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哪里:回龙观一日游

时间:3月15日 地点:回龙观 我住在哪里这个活动已经搞了将近一年了,刚开始的时候就有组织大家春游的想法,最近正好有一个机会。我帮助华夏地理在成都的摄影节策划一个展览,由于对回龙观这个超级巨大的社区一直十分感兴趣,便策划了一个有关回龙观的展览。请了一些年轻的自由摄影师为这个展览专门拍摄作品,(因为时间非常紧张,找了几个能有大把时间的小朋友做这个项目) 还有一部分是搜集回龙观居民自己拍摄的照片。第三部分我就想请1416的读者一起去回龙观,把你对这个城市的感受记录下来。 提前两周公布这个选题,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做一些准备。参加这个活动没有任何限制,谁都可以来。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的一日游能够产生有一定的主题的作品。 这次一日游就是一次小型的工作坊。大家可以拍“风光”,可以拍人像,可以走到别人家里,可以拍摄天上的云,可以拍照,也可以画画,也可以录音,可以涂鸦,可以拍lomo,也可以拍宝丽来,总之,没有任何限制,可以天马行空发挥你的想象。 为什么是回龙观?我知道你要问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也许看看最初我发起“我住在哪里”这个活动时候的初衷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会在活动开始之前的那个周末公布具体的集合地点,以及收集和展示大家作品的方法。

视觉读写训练3

1,    细节 Duane Hanson 观光客 有一些艺术评论家以及Hanson作品的研究者认为,他的雕塑作品展示了普通美国人的典型形象,还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展示了一种看待美国人的“刻板印象”,此外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写实主义的风格。你对这个名叫“观光客”的雕塑作品怎么看,通过这幅雕塑作品中的人物身体语言、姿势、服装以及所携带的东西等细节,你能否谈谈为什么评论家会给这部雕塑作品以“普通美国人形象”、“刻板印象”或者“写实主义”这样的定义?(放大观看照片,点这里) 2,    脉络 背景信息: 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们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开始展开他们的短期旅行。旅行者如果随身没有携带照相机,那似乎很不正常且失去了旅行的乐趣。照片成为旅行的一种证据,旅行确实发生了,而且确实充满乐趣。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问题: 苏珊桑塔格的这段话对你理解这部雕塑作品中的这个细节有什么帮助? 3,    脉络 马丁帕尔 意大利比萨斜塔 对比Duane Hanson的观光客和马丁帕尔在比萨斜塔前拍摄的观光客照片,两者都在对当代的旅游文化给予评价。在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方面,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 4,    脉络 点击这里看更多雕塑家的作品以及评论(注:文章很长,我就不翻译了) 在这篇名叫《消费一代的美国家庭》文章中,作者提到: 最终,Hanson作品的虚构性却成就了它的真实。(it turns out Hanson’s work is so (…) Read more

我住在英国

这是我三年前在英国的住所,在那里跟两个好朋友合住了一年,离开时很舍不得拍了照片。最后一张是我窗外的夜景。英国的夜景真的很棒,所有的路灯亮起来的时候就像地上的星星。我住的楼是当时那座小城唯一的高层建筑,英国有点钱的人都不爱住那里,只有穷人才住。不过这样这些穷学生才享受了一年的美好夜景,呵呵。 希尔

我住在这里

凉意的家 这是一栋上了年纪的小楼的二楼,房间里很破旧了,墙已经不是干净如初的白色。可是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旧的场景,旧的器物,旧的气味。可以感觉到陌生的别人曾经生活过的气息,就像有兴能够继承和延续别人的某种“时间的遗物”,有人生活过的痕迹才可以让人有所想象。我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大学最后一段孤独和快乐的难忘时光。

