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帮的故事:微型印社,一人一本书(1)

workcamp4摄影书工作坊结束的那天,我特地观察了一下每个人的神色,尤其是他们捧到自己的书的那一刻。 很久没有见到周围人有那样开心的表情了。 尽管这依然是一个简陋的印社,但想必这个纯手工的过程,让可见却不可触摸的影像逐渐显现到纸面上的这个过程,应该让每位营员都有独特体验吧。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做书的过程以及最终的成果。因为印刷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这本书可能还很粗糙,但我们努力把书做得有趣,并期待经过这次梳理,这些小书能够成为每个人下一本书的开始。 印社第一天,对摄影书发展进行梳理。 图片编辑是做书的第一个重要环节。面对成堆的照片进行筛选,大家的脑袋都快不够用了。 所有的书都要自己设计,排版,还要督印——打样观看效果。 这是营员在拼版,我们联系的图文输出中心有几位师傅不太给力,耽误了制作进度。喂!要使劲~使劲哇。 这个瞬间应该很美妙。印出来喽。 单张的页面变成集子还要经过装订,裁切等琐碎的过程。(你问我那个擀面棍儿是干嘛的?嘿嘿,不告诉你) 第一本书出炉了!瞧瞧这些表情。(不过,这照片有些会让人误会,因为作者其实不是右边的姑娘,而是左边憨笑的那位。) 手工作坊的忙碌场面随着一本本小书的出炉渐渐归于平静。何时再有这种做针线活的机会? 关于大家书都长什么样?别着急,且听俺下个帖子分解……

周一消息树

图书的故事 1. 马丁帕尔的推荐 提到摄影书文化的兴起,摄影师马丁帕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手,近年来他和Gerry Badger一起出版了两大厚本的 “The Photobook: A History”(卷一2001年出版,卷二2004年出版),对摄影书的发展予以全面的回顾。这两本书在业内被津津乐道,也同时激起了不少人对摄影书的热爱。 这使得帕尔先生对摄影书的推荐,也颇有说服力。 最近,在爱尔兰都柏林举办的摄影节上,马丁帕尔的策展也和摄影书有关,他选出了过去十年最中意的三十本书做了一个展览,并同时出版了一本新书——“Martin Parr’s best books of the decade.” 这本关于摄影书的书,不仅有每本书的介绍点评,还邀请书的作者或者是编者、出版者出来现身说法。此书现在有平装版本,还有精装和限量收藏版出售。 翻了一下帕尔的最爱们,我发现,他还是以内容为上来读书的。不过,因为是他个人的推荐,也充分体现了他的口味以及个人视野的局限,对熟人的偏好等等。 2.收藏摄影书 卫报近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名为《摄影书——可负担的起的收藏与飙升的价格》(Photobooks – affordable collectibles that are soaring in value),文章指出,近些年一些版本较为稀少的摄影书,价格动辄就是上万英镑,藏家可以考虑现在就入手投资一些潜力股。 文章提到,罗伯特弗兰克的书《美国人》和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在去年的拍卖中,分别拍出了高达四万三千英镑和一万三千英镑的高价。不过,Christie拍卖行负责图书的专业人员也指出,要拍出好价钱,一方面书的品相要好,另一方面,书最好要有一些附加值,比如,作者的签名。 (…) Read more

