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张荷赛年度照片

去年曾写了一篇名为《如何阅读照片》的帖子,接着又有《如何阅读绘画》,这篇文章也应算是同一个系列。它们的目的都不是为了争论照片的好坏对错,而是试图找到解读照片的不同脉络。 有的照片是用来看的,有的照片是用来读的。正如宋代画家郭熙所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爲得……” 与我而言,今年的荷赛年度照片一眼便望到了头,无任何“可游可居”的意境,它正如斯泰肯在二战后举办的《人类大家庭》的展览,用空泛的人情味儿遮蔽了现实中永不可磨灭的残酷的差异。 但正因为它是如此有影响力的比赛的第一名(强烈建议荷赛取消年度照片的设置,这是上世纪的思维),又隐喻了去年最重要的国际事件:阿拉伯之春。使得这张照片被反复解读,人们阅读照片的心理活动也明明白白地显现出来,以下是我收集的几种解说: Samuel Aranda, World Press Photo of 2011 一,博客 Visual Culture:为了他人的自由而牺牲 这张照片让很多人联想到西方宗教中的经典形象“圣母怜子图”。Visual Culture是一个探讨视觉文化的博客。作者循着这个宗教象征,对这张照从里到外,做了颇为正面的解读。这也是西方很多主流媒体的解读,认为该照片有油画的氛围,且充满宗教意味。 Giovanni Bellini, Pieta (detail) 图片源自visual culture Close up of Michelangelo’s Pieta vs. close up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美国,纽约,抗议示威的人。Tomasz Lazar 摄影 毫无疑问,上周新闻摄影业内最大的事件就是荷赛揭晓。网易新闻的王贺小朋友给我布置了一个限时作文,所以获奖名单出来的那个晚上,我光忙活写稿子了。作业交完,挺忐忑不安的,并且时间紧张,有些观点尚未想清楚,不知当说与否,只好咽回去。 我是一个“反荷赛”分子,已经唠唠叨叨说了人家两年,有两篇文章为证:《歪批荷赛》,《挠挠》;再加上今年的《荷赛这道西餐》,真是老三篇了。接下来,我想把比赛这个事儿放到一边,稍微深究一下,因为老说“空话”就太矫情了。 昨天一天都在整理荷赛的获奖作品,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不错的索引,可以看到西方最优秀的摄影师的工作状况,了解他们如何谋生。此外,今年评委表现相当不错,他们为静态摄影师在时下如何继承传统的同时更新自己的语言系统树立了典范。总之,荷赛是一份不错的教材,只热闹一个晚上,看看谁得奖,那就太可惜了。我希望能够做个沙龙研讨和大家分享我的行业观察。(同意的请举爪~) 但愿这种研讨(学习荷赛)不要让大家觉得我观点矛盾。我批评的是把荷赛当作“正确答案”,把焦点放在讨论为什么这张照片得奖,而那张没有得奖,我反对把荷赛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比赛”来看,它的立场始终是西方的;我不接受它用人情味儿来模糊事实背后价值观念的差异。但在“技艺”的层面,这个比赛仍然是行业里的最高水准。 另外,获奖者中有不少都是独立摄影师,在这个年景,他们没拍视频,也没有投身商业,还有几个是85后的年轻人,这些人的职业生涯,对那些选择了同样道路的中国年轻报道摄影师来说,或许也是一种借鉴。可以看到,他们的视觉语言已经不是传统报纸摄影师的手法了。 比如,获得一般新闻一等奖的Remi OCHLIK,法国摄影师,1983年出生,主要拍战乱和冲突,他已经有自己的图片社 IP3 PRESS; 唯一一个以占领华尔街运动题材获奖的是波兰摄影师Tomasz Lazar ,1985年出生,原本是学IT的,照片拍得极其自在,有很多特棒的街头摄影作品(《纽约时报》的Lens曾经给他做过访问:《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超现实》); 特别感性地拍摄祖父母对抗老年痴呆症的故事的摄影师Alejandro Kirchuk,出生于1987年,作为一个阿根廷人,她的个人项目里还有一个关于足球的报道。 Remi OCHLIK和其它两位摄影师共同打理的图片社 Tomasz Lazar个人街头摄影作品集《生活的剧场》中的作品 Alejandro Kirchuk对阿根廷足球运动的报道 当然,对于荷赛的研讨自然不能离开对年度照片的论说,这个可能就不得不从形而上的角度谈了。实话说,我对今年的大奖照片丝毫不感兴趣,至于它和宗教圣像的联系,我真的是压根都没有往那里想过,但围绕其观点交锋还挺厉害,明天会说说这个事儿。大家可以预先读一读这篇文章,我觉得这个家伙挺会看的,最有意思的是,他竟然把大奖照片稍微调整了明暗反差和色温,我才看到,画面右侧还有半个身子。

