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七天:第七日

悦读七天:乔布斯的最后一张照片 如果按照乔布斯的法则,新媒体世界的逻辑就通畅了。但现在的情形是糟糕的——昨天和几位朋友在一起所聊起的残酷现实——内容生产者是食物链的末端,脑力劳作变得廉价,它容易被拷贝,转发,变得更为廉价。无论是拍照片,写文字,还是做翻译,你那么有创造力,全情投入,却仍然难以以此谋生。乔布斯的itunes却在这种万万不可能的状态下,让人们为数字内容付费,而ipad则是他给纸质王国搭建的一艘通往数字世界的大船。 这大概就是为何乔布斯的最后一张照片(苹果官方网站所使用的,他很喜欢的这张照片)是来自4×5相机里的一张胶片的原因。他为物理世界在数字世界的生存建构法则,他不排斥旧世界所遗留的财富,同时又需要它更有创造力。 “哇!你拍摄胶片” “我觉得数码不是特别适合我们今天的拍摄。” “我同意。” 以上是2008年摄影师Albert Watson接受《财富》杂志的任务去拍摄乔布斯时,两人的对话。但随后乔布斯又补上了一句: “但是,我们已经到了这儿了(数字世界)。” 此后,乔布斯给摄影师一个小时的拍摄时间,这超过他以往给其他任何摄影师拍摄肖像的时间。 旧金山的摄影师们会讲这样一个玩笑——给老乔拍照,那简直就是一个噩梦。在美国肖像摄影师那里,乔布斯是一个超级难缠的被摄对象,这已经不是一个秘密。 Ed  Kashi 摄影 摄影记者Ed Kashi给乔布斯拍摄过大概十次照片,他的助理回忆起一次拍摄的遭遇:“那大概是八十年代末,乔布斯来到拍摄现场,便开始四处挪动灯具,紧接着打电话给纽约的艺术总监,说他要拍一些不一样的。” 助理和摄影师在现场都呆在那里,他说:“乔布斯太有控制欲了,超过我所见的任何人,他要掌控一切,他要说他自己的话。” 这种操控还延展到图片编辑的过程中,财富的前任图片编辑Scott Thode回忆:“这个家伙的不同之处是,他对设计和对故事的呈现方式有很强烈嗅觉。” Doug Menuez在1986到1990期间,拍摄了大量乔布斯在NeXT公司工作时候的纪实照片 另一位摄影师Doug Menuez的遭遇更尴尬,他在1988年为财富拍封面,他的设计是在NeXT办公室的楼梯上拍摄(乔布斯找贝聿铭设计的),但当乔布斯来到现场,便大叫:“这是我见过的最愚蠢的主意!” 然后他嘟囔:“你们就是想卖自己的杂志!”摄影师回了一句:“那你难道不想卖你的电脑?”“ok,那成”,这位怒气冲冲的家伙竟然立刻乖乖地坐了下来。 谈及这次拍摄的感受,摄影师说:“我去过战场,但和乔布斯对垒却让我学会如何捍卫自己的领地。” 回到乔布斯最后一张照片的拍摄现场。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拍摄过程里,摄影师试图用极简的方式拍摄,他认为这是最适合他的,当乔布斯问起摄影师要他做什么的时候,摄影师让他要保持和相机百分之九十五甚至百分之百的视线接触,他说:“你想着前面就是你的下一个计划。或者假想面前有一个试图挑战你的人。” 乔的下一个计划本应是什么? 写这篇文章我非常犹豫,因为里面的故事素材都来自PDNpulse的博客。我希望自己尽量减少做这种编译的工作,我没有任何权力把别人的采访成果以编译的名义转运至国内。我能安慰自己的是,这个博客没有任何广告。但我在想,如果老乔还在,他会不会发明一个玩意儿,让我可以以一美元购买这篇文章的编译版权。 那我会付费的,我的ipad没有越狱,喜欢的app我就去付费购买。我决定严守老乔的逻辑。这是一条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彼此欣赏,真诚支持的道路,扔掉广告,宣传,软文——这些你翻开时下的杂志,满眼皆是的玩意儿。媒体已经被广告和经营部门占领,你想成为他们的棋子儿? 就这一点来说,老乔,还真的很怀念你。

