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Flickr成了“超级女生”

这是哪跟哪儿呀。 getty和flickr刚刚签署了一项协议,getty的图片编辑将从flickr里挑选合适的摄影师,然后向他们发出邀请,这些人可以成为getty的签约摄影师。这不就是把flickr当作一个摄影选秀活动嘛。flikr-getty摄影师即将诞生。 具体的新闻点击这里和这里。

周末话题:你卖得最好的照片是哪一张?

Photoshelter的图片库摄影师网络学院对一些摄影师展开调查,询问他们卖的得最好的照片是哪一张,答案非常有趣: “我卖得最好的是一个专业厨房里的大厨的照片,大厨是最近的新星,似乎最近被讨论得特别热闹。这张女孩的照片也卖得非常好,我觉得那是因为这张照片包含着一种自由的感觉——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让你也浮想联翩。” photo by Andrea Wyner 一个拿着豆荚的小男孩!这照片已经有些过时了,但是仍然卖得非常好。这张我在一个冰冻的天气里拍摄的布鲁克林大桥的照片也卖得不错,我就是那么按了一张然后赶快走回家,因为太冷了。然后就是那么几秒钟的时间后,我就把它卖了一万美元! photo by Eric O’Connell 就是这张照片吧,一个年轻女孩跳起来,头发飞舞,背景是蓝色的天空,它总是不断地被卖出去,大概每个月卖一次。 photo by Nancy Ney 其实是我自己的照片——我把相机都设置好,然后让我丈夫去按快门,这挺怪异的吧,这是我在泰国的一个温泉,双手伸展,它卖了一次又一次——因为看照片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照片中的主角。这张照片的主题包含着奢侈生活、度假旅行、放松、自由的时间——几乎是最吸引我们的主题。不过,很有趣,我也拍摄了同样的以我丈夫为主角的照片,但是基本就没有卖出去。我想女性比男性的照片好卖那是因为她们更容易得到认同。 photo by Inti St. Clair 我卖得最好的照片就是这种超级自然真纯的,反映生活是美好的年轻人的照片 photo by Jon Ragel 继而,photoshelter又给出了图片库摄影师10条你必须了解的图片库摄影师法则 : 10. (…) Read more

人间烟火

大师们的照片,除了挂在墙上,还有很多传播方式,运用得当,乏善可陈的世界兴许会变得更加美妙。 Steve McCurry ,国家地理摄影师+陶氏化学品公司,人元素系列广告(这一系列广告是企业形象广告,没有出现产品,而是把human这个单词的打头两个字母视为“人元素Hu”,强调其公司的人性化色彩) David Burnett ,联系图片摄影师,联邦快递系列广告(与Steve McCurry不同,他是专门为联邦快递拍的用于广告的照片) David Burnett的网站值得一看,你也许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战地摄影师来看待,事实上,他还是一个风格独特的体育摄影师,一直没有停止过工作的优秀的杂志摄影师。联系图片社的网页上有他在杂志上发表的作品。翻着,翻着忽然看到了熟悉的比尔盖茨,他上礼拜退休了,哭了。。。

拍出来的广告

戛纳广告节最近刚刚落幕,得奖作品在网上都能看到,令人眼花缭乱。 PDN总结了一下和摄影有关的奖项,并不是特别有意思,因为去看看每一个获奖作品后面的署名你就会发现,第一,每一个作品都是集体创作,而在这个集体创作中摄影往往处于末端的环节,第二,广告都很有创意,但是里面的摄影元素都很没劲,大都是些行活儿。就拿著名的安妮列伯维茨来说,她给路易斯维登拍摄的广告也得了个铜奖,安妮已经够大牌了吧,她的名字照样署在主创人员的最后一位。所谓“广告摄影”这种说法,我觉得越来越可疑,因为似乎没有几个广告是真正拍出来的,摄影师犹如流水线上的一个小螺丝钉,不仅工作枯燥,还很容易被替代。这其实和整个摄影界的气氛有共通之处,拍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少,“做”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 真正完全靠摄影来撑着的恐怕就只有上面这个博朗的广告,由三张经典人像摄影作品构成,没有别的噱头——眼睛、鼻子、胡子你只能仔细看这些。无论对于广告的设计者还是摄影师来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都是一种挑战。我特地去瞅了瞅摄影师的其他照片,Ralf Gellert是个德国人,的确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活儿特别的精致,他还有其他不少此类广告摄影作品。 中国也有一组东西得奖,就是那个看上去让人眼晕的阿迪达斯广告,但是,插画作者的名字排在摄影师后面很不地道,我忘记从哪里听说的,说插画师画到最后几乎吐血晕倒,这作品都快成行为艺术了。

