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游记:冰箱的故事(4)

这个冰箱嘛,窦英新同学说: 冰箱,停尸间呗。 我又上纲上线了。 有冰箱也代表一个阶级吧,或者一个家。小时候特想家里有个冰箱,大夏天的可 以玩冰冰凉。不过现在购物渠道多且方便了,这玩意倒看不出什么用了。上次被逼请人吃鸡爪子,我指着红乎乎的一片肉说,看到没,这都是 尸体!

图游记:冰箱的故事(3)

今天打开的是两个两口之家的冰箱 南瓜头的冰箱 虽然只是两口之家,但是存货很多。我们常年在家做饭,也还是吃不 完。过年单位发的鸡蛋,还剩了那么多。家里觉得我们在北京吃不到新鲜的海鲜很可怜,经常托人从老家带海鲜给我们,我们吃不了就只能冻 上了。所以即使我们有个245L的冰箱也不觉得大。除了蔬菜我们其他都有库存,这就是我家冰箱的现状。 Aaron的冰箱 两个人过家家用的冰箱,房东的。 意粉酱和甜面酱最多用了两次 之后都很久没有动过。 莳萝叶过期了还有很多很多 不知为什么没有人动手丢掉它。 李锦记说要冷藏,我严格遵守这一提示,因此酱油瓶取代了红酒瓶的视觉地位,这是否也是中国特色? 第四层周转很快的,只有这一层是面包的领地,当一周结束的时候面包们仍挤挤挨挨欢天喜地的时候,说明过去的七天我们或者比较忙或者比较懒,总之没有时间做早饭。这种情况下 由于我一如既往地严格遵守包装提示,面包们也就可以争先恐后地前往五彩缤纷的垃圾桶,而不是被黑暗和胃酸消灭。 一瓶可口可乐鬼鬼崇崇地探着头 那是因为我们都不喜欢她,去年做了一次可乐鸡翅后她也不知何去何。 不做三明治&立志减肥以后,奶酪的消耗速度明显变慢,如今还有不少。每次开冰箱见到他们都要想想还能坚持多久? 蔬果盒里总是满满当当的,不是因为周转得慢,而是某人吃的多买的多。 乳酸黄瓜可能是这里最年高德昭的元老,不知道是否已白发苍苍(长毛) 即使我有这样的怀疑,也懒得伸手拿起来检测下,可能因为我是洁癖。某人总是说:“没见 过你这样‘洁’的洁癖…..”  我常常讲:“有了自己的房子 一定不会这样了…..

图游记:冰箱的故事(2)

LY: 目前我的“家”就是单位的宿舍,所以冰箱是不能奢求啦, 不过每天都在食堂里游荡,所以不用担心食物的保存。 有时候我也真的希望有个冰箱。但是在没有的情况下,天然的冰箱也能帮忙! 不过夏天就要来了,看来我也要另寻“冰箱”了,或者就在这个冬天把这些小瓶瓶消灭掉!

图游记:冰箱的故事

吴育琛: 我家的冰箱照片,只有画面上方的一只苹果、一只梨和右边架上塑料袋里的胶卷是我的,我住在群租房里,5位单身男女和一个家庭共用一个 冰箱,我不会做饭,每顿在外面吃,所以冰箱里几乎没有我的东西。 Huang Qiang: 4个单身汉居住在上海合租在上海繁华地段的3室一厅,我自己在冰箱里放了4包从潮州买来的手打牛丸,2包本来春节带给妈妈但是忘记 了,2包是帮同事带的,还没给他。冰箱还是有用的,只是我不太用。

