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个相机,DIY个杂志,DIY个影儿……(下)

继续我们关于摄影师和他们的DIY作品的介绍。 David Cicconi和他的Trunk杂志 David Cicconi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毕业,但并不安分于史论研究,大学期间他对摄影产生了兴趣,毕业之后到Travel + Leisure杂志工作,呆了六年,做了三年图片编辑,然后辞职去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做自由摄影师,主要拍商业照片。 2010年,他萌生了做一本自己的旅游杂志的念头,便和自己的好友共同创建了Trunk杂志,现在已经出版了两期,正在筹备12年的夏季号。 这个目前一年只出版一期的杂志关注旅行文化,他们希望从人类学的角度,文化的层面来看旅行,而不是只给读者介绍一堆美丽的景色和旅行贴士。杂志注重视觉,一诞生就颇受业内好评。 杂志一直是小成本运作,一些David的前同事和好友加入了编辑团队,Daivd通过从Kickstarter这样的网站募集资金的方法来维持运转,并且还拿到了一些广告订单,逐渐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使得这样一本新创刊的杂志充满了生机。 -------------------------------- Skye Parrott和她的Dossier杂志 尽管Skye Parrott的母亲从事艺术摄影工作,但她未从以艺术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学到UCLA学了政治学。 做了一段时间的杂志编辑的工作,2004年,她得到了管理南戈丁工作室的机会——这段经历改变了她,终于找到了她自己的声音。她开始拍照,和自己的朋友合办了杂志Dossier。 Dossier是法语里的文件(file)的意思。这本杂志,连同Skye Parrott自己的摄影风格,都有着时下所流行的青年文化的烙印——掺杂了Nan Goldin和Ryan McGinley的风格,使得它成为这样一群青年摄影师的档案。杂志双月发行,不以商业为目的,编辑部人员都是兼职工作,杂志也就这样一期一期地出版了下来。 ---------------------------------------- Allen Ying和他的43杂志 Allen Ying在他的网站上谈到:现在似乎每个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能拍照,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滑板运动中的艺术与诚恳,理解这种运动文化中的独立与反主流、另类的精神,并最终能够将之用影像诠释出来。 Allen Ying的摄影不拍别的,他只关注滑板文化,而他创办的杂志43,也是以此为主题。杂志的开本很大,纪录滑板文化,包含多个摄影师的作品,也是通过各种渠道预先筹款募集资金,然后再制作发行。读者可以在滑板商店免费索取。 好了,DIY之旅到此结束,昨天是三个做相机的,今天是三个做杂志的。我猜想,这些特别的影儿,这些口味不同的杂志,大概也曾是很多人心里闪过的念头,别轻易将之扼杀,但也未必一定要让它很大很著名。为自己做些事情——这是以上这些热爱DIY的人们的出发点。

DIY个相机,DIY个杂志,DIY个影儿……(上)

偶然瞥见最新一期PDN杂志封面故事的标题——The DIY ISSUE——专门讲摄影领域的DIY风潮,仔细一看,里面的几个报道:有自己做相机的、有自己做展览的、还有自己做书的。这期杂志还真的是抓住了当下摄影领域里的时尚(其实也是反时尚,因为最大的时尚还是那些光鲜的数字产品)。 杂志我没有订阅,只能通过标题窥之一二。不过,检索了一下文章介绍的几位DIY摄影师,还都挺有意思。下面,我就通过google+PDN杂志目录,也给大家“DIY”一个有关DIY的故事。 John Chiara 和他的古怪的相机 自己做相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恐怕不少人都做过针孔相机,但这几位摄影师做相机的动静都比较大。 John Chiara,旧金山的一位摄影师,他回到了相机的史前时,自制巨大的暗箱(Camera Obscura),用一个拖车拖着,躲在里面拍摄城市风景。摄影师的网站域名也很有意味,叫做light dark(点亮黑暗)。 Chris McCaw和他的自制大画幅相机 摄影师Chris McCaw也来自旧金山,他说自己13岁起就和暗房结缘,高中毕业即对摄影无所不知,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摄影道路,并沉浸在各种古老的技法中。这位摄影师自制大画幅相机,他最新的作品SUNBURN(日晒)非常有趣,底片长时间在阳光的暴晒之下被烧出洞来,并且发生了负感作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有灼热阳光留存的照片。(我觉得这个系列把“摄影术”用得非常精彩。) Adam Magyar和他的Slit-Scan相机 摄影师Adam Magyar的相机虽然也是自制,但与上面两位理念完全不同,已经不是基于传统的摄影的概念,恐怕将他的相机称为扫描仪更加合适。摄影师使用了一种被称作栅缝扫描(Slit-Scan)的方法,对准一个狭窄空间进行扫描,得到的影像又顺序重组拼贴在同一个平面上,从而让原本“不同时”的影像“同时”出现。 Slit—Scan这种摄影技巧并不是Adam的发明,早就在摄影和电影中就曾使用,比如,在相机上装一个移动的格栅,从而达到扫描的目的(甚至早期的机械快门在拍摄高速物体的时候也会形成这种扫描效果,画面会有变形)。现在,Slit-Scan则完全数字化了,比如,iphone上就有这样的app软件。(点击这里可以看更多Slit-Scan的创作) 但Adam Magyar不是为了玩技术而拍照,几部作品皆围绕密集城市里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最早的一个系列叫做Suqares(也是使用特殊相机),之后则用这种技术拍摄两部作品:Urban Flow 和Stainless。 Adam的创作三言两语恐怕说不清,有机会单开贴说吧,我觉得他蛮有趣的。 Urban Flow  上海 Stainless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数字世界里的数字 1. 四分之一 2011年,美国四分之一的照片是由智能手机拍摄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NPD的这项调查为大家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单一用途的照相机,市场份额正在下滑,更多的人开始使用智能手机拍照,以下就是来自这个调查的一些数字(调查地域是美国): 27%的照片是由智能手机拍摄,去年这个数字是17% 44%的照片由单一用途照相机拍摄,去年这个数字是52% 剩下的照片则来自普通手机,平板电脑和网络摄像头 卡片机今年前11个月在美国的销售量下降了17%,销售额下降了18% 2. 3.11 Google街景用一个特殊的页面,让人们在面向未来的行进中,保留过去的回忆。 时间过去了将近一年,311日本海啸袭来的恐怖场面恐怕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面向未来的记忆” (Memories for the Future)是google街景的一个特别项目。google制作了一个特别的页面,在这里,你只要把图标小人拉到地图里的蓝色位置,就能看到该地区311地震前后的对比图。它们是记录人类生存历史的一份数字档案。 3. 一个电视新闻奖 Mediastorm的多媒体作品获得了Alfred I. duPont-Columbia University Awards,该奖项被誉为电视报道中的普利策奖。 Mediastorm是第一家获得此奖的网络媒体。他们的获奖作品是为Alexia Foundation制作的摄影师Walter Astrada的作品Undesired。 电视,网络,摄影报道,它们的融合是一个新传播格局下新秩序的体现。

