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7放映名单

第一组:Ofpix基金 1,2009年度ofpix基金获奖作品 2009年ofpix基金入选作品:占有兵 《工业区》 2,让他们发声:把相机交给最需要的人 孩子的视界:通州东堡小学堂小学生摄影 网易汶川一年 第二组  让影像发声工作坊 1,张玮诗+北京同志中心 2,王寅+自然大学 3,吴育琛+同心希望家园 4,邢江+花旦工作室 5,赵星华+聋康网 第三组:这个城市 城市化?城里人?这个城市每天都有各种悲欢离合,我们记录…… 1,王楠  回龙观 2,吴婷 六廊庄 3,梁旭  唐家岭 4,钟智  汕头移民 5,陈辛  拆迁 6,罗宾 上海弄堂 7,王寅  北京胡同 (…) Read more

camp7倒计时:一二三,抱一下

让影像发声论坛,已经结束了两场,我要特别感谢匡铟,赵钢,郑福利,感谢他们零报酬参与这次活动,感谢他们在繁杂的工作中整理教案,冒着北京零下的寒风赶到咖啡馆讲座。还要感谢每一位到现场的朋友,感谢你们的到场和支持。最后一场论坛会在一月份举行,时间确定再通知大家。 31号就是camp7,欢迎大家来玩。明天我将贴出放映名单。 提醒大家: 1,因为是新年,我们增加了礼物交换活动。方式是这样的:请带一份小礼物,工作人员会提供袋子,写上号码,然后抽取礼品。礼品的提供者和获得者将有一个新年拥抱。现场特约摄影师朱墨会为大家记录下这个拥抱的瞬间。 2,参加活动没有任何限制,谁都可以参加,不需要预约,需要交30元/人的门票费用,现场有可乐、红茶、鲜橙多自助 最后,祝贺camp纽约的参与者占有兵,他的作品《拍照的瞬间》最近刚刚被《南方都市报》视觉周刊采用,我也借南都的题目来给我们的camp7倒计时:一二三,拥抱一下,期待和你们温暖的拥抱。

camp7 倒计时:1号公告

以前提到过,我们试图把camp活动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观片,另一个是聚会。由于这次camp比较特殊,一个是我很久都没有参与了,迫切想要和大家“聚会”,另一方面我们的影像发声活动,ofpix基金有很多好作品也希望能够和各位分享,因此,这次camp还是把观片和聚会的功能融为一体。camp观片已经发布了公告,请见前一天的通知。今天介绍下聚会活动的情况 这次聚会的主题是大家一起过新年,照片则是我们的伴奏音符。 来参加活动没有特别要求,需要准备下面一些东西: 1,带一张照片,你喜欢的,你拍摄的,现场挂起来,贴起来,这就是我们的“新年树”。 2,准备一张你的名片:不必太正式了,手写的也成(这可就是限量级绝版的),名字可能是你的网络id,不过,网络空间里的你可能比现实的你更“真实”吧。记得写下联络方式。 3,准备一份小礼物。不在轻重,什么都可以,是你愿意与一个”陌生人“分享的东西。 4,我们会收集大家的名片,然后现场抽取,两张为一对,两位就可以互换礼物了(交换之前拥抱一下,温暖嘛)。没带礼物的后果?——不能送空气吧,会有些尴尬。 嗯,就这些了。剩下的就是等着大家来,希望一屋子都盛满温暖的照片,温暖的问候,期待着和你们的温暖的奇遇。

camp7倒计时

你们来吧!来参加camp7! 我掰着手指数着这到底是第几个camp,竟然已经是camp7了,还好,十个指头能数过来。 这次camp的主要内容是: 揭晓ofpix基金,观看获奖者作品,观看上一届获奖者王楠的作品。 让影像发声工作坊摄影师作品展示(四位摄影师+四个公益组织) 作品展示(以社会纪实为主,欢迎来稿:ofpixcamp@gmail.com) (气氛好了也许我们可以一起跨年狂欢) 时间已经确定:12月31日。 我想把这次camp的主题定名为”温暖“: 这次camp的主题是社会纪实,想来就是一些沉重的话题,但无论是影像发声活动还是ofpix基金,我们都在做这样一个事情,让摄影变成一种关心社会和他人的行动,拍照的过程是一种参与,照片出来是一种声音,每个人的一点点行动,都会给那些无法得到阳光的人带来温暖,这种温暖在冬天尤其珍贵。 这次camp在冬天举办,让我想到第一次camp,房间很冷,没有暖气,但是一群人仍然很耐心地坐在那里看片,发问,讨论。屋子外面走过的人,好奇地隔着玻璃张望,房子里面幻灯机发出的光线很温暖。如果有一些人,不为别的什么,很单纯的讨论问题,聊天,看片,聚在一起,惯来麻木的表情变得兴奋,这种温暖的感觉应该特别值得珍惜吧。我希望这就是camp的味道。 之后几天还会陆续发布camp通告。 欢迎你们来。

camp纽约(3)