新鲜视觉以及图游记征稿

这个早上,轻松一下,让眼睛大快朵颐。 (1) 摄影师John Kane最近给Pilobolus——一个用身体来说话的创意舞蹈团体,拍摄了一组由人体组合形成的26个字母照片。6个舞蹈演员和摄影师一起让26个字母鲜活起来。这些照片连同摄影师之前的作品将会出版一本画册。 现在,到英国电讯报网站去,从ABC开始你的识字游戏吧。 (2) 吃了没? 没有食欲? 赶紧到摄影师Mitchell Feinberg的影棚里,带一小片儿面包,保证你在目瞪口呆的同时,可以就着各种食物的色香味,吃得倍儿香。 Mitchell Feinberg的专长是静物,他为顶级品牌拍摄广告,为顶级杂志拍摄插图摄影。即使是一粒豌豆在他的镜头里都是跳跃的。 (3) 想起GOOD杂志里有一个影廊,名为“你的食物定义了你”,摄影师Mark Menjivar把不同人家的冰箱打开偷窥。 三口之家的冰箱 一个单身汉的冰箱 (4) 各位亲耐的读者,您能给我看看你的冰箱么?欢迎把你的照片发过来,我们当下的“图游记”活动是:我家的冰箱。 解释: 图游记:1416一个新的栏目,通过网络,我们借助照片游来游去,分享自己的生活。1416会不定期发布各种主题。 当下主题:我家的冰箱。吃——不仅是填饱肚子,也有其社会学意义,当然还体现了经济脉动。 要求:不仅仅要发来冰箱的照片(一两张),还要写一段文字,没有文字解释的照片是游不过来的。最简单的文字是告诉我们你这冰箱里的吃的是什么,价格如何。 投稿地址:ofpixcamp@gmail.com

图邮寄

我管这种方式命名为“图邮寄”,它不是一般的信件,而是在网络上邮寄,你说照片是默片,但这种作品都在说话,如果说照片依赖文字是愚蠢的,但是这种照片似乎必须靠阅读画面中的文字才能沟通。 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奇妙,忍不住也想在我的博客上拷贝一下,一直在想,发起个什么话题为好。我认为这种图邮寄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就是那样拍一下就好了。不过,昨个儿看到的一组也是图邮寄类型的照片让我发现,这并非可以流水线作业。 我最早看到的图邮寄在这里,是腾讯的台湾想知道活动。 随后让我甚为感动的一组图邮寄是摄影师Adrian Fisk的作品(还有这里)也在网上四处流传。 而那个让我思考图邮寄的方法并不简单的一组作品在这里。我发现,这个摄影师拍得太快了,照片中的人物其实还没有准备好把他们的信件寄出。 让人写出心里话,哪有那么简单呢。如果给我这样一张白纸,我该写点儿什么?