周一消息树

照片的虚拟生活 有太多的照片,一出生就死亡。有哪些还能在比特世界继续游荡,展开自己的虚拟生活,甚至偶尔还病毒式传播发威呢? 1. 漫不经心的辣椒水叔叔 在席卷全美的占领华尔街抗议运动中,在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面对学生的和平静坐,一位胖警察面竟然气急败坏地喷洒辣椒水,那漫不经心的态度激起了民众愤怒,使得这场运动更为剑拔弩张。 这张照片成为运动中反映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九十九关系的一张经典照片,照片中的警察成为众矢之的,辣椒水叔叔的形象在网络上散播开来,民众对他的态度是:PS它! 原始照片 更多照片,请点击这里去欢乐一下。 哈佛Nieman实验室对此事件有一番评论,文章中提到,现场也有摄像,但视频却未曾有这样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因其不像照片那样更具邀请性,受众可以参与甚至是进入其中——它是易于被ps的(photoshopable),而另一方面,这张照片画面本身非常说明问题,它不是一个场景的简单记录,而有一个故事——权力一方向弱势一方发威——这个场景对于任何一个人,不需要有太多知识背景就可以理解,并且感同身受。正因为如此,它可以一夜走红。 看到辣椒水叔叔向悬浮帝发威,这真是两大ps事件的巅峰对决啊。关于此类行为已经有个名词叫:photoshop art。我想,它和“段子”一样,应该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民间艺术。 2. 一堆引发点击率的照片 在网站工作的同学都知道,万恶的点击率是一切的主宰,而换取点击率最有效的方式恐怕就是照片+骇人的标题,从网络诞生以来,到现在它还是不少新闻网站的生存法则。 最近,美国一家网络媒体Buzzfeed更切身体会到照片的传播力量。他们发布了一个名叫“2011年最震撼人心的照片”(The Most Powerful Photos of 2011),两天之内,就引发了三百万点击率,其在twitter上发布的链接被转发了两万两千次,在facebook上被点评为“喜欢”有十三万,被提及两百万次。并且根据其编辑的估计,它的受欢迎程度仍然在增加。 编辑挺仁义的,点开专题,一下子就会出来45张照片,用不着你还要费指头一张张点,都是颇具戏剧性的瞬间,尽管梳理了从年初到年末的各个大事件,但无非还是人间喜怒哀乐的老调重弹,看完你哎呀一句,关掉网页了事。这种煽情的照片再加上年末甚至是世纪末的情绪,全世界通吃。 唯一有关中国的题材是一张社会新闻: Reuters / CHINA DAILY 3.  最贵的照片 不是德国人的大照片,最贵的照片有可能在某年某月某日诞生在一个网站,此网站名字就叫“最贵的照片”。 网站的规则是这样的,摄影师通过付费的方式将自己的照片刊登在网站首页上,如果有人出价更高,照片就会被撤掉放到网站的档案库里,另一张照片则荣登头条。也就是说,点开这个网站,你看到将一直是所有照片里“最贵的”那张。 (…) Read more

