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影像发声(七):呼号,从虚拟到现实

“让影像发声”是1416教室的一个长期主题活动,除了让影像发声工作坊,还会介绍各种摄影师和公益组织合作以帮助被摄对象为目的的摄影活动。今天,我们把视线转向纽约。 美国纽约市中心的联合广场(Union Square),每逢节假日,总有各种集市——小摊主、穿梭的人流,物质丰富,一副热闹的景象。但最近,这里出现的一个特别的影展,却将公众的视线引向饥饿。 展览由无国界医生和VII图片社联合举办,现场支起一个帐篷,这是无国界医生在一些食物匮乏国家工作的场所,如今,这个帐篷成了展厅。 帐篷里专门为营养不良婴儿称重的秤,显示了这个场所的特别,无国界医生在现场向观众讲解营养不良给两岁以下孩子成长带来的灾难。四周悬挂的大照片的摄影者也来到了现场,他们就是VII图片社的Jessica Dimmock和Ron Haviv,两位摄影师在现场解答观众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拍摄经历。Ron Haviv认为这个展览不是给观众灌输一个已经成为刻板印象的饥荒的场面,而是把问题带到实处——关注儿童的成长。展览现场还邀请观众签名督促美国政府为饥荒国家提供足够的营养食品。 这个展览还将在美国一些城市巡回展览。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现实的展览,VII还和无国界医生合作制作了一个虚拟的展厅——一个多媒体报道项目。 点击Starved for Attention(急需关注),就可以看到一个架构清晰的网站,里面是项目的总介绍,以及来自非洲布基纳法索,印度,刚果,孟加拉这些国家的有关儿童营养不良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静态照片影廊和视频报道。 这种报道摄影图片社和公益组织合作,联合制作大型在线多媒体报道项目,除了VII图片社,马格南,Noor也都曾操作过。这种合作使得这些有着理想主义精神的报道摄影师们,在传统媒体江河日下,严肃新闻报道缺乏经济支持的当下,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此篇文章部分内容编译自 PDN)

全民“拍拍垃圾”?

希望这个中文翻译没有冒犯“Paparazzi”们,这个词儿通常都被翻译成“狗仔队”,原本是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电影《甜蜜的生活》里专门揭人隐私的摄影记者的名字,随后成为偷拍明星名人生活的狗仔队的特别称谓。 摄影师 Jessica Dimmock的作品 Paparazzi,点击这里看更多。 所以,看到这个图片社的名称:PapNow,你大概就会对其所贩卖照片的内容知晓几分。 6月刚刚开张的这个英国图片社,将目标定位于销售普通人抓拍的明星私生活图片。这个主意显然很“正点”,因为狗仔队虽然有专业蹲守的精神,但若把路人甲乙丙丁都发展成狗仔队,名人们就生活在天罗地网中了。 点开此图片社的网站,有一行醒目的大字:“买卖名人照片!”图片社有三个入口:注册,销售,购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注册成会员,随即可以上传照片,而八卦杂志的图片编辑则可以在这里浏览和下载他们需要的照片。网站声称,照片的平均售价可达250英镑。 博客Prison photography的撰写者Pete Broook对此的评论是:“PapNow让原本门槛就很低的狗仔队工作变得更低”,他对此持强烈批评态度,认为这种把市民记者变成狗仔队的方法非常不可取,应该对这种市民偷拍的明星八卦新闻说不。 “Citizen Paparazzi Journalism”这个提法耐人寻味,以商业利益驱使,让全民都去拍拍垃圾?媒体中只为夺人眼球的小报风格,已经在近日不断发酵的默多克新闻集团的窃听事件中遭到诟病。 在这方面有所动作的并非PapNow一家。前不久,为twitter提供图片上传服务的twitpic爆出一则新闻,这家公司和一家娱乐新闻服务公司World Entertainment News Network(WENN)签署了图片供应协议。WENN可以从Twitpic上下载使用他们感兴趣的照片,但销售分成则和摄影师本人无关。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个协议使得WENN可以任意使用来自Twitpic的照片,却不仅不需要征求照片作者的同意,更是不用给摄影师付费。因为所有在Twitpic上传图片的用户,在注册之时就和其签署了一个版权共享协议,这些图片Twitpic也和摄影师同时享有非独家版权,这就意味着他们也可以处置你的照片,并从中获利。 这真的是典型的被“拍拍垃圾”。 也许没有几个人会去逐条阅读各种网站和我们签署的协议,而每个将自己的照片上传到社交网站的人都应该知道随后带来的版权被侵犯的可能——这个时候,恐怕你要把上传照片的按钮停一下,看看它是不是“垃圾”,有否侵犯他人的隐私(即使是名人),而你是否真的需要把它上传到网上?