印刷帮的故事:史泰德庄园

“Gerhard Steidl的印刷工和设计师的职业生涯,是从17岁开始的。”这是著名出版社Steidl历史简介的第一句话。如果将之算做Steidl出版公司的开端,那是1967年的事儿了。 Gerhard Steidl的小印社最开始只是给艺术家印海报,这是一段重要的经历,因为与艺术家打交道使他认识到,印刷不是一个机械复制的活计,而是一门艺术。 从海报到正式的图书出版,Steidl不断发展,并幸运地拿到了德国作家格拉斯(Gunter Grass)作品的全球版权,出版这本书让他们的经营不成问题。 1996年,热爱摄影的Gerhard 决定把自己的出版重点放在摄影书上面。现在,这家出版社代表着摄影书出版的最高水平。 但毫无疑问,无论Steidl出版公司再怎么壮大,它却永远只属于Gerhard Steidl一个人。这个人对书的狂热,决定了整个出版社的出版精神。 纽约时报周末画报的记者Jim Lewis前段时间探访了Steidl的总部,撰写了一篇见闻录。文章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描写,请猛击这里去看原文,以下是一些摘录: Bound for Glory 作者:Jim Lewis 文章来源:纽约时报周末画报博客 他们管他的地盘叫史泰德庄园( Steidlville),这个名字与其说是代表一个物质实体,倒不如说指的是一种境界,从这里出来的书,是无与伦比的现当代艺术和摄影书。 他有45名雇员和一个出版社,这里一周七天,24小时昼夜不停地工作,只有周日早上休息,这个时间用来做清洁。他在房间里做除了装订以外的所有工作。摄影本来就天生有多重身份,艺术书的印刷又是一个超级复杂的过程。这些事实映照在史泰德庄园里,你所看到的是一个超级繁复的地方:楼梯间堆满了书,成排的显示器,一摞摞的纸张。那些出版物看上去无穷无尽,艺术家聚拢成圈然后散去,日程排得满满的,一本新书,然后又一本,然后又是一本。太多的名字,太多的数字,而这里还有另一个事实:去年,Steidl收到了超过2000个印书的请求,而他没有给他们印一本。 艺术家排着队想要和他合作。在任何一个时间,公司里都同时在做80本书,假如这些艺术家仍旧在世,并且可以活动,他们就会受到邀请——事实上是特别希望——他们能够亲自来督印。这种深度的参与和日程上的琐碎安排导致整个过程中充满了焦急的等待: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在午夜接到电话请求其过来监督印刷,这都是常事。 “假如大家都跑出去喝咖啡喝吃饭,我这里就变成一团糟了”,Steidl谈到:“过去,我经常要派一个人到外面的酒馆或餐馆里去找Lewis Baltz或者Ed Ruscha。现在好了,我们有自己的公寓,大家都不许出去。他们可能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但只要我有时间,他们就必须出现,如果他们不在,那就会有麻烦。” 艺术家住的房间很普通。但墙上的照片自然是例外。Todd Eberle摄影 史泰德所在的小城Gottingen不是一个容易到达的地方,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忙人,而和史泰德做一本书又是一个非常劳累的过程,那么,为什么,这些人愿意来呢?我把这个问题提给Epstein。我认识他很多年了,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刚刚从火车站过来,脸上挂着大大的微笑,仿佛一个孩子来到了游乐园,刚刚把行李扔下就开始了工作。“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他说,“Gehard热爱他从事的工作,毫无保留地投入。”我问他Steidl有什么是独一无二的特质,他说:“Steidl本身”(Being Steidl) 需要处理的工作 (…) Read more

WorkCamp4招募营员:10×50微型印社,一起来做摄影书吧

纽约摄影书展上展出的图书 工作营目标:完成一本个人摄影书的印刷制作,工作坊结束时可以捧得一本自己的摄影书回家。 当一些当代艺术家把自己的照片制作得无比巨大,甚至要用整个房子才能装得下,意图将摄影变成一种适合画廊和博物馆展出的“墙面艺术”的时候,仍然有一些人背道而驰,他们只爱照片捧在手里的样子,这些人就是热爱摄影书的印刷帮。 并不需要投资一个印刷工厂,你可以加入我们这个微型印社,一起来把自己的照片印成书,把照片变成实体,享受一种捧在手里的感觉。 工作坊将带领大家从照片的图片编辑开始,一直到纸张的选用,并共同做图书的版面的设计,最终印刷成书。 因为时间有限,可能无法做出最符合你理想的高品质摄影书,这个工作坊更注重让营员体验制作一本手工书的过程以及讨论做一本摄影书可能的选择。 WorkCamp是一个收费活动, 这个工作坊每人收费600元,工作坊结束时,可以获得一本自己的摄影书(收录50张照片)。除去做书的成本、场地费以及工作人员的费用之外,剩余资金将放到ofpix基金里。 WorkCamp4   8月3日开营,地点在北京,计划招募 10名营员。 申请方式: 1,请将您的个人作品集和简历发送至 ofpixcamp@gmail.com,截止时间 :7月20日。 2,不少于20张照片的作品集——是要放在书里的照片。(请一定发小图) 3,WorkCamp只面对北京的学员 纽约摄影书展上展出的图书 WorkCamp4 工作计划表如下: 第一次集合  8月3日晚六点半 讲座:《印刷帮的故事》,讲座人 任悦 讲座内容:摄影书印刷帮的由来和发展,印刷帮资源库:出版社介绍,图书介绍。 讨论:现场展示一些摄影书,讨论摄影书的装帧设计的特点 工作:对摄影师的照片进行编辑思路的梳理 第二次集合,8月4日晚六点半 讲座:《纸之美学》,讲座人 (…) Read more