David Hockney的移动风景

David Hockney经过自己的作品《水边的大树》2009年 摄影Graham Turner (照片来自卫报) 英国《卫报》在报道David Hockney明年在Royal Academy的大型回顾展的时候提到: “展览中有Hockney的150幅作品,其中包括油画,绘画作品,素描本,以及他用钟爱的ipad所做的画儿。” 特地在ipad前面加上“钟爱”(cherished),这位记者所言并非空穴来风。老先生2009年使用iphone作画,当时引起一片惊叹,他自己却非常坦然:”iphone少了一些东西,比如没有了质感,但还多了很多……能移动,改变,放大,缩小”,Hockney经常在手机上画一些小画,随后直接将其发给自己的朋友。“Hockney不怕新技术。但Hockney的iphone不是用来拍照的”,这是当时一些媒体的评价。 作为一位手持画笔,原本应该停留在“旧媒体”时代的老爷子,Hockney不但不怕新技术,还对其充满了好奇。另一个更为让人吃惊的消息是,明年要举办的这个回顾展,其中还将包括Hockney的动态影片。 “我发现它可以拯救电影”,“过几周我要把这些片子给我的好莱坞朋友看”,Hockney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它们由九台相机拍下,放映的时候,影像将穿越多个屏幕展示。影片拍摄的是Hockney在Bridlington居住时,这里一年四季的美景,是处于变化中的乡村美景。 Hockney驾车在英国东约克郡逡巡,时不时地停下来,搬出放在车里的椅子,坐在那里,抽一支烟,沉浸在其中,作画,拍摄。他这种怡然自得的状态也体现在其对待香烟的态度上,他的家里,到处都是这样的警告牌:“即使不抽烟,死亡也在不远处等你。” 使用多台摄影机也是Hockney不受约束的思路导致,他试图展示电视在捕捉动态时候的局限,Hockney认为:“电视的画面空间实在太狭小了,到处都是边界,我们现在则正在移动这个边界,正如你会把更多的内容放到画面中心——这也是一种边界的移动。” 但关于好莱坞所提出的3D是未来发展的趋势,Hockney的回答却很直接:“一个大的错误,完全是谬误,那大概只对色情影片有所帮助。” Hockney希望能够让人们重新观看身边的景色,电视从来不会将其展示的那样精彩,欣赏风光的乐趣就在于藉由空间带来的刺激。 “大多数人只是眼珠转转,浏览四周,却从来没有认真观看。我热爱观看,我从我的眼睛里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Hockney的这番话不知道有否让你发现自己的视觉盲点。