生存平衡术

There Is No Such Place   Eunice Adorno 摄影  2011荷赛大师班学员 收到最新一期的荷赛(WPP,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通讯,里面有关于今年大师班的报道,题目叫做“Generation Next”( 下一代) 这已经是荷赛的第18个大师班了,每年十一月,十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摄影师,会在阿姆斯特丹小城里聚首,探讨报道摄影的发展,陪伴他们的是这个领域的大师。无论关于照片拍摄及编辑的专业问题讨论如何热烈,“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却一直是是这个聚会中不变的话题。 这一次也不例外。如何在这个融合的年代找到报道摄影的调子,可持续发展,翻看大师班的报道,发现老师在和学员谆谆教导生存平衡术:“你要这样……,但你还要那样……。” Tony Chambers (Wallpaper杂志总编) 作为一个图片编辑,你对照片的理解和观点判断,始终要和广告业务相互平衡。其中的关键在于,你要在一些小的战役中妥协,这样才能在整体中获得成果。“有些工作只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得不面对它,你要让一本杂志有着健康的经营体系,但同时也要使之成为一本好杂志。” 让你的广告客户开心,并不意味着要让你的杂志四平八稳非常乏味。你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要在照片,设计,文字之间获得一种微妙的平衡。在Wallpaper,我们让一些关于室内装潢的照片变得有趣的方法是将之变成一个犯罪现场,或者给一些家具放上一把火——当然,产品本身还是在那里。 Christopher Anderson (Magnum 图片社摄影师) 告诉年轻摄影师不要做商业工作,这非常非常奢侈。 我把商业任务分成两类,一种是和我个人的项目相关的,这样杂志的活儿就可以支持我自己的作品拍摄,另一种是更为直接的商业活儿,比如时尚。时尚这工作在我看来就是“让我能够在六七秒钟的时间里变成全新。” 如何在商业工作和自我的项目之间获得平衡,我认为,你要非常勤于思考,始终让这两种工作分开,而关键是你要有你自己的观点。你自己的声音很重要,这是最强大的,从而你才能去讲述你想要讲的故事。关于拍摄中对自我的寻找,有这样几个关键: 了解你自己 感受你的热情 不受约束 不要通过其他摄影师的眼睛来看世界 (…) Read more

摄影,没那么复杂

昨天,美国ICP国际摄影中心颁发了它的一年一度的Infinity Awards,照例又是若干人士按部就班地领奖、发言,但轮到获得终身成就奖的82岁的老爷子Elliott Erwitt发言,势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Elliott发言之前播放了一段视频,在其中,他身披黑袍,头戴假发和太阳眼镜,扮演一位装腔作势的艺术家,这位艺术家崇拜photoshop,他给年轻人的建议是:拍名人,然后印得大大的,照片越大,艺术价值就越高。 Elliott Erwitt 1963年 老爷子对photoshop持否定态度,不知道他又该如何面对另一样新生事物——多媒体。而这恐怕是那边厢在同时进行的荷赛颁奖活动中的一个热点话题。针对评委和组织者们对今年新设立的多媒体类别(multimedia)的想法,英国摄影杂志就此进行了采访: “我不得不承认采用评委推荐制度的评选方法,是为了得到我们想要的作品,我们在传统的,新闻摄影报道的世界里非常有名,但是我们现在却要去和纪录片工作者,甚至是那些设计游戏的人打交道,这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一个群体。” ——以上是荷赛负责人Michiel Munneke谈到今年多媒体评选采用推荐机制的原因。 “怪异的事情是,无论我们今天做何决定,明年一切都会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一种全新的,仍然在形成之中的媒介,让人无法捉摸。” ——以上是多媒体评委Ed Kashi对变化多端的新媒体的感慨。 而最令人震惊的还是摄影师Gideon Mendel的发言: ”我们正处于这个产业革命的迷雾之中,它是两个大陆版块所产生的撞击(静态和视频),我们真的无法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我感觉第一轮撞击已经发生了,现在,“多媒体”在今天已经差不多是一个面临死亡的名词。” 多媒体也死亡啦?(其实,我很认同这个说法。) Elliott Erwitt 1950年 事情有这么复杂么?这让我觉得头大,还是把视线拉回来,看看Elliott爷爷如何看摄影,纽约时报Lens上有他的一段访谈,摘录几个片断: 问:你带着相机在世界周游差不多七十年了。你还能看到身边的照片么?或者你已经开始对这种发现感到厌烦了呢? 答:对可能存在的照片的发现(不管你有还是没有相机)是一个摄影师的基本工作。我永远都不会对这种关注感到厌倦,尽管我可能不会轻易被感动重复拍摄一些照片。 Elliott Erwitt在公共汽车上,2005年 问:你今年82岁了 答:是的 问:你还在工作 答: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努力工作 (…) Read more