周一消息树

很久没有种树了,打开reader,里面积攒了一大堆种子,头疼啊。 看到英国摄影杂志近期在关注摄影师们如何开发ipad市场,本来1416教室就有一个名叫“the coming of D-day”的系列,今天的消息树也就介绍这个吧。 1.  Michael Nichols app Michael Nichols是一个在业界工作了将近四十年的老摄影师,曾是马格南的成员,随后退出,1996年开始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工作。 但这位老将一点儿都不落后于潮流,近日,Michael Nichols在更新自己的个人网站的时候,采用了新的思路,将之直接搬到了ipad上,做了一个 Michael Nichols app 这个app里包含15个摄影影廊,有超过160张照片,还有一个独家的照片拍摄现场的视频,此外也有链接,读者点击可以购买摄影师的限量版照片和签名图书。 接受英国摄影的访问谈及为什么要把个人网站变成app,这位摄影师说: “自2001年我的网站就没有更新,最近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之进行升级,添加影廊,写图片说明,放上图片故事和视频,就在我即将将之上传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不能再这么做了。我对这个网站倾注了心血,我并不在乎钱,但我想让人们认识到它的价值。” 花四美元购买这个app,读者能得到什么——Michael Nichols会不断添加新的作品,视频,照片背后的故事,之后他还有计划要加上教读者拍照的视频教程。 2.Via PanAm app 荷兰摄影师Kadir van Lohuizen是Noor图片社的创始人,他对移民这个话题一直保持关注,四年前,他就有一个愿望:从阿拉斯加一直走到秘鲁,观察拉美地区的移民状况,但这个主意要想从媒体那里获得支持实在困难。 Kadir在去年联系了非盈利组织Paradox,该组织对大型的策划活动和展览很有经验。当时正好ipad即将推出,所以他们就想着应该利用其做些什么。 2011年六月,这个名叫 Via (…) Read more

the coming of D-day:人们仍然热爱阅读

十万ipad读者。《纽约客》(New Yorker)成了Conde Nast出版集团,ipad版杂志下载量最大的媒体。 《纽约客》有一百万的纸质版本订户呢!这个数字看上去也许很不起眼,但你还要知道一个事实,Conde Nast集团旗下杂志还有:Wired,GQ……稍微对杂志ipad化进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杂志的ipad版本要多酷有多酷,着实热闹了一阵。但《纽约客》——这个满是字儿的杂志——却成了这个出版集团里的赢家。 你可能要重新审视一下读者对杂志ipad版的需求了。 纽约客封面是插画,内页配图也以插画为主,漫画是其特色栏目。这些风格也同样呈现在在ipad上 《纽约时报》关于这个现象的报道,题目为《ipad上的纽约客,文字为王》( For New Yorker on ipad,Words Are the Thing)。 文章提到,《纽约客》的ipad杂志今年春天上线,编辑部认为其仍然在摸索阶段,但除了订阅人数不断增加,还有两万读者还订阅了一年的杂志(59.99美元),说明其发展势头还不错。这让业界颇为吃惊,因为人们一直认为,像《连线》(wired)这样的高科技、吸引年轻的深度的网络用户的杂志理应在ipad上更为成功。 《纽约客》的ipad版,页面非常简洁,没有太复杂的互动,有一些视频,也有照片影廊,一个特色是诗人朗自己的诗作。 《纽约时报》提出,《纽约客》的成功这让人们不禁发出疑问,报刊亭上的那些花花绿绿的杂志,夺人眼球的视觉设计,它们也是读者在ipad上渴求看到的么?分析师Lipsman认为:“我确信,存在一个人群,他们的兴趣全在阅读上,在ipad上也是阅读。” 杂志的编辑Remnick则回应,“这就是这本杂志最大的财富,人们阅读《纽约客》为什么?为了阅读。” 其实另一个数字也足以反映这本杂志人群的特点,纸版杂志订户一百万,它们都获得了免费的ipad版下载许可,但其中只有七万五千个帐户激活了。 喜爱阅读的人们,是否即将成为濒危,是否依然坚守其过去的堡垒,是否有人关注他们在数字世界的需求? 此文章内容编译自《纽约时报》,作者Jeremy W.Peters (the coming of D-day 是1416教室的一个系列文章的标签,探讨纸媒数字化发展的各种现象。这个系列的前一篇文章为:加西亚的ipad工作坊)