“各种未来”项目招募摄影师

不知道眼见着多少年轻人,从中学忙到大学,就是为了过一种“只有一个未来”的生活。所以,收到隋雪松来信,谈及他们的“各种未来”项目,着实让我兴奋。 我喜欢这个项目,不仅因其柔性,还因为它的刚性——在日渐虚拟的生活中,它是一次与现实接触,意图让事实告诉未来,以留存档案为目标的行动。 我说这个项目柔性,是因为它包容多种表达方式,并且是一个颇为开放的项目,只要你对“未来”抱着好奇心,就可以申请加入。 今天是长假之后开工的第一天,在这里贴出”各种未来“项目小组的招募通告,也许这会让回到繁复的工作中的你,再度兴奋起来。 『关于“各种未来”』 “各种未来”是一个具有档案特征的系列文本、影像创作项目。“各种未来”所关注的“未来”,不是人所处的物质现实的未来,是现实处境中的人的一些精神状态、意识感受、认识方式的现状及可能的变化。 “各种未来”是对中国现实环境中正在发生的人与事物的变化的一系列关注。每个主题由摄影师、录像师、写作者、学者构成一个工作小组,以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一系列当代中国具体地区的事物观察,呈现现实处境中的人的思想意识状况及其生成图样。 在城市中,大多数人的现实认知材料来自互联网语境、以及被权力掌控的媒体。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我们已经在失去对现实大地中存在的事物与变动的感知。并且,不是每个普通人对于现实都有足够充裕的反应能力。在解释现实的时候,当权者是最大的证据占有者,也是合理性的垄断者,因为没有比当权者更有能力集中科学证据,它拥有各个门类的专家以及数据,拥有一个普通人无法获知的内幕领域,占有着各种可用于论证合理性的资源。在当权者面前,普通人都面临着失去客观现实的危险。人们在失去外部世界,失去现实,这是最大的危机。人们去解释、或者是抢夺自己所处在的现实,便是一场关于“真实”的博弈。 “各种未来”所理解的“现实”,是一个普通人有能力在其中觉醒、并且要去争取和保卫的领域。也许一个主题是有趣的,即:“现实”的未来。“各种未来”试图引起更多当代青年人对现实、以及认知现实的不同方式的兴趣。 “各种未来”每个主题的完成过程是一个对事物再思考的过程,重估价值并重新绘制一个非惯性的存在对象,去认识就在平庸、虚空中发生的那些未被权力和秩序驯化的存在,以及各种有关的“安抚”策略的实现。 每个主题都会含有对“驯服”、“平庸”的理解,尝试在过程中认识这一问题——人如何应对平庸化,或者:“我们与平庸”;并尝试绘制一个具体环境中“秩序”的具体状态,探讨现有的“不驯”与治理术。 “各种未来”是对“如何表达中国”这一隐含的主题的可能性的思考和试验。 “各种未来”借助思想史、观念史、地缘政治、内亚和南亚历史、历史地理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视角,继而将进行有关中亚、南亚等地区的主题。 “各种未来”的第一个系列,由以下七个主题组成。目前为止,第一、第二主题的实地考察、拍摄活动已实施完毕,文字写作与图片编辑、纪录短片剪辑等正在进行中。其它主题也将在今年9月至12月实施。 “各种未来”的实地接触、创作成果,将在一次展览中由照片、文章(照片与文字的配合类似萨伊德与摄影师吉恩-莫尔合作的《最后的天空之后》),视频、影像记录,装置艺术作品,访谈、讲座,出版物等方式向公众展示。 “各种未来”主题展览,预计2012年5月在北京举行。“各种未来”发起人:王炜。策展人:申舶良。出版联络人:杜力。 各种未来第一阶段部分作品 『“各种未来”2011年的主题』: 1. 马人(实施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比邻八个国家包括: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塔、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超过13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片占地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古代,新疆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业文化交流的纽带,以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闻名;时至今日,新疆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关系仍复杂有趣。民族之间的紧张态势在该地是明显的,在不久的过去发生了大规模流血冲突。迄今,新疆由于其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及地缘政治方面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仍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区。然而,人们对于新疆的理解和认知仍停留于表面。在官方文艺语境里,新疆被简化为一个物草丰美的、牛羊成群的旅游胜地,新疆的官方画面常被定格为牧马。现有许多有关新疆的中国文学、图像作品都可以视为在维持这种简化。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骑兵的“全体下马”,随之导致新疆马的衰退。在新疆,可以回顾骑兵这一兵种在近代内亚的尾声,以及新疆骑兵的最后活动时期。新疆现有的马匹培育系统,对马的能力与人的能力的管理、规训方法,是自然基础面之上叠加的人为秩序的典型。马作为绝对弱势、作为人的镜子,由马性、动物性的改变可以反思人性、社会性的改变。 “各种未来”成员王炜、隋雪松(摄影)、朱赫(摄像)认为,马匹这一物种的异化的现实是一种强烈的隐喻。他们在新疆西北伊犁哈萨克自治区的昭苏县(毗邻哈萨克斯坦)、哈密、木垒等地区考察了当地牧场的三种层面:哈萨克牧民——混乱无序的自然状态,马是无序现实的一部分;军马场——粗暴随意的政府行为,混浊、暴力的配种和生殖现场,马所承受的人工化、强制性的现实;来自北京的马主——他们带来了资本主义模式的马匹繁育理念和技术,马是一个产业的精细的产品,可以产生巨大利益。 在古希腊神话中,“马人”是青年的教育者,是德行、户外生存和格斗技艺的教练。在这个主题中,“马人”的形象将具有一种讽刺性。 2. 可可托海:剩余物(实施中) 可可托海位于新疆北部,比邻蒙古共和国,在过去年代中曾是中国与前苏联的重要矿产基地。冷战时期,前苏联曾在此开采大量用于军事用途的稀有金属。可可托海三号脉矿坑作为这里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存在,是中国与前苏联一个特殊时代的重要见证。 在文革时期,可可托海作为流放地曾经集结了许多优秀的中国地质与机械人才。三号脉矿坑的开采,也可以被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集体劳动行为的典型。从三号脉矿坑裸露的剖面,可以看到人对地表分层截取的行为。今天,当地的年长人群,大部分人具有从山岭——从石头、矿物中获得的自然知识经验。在这里的大规模资源开采时代过去之后,留下了老人和茫然的年轻人们。 3.海的今天 在古代世界,人们对大海的恐惧和陌生感化身为巨大的海兽形象。大海的昨天,与大航海时代、传奇、探索、征服等词语相关联。今天,人们似乎又回到对大海的不安中。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很久没有种树了,打开reader,里面积攒了一大堆种子,头疼啊。 看到英国摄影杂志近期在关注摄影师们如何开发ipad市场,本来1416教室就有一个名叫“the coming of D-day”的系列,今天的消息树也就介绍这个吧。 1.  Michael Nichols app Michael Nichols是一个在业界工作了将近四十年的老摄影师,曾是马格南的成员,随后退出,1996年开始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工作。 但这位老将一点儿都不落后于潮流,近日,Michael Nichols在更新自己的个人网站的时候,采用了新的思路,将之直接搬到了ipad上,做了一个 Michael Nichols app 这个app里包含15个摄影影廊,有超过160张照片,还有一个独家的照片拍摄现场的视频,此外也有链接,读者点击可以购买摄影师的限量版照片和签名图书。 接受英国摄影的访问谈及为什么要把个人网站变成app,这位摄影师说: “自2001年我的网站就没有更新,最近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之进行升级,添加影廊,写图片说明,放上图片故事和视频,就在我即将将之上传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不能再这么做了。我对这个网站倾注了心血,我并不在乎钱,但我想让人们认识到它的价值。” 花四美元购买这个app,读者能得到什么——Michael Nichols会不断添加新的作品,视频,照片背后的故事,之后他还有计划要加上教读者拍照的视频教程。 2.Via PanAm app 荷兰摄影师Kadir van Lohuizen是Noor图片社的创始人,他对移民这个话题一直保持关注,四年前,他就有一个愿望:从阿拉斯加一直走到秘鲁,观察拉美地区的移民状况,但这个主意要想从媒体那里获得支持实在困难。 Kadir在去年联系了非盈利组织Paradox,该组织对大型的策划活动和展览很有经验。当时正好ipad即将推出,所以他们就想着应该利用其做些什么。 2011年六月,这个名叫 Via (…) Read more

