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美丽”照片

“对大众传媒中图片photoshop的使用展开限制的第一堆烽火点燃了……禁令来晚了几十年,但至少有一个国会议员在乎。” 这是Fred Ritchin在其博客上针对欧莱雅旗下两款化妆品广告在英国被禁事件做出的点评。 这一事件近日颇受影像媒体的关注,烽火是否会次第点燃?比如从英国烧到美国? 英国“广告标准管理局”(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ASA)带头做出了一个大胆动作,他们责令化妆品集团欧莱雅收回两款严重被photoshop修改的广告——演员Julia Roberts为兰蔻所做的广告和模特Christy Turlington为美宝莲做做的广告。 对于美宝莲的广告,ASA指出:广告是存在某些误导,因为演员Turlington脸上的一些皱纹,在产品使用之后,被用数字化的手段修掉了。 欧莱雅公司的辩词声称:这是一种期待性的图片(aspirational picture) ASA的这一行动来自一个推手:英国国会议员 Jo Swinson,几年来,她一直致力于阻止广告中非真实影像的滥用。Swinson指出:这一禁令的出现会给广告从业者一个信号,希望他们能够重返真实世界。对于广告制作者来说,他们应该力图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数字修饰技术已经成了家常便饭,那些未经修饰的照片甚至都不能见人——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而就上面两个案例来说,两位女主角本人天然就富有魅力,根本不用ps技术修饰。 Swinson认为,大量超真实的广告的出现——那些毫无缺陷的皮肤,消瘦的身体——已经使得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沮丧。现在是时候来思考这些歪曲我们对美丽的概念的照片所产生的影响了。 有人戏谑photoshop才是最好的化妆品,上面这幅图片里,麦当娜的广告语是:我的成功秘诀是photoshop日霜。 Julia Roberts这幅好似八十年代沙龙照的广告照片,如果你想看到未经PS的照片,那可就困难了,因为在“召回”过程中,竟然连ASA都不被允许看未经修饰的照片。 恐怕只有一个人能看到“真相”,这则广告的拍摄者,著名摄影师Mario Testino。但真难以想象,这竟然是曾经红极一时的时尚摄影师Mario的作品。 其实,每次看到花花绿绿的时尚杂志,我都觉得里面的照片真是烂透了。这些杂志斥巨资拍摄的糖水片,除了广告主,有几个人会认真看?它们都应该召回。 本篇博客编译自:PDNpulse 和Huffingtonpost的报道,更全面的介绍请点击链接观看原文。

全民“拍拍垃圾”?

希望这个中文翻译没有冒犯“Paparazzi”们,这个词儿通常都被翻译成“狗仔队”,原本是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电影《甜蜜的生活》里专门揭人隐私的摄影记者的名字,随后成为偷拍明星名人生活的狗仔队的特别称谓。 摄影师 Jessica Dimmock的作品 Paparazzi,点击这里看更多。 所以,看到这个图片社的名称:PapNow,你大概就会对其所贩卖照片的内容知晓几分。 6月刚刚开张的这个英国图片社,将目标定位于销售普通人抓拍的明星私生活图片。这个主意显然很“正点”,因为狗仔队虽然有专业蹲守的精神,但若把路人甲乙丙丁都发展成狗仔队,名人们就生活在天罗地网中了。 点开此图片社的网站,有一行醒目的大字:“买卖名人照片!”图片社有三个入口:注册,销售,购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注册成会员,随即可以上传照片,而八卦杂志的图片编辑则可以在这里浏览和下载他们需要的照片。网站声称,照片的平均售价可达250英镑。 博客Prison photography的撰写者Pete Broook对此的评论是:“PapNow让原本门槛就很低的狗仔队工作变得更低”,他对此持强烈批评态度,认为这种把市民记者变成狗仔队的方法非常不可取,应该对这种市民偷拍的明星八卦新闻说不。 “Citizen Paparazzi Journalism”这个提法耐人寻味,以商业利益驱使,让全民都去拍拍垃圾?媒体中只为夺人眼球的小报风格,已经在近日不断发酵的默多克新闻集团的窃听事件中遭到诟病。 在这方面有所动作的并非PapNow一家。前不久,为twitter提供图片上传服务的twitpic爆出一则新闻,这家公司和一家娱乐新闻服务公司World Entertainment News Network(WENN)签署了图片供应协议。WENN可以从Twitpic上下载使用他们感兴趣的照片,但销售分成则和摄影师本人无关。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个协议使得WENN可以任意使用来自Twitpic的照片,却不仅不需要征求照片作者的同意,更是不用给摄影师付费。因为所有在Twitpic上传图片的用户,在注册之时就和其签署了一个版权共享协议,这些图片Twitpic也和摄影师同时享有非独家版权,这就意味着他们也可以处置你的照片,并从中获利。 这真的是典型的被“拍拍垃圾”。 也许没有几个人会去逐条阅读各种网站和我们签署的协议,而每个将自己的照片上传到社交网站的人都应该知道随后带来的版权被侵犯的可能——这个时候,恐怕你要把上传照片的按钮停一下,看看它是不是“垃圾”,有否侵犯他人的隐私(即使是名人),而你是否真的需要把它上传到网上?

