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en Together

与某人闲扯,他说某先生娶了某太太,从此之后,前途一眼便知。嘘,要小声,这样的言谈不要让女权主义者听到。 那么,那个什么什么保险的广告,说是一个摄影师要辞职做自由摄影师,老婆却贴心地说她可以养家。这个,不知道女权主义怎么看。 强调,我不是,不是女权主义。看到主义我就害怕,更不要提前面还有一个“权”字。 这不是一篇深奥的有关男女火星撞地球的文章,原文来自摄影师Alec Soth的博客(请原谅我,我又要大段编译了,谢谢你soth!) Soth写这篇文章的由头是一封读者来信: “如你一样,我的那一半也拍大画幅”,经常开车绕着全国(甚至是地球)游荡,他还将之作为自己的一个长期计划。但我们也要谋划未来,结婚,生孩子。我简直不敢想,我们的家庭生活如果面临这样一种漂流动荡的未来会怎样。我很想知道你以及你的妻子对这个话题的观点,或者你可以给我一些个人的意见,我希望了解如何在一个“摄影家庭”里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嗯!有多少女青年,面对摄影男青年要绕地球拍照愿望,要不知难而退,或者采取严厉打击从苗头开始控制的措施……上面这个外国女青年竟然也抛出这个问题。看来此乃全球话题。 八卦心理作怪,我的眼睛迅速在这篇文章里跳跃,搜索soth夫人的痕迹。但这个家伙竟然用别人的八卦来回答,真是狡猾。 第一个故事:Taken Together Soth的第一个故事关于Robert Adams。在其最新的个人作品集“The  Place We Live”中,有一篇Jock Reynolds 写的名为”Taken Together“的文章,提到了Robert的妻子Kestin在他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文章里有这样的描述: “Robert开始对现有工作有所怀疑,希望放弃教师的职位去做一名摄影师。Kerstin毫不犹豫地表示了支持,而且她自己的工作正好也有这样的假期,于是他们两个人就一起结伴而行。Robert开车,Kestin做饭。黄昏的时候,他在旅行车后部,把片匣卸下来放到一个自制的暗盒里,而她则帮他驱赶蚊虫。在小镇里,她和那些好奇的旁观者闲扯从而牵制他们的注意力,而他则可以在大画幅相机影像倒置的毛玻璃上专心构图。每一天,他们都一起享受着掠过大地,天空,以及比别人更为优先享有这一切的乐趣。” 第二个故事 Family Soth的第二个故事,主人公是Lee Friedlander。她的妻子 Maria诚实地道出了一位摄影师夫人的感慨。在Lee的书“Family”的序言中,她如此写道: “这本家庭的书其主旨是什么?它是我们自己的家庭相簿?它是我们的图片传记?这本书能够告知我们的所思所在?是否正如托尔斯泰在《安娜.卡特尼娜》里所写的:幸福的家庭各个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一本只有图片的书并不能讲述故事的全部,如果作为传记它也不完整。这里没有争吵和意见相左时候的照片,在那些我们是粗鲁的,缺乏耐心的,冷漠的父母的时候,当我们在受挫,愤怒乃至要考虑结束婚姻的时候,Lee的相机并没有记录这些时刻。这里没有Anna,Tom和Giancarlo认为他们最好不要看到我们的那三年的时光,也更没有任何我和Lee对此的感受的照片。托尔斯泰是对的——当我们是一个不快乐的家庭的时候,我们有自己的不快。” Soth给出的这两个故事,似乎一个正面,另一个则充满艰辛,而最终他给出的答案是:“婚姻,孩子,旅行,做艺术,这些东西混在一起的确充满挑战,很多时候它是不快乐的。而正如Robert Adams在一次给大学生的讲座里所谈到的,艺术家所面对的挑战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你要面对这个事实,你不妨干脆说Yes,然后再促其发生魔法变化。” Taken (…) Read more