“众帮摄影”完全指南

最近,不断看到西方摄影师通过众帮(crowdfounding)的方法为自己的项目筹款。 募捐除了拍摄计划甚至还有研究计划,比如撰写Prison Photography博客的Pete Brook,他通过kickstarter发起了一个筹款活动《在路上: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帮助他筹集旅费,去访问那些拍摄监狱题材的美国摄影师,受访者名单上有四十个人,Pete会将这些访问以音频的方式记录和传播。这个项目所需要的七千五百美金,现在已经募得了两千多美金。 这个涉及到美国二十多个州,横跨东西部的大项目,如果不是因为Kickstarter的帮助,真难以想象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如何去执行。 面向摄影师服务的Photoshelter针对摄影领域日益热闹的众帮风潮,适时地推出了一个全面的报告:众帮摄影完全指南。 这份指南里详尽介绍了现在比较热闹的三家与摄影有关的众帮网站的使用方法,因为没有时间翻译,我将之列在下面,并辅以1416过往介绍的链接: 1. Kickstarer “众帮做个人项目”最为出名的网站,支持各种项目。 (1416的介绍:kickstarter,马格南与之合作的项目Emergency项目) 2. Emphas.is 焦点放在报道摄影上的众帮网站,专注摄影项目。 (1416教室的介绍:Emphas.is) 3  indiegogo 众帮概念的始创网站之一,支持各种项目 Photoshelter的这份指南值得下载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有众帮网站介绍,它还辅以摄影师案例和个人项目如何获得支持的分析,非常实用。 之前介绍kickstarter的时候,就有不少朋友慨叹,希望国内也有一个这样的网站。前两天有个朋友发给我链接,说你看还真有一个——点名时间。 看了一下点名时间首页的几个项目,都很新鲜有趣,但觉得这个网站还需要成长,因为一些项目和豆瓣小组的活动很像,其实如果只需要一两千块的支持,还需要众帮么?而借助众帮卖东西,恐怕就更不是这个活动的味道了。 (嗯,我注册了一个帐号,是不是可以做一个项目试试……哈哈。) 又,刚才琢磨了一下,觉得自己那个趣味性和金钱的评价未免有些势利,这里诚挚地更正一下。其实我想说的是,既然要众帮,这个项目必须是在个体和公众之间有所联系,否则也无法激起公众帮忙的兴趣,但它同时又不能失去个体的独特性——包含个人的勇气和盼望。总之,这该多不容易呢!

多媒体——是什么,为什么

看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John Stanmeyer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出,不喜欢“multimeida” 这个词,我很好奇,这位静态摄影师如何对待时下时髦的“流动的照片”? 因为到了中国,情况就更复杂,对于照片+声音+视频的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不仅名称上有各种叫法,对其未来的发展,更是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John Stanmeyer在其博客上专门开了个栏目谈现场录音,可见其并非是一个执著于拍摄静态照片的传统摄影师,而他对“multimedia”的理解,也不是把几种媒混在一起那么简单。 以下文字来自John Stanmeyer,编译自摄影师的个人博客 Visual Audio 我不是很喜欢“多媒体”(multimedia)这个词 动态、带声音的影像,不管多长,多短,都是电影。 只是把声音和静态照片放在一起,不构成“多重”(multi) 充其量不过是双重媒体 多媒体远远比这个更进一步 “multimedia”对我来说越来越虚空,我感到有必要去弄明白这样一个问题:multimedia这个单词是怎么出来的。 回到1966年,音乐人、艺术家Bobb Goldstein把multi和media合成在一起,制造了一个新词“multimedia”,作为对自己在纽约长岛的一个作品 “LightWorks at L’Oursin” 的理念的营销。 Goldstein的东西是真正的多媒体——观者四周都是声音,他们被声音覆盖包围着,同时还有灯光,照片,电影——都投射在屏幕或者镜子上,给观者一个错觉,房间似乎在旋转。 一年以后,出现了升级版的多媒体——Liquid Light Shows(液态灯光表演),这个在六十年代中期和七十年代早期出现的事物,除了用多媒体没有什么能够形容。这方面的先锋人物是Joshua White,他和音乐人,艺术家,摄影师,电影工作者,设计师一起工作,创造了the Joshua Light Show. (…) Read more