印刷帮的故事:一大厚本电话簿

要想介绍Ari Marcopoulos,总是不得不给他贴上安迪沃霍尔的标签。 这位荷兰出生的艺术家,早年间曾经给安迪沃霍尔印照片,这使得其多少继承了沃霍尔的“惊世骇俗”但又“俗不可耐”的风格,这就好像他最近出版的画册《电话簿》( Directory ),这本书仿照了美国电话簿的形态,据说连印刷用的机器都和印电话簿的是同一种型号。全书一共有1200页,照片差不多也这么多张,里面的照片都是影印照片。 这位Ari Marcopoulos还继承了沃霍尔的多元生活,他拍摄边缘文化比如滑板帮,涂鸦帮,介入时尚圈子,另外还设计了一款相机包。在访谈中,他的话语也如同沃霍尔一样呛人。比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本书这么厚,他回答:“不是我让它变厚,而是它本来就是这么厚。”人家问他这么多照片应该怎么编辑呢?他回答:“这本书不是编辑出来的,是有一些选择,但不是一本编出来的书,它基本上就是一本充斥视觉噪音的书,巨大的照片数量让这本书没有可能有一个单一的主题。也就是说这本书没有主题,它不是叙事性质的。” Vice杂志对他做了一个访谈,摘录如下: 问:Hi,你最开始拍照的时候都拍些什么呢? 答: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就拍照了。我爸爸从日本回来带给我一部 Asahi Spotmatic相机。我太喜欢它了,拍了一大堆我们那里的赛车现场的照片,也拍了我很多我女朋友的照片。我差不多把城里走遍了,拍摄所有我感兴趣的东西。 问:这就是你刚刚开始接触相机 答:是的,我后来还学习了冲洗胶卷,在父母家里的地下室做了一个暗房。放大照片的整个过程太神奇了。 问:你有没有一种要把这个爱好变成职业的愿望? 答:不完全是,但是随着我对它的逐步了解我的想法也越来越多了。你说“职业”,这是一个很大的词,尽管我从来没有特别想过“职业”,但我的第一部作品,拍摄艺术家和音乐人的肖像作品,后来成为我的第一本书。 问:你的这本新书怎么出来的? 答:我有这个想法好多年了,就是差找个路子去实现。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策划,Rizzoli出版公司最后同意做。做起来也并不容易,因为它不是那么符合Rizzoli惯常思路的书。 问:你要把这本书做得和电话薄一样,他们最初是什么反应。 答:那里的编辑已经接受了我的想法,而困难在于Rizzoli是一个大公司,有很多人要逐一去说服,告诉他们这是个好主意,尤其当时又是美国经济萧条的时候。幸运的是,一切还算顺利,所有的人都很渴望这本书的出版。 这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年前,它是一个主意,然后又是一年的出版工作,从准备一直到发行。这本书里的所有照片每一张都是我自己亲手扫描和影印的。 问: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影印照片? 答:这让你很容易就做一本书,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它使得我最开始的时候就能够自己做一些东西。在数字革命到来之前,我也习惯了这么来编辑书。不过,这也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需要,并且也不是我所使用的唯一的一种印刷技术手段。 问:把这本书印刷成电话簿,你是什么想法? 答:电话簿只是这本书的开本,而并不是书的内容。这本书就好像我们每天经历的呈爆炸状态的视觉噪音,它们四处皆是,使得你已经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无数的杂志,广告牌和广告,里面都是图片,而这些照片背后的人又是我在纽约的经历中所遇到的。 问:那这本书是你对这种状态的一种反抗? 答:这并不是坏事,我也不想把它们消除,因为这是你自己生活里的一道声轨,它不听从计划,也不是经过特别谱曲而得到的。 写这本书的介绍还是犹豫了一下,起初觉得好玩,后来又觉得它有些装腔作势——除了特别青涩和特别德高望重,中间地带的人玩这种形式上的花样,我都觉得应该对此持保留态度。另外,这样做当然也不新鲜,可能赶不上日系的那帮摄影师。 不过,还是写出来了,就如同作者本人的一句话,它是我们嘈杂生活中的一道音轨——所以倒不如把姿态放低一些,姑且就先从中找乐子。