生存平衡术

There Is No Such Place   Eunice Adorno 摄影  2011荷赛大师班学员 收到最新一期的荷赛(WPP,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通讯,里面有关于今年大师班的报道,题目叫做“Generation Next”( 下一代) 这已经是荷赛的第18个大师班了,每年十一月,十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摄影师,会在阿姆斯特丹小城里聚首,探讨报道摄影的发展,陪伴他们的是这个领域的大师。无论关于照片拍摄及编辑的专业问题讨论如何热烈,“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却一直是是这个聚会中不变的话题。 这一次也不例外。如何在这个融合的年代找到报道摄影的调子,可持续发展,翻看大师班的报道,发现老师在和学员谆谆教导生存平衡术:“你要这样……,但你还要那样……。” Tony Chambers (Wallpaper杂志总编) 作为一个图片编辑,你对照片的理解和观点判断,始终要和广告业务相互平衡。其中的关键在于,你要在一些小的战役中妥协,这样才能在整体中获得成果。“有些工作只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得不面对它,你要让一本杂志有着健康的经营体系,但同时也要使之成为一本好杂志。” 让你的广告客户开心,并不意味着要让你的杂志四平八稳非常乏味。你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要在照片,设计,文字之间获得一种微妙的平衡。在Wallpaper,我们让一些关于室内装潢的照片变得有趣的方法是将之变成一个犯罪现场,或者给一些家具放上一把火——当然,产品本身还是在那里。 Christopher Anderson (Magnum 图片社摄影师) 告诉年轻摄影师不要做商业工作,这非常非常奢侈。 我把商业任务分成两类,一种是和我个人的项目相关的,这样杂志的活儿就可以支持我自己的作品拍摄,另一种是更为直接的商业活儿,比如时尚。时尚这工作在我看来就是“让我能够在六七秒钟的时间里变成全新。” 如何在商业工作和自我的项目之间获得平衡,我认为,你要非常勤于思考,始终让这两种工作分开,而关键是你要有你自己的观点。你自己的声音很重要,这是最强大的,从而你才能去讲述你想要讲的故事。关于拍摄中对自我的寻找,有这样几个关键: 了解你自己 感受你的热情 不受约束 不要通过其他摄影师的眼睛来看世界 (…) Read more

豪华名单

年底的盘点真的是炫啊。 关于摄影书的盘点,上周的三次连载本来以为可以穷尽,结果昨天看到博客EyeCurious又做了一个全新的名单,把各种盘点做了统计,计算不同榜单的交集,数据来源是2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和摄影人的盘点,这才是真正的豪华榜单! 根据EyeCurious的统计,被列为最佳图书,上榜频率最高的是以下两本书,都有7票: – Redheaded Peckerwood,    Christian Patterson (Mack) – A Criminal Investigation,  Yukichi Watabe (Xavier Barral/Le Bal ) 大概是过去的2011年实在是太刺激了,这两本书竟然都是犯罪悬疑惊悚类的。现在人们都是重口味啊。 A Criminal Investigation我们介绍过,是一位故去的日本摄影记者在1950年代做的“犯罪现场调查”,现在被重新编辑整理。 Redheaded Peckerwood也是犯罪现场调查(但实话说,我觉得风格有些做作)。美国摄影师Christian Patterson沿着两个杀人狂的行进路线,拍摄与之有关的景观,故事的主人公是1956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16岁的垃圾工Charles Starkweather和他14岁的女友Caril-Ann Fugate,他们在三个月内连续杀了11个人。 除去这份摄影书的完全榜单,我觉得大家可以把这个链接收藏起来慢慢看。这里还有一份豪华名单,是本年度美国优秀多媒体作品名单,是博客Innovative (…) Read more

去画廊的路上……

各种艺术家放作品集的盒子 见画廊时应该做什么准备?伦敦摄影机构Photofusion,其画廊的负责人Carole Evans最近做了一次公开演讲,他给了摄影师一些建议,在”去画廊的路上”,你要思考如下问题: 1. 做好研究,了解对方的选择标准。否则会让你看起来很不专业,留下不好的印象。 2. 作品的展示方式非常重要。艺术照片和纪实照片的展示方法不可能相同,反之亦然。 3. 把握作品的整体性。很多刚出道的年轻摄影师总会挑一堆自己的精彩照片,而不是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照片。 4. 质量永远重于数量。不要为了满足作品张数的需要而放进充数的照片,这些照片会像噪音一样,降低你整组照片的品质。 5.  完善细节。一套完整的作品,集除了制作精美的照片,还最好应该包括以下一些细节:一个合适的放作品的盒子,盒子里应该有盒内作品内容清单,展览计划,艺术家简历,作品说明,以及关于作品展览的技术需要(例如打印尺寸,装裱要求等等)。 6. 年轻摄影师如果找不到画廊代理作品,在推广自己的作品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如下一些可能:在线展览,沙龙展览,独立展览,比赛,自出版,甚至是在你居住的大厦找到负责人,让他们允许你使用一些没有占用的空间去做一个DIY的展览。