the coming of D-Day——加西亚的Ipad工作坊

如果我现在出门,把一个报刊亭买下,到我80岁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拥有一个微型印刷媒体博物馆? 这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不过,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着手建立“新媒体事业部”,制作“ipad版本”,纸质媒体全面走向数字化的日子似乎也越来越近了。 从今天开始,我会搜罗一些关于纸媒数字化的文章,我用D-Day这个军事行动的代码,同时也是“digital day”的缩写作为这一系列文章的标签。呵呵,显得硝烟味道很浓——D-Day is coming! 加西亚的ipad工作坊 本文编译自加西亚的博客,出处在这里。 马里奥加西亚(Mario Garcia),平面设计师,曾为全球近500家媒体做改版顾问,推动了平面媒体的版面语言的发展。这位前两年一直忙着四处帮助报纸进行改版设计,尤其是帮助一些“大报”(broadsheet)改成“小报”(tabloid)的行业先锋,现在又有了新的任务——把这些报纸搬到平板电脑上! 加西亚现在正在南非开普敦,帮助Media24媒介集团筹备他们旗下刊物ipad版本的出版。在一个公开讲演中,加西亚的讲座被一位插画师视觉化,这位指点江山的设计大佬,谈论的是:如何在ipad时代生存。 对于这个加西亚传媒的第一个ipad工作坊,他在博客里做了一些介绍: 1. 从工作坊开始 很多人都询问,从纸质媒体转向平板电脑版本,第一步应该怎么做。我总是建议他们开办一个工作坊,在这里,关键人物都能够坐在一起,共同探讨用什么方法才能够以更有效,更简单和更成功的方式完成这个转换。 2.工作坊里会发生什么 我通常会先做一个总体介绍,我称之为Ipad版本精髓(the essentials),会关注从平板电脑的特殊性质(比如,如何为指头设计),到它的功能实现(从一个优秀的导航体系开始),以及它的视觉感以及使用感受(藏复杂于简单是王道),当然还要把你的印刷媒体的DNA抽取出来。(这将开启下面工作坊的第一部分,谁会成为你的平板电脑版本读物的读者,以及什么样的内容他们会付费阅读。)工作坊的第二部分叫做“亲自动手”(hands on )我会鼓励大家将自己头脑里的一些想法描绘成草图。 一天结束之后,参与者会回到他们的编辑部,但此时大家的头脑里对于如何开始面对新媒体,应该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一切工作才刚刚开始。 3. 谁需要参加这个工作坊? 我认为对于一个出版人来说,他不应该根据官衔和工作的资深情况来组织这个工作坊,我建议他们要找到那些天才人物以及有想法的人参与。 通常的参与者都在12人左右,成员不仅有编辑部的,还有广告和公关部门,以及技术部门。 4.常见问题 a. 首先,编辑们会面对厚达262页的杂志会立即发问:我们需要把所有的内容都搬到ipad上面么? 回答:不一定。要精心挑选,你们杂志的DNA是什么?你要把这些重点转译出来,但要考虑这是一个新的平台。一般来说,有65%左右的印刷媒体的内容会制作成app。 b.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相反><相承 每周一早上,我是这样“种树”的:打开googlereader,里面总会积累超过一千篇未读的文章,对我这种有网络洁癖的人,它们的存在是一个不小的负担。点开,快速浏览,把感兴趣的单独留下——这是我消灭其的流水作业方式。 令我吃惊的是,每次梳理留下需要深度阅读的文章,总能发现其中存在某种关联,于是,我将之挂在树上,并为其命名——这棵消息树的诞生如此“有机”,是我喜欢的过程。 奥巴马开始推送自己 6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宣布,他们将从白宫手中收回总统的twitter 和facebook 帐户,会使用这两种社交工具,实时发布奥巴马参加竞选的报告,而且总统自己还会不定期地出现,亲自推送自己——这些奥巴马自己写的文字都会加一个“BO”的标签。(“BO”恐怕来自奥总统的名字缩写,但是我看着总会联想到——BOSS。) “BO”发布的最新一条消息是: 做父亲是我最艰难却也是最有回报的一项工作。祝愿全天下的父亲快乐。 目前,奥巴马的twitter的帐户有八百七十万个跟随者,Facebook上有两千万个粉丝。 你的大脑只能帮你处理150个好友关系 奥巴马本人的twitter好友有将近七十万个,但是根据“Dunbar数字”定理,一个人的正常社交好友应该在150个。 Robin Dunbar是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在前互联网时代,他曾提出一个观点,人类的大脑皮层所能处理的稳定社交关系是有限的,他估算,这个数字应在100-230个之间,而通常来说都在150个左右,这个说法被人们称作“Dunbar数字”。 最近,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通过对一百七十万个twitter 用户的分析,对”Dunbar数字”在网络上的表现重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twitter用户们的稳定关系也处于100到200个之间。 因此,不要看一些人有一大堆好友粉丝,但其所能跟进保持联系的都不会超过200个——您是肉做的,您的程序暂时还不能升级。 细细碎碎的人生 Jason Polan是纽约的一个画家,仍然执著于关注肉身,用古老的方式对抗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Jason Polan的本子 他的一项伟大工作是描绘纽约城市里每一个人的生活,街头,公园,他安静地在那里看人,写写画画。 最近Jason开始驻扎纽约的一家画廊,做一项为期一个月的“生活和工作”的艺术行为,他每天都会呆在画廊,画画,思考,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和他交流。他希望让人们看到艺术家和他的作品产生关联的一面,并同时也让人们观察艺术和工作相连接的可能。 “我所见的每日生活”是这个展览里的一部分作品,画家把自己的每日所见都发到博客上: 报纸花衣 法国著名时尚设计师 Jean-Paul Gaultier最近把法国《解放报》的编辑记者们逐个打扮了一下。这些花衣不是用布料做的,而是——报纸——解放报被其制作者们穿在了身上。 记者们的新衣引起了媒体人 (…) Read more

