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改造了《时代》

3月份,《时代》周刊换装,这是一件大事儿。因为《时代》这次的改变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杂志编者的话是这样写的:这一期杂志是时代的新开始,呈现崭新的面貌和一个新的结构。每一期杂志我们都试图给读者带来最重要的新闻,但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探寻最好的呈现故事的方式。 总的来说,时代的设计在继承其传统的同时更加现代。在字体的使用上,特别又启用了“Franklin Gothic”这种字体,这是时代曾经使用过的字体。在杂志的结构上,分成线索分明的四个部分,“新闻导读、 特写报道(The well)生活以及艺术”,每一部分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性开始,使用大标题来突出。——我一直非常喜欢国外杂志鲜明的板块式构成,形成一个很好的阅读节奏,这在国内的杂志中却很难感受到。 左边的页面是杂志的目录,右边则是第一个板块“新闻导读”的开始页。 这就是新闻导读的内容页面,这个板块里,希望以一种快速便捷的方式让读者接触更广泛的新闻信息。 这是紧跟在新闻导读后面的评论部分,出现了一些评论作者的头像 这就是杂志的主体“特写报道”的页面,这个部分除了封面故事还有一些长短不一的文章 这是生活和艺术部分的起始页面,对照新闻导读部分,可以看到一种统一的风格,这种反复出现的样态形成一种节奏。 怎么样?大家对这个设计评价如何。时代的改版是世界著名的设计公司,pentagram,也叫五星设计来做的。图片编辑们应该去访问一下这个公司的主页,里面有很多他们的设计作品,除了报刊杂志他们还展开图书、展览、建筑、形象标志等等各种设计工作,每一样都干得很精彩。 下面是他们设计的一个中国云南妇女摄影作品展览的现场: 不过,回到了这篇文章的题目,究竟谁改造了《时代》呢?我看是时代改造了《时代》,或者说如果连《时代》都在通过换装来吸引读者,看样子传媒的革命时代来了。 五星设计的博客 http://blog.pentagram.com/archives/2007/03/new_work_time_magazine.php#more 五星设计的作品 http://www.pentagram.com/en/portfolio.htm

史上最奇怪的照片署名

昨天发了一则关于时代改版的报道 。 这两日,时代的新封面遭到了很多人的讥讽,时代声称自己的风格在向经济学家靠拢,那是一本封面经常使用插图,幽默搞怪的杂志。显然,人们并不适应向来严肃的时代周刊也这么弄。一些网友发现时代封面里根流眼泪的照片署名非常奇怪: “Photograph by David Hume Kennerly.    Tear by Tim O’Brien.” 翻译过来就是:摄影: David Hume Kennerly, 眼泪:Tim O’Brien。 有的网友讥讽说:瞧那一滴大胖眼泪,还要署名。哈哈 以后这种插图摄影可能越来越流行,估计署名也会越来越复杂,因为照片的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人掺和,看来我们这个社会要达成信任所需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我住在哪里最新报道: http://blog.daqi.com/article/125433.html   陈旭平发了他家的照片,他家门口的小巷似乎还带着一些刚下过雨的湿气。 horse 也在群里发了片子,我觉得一看照片就知道他是一个大大忙人。 sirwj  提出这种方式瓦解了以前搞过的那些某某一日的大型活动,对地,我们就是要做这种耗资巨大但是只有少数人参与的活动的终结者。 祝你们周末愉快哈!

《时代》周刊重装上阵

本月3月16日的《时代》周刊将呈现新的面貌。 最新一期杂志的封面已经可以在时代的网站上看到了,封面是一张插图摄影,里根的眼里流出一滴泪,据说这个封面已经遭到一些博客作者的批评。但是封面照片的风格其实并没有变化太多,以前时代也经常采用插图摄影。时代标志性的红框被保留下来,logo稍微变小了一些。 杂志内页可能变化比较大,内部编辑人员透露,特写报道部分使用了很多黑白照片,照片的数目变少了,但是尺寸变大了,页面也出现了更多的留白。专栏部分将破天荒地出现了专栏作者的头像,以前是一直没有的。 这种变化完全是去年7月新上任的执行主编带来的,他面临一个严峻的局势,时代的经营业绩平平,新媒体却势头不减,同时老对手新闻周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动作,而时代集团内部的裁员也影响了时代周刊的新闻资源的获取。

1416特稿:大预言追踪(二)

