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快点出来接招!

花了一个早晨翻译了Slate上的这篇文章,谈论数字时代你为什么要去看纸质的摄影画册,作者是他们这里专门撰写摄影文章的Jim Lewis。我以前翻译过他写的有关彩色摄影的文章,但是看过这篇,实在没有想到他是一个如此“繁复”的家伙,用“繁复”这个词不知道好不好,我就是想形容一个陷入琐碎细节的人——特指其对摄影阅读体验的追求,这里没有任何贬义,在我们粗糙的生活中,实在缺乏这种精致。

为什么艺术书当下不会很快电子化

iPad, Meet Your Nemesis:Why art books won’t become e-books any time soon

Jim Lewis文

“当我几天后再去看,那本书已经没有了,只有一本更新的,要一万美元,都够我买20个ipad了,不过,我还是宁可去买那本书。”

Man Ray 和Paul Eluard 合作出版了几本书,这是1937年的 Les Mains Libres

大约就是一两年前,人们似乎还在怀疑未来出版业是否会朝向电子化发展,但形势很快就变得明朗,Kindles,Ipad这样的电子工具将很快成为主导。作为一个小说家,我其实对此毫不在意,尽管我喜欢纸质媒介,我却并不介意其他人如何阅读,只要他们的确在阅读。但并非只有小说和其他非小说类文学作品是用书的方式来展现,除非你是专家并且经常旅行,大多数你看到的艺术作品和摄影作品都是印刷版的。那么这些作品是不是也会逐渐被e-book代替呢?我认为不是,而且我希望不是。若要探寻为何如此,我们需要略微来点形而上学的理论。

一本书——或者更清楚一些,干脆就来说一部文学作品——不受其物理介质的影响和限制,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每一种形式的作品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茵尼斯弗利岛讲解)都是相同的,不管你是阅读廉价的纸质版本或者这本书的第一版,是在电脑屏幕上读还是在一个电子阅读器上看,甚至是叶芝自己的手写体,这都是同一首诗。

而绘画和雕塑则完全相反。它们必须以其原有的形态存在,任何复制都比不过原作。电影和音乐唱片则有些处于上面两者之间,它们可以拷贝,但或多或少更需要依赖其播放的媒介。

摄影和电影与音乐一样,也处于中间状态,负片或者也许是原始制作的照片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但是我们大多数时候看到的都是复制和印制出的作品。但不同之处在于,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影和音乐的复制,从过去的质量会不断下降,现在一点点变好。而至于复制照片的技术,就一些关键技术要点来说,却变得越来越糟糕或者原地不动。而且这种糟糕的状态在出版界广泛存在,尤其是对于我们来说,所有的艺术类图书,比如梵高的绘画图录,其实质都是一本“摄影书”。

下面我们还是先从哲学跳转到数学——请忍耐一会儿,我们来讨论一下分辨率的问题。显示器,喷墨打印机和书都是通过“点”来构成照片,显示器是通过光线的投射构成,而后两者则是在纸的介质上反射出来。每一种方式都有它们自己的构成方法,比较起来也很困难,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们的质量部分依赖于你观看的距离,但对此的具体数字规定却从来没有被公布过。电子屏幕的分辨率是通过每英寸像素(PPI)这个概念来界定的,大多数高清电视的分辨率是在60ppi,Pc桌面电脑的显示器分辨是92ppi左右,苹果电脑的分辨率通常是72ppi,ipad是132ppi,而最古怪的是iphone4它的分辨率是最佳的,高达326ppi,但是它却之后一个非常小的屏幕。

克莱因的书 《纽约》

打印机的分辨率是通过每英寸点数(dpi)来衡量的,目前大多数消费级喷墨打印都可以做到600dpi。而报纸杂志和图书所实用的印刷设备却稍微复杂一些,是用每英寸线数(lpi)这个系统来衡量的,报纸印刷照片的时候一般是85lpi,而光面的杂志则可以达到185lpi,更为精致印刷的摄影图书则可以达到300lpi,这种解析度和600dpi的打印效果是相同的,或者换句话说,这是比苹果电脑显示器的解析度要高8倍的效果。最终的结果,尤其是印刷在高质量的纸上,将会呈现出大量的细节和更丰富的层次。

技术理应加速变化,但电脑显示器的技术标准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么有没有太多变化(大多数电子墨水设备,就目前来说,都是黑白的,中等水平的解析度,很粗糙)。

但是,即使这个电脑屏幕在层次和细节都和印刷图书一样好,通过电子媒介看书,说好了就是一种误读,说得不堪一些就是一种最大的灾难。

一方面,看背光照射的介质,或者通过胶片看,以及看纸上打印出来的东西,这里面的感受千差万别。对于前者来说,除了非自然的闪亮,以及发光的感觉,还有一个色彩的准确性问题。因为投射光线的物理性质和反射光线的物理性质是全然不同的。电脑屏幕解析光线的方式是放送发红,绿,蓝三种光线的像素,数码相机捕捉色彩是同样的方法,使用RGB系统,但是小学学生都知道的一个常识是,真正的色彩,和电子屏幕是不同的,是通过反射红,黄,蓝三种光线而形成的。在打印的时候,这又发生了改变是,印刷机通过品红,青和黄色,再加上黑色打印出颜色,这个色彩空间被称作CMYK系统。所以数字彩色照片需要从RGB系统转化成CMYK系统才能打印,而这个转换,做得再好,也是不完美的。