ipad,划拉一下,哗啦一下

如果有时间,我还是喜欢捧着纸质的书来看,ipad已经逐渐变成我生活中的鸡肋,背着抱着都挺沉,扔了又可惜。不过,我的抱怨抵不过ipad们步伐整齐,喊着号子——1,2,3……朝向人们的生活一步步突进,纸媒体继续被唱衰,而媒体世界的ipad热潮似乎已经从理念刮到了细致入微的实践,之前炒作这个概念的还是大的媒体和出版集团,而现在很多个人和小团伙,都开始做自己的app应用了。 今天我就划拉划拉ipad,介绍一下最近哗啦出现的几个app应用程序: 1. SPD45 这个应用让我这两天一直在纠结。它是由美国媒体设计师协会(Society of Publication Designers)出品,里面是这个协会第45届媒体版面设计比赛(2010年度)的获奖作品,杂志的封面,内页,图表设计,图片使用,等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设计,基本上可以一网打尽。 因为是出自设计师协会,这个应用设计得很贴心,检索,分类,都很清晰。(更多介绍,这里) 你问我纠结在哪里?价格呗,要20美元。不过,想到过去买这种年鉴价格贵不说,还浪费纸张,并且也不方便查看和检索,就在刚才,我还是按下了购买的按钮。(据说这个app超级巨大,要下载一阵子。) 2. M0MA 完全是偶遇,在查看spd的app的时候,看到了美国当代艺术馆(MoMA)的app,因为是免费的,就迅速下载了一个。 纸上谈兵式样地看艺术品,自然有诸多遗憾,但这个app最大的优势是信息量还是比较丰富,它主要介绍MoMA的馆藏作品,有一些作品附上了非常详细的背景信息,包括策展人对作品的解释,艺术家谈话,等等。作为一个对当代艺术的一个纵览,应该还不错。 循着MoMA这个线索,我又下载了MoMAbooks这个app,是一个电子图书馆,都是MoMA自己的出版物。里面已经有几本书上架了,其中有John Szarkowski编辑的Atget的画册。这些图书可以下载样书查看,但是如果想看全本的,那就要付费了,价格也是二十美元左右。 翻了翻Atget的书,他的照片真禁看啊。不过,买电子版的,那就太不过瘾了。 3. Anne Geddes MatchUp 最后这个app很萌,似乎昨天谈比较应景。它是儿童人像摄影师Anne Geddes根据自己的作品the beginnings这本书制作的ipad游戏,记忆拼图类型,似乎比较适合爸妈和小孩一起玩。 这位女性摄影师很有商业头脑,估计很多人都见过她的照片——比如宝宝挂历上,论坛的趣图分享里——她的标志性风格就是把孩子打扮成天使一样,加上各种道具(花,南瓜什么的),最后的效果保证撂倒全世界所有的妈妈。 看到粉丝对她的照片爱不释手,Anne立刻做了这个照片游戏,售价0.99美元,想必一定有不少追捧者会购买,此外她的新书the beginnings也同时推出ipad版, 这位摄影师说:“现在让自己照片广泛传播的新渠道非常多:ebooks,  iphone, ipad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Postcard from Road 马格南五位摄影师的公路旅行已经过半。 五个摄影大腕和一位作家一起,乘坐大巴,沿途发来各种“明信片”,这趟美国之旅并非是简单的视觉冒险。 时代周刊的博客上介绍了他们到达美国第一个边境小镇德克萨斯州的 Del Rio时的故事。 随队的作家Ginger Strand写道: “Del Rio和公共话语里的完全不同,一切都变了。边境的栅栏那边不是无人之境,却是一片翠绿,仿佛存在一个乌托邦。“…… “这里依然有隔阂,但是它更加微妙,复杂,恰如你所看到的这片边境之地的现状。” Alec Soth同学的不明的风景 看了下几个人的照片,每个人都仍然坚持自己的风格。比如 Jim Goldberg仍然让他的被摄对象在照片上书写。 Susan Meiselas关注照片的内容表达。 美国高中生力虎,他貌似在学汉语。Jim Goldberg摄影 Susan Meiselas在Del Rio拍摄的周末家庭跳蚤市场 Paolo Pellegrin仍然黑白风,且到处寻找光影视觉。Alec Soth还是那个腔调。好像就年轻人Mikhael Subotsky不大活跃。 去他们的网站上看更多的故事吧。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逍遥游 从5月12号开始,马格南图片社的五位摄影师( Alec Soth, Mikhael Subotzky, Susan Meiselas, Jim Goldberg, Christopher Anderson )和一位作家 Ginger Strand,将要踏上一段为期两周的旅途,从 San Antonio出发,以 Oakland为目的地。特别“旅行团”将会乘坐一辆大巴,不断发回他们的旅途报告,成就一个名为“寄自美国的明信片”( Postcards from America )的项目。 巴士巡游,看上去是一个非颇具摇滚精神的摄影演出,但仔细看看参加演出者的名单:“羞涩”的 Alec Soth,“青涩”的 Mikhael Subotzky,“坚韧”的Susan Meiselas,“学究”的Jim Goldberg,唯有Christopher Anderson略有些浪漫骑士的味道。整个组合的气质并不摇滚。