靠谱消息和不靠谱消息

阿姆斯特丹最近几日比较热闹,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如果你到访过荷赛办公室,你肯定会惊讶,这么一个小地方竟然能够折腾出如此大的动静。 荷赛每年的颁奖典礼都伴随着一系列的现场活动,今年也不例外。 多媒体报道:The Home Front 荷赛首次设立的多媒体类别宣布了一二三等奖,Catrin Einhorn 和Meaghan Looram为纽约时报制作的反映美国赴阿富汗士兵的家庭生活的“The Home Front”获得了叙事类一等奖,中国摄影师王磊的《向上看的人》获得了三等奖。互动类别的第一名是反映美国Cañon城监狱产业的”Prison Valley”,在这个类别里,对获奖者的描述甚为纠结: 作品是由Philippe Brault摄影,他和记者David Dufresne合作,并与其联合导演,制片人是Alexandre Brachet 和 Gregory Trowbridge。 这个纠结的获奖名单,反映了这个实验性奖项的纠结。未来它是不是要和奥斯卡一样,导演,制片,摄影,音响什么的都分开评呢? 入选荷赛大师班摄影师Alinka Echeverria 的作品,她是墨西哥和英国双重国籍,关注墨西哥本土文化 荷赛大师班的学员名单也揭晓了,这个宛若新闻摄影黄埔军校的学习班今年又将有12名年轻摄影师加入,仍然是欧美摄影师居多,他们是从175个候选者中挑选出来的,中国摄影师卢广此次是评委之一。 world press photo ipad app 既然评选都赶着技术潮流设立了多媒体类别,荷赛整个机构也在朝向多媒体化的方向进发,荷赛制作了获奖作品的ipad (…) Read more