讨论会通知

昨天的那个为什么是肖像?的帖子,里面的留言非常值得一看,Royal的回应 也很有启发。 关于这个话题的进一步讨论,昨天没来的朋友还有机会参与,我在下周一下午,邀请包子来人大和我的学生聊天,大家有空的可以来参加,地点在人民大学西门明德新闻楼407教室,下午两点开始。 顺便说一下,昨天来了很多人,出乎我的意料,因为空间的原因,很多人只能站着了,感谢大家的参与。另外,也感谢喜鹊咖啡的场地提供,事先没有料到有这么多人来,也没打招呼,但是喜鹊的mm很是贴心,并没有对我们这一大堆人表示异议。 冬瓜对包子作了一个他感兴趣的话题的访问,我已经请他将录音整理后发给我。 再说一下我对包子作品的感觉,我和antonis的看法相同,第一,不喜欢他的广角,我问过包子,一方面,他自己的镜头只有一只10-30mm,另外他觉得广角能涵盖很多信息。第二,不是很喜欢他照片里面过于鲜艳的色彩。但是,包子不是”大师“,我最欣赏他对这一社区所投入的真实的情感,对纪实摄影传统的继承,以及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改造这一地区面貌的努力。包子说:春节的时候,老城的人给他打电话拜年,他感到特别的开心。包子还做了大量的访问,包括视频的记录,正在整理。其实这一地区已经有很多大连本地的摄影师以及其他外国摄影师前往拍摄过,但是包子却是少有的深入到这个项目中的摄影师。 关于肖像的话题,还是从Jean-François Leroy的那段话出发,我觉得需要思考的是这样几个事实: 第一,当下的纪实摄影为何出现了如此热闹的将各种题材泛肖像化的热潮,它的源泉是应该追溯到桑德还是颇受艺术市场青睐的贝歇尔夫妇流派。 第二,在纪实摄影中,肖像似乎成为一种”捷径“——摄影师不必费尽力气和被摄对象相处,同时也摆脱了道德尴尬,他们从纪实摄影的主观还是客观的纷争中脱身,将判断权交给读者,似乎更加彰显对被摄对象的尊重。——是这样吗? 第三,在作为证据的摄影的功能逐渐被消解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社会纪实摄影,谁在做社会纪实摄影?

视觉读写训练2

先不要开始练习,思考一下你对这幅作品有何感受,是否能够找到解读的途径? Kerry James Marshall作品Watts 1963 问题一,细节 背景信息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绝望的项目,我们听到的所有声音都在说那里只有贫穷、侮辱、暴力以及痛苦,但是在那里同样也有着希望、快乐和生气。 ——Kerry James Marshall 这幅作品是对画家幼年曾生活过的洛杉矶沃兹黑人区生活的描述,你觉得它展示的场景有着怎样的调子?悲伤?绝望?喜悦?希望? 问题二 构成 请点击这幅图片放大,观看细节 继续研读这幅绘画作品,你可以尝试把画面的各个元素分割开观看,考虑他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构成整幅画面的。这幅作品中的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出现在画面中的文字有哪些?你有何看法? 逆光注:画面里的文字不是很清楚,我来翻译一下: 1,    正中间的牌子:尼克森花园住宅项目 2,    画面左右两条黄色的带子连起来是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宣传口号:这里一切应有尽有 问题三 构成 对文字部分研讨过后,再观察一下画面中的图案和场景,它们是怎样的? 问题四 历史脉络 背景 这幅作品是艺术家对自己在孩童时期在洛杉矶南部城区居住时的生活的回忆。 沃兹地区在艺术家搬到这里居住之后两年——1965年,成为美国全国关注的焦点,当年在这里爆发了一场暴乱。1964年美国通过了人权法案,高涨的人权运动让种族矛盾变得异常紧张,很多美国人认为联邦政府在对黑人区的住房、教育以及失业问题上并没有具体的作为。1965年8月11日,一个白人警察在沃兹盘查一位疑似醉酒的黑人司机成为导火索,引起了严重的骚乱,暴动持续了六天,三十四人死亡,一千多人受伤,四千人被捕,无数的房屋和建筑被焚毁。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5年8月18日暴动结束之后,原始的图片说明是这样的:在这个几乎已经被完全焚毁的地区,尽管暴乱之后的法律和秩序已经重新被建立起来,街中间的这个牌子仍然提醒人们已经过去的可怕的纷乱。(牌子上面的字是向左转,否则你就会被射杀)政府的宵禁刚刚取消。 (…) Read more

为什么是肖像?