时尚风向

昨天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虽然《社交网络》没有成为大赢家,但现场气氛却始终保持了高科技的调调。据《纽约时报》报道,演员们各个上台来都是“我刚刚接到一条短信”,“这个没准可以做成一个app”,或者干脆在获奖致辞的时候对着手机里的短信念了起来。 媒体方面,ABC广播专门做了一个奥斯卡网站,电视直播只能看到演员致辞感谢,而镜头转过来,后台的状况则在网络空间里让你八卦到底。据说,这比较让广告商恼怒,因为电视直播插播广告的时间,人们却都纷纷跑到网站上去看奥斯卡后台去了。 另外,今年的最佳电影,大陆翻译《国王的演讲》,台湾翻译《王者之声:宣战时刻》,香港翻译《皇上无话儿》。 其实今天说的不是奥斯卡的事儿,不过,奥斯卡的选择,或许反映了一部分人抗拒高科技,怀念旧时光的情调。这略微有点扯,不过,高科技的确让我们的生活的风向转舵特别快,转着转着,每个人就都成陀螺了。 就说时尚吧,现在正好也是热闹的时尚季,几个时尚之都很热闹。定睛一瞅,人家在折腾的是2011年的秋季时尚发布。时尚就要一直活在别处。 所以时尚摄影也是风向转舵最快的。想想几年前那些时尚圈里的宠儿,不少都已经销声匿迹,除非混成大师级。至于中国的时尚圈,如果一些摄影师能够连着混很多很多季,只能说这个圈子很有问题。 推荐大家看《纽约时报》关于最近的时装周的网络报道,一方面我很喜欢这种博客播报的方式,可以混杂各种闲言碎语,另一方面,这里的时尚照片有甜点的感觉,但口感又不是很甜腻,照片都好似随手拈来,仿佛来自某人卡片机里的视觉日记。这带给人一种错觉,小清新的风气已经刮到了时尚圈。 IOULEX摄影 IOULEX摄影 IOULEX摄影 SAMANTHA CASOLARI摄影 SAMANTHA CASOLARI摄影 最后,纽约时报的博客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变脸游戏,滑动一根红线就能看到模特化妆前后的对比。这种八卦恐怕没有人不喜欢。