新闻?艺术?抑或被使用的照片

很多对今年荷赛年度大奖获奖作品的媒体报道中,若细心你会发现,它们所刊登的并不是纯粹的照片,而是发表在《时代》周刊封面的版面效果。甚至连获奖者自己的网站也都发布的是《时代》封面。这些讯息无非都再强调,这不是一张简单的照片,而是一张被使用的照片。 在对新闻伦理道德颇为重视的美国,杂志封面竟然刊发如此可能会引起道德争议的照片,并且此举动出现在美军继伊拉克撤军之后,又开始从阿富汗撤兵的新闻背景之下,难免会让人联想到《时代》在宣扬这样一个观点——失去美军部队制衡的阿富汗会发生什么?《时代》也专门为这个封面撰写了编者按。 关于《时代》刊登这张照片的前因后果,评委会不可能没有耳闻,但他们却仍然将之推到年度大奖的位置,从而也激起了西方一些政治博客的议论。 (一) 荷赛头奖究竟有何问题? What’s Wrong with the World Press Choice of “Photo of the Year”? 来自博客:Bagnews 作者:Michael Shaw 假如选择Jodi Bieber的照片作为今年的年度报道摄影作品,其目的是为了聚焦阿富汗妇女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那么我感到自己在这么解读照片时遇到了一些困难。 首先,这张照片的“媒介生涯”(media life)无法被我忽视,它去年八月在《时代》周刊封面发表(被滥用)后引起轩然大波。如今,当我再次面对这张照片,它所引发的对政治和媒介讨论,则远远盖过了将这张照片作为被摄对象Aisha的一张纯粹的个人肖像存在的事实。(这又让我们有些怀疑这个选择部分就是出于对当时争议的反抗。) 这并不是说,这张颇为动人的照片不能就是因为获得了头奖而被诟病,或者只能通过《时代》周刊的影响力来评价。但是,即使单独看这照片,我也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这张照片能够成为通向Aisha的生活和她自己过去境遇的一扇窗,而并非只是反映了媒介对她的观看——其中包含了西方视觉媒介消费者的兴趣和品味? 我发现这张照片在把我带到战争中,或者思考Aisha的生活,以及将之和其他阿富汗妇女的生活联系起来,作用甚少。Aisha被符号化了,而我们这些观看者无不会被她光泽闪亮的头发,优雅的曲线,以及她披肩的柔然和质感所吸引——所有的这些元素都在诱发你的情感。我做学问的朋友将之称作西方媒介的“隐喻”——一个符合人们直觉感受的资料库,其中分类放置着诱惑读者视线的性感的女性目光、头像,以及特定为封面摆出的姿势。 假如评委会的目的是要声明这张Aisha的照片是介于塔利班的意识形态和美国大兵的所谓人道主义援助之间的一个符号表征,或者是表达Aisha从一个被阿富汗压迫的女性,在媒介和美国人的帮助下,变得幸福健康的事实,那么我会站起来鼓掌叫好。但是,评委对这张照片的表述是:将会成为历史十大经典照片,Aisha作为一个富有魅力的女性的形象被凝固,而另一方面,她也是更多生活在悲惨境遇中的女性的形象代表。对于前者,这个女性的魅力是众人皆知,而至于后者,我看绝对是陷阱。 (二) 荷赛的头奖分类有问题,它不是报道摄影而是宣传照片 Category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挠挠 荷赛官方twitter(@worldpressphoto)里满载来自世界各地的贺电,但凭借常识你就应该知道,并不存在一个让地球人都满意的结果。 这个世界级新闻摄影比赛已经越来越尴尬。倡导专业化,搭建行业帮会的目的刚刚达到,小圈子游戏却突然大众化。视觉烂了大街,RAP歌手哼着小曲就能PS,在所有的突发现场,监控摄像头都比职业摄影师更敬业。 当我们再次审视荷赛带来的所谓专业性,拨开层层包裹的视觉幻想,里面只有一个小纸条儿,上面写着“挠挠”。 二十年前,荷赛刚刚普及,还是单纯少年的我们恐怕都曾天真地询问自己的老师:“为什么这个比赛充斥着灾难,悲伤和恐怖的元素。” 二十年后,从荷赛评委会主席那里,我们依然得到同样的答案:“这是人类的苦难,需要有人揭露之,敦促其发生改变。” 评委从来都不对照片所报道的事实做更多解释,他们只是站在人类大同的立场上,从一个所谓的人性化的角度告诉你:存在的合理性使得你必须直接面对这些影像。 但让人类能够达成共识的恐怕向来不是理性的价值观,却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人之本能。 最近,英语语言世界的一些摄影评论中,出现了一个后缀“porn”,构成了“ruin porn photo”(废墟视觉)以及“torture porn photo”(痛苦折磨视觉)。porn是色情的意思,是对作为生物体的人欲望的满足,而视觉的porn,则是对眼球情欲的满足。那些恐怖的场景,没有人会否认自己会在尖叫声中再禁不住多看几眼。我们要看,并且从担惊受怕中得到满足。 苏姗桑塔格的《关于他人的痛苦》一书中已经将这个问题回答得甚好。而我只是想再次回应“porn”这个词对某些道貌岸然视觉表达的恰到形容。说实话,在很多时候,看荷赛的灾难照片,仿佛去医院做一次身体检查,当医生摆弄你的身体的时候,你才发现自己是一个“人”的事实,你给自己建立的文明王国,必须要永远和这个躯干抵抗。而荷赛则将文明降到了最低的标准,把人的生物学特性放大到最大。这就是它能够得到全球贺电的必胜秘笈? Péter Lakatos, Hungary, MTI. Suicide jump, Budapest, Hungary, 22 May Javier Manzano, USA. Mexico’s drug wars: (…) Read more

荷兰的那个赛

世界上最大的新闻摄影轮盘赌——荷赛,已经封盘了。评委们将在1月29日到2月10日摇奖,中奖者名单2月11日公布。今年的年度大奖会去哪里呢?海地地震和美国漏油题材会得几个奖呢?这都是一些待解的“谜团”。 2010年荷赛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假照片事件 今年的评委会主席是大卫伯耐特(David Burnett)他受邀担任评委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我有些吃惊,但又有些犹豫,因为作为一个自由摄影师,几个星期没有收入可不行……” 我也很吃惊!“收入”——这是一个工作将近四十年,囊括世界报道摄影所有著名奖项的著名摄影师还要考虑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梦想着哪一天可以躺在自己的名望里睡大觉(这不知道是多少人参加荷赛的动机),但殊不知,无论是谁都得和生活斗争一辈子。 今年的荷赛还有两个新媒体特色,一个是比赛的过程将通过twitter直播,他们的帐号是@WorldPressPhoto 另一个新消息是今年荷赛试验性地增设了“多媒体类别”,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放开投稿,而是在全球通过推荐制的方法做初选,在传统类别的比赛结束之后再进行多媒体评选。 多媒体类分成两个子类别:线性多媒体报道和互动多媒体报道(linear and interactive multimedia),并且将之更为明确地称为“多媒体报道摄影”(Photojournalistic multimedia)。 这个新的比赛,荷赛非常谨慎,事先没有声张,评选也很低调。对于荷赛,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举措,甚至对整个新闻摄影行业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因为评选标准的制定,也是对多媒体报道的行业生产法则的规范,这对报道摄影职业化进程影响重大。 多媒体评选的主席是美国报道摄影师,VII图片社的成员Ed Kashi。