“众帮摄影”完全指南

最近,不断看到西方摄影师通过众帮(crowdfounding)的方法为自己的项目筹款。 募捐除了拍摄计划甚至还有研究计划,比如撰写Prison Photography博客的Pete Brook,他通过kickstarter发起了一个筹款活动《在路上: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帮助他筹集旅费,去访问那些拍摄监狱题材的美国摄影师,受访者名单上有四十个人,Pete会将这些访问以音频的方式记录和传播。这个项目所需要的七千五百美金,现在已经募得了两千多美金。 这个涉及到美国二十多个州,横跨东西部的大项目,如果不是因为Kickstarter的帮助,真难以想象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如何去执行。 面向摄影师服务的Photoshelter针对摄影领域日益热闹的众帮风潮,适时地推出了一个全面的报告:众帮摄影完全指南。 这份指南里详尽介绍了现在比较热闹的三家与摄影有关的众帮网站的使用方法,因为没有时间翻译,我将之列在下面,并辅以1416过往介绍的链接: 1. Kickstarer “众帮做个人项目”最为出名的网站,支持各种项目。 (1416的介绍:kickstarter,马格南与之合作的项目Emergency项目) 2. Emphas.is 焦点放在报道摄影上的众帮网站,专注摄影项目。 (1416教室的介绍:Emphas.is) 3  indiegogo 众帮概念的始创网站之一,支持各种项目 Photoshelter的这份指南值得下载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有众帮网站介绍,它还辅以摄影师案例和个人项目如何获得支持的分析,非常实用。 之前介绍kickstarter的时候,就有不少朋友慨叹,希望国内也有一个这样的网站。前两天有个朋友发给我链接,说你看还真有一个——点名时间。 看了一下点名时间首页的几个项目,都很新鲜有趣,但觉得这个网站还需要成长,因为一些项目和豆瓣小组的活动很像,其实如果只需要一两千块的支持,还需要众帮么?而借助众帮卖东西,恐怕就更不是这个活动的味道了。 (嗯,我注册了一个帐号,是不是可以做一个项目试试……哈哈。) 又,刚才琢磨了一下,觉得自己那个趣味性和金钱的评价未免有些势利,这里诚挚地更正一下。其实我想说的是,既然要众帮,这个项目必须是在个体和公众之间有所联系,否则也无法激起公众帮忙的兴趣,但它同时又不能失去个体的独特性——包含个人的勇气和盼望。总之,这该多不容易呢!

周一消息树

以前在博客曾经陆续介绍过不少摄影类杂志,有老牌的杂志,有的也并非那么严肃,是独立出版物,小众的,甚至就是电子杂志。喜欢它们不仅因其是摄影师作品的完美展示平台,与此同时,每个摄影杂志都会从某个角度诠释摄影作品,集纳摄影作品,这么看来,它们做的也很像策展人的工作。 最近从coverjunkie里面看到两个摄影杂志的封面,想起很久没有提及这个话题,就攒几本书一并挂在树上吧。 1. GUP GUP这个名字来自 Guide to Unique Photography,意思是“独一无二的摄影指南”。 这本杂志2005年创刊,是双月刊,至今已经出版了30期,每期杂志都有一个主题。 最新一期杂志关注的话题是“大都市”,封面照片的作者是 德国摄影师Michael Wolf。这张照片来自摄影师的专题 Tokyo compression。其实,如果寻找拍摄大都市的摄影师,Michael Wolf肯定当仁不让:从香港到芝加哥,从芝加哥到东京,从东京到巴黎,他的下一站该来北京了吧。 这期杂志还有法国摄影师Alain Delorme在上海所拍摄的那组流传甚广的“超负荷搬运” 本期杂志预览: 这里 GUP的网站也值得探访。 2.TAKE 这是一本新创刊的杂志,名字起的很直接——Take (  take photo, 从现实里拿张照片) 封面照片的作者是VII图片社的Stefano De Luigi。 (…) Read more

世上有无理想国?