“库存”中国

昨天提到了微利图库,图库实际就是存储图片的仓库,弄一大堆“货架”,分门别类存储很多照片,这些货品主要发给广告商,印刷宣传册,做广告都有需要,当然也会发给一些媒体,描述生活方式、旅游、地理也都用得着。新兴的微利图库则完全依靠群众力量,他们用小数码武装自己,勤勤恳恳地工作,便宜是他们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但是随着微利图片进入主流媒体,也许会引发图片价格的下跌,一旦人们习惯了便宜的照片,再想把价格抬高就会变得相当困难。 图片库里放置的不是新闻图片,那些东西是易碎品,存不住,必须不断更新。图库里的照片总是需要带有一些永恒的主题,男人、女人、爱情,等等可以反复售卖,当然它们也要应景,把握时代的脉搏,比如即将到来的奥运引发了中国热——JIM ERICKSON是一家小图库的老板,下面就是他如何拍摄中国题材,为自己的仓库“备货”的故事: 图库网址:www.ericksonstock.com 制作团队:中国和美国一共15人。 拍摄时间:包括旅途花费时间在内一共28天 最后获得可出售的照片数量:3500张 此图库位于加利福尼亚,一共有21名员工,为了保证不断有新图片充实库存,图库的工作人员经常要进行头脑风暴,寻找新的选题,每个月有两到三次专门的拍摄. 关于此次中国的拍摄,他们在2006年12月开始筹备,组成了一个12人的团队制定拍摄计划,最后在2007年4月来到中国,呆了28天,一共拍摄了31个场景,地域跨度包括上海、北京、中国南方等地,拍摄了300个模特。 Erickson认为他们要做的是拍摄出最好的关于中国的图片。 通过接触,他们选择了一个中国公司合作,这非常重要,因为存在文化隔阂,他们不仅仅需要翻译,同时也要有人解释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捕捉到被摄者的真实反应。 此外,Erickson认为本土团队在拍摄场地的选择和联系上,也很有帮助,比如在银行和工厂拍照,他们知道应该联系谁,同时也能指出哪些是违反规定不能拍的。比如,他们的团队想拍摄一张俯视上海地平线的全景图,但是因为政府限制,这是拍不了的。 Erickson本人在来之前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关中国的影像质量并不高,他一来到中国,立刻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当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发现在这里拍照片很难,因为这里的文化很保守。”他谈到:“”人们并不知道我们要干什么,对我们的摄影工作很疑虑,因为这是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另外模特也不好找,中国人都很保守,我们的图库主要关注情感和生活方式——是人们活生生的生活,要在中国拍到这种东西,是有些困难的。” Erickson在中国的工作角色是主摄影师和创意指导,他们还有另外六个摄影师,一个视频摄像师。在每个场地都会搭建两到三个背景。一天开始的时候,团队凑在一起制定拍摄计划。这个计划并不是一些具体的行为动作等构图上的设计,而是对所需要拍到的情感的设计。在每个环境中,几个摄影师将会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记录。有的时候,当把相机设置好了之后,他会将之交给模特自己去拍。 “回过头去总结我们这次行动,也许我们可以把团队的规模弄得再小一些,这样相对投入的资本,产出的效率会提高。但是这是我们第一次,这个制作规模实际还是很理想的。” 点击这里看更多erickson拍摄的中国照片:

埃迪亚当斯

埃迪亚当斯(1933-2004,Eddie Adams)是另外一张著名的普利策获奖作品——《枪杀越共》(1969年获奖)的作者。这片子大家也太熟悉了,无须做更多解释。 想起说埃迪亚当斯,并不是特别为了和昨天的文章凑成系列。这是因为刚刚在网上看到一个他作品的回顾展,令我非常吃惊:这个展览由一个画廊举办,埃迪拍摄的《枪杀越共》这照片的前后两个瞬间都同时展出,所有作品下面都由一行小字:欲购买请与画廊联系。 埃迪亚当斯于2004年去世,如若他在世,绝对不会干出这件事。《枪杀越共》这张照片并没有给他带来如凯文卡特那样的公众舆论的压力,但是他自己却因此内疚了一辈子。 他在给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 将军杀了越共,我却用相机杀了将军。静态的照片是世界上最有力的武器。人们相信它,但是照片却常常撒谎,因为即使没有任何篡改,它也只是讲述了事实的一半。 这张照片没有说的事实是,假如你在那个时刻,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处于将军的那个位置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抓住了一个可能炸死两三个美国人的所谓坏人,你会怎么处理? 亚当斯事后以个人的名义向将军以及他的家人道歉,而这个将军也一生都伴随着人们的唾弃。他一直对自己因为这样一张照片出名而耿耿于怀,他说自己曾经拍过48个越南难民挤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小船里逃往泰国的场景,这张照片以及相关报道让美国总统卡特接纳了二十万越南非法移民。亚当斯因此获得了罗伯特卡帕奖,他说:“你看,这照片做了一些好事,但是没有伤害到任何人。” 不断地拍摄战争与灾难逐渐让他厌倦: 有一次,我拍摄一个在饥荒中垂死的孩子。我不得不一面把相机对准孩子,同时把头转过去。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到他们的痛苦,我不得不一次次的哭泣,但是我除了拍可恶的照片却什么都帮不上。就只有照片。 随后亚当斯开始逃避给自己带来噩梦的世界,他专心于拍摄肖像,直到去世前一年还在拍,同时他还办了一个培训班,每年都有大量年轻人从这个班上受益。 所以,这个名叫“用相机武装自己”(armed with a camera)的展览肯定违背了亚当斯的意愿,那张他永远也不敢挂出来的普利策得奖的照片,如今挂在画廊里出售,亚当斯的在天之灵该会叹息吧,这个展览应该叫“用金钱武装自己”(armed with money),这是当代摄影师生存现状的一个折射。

“混”在Istockphoto

前两天在北京见到上海的Cantsing,和他聊了一大堆关于istock的事儿,搞的我也蠢蠢欲动,特别想到istock里面一试身手。这个全球最著名的“微利”图片库(最低价格是1美元),吸引了大量的潮流人士在其中奋斗,那并不是一种纯粹为了赚钱的感觉,也宛若一场智力游戏。我约cantsing写一下他玩istock的感受,据说在里面混的中国人不多,他很快就给我发来了稿子,看了之后我更加蠢蠢欲动: We Love Istockphoto! 作者:Cantsing 数据 3000000张高品质的图片,40000位遍布世界的摄影师,单张10000次的下载量~Wow!数字最能证明一切,我们来看这三个数字证明了什么。首先,设计师们热爱Istockphoto,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图片超市,照片,插画,Flash,视频,应有尽有。其次,摄影师们应该热爱Istockphoto,因为在竞争和挑战的同时,他们得到了可观的收入,这里还有一个数字,去年,Istockphoto向摄影师支付了$20.9 million的版税,作为摄影师或者摄影爱好者的你,不想来分一杯羹么? 当然,以上都是一些宏观的数字,作为一个小社会的一员,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其他同行们的隐私,也就是收入。这个怎么看到呢?嘿嘿,伟大的无聊的istock发明了各种比赛,不同的级别都有不同的比赛,用以鼓励选手们向下一个级别努力。而参赛各位选手的上传和下载数据,都可以在www.istock-apps.com看到。下面公布一些选手的成绩: lisegagne同学近380天的下载量是224753 yuri_arcurs同学近32天的下载量是29797 这两位拉风的同学是istocker的偶像级人物…参加的是Top istocker比赛 再看看普通人 Angelika同学近55天的下载量是511 ChristopherBernard同学近55天的下载量是900 这两位都是随意挑选的总下载量在5000以下的istocker。参加的比赛是Unlimited 2008。 最后看下可怜的我自己… i3_lu同学…最近42天,下载量74…当然,我参加的是最低级别的比赛,race to bronze。 社区 Istockphoto的摄影师大多不是全职,而是来自各行各业,并且遍布全球,这就造就了一个多元化的社区,也就是Istock的论坛。在论坛的各个板块里,各种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多热心人的解答。iStockphoto Discussion主要讨论各种与istock有关的事件,比如近期的首页文章,以及一些新闻。Support/Guidance & Quick Help就是求助的地方,新人一定要常来看一看,有什么不懂得可以在这里发贴。Image, Illustration and (…) Read more