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美国媒体新职位:Visuals Editor 上周,原本负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数字出版业务的执行总编David Griffin跳槽到《华盛顿邮报》,他在这里的新职位是这家媒体前所未有的——视觉总监(Visuals Editor) Griffin的工作是统领报纸里所有的视觉和设计团队,包括:设计,摄影,图表以及视频报道,这些人本属于不同的平台,现在他们则都作为视觉记者(visual journalists)——这支有90人的队伍将在Griffin这位视觉总监的带领下为报纸工作。 事实上,Griffin原来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他的工作也是全新的,主要负责帮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进军数字出版和移动业务,比如ipad平台的业务拓展。 当然,现在Griffin在华盛顿邮报的视觉统帅工作仍然包括这部分。 Griffin在职场能够走到这步和他自己多元的背景有很大关系,他一方面有丰富的视觉实践经验,做过摄影记者,当过图片编辑,艺术总监,另一方面,他干过报纸,也在杂志做过,接触过数字媒体。此外,他还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曾经担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图片总监(管理赫赫大名的摄影师,这工作不是好干的)。Griffin的学科背景是美国俄亥俄大学视觉传播学院毕业。 在我国国内,视觉总监也已经不是个新的名词,《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也早就在尝试这种把视觉工作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 (点击这里观看 Griffin在Ted上的演讲:how photography connects us) 2. 网络报道角逐奥斯卡 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提名的《仇岗卫士》( The Warriors of Quigang ) 这部影片与以往不同,它诞生于网络,生长在网络,你现在仍然可以在线免费观看。 这部四十分钟的片子,讲述中国农民张功利带领乡亲与一家化工厂斗争并最终将其赶出村子的故事。由Thomas Lennon和杨紫烨以及Yale Environment 360网站共同制作。 Yale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默多克的品味 上周最大的传媒事件是默多克的Ipad版日报:“The Daily”千呼万唤始出来。 看过之后,我的感受是,“媒体还是不要让媒体人来做了。”从这个据说是云集100个业界精英的团队所制作的产品中,你可以清楚看到,传统媒体人在把他们的内容嫁接到新媒体平台上时,姿态是多么地笨拙。 当然,这一切可能还要归咎于默多克同志的品味。博客The Magaziner是这么评价的:“这份杂志可能很对小报阅读者的品味,里面专门有一个版块叫做八卦(Gossip),却不见了商业(business)和科技(technology)的身影。” 但谁让我们对这个做黄色小报起家的默多克充满期待呢?答案可能依然是“八卦”,我们都有些心怀八卦地等待the daily的诞生,期待默多克和乔布斯这两个强硬派的联手好戏。 默多克——一个对新媒体呈强硬态度的人,在纽约时报一直纠结是否应该向网络读者收费的时候,他旗下的华尔街日报早就开始没有免费的午餐,泰晤士报也迅速建立收费墙,他讨厌google,声称他们是窃贼。 乔布斯——一个对新媒体呈强硬态度的人,在音乐到处被盗版,音乐人苦不堪言的时候,他一个卖设备的人却弄了个收费平台,靠雁过拔毛的方式和内容提供者分成。当传统媒体死亡的口号越来越响,他献出Ipad,似乎是救世主,但所有人都必须要接受不断被老乔“拔毛”的无奈现实。 说到底,两者都是精明的商人。 言归正传,下面就来详细说说the dailiy 1. 中性统计 媒体专栏作家Andrew Losowsky做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分析 谁主办:100多个编辑记者,分别来自《纽约时报》,《纽约客》,《华尔街日报》和《时代周刊》 办给谁:默多克说,这是一份给所有人的报纸(everyone) 版块:一共有六个,News, Gossip, Opinion, ARts&Life, Apps&Games, Sports,版块按照上面这个顺序出现,不能个性化,顺序不能改 广告:一共113个页码,其中有11个广告,广告都以视频为主,很多是fox自己的影视节目的广告 新闻:有29页,但是分量很轻,没有太多原创内容 结论:这是一份非常奇怪的报纸,其定位错综复杂,其新闻版块非常轻描淡写,随便弄一张照片,没有深度报道,仿佛定位是给女性逛商场闲暇随便看看,但其观点版块却高谈阔论,体育版块浓墨重彩,仿佛又是给男人们准备的特别刊物。 2,谁说这是新新闻主义?! 默多克说,新时代需要新的新闻报道。但“新新闻”绝对不是the (…) Read more