康奈尔﹒卡帕CORNELL CAPA (纽约ICP国际摄影中心): 我的「水晶球」已变得有点混浊,但我可看到那转变,新闻摄影是仍生存,但已不是传统的模样。现在就只有两个旧式的新闻图片好出路仍然存在: 美国国家地理及欧洲的德国国家地理两本杂志。以旧式的方法已不能成事了,摄影根本无法与其它媒界分割开,只有书本及展览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而科技的运用亦然。 9年后追踪:美国国家地理和德国国家地理至今也仍然是上世纪硕果仅存的能够慷慨用图的杂志。好在ICP国际摄影中心依然存在。 拉瑞﹒阿姆斯特朗LARRY ARMSTRONG (洛杉机时报摄影总监): 我觉得新的技术正令新闻摄影进入一个更刺激的时代。刚毕业的年青摄影师再不会想起昔日的好时光,并与从前再没有关连了。他们已认知将来,就是将所拥有的技术应用在录像和声音里。 我要再三说明一向以来新闻摄影师的角色应属一个猎人或是搜集者,这个角色是仍然存在的,但在如何把握信息表达方面,将会变得更留意动态和更有深度。未来的摄影记者将要更留意动态和声音,甚至需要把声音录下,譬如一张配有枪声的新闻图片。摄影师要配合网络,与设计师携手制作电子媒体,如CD-ROM,电视及Internet,包装及全体的合作更为重要。 9年后追踪:拉瑞的预言最接近当下新闻摄影的面貌。如今美国报社摄影记者最为热闹的就是制作带声音的幻灯片演示。目前拉瑞已经离开洛杉矶时报,从事自由摄影师以及媒介咨询工作。 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 (巴黎摄影师): 一直以来都有记者行业,摄影记者行业亦同样存在,因为两者向来都是缺一不可的。虽他们不肯定会否永远存在,但至目前为止,我自己实看不见任何一方会完结。 9年后追踪:据说萨尔加多正在默默地拍摄新作品 哈里﹒本森HARRY BENSON (纽约摄影师): 新闻摄影行业已前所未有的差劲,没有人做到任何事情可挽救,今日的摄影师只埋首于设计图片,拍摄时有化妆师及助手跟随,每个人都如是,我也是。这令人泥足深陷,这一类摄影完全不能表达讯息,不是真正的新闻报导。 9年后追踪:这位一直以抓拍方式为名人拍摄肖像的摄影师,当然不习惯如今时尚摄影师所谓的大片的拍摄方法,但是浏览他的照片,你会看到目前那些名人肖像中没有的真实个性。目前哈里本森基本上在梳理自己的过去。 http://harrybenson.com ROBERT KIRSCHENBAUM (东京”Pacific Press Service”总裁): 在日本,您会发觉前景与欧美并不一样,但摄影市场的性质是全球性的,新闻摄影的市场已愈来愈被一些花边或者揭露别人私隐的故事取代了。成功的关键却在于利用不同的媒界来让我们包装一些大型的新闻摄影题材,我们会举办摄影展览及出版影集。在日本里,我们很幸运,因为这里的百货公司有大型的展览场地,会提供物资。 9年后追踪:ROBERT (…) Read more

1416特稿:大预言追踪(一)