corbis和getty

“他似乎有一双能够看穿未来的眼睛,15年以前,当我们大多数人还在用胶片的时候,比尔盖茨的corbis图片库就已经开始囤积大量的数字图片。”比尔盖茨最近接受访问,非常罕见地谈起了他的图片库生意,这让CNN发出了以上感慨。 当然,CNN也不断提到,corbis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被getty压着,全球最能赚钱的图片公司不是corbis而是getty。但是近日图片行业有一个惊人的消息正在散播开来,由于业绩急剧下滑,getty的股价已经跌倒当初最高点时的四分之一,目前正在市场上寻找买家整体出售,这家公司2007年盈利下降了30%。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大量廉价图片的出现,甚至包括手机图像的大量应用给getty带来的冲击。 但是,比尔盖茨似乎仍然看好他的corbis,最近corbis还发布了一个很令人叫绝的平面广告: 广告文案是这样写的:在corbis上搜索“水”,你会得到205498个结果。

消息树

照片辛迪加 看资料接触到“照片辛迪加“此说法, 小小的研究了一下,发现将图片社定位于辛迪加组织还是挺恰当的。 参加辛迪加的各个企业虽然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性,但是,它们商业上却已经失去了独立性。 最近,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和商业图片社Onrequest结盟,由OnRequest负责独家代理马格南摄影师在北美地区的商业广告拍摄工作,以及非独家代理全球的商业图片拍摄。 马格南图片社的负责人认为这家公司在商业广告工作的拍摄方面拥有一流的制作体系以及一流的制作团队。 OnRequest原本是一家俗套的普通商业图库,在创新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他们的原有经营模式变得落伍,随即风头一转变身为一家专门承接广告摄影的拍摄任务,以及帮助大企业拍摄公关照片、为其建立图片资料库的新型商业图片公司。从守株待兔到主动出击,不得不说,这个转型真是巧妙。 在pdn对此次两家公司合作的报道中谈到, 马格南的图片社的摄影师其实一直以来都在拍摄商业摄影作品,从而补给他们的纪实摄影项目的拍摄。 马格南在新世纪已经变得越来越现实了,他们抓住了新媒体的发展机遇,推出了动感马格南,他们借助图片社成立50年的机会,不断造势,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而这一次和OnRequest的合作使他们不但保持了血统纯正,同时也帮助摄影师从商业摄影拍摄中谋取更多的利益。 融合(或者说是杂烩?),已经成为现在这个时代的潮流。 还是说说“辛迪加”。图片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英国的DJ Clark曾经谈到,从前,我们的照片都是由最热爱照片的人编辑,他们精心选择每一张影像,他们尊重摄影,今天,我们的照片都是由商人来编辑,他们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被选中的图片总是那些简单直接,即使个儿不大也能在屏幕上都能熠熠闪光。可以说,各种各样图片社的出现,首先割断了传统的摄影师和媒体之间一对一的商业联系,迫使摄影师必须依附图片社生存,随后逐渐剥夺摄影师讨价还价的权利,剥夺其对内容的控制权,最终让图片彻底成为一种商品。 如果布列松泉下有知,兴许会反对此次合作。别忘了马格南的成立初衷,几个毛头小伙子血气方刚地要同一切剥夺摄影师权利的现象斗争,他们要成立的是“自己的”图片组织,保护照片的版权所有,控制图片在报纸和杂志的使用,拍自己的东西。 人心不古,摄影师这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庞大的照片辛迪加们吞噬。