周一消息树

60 中国国庆60周年之际,PBS顺势推介纪录片《年轻,不停息的中国》,(Young&Restless in China),报道了九个生活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存经历,梦想,困惑和尴尬。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片花中一位主人公的发言:“这栋楼,每周造一层,这代表了中国速度”。说这话的小伙子,每周不停息地工作七天,为别人打工,自己也在创业,他还说:“我这是在透支自己的未来”。 不停息(restless)——提炼出这个关键词的导演一定很了解中国。 纪录片的音乐也都很好听,点这里 延伸阅读:卫报供稿人Dan Chung的中国国庆报道,点这里 延伸阅读:《纽约时报》:崛起的中国 网址这里,简介这里 VII的新经理 报道摄影图片社VII最近新雇佣了一位经理,这个家伙的职业背景和摄影毫无关联,他在音乐领域里打拼了十多年,在Sony等娱乐公司工作过。VII聘请这位新经理人的目的是在网络,有线电视,手机和其他新媒体中拓展自己的业务。 荷赛资料库 荷赛最近把其历年来的获奖作品整合成一个可以检索的资料库,观察新闻摄影的发展变化,这里自然是一个好去处。 卡帕 据说导演Michael Mann正在筹拍以战地摄影师卡帕为主人公的电影。他已经购买了一本名为《等待卡帕》的西班牙小说的版权。

十二个报道摄影师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对荷赛的兴趣已经锐减,前两年,我还是热情的粉丝。看了一些新闻才知道这两天在阿姆斯特丹正在举行颁奖仪式,还有各种讲座,能想象出现场的热闹场景。 参与颁奖的大师们顺便把今年参加Joop Swart 大师班的学员给选出来了,一共有179个候选人,据说评委选择的标准是:技术、新闻报道能力和道德准则(technical, journalistic and ethical aspects )最后找出了12个家伙,我一看,又没有中国学员。我不认为是中国年轻摄影师拍得不好,我估计还有几分原因是输在他们作品集的编辑上面。 这个大师班,集纳了年青一代报道摄影师中的精英人物,他们都在拍什么? •    Kathryn Cook, USA 得过不少基金,长期项目是亚美尼亚人的种族清洗,作品是很风格化的黑白照片 •    Matt Eich, USA 86年的小孩,工作还挺忙的,刚刚完成了Mother Jones的一个任务,还给新闻周刊拍了个报道,最近进行的项目是在拍俄亥俄州。 •    Simona Ghizzoni, Italy 没找到网站(感觉只有美国摄影师最起劲做个人网站) •    Sohrab Hura, India (…) Read more

不在意但并非漠不关心(1)