9年以前,美国摄影杂志组织了一期特稿,请业内40个新闻摄影业内的顶级专家对未来新闻摄影的走势进行了预测,我偶然翻到了这篇文章,对他们的预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9年可以说是新闻摄影最为动荡的9年。现在这些人的预言都实现了么?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呢? 预言的产生背景是因为上个世纪末期新闻摄影整个行业非常不景气,受到电视和数字技术的双向冲击,入行的新闻摄影记者供过于求,不少摄影师不单找不到工作,甚至要自费拍摄新闻事件,即使拍回来了也找不到刊登的机会。所以不少人提出了新闻摄影面临死亡的悲观看法,于是便有了下面这样一些响应: 罗伯特﹒普雷基ROBERT PLEDGE (联系图片社总裁): 在现今以摄影来作新闻题材已不合时宜,在以前却能在视觉上告知公众不少讯息,但时至今日,电视媒介已几乎完全代替了。无可否认,有部份人仍可以传统的新闻摄影得到很好的成果,但是,只有影集或展览才是他们营运方法,而且非常费时及需要大量的资助,但可令人看到电视上看不到的事物。  9年后追踪:目前普雷基已经完全靠运作展览和做图书出版来经营他的事业,而且非常成功。他强调报道摄影师的经纪人概念。 堂娜•费拉多(Donna Ferrato)(纽约摄影师): 摄影师们实在太忧虑将来,但别忘记我们亦曾有过好的时光。现在的情况就像遇到旱灾,然而总会有下雨的一天,若没有了我们这一群人工作,人们必定会发觉不妥,因为新闻摄影根本是他们一直所需的。我们的工作正是为了把他们的眼睛打开,揭露另一面少为人知的事实,这亦是自己继续当这个行业的原因。  9年后追踪,这个女摄影师一直关注家庭暴力题材,2001年数字新闻摄影师在互联网上给她做了专辑《love》她建立了反家庭暴力协会。目前似乎仍然致力于这一工作,没有所谓艺术化新闻摄影的倾向。但是近几年似乎没有太多关于她的消息 拉克•德拉海尔(Luc Delahaye) (“Magnum”摄影师): 摄影在今时今日的传播媒界只占很少地位,而电视却成为领先者,因为它能第一时间报导最新消息。而摄影的版本取材与电视一样的,是一样的官式版本,在时间上,摄影是远远不及。现今的的影像技术亦已大大提升,能将图片快速传送是生存必须的。 研讨会、影像节、展览会、新的奖项和奖金证明了现在的新闻摄影越来越变得学院化。虽然新闻摄影已失去了不少观众和在人们生活中已失去了地位,但却有更高的威望,因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事实上,沉溺于探讨新闻摄影之将来亦已是首个病征;既然它仍存在,已毋需再用多说。  9年后追踪,拉克•德拉海尔已经完全改变了。2004年他向外界正式宣布,他不再是一个摄影记者,而是一个艺术家,并且承认自己的转变是从2001年已经开始了。拉克•德拉海尔曾经是一个出生入死的战地摄影师,海湾战争、巴以冲突、卢旺达都有他的身影,但是他现在已经完全投身于画廊的怀抱,开始做艺术家了。2004年他作品的价格是一万五千美金一张。 注意:关于拉克•德拉海尔的故事,1416近期将推出“一个摄影记者的转变”一文讲述他的经历。 马克﹒格的瑞MARK GODFREY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的摄影总监): 我相信近期在美国甚至世界任何地方已很少有新闻摄影的工作了。照片已成为文字的插图,新闻摄影已面目全非,在我眼中已成为了无谓的东西。我觉得主要是摄影已变质,科技的进步并没有为新闻摄影师帮上很大忙,而摄影者亦太过依赖那些自动化功能和追求颜色配搭,完全不能切合所报导的新闻。 我不太肯定究竟人们想在新闻摄影上看到些什么,它已变成了一种艺术和对社会已变得没有影响力,再不是有用的传播工具了。我们再不会听到会有人拿着照片在国会里争取那拿取这,因为人们已不再受这些图片影响。  9年后追踪:目前马克﹒格的瑞成为一个环保组织The Nature Conservancy的摄影部主任。 肯﹒赖特KEN (…) Read more

你的名字是?

去年《Time》的年度人物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也让很多人津津乐道。因为这个年度人物不是别人正是“你”,是无数个互联网用户。这似乎预示“你”时代已经来临,而我认为这并非是一个让人欣喜若狂的时代更迭,因为这位年度人物虽然是“你”,但是你我的名字都不是“你”。 我最崇敬的一位老师,是我初一时的英语老师。在开学第二堂英语课上她请我回答问题,没有像其他老师用手指着一个人说:“你来回答”,她看着我,叫出了我的名字。这个时刻我至今很难忘记——带着一些惊讶,以及小小的满足和骄傲。 而你是谁,你的名字是什么,这个问题在网络时代似乎显得不重要了,网络时代的“你”是不受尊重的。我们称当下这个社会为草根社会,每个人都认为“我”是英雄,因此“你”就显得更加微不足道;无数个“我”在狂欢的同时,无数个“你”也都消失了。 或者也可以说“你”被机器代替了。当《time》把年度人物颁给“你”的时候,出现在封面上的形象不是你我任何人的面孔,而是一台电脑。 著名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事件,手机拍摄的现场影像惊世骇俗,可是没有人能够记得住摄影者的名字,大家记住的都是手机这个媒介。对于图片库摄影师来说,他们的名字似乎也在渐渐消失,尤其是在中国,照片的署名不再是摄影师的名字而是提供中转平台的图片库的名字,比如“cfp供图”。 转换一个话题,近来颇受瞩目的展览是由瑞士洛桑艾丽斯摄影博物馆(Musee de l’Elysee)策划的大型互动摄影展“我们都是摄影师”,展览开放给所有人,是互联网时代草根摄影师的狂欢。最让我震惊的是作为展览宣传的一张照片: 这张由Keystone图片社提供的照片,没有作者的名字,是一个不知名的摄影师拍摄于巴勒斯坦。就是这张照片激起了我对这个展览的极大兴趣,那些无名的你为什么如此钟爱摄影,都在拍摄什么?——这也是这个展览试图回答的问题。明天来介绍一下这个展览,策展人很花心思,可以去他们的网站看看,你也可以参与这个展览。http://www.allphotographersnow.ch/