阴影III重奏

我离开北京之前,老曹正在北京搞音乐会。忙的焦头烂额的,也没有去,真的挺遗憾。 来过camp2的人可能见过老曹,大概会给他一个评价——做一些实验性的东西。这个阴影III重奏的概念用一两句话我也解释不清楚。大家可以去他的网站上去看。(点这里)而下面是演出现场的视频片段: 我很喜欢毛毛虫写的这篇文章,不但对III重奏的行为有更深的了解,也能得到很多启发。就原文转载到这里了。 现代与反现代 现代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复制艺术一点也不夸张。摄影术从一门功用性技术转变为一个艺术门类就是现代艺术特点的明证。人们渴望消费艺术,商人制造价格低廉可供更多人消费的艺术。制作一件名画的赝品是件不上台面的事情,然而把名画的复制品公开大量销售与消费却是理所当然。音乐家们对自己作品的诠释有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乐队成为他们的工具,演奏家剩下的自由创作发挥空间越来越少。而唱片的发明助长了音乐的普及,却也毁了音乐厅的生意,在温暖的家里舒服地坐在沙发上我听唱片一样能享受到拉赫怎样诠释他自己的作品。 如果说原样复制不过是受众的要求这还是很美好的供需关系,但复制并篡改艺术品简化了艺术创造的难度,制造了大量伪艺术与伪艺术家,搅乱了游戏规则。绝大部分受众是真伪难辨的,于是艺术家们被迫出来用自己艺术语言以外的方式与受众沟通,比方著书立传、接受采访、与评论家保持良好关系等等。想想吧,不同艺术门类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就在于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感受、想法和灵感音乐家能用语言告诉别人那写音乐干嘛?不如去当作家。 现代艺术经过百年,复制的艺术也走到一个巅峰,复制品充斥于我们的现代性生活,让现代人与现代艺术一样越来越趋同。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艺术的独创性与不可复制性,恢复艺术的本原语言。音乐的即兴创作与即兴播放(演奏)是一个方向,影像也在走同样的道路,诗歌作为语言表达最古老的一门艺术也在恢复吟唱的古老传统以具有更加个人化特征。这种反现代性无疑应该是现代艺术的必然指向。 阴影三重奏的艺术家们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共同的理念而有了这样一台音乐会的。每个艺术家用各自的艺术语言,独立地表达与交流融合:影像提供了某种场景和情绪,诗人的朗读强化了情绪并提供有迹可循的思路,音乐的即兴创作与事先安排的古典小品交错进行,并最终构成情节。从这个形式上说,这台音乐会既是一台实验性的音乐会,又是一台没有脚本的戏剧,它具有独创和不可复制的反现代性,又遥指艺术家们自由平等的远古传统,融合了三种艺术门类,客观上是不可多得的实验性尝试。但也许因为参演艺术家的野心太大,立意过高,而他们在走的却是一条从未被尝试的路,这种形式由于可操作性没有什么借鉴而困难重重。形式传统的曲目、影像和诗歌是否能肩负去陈出新的重任也是个疑问。音乐会的听众基本上处于懵懂的状态,不知道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结束的时候礼节性的鼓掌都几乎被人遗忘。 音乐会一开始全场所有灯光的熄灭就预示这将是非常自我的表达,以及艺术家们控制观众的欲望.节拍器有规律的摆动声和大提琴的颤音相互对立,仿佛昭示现代社会对秩序的要求与人性本身之间的矛盾.海报上的照片始终保持于其间,模糊晃动的背影使原本静态的图片充满动态的不安.这是一个精彩的开头,瞬间直指音乐会的主题.温暖的勃拉姆斯间奏曲响起,呼唤古典时代人性的光辉,幻灯片上的影像里,冰冷的夜晚灯火忽明忽灭,展示艺术家对于孤独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的理解.音乐结束,没有传统音乐会里一个曲目结束的掌声,静谧中诗人用扩音喇叭吟出诗歌片段,为整场演出的线索打出关键字.然而接下来的”四川的记忆”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传统的纪实照片系列尽管采用了不少独创的编辑方法,仍然让人觉得在堆积信息量.信息不是本场音乐会的主题,过于指向明确的照片扰乱了之前建立起的概念化表达方式,这犹如在柳永的婉约长词里突然出现女主角的名字一样.接下来的”非音乐之音乐”,”第一首诗”,”浴室”里,艺术家个人独立而不合群的表达多于融合一体的表达,情绪的控制并没有意想的那样尽如人意,钢琴即兴有很多灵光一现的表达,但比重偏少;大提琴的即兴制造了许多不同的变化,影像则显得过于平庸缺乏变化.”春潮”的激情在之前的音乐,诗歌和影像的烘托下,显出浪漫时代作品的幼稚浅薄,在概念上达到反讽和诙谐的目的,是很有意思的安排.然而从舒伯特大提琴奏鸣曲段落开始的浪漫化情绪在这之后有点失控,使后面“玩偶的肖像”的离奇怪诞显得突兀,“街上的人们”的荒凉疏离变成小布尔乔亚式的小忧郁,嘲讽与调侃的味道也完全被令人压抑的严肃气氛淹没。演出最后,在一片沉默中,钢琴家站起来把身边的台灯熄灭,走入后台,打开全场灯光,观众们有点恍然大悟,零星的掌声胆怯地响起.最后这个行为艺术的神来之笔挽回了一些之前失控的情绪,把整场演出又拖回实验演出的路上,整场演出顺利结束,有提前退场的有打瞌睡的有玩手机的,但是没有起哄的,观众对于这么概念化表达的接受和耐受程度倒是颇为出人意料. 阴影三重奏的艺术家们选择了一条遍布荆棘的艺术道路,这条道路基本上不会有掌声也不会有商业化。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各门类艺术的技术专业性,已经发展到不可能有什么都会的全才了,彼此了解并真正融合在技术上首先就是非常困难的,而真正独立的表达需要技术上完全过关的支持。它对于受众的素质要求更高,这年头独立一门艺术的优质受众都已经凋零得差不多了,什么都懂的那可不会是商业可操控的艺术消费者,所以说商业化几乎不可能。但这也是件好事,撇开了当今社会很难撇开的功利性,艺术家的真诚就会真伪立辨。 从这点上,我个人希望他们能勇敢地坚持下去,音乐会是个不错的开始,路怎么走很令人期待。

