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III重奏

我离开北京之前,老曹正在北京搞音乐会。忙的焦头烂额的,也没有去,真的挺遗憾。

来过camp2的人可能见过老曹,大概会给他一个评价——做一些实验性的东西。这个阴影III重奏的概念用一两句话我也解释不清楚。大家可以去他的网站上去看。(点这里)而下面是演出现场的视频片段:

我很喜欢毛毛虫写的这篇文章,不但对III重奏的行为有更深的了解,也能得到很多启发。就原文转载到这里了。

现代与反现代

现代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复制艺术一点也不夸张。摄影术从一门功用性技术转变为一个艺术门类就是现代艺术特点的明证。人们渴望消费艺术,商人制造价格低廉可供更多人消费的艺术。制作一件名画的赝品是件不上台面的事情,然而把名画的复制品公开大量销售与消费却是理所当然。音乐家们对自己作品的诠释有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乐队成为他们的工具,演奏家剩下的自由创作发挥空间越来越少。而唱片的发明助长了音乐的普及,却也毁了音乐厅的生意,在温暖的家里舒服地坐在沙发上我听唱片一样能享受到拉赫怎样诠释他自己的作品。

如果说原样复制不过是受众的要求这还是很美好的供需关系,但复制并篡改艺术品简化了艺术创造的难度,制造了大量伪艺术与伪艺术家,搅乱了游戏规则。绝大部分受众是真伪难辨的,于是艺术家们被迫出来用自己艺术语言以外的方式与受众沟通,比方著书立传、接受采访、与评论家保持良好关系等等。想想吧,不同艺术门类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就在于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感受、想法和灵感音乐家能用语言告诉别人那写音乐干嘛?不如去当作家。

现代艺术经过百年,复制的艺术也走到一个巅峰,复制品充斥于我们的现代性生活,让现代人与现代艺术一样越来越趋同。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艺术的独创性与不可复制性,恢复艺术的本原语言。音乐的即兴创作与即兴播放(演奏)是一个方向,影像也在走同样的道路,诗歌作为语言表达最古老的一门艺术也在恢复吟唱的古老传统以具有更加个人化特征。这种反现代性无疑应该是现代艺术的必然指向。

阴影三重奏的艺术家们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共同的理念而有了这样一台音乐会的。每个艺术家用各自的艺术语言,独立地表达与交流融合:影像提供了某种场景和情绪,诗人的朗读强化了情绪并提供有迹可循的思路,音乐的即兴创作与事先安排的古典小品交错进行,并最终构成情节。从这个形式上说,这台音乐会既是一台实验性的音乐会,又是一台没有脚本的戏剧,它具有独创和不可复制的反现代性,又遥指艺术家们自由平等的远古传统,融合了三种艺术门类,客观上是不可多得的实验性尝试。但也许因为参演艺术家的野心太大,立意过高,而他们在走的却是一条从未被尝试的路,这种形式由于可操作性没有什么借鉴而困难重重。形式传统的曲目、影像和诗歌是否能肩负去陈出新的重任也是个疑问。音乐会的听众基本上处于懵懂的状态,不知道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结束的时候礼节性的鼓掌都几乎被人遗忘。

音乐会一开始全场所有灯光的熄灭就预示这将是非常自我的表达,以及艺术家们控制观众的欲望.节拍器有规律的摆动声和大提琴的颤音相互对立,仿佛昭示现代社会对秩序的要求与人性本身之间的矛盾.海报上的照片始终保持于其间,模糊晃动的背影使原本静态的图片充满动态的不安.这是一个精彩的开头,瞬间直指音乐会的主题.温暖的勃拉姆斯间奏曲响起,呼唤古典时代人性的光辉,幻灯片上的影像里,冰冷的夜晚灯火忽明忽灭,展示艺术家对于孤独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的理解.音乐结束,没有传统音乐会里一个曲目结束的掌声,静谧中诗人用扩音喇叭吟出诗歌片段,为整场演出的线索打出关键字.然而接下来的”四川的记忆”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传统的纪实照片系列尽管采用了不少独创的编辑方法,仍然让人觉得在堆积信息量.信息不是本场音乐会的主题,过于指向明确的照片扰乱了之前建立起的概念化表达方式,这犹如在柳永的婉约长词里突然出现女主角的名字一样.接下来的”非音乐之音乐”,”第一首诗”,”浴室”里,艺术家个人独立而不合群的表达多于融合一体的表达,情绪的控制并没有意想的那样尽如人意,钢琴即兴有很多灵光一现的表达,但比重偏少;大提琴的即兴制造了许多不同的变化,影像则显得过于平庸缺乏变化.”春潮”的激情在之前的音乐,诗歌和影像的烘托下,显出浪漫时代作品的幼稚浅薄,在概念上达到反讽和诙谐的目的,是很有意思的安排.然而从舒伯特大提琴奏鸣曲段落开始的浪漫化情绪在这之后有点失控,使后面“玩偶的肖像”的离奇怪诞显得突兀,“街上的人们”的荒凉疏离变成小布尔乔亚式的小忧郁,嘲讽与调侃的味道也完全被令人压抑的严肃气氛淹没。演出最后,在一片沉默中,钢琴家站起来把身边的台灯熄灭,走入后台,打开全场灯光,观众们有点恍然大悟,零星的掌声胆怯地响起.最后这个行为艺术的神来之笔挽回了一些之前失控的情绪,把整场演出又拖回实验演出的路上,整场演出顺利结束,有提前退场的有打瞌睡的有玩手机的,但是没有起哄的,观众对于这么概念化表达的接受和耐受程度倒是颇为出人意料.

阴影三重奏的艺术家们选择了一条遍布荆棘的艺术道路,这条道路基本上不会有掌声也不会有商业化。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各门类艺术的技术专业性,已经发展到不可能有什么都会的全才了,彼此了解并真正融合在技术上首先就是非常困难的,而真正独立的表达需要技术上完全过关的支持。它对于受众的素质要求更高,这年头独立一门艺术的优质受众都已经凋零得差不多了,什么都懂的那可不会是商业可操控的艺术消费者,所以说商业化几乎不可能。但这也是件好事,撇开了当今社会很难撇开的功利性,艺术家的真诚就会真伪立辨。

从这点上,我个人希望他们能勇敢地坚持下去,音乐会是个不错的开始,路怎么走很令人期待。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艺术和传播没仇,但传播会损害艺术。因为一旦传播,就会有误解,转达的次数越多,误解便越多,本意就越被偏离。

    现代商业化的传播更是如此,有选择的传播本身就是对于大众的误导,大众因此某种程度被洗脑了。所以艺术家与受众最直接的沟通才会最小程度避免误解,所以音乐会需要最直接的受众,也就是现场的受众。通过视频、评论、或其他方式的间接受众,多少都会理解上产生偏差。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