明天去山东,参加孙京涛主持的“三人行,临沂摄影师工作坊”,我是讲师之一,其他两位是李楠女士和常河先生。 这个工作坊让我非常焦虑。 2010年张乾琦工作坊的照片墙 从五月初开始,每天我都在想,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群已经非常成熟的年轻摄影师,和上一代摄影师不同,互联网为他们打开了新视界,业界的新资讯,他们无所不知。更重要的是,他们现在所处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心。 那边,孙京涛的短信已经开始催促我了:“你要讲什么?” 我记得他当年从荷赛大师班回来之后,在摄影报汇报思想的文章,开头谈的是上火和炎症,但愿我没有记错。 我该讲什么?我不喜欢谈虚的,那个没用,我也不喜欢像老外那样一猛子扎到照片的细节中,在我看来,那不是中国年轻摄影师最迫切需要的。 “职业化,我想讲讲摄影师的职业化生存。” 说完我就后悔了。 各种各样制度的缺陷,让所有我要说的话,都卡在一个地方,淤积成结,动弹不得。怎么谈职业化这么一个“庸俗入世”的事情,却比谈理想还难呢? 可能还有人会说,做这个行当,你用足力气,也就是谋生。这大概也是症结之一。 但正是这些问题,让这个谈论职业化的讲座突然变得理想化起来,是的,孙大师,您这个“无事生非”的工作坊,里面有九分理想化的成分。 我们究竟要做什么? 手边是几张卡片,是我研究生同学——一位理想化青年,在还给我《黑镜头》那本书的时候,顺手写的读书笔记。当时读他的文字,我几乎要跳起来马上就出去拍照: 可不可以去寻找(非创造)一副图像:在现代化巨大、庞杂威严的背景下,一个手工艺人(老的,残缺的,丑的,绝望的)创造了炫目的,艳俗的美的瞬间。如捏面人的老人,黑暗小屋里的老裁缝等。要对比老人为了他人的美丽而消耗了自己的生命,丑的要让人触目惊心,美的要令人瞠目结舌。这种对比也许是落俗的,但仍旧是有生命力的。如同万年吟唱的爱情,只是技巧。 可不可以寻找一个角度,例如从矿井,洞穴的深处向外拍(表达一种对所处环境的恐惧、绝望);从一个华丽的餐厅的角落(最好角落里有一些象征性的,卑劣的东西,如扫把,痰盂等),拍摄一个狼吞虎咽者的滑稽吃相,进而去反映一种本能的欲望,从一件古陶的(或一件剔透的玉器)的侧上方,拍摄古董的精美,和其在地上的影子,黑色的影子变形,荒诞。我不懂灯光,构图等专业知识,我想一个合适的角度,可以直射事物本质那最隐秘的内心。 可不可以到精神病房,找两个互相正在微笑和交流的病人,背景是一个严肃的有些神经质的医生,去反讽这个世界的颠倒。对病人的把握要恰当,既能反映出他是病人的身份(如病号服,吃药的动作等),又要反映出他的心里那种圣洁和宽容的一面。 可不可以走进一个小学教室,拍一下桌上的厚厚的课本,和孩子在桌肚里做小动作的手,他也许正在玩着一个鲜艳和有趣的玩具。能不能用余光照一下他仿佛正在用心听课的脸。 应该把探险放在寻常的生活上,在街道上,在菜场里,在公园里,因为这里是罪恶猖獗的地方,这里是最心寒的地方。去拍一个杀人犯拔刀的瞬间,一个小偷手插进口袋里的紧张的面孔,一个妓女暗夜街上行走的红色高跟鞋……这些是真正的险恶所在,可能会牺牲生命,我想,这种探险是令人震撼的。 寻找一种生命的温情。 拍一个门后猫眼里的眼睛,那惊恐的变形的遥远的眼睛。 拍一个孩子的愤怒。 拍一个放在白瓷碟子里的翡翠麻将牌。 拍一个臃肿的,穿着厚棉衣的胖男孩,伸手去够屋檐下的冰柱。太阳出来了,雪正化,有人在不远的河面上凿冰取冰。 …… 十八梯  王远凌摄 真奇怪,这些显然只是存在于写作者头脑里的画面,每每读来,却都让我感到,它们似乎真的存在于这个世间的某处,正在等着我去发现。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这样一些画面,以及去发现这些画面的欲望?冒险,一种反常态的观看——这兴许就是我们要做的。而生存,则只是让它们发生的一个引子和条件。 以下十位同学,你们好: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昨天的ofpix沙龙,小半屋子的人,不知不觉就聊了两个小时,后来剩下几个人,我们又坐到十点钟,还和Go一起编辑了他的照片。