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道摄影考题

因为一些奇怪的原因——大概最近正好是考试季,昨天花了半个小时搞了一份试卷给一些摄影师朋友作答。因为情景模拟得太正式,搞得骑虎难下,后来干脆在微信上开了个考场。考试时间是一个小时,开卷考试,每题十分。分数正在计算中,反正有人不及格。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年底照片整理术

数字世界,每个人都有成堆的照片,主人家一般都只是把它们堆在后院仓库,周末空闲的时候可能会将其搬出来晒一晒,主妇们的超级整理术此时便有可能派上了用场——九宫格看到了吧,那就是一种整理筐,至于你想它漂亮的那种愿望,就好比在格子里都装上同一种颜色的袜子,这其实是强迫症才有的想法。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很快,你可以免费下载GettyMuseum的四千多张高精度图片了;凑够500人,你爱的书就可以出版了。本周消息树关于一个新世界,在这里,你应有更大胆的想象:照片可以刊登在广告牌上?为什么不呢?纽约有个摄影师做到了,他说:干嘛要把自己供在冷冰冰的殿堂里…… Read more

没有Instagram会怎样

最近一个热点是,《时代》周刊用了一张“Instagram”照片当封面。福布斯的一篇报道声称:“这意味着对手机+滤镜app能否用来做新闻报道这个问题已经终结。” 我对此其实从未有过任何疑虑,不就一新式照相机么,能用就用呗。 况且,《时代》封面未必就是一个风向标,它能每期都用Instagram?媒体不就天天想着怎么弄噱头,若干年前廉价图库盛行的时候,该杂志还用过1块钱的照片当封面。(写到这儿我突然想到,大家都在免费使用手机照片,1美金廉价图库该倒闭了。) 我最讨厌的就是拿这个话题质疑摄影记者的存在的那些人。当时代周刊的图片编辑就手机拍照可能被随意更改带来的信度问题接受采访,她的回答是:“你得选对摄影师。” (就是这个理儿) 同样是报道飓风给美国带来的影响,《纽约》(The New York)杂志选对了摄影师,封面是一张只有专业摄影师才能拍出的照片。画面清晰地显示出纽约的一角——下城停电,一片漆黑的惨状。照片是在五千公尺的高空中坐着直升飞机拍摄的,这是唯一能够让人们看到纽约如何被暴风撕裂成两半的角度。摄影师相机的感光度是25000。   浪花击打海岸,这样的照片还是适合在社交网站分享,媒体拥有资源,可以动用比普通人更多的人力物力,我看最好还是做一些普通人不能做的事儿,为我们带来专业且深度的报道。 现实是,社交网站们都在Instagram化,照片要是不能给滤镜处理一下,你就别在外面混。这不,twitter很快也要推出自己的照片滤镜。纽约时报在报道这一消息的时候,说:“twitter从facebook上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你要是不能买一个(instagram),你就得自个儿做一个。” 哼哼,让instagram来得更让人腻歪一点吧……我听说已经出了一种软件,专门把你弄成黄的、绿的、让你有点儿恶心的照片颜色再给调回去。 好吧,我保证本周之内再也不说Instagram这个话题。