昨天包子同学给我传来一份他的硕士论文,是对他所拍摄的大连老城这个项目的文字阐释,里面有一部分探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要拍摄肖像? 包子的作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非常传统的纪实风格(他的广角使用得够厉害的),记录了生活在老城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面临的问题;另一部分则是肖像。之所以分成这样两个线索,有包子自己的考虑: 第一,作为历史档案的肖像: 摄影师James Hill拍摄俄罗斯二战老兵的纪实摄影项目用了肖像的手法,James Hill认为 在二战中有上百万的妇女在救护站工作,但61年之后,她们很多人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我认为我有责任凝聚下她们仍旧存在的这一刻,对于我来说,肖像可以完成这一工作,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可能做到。 另一位摄影师Lori Grinker也在拍摄战争受害者,起初她试图拍摄这些人单独的故事,但是后来也改用了肖像的手法,对此,她认为: 这张肖像似乎就是他们所经历的人生的一个浓缩,我并不是想仅仅展示他们的伤痛,我想让大家看到他们是如何带着伤痛生活。 但是,这种很“当代的”用肖像的方式拍摄纪实摄影的手法开始遭到质疑,法国佩尼皮昂摄影节的负责人Jean-François Leroy发出如下尖锐的批评: 今天的摄影师已经全然忘记了如何拍摄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战争受害者、受到性虐待的孩童、远郊生活、拳击运动员、妓女、变性人、孤儿、吸毒者、移民等等其他一些有关社会、政治、宗教的话题。他们能干什么呢?他们只会拍摄肖像,这些照片已经让我感到厌倦。。。他们按照脚本拍摄故事,那些摆拍的照片,甚至更糟糕的,那些仿照证件照模式的照片实在是毫无意义。没有深度,毫无创造力。 Jean-François Leroy的这段话很精彩,请看三遍。 这个话题在当初我贴出戴世恒的作品猎德肖像的时候,在留言中就有争论。我想再稍微解释一下,对于小戴的这组作品评价我是基于他作为一个大四学生的标准来说的,同时小戴自己也只是从学步阶段开始尝试操作纪实摄影项目,我们的初衷都并非为了创作一部所谓“惊天地泣鬼神”的项目,我只是希望他能够完整地做一个项目,而他也达成了这个目标。至于这部作品中的肖像手法的运用,我觉得关键在于“最后的留影”——这是他用肖像的一个理由,我能体会到,小戴拍摄这部作品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理由,在他亲手把这些家庭留影交给离开猎德的人们之时,这个项目的意义也达到了,由于小戴的照片,他们得以保存一段记忆。 而随后我的另外一个学生在拍摄煤矿工人宿舍的时候,他也打算使用肖像的方法,但是我觉得理由就不是很充分,建议他可以再考虑一下。 为什么用肖像?看看今年的荷赛获奖作品,这样的方式太多了,太流行了,而有的时候也就显得太滥了。 第二,促进社会改革目的的社会纪实摄影 包子作品中的肖像风格的照片,其目的是为这些生活在此地,也许即将离开此地的人们留存一份档案。而包子的传统纪实风格的照片则秉承了传统纪实的理念——促进社会改革。 追溯到社会纪实摄影这个概念诞生的时期,这些摄影作品除了有佐证的功能之外,还有着强烈的促进变革的目的。在包子所拍摄的大连老城区内,人们的生活环境非常糟糕,但是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城又不能简单地以拆作为结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包子的拍摄目的。 这种拍摄方法较之上面肖像方式的纪实,在当下已经气势越来越微弱,究其原因,操作周期长、操作成本高、流通渠道少是让很多摄影师对之失去耐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最近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是Jessica Dimmock拍摄瘾君子生活的作品:九楼。 但是,很遗憾的是,包子的这个目的却不是那么容易达到——这是让当代纪实摄影师倍感挫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大连当地的一家报社,其摄影部主任看过包子的作品之后,觉得话题太敏感,尤其是一个外国人拍摄的更敏感,他建议包子去拍摄京剧。 也早就有人谈到纪实衰败的原因,有哪个广告商愿意在自己光鲜的广告旁边陡然出现穷人的面庞呢?