晨读,自说自话

1,《连线》杂志的博客RAW介绍了一个摄影项目:blogger。不喜欢。感觉除了应该在《连线》这样的科技杂志的语境中出现一下,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至于作者说的:我要把他们内在的世界展示出来,以及杂志评价:非常有思想,深入…… ,看不出来。 Gabriela Herman摄影 2,覃里雯在她的《冷酷的新闻纸》一书里谈到散文写作,她说:“一篇essay是对一个或多个主题的论证,论证方法可以是直线式的,圆圈式的,螺旋式的,枝形的,甚至是网状,它时常提醒我,写作可以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方向。” 这一小段文字多少可以回答我不喜欢上面那组照片的原因,“每个闪烁的小电脑+一个呆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呢?在camp12里,有个姑娘说:“收集癖!”。 当然,放在杂志的语境里,它也挺好的,现在我们的杂志不是到处都是这些东西么?一次性消费,正好。 3,图片大鳄Gettyimages新整顿了旗下的网站photos.com——这个世界还有这么牛的域名? 改版后的photos.com是一个微利图片社,针对的客户群主要是小型公司,设计师,网页设计,以及其他创意产业相关人员。 但是,人手一台相机(手机)+人手一套修图软件(自动程序)+人人一个文艺青年的梦想,在这样的局势下,getty所描绘的这个微利图片产业真的存在么?photos.com上面这个美丽的水果,在多少个文艺青年的相册中出现,你还想用0.19美金将之套现? 4,说到传统图片库公司的窘态,它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图片传播格局——图片的屏幕化传播——这个词有些不严谨,我指的是,照片很少被印刷出来,而就是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ipad屏幕上观看。照片变得更为柔性了,精度什么的刚性体系开始瓦解,进一步来说,这还意味着对照片的技术美学也有着新的要求和标准。我想,这恐怕都是做图片库大叔们所始料不及的。 最近,两家网络摄影媒体bite,daylight合谋出了一个ipad版本的摄影杂志,名叫50PM。2美元一份,据说每天有50个下载量。很快,默多克传媒集团旗下的ipad版本的“报纸”“the daily ”下周也会上线。 说到这种新兴的出版方式,说到在网上买一个nobody出版的东西,这其实非常靠谱。原来你认为做印刷媒体的都是“精英”,但你已经逐渐发现“精英”不是这么定义的,面对那些与广告商和被访对象合谋出来的报道,“新闻”也不是这么定义的,如果google,twitter,facebook等这样的产品收费,我会花钱的。

周一消息树

1,网络互动测试:你是哪一代人? 主角:《今日美国》 稍微花了一些功夫玩了一下《今日美国》网站的一个测试,给美国青年人玩儿的,所以有些距离,测试结果很不靠谱:据说我是1963年左右出生。 这个测试(游戏?)弄得很精致,它说:你生于哪一年,当然决定了你是哪一代人,但是代际的形成还有你的文化经历所造成的影响,从你出生到你十几岁年纪,那些音乐,电影,电视新闻,时尚,科技和玩具成为塑造你人生经验的重要因素。 美国人是这么分隔他们的几代人的: a,G.I一代:1925年前后出生,经历过二战,人类的科技进步刚刚开始,交交流与传播在发展初期。 B, 沉默的一代(silent):1920-1945年前后出生,经历了战后的经济大萧条,电影默片开始出现 C。婴儿潮一代(boomer):1945-1964年前后出生,是战后美国人开始组建家庭,婴儿出生高潮的时期,这也是在电视的影响下出生的第一代人。 D。X一代:1964-1985年前后出生,高科技潮影响下的孤独的游戏者,娱乐化生活是对这一代最大的影响。 E。新千年一代:1985-2005年前后出生,是美国受教育最高的一代人,基本上衣食无忧,完全在数字化语境中成长。 F。 ???一代,2005年后出生。他们的特征仍然是个未知数,在今日美国的表格里,点击2010年的文化,出来的是:电影阿凡达,体育明星博尔特。 期待一个中国版的测试。 2,ipad的故事:横竖大战 主角:《体育画报》app 《体育画报》的ipad版本一直是个传奇,这家媒体最早开始展开在“触摸屏电脑”上出版它们的电子杂志,一根指头划来划去看体育画报杂志的视频一度风靡一时。 但这本华丽的新式杂志遭遇到的乔布斯的Ipad,其结果并不十分美满。 九月份的时候,体育画报宣称,它们的ipad版本将去掉一个功能——不能竖起来看,只能横着看,其原因是因为——横着看对读者更好,而根本原因是——它们想省钱,背后的原因是——为关于杂志盈利的问题他们和苹果的谈判并不愉快。体育画报其东家时代出版集团试图超越苹果商店单独售卖其电子杂志,这一点被乔布斯所建立的封闭ipad体系所否定。 最近,这个横竖功能又瞧瞧地回来了,不知道是否双方的谈判又有所松动,但是华纳的CEO仍然在一次讲演中提到苹果的不平等条约: “假如有人做了个平板电脑——你知道我说的是谁——他们不接纳我们在自己网站上放的程序,而这一行为肯定会让你买到的手的平板电脑功能下降。“ 他还发出这样的牢骚:“在一个出版公司和读者之间,还有一个科技公司横在那里,这叫什么事儿?” 3,年度回顾第一轮 主角:路透 接近年底,各种评选和相关的影像回顾活动又要开始,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总结和盘点将会轮番出现。 路透社打响了影像回顾的第一轮,他们在网上挂出了自己的年度精彩瞬间,并且别出心裁地请摄影记者写下照片背后的故事。 有两张照片有关中国,一张来自玉树,一张来自舟曲 很令人不快的是,紧随每张照片摄影师本人颇为人性化的叙述之后的是一连串的技术数字:光圈,快门,感光度,这种表述方法似乎又在证明这照片不是人拍出来的。 另外,时代周刊也在票选其年度人物,以及分门别类地总结年度最佳。可以去这里看看。

