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g Show(2)

  接着四年前的一个话题继续写作真有些不像话——《大照片》(Big Show)是当时在纽约时写的观展感受,却只弄出一篇就没再继续。 自去年古斯基(Andreas Gursky)的《莱茵河2》以434万美元的天价成交,大照片似乎更成为一个话题。今早看到《美国摄影》博客发了篇名为 《作为壁画的照片简史》的文章,列举了一些重要的大照片展览,算是个工具帖,将之整理如下: 1932年   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举办展览:《美国画家和摄影师的壁画作品》( “Murals by American Painters and Photographers”) 该展览被称作打破了艺术和广告之间的界限,同时也号称是MoMA第一次展出“摄影的”作品。展览有艺术家Berenice Abbott和Maurice Bratter的照片拼贴作品 。 策展人Julien Levy本人也是个成功的艺术商人,最早开始推广作为艺术的摄影的概念。他对把摄影壁画有如下看法: “仅就一张简单的底片,将之放大,置于巨大的空间还要保持照片的趣味性,这是困难的;但把一张内容复杂的负片放大也同样危险,因为如果摄影师不对照片的每个微小的细节有所控制,只是单纯靠它尺幅的独特和放大之后的戏剧性来获胜,那你的每个缺点也都被同时放大了。” 1950年  相纸巨大化 真正意义上的照片壁画 画 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照片尺寸的扩张,好莱坞开始使用照片壁画来代替更传统也更昂贵的绘画作为布景;照片壁画也以商业目的用作装饰和海报。1950年,柯达推出Kodak Coloramas系列广告,地点位于中央车站,之后40年里,共有565幅18英尺高,60英尺宽的照片在这里展出,被称作世界上最大的照片。这些闪亮魅惑的大照片,描绘的都是富裕幸福的美式人生。(今年7月这个展览会重回中央车站) Thomas Ruff、Andreas Gursky、Thomas (…) Read more

Big Show(1)

