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让我拍照

『你必须让我拍照』:艺术新闻的一篇文章指出,美术馆不让观者拍照的禁令已经开始在各个艺术机构松动。拍照在过去是一种证明与仪式,而现在更像是说话——我要和你说啊:“我来了,我看到了。” 禁止拍照相当于禁止人们说话,你说这该有多让人心头不爽!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 失败的官司 将他人照片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美国艺术家Richard Prince向来毫不客气,在他看来,他已经给照片注入了新的意义,并因此占有了作品,这种使用应该属于合理使用。 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里这种手法不是“盗用”而被称呼为“挪用”。 但在上周的一场官司宣判中,Richard Prince破天荒地输掉了官司。原告摄影师Patrick Cariou诉讼Richard Prince和他的画廊Gagosian侵害了自己作品的版权,他们未经作者允许使用了Patrick画册中的28张照片,法官经过调查认为Richard Prince对照片的运用不属于合理使用。 下图为Richard Prince 挪用后的作品 插播一下美国法律对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a 目的和使用的方法。包括这种使用是带有商业特质,还是非盈利的教学使用。 b 版权作品本身的情况 c 使用数量和如果把版权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其部分被使用的程度 d 对版权作品的使用所导致其潜在市场价值的损害 法官在判定这个官司的时候根据以上几条,逐条进行判定,比如摄影师提供了因为Richard Prince使用自己的照片做展览,导致他的画廊取消了自己的摄影展的事实等等。 在这里有更为详细的法庭报告分析。 我想得很简单,如果挪用艺术不拿到市场上售卖,还会生出这么多事儿来么?Richard Prince还是把自己的盈利分一些给摄影师吧。 2.《纽约时报》收费 叫嚷了好多年,《纽约时报》于上周宣布开始收费,这是传媒领域的一件大事。有人认为这可能标识着互联网免费新闻报道时代的结束。 15美元一个月,读者可以在网上不限时看《纽约时报》,20美元一个月可以再得到一个Ipad的app,35美元还能得到手机的服务。所有纸质版本的订户自动获得以上所有权利。 (…) Read more

Richard Prince不怕诉讼?

最近,Richard Prince又一次成为艺术新闻的头条,原因是他又惹上了官司,遭到了摄影师的诉讼,这一次,连同他的代理画廊:著名的高古轩(Gaogosian)也一起扯了进去。 问题出在Prince最近在Gaogosian展出的新作“Canal Zone。这是一组拼贴艺术作品,照片和油画结合起来。Prince出生于美国统治时期的巴拿马运河区——一个富有争议的地区,让这组作品带有某些政治意味。作品尺幅巨大,画面都是瑞斯塔(Rosta)人和挂历女郎的照片组合。而这些Rosta人的照片出自一本已经出版的摄影画册“Yes Rosta”,作者是 Patrick Cariou——当他看到这位大艺术家如此大胆妄为地使用自己的作品赚钱,自然豪不犹豫地将其告上法庭。 这并不是Prince第一次面对版权麻烦。不过,Citylife在报道这一诉讼的时候谈到,摄影师Cariou认为他的这一次诉讼有所不同,因为Prince之前使用的都是匿名的商业图像,而这一次“盗用”的则是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花了十几年在牙买加的山区,艰难地获得了Rosta人的认同才拍到的照片。 可惜,对于Prince来说,甚至对于法官来说,他们兴许都不会考虑所谓照片背后的辛苦,这使得这一侵权官司似乎和Prince之前面对没有什么不同,比如他靠之出名的万宝路牛仔,以及受到了摄影师本人和被摄对象双重诉讼的Spiritual America。Prince在这些官司里都全身而退。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Prince的创作手法被称作“挪用”,将作品和艺术家分离,占有作品的意义。用简单的话讲就是使用“勾魂大法”,他们拿来使用的仅仅是作品的物质实体,原有的魂魄早之弃之一旁,注入的是艺术家自己所赋予的精神。(这里有一篇文章可以参考)。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种未经作者同意使用其作品的方式,可能被归为“合理使用”(fair use),这在美国法律里有相关规定,以批评、评论、新闻报道、教学等目的使用版权作品都可以归为fair use的类别。一位专门关注摄影领域的法律问题的律师认为,Prince的使用能否归于此类,这完全要看法官如何定义“fair”。 我在Gaogosian看过这个展览,实话说,我和这些作品实在产生不了任何共鸣。倒是最近看到村声的这个报道,让我多少理解了Prince的创作精神。文章中指出,或许应该把Prince当作一个收藏家,因为他有着狂热的收藏癖,积攒东西,然后将之分类,重新注解其意义。他钟爱的藏品之一就是照片,打开Prince的网站,你可以看到一些,包括Diane Arbus, Larry Clark, Helmut Newton等人的作品。但是,你同时还能看到,他是怎样以一种骇人听闻地方式摆放这些作品,横七竖八地将之堆在地上。这恐怕就是他对收藏的态度,绝对不是必恭必敬。他的收藏策略是:“收藏你喜欢的,并且要收藏其他人从来都不收藏的。”而就是从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中,他往往能够洞察出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趋势,难怪村声的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说,在艺术市场低迷的时候,Prince能不能告诉我们风会往哪边吹呢?