做这种活动,与我而言,不太像以前那样迫切地希望“获得”。我珍惜每一次聚会,能够和那些熟悉的,陌生的,有着同样志趣的人在一起,哪怕就是那么平平淡淡的聊聊,也一样很好。 今天的消息树,是从昨天的座谈生发出来的: 1.  在你身边 昨天,现场一位朋友询问:“一个业余爱好者如何开始自己的个人项目?”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太大而无解,但Go的回答很好:“就从你身边开始,拍摄你熟悉的人。” Flickr的官方博客最近介绍了几位“Flickr大师”,这些人的照片曾被使用在Flickr网站的首页上,从而让他们由草根变成红人,循着这些名字,我找到了两个非常喜欢的摄影师: ID为“+lyn’s”的摄影师,居住在福岛,地震改变了他的生活,却没有改变他的摄影轨迹——拍摄福岛。这位摄影师居住在福岛的乡下,有些与世隔绝,这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独处,拍照则也因此成为一种观照自我的方式,震后,他没有停下拍照,使得这种自我的观看又多了一重新的意味。 这位“无名”的摄影师的照片,照片出奇地安静,似乎在和你耳语,没有灾后的疮痍,却好过那些喧嚣的地震现场播报。 照片的说明很简单,叫做:“我住在福岛。” 另一位日本摄影师叫做junku-newcleus,他是一个自由职业摄影师,其照片则可能非常符合大家对日本摄影师的“刻板印象”,我喜欢他的直接,这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人的摄影师,照片里充满了生活中的各种奇遇。 针对他登上flickr首页的照片,他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留言是:“这张照片真的好吗?我不认为,起码我感觉不到,难道就是因为这照片上了Flickr的首页?”而他对此的回应是:没关系,按照你的方式理解,照片始终是其所有者眼里的东西。 junku-newcleus被选作Flickr首页的照片 junku-newcleus和他的朋友 2.在路上 昨天,我们还谈到一个话题,年轻摄影师如何拓展自己的职业道路,Go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又刚刚毕业,但此次去日本拍摄地震,他却分别拿到AFP和《华尔街日报》两家媒体的任务,在这里,他所受到的美国新闻摄影教育拍上了用场,寻求来自各种渠道的对自己拍摄工作的支持,始终是他一项重要的工作。 顺势介绍一个专门针对年轻摄影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网站:photoshelter 这家公司主要给摄影师提供照片托管服务,帮助摄影师建立个人网站,其中的照片数据库可以让客户检索和下载。此前还有一家做类似业务的公司叫做digitalrailroad,因经营不善已经倒闭了,photoshelter依然很活跃,他特别强调自己的目标对象是职业生涯初期的摄影师,做了很多针对年轻摄影师的职业咨询工作,经常发布一些摄影职场的调查报告,最近他们分别做了三个pdf版本的手册: 照片买手的消费习惯调查 如何开始你的职业摄影师生涯 摄影创意来源手册 这三个报告内容比较简单,也并不一定完全适应中国的情况,不过,它们分别针对照片市场,个人营销策略和照片拍摄的创意源泉,三个摄影师较为关注的话题提纲挈领地做了介绍,作为对行业全景的了解,还比较值得下载下来读一读。 3,  在哪里? 今天的这个消息树还要找几个人,很久没有做众包式的集体翻译工作了,今天看到纽约时报上有一篇写德国摄影出版公司Steidl的文章《Bound for Glory》,很想将之翻译出来。各位如果想参加的发邮件给我吧(ofpixcamp@gmail.com)。文章并不长,我们大概需要四个人就可以很快翻译出来了。 这张不起眼的床是Steidl给前来做书的艺术家提供的临时居所,墙上的照片非常惹眼。 4,最后,你是给我在新浪上建微博帐号的那个人吗? 新浪微博上有个1416,但那不是我。不知道是哪个好心人,在上面关联了我的博客。你能否和我联系一下。 (…) Read more

