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

这里是报道摄影的西点军校,还是乌托邦,抑或是最后的伊甸园?又一年的迎来送往中,荷赛大师班新一届学员毕业了,浏览过他们的作品之后,我却不禁心生疑问。

大师班学员的产生是通过各国推荐人推荐,随后又经过荷赛的评委们的评审而敲定,老师们也向来都是那几个荷赛的亲近人士。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小圈子里的事件,一个一穷二白的小青年不可能进入这个体系。

如同入选学员们名字后面的一串串光辉履历打造出的金字招牌一样,能够证明今年学员作品存在的唯一理由也是那些照片唬人的外表。这些照片来自伊拉克、伊朗、黎巴嫩、刚果、缅甸,依然重复着古老的腔调:贫穷、边缘、种族纷扰。

进入这个班也曾经是我的梦想,当然,我已经参加了一个历时三年的中国大师班,也去荷兰参加了一个模式完全相同的亚欧青年摄影师培训班,我在1416中写了不少所谓大师班研究的文章。但是又一届学员的作品摆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却突然对它们心生厌恶,或者说,这种“精英式”的报道摄影所散发出来的腐朽气息,映衬出了一个僵硬、死板的“荷赛”体制。
这个体系在报道摄影遭遇瓶颈的今天,显得更加可疑。前两日,1416发布了VII图片社,一个“精英式的图片社”招新的消息,在那篇文章底下,李达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大师都不在本国拍出好照片呢。。。。一定要去中东,非洲这样的地方。。。。?

大家可能都会说,李达呀,这个问题太老套了。可是,这问题如同皇帝新衣里故事里那个大胆的反诘,揭示了新闻摄影发展过程中的自恋主义。50年前,荷赛的诞生让边缘化的新闻摄影工作者们找到了职业归属,而50年以来,通过刺激性的题材,以及荷赛或者某赛来证明自己,已经成为束缚新闻摄影发展的体制。

今年大师班作业的题目是“脆弱”,荷赛所建构的新闻摄影王国,在我看来也很脆弱。过于圈子化就导致封闭。写到这里,忽然想到前两日翻译的时代图片编辑访谈里的一句话——今天的摄影记者,已经比以往更需要成为一个“记者”了——这句话值得细细品读。

我觉得还有话没有说出来,请大家补充。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汗,原来任老师也是从大师班出来的啊?当任何事物开始成为一种体制并且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时候,也就是从盛兴开始走向衰败之路的预兆。当然,当到达一定的顶峰以后再寻找一个新的制高点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会觉得除了寻找一条新的道路以外别无他法。

    事实上某些报道摄影师的眼光与狗仔队相比也并无异同,无外乎是打着人文关怀口号的猎奇而已。只不过狗仔队的背后是大众,报道摄影师的背后是小众。

    真正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那些感动人类的共同主题的报道摄影师相反才是更为可贵,例如今年普利策的获奖者,相对于那些千篇一律的刺激而言,或许这样的作品才更显作者的功底。

    或许报道摄影的复兴应该落脚在女性?

    Reply

  2. 老师啊,其实每天都来看嗒,呵呵~
    我总觉得拍战争题材啊,特别冲锋陷阵的那些摄影师跟我们不是一个筐子里的苹果。就好像文学里面写诗歌的和别的就很大差别,但是写诗歌的人多了,而且形式手法越来越千篇一律以后,那种特别纯粹特别高尚的品质好像就庸俗掉了,不及别人写个小说关注下时代问题来得体贴有力。
    另外报告一个噩耗,我的相机丢了,呜呜… [:Cry:]

    Reply

  3. 我感觉,摄影最怕的是条条框框!!这个分类法对摄影是破坏!!
    尤其再细分为新闻摄影,报道摄影,观念摄影,肖像摄影(这是做研究的干的事情)
    如果你是拍照的,细分了专业了,实际已经是毫无希望可言了!
    [:Yeah:]

    Reply

  4. 期待着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的摄影大师展现中国本土摄影理想的作品出现.