照片生产力极大丰富……

嗯,今天就写两句。 前两天给手机的软件生了个级,变化是每次激活手机时,向右拖滑块是电话,向左拖滑块是拍照。好吧,这个功能真不赖,我就需要这个。最近正在后知后觉地探索手机摄影,我感觉嘛……你说呢? 杂事颇多,本想放假休息几天。看到些好玩的,我那勇于尝试新鲜的心情又被激活,话说若干年前,本博就是这样开始的。 9月纽约秋季时装周,时尚品牌DVF秀场,模特们都带了一副神奇的眼镜,这也许就是未来的某种时尚——Google Galss(谷歌眼镜),话说科技就是现在最大的时尚。 DVF在google+的主页展示了这些眼镜的收获,假如你能打开Youtube的话,还应该看看这段视频。 时尚人士们纷纷在这些眼镜影像下留言,“我也要戴这个眼镜”,“超酷的眼镜什么时候上市?”…… 这让我想到了那部纪录片,记录摄影师纳切威(James Nachteway)冷静而又隐忍的工作状态的《战地摄影师》,这片子当时别出心裁在他的相机上面装了一个摄像头,记录下从纳切威的主观视角望出去的场景。十几年过去了,谷歌眼镜轻松地将之实现,把T台也变成了战场——是的,一场颇为刺激、满足人们偷窥欲的生活秀。 下一个故事。 最开始我先是看到一连串颇为让人心动的数字: 宜家公司每年要印刷两亿八百万本图录(是圣经印刷数量的两倍)面向43个国家,有62种不同的版本,这家公司为此要雇佣几百个工作人员专门来从事图录编纂工作,搭建巨大的摄影棚。 在我还没有来得及为此欢呼雀跃的时候——这会给摄影师带来多少工作机会啊!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打消了我的积极性。新技术让宜家找到了制作图录的新招数——在电脑里用3D软件制造电脑合成影像。今年,这家公司大概有12%的照片(用于网站和图录)都是CG照片,而明年则会上升到25%。这家公司还在观察读者对这些照片的反应。 公司新的电脑工作室和影棚在一个办公区,过去,一本图录从创意到完成大概需要十个月;宜家的影棚是欧洲最大的,有九万四千平方英尺,大概是一家宜家卖场的三分之一大小,雇佣了285个员工,其中包括摄影师、布景师、设计师以及其它工作人员,全职为拍摄工作服务。 而现在,这些人都面临着转型,他们要学会如何在电脑里“拍摄”照片。电脑生成照片大大减少了拍摄工作量,比如,一个厨房布景,面向美国市场,消费者喜欢暗色调的,而面向日本市场,消费者则喜欢亮色调的,这就要重新布局,耗费时间和精力巨大。而现在则是鼠标点一点的问题。 宜家已经从2006年就逐渐尝试开始在图录中夹杂电脑生成照片,他们也想看看读者能否从中区分,但几乎没有人能够分辨出真拍照片和电脑生成照片之间的差别。 我得跟你说,我对这个事儿一点都没什么抱怨,因为宜家会把拍照省下的钱用来降低家具的销售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新技术让照片生产变得多快好省,蛮好的。 放假了,就别整那么多理论和哲学,摄影这个事儿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复杂。职业摄影人士更会在这个影像社会里大大地被需要,而不是被淘汰,只不过,他们也要适应新的照片生产方式。 最后,为了证明你是专业工作者,做个题吧,下面这两张照片,哪张是真拍的,哪张是电脑做的?你要是猜不到,下次就别来1416教室了。(哈哈)  