印刷帮的故事——七个半:杨弘迅的宝丽来小书

一天,接到快递寄来的包裹,里面是爱米寄来的杨弘迅的画册。 打开,是一个用锡箔纸包裹的盒子。我愣了几秒钟,考虑,要不要打开呢?似乎会破坏了一样好东西的完整性。 但想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的欲望还是占了上风,我拿剪刀裁开它,书散发着墨的味道,苦苦的。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有些埋怨,又是一本没有字的“画册”。后来,有个早晨,我又读了一遍,这次觉得完全看懂了。我喜欢这本书的私密,一些细节,我最喜欢的是,原来以为爱米寄来的又是一本图录——厚厚的砖头大书,正儿八经的样子,或者是机关重重的新式图书,但没成想却是这样一本小书。 作者大概都不喜欢自己的书被称作小书,但微小的却依然也可以是繁复的,且才是个体寄居的地方。 因为做《印刷帮》这个系列,我邀请这本书的出品人爱米写一写她是怎么做这本书的,从中你可以看到做一本细致入微的小书的艰辛。 杨弘迅:《柒右贰分之壹》宝丽莱画册 文:爱米 图:杨弘迅 第二次在印刷厂里看着天色渐亮,就是印宝丽莱画册《柒右贰分之壹》第一版的时候。 为了赶上九月初的“再会•宝丽莱”个展开幕,八月的夜里,我们和设计师朋友带了三个三明治,打车去了遥远的宋庄的印厂跟印。 在此之前,就印刷的纸张、包装的盒子,设计师朋友和纸商沟通了很多回,最初希望用白色透明PVC的盒子,后来得知短时间内只有深圳的厂有那样的材料。在综合考虑过灰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及材质之后,还是选择了白色的特种纸做封套。整个画册的设计基调也是白色,设计师朋友觉得白色及透明的质感和杨弘迅个人及作品的气质更为接近。画册的工艺上,我们借鉴了杨弘迅喜欢并敬重的摄影师Robert Frank的一本画册。在我们看过众多国外的宝丽莱画册后,感觉像Robert Frank的画册那样在宝丽莱照片上过一层光亮的UV,更接近宝丽莱的原片。小开本的设计也显得更为私密,不像其他画册显得过于笨重。 时间太过于紧迫,画册在杨弘迅九月北京个展开幕那一天运到展览现场。但是,我们这次没有售卖。因为发现已经装订好的画册在很多页面上有黑色的脏点。我们认为,这样的质量不适合售卖。第一次印刷失败后,我们和不同的印厂、设计师朋友交流过,大致得出的结论是,挑选的特种纸不合适过UV,因为该纸的密度不够,使得纸张非常吸墨;后期又因为赶开幕时间,印厂洒了快干粉,再加上UV油质量不够好等缘故,导致最后的效果不尽人意。那段时间,我们非常苦恼,一方面四处咨询如何解决这样的印刷问题,一方面考虑到要重印,资金方面也有困难,我们每天都在算着我们需要多少钱来印刷。我们不能再让展览方第二次投入印刷了。 在北京的印厂对版 现在印刷基本都用CTP 在机器上仔细地校正颜色是很关键的部分 我们实在太幸运了。十二月在广州做宝丽莱个展的展览方愿意支持我们第二次印画册。于是,我们又重新排了版,调整了设计及包装材料。原先,设计师希望做成一本小小的字典或砖头一般的画册,有点像是宝丽莱的相纸,包在锡箔纸里。无奈我们几乎每页过UV,印厂说印完后,因为过了UV的面会稍厚,纸就裁不齐了。所以,我们后来还是采取了八个小本入纸盒的方式。选纸上,我们吸取了第一版印刷失败的教训,选择了具有涂层的特种纸,并且还请印厂开机印了一个版并过UV,以此实验纸张的效果。这样的实验有点奢侈。幸好,出来的效果不错。在广州个展开幕的那天,画册也顺利地运达了现场,并赠送给了参加开幕的嘉宾们。大家拿到画册都觉得是诚意之作。 画册第二次印刷是在广州的印厂 印好的几个版,等待油墨干了之后再过UV 通过数次和印厂打交道,我们觉得要碰上负责的师傅才能控制好印刷效果。不然,前期做多少事情都是白费。而中国的印厂师傅,多数都比较忽悠。广州印厂的师傅因为和广州展场方比较熟,并且我们对印刷的要求又比较高,所以印厂师傅都坦言他比我们还紧张。而我们心里都无数次地呐喊,什么时候能在Steidl出版自己的画册,在他们的印厂实验各种纸,各种印刷方式,那样,一定能做出让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出来。这也成为我们一个大大的愿望和目标吧。 做画册和做个展对于摄影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梳理作品的方式。我和杨弘迅从他四五年拍摄的近千张宝丽莱中,逐张挑选一批作品出来,他再以他个人的视觉审美将这些宝丽莱片再次挑选、组合及排列。将百张宝丽莱原片一批批地摆放并挑选,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这和在电脑上选照片完全不一样。我们将照片用黏土贴在纸上做成Sample,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照片的节奏及观感。因为杨弘迅不愿意让文字来阐述他的摄影,不希望让标题先入为主,所以他索性不给每本小册子取名字,而带以一二三四,就连《柒右贰分之壹》这个名字都非常抽象。八小本画册包括了日常静物、动物标本、黑白城市、公众人物及朋友的肖像等,每张图片都接近宝丽莱的原片大小。 选片的时候…… 《柒右贰分之壹》画册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的一些书店或艺术品商店及淘宝售卖。