Philip-Lorca diCorcia的时尚摄影

Philip-Lorca diCorcia,这位名字非常复杂的摄影师,是产自美国的学院派艺术家,耶鲁大学毕业,70年代开始展露头角——那也是摄影作为艺术被艺术世界接纳正当时的年代。当你翻开摄影当代艺术史,很容易就会找到这位艺术家的作品。 diCorcia比较著名的作品有三个系列,一个是拍摄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的日常生活,作品以抓拍的形态出现,但实际却是摆拍而成,他“制造真实”,尝试对“摄影的瞬间”的含义重新定义,这种摆拍现实的方法在当代摄影艺术中也经常出现。第二个系列是在街头用戏剧化的灯光抓拍行人,带有一些随机性的选择,却把平常人置于一个舞台之上,不过,这套作品也给他惹来了麻烦——一场肖像权官司。他的第三套作品在好莱坞拍摄,被摄对象是游荡在街头的吸毒者和男妓,他将这些街头小人物置于一种好莱坞大片舞台的氛围中,并依照对方的要求付费拍摄,将具体的数额写到图片说明中,这些行为让现实和虚幻,混沌地糅合在一张照片里。 ‘Brent Booth, 21 years old, Des Moines, Iowa   $30 这位当代艺术家最新展出的作品,却有些让人出乎意料。在纽约David Zwirner画廊展出了他的为杂志拍的时尚照片。 1997到2008年,diCorcia和W 杂志合作,完成了十一次拍摄任务,这些作品按照纽约时报专栏作家CATHY HORYN的说法是:“一个出版黄金岁月年代的产物,完全自由的精神,这在当下经济危机和互联网的双重冲击下,已经走到尽头。” 这些时尚摄影作品是艺术家和杂志的总编 Dennis Freedman通力合作的结果,在后者的主持下,diCorcia在哈瓦那,开罗和纽约拍摄杂志的时尚照片,而这些被称为时尚照片的作品,其中却很难让你一眼看上去就是服装和服饰, 你率先看到的是处于当代生活中的人们。 CATHY HORYN采访了艺术家,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90年代,你的照片已经影响了一批时尚摄影师,但你自己并没有对为时尚杂志工作特别感兴趣。当时你和家人在意大利,这个时候你接到了W杂志Dennis Freedman的电话。 Philip-Lorca diCorcia:当时是1997年,我根本不知道Dennis,我也没有经纪人,我认为自己也并不真的需要经纪人。当我回到意大利,却突然有一大堆人找我,所以我找到Leslie Simitch,她当时正在做一个代理机构。如果没有她,我可能根本不会和Dennis有接触。我当时并不想做事情,可是有一种竞争的氛围让你不得不去工作。这个时候 Dennis出现了,他说:“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他能够保证你的照片不被剪裁,这种自由是从其他媒体那里不能获得的。 (…) Read more

嗨,热图来了……

这个古怪的标题来自美国一个选秀活动:Hey hot shot! 是Jen Bekman女士创办的,05年创办之时一年要搞个三四次,到了08年一年是两次,从今年开始似乎变成一年只有一次了——不知道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还是因为创办者想把比赛做得更精致。 选秀当然是面对新人,他们的作品被形容成热乎乎上场的样子(hot shot),每次评选都有五人中选,他们将获得奖金(不是一笔大钱)以及在Jen Bekman的画廊展出的机会。那个画廊我去过,在Soho的春天街上(spring),虽然场子很小,但地点很好。热图+春天+年轻人,一幅很美好的样子。 2010年获奖者  Laura Bell作品 《风中来客》 目前已经有三位中国摄影师在这个比赛中胜出,正巧还都认识。一个是沈玮(2006年秋),还有一个是廖逸君(网名Pixy,2008年第二季获奖),最后一位则是在前两日刚刚宣布结果的2010年度比赛中胜出的隋志杰(网名Taca,就是“我在国外学摄影”系列里那个退学的家伙)。 比赛就是个比赛,结果并非绝对正确,都带着评委的观点和各式各样的考虑,但Hey Hot shot里的这些热图作品还是挺给劲儿的,内容也很多元,比如2007年获奖的Nina Berman,是个纪实摄影师,她拍摄战争给士兵的生活带来的阴影,作品会专门选择在征兵季节去年轻人中放映。 Homeland ©Nina Berman Hey Hot shot让我有些异议的是,所有的作品似乎都经过了某种抛光工艺,显得非常工整,又因为展示方式都相同,搞得都像是洗干净泥的萝卜,整整齐齐地摆在货架上,却失去了野性。 说到货架,其实Jen Bekman最出名的还是她搞的一个叫做20×200的活动,她曾经提到:“2007年1月的一个晚上,我忽然想到一个公式:限量版本×低价格+互联网=每个人的艺术”。 20×200就是这么诞生了,出售的都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每个作品限量200张(尺幅很小),价格仅仅是20美元。此外,每个作品都又三四个尺寸,大约是这样一个排列:11″x14″寸的500张,每张50美金, 16″x20″ 寸的 20张,每张200美金, 20″x24″寸的50张,每张500美金, (…) Read more