更进一步讲,个人显示器在色彩还原上也是各个完全不同的,有些人会对之进行校正,但是大多数人并不在意,并且即使他们这么做了也不会在整个过程中都做到尽善尽美。(你如果要感受,坐在显示器前,把色温先从6500k调到9300k,或者玩玩Gamma,看看有什么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屏幕偏红而你的偏品这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有在你上网购物的时候,你买的蓝色衬衫,最终不是天蓝而是海蓝,这可能让你会对电脑显示器产生一些抱怨。

但对于艺术来说,这意味着太多。十几二十年以前,学生要了解Stephen Shore,他们要去图书馆找书看,或者是在教室里看幻灯投影。现在他们则坐在电脑前随便看看图片,这非常糟糕,因为他们所看到的是只是摄影师实际想要表达的一个粗糙的概念。色彩是不对的,细节缺失了,微妙的小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品质的缺失,使得观者只是对内容的关注——照片说了什么——这则实际上将所有的摄影门类都变成了“新闻摄影”。你在电脑上看到的亚当斯,变成一个并非是精心制作层次丰富照片的摄影师,他成了一个就是拍摄树木,石头和山崖的家伙。

大概摄影因此会发生改变,使得自己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这就好像当年它适应手持相机和高速胶片时一样。但是这目前还没有发生。事实上,摄影书最近正在经历一个热潮。它们曾经被看做只是一种档案,而随后先是一些刊有展览作品的图录册子变得重要起来。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摄影书,这些艺术家原本是为了集纳和展示照片,而并非是为了展览和销售用的书,它们也成了关注的焦点,被视作一种版本比较多的艺术作品,受到入门级收藏者的关注。

Facile

与此同时,对摄影书的历史关注也开始出现,一些重要的摄影书被重印,而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可见的市场。今天,一本William Klein的纽约摄影的第一版,要至少1800美元, Garry Winogrand的 Women Are Beautiful 的硬皮本第一版要950美元,“William Eggleston’s Guide”的第一版要1000美元,而 Ed Ruscha的“ Every Building on the Sunset Strip”要1750元。这还是近代图书的价格。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本Facile,这是1935年出版的 Paul Eluard 和Man Ray合写的书,大概是最棒的作家和摄影师合作的产物,只有两本,一本有污损的是5000美元,当我几天后再去看,已经没有了,只有一本更新的,要一万美元,这都够我买20个ipad了,不过,我宁可去买那本书。

Comments (20) Write a comment

  1. 这些品质的缺失,使得观者只是对内容的关注——照片说了什么——这则实际上将所有的摄影门类都变成了“新闻摄影”。!–哇,我喜欢这个结论~ [:Automan:]

    Reply

    • 那是不是说,“新闻摄影”就没有印画册的必要了

      是不是说,艺术类的摄影其实内容并不重要

      Reply

      • 你用的词“没有必要”,“不重要”,都是挺严重的辞藻,某种程度上,是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辞藻,因为在我们生活的脉络中,有着太多的变量,变化多端的语境,不应该有绝对与极端化的结论

        赞美一样事物,并非意味赞美其全部,否定一样东西也是。观点的交锋,是要看对方的观点究竟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谈印刷媒介对于摄影表达来说的美的所在。这句话里提到的新闻摄影的内容重要性,和艺术摄影的形式重要性,是站在这个前提下,就双方的第一需要提出的,却并非是对新闻摄影的形式和艺术摄影的内容的否定。

        Reply

  2. 想请教下任悦老师和各位,他所说的“ 细节缺失了,微妙的小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各位有共鸣有相同感受的话,可不可以说些具体的实例,这种小感觉是怎样的感觉?

    Reply

    • 比如,如果你看过亚当斯的原片和印刷品,在比较一下数字版的照片,我想你就会明白了。

      Reply

  3. 精彩的文章。 [:Yeah:]

    新传媒新技术对摄影的冲击的确不小。阅读习惯的改变也是必然的。
    但是艺术书籍的魅力是无法从显示器上体现出来的。

    尽管如此,试想会有多少人肯花20倍于ipad的价格去买一本书?
    新一代(90后)从出生就处于数字时代,使用显示器的这种阅读习惯已经形成,也许不用很久(十几或者几十年?),等到生于数字时代的新人类成为主流,也许只有到博物馆或画廊才能看到传统媒介的魅力。

    有些悲观了 [:-_-b:]

    Reply

  4. 有几个摄影师通过狭小阴暗而且往往还有集尘的观景窗猎取图片的时候能看见作者所说的那些细节?