视觉读写训练(4)

Nikki S. Lee 西班牙(上)俄亥俄(下) 1,    细节 背景:身体姿态会泄露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信息。Martha Graham(舞蹈家) 问题:上面两张照片,摄影师捕捉到了怎样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对比这两张照片,摄影者在描述两种亚文化的时候,被摄对象在衣着、态度和行为上的关键区别在哪里? 2,    构图 点击这里看更多的照片,Lee的照片如何给读者传达出不同亚文化的特征,她画面里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是画面里的人物主题,还是他们所处的背景? 3,    语境和脉络 背景:有些人要跟随一种潮流,他们会从商店购买与之相关的所有不寻常的物件来打扮自己。他们不会买那种中庸的物品。但是我从来都不希望这么显眼。我只是希望能够成为任何一个团队里的任何一个人的80%的样子。(摘自对摄影师Lee的访谈,这位摄影师曾经是David LaChapelle的助理,完整访谈点击这里) 问题:花一点时间阅读一下对摄影师的访谈,这对于你阅读她的照片有什么帮助?在何种程度上她捕捉到了这些亚文化的所谓80%的特点。 4,    语境和脉络 4,语境和脉络 问题:对比Duane Hanson的旅游者雕塑和Lee的老年人的项目,它们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对于你而言,是怎样的性格特征把这两组肖像区别开。 5,在你身边是否存在着亚文化群体,拍一张他们的照片,或者用文字描述他们的特征。

视觉读写训练3

1,    细节 Duane Hanson 观光客 有一些艺术评论家以及Hanson作品的研究者认为,他的雕塑作品展示了普通美国人的典型形象,还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展示了一种看待美国人的“刻板印象”,此外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写实主义的风格。你对这个名叫“观光客”的雕塑作品怎么看,通过这幅雕塑作品中的人物身体语言、姿势、服装以及所携带的东西等细节,你能否谈谈为什么评论家会给这部雕塑作品以“普通美国人形象”、“刻板印象”或者“写实主义”这样的定义?(放大观看照片,点这里) 2,    脉络 背景信息: 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们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开始展开他们的短期旅行。旅行者如果随身没有携带照相机,那似乎很不正常且失去了旅行的乐趣。照片成为旅行的一种证据,旅行确实发生了,而且确实充满乐趣。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问题: 苏珊桑塔格的这段话对你理解这部雕塑作品中的这个细节有什么帮助? 3,    脉络 马丁帕尔 意大利比萨斜塔 对比Duane Hanson的观光客和马丁帕尔在比萨斜塔前拍摄的观光客照片,两者都在对当代的旅游文化给予评价。在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方面,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 4,    脉络 点击这里看更多雕塑家的作品以及评论(注:文章很长,我就不翻译了) 在这篇名叫《消费一代的美国家庭》文章中,作者提到: 最终,Hanson作品的虚构性却成就了它的真实。(it turns out Hanson’s work is so (…) Read more