新鲜视觉以及图游记征稿

这个早上,轻松一下,让眼睛大快朵颐。 (1) 摄影师John Kane最近给Pilobolus——一个用身体来说话的创意舞蹈团体,拍摄了一组由人体组合形成的26个字母照片。6个舞蹈演员和摄影师一起让26个字母鲜活起来。这些照片连同摄影师之前的作品将会出版一本画册。 现在,到英国电讯报网站去,从ABC开始你的识字游戏吧。 (2) 吃了没? 没有食欲? 赶紧到摄影师Mitchell Feinberg的影棚里,带一小片儿面包,保证你在目瞪口呆的同时,可以就着各种食物的色香味,吃得倍儿香。 Mitchell Feinberg的专长是静物,他为顶级品牌拍摄广告,为顶级杂志拍摄插图摄影。即使是一粒豌豆在他的镜头里都是跳跃的。 (3) 想起GOOD杂志里有一个影廊,名为“你的食物定义了你”,摄影师Mark Menjivar把不同人家的冰箱打开偷窥。 三口之家的冰箱 一个单身汉的冰箱 (4) 各位亲耐的读者,您能给我看看你的冰箱么?欢迎把你的照片发过来,我们当下的“图游记”活动是:我家的冰箱。 解释: 图游记:1416一个新的栏目,通过网络,我们借助照片游来游去,分享自己的生活。1416会不定期发布各种主题。 当下主题:我家的冰箱。吃——不仅是填饱肚子,也有其社会学意义,当然还体现了经济脉动。 要求:不仅仅要发来冰箱的照片(一两张),还要写一段文字,没有文字解释的照片是游不过来的。最简单的文字是告诉我们你这冰箱里的吃的是什么,价格如何。 投稿地址:ofpixcamp@gmail.com

动静皆相宜

今天这篇文章说的是静的照片和动的影儿的事儿,它们俩个本来就不是冤家。 (一)摄影师 Vincent Laforet幸福生活 Vincent laforet去年搬家了——洛杉矶,他离热闹的好莱坞更近了,这是他职业生涯的下一个目标,好莱坞的商业导演。 博客A Photo editor上有一篇对Vincent很有料的采访,比如大家最关心的钱的事儿,Vincent透露了他目前的收入结构是这样的: 只有30%来自静态图像的拍摄,而且几乎全部是商业的活动,过去16个月以来,他只有两个媒体的拍摄任务,分别是迈克杰克逊的葬礼和奥巴马的就职典礼。除此以外全部来自动态视频的拍摄。 Vincent 是何许人呢?15岁开始为著名的图片社Gamma和Sigma工作,随后从法国转战到美国,为纽约时报工作了6年,大约4年前他开始从媒体摄影转到商业摄影,一年半之前他开始接触5D MKII,随后开始了自己所认为的最重要的职业生涯的转变——拍摄视频。 目前,他已经将这种高清视频和单反结合的新鲜玩意儿玩得很精彩,以至于在经济危机时刻还工作不断,在他看来,这部分是由于“客户总是希望找到一些新的方案,不但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画面,同时也能满足因为危机带来的预算削减的需要。” 新技术真令人赞叹,在A Photo editor这篇访谈下面的第一个回复是这样的: 各位,我是一个反其道而行的人,我在俄罗斯一个小城工作,拍摄一些商业短片,以前我一直用高清摄像机,但是自从尼康D90出现之后,我发现用这台照相机工作比我以前拍摄的画面质量好很多,尤其是那种现场拍摄,很棒。不知道为何,这使得我更偏好静态的照片了。 (嘿嘿,但愿他不是尼康的广告宣传员。) (二)框框之外的故事 我是一个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人。尤其喜欢刨根问底,一直以来我都对摄影师是如何拍到他们的照片的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 Amadelio这个网站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这家专注摄影的电影制片的小公司目前已经拍摄了三部纪录片,都有关摄影师的工作状态,出现在影片里的并非都是大牌摄影师,比如那个俄罗斯的家伙,但照片很优雅。你可以在他们网站上看片花儿。 我发现,那些一本正经的照片,有的的确是一本正经地拍摄出来的,但也有的拍摄现场很不严肃。 静的照片,只在不到一秒的时间被凝固,这几部纪录片将之前和之后的画面也呈现出来,有意思。

