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brian storm

Brian Storm这个在密苏里新闻学院拿到硕士学位的家伙果然不同凡响。 你的链接里有没有MSNBC的每周图片?这个栏目囊括了每周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图片,更加有意思的是,最终会让读者选出他们最喜欢的一张当周最佳图片,这个结果常常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这个栏目是Brian创造的。 你的链接里有没有MSNBC的图片故事?它最早运用了幻灯片演示的方法(slide show)讲述故事,也许是第一次,你在这里看照片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声音,来自现场,来自摄影师。——这个栏目是Brian创造的。 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Brian被挖到了corbis做副总裁,自从被盖茨收购以后,这个图片社江河日下,收购sygma带来的罢工风波,底片丢失危机让这个图片社狼狈不堪。两年后Brian也很无奈的辞职。 大家都认为Brian的职业生涯已经跌到了低谷,他还能去做什么工作呢?2005年一个网站成立了,这就是Mediastorm 这个网站由华盛顿邮报支持的网站,展示了大量精彩的幻灯片演示作品,另一方面,网站的一个重要业务是向各大媒体提供制作多媒体故事的咨询,Brian组织了一支专家队伍并且结合自己的多年工作经验,风风火火地开展起多媒体业务的拓展工作。 我说Brian了不起,因为他的职业生涯给我们诸多启示,或许依照传统经验,他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摄影记者抑或是图片编辑,但是Brian走了另外一条道路——在今天这个时代,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在新闻摄影领域也有诸多创新机会——影像不仅仅是力量,它也可能成为财富。

视觉文化与新技术

Dennis Dunleavy是一个我在互联网上不期而遇的家伙,他的博客的名字叫“存于心中的真实——影像并非如此伟大”,个人介绍是这样说的:关注视觉文化、报道摄影以及新技术。如果说视觉文化和报道摄影还算颇有关联的话,又和新技术能扯上什么关系呢? Dennis dunleavy 刚刚结束一个采访,他把照片压缩之后使用一种叫做“live show”的软件进行编辑,这样可以获得用静止照片制作的视频文件,之后他把一些已经混录好的声音文件添加进来,最终完成了展示。 这个作品被他上传到一个叫做我们的媒体网站,此地有大量读者上传来的视频、音频以及文本文件,网站鼓励读者分享他们的信息,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公民媒体,从而使这里成为一个独立的全球化的信息中转。 一方面是先进并且易于操作的软件使个人具备了生产“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提供了平台可以发布并且共享这些“故事”,基于这些新技术大众的变成了小众,而小众的又成为了大众,一个真正的大众时代到来了,所谓大众不再莽撞无知,游离散漫,而是鲜活的存在于你身边。 而视觉文化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如dennis所言,视觉文化通过视频文件得以更充分的传播,而这两者则在互联网这个媒体上以完美的方式结合。而各种不同的传播形式——静态的、文本的、动态的、音频文件——他们的混杂将会成为非常有力的传播媒体。 dennis的确没错,在这个时代,谁还敢说自己不懂技术?

当播客遇上“拍“客

摄影一直试图摆平自己和文字的关系,却在这个新技术时代和声音不期而遇。我的电脑里正在播放来自《美国摄影》杂志播客频道的音频,摄影师Chris Hondros在介绍他在伊拉克采访的经历。而昨天提到的动感马格南网站也提供这样的音频下载。葵葵啊,你要是想练习听力,这又是一个好去处。 被称作硅谷教父的约翰杜尔,他以网景拉开了互联网时代的序幕,而对google的投资让他赚进了44亿美元,这家伙看准的新的投资项目中,其中有一项就是声音。 声音也可以用来赚钱?播客——这个名字来自英文podcast,而pod一词源于苹果公司生产的ipod,就是这个小家伙让苹果公司起死回生。ipod不是一个简单的mp3,它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伴随着配套软件itunes,一个可以购买音乐下载声音的软件,个人电台同时应运而生。而个人又变成了大众的,一些媒体的网络版把自己记者的采访录音也搬了上来,你要是没有时间看,或者你觉得看得不过瘾,看得太遥远,那么就听吧。《美国摄影》杂志的播客就是因此产生。 如果说《美国摄影》的播客与摄影的关系还仅仅是播放的题材是与摄影有关,动感马格南的播客则让声音和影像完美联姻,与一般的动态视频不一样,它仍然具有静态影像的一切优势,比如瞬间的魅力,光影的魅力,以及能够让人静心思考,同时自述者的声音,现场的声音,更使人身临其境。 带声音的照片播放?一定有人认为这并不新鲜,但是与前两年不同,传播渠道正在发生变化,读者可以订阅这些视频播客,然后在自己的诸如mp4一类的便携式播放器上观看,也可以在手机上观看。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正在形成。动感马格南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 各位摄影师们,是时候买一只录音笔了,而哪一天我们还可以闻到来自现场的气味呢?