1416访谈:对话美国年轻商业摄影师

曾经给《中国商业摄影杂志》写一篇关于摄影助理的稿子,当时通过电子邮件访问了曾经入选全美最佳摄影助理的几位商业摄影师。这些摄影师都是一些刚刚开始他们职业生涯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名气,我们设置了一个问卷让他们回答,这些答案可以看到美国年轻商业摄影师的思想状态和工作状态,因此摘录在下面给大家做参考: 马克·麦哈尼(Mark Mahaney) 你的摄影风格? 我喜欢干净、简洁和诚实的风格。我通常都利用自然光线拍摄,并且非常喜欢拍摄环境肖像,因为这样可以展示被摄对象的真实生活状况。 为什么选择了摄影这个职业? 我父亲是一个飞行员,他选择这个职业的理由就是可以将工作和自己的爱好统一起来,他的这种观点影响了我。我选择摄影也因为这本身就是我所热爱的工作,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绝对是值得的。 你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谁? 约瑟夫·鲍依斯(Joseph Beuys)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涉及多个艺术领域,并且创造性地使用多种媒介。他以一种非常科学、逻辑谨严的态度从事艺术创作。他的很多作品关乎人们的生活,是从政治/文化视角出发的评论。我赞赏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包含美同时包含深度,这要比创作仅仅具有美感的作品要困难许多。 你最喜欢的摄影师是谁? 我没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摄影师,但是那些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彩色照片的先驱者,这个群体对我影响很大。Joel Sternfeld和Roe Ethridge都是我喜欢的 你为哪些杂志拍照片,最喜欢哪一本,最希望和那一本杂志合作 SEED, RES, TOKION, NYLON. 这些是我最近为之工作的杂志,其中我最喜欢Tokion,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选题我总是很喜欢,另外他们的设计很大方,照片质量都很高。我希望能够为 Colors杂志,纽约时报杂志,Good杂志以及Big杂志等媒体工作。 从摄影工作中你得到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 我的经验是,诚实可以让你走得更远,除此以外我还知道了有的时候你可能要接受一些报酬并不是很高的拍摄任务,因为如果这个任务可以让你拍摄到很好的照片来充实自己的作品集,那么也是值得的。 布卓·奥斯 (Bjorn  Iooss) 你的摄影风格? 我觉得我的照片是传统的但是同时又是试验性的。在我看来摄影表现的外在形式(构图、永光)和摄影表现的内在形式(主题)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反差。最近我正在尝试将戏剧性的、经典的光线用于纪实摄影,照片形式很漂亮但同时又不是摆拍的。在新闻摄影和经典人像之间完全可以互相借鉴,并且非常有趣。 为什么选择了摄影这个职业? 摄影对我的影响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我对摄影的选择不存在一个精确的时间。我父亲也是一个摄影师,我记得他时常周游世界各地,带回他的作品。所以对摄影师的生活我非常熟悉。当我上6年级的时候,学校开设了一门选修课,我的一个好朋友,他的父亲也是摄影师,我们觉得有趣因此选修了这门课。在摄影领域我似乎一直都有着艺术感觉和天赋,这门课到我高中毕业,我一直都在上。然后我去了罗德岛设计艺术学院,在那里拿到了摄影本科学位。我热爱摄影并且充满了创作激情。很多人认为那是因为我父亲是一个摄影师,我才选择了这个职业,因为父亲已经铺平了路,我会走得更容易一些。但事实并非如此,自我创业并非如此简单。虽然存在一些便利条件,但是最终还要靠自己的智慧。 (…) Read more

你赚的钱比文字记者多吗?