这些美国人

视觉工作者Paul Melcher最近在La Lettre上介绍了一个很不错的网站,网站名叫做“这些美国人”(These  Americans ) 网站是对来自美国各种公共资源的老照片的再梳理,比如国会图书馆,Smithsonian博物馆,FSA,以及纽约公共图书馆的馆藏照片,透过这些照片可以了解美国的社会风貌,这大概是这个网站“这些美国人”的名称由来。不过,可能网站设立者的初衷还不仅如此,正如Paul Melcher所谈到的: 这个网站是藉由摄影资料图片而展示的对美国的热爱,但又并非完全是这样,这里有美丽的美国但同时也有丑陋的美国,这里有奢华同时也有极度贫穷、色情和犯罪。它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在无数的影廊中穿越,你难免会迷失,这些历史影像证据则恰好是这个复杂的国家的最好表征。

周末话题:摄影师,请转弯儿

早上看到博客“a photo editor” 在讨论“媒体报道摄影”( editorial photography)这一领域的发展前途问题,不仅有些感慨万千,似乎好久没有在这里探讨摄影师的职业前途这个话题了。 当然,这话题拎起来,那可真的是很不堪。 首先,什么是“editorial photography”?解释这个概念就要费好些口舌。我把它翻译成“媒体报道摄影”并不准确,因为它指的是不是硬新闻照片,比如突发事件以及新闻现场的摄影报道,更多是为了诠释媒体的深度报道,特写新闻,人物故事而存在的。拍摄这类图片,需求最大的是杂志,他们通常没有专职摄影师,主要找自由摄影师为其服务。 说到为媒体拍活的自由摄影师,接下来,摄影师们肯定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给媒体拍照,能活么?大概会有很多人开始诉苦,说这在中国根本没门。当然,你只要稍微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如果要维持一个月5000的收入(自己购买保险,维护器材),一个月工作20天,平均每天的收入就要维持在250块(哼哼,抱歉,数字很不吉利),虽然看起来日薪不高,压力还是蛮大的。当然,你要是觉得自由摄影师就是一个月只工作一星期的摄影师,那算法肯定不一样,日薪要高很多,达到目标恐怕更艰难。 所以,通常意义上讲,自由摄影师就是每天一睁眼就欠着自己250大洋的人。基于这种状况,我在国外看到很多为媒体工作的自由摄影师,都非常焦虑,同时也导致他们非常敬业,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那么现在,在当下这个经济状况下——数字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不景气,竭力压缩开支——大家又该到哪里找活路? 关于国外摄影师的生存状况,我先插播一则八卦——一条发在美国广告跳蚤市场Craigslist上的摄影师招募广告,在摄影师社区里激起了怒火,一个小型设计公司在找摄影师合伙人,条件是摄影或艺术专业毕业,技巧高超,但是也不必太出名,要白天晚上都能工作,特勤奋,开价是怎样的呢: “这是个合伙兼职工作,每次拍摄的报酬少于150美元(包含后期修图),如果你没有另一份工作的支持(或者你的生活水准极其低),那这个工作可能不适合你。” 后有气愤的留言声称:即使富二代也不要为其工作。 这虽然不是媒体招聘,更偏向广告摄影,但美国媒体摄影市场状况从中也可以估算一二。 但主要和媒体摄影师打交道的a photo editor在今天的文章里对这个问题却并不悲观。他指出了很多媒体摄影师在网络上拓展的可能和已经存在的新模式。 一方面是着力强调自己某个专业领域的特长,比如撰写博客The Satorialist的摄影师Scott Schuman,他强调自己在时尚领域的专业性,而且把重点放在街拍上,他现在在时尚领域的名声已经是不可抵挡。Todd Selby在他的博客The Selby专门刊登创意人士的家居照片,这也让他名声鹊起。他们两人的博客都粉丝众多。不过,两位作者在工作上面花费的心血也显而易见。这两人的风格都是报道范儿浓重。 另一方面,一写有远见卓识的公司,不但在互联网上的广告投放比重开始加大,并且对广告的要求也从苍白无力的影棚拍摄照片转向更具纪实风格的拍摄风格,甚至倾向通过支持一个报道摄影项目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比如David Walker最近在 PDNOnline上撰写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自行车服装品牌 Rapha 基本不在平面媒体做广告,主要就是网络直营,他们的网站广告全是报道摄影风格的,他们支持了一个纪录自行车运动的报道摄影项目,涵盖静态照片和视频报道。 所以,结论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定义为,仅为报纸和杂志工作的媒体报道摄影,这个行业可能已经濒临死亡,但从一个更广义的范畴上看,“报道摄影风格”不但没有死亡,反而正在上升。 我认为,这个来自美国业界的结论和其背后的事实,在中国也依然成立。 (…) Read more