印刷帮的故事——2007年的自选集

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自出版的文章,并顺势征集“印刷帮”的自出版故事,很快就收到了陈智能的稿子。陈智能的这本《返程》现在就躺在我的桌子上,如果你也想分享他印刷的快乐,可以写信向他索要,具体方法在本文末尾有详述。 2007年的自选集 陈智能 2006年,心态有微妙变化,预感(抑或希望)生活会出现改变,从前挎个相机在街头浪荡的时光不复在了,于是心生整理过往照片,印在纸上,向“扫街”——我业余生活的主业告别这样的想法。 先是打听了印刷价格,彩色印刷的昂贵令人咋舌,黑白单色印刷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接下来的问题是手上的底片包括彩负、反转、黑白,在是否将彩色转换为黑白入册之间思量后,决定彩色照片不入册,只取黑白。 『请颜长江选片的两本小样』 2004年至2006年照片的产量明显高于以往,选片时难以定夺,只好粗选了二百多张样片,用A4复印纸打印出两本小样,请颜长江帮忙挑了一道,记得当时他建议我模仿丘的调调制作照片,粗颗粒、硬反差。后来我并未实现这样的设想,且毋论艺术造诣的差距,仅技术层面来说就缺少许多必要的条件,我在实际制作时用了公元3号大光纸(当时公元大号数的相纸已停产,依尔福的高价望而生畏),而且反差、颗粒等等已由原底的胶卷(乐凯、公元、柯达、福达、依尔福的多种感光度都有,复印纸打印的小样无法体现这些差别)特性决定了并不能制作出统一的调调来,毕竟拍摄时意识、技术均不到位,并非丘那样依着事前已成竹于胸的影像内容、气氛、调子,使用合适的器具投入拍摄和后期的创作。 『颜长江在认为相对好的照片下方画蓝点为记,最终入册的照片大多却非完全遵照他的意向,如,颜未选的此图上方照片入册了,下方被选照片未入,这样的调整,包括一些我补充进去的照片是基于拍摄的时、地于己的特殊意义,而非纯影像考量』 2007年春夏,花了两个月当中的大部分休息时间,手工制作了保留原始黑框,不作任何裁剪的73张片子,交Fotoe扫描成电子文件。 这73张照片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意义是对拿起相机的最初八年作阶段性回望,为此,起了《返程》这个名字,请教朋友冰英文译法,他说《A Journey》较合适。 『扉页为手持我第一台相机凤凰205旁轴的素描,专门送给朋友的册子会在相应位置亲手印上我按快门的食指指纹(使用红色丙烯颜料),因此可以说每本都是唯一。』 编排时,按时间的倒序,从最近拍摄的照片往回陈列至学习之初的摄影作业。封面和内页的设计和排版可苦了女友(现已沦为老婆),在我恐龙时代配置的电脑上摆弄TIFF文件简直是噩梦。 同样痛苦的过程还有与印刷厂的周旋,打样、印刷、装订、送货都恼火过,最终成品并不如人意,唯一可以接受的是印刷费,6000元/600本实在够廉价的(有赖一位广州画坛大佬的人情)。 《返程》陆续向朋友和业内人士派发了百余本,剩余的近500本几大箱至今还在家里的衣柜和桌底打坐。 当初的纠结早化为焦外之物,景深内只余这样的感受:甭管多青涩,那年想做的事做了,现在的许多成熟念头只在脑袋飘过。 陈智能的《返程》分享计划 1,写邮件给他 :chen.zhineng@hotmail.com 2,按您指定的快递公司投寄图书,图书免费,但请负担邮费,邮费到付。 3、指纹或签名欠奉,请见谅。 4、每人限三本以内