头儿像

1,这个名字是瞎起的。 2. 不过,这篇文章的确是要说一些有关头像的故事。(也有一个例外) 犯罪登记照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美国一些地方报纸的网络版,点击率颇高一个栏目是“犯罪头像”影廊。这些照片的公布,颇受争议,却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在美国,每个被警察逮住的人,都要拍一个登记照(叫mug shot 或者booking photograph)这些照片将保存在联邦政府的数据库里,并向外公开,目的是为了惩戒与预防犯罪。 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很喜欢这些八卦,为此专门开设了栏目,直通警局的摄影室。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前天晚上因为超速行驶去了警察局,第二天早晨,他的“犯罪照”就会出现在网络上供大家欣赏。 摄影师Hermann Zschiegner用自己的一组作品对这个事儿发表了自己的评论,质疑这种对隐私的侵犯。 他在犯罪照数据库里检索了一些名人的犯罪照,然后把这些照片印到杯子上,这些杯子又被他送给了自己所仰慕的20个名人。这些人有的他认识,有的则完全是陌生人。他邀请收到杯子的人拍一张照片在自己家里的照片——而这些照片最终被编辑成一本书。 为什么要把杯子送到名人家里?我觉得这个环节略微有些古怪,不过,因为他送杯子的人很多都是摄影师,看起来也挺八卦的。 alec soth收到的杯子 Michael Wolf的杯子 Hermann Zschiegner是个挺风趣的摄影师,浏览他的作品,还有一些好玩儿的。比如,《2010年1月,我喝的咖啡》,这本小书是摄影师在纽约生活十年的一个庆祝,他选择了纽约人最爱的杂货铺咖啡来纪录他在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 2010年1月,他每天喝的咖啡盖都被拍了下来 照片也被编成了一本小书 每一页都是咖啡盖的正反面 最后一页。(话说这个纸咖啡杯实在太亲切了,因为我从美国也带回了一个。) 这个家伙还有一个项目,叫做古斯基前后(After/Before Gursky)。艺术家Gursky以巨大尺幅的作品出名,并且后期有很多数字修饰。Hermann Zschiegner以Gursky的作品“Bahrain I”(巴林赛道)为蓝本,在google地图上找到了Gursky照片的拍摄点,截取真实影像,将两者放到一起对比。 艺术家眼里的巴林赛道和google眼里的巴林赛道 他还有很多古怪的项目…… 你要是问,这个怪人,他到底想说什么呢? (…) Read more

蜂嗡嗡:给你的手机上好发条

是这样的。 我先是看上了一张照片。 这是法国巴黎一家画廊新开幕的展览,主题是动物。这只“粉红色的兔子”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比如,当年在纽约杂货店里买到的复活节的兔子糖,颜色也是这般俏丽,以至只能拿来当摄影道具。 captain fluo摄影 动物是一个滥俗的主题,因为无论怎么拍,总能引起人类的观看兴趣——会对照自己去解读动物,这种投射多少会满足人类自身的优越感。所以这个展览的照片都有那么一些意思,但又说不上好坏。 仔细看了下,这家名叫 Voz’ 的画廊刚刚搬新家,它们代理将近60个摄影师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业余摄影师,加之又是“巴黎风格”,所以作品都很是“精灵古怪”。再一看,创办者是几个女人,那就更难怪。 我还是想知道兔子照片的作者,于是就搜了一下。 噢,对了,写到现在似乎还和本文标题没有什么关系,手机的故事这就出现。 兔子照片的作者叫做 Captain Fluo,网络检索的结果指向几个在线影廊。我先是来到了这个地方:Pixels。 Captain Fluo在这里发了个帖子,名叫:我的每日照片:Captain Fluo无所不能。 这家一打开网页就给人一种进了lomo商店感觉的网站,网页上闪亮着一行红色的字体: 所有的照片都是由基于ios系统的设备拍摄和处理的:iphone,ipad,ipod touch. 我突然明白了,原来Captain Fluo是一个可爱的手机摄影爱好者。 Pixels是一个专门给苹果产品使用者们分享照片的网站,创办者将之称作“iPhoneography”,并声称这是一种地下艺术。(哎呦歪,这么拽的iphone摄影还地下?) 网站来自一个展览,2008年底由Knox Bronson和位于加州伯克利的一家画廊联合策展,所有的照片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查”,确保最终挂在画廊墙面上的所有照片都是百分百的由苹果移动设备生产而来。 展览的作品已经出版了画册,还通过在线出版商店Magcloud印成杂志,并同时转战到这个网络展厅,目前征稿仍在继续。在繁琐的征稿规则里,会冒出这样一句话: 刚刚接到举报,这里有人的两张照片是用尼康拍摄的,那么很抱歉,我只能和你说bye-bye。 这句话和那个粉色兔子一样可爱。 Captain Fluo摄影 (…) Read more