我爱马格南

疯掉了!你不知道这个世界变化有多快,快得让你难以想象。 我爱马格南,因为他们是如此可爱,如此超乎想象。 从卡特里娜飓风现场回来的24小时内,马格南的摄影师Thomas Dworzak仍然保持着高昂的精神,他在整理图片,同时也在整理声音——来自现场的声音,以及录制他的所见所闻,这一切将出现在“动感马格南”网站(magnuminmotion.)的幻灯片展示中。点开Thomas Dworzak关于飓风的报道“幽灵城镇”(Ghost Town),你听到了直升飞机盘旋的声音,水声以及嘈杂的人声,这些声音以及这些画面,让我肾上腺素分泌加快,激动不已。 我干嘛如此激动,首先,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这东西把我拽到了现场,其次作为一个所谓专业人士这东西让我看到了摄影的更多可能,第三,作为马格南的敬仰者,我更敬佩他们的这种与时俱进的“动感”。 不管怎样,作为一个还不算太老的人,我喜欢新鲜与变化。我曾经提到过pixlpress网站的互动式专题摄影,恕我孤陋寡闻,动感马格南里的专题全是互动式专题Interactive Essay,我感觉他们改良了pixlpress的形式,每个专题都保持一个主线发展,在页面的右下有一个菜单,从这里你可以看到相关文字、链接,反馈以及摄影师的其他作品,清晰多了。

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学摄影

在网易的“有态度的新闻”系列专题里,看到有关朱学恒的介绍,他将自己翻译《魔戒》获得的版税全部投入到一个事业里——开放式课程计划,招募志愿者翻译麻省等国外高等学府的开放式课程,借助互联网进行知识传播: “我们希望能够用开放原始码的理想、精神、社群和技术来挑战开放知识分享的这个新理念,让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知识。” 而这个耗尽他全部身家的事业也曾经为我带来惊喜,翻出博客开始之初的这个帖子,一晃都快五年了,很多当时还在进行时的课程都已经翻译完成了: 又搞了一个噱头。清晨8点钟,我还坐在北京的家里头,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春季课程——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d PhotoJournalism: Still Images of A World In Motion这门课我却着实在读。 昨天,在我的众多收藏的链接里,我又开始了超链接之旅。先找到了一个叫做開放原始碼理念的開放式課程网站,几个著名高校开放了他们的众多课程,而且还有志愿者将其翻译成了中文!于是我尝试输入photojournalism看有否新闻摄影的课程,但是出来的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课,起初只有课程编号,并没有具体名称,我心想,一定是错了,麻省不可能有摄影课,但是好奇心让我点开看了一下,哈哈,我发现了阿里巴巴的宝藏。 麻省真的有摄影课以及众多的与视觉艺术相关的课程: 人类学院的記錄文化(Documenting Culture) 建筑学院的目击现场:以摄影作为探查方法(Sites in Sight: Photography as Inquiry) 建筑学院的视觉艺术概论(Introduction to the Visual Arts 建筑学院的摄影概论(Introduction (…) Read more