不在意但并非漠不关心(UNCONCERNED BUT NOT INDIFFERENT) 今年荷赛的两个评委:Adam Broomberg and Oliver Chanarin,是荷赛有史以来最另类的评委,也因此有史以来第一次让我们如此接近荷赛评选的“内幕”,他们在foto8上撰写的这篇文章引起了不少回响,文章的标题是曼雷的一句名言。全文借荷赛对当代新闻摄影的发展给予了评价和分析。 用貌似客观但是骨子里充满个人观点的语言写作是这两个人的特点,我在1416之前就赞叹过他们的文采,本来想邀请大家一同翻译的,也有RD 和rossi响应,不过,我觉得有意思就自己来了。 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何方,这是你要做出的最具政治色彩的决策。 ——引自维姆文德斯 《看的行为》 “新闻摄影领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对于揭露这个世界的真实处境没有任何帮助。相反,操控在资产阶级的手掌之中,它已经成为了反真实的一个糟糕的武器。媒体每天吞吐着大量的图片,似乎在建构着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事实上他们却让真相越来越模糊。照相机的撒谎水平和打字机完全相同。” ——Bertolt Brecht 1931 2007年12月,一张拍自贝布托遇刺现场的照片,一张最接近新闻摄影实质的照片,再次体现了当年罗伯特卡帕等先驱人物在这一领域开天辟地时所倡导的精神。照片拍自离爆炸现场10米远的地方,也许不应该将之称作一张照片,但这个虚化的、布满浓烟的场景是摄影记者在现场的明证,尽可能地接近事件的核心,他的快门不断地开合。 但是,摄影在今天已经难以抓住新闻了,根据伦敦警务总署的调查显示,在类似的突发事件中,越来越多的视觉证据来自手机拍摄的视频而不是专业摄影师的作品。近些年来,一些大事件的现场比如911、海啸、卡特里娜飓风都是被一些恰巧在现场的普通人用手机或者摄像机记录下惊心动魄的现场。那么,作为人们勇敢的代言人,自西班牙内战以来冲锋陷阵为我们带来一线消息的摄影记者,他们该如何生存? 上面这张照片获得了2007年荷赛突发新闻的一等奖,这个比赛已经举办了51年了。我们被邀请担当评委,这恰巧是一个旁观新闻摄影这一摄影分支面临危机的一个绝好机会。 这些获奖作品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可小觑,获奖作品巡展的观众接近两百万,足迹遍布50个不同的国家,每年有六种语言四万五千册画册出版。很明显,这些专业摄影记者所记录下的全球新闻事件产生了广泛影响。 翻看全部八万一千张参赛作品,会给人带来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些相同的作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出现,只有画面主角和背景发生着变化,悲伤的母亲,日升日落,分娩的女人,玩玩具枪的孩子,斗鸡,哈瓦那街景,污水坑里的倒影,窗户的反光,襁褓里的婴儿,透过蚊帐拍摄的肖像,吸毒者胳膊上的针管,废弃的厕所,扔石头的巴勒斯坦儿童,扭曲身体的中国体操运动员,后台里准备上场的模特,涂着油彩的脸,浑身是泥的身体,抽烟的和尚,鸽子在天空飞翔的剪影,孩子跳进河里的瞬间,以及杀猪的血淋淋场面, 12名评委必须在7天一夜的评选中忍耐这些陈词滥调一遍遍出现,找到那张获得大奖的年度照片,以及各个类别的获奖者。怎样才能找到一张代表一切的照片,12名评委如何达成共识,他们在评出这一张大奖照片的时候究竟是怎样的判断标准? 我们先被带到阿姆斯特丹一个没有窗户的小屋子里,挤在一个投影屏幕和一个咖啡机前面,评委的构成是由6个在战争、自然、体育、编辑出版类、以及艺术类别有一定经验的摄影师,5个图片编辑以及1个策展人组成。 荷赛已经历经50年的历史,因此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操作思路。这是一个由心理学家参与设计的高度体系化,非常精确的系统,从而能够在不同的个体判断之下引出一个共识。评委在观看作品的时候已经借助第一轮评委之手将照片的数量刷到了一万七千张。那些什么家里养的猫之类的照片已经被拿掉了。我们的工作是把这一万七千张变成一张。在几乎全黑的房间里我们每人都有一个表决器,图片在屏幕上掠过,我们都匿名投票从而决定照片是保留还是被毙掉。就在我们工作的同时,荷赛的秘书在一旁用干涩的声音不断地公布着每一轮投票的结果,重复着“入选”以及“淘汰”的声音:天堂鸟——入选,蛇——淘汰;自杀炸弹——入选,死亡的孩子——淘汰,被硫酸烧伤的妇女——入选,毛泽东特型演员——淘汰。。。而我们所使用的那个设备——九个按钮连到一个中央计算机显示屏上,最初是为荷兰一个电视游戏节目设计的。