忽然想写一些关于摄影展览的文章。写作的起因就犹如我最近在纽约的日子以及纽约的街道,是歪七扭八地密密编织起来。本来应该去听摄影师Tina Barney的讲座,结果有事耽误了,于是到图书馆去看书,在人家很严肃的画册里却看到了一段八卦——Tina变身当代艺术家的历程很经典,她早期拍黑白,后来开始拍彩色,她起初用135画幅的小相机拍摄自己身边中产阶级的生活,后来改用大画幅,她开始完全是抓拍,后来用了大画幅无法抓拍,为了保证影像的清晰度就让自己的被摄对象摆拍,她开始是无意识的摆拍,后来索性干脆有意识地摆拍——她的摄影历程真的是越来越“当代”了。 这话题扯远了,在Tina“当代化”的历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那是八十年代,她的作品展出的时候,在她自己的观念里,摄影作品就应该以那种惯常的尺寸挂在墙上——这大概是当时摄影师的普遍思维吧,但是她的画廊策展人提醒她,为什么不尝试把照片放很大展出,如同某些绘画作品一样,有着巨幅尺寸。我们必须承认,对于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尺寸已经逐渐成为当代摄影艺术作品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后来,Tina的作品在1983年参加了MoMa的一个摄影展,这个展览的名字就叫做“Big Pictures by Contemporary Photographers”(大照片:当代摄影师的作品) 那么,就从这个展览开始我的“big show”系列文章,我将不定期介绍一些过往的摄影展览。希望能够坚持系列下去。 但有些尴尬,因为说介绍这个展览,遗憾的是,没有在网上寻到更多关于这个展览的消息。不过,搜索到了两篇写得很精彩的关于摄影作品尺寸的文章,成为我写作的重要参考:(文章一:Pictures Worth 10,000 Words, at Least; 文章二ART; Why Photography Has Supersized Itself)所以,今天的这个介绍只是将这个影展作为一个引子。 1983年MOMA的这个大照片展览,策展前言里有这样一句话: 摄影艺术近来的一个流行趋势是,作品的尺寸和它的呈现方式已经越来越成为艺术家有意识思考的一个正式的要素。 很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不是么?“有意识”、“正式”这些词语似乎暗示着一种新的规则的诞生,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摄影作品的尺寸和传播方式存在着另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 我上个月在ICP看过一个展览,是摄影术诞生之初,早期照相馆的作品。每一张照片都必须将鼻尖贴近才能看清楚。很长一段时间,摄影作品就是以这样一种亲切的尺寸出现,捧在掌心,夹在相册里,印刷在报刊杂志上。 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大照片运动。摄影师们认为8#10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1975年Richard Avedon做了一个展览,其中一张安迪沃霍工厂员工的照片大概有21英尺长真人大小。两年后Irving Penn拍摄垃圾堆的照片被放大到大都会博物馆的一面墙那么大展出。 不过,这些“大”照片比起八十年代的作品就小巫见大巫了。以下这段文字让我乐了半天: “德国艺术家Thomas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以前在博客曾经陆续介绍过不少摄影类杂志,有老牌的杂志,有的也并非那么严肃,是独立出版物,小众的,甚至就是电子杂志。喜欢它们不仅因其是摄影师作品的完美展示平台,与此同时,每个摄影杂志都会从某个角度诠释摄影作品,集纳摄影作品,这么看来,它们做的也很像策展人的工作。 最近从coverjunkie里面看到两个摄影杂志的封面,想起很久没有提及这个话题,就攒几本书一并挂在树上吧。 1. GUP GUP这个名字来自 Guide to Unique Photography,意思是“独一无二的摄影指南”。 这本杂志2005年创刊,是双月刊,至今已经出版了30期,每期杂志都有一个主题。 最新一期杂志关注的话题是“大都市”,封面照片的作者是 德国摄影师Michael Wolf。这张照片来自摄影师的专题 Tokyo compression。其实,如果寻找拍摄大都市的摄影师,Michael Wolf肯定当仁不让:从香港到芝加哥,从芝加哥到东京,从东京到巴黎,他的下一站该来北京了吧。 这期杂志还有法国摄影师Alain Delorme在上海所拍摄的那组流传甚广的“超负荷搬运” 本期杂志预览: 这里 GUP的网站也值得探访。 2.TAKE 这是一本新创刊的杂志,名字起的很直接——Take (  take photo, 从现实里拿张照片) 封面照片的作者是VII图片社的Stefano De Luigi。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逍遥游 从5月12号开始,马格南图片社的五位摄影师( Alec Soth, Mikhael Subotzky, Susan Meiselas, Jim Goldberg, Christopher Anderson )和一位作家 Ginger Strand,将要踏上一段为期两周的旅途,从 San Antonio出发,以 Oakland为目的地。特别“旅行团”将会乘坐一辆大巴,不断发回他们的旅途报告,成就一个名为“寄自美国的明信片”( Postcards from America )的项目。 巴士巡游,看上去是一个非颇具摇滚精神的摄影演出,但仔细看看参加演出者的名单:“羞涩”的 Alec Soth,“青涩”的 Mikhael Subotzky,“坚韧”的Susan Meiselas,“学究”的Jim Goldberg,唯有Christopher Anderson略有些浪漫骑士的味道。整个组合的气质并不摇滚。 (…) Read more

Eyes On China: An interview with Go Takayama (1)

China Normal                                                                               photo by Go Takayama Go Takayama: Go pursues towards his own ethnic passion and lifetime goal of promo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issues challenging Asian countries, by creating a (…) Read more

柏林墙

几个链接: 1,柏林墙项目 这个是路透社的一个多媒体项目。页面不断滚动的是twitter的实时消息,网站涵盖了视频,音频以及影廊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网站的信息内容质量仍然缺乏深度。 不过我关注的是这个项目的制作者,这是一群刚刚毕业的新闻系学生。他们和世界级通讯社路透社的合作让我看到了两个希望,一个是通讯社对多媒体发展的关注,另一个是一种可以称作是“自由多媒体记者”产生的可能。 2,数字记者柏林墙20年纪念影廊 数字记者最新一期刊登的是 Peter Turnley的摄影作品,同时CBS还对摄影记者做了访问,制作了一个多媒体报道。 我忽然想,那个年代正是新闻摄影黄金时代落幕的时刻。 3,柏林墙倒下前后 请点击这里,其中的照片今夕对比很有意思。(via:RD的share) 4,波士顿环球的大照片栏目 这里。