    能看个大概,有个整体的构图的概念就该谢天谢地了

    Reply

    • 不同人感知事物的能力不同,对不同事物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在一些瞬间摄影师在相机后面感知到的比呈现在照片上的更多。

      Reply

    • 如果我们的感官没有感受到,并非意味着我们没有追求这些细节的存在,不正是它们的存在印证着我们对镜头前事物的感受吗,即便我们忽略细节但是艺术家的感受不也是通过艺术品载体的方式而得以强化的吗?你觉得你能忍受没有细节的维斯顿,或者没有银盐颗粒的森山吗,对不起我不能,因为正是依据这些“整体的构图”以外的东西,我才读懂他们的。

      Reply

    • 恰恰相反。我认同作者的这一句:

      “一本书——或者更清楚一些,干脆就来说一部文学作品——不受其物理介质的影响和限制,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每一种形式的作品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茵尼斯弗利岛讲解)都是相同的,不管你是阅读廉价的纸质版本或者这本书的第一版,是在电脑屏幕上读还是在一个电子阅读器上看,甚至是叶芝自己的手写体,这都是同一首诗。”

      Reply

  5. 一个是看得见摸不着,一个是看得见摸得着,虽然都是看,但是我更喜欢拿在手上,挂在墙上的那种真实感,他让我确信曾经的感受是如此的真实。

    某种意义上说,底片与照片就像《盗梦空间》中男主角手里的陀螺一样重要。

    Reply

  6. 呃,文章的大方向在下是认同的。 但是文中所说的分辨率问题,可能会给有些朋友误导。

    原文:“大多数高清电视的分辨率是在60ppi,Pc桌面电脑的显示器分辨是92ppi左右,苹果电脑的分辨率通常是72ppi,ipad是132ppi,而最古怪的是iphone4它的分辨率是最佳的,高达326ppi,但是它却之后一个非常小的屏幕”

    这个电子设备分辨率的设定是根据观众的阅读距离来设定的,也就是说电脑显示器的分辨率要做到 Iphone4的 326ppi 是非常简单和轻松的,只是除了成本增高以为,更重要的是这么做毫无意义。因为手机的尺寸非常得小,很多时候观众是会情不自禁的把手机放到眼前很近的距离观看的,而对于一台24寸的显示器来说,观众通常是不会把脸帖到显示器上去阅读的。

    所以在24寸的显示器看一张照片的原始数据(放大到100%)和输出的纸张作品来说,在分辨率上双方的视觉差异是非常小到可以忽略的(正常阅读距离 30cm以上)。 而我们对电子图像的效果差的印像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被尺寸严重缩水且品质疯狂压缩后的Jpeg格式的原因。

    当然目前来说,绝大多数非专业民用显示器的色域和9区深浅过度的确是比不上专业的艺术微喷的。但就分辨率来说,电子阅读是对阅读的观感影响比较小的。

    最后的猜想:就是根据目前数字技术的几何级的发展速度来说,也许要不了多久(5-20年),电子阅读屏幕的色域以及深浅过度以及分辨率将会完全超越纸媒。到那时候纸媒的艺术优势可能只剩下纸张触感和质感的丰富性的区别了。 说不定有些画廊或者美术馆开始使用电子大屏幕展示静态摄影作品了… … [:-_-b:]

    (学生胡言乱语,如有不对,请多指教 [:Admire:] )

    Reply

    • to 光影倾城 你说的挺好的,很有启发。站在另外一个角度上,我们已经不可能逆流而上了,欣赏数字之美也是必要的。不过,这和对纸质之美的欣赏和追求不是对立的。

      Reply

  7. [:^^3:] 不管怎样,数码必胜

    06年前俺说过,试看将来的相机世界,必是数码的天下。如今135胶片已退出市场。

    Reply

    • 数码必胜?大家可能都希望如此,但是如果影像的视觉语言沿着数码化的平庸地发展下去,数码是胜了,摄影却死了!我至少不希望摄影死,现在的数码技术能让摄影存活吗?有一天中国没有毛笔了,我们可以鼓励书法家们用wacom,数位板胜了,书法死了…

      Reply

  8. 如果电子墨水技术发展成熟了,彩色电子墨水普遍采用,并且体验效果很好的话,可能图书出版介质就会有根本性改变。Ipad的荧光屏感觉还是不太舒服,我倒是觉得kindle的体验不错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眼睛的疲劳,据说彩色电子墨水技术正在开发中,拭目以待。

    Reply

  9.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本Facile,这是1935年出版的 Paul Eluard 和Man Ray合写的书,大概是最棒的作家和摄影师合作的产物,只有两本,一本有污损的是5000美元,当我几天后再去看,已经没有了,只有一本更新的,要一万美元,这都够我买20个ipad了,不过,我宁可去买那本书。"

    Reply

  10.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本Facile,只有两本,一本有污损的是5000美元,当我几天后再去看已经没了,只有一本更新的,要一万美元,这都够我买20个ipad了,不过,我宁可去买那本书。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