视觉读写训练2

先不要开始练习,思考一下你对这幅作品有何感受,是否能够找到解读的途径? Kerry James Marshall作品Watts 1963 问题一,细节 背景信息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绝望的项目,我们听到的所有声音都在说那里只有贫穷、侮辱、暴力以及痛苦,但是在那里同样也有着希望、快乐和生气。 ——Kerry James Marshall 这幅作品是对画家幼年曾生活过的洛杉矶沃兹黑人区生活的描述,你觉得它展示的场景有着怎样的调子?悲伤?绝望?喜悦?希望? 问题二 构成 请点击这幅图片放大,观看细节 继续研读这幅绘画作品,你可以尝试把画面的各个元素分割开观看,考虑他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构成整幅画面的。这幅作品中的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出现在画面中的文字有哪些?你有何看法? 逆光注:画面里的文字不是很清楚,我来翻译一下: 1,    正中间的牌子:尼克森花园住宅项目 2,    画面左右两条黄色的带子连起来是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宣传口号:这里一切应有尽有 问题三 构成 对文字部分研讨过后,再观察一下画面中的图案和场景,它们是怎样的? 问题四 历史脉络 背景 这幅作品是艺术家对自己在孩童时期在洛杉矶南部城区居住时的生活的回忆。 沃兹地区在艺术家搬到这里居住之后两年——1965年,成为美国全国关注的焦点,当年在这里爆发了一场暴乱。1964年美国通过了人权法案,高涨的人权运动让种族矛盾变得异常紧张,很多美国人认为联邦政府在对黑人区的住房、教育以及失业问题上并没有具体的作为。1965年8月11日,一个白人警察在沃兹盘查一位疑似醉酒的黑人司机成为导火索,引起了严重的骚乱,暴动持续了六天,三十四人死亡,一千多人受伤,四千人被捕,无数的房屋和建筑被焚毁。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5年8月18日暴动结束之后,原始的图片说明是这样的:在这个几乎已经被完全焚毁的地区,尽管暴乱之后的法律和秩序已经重新被建立起来,街中间的这个牌子仍然提醒人们已经过去的可怕的纷乱。(牌子上面的字是向左转,否则你就会被射杀)政府的宵禁刚刚取消。 (…) Read more

视觉读写训练(作业)

上周发布的视觉读写训练的作业,还在收到答案。。 Gray的答案,这里  Nancy的答案 我不会摄影,也没受过训练,不过听听外行的话也许有意思。 问题一:细节 在这幅画面里你能看到多少样物件?每样东西都有怎样的细节?这些物品是否来自特别的地方或者具有某种特别的风格?如果有那又是怎样的? 屋子里有: 1.    老式的电视机,深栗色,选台和调整都需要旋钮,屏幕的反光有点怪,那一弯不该是新月吧,也不像播放的电视节目; 2.    奶油一样的椅子,款式也很老,金属框架; 3.    左下角一双蓝色的鞋; 4.    鞋后面有一个大刷子; 5.    电视机上面有一双红色球鞋,为什么放在电视上? 6.    写边上有一个老式拨盘电话,黑色; 7.    电话前有一个盘子,白底红花,像是瓷制的,看不到食物; 8.    盘子边上有一张白纸片,大小感觉像名片; 9.    电视机旁挂着深紫色落地窗帘。 这个作品给我的感觉,它的光和光源和独特,应该在左上、右下、正上都有。这不该是一般家庭光源吧。整体风格像是中国刚改革开放时家居风格,现代化(电视)、通讯(电话)、难看的钢管家具。 问题二:调子 改了调子后,感觉像水粉画,把底色提亮后,好像有些在上一副隐藏的东西流露出来了。要我重新选文字,我会直接用:粉饰的生活 问题三:信息 道德阐释:这个词让我理解起来有困难。还是直接说感觉吧。 (…) Read more

视觉读写训练(作业)