识别假照片的3F法则

今儿教大家几招实用的,来自假照片鉴定公司fourandsix的专家,这家公司最近频频被1416报道,但我可没有收他们广告费。 Fourandsix的Kevin Connor 近日分享了他的辨假心得,他说虽然每次鉴定照片都要使用各种工具,但总体来说都是从下面几条线索出发,他将之称作3F法则: 1. 文件信息(File) 观察照片文件的格式和文件信息,能对照片做出一个基本判断。 a,文件存储格式,如果照片存储的格式是psd,这多少意味着该照片可能经过photoshop处理,不是直接来自相机(当然,用其它软件也能存储psd格式)。 b,文件的信息,察看照片的创建和修改信息,这里面也能看出端倪。 c.  文件的打包压缩,JPG这种压缩格式,不同的软件和硬件进行处理的时候,都有细微的变化,用恰当的工具检测压缩参数就能知道照片上一次保存时候是用什么软件硬件处理的,将之和最初这个文档产生时的参数对比,则可以看出照片是否经过修改。 不过以上都是对照片表面的检查,而且这一步如果查出照片参数变化,并不意味着照片就是假照片,有可能是照片的调整而不是修改。 文件可能仅仅是打开然后关掉就可能和原始照片产生变化。这两张照片是缩略图(放大了2倍),左边是Canon PowerShot S500直接拍得的照片缩略图,右边是在photoshop里打开然后不做更改另存为之后的照片缩略图。右图自动经过了锐化和反差的调整。图片来源:fourandsix 2. 修改痕迹(Footprint) 正如侦探从罪犯留在现场的脚印可以推断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所有经过修改的照片多少都会留下蛛丝马迹。Photoshop再神奇,它对照片的修改都是一种“数学计算”。数字照片由一堆像素构成,它们通过一种算法组合在一起,PS修改就是合并或者修改这些算法,也就很容易留下计算的痕迹。比如,只是简单的拷贝和黏贴,就可能会形成高反差的色彩,因为来源部分的背景色彩会和复制到的照片的背景色彩融和;克隆的时候会出现像素图案在一张照片的不同地方重复的情况;阴影和高光的反差调整有的时候会在画面的亮暗边缘产生光晕……根据使用者操控能力的高低,这些痕迹可能会很轻微或者很明显。 其实,你使用这些工具越熟悉,就越能推断它们被使用过的痕迹。 3. 漏洞( Flows) 只要对现实进行了篡改,无论技术手段再高明,修改者本人再聪明,总会漏出马脚,不要太自以为是。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修照片的时候比较注意阴影、光线和反差。但即便他把这几点都弄得完美,却还是容易在其它方面出错。 通过对阴影的分析可以看到第二张图片里的瓶子是不真实的。图片来源:fourandsix 总的来说,3F就是分析照片的三部曲: 1,如果能够接触到照片原文件,就从文件本身开始着手分析; 2,仔细检查照片看是不是有修改者的“脚印“留下; 3,最后,从阴影、反光和透视等方面,对照片的现实性进行考量。    