《99美分》突破三百万

伦敦的索斯比拍卖会上,Andreas Gursky的摄影作品《99美分》拍出了,346,456的高价,这是摄影作品的价格首次超过三百万美元。(哈,这回出糗啦,是上个月7号,不是昨天,原本这里发的消息是快讯,实际是慢讯,嘿嘿,改过来) 回顾一下摄影作品价格突飞猛进的经历: 1, 2005年情人节,斯泰肯的《荷塘》(The Pond — Moonlight)在索斯比拍卖会上拍出了两百九十万美元的骇人价格,这个纪录一直是摄影作品里的最高价,直到昨天被99美分打破。 2, 去年三月,Richard Prince从万宝路香烟广告中挪用的“无题”(西部牛仔)在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价格达到一百二十万四千八百美元,这也是当代摄影作品价格首次超过一百万。当时,美国摄影的评论是“收藏家们钱袋满满,这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禁想象,下一次的纪录何时诞生呢?” 3,去年五月《99美分》在索斯比当代艺术拍卖会上拍出了两百二十五万美元的高价,随后又在十一月突破了这个价格,在纽约的一场拍卖中达到两百四十八万美元。最终随着昨天打破三百万美元的纪录以后,Andreas Gursky已经成为全球摄影师作品销售价格最高的世界冠军。 而一幅名叫《99美分》的摄影作品,成为全世界最贵的照片,这事件本身又似乎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行为艺术。 更多关于99美分的介绍:摄影的牛市

这个悲伤的周末

八点多了,天气还是昏沉沉的。去遛狗,起晚了,我和宝贝是连滚带爬摸到楼后,却非常惊喜地碰到了8号楼的金毛,自从打狗风声日趋紧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但是金毛的兄弟古牧已经被主人送走了,主人说起这件事很消沉,他一直唠叨着:“这狗真的很善良”。我们没有玩太久,在趁别人还没有起床的时候,我必须溜回家,而金毛一家,也需要从地下室偷偷地回去。但是随着后面这片工地逐渐竣工,我们最后的乐土恐怕也要消失了。据说,五月份又要打狗,怎么办呢。 上周四,我和朋友去美术馆看美国艺术三百年的展览,这个鬼展览只有两部作品和摄影有关系,一个是Richard Prince将万宝路香烟广告中的牛仔翻拍复制出来的照片(1416介绍过:电缆震坏了,美国去不了了,于是来到了挪威),另外一个是刚刚官司打赢的画家,他在作品中“引用”了一张摄影师的照片(1416也介绍过八卦春节(2))。哼哼,我觉得怎么也要有一张辛迪舍曼的摄影作品,但是没成想摄影竟然用这样一种极具讽刺意义的形式钻进了美国艺术三百年里。 我发现美国最著名的新闻摄影比赛POY正在紧锣密鼓的评选中,一些奖项揭晓了。获得杂志年度报道摄影二等奖的是一个关于中国的故事——中国社会老龄化。这照片太让人心酸了(几年前中国摄影师舟浩也作过同样的报道)照片地址:点这里 故事的第一张照片:当我们年老以后,就又回到了脆弱的婴儿期 故事的最后一张照片:死亡。注意,后面背景里的那几位老年人。生命无情地溜走。