这个单元的照片都来自一些朋友在纽约行走的印象。我有些霸道地将之称作“刻板印象”,不过,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用这个词不带任何贬义,而是一个中性的字眼。我们要认知的事物太多了,多到必须用一种模块式的方式来整合,这就是刻板印象。以前我上一门英语课,老师是个哈佛毕业的聪明人,他见我们总是抱怨西方看中国态度不诚恳,有刻板印象,反问我们,你们觉得美国人是什么样呢?美国是什么样呢?我们大家便按照好莱坞大片的模式回答:“有钱”,“肚子肥肥的,到处旅游”,“摩天大楼”,他随后一一给我们破解,然后说:“你不要指望美国普通人对中国有正确认识,那在他们的关心范围之外。” 所以,以下展示的是,几位朋友在很短的时间内游走美国的印象,不管他们是否有着“刻板印象”,这就是他们看到的美国。 乐宜 刘熙

封面风云

昨天半夜看安妮(Annie Leibovitz)BBC纪录片,突然twitter连续冒出几个小窗口,是美国摄影新闻和英国摄影杂志,都心慌慌地说佳能出新机器了,这就是1D MarkIV。我心想,这恐怕就是前几日一个朋友和我说的,那个无论专业与否都要重新学习的佳能新产品。摄影师造影的器材又前进一步。 这个时候,我所看的安妮纪录片已经接近尾声,此时已经说到她的职业生涯后期,她已经不是那个悄悄地出现在摇滚明星身边的姑娘,让他们忽视其存在,拍下连自己也看不到的瞬间的女学生摄影师,她已经成为一个招牌,被安妮拍过的明星都会贴上一个新的标签。好在她本人似乎还没有糊涂,她提到:给杂志拍封面照片那不是摄影,是广告。她的真正作品在封面里面。 多年之前,艺术指导一句话点醒了这个罩在阿维顿阴影后面的姑娘:“安妮,你不应该那么随便地‘拍’照片,你要‘制造’照片。” 安妮就是“制造”人像的先驱者,而现在这风气已经变得可怕,我原本对她颇有微词,看过这部纪录片之后,发现她恐怕也是被名利场挟持了。 不过,制造照片已经不像安妮以前那样麻烦 / 简单,前者说的是理念,已经没有什么惊喜,后者说的是拍摄场面,已经不是一个浴缸,一池牛奶就解决问题。 最近有关杂志封面的消息不少,GQ杂志的封面太性感了。读者质疑其是电脑修改过的。不过,这下读者撞枪口了,因为这个封面是 Terry Richardson拍摄的,熟悉这位时尚摄影师的知道他的风格就是不加修饰烂拍。 GQ特地请出自己的摄影总监,写了一篇文章《是的,它们是真的,它们很壮观》,其中的自问自答所提出的问题非常搞笑: 好吧,我们真的没有对January Jones的封面动手脚? 为什么地球人都这么说? 是不是灯光和取景角度的问题? 这么说,把封面照片和那种在其他场景比如,红地毯照片放在一起比较是荒谬的? 最后,请移步到这里看今年美国杂志的年度封面,那被称作“胜利者的微笑”,还可以到这里看英国杂志年度摄影。 请多走两步(可能还要准备梯子)去看佳能的御用试机员 Vincent Laforet用新机器拍摄的短片,感光度6400,没有任何辅助光,在个别场面为了减小景深使用了3200.