我是我的出版人!

作者:我自己 编辑:我自己 设计:我自己 出版:我自己 以上是摄影师Nguan对他的作品集《Shibuya》的描述,这是一本摄影师自己出版的画册,发行量只有500本。 在英国电讯报的摄影栏目中,Nguan一页一页地展示自己的出版成果,这个行为有些乏味,至少比Nguan做书的体验要乏味,因为在描述自己出版画册的乐趣时候,他是这么写的:“白天美得止不住地咯咯乐,晚上半夜有时会笑醒。” 这种哼着小曲装订自己画册的快乐,恐怕每个做书的摄影人都曾体验到,而“自出版,自己的快乐”(Self Publish Be Happy)就成了英国一位出版人Bruno Ceschel所创建的公司的名字和宣传口号,而以上电讯报的视频就是和这个工作室所合作推出的栏目,专门介绍摄影师自己出版的画册。这间公司去年春天创建,关注摄影界日益兴起的自出版文化,并把重点放在帮助摄影师推广自出版画册上,搭建宣传平台,并且也做一些图书制作方面的工作坊。 自出版,自己快乐公司商店里代售的世界各地的摄影师的自出版物 关于自出版的乐趣,每位在“自出版,自己的快乐”平台上推广自己的画册的出版人都要写上几句,让我们看看他们都是怎么说的: “能够看到自己的观点得到充分实现,获得成功,或者甚至是失败,这都让我感到非常满足。” “毫无疑问,这是对摄影的爱的结果” “自出版的效果更好!” “你的卧室可能有一周都会弥漫着印刷的味道。” 这种自出版文化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Wallpaper》称这些出版人为“印刷帮”(Press Gang),英国摄影杂志,美国PDN杂志等都撰写文章介绍了这种文化现象。 意大利一间小型出版公司Centro Offset出版的摄影师 Samantha Casolari的作品 除了摄影师个体自己出版画册之外,也有一些小型公司和摄影师的同仁组织参与到这项出版活动中,摄影师Alec Soth也投身其中,他所参与创立的Littlebrownmushroom出版公司成长势态良好。 在中国国内也有一些摄影师做自己的画册,但因国内出版法规的限制,有些书可能还不能叫“出版物”,而更多带有了手工书的味道。 你也是“印刷帮”的一员吗?如果你也做了自己的书,欢迎来谈谈你的乐趣。投稿:ofpixcamp@gmail.com

周一消息树

集合! 似乎是到年底的缘故,各种“杂烩”特别多,所以,今天这棵树,有可能让你感觉有些眼花缭乱: 1,摄影书的书 博客MAO(modern art obsession)的作者是影像艺术收藏家,最近,摄影书成了他们新的关注点。收藏照片可以参考摄影史,而收藏摄影书的参考在哪里呢? MAO在研究摄影书收藏这个问题时候,从那些有关“摄影书的书”开始,新一篇博客上一下子就列举了8本。用一本书收纳“一堆书”,最著名的是便是马丁帕尔,他出版了两大厚本《摄影书的历史》(卷一和卷二),有谣传说卷三也要出版了。还有谁也有同样的癖好呢。到这里去看MAO的清单。 这一本对摄影书的文字介绍非常详尽,但是基本上都是1960年代以前的老书。 这一本集纳的是以人体为主题的摄影书 2,书橱 这一条还是有关摄影书的。 很快,各大摄影网站和博客都要陆续推出年终摄影书的总结,前一段时间,我在博客上翻译了PDN发布的以销量为判断标准的大众喜爱的摄影书榜单,最近PDN又用大量的篇幅重新整理了本年度重要图书清单。很长的一串儿,到这里去看。 另外,香港摄影师岑允逸在他的博客“摄影猪影像随笔”上也发表了他本年度最渴望得到的摄影类图书清单。每一本都有十足的诱惑力。 还有,去年介绍了纽约的艺术书书展,今年就没有机会去啦,真是遗憾,不过,纽约艺术家孙云帆在她的flickr上给大家来了个今年艺术书展的影像现场播报,莫要错过,去这里看。 孙云帆摄 孙云帆摄 3,10年 美国媒体特别喜欢盘点,而且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这不,即将进入2011年,正好可以来个十年大事盘点。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便是这个:《2000-2010,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啊,这十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你说呢?我觉得它短暂如同一年,又漫长如同一百年。 4,最后来个轻松的吧。 Photoradar盘点了十部有关摄影师的美国电影,如果你爱看电影,估计你的清单会比这个更长。