重复的意义与新闻摄影的新版图

恐怕这周的谈话主题将是新闻摄影,好在这还是我擅长的话题。昨天提到了有关“重复节奏”的专题摄影结构方式在当下的流行趋势,就接着这个话题开始聊。以下内容由我的个人观点和foto8的专栏作者Leo Hsu的看法综合而来。 重复节奏的专题摄影,我将之称为并列式专题报道,今年在荷赛的获奖作品中大行其道,有五组作品都是这样的结构方式。比如获得当代问题组照类一等奖Jean Revillard的作品——移民的临时居所,它的叙事方法好似一系列的排比句:一个帐篷,又一个帐篷,你看都是这样破败的帐篷。 这种方式成为一种潮流其实在去年的荷赛中就已经出现,我想从两方面入手分析它受到欢迎的原因:语境以及发展脉络。 语境 此次担任荷赛评委的Oliver Chanarin和Adam Broomberg(1416之前就有过介绍)是一对搭档,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应该将他们称作新闻摄影记者,因为他们在利用摄影讲故事,非常注重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希望以图片传递信息。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两人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摄影记者,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新闻摄影记者,他们看重图片对事物的“分析”,而不是“描述”,严格掌控信息传播的每一个步骤,从计划到采访以及图片说明的写作。这二人运用了很多时尚摄影的元素来讲述新闻摄影故事,比如利用影室拍摄肖像,更多策划性拍摄,大量的无人的风景等等,这和他们的出身有一定关系——作为colors杂志的供稿人,他们秉承了惊世骇俗的创意总监 oliviero的观点:没有这个摄影和那个摄影,只有摄影。而这句话恰恰体现了当下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融合。 如果说新闻摄影的发展在不断遭遇危机,倒不如说是新闻摄影的疆域和版图在不断地扩展,与其他门类的摄影产生一个又一个的交集。在这个融合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摄影这种语言方式的复杂性,或者干脆说,人们发现了摄影的“语言特质”,作为一种符码,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个时候,摄影就无法再是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一种“透明的媒介”,功能也并非是“记录”这么简单。以上这些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新闻摄影记者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利用摄影语言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表达就变得更加迫切,不再是简单的“有闻必录”。 另一方面,新技术和新的传播平台(网络)的搭建,更进一步催化了融合现象,文字和图片的融合,动态和静态的融合,声音和图像的融合等等。 这种语境下的新闻摄影必将呈现新的面貌。 脉络 但是重复节奏的拍摄方式也不能成为“新”,这种表达方式一直以来就存在,只是并未受到重视和宣扬。以下就是一些可以追溯到的采用这种方式表达观点的先驱人物和范例: 以上图片来自马格南画册M2 以下是可以参考的一些样本: 爱德华迈步里奇的奔跑的马系列 Walker Evans的作品subway,以及他的一系列重复节奏的影室肖像系列。 Richard Avedon的美国西部,不仅仅是重复节奏的肖像,同时还使用单色布景将被摄对象从他的生存语境中隔离。 红色高棉 S-21监狱肖像照片 马格南的画册M2: Repetitions,里面全是马格南摄影师的并列式报道摄影作品(这本书狠不错,史泰德出品的) 马格南摄影师Paul Fusco’的 RFK Funeral (…) Read more

逛来逛去(三)

谣言与现实 针对本届荷赛的大奖,如同去年一样又是谣言四起。(说明一下,我昨天的胡说八道不是对荷赛结果的不满,我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因为它的结果只能那样啦。)美国摄影界新闻信息快递博客(pdnpulse)请网友们对大奖照片作出评论,虽然只有四条留言,话都说得挺刻薄。 评委们把自己关进屋子里,关上门,他们的密谋就是要进一步扼杀新闻摄影。这帮人高估了摄影的能量,他们在寻找毕加索而不是本着对人的关心出发。他们不相信一张新闻照片会是精彩的,在他们的眼里,这张照片必须带有特殊的艺术表现才成立。 获得大奖的摄影师一直在拍摄视频,他为美国ABC拍摄节目,那你就应该知道他的照片为什么这么模糊不清了,因为这是一张电视截屏的图片。 这些照片让我仿佛回到了80年代,远远落后于目前美国新闻摄影的发展。 不说荷赛了。 赶快去囤积一些宝丽来胶片吧。也许你再也买不到它了。 宝丽来公司正在逐步关闭它在美国、墨西哥和荷兰的工厂,将停止生产宝丽来胶片,完全转向平板电视和数字产品。它早在两年以前停止了商用宝丽来一次性相机,以及一年以前停止了消费级一次性相机的生产。 对于那些坚定的宝丽来粉丝来说,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宝丽来技术的外包,宝丽来公司打算把这项技术卖给另一家公司,但是如果交易不成功的话,明年,大家就没有宝丽来胶片使用了。 宝丽来要走了,柯达也许就快了,总有一天,我们会痛恨数字技术。

逛来逛去(二)