超真实与最真实,戛纳广告节速递

顺手发布刚刚看到的一个消息,来自PDN 2009年戛纳广告节近日公布了获奖名单,下面这个由 Tribal DDB 制作的飞利浦影院电视的广告,被PDN称作最酷,这个链接是youtube的,如果你看不了,可以到这个链接看高清。确实很酷很酷: 这则广告的制作片花在这里。不是CG作品,而是现场实拍。 年轻派摄影师Ryan McGinley为 Wrangler牛仔裤拍摄的广告,获得了平面广告的大奖。据说,这则广告的拍摄过程甚为疯狂,他们在新泽西用了两个晚上,拍了12个模特,捏了5000张照片。(1416过往介绍) © Wrangler / Photo by Ryan McGinley 这两则广告也很有趣,第一个,是超真实,现实无法企及,第二个则一反常态,改变影室大片的时尚摄影风格,Ryan上场,以他惯有的疯狂作品,横扫现实。但无论是超真实还是最真实,这两个极端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广告要做什么?一位广告人给他的同行这样的建议: “你必须从视觉上绑架人们,你的工作就是让他们能够驻足停留。媒体充斥着一片视觉噪音,你必须叫得比谁都响。

Fashion!

Alexey Brodovitch。 这个名字在时尚、设计领域常常被提及。他在Harper’s Bazaar做了20年艺术总监(1938-1958) 偶然看到一段他和摄影的渊源,在网上随手检索了一下,立刻被迷住。 1934年,Bazaar总编辑在一次艺术总监设计展中看到了Alexey Brodovitch的作品,一起喝了十分钟的小酒,晚上,Brodovitch就正式签约成为艺术总监。 大胆留白,页面编排如同电影画面效果是Brodovitch的标志风格。他对页面之间衔接的流动性效果非常着迷,编排的时候会把杂志页面放到地板上,连续起来观看,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感觉。这种对动感的追求也体现在他自己的摄影风格中。他曾拍过一个芭蕾专题,1945年出了一本画册。 Brodovitch开办设计工作坊,这使他成为一代时尚摄影师的宗师。他鼓励年轻摄影师使用虚化的和非正规的手法拍摄。“他教我敬畏不可知的世界”、“他使得我了解,如果在取景框望出去是一张熟悉的照片,就永远不要按下快门。” 上他课的学生都太有名了:Diane Arbus、Richard Avedon、Bruce Davidson、Robert Frank Saul Leiter。这些人尽管并没有都走上时尚道路, 但他们不仅吸收了Brodovitch的美学观念,其中很多人都为时尚杂志工作。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时尚不在影棚,而是在街头,在生活之中。Robert Frank曾为Bazaar工作,Vogue的艺术总监雇佣William klein和Bruce Davidson拍照片,Marvin Israel曾鼓励阿勃丝与Esquire合作。 我是多么希望能够瞧瞧他们的照片。