ipad,快点出来接招!

花了一个早晨翻译了Slate上的这篇文章,谈论数字时代你为什么要去看纸质的摄影画册,作者是他们这里专门撰写摄影文章的Jim Lewis。我以前翻译过他写的有关彩色摄影的文章,但是看过这篇,实在没有想到他是一个如此“繁复”的家伙,用“繁复”这个词不知道好不好,我就是想形容一个陷入琐碎细节的人——特指其对摄影阅读体验的追求,这里没有任何贬义,在我们粗糙的生活中,实在缺乏这种精致。 为什么艺术书当下不会很快电子化 iPad, Meet Your Nemesis:Why art books won’t become e-books any time soon Jim Lewis文 “当我几天后再去看,那本书已经没有了,只有一本更新的,要一万美元,都够我买20个ipad了,不过,我还是宁可去买那本书。” Man Ray 和Paul Eluard 合作出版了几本书,这是1937年的 Les Mains Libres 大约就是一两年前,人们似乎还在怀疑未来出版业是否会朝向电子化发展,但形势很快就变得明朗,Kindles,Ipad这样的电子工具将很快成为主导。作为一个小说家,我其实对此毫不在意,尽管我喜欢纸质媒介,我却并不介意其他人如何阅读,只要他们的确在阅读。但并非只有小说和其他非小说类文学作品是用书的方式来展现,除非你是专家并且经常旅行,大多数你看到的艺术作品和摄影作品都是印刷版的。那么这些作品是不是也会逐渐被e-book代替呢?我认为不是,而且我希望不是。若要探寻为何如此,我们需要略微来点形而上学的理论。 一本书——或者更清楚一些,干脆就来说一部文学作品——不受其物理介质的影响和限制,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每一种形式的作品The Lake Isle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三个博客 博客“APhotoEditor”邀请摄影师Jonathan Blaustein撰写了一篇刚刚结束的2010年度PDN Photo Plus 博览会的观后感,这令我有些惊奇,因为在我的印象中,Photo Plus是一个器材博览会,不知道如何会使得jonathan blaustein 这样的艺术家也会欣然前往,混迹其中。 仔细查看了Photo Plus的网站,发现这里是一个杂烩,但有一个共同的气场,这就是“实用”——所有的展出和讲座都围绕着各种有关摄影的实用技巧,比如除了器材还有如何用光,如何获得广告公司的青睐等等各种实用的讲座。 吸引Jonathan关注的两个讲座,一个是如何申请摄影基金,主讲人对摄影师强调的只有一点:请做好家庭作业!因为根据统计,大约有75%的基金申请人其实并不是十分明了基金的情况就贸然申请,有关基金的背景,规定,对方的要求则一无所知。此外,据统计,92%的基金获奖者在申请基金之前就有联系,因此在平日积累关系也很重要。 Jonathan参加的另外一个讲座则有关“杂志的未来”,他说,在这个为期两个小时的论坛上,讲座人至少提到300次“ipad”,似乎乔布斯已经成为这个领域最大的救星。参与研讨的人都认为ipad这个平台可以承载更多的照片,吸引与纸质传媒完全不同的受众(年轻人),因此围绕其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市场产生,使得杂志产业更为多元和丰富。更重要的是,ipad的apps是一个融合的商业平台,因此参会的Hano提到:“现在,我认为我能够尽可能地去考虑把一切东西都给变现(货币化)了。” 提到“货币化”,跑个题,建议去看看Jonathan成名作品——“一美元能够买什么”,几个蓝莓,一个汉堡,一包饼干,一小堆盐,一把米,他探讨一美元的等量食物,好奇于这些价格如何形成,又怎样波动的。 现在到另外一个摄影师 Blake Andrews的博客上去看看,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究竟我们在网络上如何欣赏彩色摄影作品? 这篇名为“Shore Call”的文章,探索著名彩色摄影师Stephen Shore的作品 Merced River在互联网上所呈现的颜色,作者通过检索得到了2600个结果,你会看到它们的色彩不仅是各个不同,甚至是有着天壤之别。 对“真实色彩”的追寻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Blake Andrews的回答是这样的: “真实的颜色?你当然要看原作,我的朋友家里墙上挂着一幅。不过,谁又能保证它没有褪色呢?或者是摄影者本人的制作能够保证每张照片色彩一致?我的天内!原作也不能看成是真实的,书?也是一个样。” “真实的颜色?我认为唯一欣赏Stephen Shore这张拍摄自1979年8月13日约瑟米勒国家公园的照片的真实色彩的方法是和他一起见证这个场景,不过,假如你也在那里,你还拍照片干嘛?你就站在Shore所面对的这么美丽的河流旁边,天很热,何不跳下去畅游一下,然后忘掉这一切。。。” 最后,建议去 bagnewsnotes这个博客瞅瞅,这个博客主要探讨摄影行为的政治学语意,其实可以说是一个“与摄影无关”的讨论摄影的地方。那些关于美国选举的文章并不让我感冒,我比较喜欢最近这篇文章:“Dragline: (…) Read more