想学摄影么?来测试一下

camp11遇到周骏生,得知他即将要去布拉格电影电视学院(FAMU)摄影系念书。 FAMU摄影系成立于1975年,是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这里的学科建制是本科三年,研究生两年,还刚刚开设了一个新的使用专业方向:影像修复(photography restoring)。课程是用英语授课,还有一个进修项目。 在网上可以看到他们的课表,以及部分学生作业。学生作业的风格挺特别的,和美国学生不一样,比如这个作品,《1 814 400 s》,作者是Adéla Vosičková,本科生,他在探讨影像生产的本质特征,他写的英文有些拗口,看不太懂,但里面这句话挺棒的:“在一个影像自动生产的时代,人类需要相机才能制造影像,而相机却不需要人类参与就能拍出照片来。”下面这个作品,就是他没有用相机“拍”出来的。 Adéla Vosičková摄影 不过,在和周骏生聊天的时候,我眼前还浮现出一幅画面,是他回答下面这份考题的样子。这份需要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试卷,是FAMU摄影系入学考试的三份笔试试卷之一,另外两个是摄影史测试和摄影技能测试。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语言测试,试卷里有些选项可能会有些搞笑,翻译过来不对味儿。但抛开这一切,我得到的信息是,要想成为摄影师,先要成为一个“好人”。 感谢何炤,这份考题是他翻译的,请移步到他的博客看答案以及更多的背景信息。而最后一道开放式问题,欢迎你们提供自己的答案。 基本知识测试 – FAMU, Department of Photography 2010 请圈出正确答案,每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犹大是 a) 著名的医生 b) 在世时不被人知的作家 c) 炸药的发明者 d) 耶稣基督的叛徒 (…) Read more

这就出发吧,从马格南开始!

点开这里,一幅展开的世界地图上有红点在闪烁,仿佛是警醒,又仿佛是召唤,这是马格南基金会的一个新项目:Emergency。 Emergency试图为从事长期深度调查性报道的摄影师提供作品发布平台,并帮助他们获得资金上的支持。目前上线的有三个项目,都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摄影师王轶庶的西部代课教师也在地图上闪烁,不久之后即将上线。 项目摄影师的遴选是通过专家推选的方式,每年产生一百个,然后再由基金会的编辑团队从中选出十到二十个。依赖其良好的人脉,马格南努力把这些作品推荐给媒体和NGO组织去发表和传播,增加项目的影响力,引起公众对摄影师所调查的话题的关注。 发表在时代周刊上的emergency摄影师作品 另一方面,Emergency还和教室之前曾经介绍过的kickstarter合作,在Kickstarter这个平台上为摄影师的项目募捐。现在正在募捐的是摄影师Krisanne Johnson,她的作品关注南非斯威士兰女性艾滋病患者,已经拍摄了四年。这次她需要筹集7500美元的旅费住宿等费用,从而得以再次返回斯威士兰,继续完成报道。尽管距离募捐结束还有十天,摄影师已经获得了将近9000美元的帮助,而她的捐助者也会根据其出资的多少获得不同的回报,比如,一个感谢,或者一张签名照片。但是,相信每一个支持者都并非为了感谢而慷慨解囊,在这个平台上,所有人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摄影师Krisanne在自己的项目宣言中所提到的:这些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借着这个消息,我也趁机预告一下,1416教室下个月即开始做“第二届让影像发声活动”,与去年一样,我们还会有沙龙和工作坊活动,我会陆续发布活动的细节,请关注!

学院派贴士(二)

摄影记者William Snyder的个人作品集,涵盖多个领域 7)学习谈话 除了学习写作,你还应该学习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听起来简单,但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是通过短信和电话facebook和twitter交流,人际交往对他们反而是陌生的。 在人际交往中,你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个性。摄影通常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工作,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小团队合作,比如和创意人员的合作,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怪人一同工作。记住,现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你需要利用一切机会创造优势。做一个友好而风趣的人则很有帮助。 你的优秀的照片只能赶在图片编辑因为你恼人的个性而四处寻找另一个摄影师之前让他们看到才有用。 8)了解一些除摄影以外的世界 我听到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曾经提到过,他们不会雇佣那种仅仅只是摄影师的摄影师工作,因为这些人只会思考和谈论摄影。 你的很多想法都来自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不妨去了解一下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和语言。参加一些海外的培训班,学习一下其他国家的文化。 9) 实践,实践,实践! 并不是说你要每天都要拍照,我的意思是,你要不断练习你的摄影技巧。音乐家在正式上台之前都要做很多的练习,他们练习自己的指法,节奏,不断重复练习,还要保持精力集中,才会在正式表演的时候达到较高的水平,完成复杂的摄影任务也是一样。 你要充分了解你的器材,不断练习,这样你在真正拍摄的时候就不会再去考虑这些技术性的东西。 10) 做一个杂家,同时又要是一个领域的专家 要知道很多,从视频,到音频,从体育到突发新闻,但是你要有一样让你与众不同的技能。 非常令人吃惊的是,仍有不少年轻摄影学生,他们只想做自己的事情,而不会关心市场。但是,在由资本决定的市场上,预算在不断缩减,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多才多艺的人,他们要有除了摄影以外的其他能力,比如录音,此时,因为你需要的后期编辑时间变长了,这就意味着你要多工作几天,多拿几天的薪水。 11) 商业。知道一些基本的商业知识 如何给你的作品定价,如何推广你自己,如何和客户谈判,你需要怎样的保险,以上这份清单还可以拉得更长。 12)讲故事!!! 这一条本来应该放在第一条,但是我我想要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城市的每一个地方,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讲故事是他们能够做的最为重要的事情”,你不但是一个摄影者,还是编辑者甚至用更时髦的语言来说是“制作人”,必须知道如何讲故事。今天,仅仅知道拍好一张照片已经不够了。那些照片——静态的,或者运动的,单张的或者多幅的,在网页上或者在印刷媒体的版面上——必须能够给他们的读者讲故事。