最近连续有学生问我同样一个问题,新闻摄影记者在报社里赚的钱是不是比文字记者要少,他们的消息来源是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认为这是阻止孩子从事这个“不着调”的职业的最为正当的理由。 摄影记者是不是比文字记者赚钱少?这个不着调的问题着实让我痛苦,我猜学生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头脑里一定回旋着一个以卖苦力养家的可怜的摄影记者的形象,我要怎样才能告诉学生们世道已经发生改变了呢?虽然我很肯定地告诉他们摄影记者赚的钱其实很多很多,报社里摄影记者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但是我分明在他们眼里看到不信,觉得眼前这位老师又在自夸,难道非要来一次工资普查不成! 我们这里硕士单考班的刘江选了我的《新闻摄影》课作为先修课,他站在一个非新闻摄影人士对新闻摄影展开分析,指出了媒体中关于新闻摄影地位的一个现实—— 后脑勺照片的藩篱 新闻摄影是“新闻”的点缀?还是独立的新闻信息?从事报纸编辑工作的人都熟悉一句话“配张照片”。可见新闻摄影图片大多处在“配”的从属地位。用照片来“配”无非说明两点,一是重要新闻需要照片来加强,二是版面有足够“留白”,需要照片来填充。 在这样的新闻意识指导下,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些主流意识形态报纸或类主流报纸(区县级官方报纸或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刊物)为重大新闻所“配”的照片往往是能囊括会议横幅、主席台和部分观众的“大全景”图片。(所谓“重大新闻”往往特指在特定范围内有最高领导人出席、讲话的重要会议) 这样新闻摄影“作品”离镜头最近、清晰度最高的,甚至占画面主体的往往是众多的后脑勺,这样的新闻摄影我们把它姑且称为“后脑勺现象”。 用google以“会议”为关键词检索出的典型照片,哪位“艺术家”以此为概念创作一下,保证一举成名。 为什么我们在“重视新闻摄影”的同时,实践过程中却总不知不觉又重新走回到“体制内”?“后脑勺”新闻摄影“作品”大行其道,大有市场。为什么?归根结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创作态度决定了“后脑勺”藩篱有着牢固的存在基础。“后脑勺”虽然无善可陈,但“元素”充足,毫无过错,新闻审查者、新闻编辑者和新闻创作者三方面都可以认可。我们因此看到摄影记者们用是大量“后脑勺”之类的作品糊口,用可遇而不可求的佳作冲击奖项。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思维注定“后脑勺”藩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非常坚固。 从事报纸编辑工作的人都熟悉一句话——给我这文章配张照片,这句话真的让人汗毛倒立,所以回到文章的开始,看来学生问这个问题也很有道理,因为好多问题现象改变了,根源没有改变,局部改变了,整体没有改变。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同工同酬,并且还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给我的照片配些文字。

死刑直播

美国摄影的博客State of art 发表了一则博文《萨达姆的死刑艺术》,作者是杂志的主编David Schonauer。(全文:Saddam Execution as Art History) 戴维对美国媒体在报道萨达姆绞刑时的“谨慎”表示不满,因为大多数美国媒体都没有选用死刑现场的照片,这似乎是一种道貌岸然的选择,因为死刑的录像在手机、互联网等电子媒体上随处可见。后来在google上戴维发现了一张他认为可以作为这一事件的经典瞬间留存的影像。 这是一张从视频报道中取下来的截屏,戴维认为从这张照片预示一个新的时代,电子报道时代的来临,尽管这是一张粗糙,充满躁点的照片,但是它如同以往任何一张关于死刑的现场报道一样惊心动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观看到的死刑照片还少吗?不同时期摄影对死亡的“直播”也展示了摄影报道的发展历史。 1865年,刺杀林肯的人被执行死刑,就在摄影术刚刚诞生的时候,它就见证了死亡。 1928年,新闻摄影报道刚刚兴盛的时代,廉价报纸发达的年代,每日新闻报摄影记者偷拍到的电刑照片。这一照片让每日新闻报发行飙升。狗仔队从此无孔不入。 1981年记者larry price拍摄了利比亚军事长多伊枪杀当时的总统William R. Tolbert的现场。这是报道摄影的黄金年代,摄影记者以见证世界为己任,出生入死。 2006年被判绞刑的萨达姆。电子时代,虚拟世界的真实和事实的真实,因为无处不在的摄影,已经难以区分。