豪华阵容

误打误撞进入了一个网站,似乎是一本杂志,我被里面眼花缭乱的照片吸引住了,还有人用巨型Polaroid 20 x 24摄影机工作,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今天早上起来研究了一下。 OPUS是一个体育画册(姑且这么叫吧)出版公司,他们的出版物皆是豪华产品,如何能够称之为豪华呢?首先OPUS的选题都是热点,比如曼联大帝,美国超级碗,阿森纳球队,F1赛事等等,其次,画册里有涉及体育明星的亲笔签名,所以都是限量版,第三,每本画册的制作跨度时间长达两年,文字和图片工作者都是精英,且画册的尺寸巨大,就拿阿森纳特刊来说,厚度是850页,每页的面积是半平方米,里面还附有三页特别的插页,延伸开来宽达二公尺。第四,画册设计制作一丝不苟,由于强调画册的收藏价值,因此印刷环节非常重要,照片复制和印刷都由非常专业的人士来监督,其设备也非常先进。 从图片的应用角度来看,OPUS的系列刊物非常重视给予读者视觉上的最佳享受,据称,他们在制作刊物时候图片编辑精英团会研究所有相关的资源,包括档案以及私人收藏品,挖掘最罕见的画面,甚至从未登刊过的照片。 除了画册,OPUS还出售由体育画报摄影师Walter Iooss Jr. 所拍摄的运动员巨幅宝丽来照片。 这样一本刊物您觉得出多少钱合适呢?瞅了瞅,4000美金是起价。 这公司可真会赚钱的。他们的网页还有中文版,估计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装备秀

以拍摄体育和生活方式为主的美国商业摄影师chase jarvis最近在自己的博客上秀装备——哦不,其实人家是在教大家如何在外出拍照的时候给器材打包。 Chase一共准备了两段视频,一段是高级的,长度为三十分钟,一段是基本的,是十分钟。下面链接的就是10分钟这个短片。片子拍摄的地点是这个商业摄影师的器材库,Chase和他的助理先分别展示了他们相机包、闪光灯和附件包以及计算机装备包里的内容,然后讨论了他们的打包心得。 Chase的商业摄影工作不但包括拍摄静态照片,同时也要拍摄动态视频文件。他不断在博客发布此类介绍自己拍摄技巧的视频短片,这让他的粉丝疯狂,同时也向客户展示自己的实力。这一品牌塑造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时代的优势,可谓一举两得

Flickr:最大的免费图片库?

是不是应该在《图片编辑手册》的第三版的图片库资源中郑重加上: www.flickr.com,特点,照片种类繁多,视觉新鲜,可以免费使用。 互联网上有一个创作共用约定(Creative Commons),根据这个约定你可以在保证署名且非商业用途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作品。作为flickr的用户,将自己照片的授权设置为CC授权,就意味着象1416教室这样的blog就可以自由使用这些摄影作品了。 最近,著名杂志《经济学家》的网络版也开始把目光投向flickr,这一方面出于节约成本的需要,因为网络版的图片需求量很大,而且更新速度快,于是杂志便从flickr相册中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另一方面,目前flickr的照片还只是应用于经济学家的blog和一个叫做记者日志的栏目,杂志的负责人认为flickr里的那些生活化的照片和这两个栏目的定位正好吻合。 这就是经济学家网络版使用的一张照片,署名和来源非常清楚,能够免费用这么好的照片,实在是幸福。 但是也有一些人对这种行为表示质疑,因为尽管经济学家网络版是可以免费浏览的,但是文章的内容仍然给杂志带来广告收益,这是否有悖于CC的规定,不过也有不少flickr用户发现自己的照片被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杂志使用而感到欢欣鼓舞,他们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告知这个好消息。