印社一箩筐(2)

今天开始说一些小小另类的出版社。 Powershovel是日本一家摄影图书出版社,一打开它的网站,就觉得活力四射,再看出版社的简介, 更加卡哇伊: 我们出版基于摄影的有趣图书。你难道不觉得当下的摄影气氛和摄影文化缺少兴奋与刺激?(至少我觉得是这样)。我们想要做有趣和刺激的,所以开了这家出版公司,也许我们太不成熟,但是我们就想要有趣,仅此而已。 不过,不能因为言语轻松就小看这家出版公司,Powershovel并不是小朋友在玩游戏,他们重新再版了森山大道1972年的影集《Farewell Photography》,却把封面改了变成素色,开本变大,照片反差提高。 提起这本书的再版,出版人说: 这本书过去只再版过一次,但不是在日本,而是由Karl Lagerfeld出版的,这是我们(日本人)的耻辱,我们不能忘记这种“失败的感觉”。 看样子,是为了“雪耻”,Powershovel才再版了他们钟爱的森山大道的《Farewell Photography》。出版社和森山大道的关系甚好,还出版了他的《zoo》,书里附赠一张唱片,16张照片,一堆造型奇特的画片,限量1000套。另一本《Daido》则是森山大道的holga作品集。 zoo Daido 如果看过他们出版图书的质量,你就知道为何森山大道会和他们合作。Powershovel所出版的大部分图书,作者更在乎拍摄的过程而并非结果,这样的作品在出版的时候,往往被当作“游戏”——页面编排花哨,印刷粗糙。 但Powershovel的厉害在于,他们以一种非常严肃的心态对待这些照片,页面设计简洁,让精致的印刷还这些照片以力量。这种以“强”补“弱 ”的出版策略,使得这些随手拍下的作品也熠熠闪光。 就比如村上隆Kaikai Kiki工作室旗下艺术家佐藤玲 (Rei Sato)首部摄影作品集《sun》,她将步行往返家与与工作室之间的感性日常观察,用照片记录下来。 这本书印得干净,安静,让我爱不释手,Powershovel的出版人 Hideki Omori这样评价这些照片: 我很遗憾地说,我不能用任何清晰的语言来形容这些照片。它们不是被拍到或者被看到,而是被感知到,是被触摸,闻到,和用感觉才能发现。 它们皆是如此简单地存在物,但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安静地去感知这个“世界”,才能发现路边的青草,一个空的罐子,或者一辆停在那里的汽车,你要让自己如同一株植物那样,一架机械那样去感觉,如果你不能有这样的思路,你就不能理解佐藤玲的照片。 看了这段话,你就会知道,这是一家懂照片的出版社。 图书编辑出版的过程,左图中男人就是Hideki Omori Powershovel只关注日本摄影师作品,每一本图书都有一个单独的网站,了解当下日本摄影文化,这里是一个好去处。(选择catalogue这个栏目就可以浏览) 呀,今天又说不完了,下周再聊。

多媒体记者的“后报纸”生存(1)