请抬头,看天空

Stefanie Gordon女士从飞机的昏睡中醒来,听到机组乘务员向大家宣布:“现在请朝东看,你们能够看到航天飞机。” 5月16日,这一天是美国奋进号在其19年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太空使命,也是美国航天局30年的航天飞机发射计划倒数第二次航行,7月,“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进行最后一次飞行后,美国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 具有历史意义的航天飞机发射引来了大批媒体,自然,也少不了职业摄影师。 Joe Skipper / Reuters 但是,似乎更多的风头却被Stefanie Gordon女士抢了去,她说自己是恰到好处地醒了过来,举起手中的iphone拍了几张照片,还拍摄了一段视频——此时奋进号正穿过云端。随后她把照片上传到Twitpic上,然后在twitter上发了一条推,紧跟着,她的帐户就热闹了起来。 NASA转发了她的推,大量媒体找她要照片,其中甚至包括BBC。这条推至下午两点被转发了二十万次。 大概仅仅是一次好运气——也许职业摄影者可以这样自嘲。不过,另外一位业余爱好者的太空冒险,却完全与运气无关。 Nick Risinger是美国西雅图一个业余天文爱好者,辞职之后,他变身成背包客,花了一年的时间巡游四方,从美国西部一直晃荡到南非的西开普。每到一处他都不忘记拍摄天空的星云,它们最终整合成了一张巨大的夜景星云图——5000-megapixel 大小,来自37440次曝光。 Nick在Colorado做拍摄准备,当天的温度低至零下21度。 你现在可以在这个网站上移动鼠标,和Nick一起,投身于无尽的太空之中。另外一个名为太空调查的网站则提供了更多Nick拍摄背后的故事。 不过,我写这篇博客并非是让业余摄影师和专业工作者对垒。我发现,现在大家聚在一起却很少有抬头的机会,一群人总是会各自低着头在一个小屏幕上划拉。 如果有哪个富豪打算投资一笔生意,建议请考虑治疗颈椎病这个生意,不妨考虑一下我的建议,组织一个颈椎病患者旅行团,每天晚上抬头看天,数星星。 链接: 专业摄影师拍航天飞机:这里。

周一消息树

默多克的品味 上周最大的传媒事件是默多克的Ipad版日报:“The Daily”千呼万唤始出来。 看过之后,我的感受是,“媒体还是不要让媒体人来做了。”从这个据说是云集100个业界精英的团队所制作的产品中,你可以清楚看到,传统媒体人在把他们的内容嫁接到新媒体平台上时,姿态是多么地笨拙。 当然,这一切可能还要归咎于默多克同志的品味。博客The Magaziner是这么评价的:“这份杂志可能很对小报阅读者的品味,里面专门有一个版块叫做八卦(Gossip),却不见了商业(business)和科技(technology)的身影。” 但谁让我们对这个做黄色小报起家的默多克充满期待呢?答案可能依然是“八卦”,我们都有些心怀八卦地等待the daily的诞生,期待默多克和乔布斯这两个强硬派的联手好戏。 默多克——一个对新媒体呈强硬态度的人,在纽约时报一直纠结是否应该向网络读者收费的时候,他旗下的华尔街日报早就开始没有免费的午餐,泰晤士报也迅速建立收费墙,他讨厌google,声称他们是窃贼。 乔布斯——一个对新媒体呈强硬态度的人,在音乐到处被盗版,音乐人苦不堪言的时候,他一个卖设备的人却弄了个收费平台,靠雁过拔毛的方式和内容提供者分成。当传统媒体死亡的口号越来越响,他献出Ipad,似乎是救世主,但所有人都必须要接受不断被老乔“拔毛”的无奈现实。 说到底,两者都是精明的商人。 言归正传,下面就来详细说说the dailiy 1. 中性统计 媒体专栏作家Andrew Losowsky做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分析 谁主办:100多个编辑记者,分别来自《纽约时报》,《纽约客》,《华尔街日报》和《时代周刊》 办给谁:默多克说,这是一份给所有人的报纸(everyone) 版块:一共有六个,News, Gossip, Opinion, ARts&Life, Apps&Games, Sports,版块按照上面这个顺序出现,不能个性化,顺序不能改 广告:一共113个页码,其中有11个广告,广告都以视频为主,很多是fox自己的影视节目的广告 新闻:有29页,但是分量很轻,没有太多原创内容 结论:这是一份非常奇怪的报纸,其定位错综复杂,其新闻版块非常轻描淡写,随便弄一张照片,没有深度报道,仿佛定位是给女性逛商场闲暇随便看看,但其观点版块却高谈阔论,体育版块浓墨重彩,仿佛又是给男人们准备的特别刊物。 2,谁说这是新新闻主义?! 默多克说,新时代需要新的新闻报道。但“新新闻”绝对不是the (…) Read more