我的ipad媒体生活(2)

有关Ipad的阅读经验,上次的美好生活已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却一直难以提起笔来写这个第二部——ipad中文报刊阅读经验,因为较之充满科技感的Wired,把纸媒和网络媒体的阅读方式良性结合的Sports Lllustrated,国内媒体的ipad版本实在是太粗糙,而问题地关键还不在这里,这些不美好,让我觉得未来的中文媒体ipad阅读,也充满了阴霾。 (2)在ipad上你也别想过得美 其实最早在苹果商店里看到中文报刊的时候,还是挺兴奋的。首先下载了南方周末,随后是南方都市报。 《南方周末》的app设计得还算漂亮,不过,内容和其纸质版本没有太多差异,只是多了些些互动,不过,奇怪得是,竟然不能用指头划来划去翻页面,而且内容更新非常慢,要等到出报纸之后才有新内容,对于千变万化的网络来说,它很快就被我忘记了。 《南方都市报》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的“影像中国”栏目,它和“南都热闻”,“南都评论”,“南都视点”和俱乐部并列,把影像单独列出来,可见视觉对于新媒体传播之必要。这个栏目里除了照片还有多媒体节目,不过,遗憾的是,我从来没有打开过其中任何一个,连接速度非常慢。而且即使这是一份日报,它的内容更新也同样缓慢。 这两个app不是很完美,却还都将就,但等到《东方早报》的app出来之后,它和《南方都市报》几乎相同的架构,让我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原来这些媒体如此迅速发布自己的ipad版本,不过是为了占地儿罢了,找一家技术公司山寨一下,仓促上阵,并不在乎读者的阅读体验,其实质是做给广告商的一个姿势。从盈利模式也可以看出来——所有的中文媒体没有一家是收费的,全部免费。 杂志的ipad版,那更叫人失望,中国新闻周刊的app,点击开只能单页显示,无法对开页观看,可以说这只是杂志的一个pdf版本罢了,甚至新杂志出版都要在程序里更新重新下载。与此类似的还有中国国家地理,虽然多了一些地图,但是总的看来,只是一个简单的电子杂志。令人吃惊的是其版权页的说明:本公司有权将已采用的文字、图片用于新媒体的多平台发行,并不再另行支付稿费。这是怎样的霸王条款! 这种状况使得我想到在互联网上的国内传媒生态,我们有一个奇怪的门户网机制,都以相同的方式罗列集大成大成的新闻,不管它们的页面有多丑陋,这都是你唯一的选择。至于媒体的网络版本——有哪家媒体的网络版吸引你去看?它们并非由有着新媒体思想的人掌控,其与网络的融合总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看来,ipad上的混战也是依旧,粗糙的东西会如病毒一样扩散,你无法不接受它们,随后,它们的模式又成为一种普遍规则。 那些有名有号的媒体的存在价值究竟为何?对于我来说,它们已经渐行渐远。我宁愿去买一个优质的rss阅读器的app,订阅各种中文博客获取深度的观点和评论,然后在twitter上了解事件的最新动态。至于传统媒体,还是给传统的人看吧。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