欢欣愉悦摄影书

谈些俗的。 PDN最近发布了一篇文章,根据 BookScan提供的畅销书榜单分析了一年来(去年十月底至今)市场上畅销摄影书的表现。 进入这个榜单的都是在图书零售市场上杀出重围的摄影书(主要是画册),反映了大众阅读照片的口味和爱好。自然,时尚,人像这几个甜甜的类别无疑是读者的最爱,围绕这些主题展开的画册是人们最乐意摆在咖啡桌上,作为茶余饭后消遣的读物 第一名:National Geographic Image Collection 《美国国家地理图片精选》 500页,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成立以来的图片集纳。没啥好说的,“美图”谁不喜欢呢?(此书的部分图片,请移步这里) 第二名 The Sartorialist The Sartorialist的硬皮精装版本去年在排行榜上列第一,今年出了简装软皮本,销售表现仍然不错。照片皆来自街拍摄影师 Scott Schuman同名博客,罗曼蒂克的色彩和男女们乌托邦式样的穿着和生活,使其成为让生活变得美好的一支上佳麻醉剂。 第三名 Through The Lens: National Geographic Greatest Photographs 《透过国家地理摄影师的镜头》 又是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图书,大众皆知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的传奇故事……,在这个单反流行的时代,送礼就送“美国国家地理”。 第四名 The Love (…) Read more

ipad,快点出来接招!

花了一个早晨翻译了Slate上的这篇文章,谈论数字时代你为什么要去看纸质的摄影画册,作者是他们这里专门撰写摄影文章的Jim Lewis。我以前翻译过他写的有关彩色摄影的文章,但是看过这篇,实在没有想到他是一个如此“繁复”的家伙,用“繁复”这个词不知道好不好,我就是想形容一个陷入琐碎细节的人——特指其对摄影阅读体验的追求,这里没有任何贬义,在我们粗糙的生活中,实在缺乏这种精致。 为什么艺术书当下不会很快电子化 iPad, Meet Your Nemesis:Why art books won’t become e-books any time soon Jim Lewis文 “当我几天后再去看,那本书已经没有了,只有一本更新的,要一万美元,都够我买20个ipad了,不过,我还是宁可去买那本书。” Man Ray 和Paul Eluard 合作出版了几本书,这是1937年的 Les Mains Libres 大约就是一两年前,人们似乎还在怀疑未来出版业是否会朝向电子化发展,但形势很快就变得明朗,Kindles,Ipad这样的电子工具将很快成为主导。作为一个小说家,我其实对此毫不在意,尽管我喜欢纸质媒介,我却并不介意其他人如何阅读,只要他们的确在阅读。但并非只有小说和其他非小说类文学作品是用书的方式来展现,除非你是专家并且经常旅行,大多数你看到的艺术作品和摄影作品都是印刷版的。那么这些作品是不是也会逐渐被e-book代替呢?我认为不是,而且我希望不是。若要探寻为何如此,我们需要略微来点形而上学的理论。 一本书——或者更清楚一些,干脆就来说一部文学作品——不受其物理介质的影响和限制,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每一种形式的作品The Lake Isle (…) Read more