狂想2007 之二

狂想三 越分享越精彩 视觉信息和文字信息的一大差别在于,视觉信息的创造天生就是为了分享。2006年8月,尼尔森互联网调查报告((Nielsen/NetRatings))显示,提供像图片共享、视频共享的网站,在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网站中排名靠前。比如,图像共享网站ImageShack排在第四位,视频共享网站Heavy.com 排名第五位,图片共享网站Flickr则排名第六,从210 万的独立用户访问量增加到630 万。 Flickr打败一些其他以建立图片相册为主的网站的秘诀没有别的,其他人重视图片的隐私,而它则把重点放在了分享,这反倒使它一举成名。创始人骄傲的说:如果你厌倦Flickr,那么无疑你已经厌倦生活。 就是这个Flickr,如果有一天他成为压倒getty的图片供应商也不奇怪,因为用来分享的照片里完全可以淘出金子,庞大的草根摄影爱好者里面,一定有摄影天才,已经涌现出了不少明星选手,一位冰岛的妇女,她的FLickr有一百六十万的访问量,因此登上了华尔街时报的报道。另一位Flickr用户被选中去给陆虎拍摄广告。还有一个家伙的照片竟然被一些著名的时尚杂志盗用。图片编辑们,你们有没有想到去Flickr中找照片呢? Flickr毕竟是外国人的Flickr,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询问我到哪里才能放他们拍摄的照片,虽然他们都只是拍着玩的业余爱好者,却是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只可惜没有一个好的中文图片分享平台,我的狂想之三就是能够出现一个这样的网站,放照片的目的不是为了卖钱,不是为了讨论摄影,就是为了分享,或者说就是为了生活。 狂想四 纪实摄影可持续发展 纪实摄影不是用来赚钱的,这样的照片不能在画廊里卖大价钱,不能在媒体里充分体现它的厚重,在袁东平先生的纪实摄影画册《穷人》的研讨会上,孙京涛先生说,纪实摄影工作者是凭着良心在工作。 但是,再伟大的纪实摄影师也面临生存的难题,如何才能让纪实摄影得到可持续发展?纪实摄影工作者和媒体合作,拍摄照片完全是为了展览出画册,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除了秉承以上的目的,今天的纪实摄影的作品更加带有社会文献的价值(似乎又回到了其诞生时代的样子),因此和非政府组织,和慈善基金会合作,这可能是新时期纪实摄影作品的一个发展方向。在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后者在今天显得更加重要。 所以我的狂想之四就是,纪实摄影工作者能够在国内寻到基金会的支持,更好的完成他们的良心项目,同时纪实摄影工作者也能正视自身作品的价值,和自己的工作目标,不必再去艺术市场寻求认同。

狂想2007

趁别人还在总结2006,我先下手狂想一把。 1,狂想一:自由摄影师与图片库竞争 美国那帮自由摄影记者都怎样生活?据我所知: 很多人都会在lightstalker上建立一个帐户,这个社区的BBS交易非常活跃,大家行走的路线,新近完成的作品,在这里都能实时跟踪,并且这里也是图片编辑们常去溜达的地方。总之,这里是职业摄影师可以在聊天交友的同时寻找工作机会的地方 然后这些人还会在digital railroad上也建立一个帐户,这个网站给中小客户,比如小图片库、个人,提供一个技术平台,你可以在这里架设自己的图库,当然是需要付费的,一年的费用在700美元左右。网站架设起来后你就可以在这里经营自己的图片生意,目前网站有700名职业摄影记者,35个图片库,以及21000个购买图片的客户。我在这个地方看到一个很棒的国内自由摄影师的主页。这个图库的工作模式和我们熟知的一些图片商完全不同,他们不从你的经营图片的收入中提成,只给你提供经营自己的技术。同类型的图库还有一家叫做PhotoShelter (photoshelter.com。) 提供一个线索,digital railroad有免费试用一个月的服务,感兴趣的人可以体会一下。 所以,我的狂想之一就是在2007年希望国内也能够出现这样为职业摄影师提供服务的网络商人,关键问题是,我希望他们能够充分尊重WEB2.0时代的工作原则,只提供框架和技术,内容的生产完成应该完全都由摄影师自己完成,服务商应该是隐身的。 2,狂想二:图片库变脸 玛格南在去年的变化实在是惊人,首先是推出了动感玛格南,将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制作成多媒体文件,推销给网站等电子媒体。然后又完成了网站的改版,将动感玛格南和主网站合二为一,新的页面层次清楚,检索方便。玛格南的这些改变,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重大的策略,就是经营重点从面向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媒体。 玛格南的这个变化还有一个非同以往的地方就是,一直以来玛格南作为一个摄影师自己的网站,从来就不擅于经营,过于民主导致过于松散。去年的伟大改变要归功一个新加盟的职业经理人——Mark Lubell,美国摄影的特刊是这样介绍他的“当你知道玛格南的纽约总部的负责人不是搞艺术的,而是学经济的,你就知道这个世界已经完全改变了。” Mark Lubell在纽约雪城大学(和曾璜老师一个学校)学习历史和商业,毕业以后一直从事网络经营。 Mark Lubell进入图片领域是2001年美国的911,因为他的公司也陷入瘫痪,他就和玛格南摄影记者Gilles Peress一起发起了一个收集照片的活动,将无论是职业摄影师还是业余爱好者人们手中的关于911的影像集中起来,后来这个项目获得了一千万美元的慈善基金。那还是2001年,公民摄影并不流行,业余爱好者并未受到重视,这个活动因此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Mark Lubell募集资金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引起了Gilles Peress的关注,2004年他成为玛格南纽约总部的负责人。曾经的背景让他非常关注网络,帮助玛格南签下了Slate这个在线媒体大客户,随后还在纽约时代广场弄到一块广告牌,投射由一些策展人策划的玛格南作品展,2007年他又策动纽约15家画廊举办玛格南作品展。 事实证明好酒也怕巷子深,玛格南的图片财富在网络世界重新熠熠发光。我的狂想之二就是希望2007年中国的图片库经营也在站稳江山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动向,出现引导创新经营的革新者。 (待续)

