报,但是1416的资讯更新可能就要停一周了.正好大家也来休息一下.在炎热的夏天给自己找一些更cool的活动吧!

寻求成都牛人的帮助

最近帮网易策展一个项目,叫做“汶川复活”,要发50台相机给当地人记录他们的生活。 是我坚持要用傻瓜胶片相机的,再怎么想都觉得数码相机不对路。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在成都购买器材,不知道哪位大牛牛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帮助我们找一款操作最简单,小巧,比较禁得住折腾的傻瓜相机,以及帮助我们询价。有谁愿意做志愿者和我联系啦。marchren@gmail.com

周一消息树

乐事 之一,马格南的金童玉女 马格南的新成员名单出来了,Jonas Bendiksen、 Antoine D’Agata,、Alec Soth成为正式会员。两位年轻人Olivia Arthur和Peter Van Agtmael则被推选为准会员,仔细瞧瞧这两人的背景,我简直乐坏了,那不就是一对儿金童玉女嘛。 Olivia Arthur2002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数学系(女), Peter Van Agtmael2003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历史系(男) ——对仗多么的工整 两人的工作轨迹也挺有意思,Olivia Arthur先是从2003年开始在印度呆了两年——此时Peter Van Agtmael在中国拍摄三峡大坝,随后Olivia Arthur开始专注于自己的长期项目,在欧亚交界国家比如土耳其等地展开对东西文化碰撞中的女性生存状况的报道,并且因为此报道赢得了马格南的Inge Morath基金。而Peter Van Agtmael也同时展开了自己的深度报道——美国战争在国内外所引起的后果,这是一个很男人的项目。两人先后都进了荷赛大师班镀金,peter还获得了荷赛的奖。Rd曾经翻译过一篇peter的访谈,点这里。 ————————————————————————- 之二,Eliott Erwitt的午餐 两个年轻人建立了一个名为pixchannel的网站,对著名摄影师展开访问,促使他们按下快门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网站上有18段视频 你一定要看看Eliott Erwitt的访问: (…) Read more

Magic photo

继续轻松的话题。。最近天气太郁闷了。。阴霾。。 还记得photoshop包装的广告么?轻盈剔透的羽毛和花。这照片是一个叫做Nick Veasey的家伙拍的,是X光摄影,Nick可谓是一个偏门摄影师,因为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用X光拍摄的。 X光摄影完全改变了Nick的职业生涯,这让他鹤立鸡群,很多艺术总监都被他这种独特的拍摄方法打动,为其量身定做摄影任务。而据他讲,自己总是把收入的25%都投入到制作以及散发自己的作品集中,并且还要不断去找潜在客户推销自己。 好的概念加上他的“穿透术”,那照片就太有趣了: ESPN Magazine ,表现NFL球员的保护装备 Jacksons 茶叶的广告以及用于包装后的样子 White Plains医院的车身广告,是一比一的比例放置在车身上,太大胆了,据说很多人看到这个广告都目瞪口呆,因此错过了公车,要是我就根本不想上去了。照片里的模特是一个死人,被摆在不同的位置拍摄,最后合成了这张照片 Levis Jeans牛仔裤广告 Nick是怎样想到用X光拍照呢?据他说,女朋友的爸爸是卡车司机,一次他的大卡车里运送的是成千罐的百事可乐,其中有一个罐子的拉环有奖,奖金为十万英镑,他就动起了鬼主意,能不能从当地医院借一台x光机器来透视一下。尽管这个主意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x光摄影的主意就此便产生了。 中国商业摄影对他也有一个采访,点击这里下载。 ———————————————————————– 法国摄影师Denis Darzacq的成功之处也在于走偏门。这位摄影记者在近几年艺术和新闻融合的过程的发展趋势中,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以及一种新的摄影语言——或许可以称之为“漂浮”。 Denis Darzacq的作品在2007年获得荷赛艺术类的一等奖,内容是街头漂浮的青年,很多人可能对这些照片还有些印象。荷赛的艺术情调大概就从那一年开始转变得特别明显。 不过,如果说当时那组作品还有一些现实的成分,理解起来不太困难的话,而Denis Darzacq的新作Hyper,虽然也在延续漂浮的概念,但是就有着更强烈的超现实意味了。 这组作品都在超市里拍摄,舞蹈演员和运动员在货架旁漫无目的地跳跃,Denis Darzacq说他这是对消费社会的一种反抗。所有照片都是实地拍摄,没有用任何photoshop技巧。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