看大家都怎么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以下是兵子的作业 自己没有经过绘画什么和视觉什么的专门培训及研究,平知觉回答如下问题。 问题一:细节 在这幅画面里你能看到多少样物件?每样东西都有怎样的细节?这些物品是否来自特别的地方或者具有某种特别的风格?如果有那又是怎样的? 回答: 1、后面大背景暗灰色如窗帘什么的东西,光是从左侧打过来的,窗帘有褶皱,导致色调发生变化有立体感和纹理,而且我发现电视机显示屏内背景的色调纹理能和窗帘色调纹理统一起来,我想这是作者特意安排的,想把外部和内部联系在一起得到和谐统一。 2、一台很古老的电视机,带四个支脚直接放置在地板上,电视机应该是打开状态。 3、淡黄色的地板。 4、一把黄色的椅子,这把椅子有点特别,个子很小很矮,好像只有小孩才能坐下来,而且感觉它和电视所处的年代有不少差距。 5、一双红球鞋,这双红球鞋很咋眼,它应该是一双CONVER ALL SATAR帆布鞋(曾经上高中时我就梦想着有一双),不过它放在电视上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作者为什么要放在那里呢?有什么寓意吗?但是穿这双鞋的应该是一位年轻人,他有着活力的青春,向往着自由。 6、一个黑色电话机。 7、一个瓷盘,印有碎花纹路,好像是一个来自中国的瓷盘,会不会是我们唐山的骨质瓷呢?不知道!但能肯定的一点是,中国这个瓷器大国的瓷器,在地球上是很有名的。 8、一片白色纸巾或叠起来的白手帕或一张什么卡片,为什么要放在那里呢? 9、一个扫把,扫把的柄应该很短。 10、一双皮鞋,好像是手工制作的,应该是一双女孩的鞋,很天真烂漫的小女孩。 11、电视里的一弯新月、被月光映亮的湖水或河水,很安静的一个场景。 12、另外,还有一束光线。 问题二:调子 这幅绘画具有怎样的调子呢?——经典的、有趣的、沉闷的或者其他。如果把Leslie作品的视觉语调和文字对等起来,你会选择怎样的文字呢?下面我们更改一下这幅作品的调子,你觉得这种改变对于调子产生了怎样的改变? 回答: 这幅画让我想起一个场景,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一位安详的老人领着自己可爱的孙子或孙女在玩耍。 这幅绘画有着一种深沉的安静,一切平静如水,但一丝光亮又能唤起我们对生活的向往。 改变了调子的图片,让人感觉有些压抑,生活被蒙上了一层灰尘。 问题三:信息 请问在看过Alfred Leslie的简介之后,你认为如何理解他的绘画作品里隐含着“道德寓意”?在这幅作品里有怎样的道德阐释呢? 回答: 看了背景介绍,再回头看看那副绘画,尽力思索“道德寓意”。 (…) Read more

视觉读写训练(作业)

潜游的答案点这里 以下是黔山毛豆的答案: 问题一:细节 在这幅画面里你能看到多少样物件?每样东西都有怎样的细节?这些物品是否来自特别的地方或者具有某种特别的风格?如果有那又是怎样的? 答:在这幅画面里看到底墒蓝色的鞋、蓝色袖子后面的砖头(是砖头吗?)、深色的帘子、柜子里的电视机、电视机柜上的卡片、盘子(光碟?)老式电话机、红色的鞋、黄色的椅子,九样物件。屏幕上有远处海面(?)上的一抹夕阳和天上的弯月的影子。 问题二:调子 这幅绘画具有怎样的调子呢?下面我们更改一下这幅作品的调子,你觉得这种改变对于调子产生了怎样的改变? 答:我感觉这幅绘画的调子是温暖、柔和和有些压抑的。更改后的调子感觉杂乱,没有突出点。 问题三:信息 请问在看过Alfred Leslie的简介之后,你认为如何理解他的绘画作品里隐含着“道德寓意”?在这幅作品里有怎样的道德阐释呢? 答:“道德寓意” 在这幅作品里的道德阐释,我认为是通过电视、电话、运动鞋这个现代的物件与电视机屏幕上的海面、夕阳和弯月寓意科技和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 问题四:语境和脉络 Leslie的绘画作品使用的是一种古老的一个世纪以前的技法:静物写生。传统的静物画家非常简单明确地唤起观者对他们熟悉之物的关注。那么Leslie的画作和这里展示的经典的静物绘画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呢? 答:Leslie的画作和展示的静物绘画相同之处是运用了同样的静物写生技法。不同之处在于Leslie的画作并不仅仅是静物,还通过静物(电视机屏幕)打开了一扇自然里日出日落风景变幻的窗和憬悟以外的寓意。 问题五:视觉的回响 请选择一个普通的事物,然后拍摄一张静物照片。在这样的平凡场景中,你是怎样构图,用光,选择角度,画面的调子是怎样的?在拍照的同时,请写下你的想法。 答:在这幅画面里只有一样物件,那就是一个挂在墙上的时钟,因为我想让照片看上去简洁。光来自照片右面窗户的自然光。我想捕捉的细节处有两个,一是钟面上瞬间停止的指针和钟下摇动的钟摆,本想捕捉到更多钟摆的轨迹,但我的卡片DC不允许我那样做,在这一点上,我无能为力。角度我选择相机镜头与墙面垂直,我认为这样能让我更容易的捕捉到尽可能多的细节。这个时钟很普通,它不是来自什么特别的地方或者具有某种特别的风格。画面的调子是温暖中带点清凉的感觉,就象在夏日里嘴里含了一粒薄荷糖。