照片DNA

最近,佳能公司正在为一些照片做亲子鉴定。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您的照片就是您的孩子(这个比喻虽然粗俗,但是还算形象),如果孩子被人家拐走了,或者被你自己贩卖了,相机生产商则可以通过提取照片的DNA确认您和您孩子之间的血脉关系。 说得过于玄妙了,其实所谓照片DNA就是数码照片的拍摄数据,也就是相机的型号、当时拍摄的一些技术参数什么的。不过,不要小看这些数据量,在一些关键时刻它们就会出卖拍摄者。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在新版的哈里波特小说还没有出版之前,一些关于这本书的数码翻拍照片就在网上开始流传,这让出版商非常恼火。如何才能揪出这个泄密者,佳能公司参与了侦破过程。很快,一些数据被揭示出来: 1, 照片是用佳能Canon Rebel 350型号的机器(很可能是350D)拍摄的,这款机器是佳能三年前的产品。 2, 三年期间主人曾经清洁过或者修过这架相机 3, 这台相机是在美国或者加拿大出售的,因为这种型号没有在世界其他国家上市。 4, 一些论坛上流传的消息,最后的鉴定结果这台相机的编号可能是560151117 这个编号一出来就很吓人了,每个编号都只对应一架相机,如果购买者当初进行了登记的话,很容易便可以查出购买者的身份。 你在网上发邮件,如果内有不妥之词,网络公司很快就会把你供出来,你在手机上发信息,如果内有不妥之词,电信公司也会毫不犹豫出卖你,现在如果你拍照片,内容违法犯罪,相机生产厂商也会告密。哪里有什么虚拟世界呢?还是老老实实做“人”吧。

一周一周

混搭一周 今天的一周新闻回顾给各位展示的是一些你绝对想象不到的组合,这些混搭的摄影,有的让人感慨,有的则让人哀叹。 1, 飓风照片+香烟广告 近日揭晓的戛纳广告节中,Neogama/BBH广告公司的一则禁烟广告获得了金狮奖。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广告中的照片使用的是著名摄影师Robert Polidori拍摄的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的影像,该公司试图用这些灾难过后的照片提醒观者——你的身体就是你的家,吸烟会毁掉你曾经有的一切。 有人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些照片以博物馆陈列品的样态出现,但是出现在商业广告中,尽管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似乎将人置于偷窥的境地中,感觉非常别扭。 2,时尚品牌托米+美国摄影师 美国托米集团(Tommy Hilfiger Group)是一个著名的时尚品牌,其创始人Tommy Hilfiger对摄影艺术充满兴趣,他希望给年轻的美国摄影师提供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展示作品,打开欧洲市场,于是从2005年开始了一个叫做“内部”(the inside)的展览。全部作品都是美国的年轻艺术家拍摄,在欧洲巡回展出。目前这个系列展览已经举办了三次,分别是: 超越肖像(beyond portrait) 再想一下(think twice) 噪音(noise) 时尚品牌赞助摄影师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此次活动针对美国年轻摄影师在欧洲的推广,这个目标倒是有一些独特之处。 3,牙科医生+切尔诺贝利 我们可以称Pierpaolo Mittica为意大利摄影记者,但事实上他的职业是牙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让Pierpaolo Mittica1997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对萨拉热窝局势的报道,1999年又出版了科索沃专题,从2002年到2004年他多次来到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报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污染给这一地区带来的灾难。如今,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的新书《切尔诺贝利:不为人知的灾难Chernobyl: The Hidden Legacy》被影像文化网站评价为“一本非常重要的图书”。 这本书记录了切尔诺贝利之后,周边一直被噩梦缠绕着的现状,摄影师有着条理清楚的拍摄计划,文字报道也是他自己完成——非常精彩,而黑白影像的感觉则是尤金史密斯等经典纪实摄影师的风格。这是一部标准的纪实摄影作品,出自一个1971年出生的年轻摄影师之手,难怪它的横空出世如此引人眼球,同时也给从事纪实摄影工作的人们点燃了希望。 点击这里观看20张作品 点击这里了解图书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华尔街篇