大卫伯耐特的第八个奥运会

从1984年第一次登上奥运会赛场,美国联系图片社的大卫伯耐特(David Burnett)就没想好好拍奥运会,他的节奏永远比周围的摄影记者慢,这似乎与奥运会更快、更高更远的口号背道而驰,但他的目标不是来这里和其它摄影师竞争——器材、发稿速度……这些他全然都不在乎,他就是要到这个赛场上静静地看。 2012年,大卫伯耐特先生又坐到了赛场的角落,他拍摄的节奏更慢了,这是他的第八个奥运会,他今年已经66岁。 纽约时报的Lens博客采访了他,以下是JAMES ESTRIN对他的访问的摘录: Q.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你一出场就拍摄了上面这张Mary Decker的经典照片,和我们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吧。 A. 现在要拍这样的照片太难了,不是照片本身不好,而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视觉超载的时代里。再也不会有另外一张奥运会照片能够像这张照那么引人瞩目。 我当时整整一周都在拍田径,换了很多不同的位置,上上下下地跑,不过大多数时候都在终点附近。但我实在对挤在一大堆人里感到厌烦,贴身的总是11只大大的三脚架,11台大相机,还有400毫米的大炮。我想出去透透气。我拿着自己的设备沿着跑道走,有两个摄影师也在人群之外,坐在一条长凳上。 3000米决赛开始了,这是这周一个重要比赛,因为其中Mary Decker是夺标热门, 南非的 Zola Budd是赤脚大仙,却不能代表南非跑,因为南非被禁止参赛。 3000米要跑七圈半,前四圈我用400的长焦距镜头拍了一些不错的照片。当Zola开始第五圈加速,我换上了85的镜头,这个时候Zola试图超过Mary,两人碰撞导致Mary摔倒在赛道边缘。 大卫伯耐特85mm镜头拍下的Marry摔倒的场面 事情就是这样,我记不起太多的细节。我本来以为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是他们要继续比赛,我就镜头跟着继续拍。但却发现Mary没有动,我用85的镜头拍了几张,看到她还是躺在那里,我迅速抓起400的镜头,我记得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对焦准确!”我把焦点放在她眼睛上,拍了七八张照片。 医生很快过来,Mary就躺在那里,有一张照片我拍到她眼睛望着跑道。其实能拍到这照片完全是我幸运,并且也没有搞砸。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2000年悉尼奥运会 Q. 所以你后来再拍奥运的时候,继续等待神奇的时刻在你眼前发生,却又逐渐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看奥运,对么? A 我不认为奥运只是一个体育比赛。我总是希望站在更广的语境里看它。这也影响了我的拍摄方式。从1996到2000年,我用中画幅拍摄,我尝试着在只有一次按快门的机会中,拍到那张你要的照片。从2004年开始,我用Speed Graphic拍摄,它更有趣,也会有很多遗憾。 Q. 但是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好像把两只胳膊都绑到后面去拍奥运,你的想法是怎样的? A.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纽约时报在奥运赛场 以互动信息图表著名的《纽约时报》,正运筹帷幄打算在奥运期间给读者献上大餐。而事实上,准备工作从今年2月份就开始了。他们找到跳水运动员Nick McCrory和Abby Johnston,使用远红外照相机,在30分钟的时间里收集了Nick跳水时的各个角度的图片资料,最后制成的互动视频将会有3D功能。 《纽约时报》图表制作团队正在采集跳水运动员的数据 此外,接受SND采访的《纽约时报》体育图表编辑Joe Ward还谈到,图表编辑和互动设计师会到奥运会赛场进行实地采访,他们也是《纽约时报》记者团的一员。 2. 路透社发布动画新闻 路透最近宣布和台湾公司Next Media Animation (NMA)合作,发布后者制作的3D动画新闻产品。这种新闻动画视频主要使用在一些没有任何图像资料的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写新闻报道上面,尤其是对于科技以及话题性质的报道,它更为擅长。  NMA制作的Wikileaks事件动画视频 这些动画视频可被采用的机构重新进行编辑整合,加上声轨,以适应其报道的需要。 该公司声称:“动画的无限可能带给新闻一个全新的讲述方式,相机和平面的动画将不可能达到如此效果。即使这些动画片以视频为主,在传递信息方面,它们也是一种独特的媒介,优势鲜明。” 将复杂抽象的新闻视觉化,当然欢迎,但如果你去看看台湾苹果日报的“动新闻”就会发现另一个问题:“美女与野兽”的频道,各种并非要视觉化的社会新闻,这些新闻动画低幼化、煽情化,最恶劣的是用动画的幌子在色情和暴力话题上打擦边球。 其实动新闻虽然近年在台湾兴起,但要说鼻祖还是上世纪初美国的黄色报刊时代,比如《晚间新闻报》,只不过那个时候是用剪刀浆糊来拼贴罢了。 人的眼睛真贪婪,商家从中嗅到越来越多商机,满足眼球需要的产品品种繁多,但你的大脑却很可能变得一天比一天迟钝。 3.  instagram们 就在专业媒体追求逼真和3D的同时,手机摄影师们则正为那蓝蓝绿绿的小照片狂热。 一位摄影师在blurb的博客上提到:Instagram拯救了我观看音乐会的体验! 他梳理了自己拍摄音乐会的思想进步历程:在胶片时代,音乐会难以拍好,现场的光线太暗;很快,数码相机对弱光的良好表现,使得随便谁都可以在音乐会上拍到精彩照片,人们热衷于将这些照片在flickr上分享,那里更强调照片成套的概念,于是一场音乐会你不得不拍呀拍。最终发现,自己竟然是从相机LCD显示屏上观看整场音乐会。 iphone+instagram则带来新的理念,它强调即时和现场,你不必追求影像质量的完美,就是要捕捉下那一刻的感觉,虚化的、曝光过度的以及奇怪的色彩就是它要追求的美学价值。你不必拍那么多,只需要说:“我来了,我感到了。”这就够了。 4. 还是手机摄影 与instagram类似的另一个手机摄影app——Hipstamatic正在筹备一个基金会,用于促进新闻摄影报道的发展,支持那些用智能手机讲述自己的故事的公民摄影记者。 该公司已经筹备了一个facebook网站,并且计划发行一些特别的数字镜头效果来募集资金。一切都在互联网的逻辑下有条不紊地展开。 这都是网络世界的故事,与传统媒体没太大关系。大卫David (…) Read more