欢迎来到WIN世界

这是一个招兵买马的帖子,不过故事要从头说起。 上周,在纽约SOHO区的一间工作室里,我见到了摄影师Hans Neleman。他的样子很像Virgin的总裁,那个总是不断折腾各种新鲜游戏的家伙 ,但工作室里的男男女女却都一个个和蔼可亲,没有丝毫文艺青年的范儿。 工作室一角 Hans是个特能说话的人,我喜欢这种人——聊天的时候就可以一直歇着。他很快速地总结了自己的摄影生涯:“我拍广告,大招牌上都是我的作品,却没有我的名字,我开始搞艺术,进了画廊,出了名,突然发现谋生是个问题,于是我又重新开始做商业摄影师。” 在商业领域已经小有成就,Hans最近再次转型,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WIN”, ( worldwide image navigation的字首缩写)。 用一句话来形容WIN——它是一个商业图片库(stock photography),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WIN的网站的印象,当时我觉得它完全没有出路,因为商业图片市场已经被两种势力垄断:上游是Getty和Corbis两个大佬,下游是Istockphoto这样的微利图片库。职业摄影师进入上游领域,业余爱好者则从微利中牟利。 但是Hans却切入了中间地带,他有很新鲜的理念,我完全被他说服了,WIN是这样的: 1,商业图片库里的照片是对各种抽象概念的视觉解说,比如“自由”,“失落”,“活力”,这些概念会用到商业广告的行销中,但旧式图片库的视觉解读方法已经显得非常老套,迫切需要革新。 2,WIN的摄影师大多都是年轻人,他们没有任何束缚,他们自己本身就是广告的目标客户。 3,WIN有一种“当地时间”的概念。他们培育摄影师,而不是简单接纳摄影师,对一些商业摄影不发达的国家来说,摄影师缺少的不是视觉,而是商业摄影的基本概念。WIN在当地开设的培训班帮助摄影师了解商业市场。他们的网络已经铺设到秘鲁、俄罗斯、阿根廷、印度、巴西等这些本土商业摄影师欠活跃的地区。 4,WIN把图片库变成了一种有社区感觉的“图片社”,摄影师可以借助WIN的网络互相了解和促进。 5,Hans与摄影器材厂商有着良好关系,考虑到一些欠发达地区摄影师面临的器材瓶颈,他为WIN的摄影师准备了相机和专业灯具。 6,WIN要找的摄影师其实就是Flickr中最为活跃的一群人,他们肆无忌惮地拍摄,视角完全超乎你想象。我看了一些Hans喜欢的作品,有个18岁男孩,照片拍得非常神奇。这群人拍照时的自发感觉,职业摄影师难以相比。 7,WIN为热爱摄影,有视觉天赋的“文艺小青年”们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进军商业市场。WIN和corbis和getty有供货关系,地处纽约则与各种照片买手关系熟络,同时还把一些优秀摄影师推荐给画廊。 哈,我似乎已经成了WIN的推销商…… 其实,在camp和各种私下途径里,我见过很多照片拍得很有意思的年轻人,大家一直在谈论“艺术”,然后就是叹息,WIN让我转换了思路 ——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谈“商业”,让这些新鲜人类给商业摄影也带来革新?这是WIN让我感到兴奋的原因。 Hans的WIN在中国还没有摄影师。你有兴趣参与么? 1,Hans的商业摄影概念,不是图录摄影,而就是生活中有趣,有视觉新鲜感的照片。整理一下你的照片。 2,进入商业图片库,意味着去卖你的照片,双方是利润分享,你准备好了么? 3,看一下WIN的影廊,那里的照片是不是你喜欢的。 4,点击这里,发作品给Hans,介绍你自己。 其实那天听到的最有趣的故事就是一个用傻瓜相机拍照的哥们,一直和Hans哭穷,Hans给他发了台相机,却从来都不见他用新机器,还是那台傻瓜相机。“估计他已经把相机给卖了。”Hans乐呵呵地给我讲这个故事,一点儿都不心疼。 (…) Read more

马格南味儿的时尚

马格南每年都会做一本大书——《时尚杂志》(fashion magazine),Bruce Gilden、Martin Parr拍过,Alec Soth拍过,最近的主厨则是Lise Sarfati。这些人的风格其实都和所谓时尚不沾边。这几本所谓时尚杂志也让不少时尚圈中人恼怒,毕竟,那些时尚大片都是一大帮人前后簇拥着,那么那么那么拍出来的。 伴随着《时尚杂志》里发出的这不是时尚的时尚的声音,马格南的大叔们继续吹响进军的号角,本周《纽约时报》杂志推出特刊《伟大的演员》,标题旁边是一行红字:没有发型设计和化妆 此次上场的M图片社摄影师是以拍摄战争起家的Paolo Pellegrin,他用报道摄影的手法拍明星,将他们置于生活和工作环境之中,用“战地摄影”的构图展开拍摄,唯一不同的是,在后期用时尚摄影的手法对照片进行润色处理。最后的作品在我看来虽然还是有些过于甜腻与做作,不过还是蛮有趣的。 另外,推荐看这期法国网络摄影杂志Purpose,本期主题是《童年》,不光照片超好看,音乐也特好听。