两个小符号的智慧

Fred Ritchin先生真的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家伙,pixelpress上有他的多篇文章,犹如宝藏。在其中我发现了这两个符号: 你能猜出它们是作何使用吗?反正这两个小东西让我颇为激动了一阵。 Ritchin先生将这两个符号分别用于标记那些经过数字技术更改的照片,和原始直接用镜头获取的照片。在他看来这就好比撰写文章的时候引用别人的话要加上注释一样,我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字技术修正自己的图片,因此也同样需要通过注释来告知读者。因为直接用镜头获取的影像和经过后期制作的照片,对于读者理解信息来说,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非镜头拍摄”这个符号可以加在那些经过数字技术改动过的照片旁边,也就是说使用了并非传统暗房里惯常使用的技法。读者看到这个符号首先会明确照片并非真实场景,随后如果他愿意,可以在文字说明里得到具体的解释,比如:照片中人物的背景是拼贴的。即使他不看说明,这个符号也可以给读者以警醒。 这个符号可以用在报纸、杂志或者纪实性的图书中,但是类似科普读物里却不应该出现。在互联网上,可以设计成如果读者点击这个符号,他就可以得到照片是如何被修改的信息。 Ritchin先生的这个设想始于1994年,到今天两个小符号也依然没有被媒体接受。你可能会觉得他是一个失败的家伙,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的观点反而刺穿了我们的虚伪。不是吗?我们也一直在热闹地讨论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摄影真伪问题,但是我们有哪个敢保证自己没有对自己的照片作过修改?比如一根电线,比如背景上的一块杂乱。而Fred的理念不过是基于两个最简单的道理:对自己的诚实和对读者的尊重。 他下面的这段话更为精彩: “我们有必要告知读者哪些照片是摆拍的,或者是媒体操控的,尤其是当它们看起来颇为真实的时候。虽然没有一张照片是对现实的绝对真实的反映,也许它们都可以看作是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断章取义’,但是摄影记者对照片的操控程度仍然有高低之分,从对被摄对象的操控和对照片本身的操控,而这一切都有必要告诉读者,否则是不公平的,摄影记者、编辑,摄影组织应当承担起这个义务,如不然图片的信度甚至整个媒体的信度都会岌岌可危。” 是的“没有一张照片是对现实的绝对真实的反映”,我们干嘛不放下架子,我们是否应该告诉我们的读者图片的真相,如果这样做会很危险吗?

pixelpress的鼠标迷宫

pixelpress是一个纪实摄影的网站,而它存在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深度并不仅仅在于它刊登的照片都是关注人类生存的大部头报道,它对于如何在互联网上讲述纪实摄影,对叙述的表现形式也进行了探索。pixlpress用这样的名词描述自己的创新——“互动式专题摄影”(interactive photo essay)。这个词真的很让人有些浮想联翩。 我是在两年前荷塞颁奖典礼的讲座上得到这网址的,网站主持人FRED RITCHIN的讲座非常精彩,当时的讨论话题是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危机,但是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看已经跳到了未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改善我们的表达方式呢?这个网站就是Fred Ritchin的创新尝试。需要值得一提的是Fred并非等闲之辈,他的履历简直是光芒四射——纽约时报画报的图片编辑,摄影艺术杂志(camera arts)的执行主编,Icp摄影中心纪实摄影项目的始创人之一,目前是纽约大学负有盛名的艺术学院The Tisch School of the Arts的教授。 两年前我第一次打开pixelpress网站观看里面的作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四处都令人好奇,但是同时也有些让人眩晕,因为我的阅读习惯似乎需要更改,或者说在鼠标的点击之下,我进入了一个影像以及各种资讯构成的迷宫。 形容为迷宫丝毫不过分,我们来解剖一个麻雀。法国摄影师Gilles Peress关于波黑的报道《波黑——远离和平之路》(uncertain paths to peace),这则报道分为图片部分,摄影师的自述部分,学者、社会学家,艺术家,人类学者的评论,此还有相关资料的链接——关键的问题是所有以上文本并不是和照片分离的,与照片混杂在一起,你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跳到任何一个文件。所以在你阅读之前可能还需要阅读“使用手册”一样的指南,比如这个故事可以分为萨拉热窝城郊以及萨拉热窝城市中心两条主线,你可以在这两条线索之间跳跃,可以单独观看照片也可以点击成小样的形式观看,每张照片之后都有故事,此外点击“论坛“可以到专家评论,点击“内容可以看到波黑的背景资料。 来试一下吧,,我肯定你会眼花缭乱,有360度的图景,有摄影师叙述的音频文件,有很多的惊喜,但是随着点来点去,你就感到有些乱了套,你找不到回到原来线索的路径,迷路了,最后故事变得支离破碎。 因为网站更新的速度并不快,我有一段时间没上这来看,最近发现情况发生了改变,互动式减弱了,有些又回归到了中规中矩的传统。 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说pixelpress是失败的,因为互动式专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因为互联网上的专题必须和平面媒体有所区别,还因为纪实摄影项目最为珍贵的不仅仅只是照片本身,在它背后摄影师的感受,甚至被摄对象的感受(pixelpress有的专题不仅仅有图片说明,还有被摄对象对这张照片的评论),故事的背景也许比照片更重要,历时几年的拍摄使纪实摄影本来就是一个立体的项目。 也许pixelpress走得快了,也许它只要再稍微精简一下叙事线索就可以成功,无论如何感谢Fred Richin,他最近在写一本新书《重视摄影》(Reinventing Photography)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