当你觉得世界越来越大的时候,就会感到荷赛越来越小。 “世界” “新闻” “摄影” “比赛”——这是怎样高难度的一个比赛,每次结果揭晓之前,大家都蠢蠢欲动,恐怕就是这个心理。 新闻不是世界的,摄影无法比赛,但是荷赛却能够让全世界的新闻摄影记者,都在荷兰时间2月8日11点,关注同一个结果。荷赛真强大!它用50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机制,当你看到获奖者名字后缀的一个个媒体的名称,VII,VU,Getty,Magnum,你就会明白这个机制有多重要,它将一些原本不可量化隐形的事实变成显性的,由此织成一张全世界媒体都被纠结其中的大网,你要参与这个游戏,就必须遵守它的法则,当你成为WPP winner,你就获得了一张入场券。 荷赛似乎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作为评委会首席裁判的VII图片社的Gary Knight不用避讳评出VII自己代理的摄影师获奖,新成立不到一年的noor图片社一下子拿了好几个奖也不奇怪——他们图片社里的成员Jan Grarup 、Kadir van Lohuizen都是荷赛的座上客,Panos的摄影师一定会获奖,因为他们的老大是去年的评委,今年荷赛组织的培训活动中他又是教员。当然,还有,magnum,NG怎么能不获奖呢?剩下的还要照顾全球几大通讯社getty\ap\afp\reuters,今年都获奖了么?我随便打开一个常看的博客,是一些美国摄影师集体写的blog(APAD),头条新闻就是:荷赛揭晓了,我们的很多朋友都获奖了,然后数出了六个热烈祝贺的名字。当然,这也不奇怪,按照比例分配的话,美国参赛人数是最多的。(中国今年有400个摄影师参赛,排第二)。 今年的大奖给了杂志,为名利场拍摄战争的英国摄影师,之前的四年大奖都是通讯社的摄影师获得,这是否是新闻摄影的发展潮流?再来预测一下,大概什麽时候会荷赛出现多媒体类别的比赛呢?今年的作品风格化更为显著,大家拍“故事”的手法开始统一,如果你不是magnum的摄影师,或者不能去战场,那就带一个120拍几张呆照,在中间夹杂几张无人的风景。 我一定在胡说八道,今年的作品难道不精彩么?我和荷赛有过亲密接触,但是我对这个组织又爱又恨。它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但它永远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而且是那么的傲慢。 五十年以来,那个阿姆斯特丹小城里的一个小角落里,一所小房子里,上上下下也就十来个人操办着全球最大的新闻摄影比赛,在比赛结果揭晓之前的统计数据里,荷赛骄傲地宣布,今年参赛的摄影师又创新高,尤其是近些年他们着重进行推广的亚非拉地区,摄影师参赛的人数大幅度上升。

脆弱

这里是报道摄影的西点军校,还是乌托邦,抑或是最后的伊甸园?又一年的迎来送往中,荷赛大师班新一届学员毕业了,浏览过他们的作品之后,我却不禁心生疑问。 大师班学员的产生是通过各国推荐人推荐,随后又经过荷赛的评委们的评审而敲定,老师们也向来都是那几个荷赛的亲近人士。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小圈子里的事件,一个一穷二白的小青年不可能进入这个体系。 如同入选学员们名字后面的一串串光辉履历打造出的金字招牌一样,能够证明今年学员作品存在的唯一理由也是那些照片唬人的外表。这些照片来自伊拉克、伊朗、黎巴嫩、刚果、缅甸,依然重复着古老的腔调:贫穷、边缘、种族纷扰。 进入这个班也曾经是我的梦想,当然,我已经参加了一个历时三年的中国大师班,也去荷兰参加了一个模式完全相同的亚欧青年摄影师培训班,我在1416中写了不少所谓大师班研究的文章。但是又一届学员的作品摆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却突然对它们心生厌恶,或者说,这种“精英式”的报道摄影所散发出来的腐朽气息,映衬出了一个僵硬、死板的“荷赛”体制。 这个体系在报道摄影遭遇瓶颈的今天,显得更加可疑。前两日,1416发布了VII图片社,一个“精英式的图片社”招新的消息,在那篇文章底下,李达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大师都不在本国拍出好照片呢。。。。一定要去中东,非洲这样的地方。。。。? 大家可能都会说,李达呀,这个问题太老套了。可是,这问题如同皇帝新衣里故事里那个大胆的反诘,揭示了新闻摄影发展过程中的自恋主义。50年前,荷赛的诞生让边缘化的新闻摄影工作者们找到了职业归属,而50年以来,通过刺激性的题材,以及荷赛或者某赛来证明自己,已经成为束缚新闻摄影发展的体制。 今年大师班作业的题目是“脆弱”,荷赛所建构的新闻摄影王国,在我看来也很脆弱。过于圈子化就导致封闭。写到这里,忽然想到前两日翻译的时代图片编辑访谈里的一句话——今天的摄影记者,已经比以往更需要成为一个“记者”了——这句话值得细细品读。 我觉得还有话没有说出来,请大家补充。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