晨读,自说自话

1,《连线》杂志的博客RAW介绍了一个摄影项目:blogger。不喜欢。感觉除了应该在《连线》这样的科技杂志的语境中出现一下,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至于作者说的:我要把他们内在的世界展示出来,以及杂志评价:非常有思想,深入…… ,看不出来。 Gabriela Herman摄影 2,覃里雯在她的《冷酷的新闻纸》一书里谈到散文写作,她说:“一篇essay是对一个或多个主题的论证,论证方法可以是直线式的,圆圈式的,螺旋式的,枝形的,甚至是网状,它时常提醒我,写作可以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方向。” 这一小段文字多少可以回答我不喜欢上面那组照片的原因,“每个闪烁的小电脑+一个呆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呢?在camp12里,有个姑娘说:“收集癖!”。 当然,放在杂志的语境里,它也挺好的,现在我们的杂志不是到处都是这些东西么?一次性消费,正好。 3,图片大鳄Gettyimages新整顿了旗下的网站photos.com——这个世界还有这么牛的域名? 改版后的photos.com是一个微利图片社,针对的客户群主要是小型公司,设计师,网页设计,以及其他创意产业相关人员。 但是,人手一台相机(手机)+人手一套修图软件(自动程序)+人人一个文艺青年的梦想,在这样的局势下,getty所描绘的这个微利图片产业真的存在么?photos.com上面这个美丽的水果,在多少个文艺青年的相册中出现,你还想用0.19美金将之套现? 4,说到传统图片库公司的窘态,它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图片传播格局——图片的屏幕化传播——这个词有些不严谨,我指的是,照片很少被印刷出来,而就是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ipad屏幕上观看。照片变得更为柔性了,精度什么的刚性体系开始瓦解,进一步来说,这还意味着对照片的技术美学也有着新的要求和标准。我想,这恐怕都是做图片库大叔们所始料不及的。 最近,两家网络摄影媒体bite,daylight合谋出了一个ipad版本的摄影杂志,名叫50PM。2美元一份,据说每天有50个下载量。很快,默多克传媒集团旗下的ipad版本的“报纸”“the daily ”下周也会上线。 说到这种新兴的出版方式,说到在网上买一个nobody出版的东西,这其实非常靠谱。原来你认为做印刷媒体的都是“精英”,但你已经逐渐发现“精英”不是这么定义的,面对那些与广告商和被访对象合谋出来的报道,“新闻”也不是这么定义的,如果google,twitter,facebook等这样的产品收费,我会花钱的。

九眼世界

Google街景车上的九眼摄像头四处张望,这里的“九”,不是“猫有九条命的九”,也不是“九重天的九”,不过,这个古怪的机器,张牙舞爪地收集资料,似乎真的可以让你能够瞬间飞身云霄——你没有九条命,却可以在一条命里过出九重。 google街景 美国爱荷华 还是从启发我写这篇博客的一篇文章谈起,文章的题目叫做《所有网络所知道的我的一切》,作者是华尔街日报的编辑Zachary Seward。他更为确切的职位是华尔街时报的“外联编辑”(Outreach editor),这个特别的职位是用来负责联系时报和Twitter以及Foursquare这样的网络公司的关系。 毫无疑问,这位Zachary是一位网络产品的重口味应用者,当他站在年末,回顾这一年的经历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步伐,购物,娱乐,甚至是语言语法,都在不知不觉中被网络记录下来。 这就是Zachary在纽约的痕迹,热力四射的小红点就是他——这个热乎乎的人类探访次数最多的地方。一年中,他登陆了1491次Foursquare,每一次登陆的地点都会在Foursquare上被定位,于是形成了这个年终地图。 不仅如此,Zachary应用的其他软件还记录了他一年的食物消费支出图表,他对音乐的喜好,而一份对他邮箱里几年内来往邮件的语言分析指出,自从2008年到了一家体面的公司就职之后,他的脏话使用频率急剧下降。 我忘记了,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副标题,《所有网络知道的我的一切——因为是我决定让它这么办的》,这也是一个前提,Zachary所提到的这种数字化的生活档案记录并非是一种入侵,它一方面是你在平常的应用中自动记录下来的(比如,听音乐,买东西),另一方,它们都来自你的自我需要,并最终服务于你的自我认知。文章中有这样几段话: “这些东西都能干嘛?最终它将是一种自省和自我映照” “这些档案,将让我能够在‘我’之外建立起一幅自我的地图” “网络似乎让我们趋同,但是伴随着大量的生活数据,它同样也能够让个体闪烁。” 恐怕这也是我热衷沉迷网络的一个原因,某些时刻,它让我如此愉悦,遥不可及的自由瞬间闪烁,而其无非是来自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对自我个体存在的确认。 让我们还是回到九眼摄像头的故事来,自我映照不仅是自我的问题,也来自对他者的观看,并从观看他人中再次定位自己的存在。 博客作者 Marc Feustel在回顾过去一年的时候,归类了三个用google街景图创作的摄影师: Michael Wolf , Doug Rickard ,Jon Rafman。 Michael Wolf是一个沉迷于现代都市的摄影师,从香港到芝加哥,从芝加哥到巴黎,从巴黎到东京。在拍摄巴黎的时候,他开始使用google街景图,那些被任意抓取的瞬间,打破了人们对巴黎所谓的“浪漫之都”的刻板印象。 Doug Rickard的背景是学习美国历史和社会学,他现在的称呼上又加上了摄影师,影评人,作家和出版人。他建立了“美国郊外”这个网站,照片都从google街景图上抓取,这些荒凉甚至有几份寥落的照片,也解构了繁荣昌盛的美国社会和大腹便便的美国人的形象。 Jon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