视觉读写训练(作业)

上周发布的视觉读写训练的作业,还在收到答案。。 Gray的答案,这里  Nancy的答案 我不会摄影,也没受过训练,不过听听外行的话也许有意思。 问题一:细节 在这幅画面里你能看到多少样物件?每样东西都有怎样的细节?这些物品是否来自特别的地方或者具有某种特别的风格?如果有那又是怎样的? 屋子里有: 1.    老式的电视机,深栗色,选台和调整都需要旋钮,屏幕的反光有点怪,那一弯不该是新月吧,也不像播放的电视节目; 2.    奶油一样的椅子,款式也很老,金属框架; 3.    左下角一双蓝色的鞋; 4.    鞋后面有一个大刷子; 5.    电视机上面有一双红色球鞋,为什么放在电视上? 6.    写边上有一个老式拨盘电话,黑色; 7.    电话前有一个盘子,白底红花,像是瓷制的,看不到食物; 8.    盘子边上有一张白纸片,大小感觉像名片; 9.    电视机旁挂着深紫色落地窗帘。 这个作品给我的感觉,它的光和光源和独特,应该在左上、右下、正上都有。这不该是一般家庭光源吧。整体风格像是中国刚改革开放时家居风格,现代化(电视)、通讯(电话)、难看的钢管家具。 问题二:调子 改了调子后,感觉像水粉画,把底色提亮后,好像有些在上一副隐藏的东西流露出来了。要我重新选文字,我会直接用:粉饰的生活 问题三:信息 道德阐释:这个词让我理解起来有困难。还是直接说感觉吧。 (…) Read more

我住在哪里——小红楼的冬天和夏天

我住在哪里,这个活动还没有结束,陆续收到新的稿子,真好。。。 我现在住在冬天,所以把冬天的照片放在了上面,下面那张是去年住过的夏天。我住的地方可以在google earth上找到,甚至还有照片,而且拍的就是我家前面的这栋红色小楼,于是我自我感觉很好的想着”我住的地方很有名嘛”。从小就住在这栋红色小楼的后面,只是小时候它还不是这个样子,前面高一点的有玻璃花房的那栋楼当时还没有,那里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种了很多梨树,春天有白白的梨花美丽又伤感的开放,夏天有甜到生虫子的香水梨……后来院子没了,空地上盖起了楼,可惜当时我还没有相机,所以那光景只能印在脑子里了。(吉林 长春 liyang)

视觉读写训练(作业)

看大家都怎么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以下是兵子的作业 自己没有经过绘画什么和视觉什么的专门培训及研究,平知觉回答如下问题。 问题一:细节 在这幅画面里你能看到多少样物件?每样东西都有怎样的细节?这些物品是否来自特别的地方或者具有某种特别的风格?如果有那又是怎样的? 回答: 1、后面大背景暗灰色如窗帘什么的东西,光是从左侧打过来的,窗帘有褶皱,导致色调发生变化有立体感和纹理,而且我发现电视机显示屏内背景的色调纹理能和窗帘色调纹理统一起来,我想这是作者特意安排的,想把外部和内部联系在一起得到和谐统一。 2、一台很古老的电视机,带四个支脚直接放置在地板上,电视机应该是打开状态。 3、淡黄色的地板。 4、一把黄色的椅子,这把椅子有点特别,个子很小很矮,好像只有小孩才能坐下来,而且感觉它和电视所处的年代有不少差距。 5、一双红球鞋,这双红球鞋很咋眼,它应该是一双CONVER ALL SATAR帆布鞋(曾经上高中时我就梦想着有一双),不过它放在电视上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作者为什么要放在那里呢?有什么寓意吗?但是穿这双鞋的应该是一位年轻人,他有着活力的青春,向往着自由。 6、一个黑色电话机。 7、一个瓷盘,印有碎花纹路,好像是一个来自中国的瓷盘,会不会是我们唐山的骨质瓷呢?不知道!但能肯定的一点是,中国这个瓷器大国的瓷器,在地球上是很有名的。 8、一片白色纸巾或叠起来的白手帕或一张什么卡片,为什么要放在那里呢? 9、一个扫把,扫把的柄应该很短。 10、一双皮鞋,好像是手工制作的,应该是一双女孩的鞋,很天真烂漫的小女孩。 11、电视里的一弯新月、被月光映亮的湖水或河水,很安静的一个场景。 12、另外,还有一束光线。 问题二:调子 这幅绘画具有怎样的调子呢?——经典的、有趣的、沉闷的或者其他。如果把Leslie作品的视觉语调和文字对等起来,你会选择怎样的文字呢?下面我们更改一下这幅作品的调子,你觉得这种改变对于调子产生了怎样的改变? 回答: 这幅画让我想起一个场景,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一位安详的老人领着自己可爱的孙子或孙女在玩耍。 这幅绘画有着一种深沉的安静,一切平静如水,但一丝光亮又能唤起我们对生活的向往。 改变了调子的图片,让人感觉有些压抑,生活被蒙上了一层灰尘。 问题三:信息 请问在看过Alfred Leslie的简介之后,你认为如何理解他的绘画作品里隐含着“道德寓意”?在这幅作品里有怎样的道德阐释呢? 回答: 看了背景介绍,再回头看看那副绘画,尽力思索“道德寓意”。 (…) Read more