图表美国大选

美国大选进入白热化,媒体对此的报道也推陈出新,10000words的编辑Lauren Rabaino对此进行了总结,列举了美国媒体一些优秀的互动报道,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将抽象的统计数据可视化,强调和读者互动。以下摘录Lauren文中几个项目介绍给大家: 1.《今日美国》:总统候选人配对游戏( Candidate Match Game II) 《今日美国》从纸媒时代就注重信息的视觉化,图表是他们的强项。如今在网络上的表现依然势头不减。 《总统候选人配对游戏》让读者针对就业、税收以及医疗方面的问题做出自己观点倾向的判断,并同时权衡自己认为这个话题的重要性。在圈选过程中,旁边的图表就会表现出你更倾向奥巴马还是罗姆尼。 2. 《纽约时报》:《竞选地图》(Electoral Map) 《纽约时报》网络版一直以质量取胜,互动图表一直是他们的强项。这此总统竞选,他们也有不少花招。 《竞选地图》这个项目让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目前两位候选人在各州当下获得的支持,其中粉色和蓝色分别是倾向罗姆尼和奥巴马但仍不能十分确定的州,而黄色则是观点不明的州。 浏览图表,你能看到《纽约时报》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局势的分析。黄色的不确定的州在争夺中飞来飞去。 3.《华盛顿邮报》:预言奥巴马( “Predict Obama’s Odds” tool) 《华盛顿邮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工具——一个计算器,可以计算奥巴马同学的胜率。这不是一个随意的游戏,其原理是一些政治学学者根据以往大选情况总结出的公式。计算结果有赖于两个变量:GDP的变化、民众的支持率。读者输入数值,就可以计算出奥巴马有多少获胜几率。 4.纽约公共广播:医改政策Twitter局势图( “Tax” Tweets After Health Care Ruling ) 10点57 (…) Read more

把舞蹈带回家

来自《纽约时报》的消息,一家关注表演艺术的艺术机构2wice Arts Foundation,最近制作了一个特别的app——Fifith Wall,它让观者能够在ipad上和舞者进行互动。 在这个app里,美国舞蹈家、编导Jonah Bokaer,似乎顺着ipad的黑色边框舞蹈,他的身躯可以随着观者的指头在这个框架里旋转,滑行。你还能对几段舞蹈进行组合,甚至可以把几个框架叠加在一起,形成画中画的效果。 事实上,这段特别的舞蹈,它的拍摄现场也很特别,舞蹈家本人就是在一个如ipad一样的巨大的黑色框架里做即兴表演,这个黑框可以前后左右进行90度的反转,拍摄的时候摄像机的机位没有变化,不做任何镜头的推拉,只是有时摄像机也整个会旋转。 来自2wice Arts Foundation的创始人指出,他们的目标是让这些充满视觉美感的表演艺术能够得到最好的传播。这家艺术机构出版同名双月刊杂志,在印刷媒介上,他们对舞蹈的拍摄就非常讲究,面对新科技,更是要将其利用到极致,而不是简单地把一样东西搬到另一个平台上。 2wice Arts出版的各种杂志、图书和册子 这家机构还出版了一本关于麻将历史的册子:) Fifth Wall在app商店里售价99美分,他们下一步在研究如何把芭蕾舞也搬到这个平台上,而这件事的难点在于:“这不是一个对表演活动的简单录制,而是要专门为这个表演建构传播方式。” 而再往后,他们对Apple TV充满兴趣,在更大的屏幕上,艺术家的表演更能让观者眼界大开,从前你去看舞蹈表演,什么也带不走,而现在,你将可以把它带回去并“挂在”家里的墙壁上欣赏了。    

收费喽!

