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自说自话

1,《连线》杂志的博客RAW介绍了一个摄影项目:blogger。不喜欢。感觉除了应该在《连线》这样的科技杂志的语境中出现一下,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至于作者说的:我要把他们内在的世界展示出来,以及杂志评价:非常有思想,深入…… ,看不出来。

Gabriela Herman摄影

2,覃里雯在她的《冷酷的新闻纸》一书里谈到散文写作,她说:“一篇essay是对一个或多个主题的论证,论证方法可以是直线式的,圆圈式的,螺旋式的,枝形的,甚至是网状,它时常提醒我,写作可以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方向。”

这一小段文字多少可以回答我不喜欢上面那组照片的原因,“每个闪烁的小电脑+一个呆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呢?在camp12里,有个姑娘说:“收集癖!”。

当然,放在杂志的语境里,它也挺好的,现在我们的杂志不是到处都是这些东西么?一次性消费,正好。

3,图片大鳄Gettyimages新整顿了旗下的网站photos.com——这个世界还有这么牛的域名?

改版后的photos.com是一个微利图片社,针对的客户群主要是小型公司,设计师,网页设计,以及其他创意产业相关人员。

但是,人手一台相机(手机)+人手一套修图软件(自动程序)+人人一个文艺青年的梦想,在这样的局势下,getty所描绘的这个微利图片产业真的存在么?photos.com上面这个美丽的水果,在多少个文艺青年的相册中出现,你还想用0.19美金将之套现?

4,说到传统图片库公司的窘态,它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图片传播格局——图片的屏幕化传播——这个词有些不严谨,我指的是,照片很少被印刷出来,而就是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ipad屏幕上观看。照片变得更为柔性了,精度什么的刚性体系开始瓦解,进一步来说,这还意味着对照片的技术美学也有着新的要求和标准。我想,这恐怕都是做图片库大叔们所始料不及的。

最近,两家网络摄影媒体bitedaylight合谋出了一个ipad版本的摄影杂志,名叫50PM。2美元一份,据说每天有50个下载量。很快,默多克传媒集团旗下的ipad版本的“报纸”“the daily ”下周也会上线。

说到这种新兴的出版方式,说到在网上买一个nobody出版的东西,这其实非常靠谱。原来你认为做印刷媒体的都是“精英”,但你已经逐渐发现“精英”不是这么定义的,面对那些与广告商和被访对象合谋出来的报道,“新闻”也不是这么定义的,如果google,twitter,facebook等这样的产品收费,我会花钱的。

Comments (2) Write a comment

  1. 我也觉得IPAD和IPHONE的出现恰恰对新闻摄影、媒体恰恰是一种希望。

    因为移动的属性,苹果的产品貌似更让人对浏览静态影像充满欲望。关键是怎么生产出好图片,以及怎么来包装?

    想法很杂乱,下次任老师来云南时,咱们抽空聊聊,不见不散?:)

    Reply

    • 对ipad和iphone这些移动设备的摄影表现和传播的研讨,恐怕不在传统摄影界的掌控范围中,这是我的一点感觉。

      和你聊天还是很爽的,很期待!很期待。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