Jessica Dimmock:一个纪实摄影的成功标本

近日,Jessica Dimmock的纪实摄影专题《九楼》在媒介风暴网站中被包装出台。1416之前介绍过这位女摄影师,当时她刚刚获得Fabrica艺术中心的F大奖以及马格南的Inge Morath基金。 目前在媒介风暴网站推出的是摄影师的多媒体作品,照片播放过程中可以听到被摄对象的自白,整个过程伴随着动情的音乐。片子编得非常好,十几分钟我竟然能够坚持看完。 Jessica所拍摄的故事是一群居住在曼哈顿一幢公寓第九层的瘾君子,年龄在20-30岁,她和这群人在一起厮混了三年。仍旧以这种殉道的方式从事纪实摄影的人不多,能够成功的人就更少,Jessica是一个幸运儿。她通过申请基金获得资金支持,并因此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后期又介入到多媒体报道中,让作品销售渠道拓宽。她的最终作品包括:一个多媒体作品、一部DVD以及一本画册。 Jessica是当下一个难得的纪实摄影的成功标本,三年的积淀,以及努力抓住每一次机遇,让她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振。

两位“女性”摄影师(一)

早晨,打开美国摄影网站就看到连续两条关于女性摄影师的消息,仔细看下去,觉得更加有趣,因为这两个人分别是纪实摄影领域和艺术摄影领域,女性摄影师成功的“经典案例”。 摄影师Jessica Dimmock 在获得马格南的Inge Morath基金以后,最近又赢得了一笔两万欧元的奖金,她的作品记录了生活在曼哈顿繁华都市阴影里的吸毒者,从跟踪毒品贩子到接触吸毒者,这样一个边缘题材,这个女子怎样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另一位女摄影师Elinor Carucci的展览刚刚在Edwynn Houk画廊开幕。几年前Carucci就因为出版了反映自己私密生活的摄影作品集Closer,名噪一时,因为她的摄影作品以一种极近距离的拍摄方法展示了她和她的家庭生活。而这次影展则是两个主题——背部疾病和她与丈夫的感情生活。似乎女人总是和自拍联系在一起 ,这一个又有什么不同? (一)“我没有带相机,而是把照片送给他们” Jessica Dimmock的成功历史值得研究。美国摄影的作者有这样的话——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优秀摄影师的标志之一就是,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回答:“我愿意”。 2004年,Dimmock遇到了一个海洛因贩子,那个人问她,你是不是愿意和我一起去见各种各样的瘾君子?Dimmock回答:“我愿意”。 随后Dimmock带着自己的第一批照片去见美国ICP摄影中心的老师,老师鼓励她一定要跟着毒品贩子继续拍。在她连续跟踪这个人两个晚上之后,她发现了一个公寓——肮脏、混乱、聚集了很多瘾君子,这个公寓就成为了她随后持续拍摄的据点。 2005年Dimmock的部分作品刚出现在媒体就引起了关注,她因此受邀加入了Redux Pictures图片社,开始为著名媒体完成拍摄任务。2006年她获得了马格南女摄影师基金,然后成为冉冉升起的报道摄影明星。她的这个拍摄项目也因为得到资金支持继续下去。 Dimmock和被摄对象能够融洽相处来自于这样一个细节——在和毒品贩子拍摄过一次照片后,第二次进入公寓之,她没有带相机,而是把上次的照片送给他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照片被贴到四处。随后她被接纳,可以毫无障碍的拍摄,她不断把作品给他们看,并且确认他们认同这些照片并且愿意发表,这些瘾君子这样认知这些图片,因为他们认为照片告诉别人他们是谁,照片成为其和社会的桥梁。 这样一个看似矛盾重重的选题,就这样被化解了,你是否感到吃惊呢?性别的力量决定了拍摄方式和表达方式,Dimmock的女性身份无疑是帮助她进入这个拍摄领域的护照,这样说,一部分男人可能觉得很不份儿,但是在我看来,决定她成功的不是她的外在性别特点,而是内在的性别气质,女人的天性让相机没有成为武器而是成为了彼此亲近的桥梁。