年终盘点萨达姆(一)

1416教室竟然全年无休?嗯哼,不要这么辛苦嘛!但是忍不住,还是要说一说萨达姆照片的事情,毕竟1416还是位于一所著名的(嘿嘿)新闻学府,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理应有快速反应。 如果我今天再去买一份报纸,去看有关萨达姆的报道,那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或者说仅仅是一种象征,因为从获取咨讯的角度来说,我要得到的已经全都从网络上得到了。萨达姆被匆匆处以极刑,平面媒体在网络媒体分秒必争的更新中,败下阵来。这个时候那些报纸的网络版,尤其是中国报纸的网络版,还坚持印刷媒体优先吗?仍然是处于静止状态么?如果仍然是这种思路那就让人搞不明白了。 估计关于报纸版面编排的事情一定有不少业内人士都会讨论,我就来聊聊互联网媒体的照片使用。 对于网络媒体来说,与图片编辑相关的几个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1,主图的选择,2,专题图片的整合。3,图片在整个网络中的逻辑地位 第一,主图选择微妙的差异 这次萨达姆现场照片肯定要使用电视截屏画面,尤其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更加不用顾及精度问题,但是这其中就涉及到在动态画面中的瞬间捕捉,实际如同拍摄照片,每一个不同瞬间的定格都是不同的。 对比abc新闻和网易的差别,几乎是同一个瞬间,但是我认为abc的这个截屏构图更加紧凑,注意右下人物的动作和眼神的方向。另外,网易的画中画,效果不好,小照片对主图造成了干扰 Aol 这个主图的选择非常精妙,经过剪裁后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瞬间。在国内的网站上,很少看到对图片进行剪裁处理的。 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就在我早上拷贝资料的时候,也就是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发现新浪的主图发生了改变 稍早一些的主图 变化后的主图 新浪主图的改变,一个是从记录性瞬间到释意性瞬间的改变,另外也可以观察到由于经过剪裁或者说镜头推拉的变化,主体所占的面积突出了,由于这个照片在整个网络上的面积非常小,将主图放大,效果就更加突出。 Msnbc 和搜狐都是采用宽幅的照片,同样的差别也是瞬间选择(我看大多数国内媒体都选择这个瞬间,估计这是一张图片社提供的照片。单是这一事件同时也有视频报道,网络媒体为什么不自己截屏呢?)另外也是照片的剪裁,msnbc的剪裁突出了萨达姆的表情,同时,字也压得恰到好处。 不过让我最吃惊,也暗暗叫好的是法国解放报的网络版,这是我见到唯一没有使用现场照片的网站,而是使用了我们所谓的资料照片。但是欧洲人就是有趣,他们关心的往往是事件背后的人性,而不是事件本身。 稍微扯远一些,前不久两个媒体都报道了一个关于辛普森专访(橄榄球明星,著名的杀妻案主角),而在照片使用上,美国媒体按部就班的使用了当时专访的照片,而德国的Stern则使用了辛普森当年在法庭接受询问的照片。看了以后,你会觉得Stern太狠了,真是老辣。

杂七杂八

周末,今天偷懒没有遛狗狗,博客也因此上得晚了一些。说一点儿杂七杂八的事情。 5月份在美国上市的属于桦榭集团的低俗画报《shock》关张了!我们在1416教室 里曾经有过相关报道 http://clickart.yculblog.com/post.4107284645.html 这本杂志自从上市以来就因为版权等问题,麻烦不断,最终导致年底关张,关张之时 的最后一期封面故事是2006年最shock的照片。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搞摄影 的同胞们,你们看看,无论是想做一本曲高和寡的高级画报,比如《生活画报》,或 者是品味低下的低级画报,比如这本shock,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都已经举步维艰。 如果读者连头脑中的虚幻世界都能从电脑里找到答案,还需要在画报这样的平面媒体 里寻找视觉感官刺激吗? 影响十二期发布了: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12th/index.htm 特别推荐看这篇文章: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12th/be_pic.htm——专门讲新闻人像的拍摄 昨天漂流书的注意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下一步就是考虑专题的主题,大家也给些意见哦。