    Reply

  5. 精英,学院线路和民间大众路线,一直都是很多学科争论的话题,呵呵

    没有想到摄影也有这样的问题

    中国的莫毅和解海龙,这2人很有典型性

    Reply

  6. 逆光老师的这篇文章表达了我们的一种担心,报道摄影会在名誉与权威的冲击下步入窠臼。我们并不是反对摄影师拍摄战争拍摄灾难,相反,我们对那些主动接近危险换回照片的摄影师感到尊敬。但我只是担心,太多利益上的企图淹没了我们最初拍摄的目的。战争容易产生好的片子,只是我的理解。而且,似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有听见炮声、见到尸体,你才能说自己是一名报道摄影师。很多人希望利用这种激烈的冲突来为自己树立名声,这种目的是让人担心的。我们希望见到更多深层次上的思考,战争不只是炮火和泪水,也许还有别的东西。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曾经问过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得人去拍矿工呢?”

    Reply

  7. 荷賽我倒是認為最近這幾年的一些趨勢,
    我個人是喜歡的。例如更多和當代攝影手法語法結合的作品,
    被肯定的這個趨向。個人以為這算是歐洲風格的推廣。
    戰爭、苦難佔太重的比重這的確是個大問題。
    也許該比比美國的大獎和荷賽之間的品味和價值取向。

    至於透過新聞攝影比賽建立起一種凝聚、
    個人認為是一地一區新聞專業工作者的必經過程。
    那個傳統/照片取向可以改變,但是也許是要在凝聚起來之後。

    另;個人以為,新聞攝影有時是很….「單純」的。
    目的、本質,有時是那麼的單純,到單調的地步。
    這問題不難理解,所以好手們也都不滿意了。
    大家還是可以在單純可愛的新聞攝影之外,
    玩些變化,離開再進來或繞個圈,加點曖昧….等等。
    要簡簡單單的那個新聞攝影,
    大家可以理解,只是有時也不耐煩了。
    新聞攝影有時真的是很boring的.

    Reply

  8. 在狗名狗利的年代里,这个世界也没有办法,为什么老去中东为什么老去非洲,因为那里有长时间都无法消失的贫穷、边缘以及种族纷扰,以前存在,现在存在,我想在未来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依然存在。

    是的,现在的报道摄影的照片看起来的确有点枯燥乏味。提起荷赛,提起报道摄影,以及在翻过无数的大师的摄影作品后,还是50年前的那些题材,只是技术和构图更加完善罢了。那些纷乱的世界里似乎成为摄影师们捞取更多的油头,他们扛着名贵的摄影器材和先进的通讯出没在那些地方,和当地人在一起一呆可能就是三个月、半年甚至更长,垂手可得的光鲜照片便会拿回到文明社会成了另一种艺术而沾沾自喜并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用光、构图、题材、色彩等等。。。!而纷乱的现实却被光鲜唬人的照片和掌声抛到了一边。

    现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那些想要出名的报道摄影师来说其实就很简单了,规则制定好了,就需要你拿作品出来说话了。只要你有一颗“勇敢的心”,几年下来,或者要不了几年,如果你的运气还不错,在很短时间你就能“一片成名”了。当然,在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前提,是你得在保住命的前提下。

    对于这些题材和那些光鲜唬人的照片,我觉得应该分开来说。不是所有的光鲜的照片都是唬人的,也不是简单地从照片本身就看出来什么摄影师应该更高层次的思考之类的空话,至于摄影师是不是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帜我们更不能没有根据地胡乱猜测。什么叫“更深层次的思考”,什么叫“真正的人文关怀”?我想大家心里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而已,我们没有和那些摄影师亲自接触,我们没有亲自经历战场,我们就不能仅仅凭借过多相近题材的照片来妄加判断。

    我个人来说是比较喜欢并佩服这些大师的摄影作品,因为他们站在历史之颠目睹了历史,这种由衷地钦佩基于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他们的生活轨迹。一张重大历史照片要比同一时期的一张花草风景照片的份量来得厚实的多,尽管这张花草风景照片的构图和用光在当时堪称完美!