剪辑、拼贴、影像的第三种效果理论

对于个性化的专题摄影表现方式,我想插一个话题,影像传播的第三种效果。 美国的威尔逊•希克斯在他的著作《文字和图片》中提出了“第三种效果”。含义是,当两张有关联的图片被放到一起的时候,读者不但会分别观看这两张图片,而且还会把他们联系起来阅读。这样除了图片各自本身的含义以外,读者还会在这两张图片之间读出第三种意义出来。这就是这两张图片的“第三种效果”。(此段话引自福利的论文,原出处不详) 实际上,第三种效果,不仅仅发生在两张图片之间,在单一作品中也出现。美国农场安全委员会摄影师Artelia Bendolph 有一张自己非常喜爱的照片《亚特利亚 班朵夫》,画面中显示一个女孩身后木头窗户上贴着一张报纸,报上广告版照片中有一个养尊处优的中产阶级女人捧着一大盘食物,广告的文字是“你的面包师提供你诱人的各式面包!”摄影师这样剖析这幅影像:“这张照片的特别之处是它结合了两个图像的象征——就像这张广告——与照片中其他组成要素,而创造出第三效果。你先看到女孩,这是第一层效果,你再看到广告,而有了第二层效果,第三效果则在你同时注意到两个影像,并且体会到其中的反讽意义时出现。”(引自《纪实摄影 摄影大师及其理念》p49) 第三种效果理论的出现,为我们在拍摄多张照片,比如专题摄影的拍摄和在版面上使用多张照片,提供了很有益的启示。 我对于专题摄影中这种第三种效果的体会,来自于做硕士毕业论文时看到的一段话——日本著名的摄影评论家重森弘淹认为“专题摄影的出现打破了过去只能欣赏一张照片的形式,与片断的新闻照片不同,它可以将事实与复杂的侧面联系在一起,赋予一定的深意。” 他还认为专题摄影的编辑手法深受电影中剪辑方法的启发,尤其是无声电影的剪辑手法,电影是在蒙太奇产生之后,才成为具有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专题摄影也是这样把图片“剪辑”到一起,“不仅使静止的照片也能展开故事情节,而且由于画面的相互冲突,产生了不断飞跃的印象和观念”。(引自西方摄影艺术流派及其大师们一书,p88) 回到我们谈的个性化专题摄影表达方式的话题上来,经典的专题摄影,非常注重叙事结构的内在联系,在照片的剪辑上,是按照一种非常规矩的叙事方法,比如从全景、中景到近景,其间穿插细节,这样线索比较鲜明,但是因此或多或少忽视了照片与照片之间在感性上给读者带来的冲突与对照。或者说经典的专题摄影太像电视了,也许会给读者带来视觉疲惫——我们为什么要观看静止的照片组合叙事?为什么不看电视好了? 静态的照片除了有瞬间的魅力,在操作上还有一个优势,可以在组合的时候非常自由的跳跃、切换,产生的第三种效果也更加强烈,但是电视却很难做到。一些使用个性化表达方式的摄影师,则很好的利用了影像的这个特长,他们在注重个体感受的时候更加自由。可以参照刚刚获得马格南女摄影师基金的jessica dimmock的作品“吸毒的人”,她的作品有南格丁的风格,房间中的景色,让我觉得似乎在跟随她的视线静静的观看  http://www.lightstalkers.org/jessicadimmock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