视觉读写训练:(1)

发现一个很不错的网站,是一本名叫《看与写》(seeing&writing)的图书的网络版,这本书的主旨是帮助读者训练视觉读写能力,里面的练习很有启发。看与写的视觉训练一共有七章,从这个周末开始,我在1416连载这些练习,大家可以在这里一起分享自己的视觉经验。 第一章 对平凡事物的观察 这是Alfred Leslie的作品:电视月光。(television moon)针对这幅绘画,我们有五个问题请大家回答。 问题一:细节 在这幅画面里你能看到多少样物件?每样东西都有怎样的细节?这些物品是否来自特别的地方或者具有某种特别的风格?如果有那又是怎样的? 问题二:调子 背景信息: 简单来说,调子指的是交流物的一种特性或者质量。比如我们说话的时候具有不同的声调。诗人Robert Frost把我们分辨声调的能力称为“充满想象力的听觉”,我们可能听不清他人的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是可以区分他的声调。在音乐创作里面,调子是乐器所发出声音的特质。在艺术领域,调子指的是色彩的质量或者绘画与摄影中的光线的效果。在写作中,调子是文字的特性,反衬作者的情绪。散文、诗歌或者信件其中必定充满或者愤怒或者疑虑的调子。在你写作的时候,你选择的文字决定了你文章的带给读者的声调。 这幅绘画具有怎样的调子呢?——经典的、有趣的、沉闷的或者其他。如果把Leslie作品的视觉语调和文字对等起来,你会选择怎样的文字呢?下面我们更改一下这幅作品的调子,你觉得这种改变对于调子产生了怎样的改变? 问题三:信息 背景: Alfred Leslie的目光是敏锐的,他的画作里的超真实的细节以及他的绘画技法,让我们感到他秉承了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但是有趣的是Leslie1940年代开始进入艺术世界,当时他是抽象表现主义阵营的一个年轻的成员。到了1950年代,他转到了完全相反的方向,开始是电影,随后又回到艺术。他的绘画里面都有着一定的道德寓意,他希望观者对事件或者场景进行道德上的阐释。他曾经表示他要创作像David、Caravaggio、以及Rubens这样的艺术,也就是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作品。 Alfred Leslie1927年生于纽约,在纽约大学学习,1946年成为职业画家。他的作品在很多重要展览中展出,曾获得古根海姆等奖项。他在纽约工作,由Oil and Steel画廊代理。 请问在看过Alfred Leslie的简介之后,你认为如何理解他的绘画作品里隐含着“道德寓意”?在这幅作品里有怎样的道德阐释呢? 问题四:语境和脉络 背景: 静物指的是生活中一些再普通不过的物体,比如一盘水果或者一瓶花,静物绘画让观者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审视熟悉事物。 Leslie的绘画作品使用的是一种古老的一个世纪以前的技法:静物写生。传统的静物画家非常简单明确地唤起观者对他们熟悉之物的关注。那么Leslie的画作和这里展示的经典的静物绘画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呢? 问题五:视觉的回响 请选择一个普通的事物,然后拍摄一张静物照片。在这样的平凡场景中,你是怎样构图,用光,选择角度,画面的调子是怎样的?在拍照的同时,请写下你的想法。 如果有谁完成了这个训练,请寄给我们你的答案。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