    荷赛的体制以及倾向于自恋的封闭圈子其实在很多行业都存在,规则和权力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没有办法,是中国的报道摄影师们无奈于国内的凄惨现状才一厢情愿地寄情于荷赛,认为人家的荷赛才是他们的理想,他们为之奋斗的归属。中国的报道摄影师去参加荷赛,其实就是奔名去的,我认为人为点名并没有丝毫的过错,每个摄影师都想拿出一套很憾的作品,每个摄影师都希望在行业中得到尊重和树立地位,这些都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荷赛并不是一个评判报道摄影的终极标准,只是我们大家把它误读了。

    Reply

  9. 赛事是人评的,作品是人拍的,评的人会有观点,有准则,也就会有一定固化的排他的一面。如果没有观点和准则也没有人来参赛。荷赛是这样,中赛是这样,任何赛事想来都是这样的,但是不能所有的比赛都是一个标准的,一个框架下的,都是那么固定的几个人来掌控和运作的。为什么作品要分类,其实分类本身并没有意义,但是对于赛事来说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就是有意义的。分类、评比可深入探寻这类题材的可延伸性(我也很厌倦荷赛的战争主题的照片,倒是喜欢看看他艺术类的生活类的照片)。有荷赛,有普利策新闻奖,还要有VII,玛格南,各种摄影基金,商业展览等,都各有各的利益、准则。那种力量那种声音更强大,就会有更多的追随者,参与者。当他们的利益和准则受到威胁时,就会改变,发展。会有新的机会和面貌和新的一轮“新陈代谢”。就像《影响》杂志这期的封面故事 “新世界,新视界—-欧美新闻摄影发展趋势”。

    我们作为这个赛那个展的参与者和观看者,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和自我的认知。聪明的人早就悟透这个道理,任何赛(展)的规则我们都没法改变,我们能做的是选择,去归属。因这是生存法则,是必需(要)的。聪明人会研究自己可行的发展方向,归属方向,然后有针对性的去研究相应的赛(展)的获奖作品,当下的会受欢迎的作品。这些赛(展)毕竟是金字塔形的,这些聪明人中有的已经爬了上去,有的还在努力,有的刚刚开始。这其中有利益的混杂,实力的攀比和幸运的成分。不得其所的人只能是,只能是,只能是什么呢?我也不知该怎么说。

    选择和归属我们无法逃避,确要有一个相对多元的开放的环境。当当下的环境不能提供我们更多的选择的时候,更有能力的人会选择走出去,找寻一个栖息地,一个更好的更适合的发展空间。另一些有能力的人也是更少的一群人会选择留下来,尽自己的力量执着的去开拓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对于哪种选择我们都是尊重的和敬佩的,这些人的角色和作用并不是固定的,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在改变着我们的环境。“VII的招聘信息”中的现象也不难理解了。

    同时我们也应时常警醒时常反思, 看了OPPS的“china neo中国有人在摄影(第一期)” (链接地址:http://www.opps.cn/word/?p=250) 的文章和评论后,对于作者我是敬重的,作者在尽自己的可能提供一个更多思考和选择的方向。但同时也在想“China neo”会不会也演变成另一个形态的“马良化”呢?“China neo”中提到多是一些八十年代出生的新面孔,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被关注,这无可厚非,已经有人拿着“China neo” 的这面旗帜不管是有意的无意的,单纯的功利的在“维护” “China neo”的地盘。后想想其实这种担心也是没必要的,但是希望它能够是有自己丰厚语言的“马良”。

    希望多些聪明人能在寻求归属找到地盘的时候,多一些对“自我的”认知。更多一些“非我的”探寻。

    任老师的这篇文章可探及的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还有很多问题可深入。

    我很饿,要吃饭。

    Reply

  10. 不得其所的人最好像我一樣作個旁觀者,這些聰明人為其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我們從照片中是看不出來的,或也只是窺得一星半點的

    我困了,要睡覺。。。

    Reply

  11. 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感触很多嘛.
    首先我觉得没必要去质疑拍摄的题材问题.为什么现在一提去拍战争或贫困反而很多人反感了呢? 你去过吗? 你拍过吗? 你敢去吗? 如果没有,就不要去质疑别人去的动机.更不要用中国人的思考问题方式去套别人.贫困落后新闻摄影都不关注,那还关注什么?对于西方摄影师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我们的那种什么本国不本国的概念,人家出个国境太容易了.我们现在就是视野太窄.中国摄影师就应该跳出固有的中国人思维回头来看中国人自己的事.
    荷赛小圈子,哪没小圈子呢?中国摄影圈的小圈子更严重.大家热切讨论荷赛,天,荷赛都那么多年了,中国人参加也很久了,没必要为这个费神吧.你搞报道的,有很多别的奖可以参加啊, 琼斯母亲奖, 卡帕报道奖, 莱卡报道奖等等等等.还有,拿起相机的人,边界是不是应该更宽些呢.(摄影有边界的话)荷赛, 荷赛里有多少照片在摄影史里留名了? 新闻摄影,大部分确实因其新闻性无法经受时间的考验,除了极个别的.真正能留下来的照片(非新闻照片),肯定是超越或打破了许多东西的,如时间,或人性,甚至是人类固有思考问题方式照片.既然摄影的边界如此之宽,如果现在你还没有进入新闻摄影圈,大可以用相机去做别的事情.新闻摄影,还是太窄了.