视觉读写训练(作业)

潜游的答案点这里 以下是黔山毛豆的答案: 问题一:细节 在这幅画面里你能看到多少样物件?每样东西都有怎样的细节?这些物品是否来自特别的地方或者具有某种特别的风格?如果有那又是怎样的? 答:在这幅画面里看到底墒蓝色的鞋、蓝色袖子后面的砖头(是砖头吗?)、深色的帘子、柜子里的电视机、电视机柜上的卡片、盘子(光碟?)老式电话机、红色的鞋、黄色的椅子,九样物件。屏幕上有远处海面(?)上的一抹夕阳和天上的弯月的影子。 问题二:调子 这幅绘画具有怎样的调子呢?下面我们更改一下这幅作品的调子,你觉得这种改变对于调子产生了怎样的改变? 答:我感觉这幅绘画的调子是温暖、柔和和有些压抑的。更改后的调子感觉杂乱,没有突出点。 问题三:信息 请问在看过Alfred Leslie的简介之后,你认为如何理解他的绘画作品里隐含着“道德寓意”?在这幅作品里有怎样的道德阐释呢? 答:“道德寓意” 在这幅作品里的道德阐释,我认为是通过电视、电话、运动鞋这个现代的物件与电视机屏幕上的海面、夕阳和弯月寓意科技和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 问题四:语境和脉络 Leslie的绘画作品使用的是一种古老的一个世纪以前的技法:静物写生。传统的静物画家非常简单明确地唤起观者对他们熟悉之物的关注。那么Leslie的画作和这里展示的经典的静物绘画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呢? 答:Leslie的画作和展示的静物绘画相同之处是运用了同样的静物写生技法。不同之处在于Leslie的画作并不仅仅是静物,还通过静物(电视机屏幕)打开了一扇自然里日出日落风景变幻的窗和憬悟以外的寓意。 问题五:视觉的回响 请选择一个普通的事物,然后拍摄一张静物照片。在这样的平凡场景中,你是怎样构图,用光,选择角度,画面的调子是怎样的?在拍照的同时,请写下你的想法。 答:在这幅画面里只有一样物件,那就是一个挂在墙上的时钟,因为我想让照片看上去简洁。光来自照片右面窗户的自然光。我想捕捉的细节处有两个,一是钟面上瞬间停止的指针和钟下摇动的钟摆,本想捕捉到更多钟摆的轨迹,但我的卡片DC不允许我那样做,在这一点上,我无能为力。角度我选择相机镜头与墙面垂直,我认为这样能让我更容易的捕捉到尽可能多的细节。这个时钟很普通,它不是来自什么特别的地方或者具有某种特别的风格。画面的调子是温暖中带点清凉的感觉,就象在夏日里嘴里含了一粒薄荷糖。

视觉读写训练:(1)