究竟有多差?看看照片吧

欢迎参加一个名为Annie Leibovitz最差照片的评选——安妮女士,这位红透半边天的赚钱机器,最近遭遇到了一些麻烦事儿,不过,也许这些把她推到舆论的浪尖上的新闻,不过是让她更出名罢了。 Annie Leibovitz给意大利著名的咖啡制造商Lavazza拍摄了一套2009年照片年历。这家公司向来邀请大牌为他们拍摄广告,之前参与的摄影师包括Helmut Newton, Ellen Von Unwerth 和 David LaChapelle。作为一位品牌经营能力超强的摄影师,Annie Leibovitz无疑已经成为时尚摄影领域里的老大——从女王到LV,她霸占了顶级的拍摄任务。因此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了今年的“咖啡摄影师”。 现在全套作品已经出来了,Lavazza为此特地做了一个网站——这个和LV的运作方式很相似,现在特流行这个——现场的片花,视频,硬线条的Annie现场指挥与布局,搞得如同一个投资巨大的好莱坞大片的拍摄——这才能衬托出名牌产品的气派。 但是照片怎样呢?已经有人开始骂了,他们拎出这张照片,指出:这是一张品味极差,没有品味,乏味(非常非常乏味),卖弄,模仿,虚假,涵盖这一切缺陷的照片,在这张照片里,没有任何风格,色彩弄得太过分而毫无吸引力,一个似乎吸引人的模特但是却毫无吸引力。(看看她的腿,她的表情,我的天呢。)一个非常糟糕的创意,过度地后期制作,一个虚假的背景,和前景里在影棚里拍摄的照片毫不搭界。。。。。 Pdn在报道这张“糟糕”的照片的时候,似乎已经不知道用什么形容词,只是说:有多糟糕?看看照片你就知道了。他们同时还号召读者去看看月历里的其他照片,评选自己认为最差的。 Annie的糟糕事情还不止于此,她最近输了两场官司,判决她赔偿一个化妆师和一家灯具厂商七十八万八千美元,因为她没有付给对方合同规定的摄影服务费用。从这个巨额的赔付中,你就能推算出她所完成的拍摄任务都有着巨额的预算。 Annie Leibovitz为什么这么出名?她拍摄的人像究竟好在哪里?翻开Annie Leibovitz早期的摄影历史,你就会知道,当下这些所谓的“时尚大片”的风格,皆起源于她当年的创作,她挑战按部就班的环境肖像的拍摄,拍摄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将名人置于不可思议的环境之中,除了她无人能够让黛米摩尔捧着大肚子拍摄裸照。 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下的Annie Leibovitz更可以为所欲为地拍摄,她有钱,有庞大的制作班底,有强大的数字技术支持,任何她想象出的场景都可以制作出来。不幸的是,随着她的法力越来越强大,她照片的魔力却逐渐褪去。Annie Leibovitz不再是滚石杂志的那个先锋摄影师,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求,恐怕只能浇灌出恶之花。

时尚宠儿

美国有线电视频道 Bravo最近推出一个真人秀节目“Double Exposure”(双重曝光),聚焦摄影师组合Markus Klinko 和Indrani。两个人之前是一对情侣,后来分手,但是在工作上仍旧是一对搭档。Indrani之前是模特,她的工作主要是担当艺术指导以及负责照片的后期制作,而Klinko则完成拍摄的工作。    这对自身就具有明星相的摄影师,目前在时尚界炙手可热,“双重曝光”这个栏目,显然很具有卖点,它跟踪这对摄影师拍摄名人的台前幕后的过程,满足了观众对名人的好奇心——光鲜亮丽的照片背后是什么。为世界一流明星、有钱人以及公司企业的拍摄是怎样的感受,在一次访问中Indrani提起了他们接百事公司的活给乐队“命运之子”拍摄的故事,百事公司那边一下子来了将近50个家属和孩子,“我们不得不给这些人拍摄了大量的和明星的合影,但是这也没有办法,他们出钱了,他们可以提出任何要求。”当客户出二十万让你完成一个摄影任务,似乎他们提出任何要求都是合情合理的。   混迹于这样一个浮华社会并非是易事,不少人也对这对搭档颇有微词,有人在论坛中指出,他们非常自私,和他们工作感觉相当糟糕,他们手下的实习生连续工作24小时也得不到任何报酬。   当下,时尚大片已经不是拍出来的,照片本身根本无法满足名人和时尚机器对完美形象的追求——这是他们盈利的砝码,所以有人称他们是最佳“造影者”(image maker)。美国摄影杂志曾有过一个报道,揭示了这位搭档如何为V杂志拍摄大片,题目是:照片背后你永远不知道的故事。你可以点击图片中的数字观看每个步骤背后摄影师的工作,在这张图片里,男女模特、场地选择,灯光设置,服装道具,这一切似乎都不属于“摄影”的工作,却是造影者制胜的武器。  