    Reply

  12. 关键词: 皇帝新衣,刺激性的题材,体制,窠臼,小圈子。
    拍照这件事本来就没有道理的。把不同人拍的照片放在一块比赛,更是没有道理的事。当然这是不是人间烟火的泛泛的说。“当任何事物开始成为一种体制并且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时候,也就是从盛兴开始走向衰败之路的预兆。”(revoldrib语)“题材不是问题,小圈子是很不好的问题。 ”(秦文纲 语)我同意上面两位兄台的观点。
    今天的摄影和100年前的摄影有什么不同呢?我猜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从业者”数量的不同吧,人一多总要出问题,而且是没法解决的问题。摄影和画画有一点还不同,画画往往是很纯粹的事,但是今天摄影的标签可多了,可利用的角度也就更多了,想让她纯粹起来何其难。
    今天是否是摄影的集体迷茫期呢?抑或是摄影行将死亡的回光返照期?
    鬼知道。但是我有一种感觉,未来地球将被伟大的女性拯救,摄影可能也会被女性拯救吧。
    真的迷茫,我都不知道我刚才说了些什么,哈哈哈。 [:Orz:]

    Reply

  13. 其实新闻摄影应该是一种动机很纯粹很简单的事吧?就是作为一种工作的成绩而以,为什么一定要高期待呢?它和任何其他类型的工作没有本质的不同。难道就因为摄影这件事往往让人联想起一些关乎艺术关乎人性大主体之类的事吗?当然我还是觉得把照片放一块比赛没有道理。罗兰·巴特说的好,摄影不是艺术是魔术,使摄影与艺术发生关系的是戏剧。(大意如此)

    Reply

  14. 因为报道的受众喜欢刺激的遥不可及的在他们身边难得一见的极端的事件,其它地方越混乱,他们就越有安全感,并还可以摇着玻璃杯中的红酒说自己悲天悯人。拍好周遭太难了。 [:Orz:]

    Reply

  15. 的确,战争、贫穷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题材,而且更容易吸引眼球,但不能因为如此,因为多人报道,就予以否定。我同意楼上一位所说,西方人没有太多国界的概念,他们出国就像我们出省,他们跑到伊拉克、伊朗、黎巴嫩就像我们去报道西藏、四川、湖北……一样,每当这些地方出现什么灾情,哪个摄影记者会不想去报道呢,这很正常,也正是摄影记者需要关注的。
    当然,日常生活一样需要摄影记者的目光,所以大师班里一样有人在关注这些东西,比如意大利的小伙子,比如俄罗斯的姑娘……我们不能仅仅从他们拍摄的那么多照片里仅仅因为大师挑选的仅有的十张里就给他们下论断,还有那些简短的说明,并不能说明太多
    圈子无处不在,呵呵,谁又能说1416不是个圈子呢

    Reply

  16. 对了,还有波兰的小伙子……
    其实灾难性题材和日常生活题材,在学员里差不多一半一半,我觉得这是个很正常的比例。加上还有题目“脆弱的”的限制,难免如此

    Reply

  17. 看来变成了一个数百年前的老话题,要不要向西方学?这是肯定的。学什么,抛弃什么,固然是要靠双手双脚来检验,可是我们永远要加上自己的思考,中国人的思考。以西方人的方式想问题就是先进的吗,以西方人做事的方式行为就是现代的吗?我自己在国外待的时间不长,可能还没有融入他们的文化。但是有一点感触越来越强烈和清晰:我们自己的民族和国家非常之伟大。西化?那是做不到的。

    Reply

  18. 任老师:我在网站上找了半天,只看到了大师和学员的分页简介,简介后面并无链接进入他们的作品。
    他们名为fragile的专题图片到底在哪呢?给个链接好吗?谢谢。

    Reply

  19. 刚发完信息,就找到了。
    谢谢任老师。
    天天来您这里上课,受益匪浅。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