发现一个很不错的网站,是一本名叫《看与写》(seeing&writing)的图书的网络版,这本书的主旨是帮助读者训练视觉读写能力,里面的练习很有启发。看与写的视觉训练一共有七章,从这个周末开始,我在1416连载这些练习,大家可以在这里一起分享自己的视觉经验。 第一章 对平凡事物的观察 这是Alfred Leslie的作品:电视月光。(television moon)针对这幅绘画,我们有五个问题请大家回答。 问题一:细节 在这幅画面里你能看到多少样物件?每样东西都有怎样的细节?这些物品是否来自特别的地方或者具有某种特别的风格?如果有那又是怎样的? 问题二:调子 背景信息: 简单来说,调子指的是交流物的一种特性或者质量。比如我们说话的时候具有不同的声调。诗人Robert Frost把我们分辨声调的能力称为“充满想象力的听觉”,我们可能听不清他人的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是可以区分他的声调。在音乐创作里面,调子是乐器所发出声音的特质。在艺术领域,调子指的是色彩的质量或者绘画与摄影中的光线的效果。在写作中,调子是文字的特性,反衬作者的情绪。散文、诗歌或者信件其中必定充满或者愤怒或者疑虑的调子。在你写作的时候,你选择的文字决定了你文章的带给读者的声调。 这幅绘画具有怎样的调子呢?——经典的、有趣的、沉闷的或者其他。如果把Leslie作品的视觉语调和文字对等起来,你会选择怎样的文字呢?下面我们更改一下这幅作品的调子,你觉得这种改变对于调子产生了怎样的改变? 问题三:信息 背景: Alfred Leslie的目光是敏锐的,他的画作里的超真实的细节以及他的绘画技法,让我们感到他秉承了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但是有趣的是Leslie1940年代开始进入艺术世界,当时他是抽象表现主义阵营的一个年轻的成员。到了1950年代,他转到了完全相反的方向,开始是电影,随后又回到艺术。他的绘画里面都有着一定的道德寓意,他希望观者对事件或者场景进行道德上的阐释。他曾经表示他要创作像David、Caravaggio、以及Rubens这样的艺术,也就是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作品。 Alfred Leslie1927年生于纽约,在纽约大学学习,1946年成为职业画家。他的作品在很多重要展览中展出,曾获得古根海姆等奖项。他在纽约工作,由Oil and Steel画廊代理。 请问在看过Alfred Leslie的简介之后,你认为如何理解他的绘画作品里隐含着“道德寓意”?在这幅作品里有怎样的道德阐释呢? 问题四:语境和脉络 背景: 静物指的是生活中一些再普通不过的物体,比如一盘水果或者一瓶花,静物绘画让观者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审视熟悉事物。 Leslie的绘画作品使用的是一种古老的一个世纪以前的技法:静物写生。传统的静物画家非常简单明确地唤起观者对他们熟悉之物的关注。那么Leslie的画作和这里展示的经典的静物绘画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呢? 问题五:视觉的回响 请选择一个普通的事物,然后拍摄一张静物照片。在这样的平凡场景中,你是怎样构图,用光,选择角度,画面的调子是怎样的?在拍照的同时,请写下你的想法。 如果有谁完成了这个训练,请寄给我们你的答案。

线索

有一些零星的消息 VII开始代理非成员作品,这个从“7”开始的图片社事业蒸蒸日上, 也让从事纪实摄影工作的摄影师在当下这个纷乱的市场中仍旧看到一些希望。此次他们代理的摄影师就有我们以前介绍过的Jessica Dimmock 说到纪实摄影,最近台湾摄影界比较受关注的一部作品是沈昭良的摄影作品集《玉兰》: 《玉蘭》攝影集為首次針對堪稱台灣特有社會現象與文化型態的玉蘭花產業,深入而完整的影像記錄,同時也是台湾自製第一本600線3色印刷黑白攝影集。內容除了藉由對於玉蘭花特殊產業結構的脈絡式疏理,實踐紀實攝影的社會性與時代性意涵,亦透過攝影作品,嘗試紀實攝影在視覺表現、美學轉化與攝影集編輯、印刷作業上的諸多可能。 但是除了封面之外,很遗憾没有搜到更多的《玉兰》的作品。 今早让我比较感慨的是美国一个地方报社摄影师的多媒体作品《无法忘记,2007年家庭悲剧中的遇害者》 ,追忆了当地一年以来50位在家庭悲剧中遇害的人,通过对他们家庭成员、朋友的访谈配以家人的照片以及死者的生活照,充满哀思,也引人深思。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悲剧本来是都市类报纸用来作噱头吸引眼球的卖点,大多数摄影记者都在为之疲于奔命,以至于麻木,但是在这部作品里却充满了对死者及其家人的尊敬,充满了人性关怀的色彩。