《长江》,一本摄影画册的诞生

Nadav Kander 的摄影项目“长江”要出版了,出版社是HATJE CANTZ,德国一家老牌的艺术图书出版公司,近些年对摄影书也颇为青睐。 让我感兴趣的是,出版社为这本画册建立了一个专门的页面,这本九月份即将面世的画册,它的成长过程在这里一览无余。 1,2010年4月,这本书进入出版社的视野: “第一次遇到Nadav是在去年的巴黎摄影节上,第一眼我看到他的作品,就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这些照片做一本书的好料,值得用最好的印刷和最佳的页面设计。对一个出版人而言,他其实很难在一次现场的相遇中和作者瞬时擦出火花,一拍即合。我们决定在后几个月好好来做这本书,希望它不仅给观者带来愉悦同时也是一种教育。” Markus Hartmann,出版人 “有些时候,当我面对一座桥,一条河流,或者其他什么,我会产生一种困惑,我所追求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意义?而最终我判断是否应该继续还是放弃的准则是,想象这张照片放在一本书里的样子。我认为对于摄影媒介来说,书是最为首要的传播方式。书非常美,它把一段生活一部作品集纳起来放在你床头,可以放在夹克衫里,让你随时带着它们旅行。” Nadav Kander ,  《为什么要做一本书》 在伦敦的工作室和画廊的摄影指导编辑照片 (照片出自HATJE CANTZ网站) 在伦敦的工作室和设计师编辑照片 (照片出自HATJE CANTZ网站) 2,2010年5月 编辑和翻译文字,设计版式,选择封面 “摄影书通常图片多于文字,但是并不意味着出版团队只有设计师,文字编辑和翻译同样也要参与其中。所有的文字都要非常精心地编排,因为摄影师一直在全球各地跑动,我们主要通过邮件交流。Nadav的书是双语的(德语,英语)所以要在英文版确认之后展开翻译。其他还有图片说明要考虑,作者的简历要确认,附录,等等各种文字。所以尽管全书只有两篇文章,但我们还是花了三周的时间做文字,然后设计师和我们再用了两周的时间把文字和图片放到一起,优化排版,到了六月底,第一本样书才出来。” Tas Skorupa,英文版主编 去书店寻找灵感   (照片出自HATJE CANTZ网站) 3, 2010年6月  (…) Read more

纽约艺术书展见闻(3)

7 Foil http://www.foiltokyo.com/english/entereg.html 日本的一家艺术书出版社,不但出版各类艺术画册,同时还做艺术杂志,并拥有一个画廊。 摄影书是这家出版社的重头,他们的重头摄影师是 川内伦子(Rinko Kawauchi),这次书展还特地邀请她签名售书。她的几本画册,第二天去就已经销售一空。 8 schaden 德国一家摄影艺术销售平台。所选择的图书都不错。 http://www.schaden.com/ 9,Marks of Honour http://www.marksofhonour.com 这家出版社的出版创意很精彩,用书的方式向经典摄影书致敬。从2005年开始,已经邀请41位艺术家制作个性画册向前辈致敬,2008年这一季则有13位艺术家参与。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和所致敬的图书双双出现,实在让人爱不释手。 Harvey Benge:向William Eggleston致敬 Mark Power向Stepen Sore致敬 Pieter Hugo 向Roland Barthes致敬 10 最后介绍的是两家艺术书销售商 Idea (…) Read more

纽约艺术书展见闻(2)

摄影书博客5B4也介绍了纽约艺术书展,他的博客上可以看到更多现场报道。 今天继续介绍我喜欢的书铺 4,schmid先生 http://schmid.wordpress.com Joachim Schmid,德国人,怪人,偷照片的人。书展上,他看守着一堆有着奇怪标题的硬皮小画册,封面颇为简单,皆为简白纸黑字:大鱼(big fish)第一张照片(first shots)食物(food)等等。这些作品系列统称为《他人的照片》( Other People’s Photographs) 确切地说,他是一个当代视觉文化的“策展人”,他把人们随意丢弃在公共空间里的照片,有组织有纪律地收集起来,这些照片可能同样也出现在某个flickr的小组中,但是在Schmid先生这里,这些集纳是一种冷幽默——看,你们都在拍怎样的照片,抑或是,呀,原来人们这样使用照片。 图片来源:Joachim Schmid 5,Dashwood www.dashwoodbooks.com 这不是图书出版商,而是一个书店,据说是纽约唯一的专门经营摄影图书的独立书店。 这家书店关注的领域集中在1960年以后的当代艺术,他们将很多小型独立出版社的摄影画册介绍到纽约来,比如:Hysteric Glamour (Tokyo), Osiris (Tokyo) , Verlag Schaden (Köln) 6, Zines Mate www.zinesmate.org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