徐蓝:似曾相识

走在纽约街头,时常会看到熟悉的中国文字。这些文字似曾相识,但是一旦与周围场景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新的意义。它有时是复古的,有时是怪诞的,有时是乡愁的,有时是刺眼的。在这些熟悉的文字背后,我看到的是中国移民在纽约生活的百态与苦涩。 www.lanxuart.com

占有兵:拍照的瞬间

她们是工厂生产线上的普通女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12个小时在生产线上忙碌着。 公司近日组织更新厂证,利用给她们照相的机会,我记录了一些精彩瞬间,这些瞬间就象女工的生活,既有平淡的日常工作,也有喜怒哀乐的个人生活。  工号是她们在在公司内的代码,R开头的工号表示在东莞长安入厂生产线操作工人,M开头的工号表示间接生产工人及职员,D开头的工号表示在东莞入厂的生产线操作工。工号的数字越小,表示她们在公司的资历越长,工号的数字大,表明她们入职的时间越短。 排队是她们的习惯,上班打卡要排队,过安检门要排队,下班到食堂吃饭要排队,吃完饭后到工厂上洗手间也要排队。当然,照相仍要排队,上完中班的员工早上6:50下班后,到食堂吃饭后或回宿舍简单洗漱一下就到位于D11栋宿舍底楼的照相点排队。排队时当然忘不了老乡或好友一起,拍照时,她们先要拿出厂证登记,然后才坐到背景布前等候拍照。轮到自己坐在背景布前时,老乡或同一生产线上的同事就开玩笑,我往往乘此机会多抓拍几张。然后才通知她们放松表情,准备拍照了,正式拍照我会选择她们表情自然的一瞬间按下快门。 拍照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坐在背景布前的凳子上就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等待拍照。大多数人很随意地坐下,身体蹋下去,先得让她们张开双肩,抬头挺胸。周围排队的女孩有时会提高声调把“挺胸”高声重复一次,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有时为了纠正被摄者的头部姿势,我既用手势,又用言语,有时还加上自己的头部示范才能让她们明白。我偶尔开玩笑说,如果讲中文你听不懂,下次我就讲英语了,当然也会引得大家一引哄笑,这样现场气氛比较宽松。 作者电子邮箱: yb_zhan@sae.com.hk “我们以前是照大头像,现在大半身都照出来了”、“你笑得很灿烂呢”,拍照现场,排队等候的人见到数码相机显示屏上的图像后各有所言。有人提出可不可以看一下她自己,我笑着说显示器坏了。我可不想她们更长时间在35度的室外高温下等候更久。 更换厂证拍照是一项大工程,公司预计50天左右完成,一台傻瓜数码相机是人事部门拍照专用机器。我只是客串了两天的拍摄,我拍摄的人数不足全部人数的6%,但已感受到劳累,后期裁剪、编辑的工作量比拍照时更大在。  她们是在中国千千万万打工者的代表,既有第一代离开土地到南方揾食的农民,也有第二代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农民,还有城镇户籍的九O后务工者。 我们公司是一家有15000人的来料加工企业,主要产品是电脑磁头及硬盘,生产线上是清一色的女工,在广东东莞有10年历史。工待遇在东莞属中上等,员工在有中央空调的无尘室内工作,长年累月不见阳光,所以员工的肤色都很白嫩。  这组照片是我从800张证件照拍摄图中选取的极小一部分,我个人觉得特别有趣味,当然也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所以记录下来。

屠春:窗

这组作品带来的是那些在影室里工作的摄影师意料之外的瞬间,生活总是超出想象。我们也都是这些照片其中的一员。

camp纽约(2)

今天发出的第二部分照片,都是通过邮件投递的来稿。非常感谢大家对camp活动的支持。 在我决定放映名单之后,才发现这几组照片有着相似的结构,都是一种平行并列的方式(乡村档案除外),这个单元名叫类型学,并非是对这种方式的指摘,方法用对了就是好的。而且用类型学这么大的帽子看这些照片,似乎切入点有些太大了。只是对我而言,这些照片这让我对照片结构文章的方式和可能产生很多好奇,希望追究下去。不过,这个思考仍然没有答案。 但是,也许这个思考也不需要答案。讨论会上,有人问我在美国学到了什么?我的答案是,接触了那么多在严密的体系中成长出来的摄影,我发现也许自发拍摄并非一定要走到自觉的道路上,当它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一棵大树,而前提是,你必须让它那么自然地生长下去。

杨文洁:水岸线

白白(杨文洁)的这组作品是她在icp的一个课堂作业,老师要求学员用影像探讨纽约人和水之间的关系,在短短的两周之内完成的这个作业,对她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廖逸君:Experimental Relationship

Pixy(廖逸君)那天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要看作品里是否有诚意”,我最近看到一句很有启发的话是,任何艺术与一段真正的生活相比,都不会更为艺术。这正是我喜欢她作品的地方。 更多她的照片请点击她的网站。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