Donna Ferrato+Brian Storm:跨越20年的纪实摄影项目

收到新的一期荷赛通讯,封底照片由Mediastorm的总裁Brian Storm推荐,是女摄影师Donna Ferrato拍摄的一幅关于家庭暴力的照片:一个极其戏剧性的瞬间,孩子在怒斥他的父亲,愤怒达到极点,在一瞬间爆发出来。 Brian Storm还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念书的时候看到这照片,这照片甚至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他突然意识到纪实摄影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足以改变人们的观点,产生无可限量的影响。 照片是摄影师Donna Ferrato有关家庭暴力的摄影项目其中的一张照片,她原本要去拍摄有关“爱”的专题,却无意中发现了“爱”之中的恨。这些照片后来结集出版为《与敌人共眠》(Living with the Enemy)。关于Donna拍摄这部作品的详细情况,可以看孙京涛老师的这篇文章。 Donna并非以出版画册为自己作品的结束,目睹家庭暴力带来的伤害,她建立了反家庭暴力基金会Abuse Aware,这些年来她四处奔忙,做讲演,举办培训项目,她认为自己有义务帮助那些深陷家庭暴力的人们。 当初看到这张照片唏嘘不已的年轻学生Brian Storm已经成为当下多媒体报道领域的先锋人物,他的网站Mediastrom一直在为21世纪的纪实摄影发展寻找出路,他也在不断宣讲,向人们推销自己的理念:照片+声音是如何充满魅力,照片+网络究竟前景如何。 Brian没有忘记那张过目难忘的照片,他和Donna Ferrato合作,将其Abuse Aware基金会的网站进行了改造,充分发挥了Donna摄影作品的力量。他们重访了照片中拍摄的家庭,访问画面中的警察,他们竟然还找到了那个小男孩,目前一部叫做“没有敌人的日子”(Living without the Enemy)的多媒体作品正在制作之中,我在网上看到了片花,照片中那个男孩看到照片流泪了。 20年了,这部纪实摄影仍然没有结束。胶片时代它以图书出版的形式发挥自己的力量,数字时代它在网络上焕发青春,这背后有技术的力量、有传播的力量,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力量,Donna Ferrato让我感动,她是如此坚韧不拔,我也要同时向Brian Storm致敬,因为在这个乱世,他仍然坚信纪实摄影的力量。

我住在哪里?我住在广州大学城女生宿舍

作者:Tiffany blog:  tiffanywei.blogbus.com “上面休息下面打拼”就是宿舍成员的生活空间。上面是床,下面是书桌。 女生嘛,自然忍受不了宿舍原来灰不溜秋的色调,于是用礼物包装纸和各种摆设把个人空间改造得色彩斑斓。广州短促的冬天配上暖洋洋色彩,挂上朋友从日本带回来的糖果,拿出南瓜抱枕,马上陷入自我陶醉。 书桌的布置是标准模式——电脑一台,迷你音响一个,台灯一个,饰品收纳抽屉一个,纸巾一筒,加书本若干(期末考阶段,书当然特别多)。置物格的安排也算是典型:一格摆满皮肤护理化妆品和化妆盒,一个放水杯和碗筷(在宿舍泡方便面用),一格放各类书籍。 这是我们的“防偷窥系统”。就是在玻璃上帖上过期时尚杂志里的广告图片。 四人间宿舍。四只杯子。四种性格。每天早晨起来刷牙的时候就可以在镜子里看见大学城体育中心。07年,它是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民运会的重要场馆。大运会开幕式的时候,平时安静的体育中心被彩灯打扮得像斑斓的甲壳虫。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