最近,两家公司都在收小钱上开始打主意。著名的多媒体报道制作公司Mediastorm开始向浏览其作品的用户收取1.99美金的费用,而另一家公司则开卖普通人用手机拍摄的照片,照片的价格是10美金一张。   foap :这家公司生意的卖点在于,向客户出售那些普通人拍摄的非常自然的照片,这些照片在广告活动中的使用将更有说服力。 “foap”是英文单词foto(照片)和app的组合,它是苹果手机上的一个应用,用户上传手机拍的照片,客户则可以以10美元的价格购买这些照片,最终该公司和摄影者以五五对开的方式分享利润。 英国摄影杂志对这家公司的CEO做了采访,他谈到,就拿一家旅行社来说,用一张模特的照片来做广告,肯定不如用普通人的照片更好,因为他们的广告需要直指普通受众。    但这个新创意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公司和用户的协议条款规定,照片出售之后,客户将有权“修改、复制、出版、展示以及转售”,这意味着客户可以拿这些照片再度获取利润。该公司老板认为这不是他们原本的意图,他还要再斟酌条款。此外,用户上传照片都需要默认已经获得了照片的肖像权,而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这点。 此模式有些类似当年一度盛行微利图库,现在该公司则更进一步,尝试在手机快照寻找利润。随手拍照也能卖钱当然诱人,但将照片用于商业用途,其中还是有很多麻烦有待解决。 Mediastorm是一家高品质的多媒体报道制作公司,他们试图采取向用户收费的方法来获得稳定的收入,平衡公司在制作成本上的投入。这种Pay Per Stroy的模式,目前一个故事的价格是1.99美金 Mediastorm的创始人Brian Storm在接受美国摄影界新闻的采访时候谈到:“我们认为这个产业需要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制作更优秀的故事。” 之前该公司的作品都是免费浏览,主要依靠工作坊和为大企业客户制作多媒体宣传报道获得资金支持。Brian Storm认为:“现实情况是,没有一个公司或者产业能够通过制作没有人购买的产品而获得长远发展。” 这家公司制作一个多媒体报道的费用,最高成本达十万美金。仅仅依靠这种小额付费浏览也并不能完全支持其发展,况且,更令人忧虑的是谁会花钱去看一个长达20分钟,内容严肃的纪实短片呢? 但Brain Storm对此仍有一定的信心,寄希望这种小额付费能够有滚雪球一样的积累效果,并且他还希望将自己的这种Pay Per Stroy的收费模式推广给其它公司,让这种理念扩展,从而能够建立让读者为好故事付费的习惯。 目前该网站有两个故事以这种方式出售阅读,内容都是有关老年人的生活,摄影师拍摄自己的父母的老年生活,并同时也讲述自己如何面对父母的老年。Mediastorm将和摄影师平分卖故事获得的收益。      

显现与未显现的瞬间

一张照片给人展示的现实到底有多片面?答案显而易见。 但我们在媒体中看到的,并不得不去相信的,却只是那一格、一格割裂的瞬间。 黛安阿勃丝的传记里,有这样一段话: “当问到她是否在故意歪曲她的拍摄对象时,黛安答道:‘摄影的过程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歪曲……但我无意于歪曲……你必须相当认真地面对你的想法和照相机之间的差异……照相机是个冷冰冰的东西。我尽我所能地让照片与原物保持一致……而诗意、反讽和幻想却已全部植入其中。’”(黛安阿勃丝传 P306页) 我也相信,大多数时候,摄影师都无意于歪曲他们看到的世界,但他们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去填补(或者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照相机所之间的沟壑的呢?这一直是我非常好奇的问题。 The Image, Deconstructed网站的首页(更多关于此网站的介绍,点这里) 今天看到一个特别的网站,由美国几位摄影师和一位图片编辑共同创建,名字非常奇怪:《图像:解构的瞬间》(The Image, Deconstructed, 缩写 TID)。这些人致力于解释照片背后的故事,而且作为摄影师和图片编辑,他们比别人更清楚我们最终看到的“那一张照片”究竟是怎样拍到。网站每周更新一次,会访谈不同摄影师,他们并非名人,很多还很年轻,编者请他们谈论的也不是自己的摄影哲学,主要针对一张照片——讲述它拍摄的过程,摄影师如何思考,如何选择。 TID网站首页都是单幅照片,点进去,你看到的是一个关于这张照片诞生前后的细致访谈、摄影师的小样、甚至是照片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比如摄影师Thomas Franklin拍摄的911废墟上美国国旗升起的照片,很快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被以不同方式使用。 以上照片皆来自TID网站 展示照片的网站很多,展示照片背后想法的网站却很稀有,唯一令人遗憾的是,文章都很长,看起来的确有些头疼。我觉得这个主意很值得“汉化”,中国的摄影圈其实也需要这样一个网站,不要搞观点交锋争论神马的,大家都客观陈述这样就很好。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