缘分天注定——荷赛大师班研讨了什么

2006年荷赛大师班的第一节课,是从不谈摄影开始的。 11月3日开始的大师班要求学员以不谈摄影的方式介绍自己,于是有人唱起了自己最喜欢的歌,有人谈起了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但是,在一群摄影师中制造不谈摄影的氛围,被证明是非常困难的,有人这样说:“我真的不能把我的生活和摄影完全分开,因为摄影在其中占据了主要部分。” 荷赛大师班研讨了什么?以下片断摘自2006年荷赛大师班的研讨记录: 大师:Witold Krassowski 波兰 Witold Krassowski 波兰 Krassowski用一个词来形容摄影师的生活——serendipity,我觉得这个词朴素但是又充满真理。这个英文单词很难翻译,字典里的解释是“意外发现珍宝的运气”,原本是一个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的名字。Krassowski认为这种意外时刻存在于摄影师的身边,你认为你拍到了,但是后来发现其实并不好,但是你当时并不在意的,后来却非常珍贵。我觉得这的确是摄影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其实有人也将这个词翻译成“歪打正着”,但是我还喜欢另外一个翻译,那就是——“缘分天注定”。 特约嘉宾:Ayperi Ecer 路透社摄影发展部门负责人 Ecer的发言是引起反响最强的发言,她在西帕图片社和马格南图片社巴黎分部当过图片总监,多年的图片经营经历让她对图片市场的发展走向有一个全景的认知。 Ecer认为,通过观察有关图片的金钱的走向,你多少也可以预见到摄影的未来会发生什么。今天即使最激进的图片社也要考虑到生存,要妥协,我们都面临一个国际化的市场。 二战以后,图片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摄影师的版权。后来图片社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帮助摄影师讨价还价的中介,图片社本身就是照片的生产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杂志会画大价钱请摄影拍摄,并且还会仔细观察摄影师的全部小样,他们希望确认自己的照片是拥有独家版权的,尽管有的时候他们根本不会用这些照片,这个时期图片的使用完全基于“独家”的概念。但是数字摄影颠覆了这一切,观看和获得因为技术的改变变得容易,这种独家的概念便消失了。 同时,一些大的传媒集团的出现取代了图片社的部分工作,因为这些传媒集团拥有大量的出版物,照片在杂志与杂志之间就可以产生流通。在目前这个时期,所谓讨价还价不存在了,图片社成为一个完全的图片供应服务机构。 今天和未来的问题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完全可以取代旧有模式的图片盈利方式,我们在自己的专业市场中都有些迷失了,图片编辑很绝望,文字在这些年变得更加强势,因此摄影师需要考虑和文字记者组成团队工作,这大概是一种未来比较可行的商业模式。 大师 Simon Norfolk Simon Norfolk  阿富汗 时代已经变了,杂志在不断节约开支,网络是它们强有力的对手,杂志的内容需要更加情节化,更加强调它们的观点和立场,摄影师应该意识到,这样他们就需要也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财富名人秀

悦读悦带劲儿 读财富 这两天博客一下子清静起来,有读者反映贴的太多了,决定以后周末不贴 东西了 如果要想研究杂志的图片编辑,《财富》绝对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样本。 12月4日的这一期,更是带给读者一个惊喜,极其奢侈地用28个页码刊登了年度人 物肖像。年度肖像,其实不是一个新鲜的主意,比如《时代》每年都有这样的专辑。 但是《财富》使用了一种真的我觉得只能用奢侈这个词来形容的表现方法:黑白照片, 白色背景,整p的版面设计。 实际上更确切的说,这期的肖像特辑是年度最有影响力(POWER)的人物,在阅读 完专辑最后一页的报道《图片背后的故事》以后,我觉得再也没有比这种方法更加Power的了。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翻译: Behind the lens 关于有影响力的人物肖像的拍摄,往往会落入一个陷阱——私人飞机,大别墅,带司机的豪华 汽车,但是当财富试图给读者展示我们的2006年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展示 他们的权威,他们最真实的状态。所以,我们把目光放到这些人自己的身上,我们在一块简单 的背景前面,为他们拍摄黑白照片。“这种简单的照片将会使我们的被摄对象更加有力量,而 不是削弱他们的权威,假如我们在证券交易所里为John Thain拍摄,或者在房间里给默多克拍摄, 我觉得他们不会得到如此的突出。”这是做出这个拍摄计划的图片编辑Greg Pond的看法 为了实现这种拍摄目的,财富请来了人像大师Albert Waston完成拍摄,Waston的突出特点就是 他在时间的压力下仍然能够出色地完成拍摄任务。“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拍摄每一个人物之前都 有充分的准备。”摄影师 Albert Waston说。在拍摄Katsuaki之前他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在被摄 对象居住的酒店测试灯光,不幸的是,在开始拍摄的那一刻由于咖啡机导致电路跳闸,好在一切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