被剽窃的照片(1)

这两天,就不弄那么复杂的事情了,整些有趣的。最近,有个关于摄影剽窃的案子在互联网上闹得挺凶,正好也借机会说一说这事情。 剽窃VS 索魂术 这张名为“Spiritual America”(精神上的美国)的照片署名非常复杂,是Richard Prince拍摄的Gary Gross拍摄的照片。 你是不是都看晕了。呵呵,事情是这样的,1983年,观念摄影师Richard Prince翻拍了广告摄影师Garry Gross为一本书(未出版)拍摄的照片,并且放在自己的展览中,他认为自己虽然翻拍了这部作品,但是却是在另外一个语境中诠释这张照片的语义,因此也是这张照片的所有者。Gary Gross虽然不乐意,但是负担不起诉讼费用,因此接受了2000美元的稿费。后来Richard Prince的照片被博物馆收藏,并且在拍卖中拍出了三十七万美元的高价,而照片的原作者却只能在ebay出售这张照片的原版海报,Gary Gross真可谓是史上最冤的摄影师。 另一位艺术家Sherrie Levine也干同样的事情,她将沃克埃文斯的照片翻拍,将其命名为“沃克埃文斯之后”,占为己有。 同样的道理,Sherrie Levine也认为自己在赋予这张照片新的意义,因此也占有了这张照片。于是有个家伙叫做Michael Mandiber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搞了两个网站www.AfterWalkerEvans.com 以及 www.AfterSherrieLevine.com, 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下载沃克埃文斯的高分辨率的照片,以及Sherrie Levine的翻拍照片,网页提示观者可以在照片上签名,并教导观者如何装裱加框以完成整个作品认证的程序。透过网络的传播,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这些照片,也可以自行签名完成一份属于自己的创作,共同享有这些照片的作者权。新年没什么礼物送给大家,提供这个网站给大家下载照片,制作自己的作品吧! 估计很多人都觉得这事情太荒唐了,不过,你也别觉得这下谁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了,因为螃蟹已经让人吃完了,你再弄就不新鲜了。这种创作方法叫做影像挪用(image appropriator)被拿来质疑作品原创性和作者权的问题,但是借用我们前两天讲过的意义的争夺,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因为作品虽然形式没有改变,但是意义被夺走了,在极端化的情况下甚至转变成了另外的作品。摄影师的作品还在,但是魂魄却被艺术家索走了。

电缆震坏了,美国去不了了,于是来到了挪威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挪威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很长的一篇文章,我实在鼓足了 勇气,才决定翻译这篇文章,也想借机梳理一下理解当代摄影的思路,今天翻 译了第一部分,觉得还有几分意思。同学们可以去看原文: http://www.forart.no/kroksnes_1/kroksnes_1.html 图像的一代与摄影的真实 作者/Andrea Kroksnes挪威艺术史学家 谢丽·利文(Sherrie Levine)的作品引起了很多评论家的关注,事实上对这位 摄影师作品的研讨是对后现代摄影师,或者说“图像一代”的摄影师艺术创作思潮的 研讨。从图像一代(picture generation)开始,他们不再生活在一个将照片挂在墙上 的时代,墙上一代已经逐渐消失了。新一代的摄影师在挑战权威,并且创作属于自己 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Sherrie Levine仿韦斯顿作品 大部分进入纽约艺术世界的图像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出现时间都和谢丽·利文 是同一个时期。1977年谢丽·利文作品和Troy Brauntuch,、Jack Goldstein,、 Robert Longo Philip Smith 一起在一个叫做艺术空间Art Space的画廊展出,评论家 Douglas Crimp给这些摄影师撰写的评论中将其和辛迪雪曼并论,并且将这一代人称 为“图像的一代”,而这个名词以及评论家提出的“图像理论”也成为了Metro Pictures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