有人说爱摄影就别指望赚钱,想钱就去从商,而上周的《华尔街时报》讲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故事——Bruce Silverstein原本是华尔街的一个商人,他却转向了自己深爱的摄影,同样积累了不少财富,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作《从华尔街到沃克埃文斯》,原文翻译如下: 你的职业生涯是否有过急速的转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因为对某一事物的挚爱与激情而转行,并且同时还能够获取丰厚利润开始新生活,Bruce Silverstein就是其中一个。 上个世纪90年代,Bruce Silverstein在华尔街做天然气和电力方面的投资公司,25岁的他已经拥有了7位数的财产,但是他却并未感到幸福:“我生活在深深的痛苦中,因为这些钱并不能给我带来幸福。” 由于积累的家产并不能让他安心退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Bruce Silverstein决定冒险涉足一个新的领域,那是他的挚爱——摄影。2001年,他在纽约开设了一家小画廊,面积为500平方英尺,如今,依靠出售经典大师的作品比如科特兹以及年轻摄影家的作品,他的画廊的面积已经翻了10倍。 改变自己的职业领域,进而追求个人爱好是很多企业家和经理人梦寐以求的事,如果这种激情还能够转化成财富,那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而投资艺术在当下无疑是一个很好盈利机会:一些新的收藏家将艺术品的价格抬至新高。摄影作品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尤其是象Bruce Silverstein专注经营的老照片,1980年代可能几千美金一张,而目前则可能是一百万美元甚至更多。 艰难的行进 但是投资影像艺术并非如此简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耐心以及决断。一方面一些作品的昂贵价格使之可能不适合销售,另一方面寻找和培养年轻而有前途的艺术家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此外,吸引除了大城市以外的购买者也不容易。 Ben Gall也是这样一个企业家,54岁的时候离开了自己原来从事的高科技产业,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西切斯特开了一家画廊,由于他在荷兰出生,因此主要以出售荷兰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为主,但是这个市场竞争太激烈了,西切斯特的12家画廊如今已经只剩下3家,Ben Gall的画廊也在2005年倒闭,他现在弄了一家新的公司,专注于低价格的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同时开了一个专门装裱作品的商店,还开了个咖啡馆,并经常举办音乐party。Ben Gall认为:“如果你试图在大城市以外从事艺术品经营,可能就别指望赚钱干大事情。” Laura Grenning是另一位华尔街分析师,她的运气要好一些,她10年前在纽约州东部的萨格港开了一家画廊,她出售的作品是一些具有古典风格的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都在一千到四万五千美金之间,在开始的头三年里面她也没有赚钱,但是现在她已经扭转败局,正在将自己的业务扩展到雕塑作品。“最后的两年生意很不错” Laura Grenning说,“这样我就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了”,她自己的一些作品也出售出去了。 财富报告 Bruce Silverstein刚刚过完四十岁生日,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业摄影师,其艺术和纪实作品获得过多个奖项并被博物馆收藏,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Bruce Silverstein自己从1993年开始收藏摄影作品,其中包括记录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沃克埃文思的老照片,以及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的的肖像作品,那时候不过3000美元。 一开始的时候,他没有太多的资金,于是从寄售作品开始做起,比如不太知名的纪实摄影师阿伦•西斯坎德(Aaron Siskind)的早期作品,他开创了抽象派的风格。Bruce Silverstein还达成了代售柯特兹作品的协议,柯特兹于1915年至1985年去世期间拍摄的静物、肖像和布达佩斯、巴黎及纽约的街景是很多博物馆的珍藏。 创业开始阶段Bruce Silverstein是唯一的员工,他要设计网站、装裱作品、发邀请函,布展,还要拖地板。而现在他已经有了4名雇员。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