学院派贴士(一)

RIT(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ology)学院负责新闻摄影本科教育的William Snyder,最近接受了Photoshelter的采访,谈论新形势下的新闻摄影学院教育,这篇访谈还挺有料的。 William Snyder是从新闻摄影一线退下来的经验丰富的摄影记者,在达拉斯晨报工作期间,他曾4次获得普利策新闻摄影奖,RIT也是他当年求学的地方。 1991年普利策获奖作品 Snyder在访谈中给了在校学生十二条建议,而这也是对Photoshelter之前一个热贴的呼应,当时来自一线的摄影师就“大学最应该学到的本领是什么”给出了不少建议。(参见《十一项本领走天下》) 以下就是Snyder认为学生在学院里应该解决的问题: 1,扎实的摄影基本技能技巧 很多学生到最后都不能真正熟练地运用摄影技能,瞬间的捕获,光线的理解,景深,快门,以及照片的处理,只有对其熟练使用,才能让专业摄影师和“热情的业余爱好者”区分开来。 2,想法是最为重要的 不是器材,是你的脑袋决定了好照片的诞生 3,音频 学习基础的录音,以及编辑音频的知识,学会用它单独或者和照片配合讲故事。 4,视频 可能不是特别专业,但是你需要了解基础知识。假如你到毕业的时候仍然从来没有碰过摄像机,你就在浪费自己的钱。 5,数字产品的管理(Digital Asset Management,DAM) 这并非有趣,却让你的职业产品变得有效,你的照片不能再像从前放在抽屉里,如果没有加正确的关键字,将之系统化管理,你再去找这些照片就会变得相当痛苦,甚至是丢失。另外,你的上一辈摄影师对此更是手忙脚乱,这就让你们这些年轻人通过帮助其更快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作品变得更为有价值。 6,学习写作 当下,写作变得非常非常重要,特别是如果你是一个自由摄影师,你要些自己的专题计划,编制预算,申请奖学金和基金,同时还要做很多的专业交流(比如,感谢信)。假如你的写作不是准确,生动,很多编辑不会和你再合作第二次。有一个老笑话是这么说的:会写作和不会写作的摄影师的区别在哪里?不会写作的为会写作的工作! (未完,待续)

马丁大叔余波

长假之后第一日!诸位感觉如何。(嗯,都能想得出电脑前面你那一张无奈的脸。) 这几天,我试图消化reader里面的未读文章——已经显示1000+,还在不断增加,可惜还是没能完成任务,本来想辣手全部清空,但还是舍不得放弃,同时订阅清单里的哪一个却又都舍不得删掉,真愁人。 我常去的博客“摄人絮语”最近有所更新,而话题也是在讨论富有喜感的“马丁大叔”。整个国庆期间,我都在利用马大叔调节情绪,效果还不赖。正巧,看到摄影人絮语也说这个事儿,那就连带这个博客也一起介绍一下。 “摄人絮语”是几个香港影人一起打理的博客,主创人员一共有四个,由摄影人和摄影教育学者组成(杨德铭,岑允逸,黎健強,Blues Wong),博客的介绍是这样的: “希望從文化、藝術、歷史、社會、技術等各種角度去討論攝影。除了從香港出發以外,也會考慮中國、亞洲以至全球性的攝影趨勢。” 因为是四个人一起贡献内容,所以内容甚为丰富多元,撰写马丁叔叔观展记的“波波夫”,目前正在英国游学,这篇文章也算是第一现场直击,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一手信息,比如,相对于媒体的热炒,布莱顿城中的人们对这个摄影节似乎并不感冒,还比如,马丁叔叔在展览现场饱受围攻…… 我顺势又去访问了一下马大叔的网站,发现上面有组“中国海滩”的照片,照片拍自青岛和北戴河,这些照片一如既往地“很烂”,但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被老头攒攒,出一本画册……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