笨笨的努力

早上看了德国的Stern杂志发表的摄影师Mathias Braschler & Monika Fischer 组合拍摄的“中国人”,我猜想很多人都不会喜欢他们这组作品,cfp的图片编辑崔劲辉就提到,“有人说,照片中的中国人看上去都“不太高兴”,这样不太好;有些人说,外国还是在带着有色眼睛看中国,他们选取的都是底层的劳动者。” 其实我对这些照片的第一印象是——二流摄影师的作品。(我很反感这种为摄影师们分流分等级的说法,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暴力的专权式话语方式。这种粗暴的把人分类的说法令我感到恐惧——这是tintingwong的留言,他说的是对的) 不过,当我浏览了这个摄影师的网站,观点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对摄影组合一直在做肖像方面的体裁,他们拍摄了“东德人”、“瑞士人”甚至还拍摄了“美国人”,这些题目简直能够吓死人,但是他们却用最简单的思路切入,操作方法一成不变:找这个国家各种典型身份的人,甚至是满足人们刻板印象的那些人物,比如瑞士就是滑雪者,美国就是牛仔,中国则肯定是农民工、新富,然后寻找一个典型环境,用足灯光,用影室肖像的拍摄方法,拍一张很严肃的照片,就这样持续不断地工作。上面我们看到那个中国人系列似乎就是他们的最新作品。 中国人绝对不会这么干,脑袋瓜一转就会觉得这种方法太笨,实在太乏味了,如同一个月天天吃方便面。 但是Mathias Braschler & Monika Fischer 却仍然算得上是成功摄影师,他们在欧洲的展览出版工作都很顺利。 美国人的画册和作品 我一开始不喜欢这组照片,就是因为这组照片太笨,表面化地结构中国人,明显的人造光的痕迹,都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但是看过他们的全部作品,在他们的网站上也发现一些他们对自己作品的定位,比如提到自己的“美国人”系列的时候,他们说这是一组“photo essay”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图片故事。 这就对了。其实,千万别拿桑德的《德国人》和这组照片相比较,他们完全是在两个不同领域展开工作,这组东西是标准的为杂志拍的活儿——悦目、有一定信息量、可以快速消费——他们做的是产品而不是艺术。 我的阅读和摄影师的作品产生了对接之后,我开始有些钦佩他们这种“笨笨的努力”,比“聪明人”要强,那些想做艺术的,都摆出了要一鸣惊人的架势,结果是,出了很多点子艺术家,但缺少了把简单工作做好的精神。 这个摄影师还有一个系列,我觉得还挺不错,就是<球员面孔>,都是球星的大脸,摄影师说“所有人都爱足球,你看这些人,不分宗教、种族和国籍,在球场上,人们只关心他们怎么踢足球。”

周一消息树

食物和水 去四川之前在北京见到了我以前上学习班的老师Reza,他给我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童年的诺言——巴黎北京的火车之旅。这是他对自己儿子的一个承诺的兑现,当年他忙于工作的时候,曾经许诺,在儿子15岁的时候,要带他周游世界。如今旅程已经开始,父子两人先从巴黎飞到北京,然后将一路乘坐火车返回巴黎。这真是一个超级美好的故事,爷俩现在还在中国旅行,如果你看到一对头戴绿色军帽的可爱的父子,那就是他们。 回到“水”这个话题,早上再次看到Reza的名字,他获得了Prix Pictet摄影奖的提名,这是关注21世纪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奖项,今年的主题是“水”。全球43个国家的200名提名摄影师参与了角逐,最后有18名摄影师入选,我很喜欢这个展览,因为像这样的命题作业很容易形成一种千篇一律的表达,但是这18位摄影师却展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从报道到艺术,体裁多样,形态各异。 有两位摄影师的“水”都来自中国,分别是Benoit Aquin对中国沙尘暴的报道以及 Edward Burtynsky的三峡。 18位摄影师的展览在巴黎举行,到10月底的时候,获得大奖的摄影师名单揭晓,他会获得十万美元的奖金。 再来说说食物,你吃早饭了没? 如果没吃,那么就来饱饱眼福——这个展览其实就是有关“眼福”这个话题,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各种包装精美的商品,照片中显示的食物的样子,其实都是一些“超真实”的图像,是为了让你的眼睛愉快,至于胃口能否满意,那你需要打开包装来看一看。 这是德国一家网站的创意,他们把一百种食物的外包装,食物照片的细节以及真正的食物照片放在一起做对比。最后的结果非常有趣。当然,也不能说广告照片完全扭曲了现实,但是最有趣的地方恰巧就在真与非真之间那很微妙的差别。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