这篇文章来自PDN,讲述了美国报社几个失业记者开创公司,或者以个体的方式和非盈利NGO组织和公司合作,帮助他们制作视频和多媒体,进行宣传推广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两个阅读线索,一方面,在静态照片时代,摄影记者和纪实摄影师谋生的方法之一就是去给公司拍摄广告照片,或者为公关公司拍照。而现在,这方面的业务似乎也在由静态转向动态。 另一方面,NGO组织对摄影的重视,这使得这一部分纪实摄影的作用更为功能化,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变革的“宣传”工具,而并非只是为了某种“展览效果”而存在。 随着裁员潮席卷世界各国的新闻社,职业摄影记者们迫切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接到解雇通知之后去向何方?怎样靠自己的摄影技能在另一个行当端饭碗? 一些具备坚实多媒体操作技巧而又有创业动力的摄影记者已经宣告他们发现了一块新大陆:那些试图通过网络建立品牌、打开市场的NGO和公司对于叙事型视频的需求正在不断膨胀。 ”NGO和公司才刚刚开始意识到通过多媒体能更好地讲故事,” MediaStorm的创立者Brian Storm说到,”纯粹的公关宣传信息不可靠,无法大规模传播 。那些机构正在寻找新方法传达他们的信息; 而新闻记者则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传达方法。” Story4 加州Carmel Big Sur Land信托基金 网站主页上播放着一则四分钟的迷你记录片,记录的是Big Sur的居民与他们居住的这片大地在历史上、现实生活中以及情感上的紧密联系。这个发挥着网站推广并筹资功能的小短篇,叙事风格带有报纸多媒体报导的痕迹 。说来也难怪:它的作者是Geri Migielicz, Richard Koci Hernandez和Dai Sugano—-艾美奖多媒体组获奖团队,不过,不久前他们皆被San Jose Mercury News解雇(只有Sugano一个还留在原报社)。 摄影总监Migielicz是在今年2月离开报社,随即创办了独立多媒体制片公司Story4,并优先服务于NGO机构客户。她的合伙人有Cliff Schiappa和Liza Culick,前者曾经是美联社分社的负责人 ,后者是位NGO咨询顾问。Koci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影像回顾 这一年,你从媒介消费了多少影像?有多少还能停留在你脑海之中?编辑们开始梳理照片中的2008,我真佩服他们,如何从千万张照片里选择一张来代表——地震,代表——奥运,代表这一年我们经历的所有欢乐和哀伤,他们如何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波士顿环球的大照片回顾2008年,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体育画报年度回顾。 REUTERS/Siphiwe Sibeko 多媒体getty 图片巨头Getty也多媒体化了。他们在youtube上开了个频道,把图库里的照片集纳起来,配上现场声音,旁白或者音乐。整个就是一个大众版的magnum in motion。但是他们利用youtube的平台似乎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频道的订阅人数已有一千多个,有一些作品评论达几百条。 现在,你再也不能把Getty看作是一个图片库了,getty的图片产品已经以多种形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各处。Getty代表着我们的当代图片生活。 宝丽来难说再见。 Polapremium一定会成为宝丽来粉丝们钟爱的网站,11月27号开张的这个网站是奥地利一家网站和宝丽来联合经营的宝丽来产品销售平台。 网站设计非常亲切,点击各种宝丽来相机的型号就能看到用这款相机拍出的照片影廊。 最为重要的是,这个网站上还销售宝丽来工厂关张之前,新生产出来的一些新型号的相纸,比如专门供sx-70经典相机使用的艺术相纸。 另外,宝丽来也正在和富士公司谈判,看能否继续为市场供应T125i光面,T664,和T667型号的相纸。 参赛指南 英国摄影杂志博客很为贴心地为摄影师整理出一份年底参赛指南,涵盖各种类型的摄影比赛,去看看吧。

周一消息树

1, Xiao (三声) 日本玩具生产厂商Tomy近日抢先推出了数码宝丽来相机“Xiao”(就是汉语“小”的拼音),这款11月28日首先登陆日本的“小相机”,据说是世界上第一台带有内置打印机的相机。它使用Zink公司的无墨水打印技术,在45秒钟之内就能打印出一张照片来。 Xiao估计明年春季将在全球推出。 不过,有人认为,这台数码相机虽然也能即拍即得,但还是缺失了宝丽来相机影像逐渐在相纸上显现的那种魔力。 2, Mai(四声) 我来纽约第一天去的那个画廊Daniel Cooney正在和一个艺术品在线拍卖的网站Igavel举办年轻摄影师作品拍卖会,拍卖于12月10日截止。所有的摄影作品都200美元起拍。 一些年轻摄影师对作品价格问题颇为敏感,其实价格并不代表价值,开始并不代表结束,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这些作品的最后拍卖情况。 3, Da(四声) 近来互联网上的照片发布兴起了“大”的潮流,最先展开这一行动的是波士顿环球邮报,他们的摄影栏目干脆就叫做“大照片”(big picture),华尔街时报也推出了类似的栏目“摄影日志”(photo journal),同样还有丹佛邮报的“定格瞬间”(Captured)。除了华尔街时报的日志栏目是叙事性的,其他两家都是集纳性质的,网罗全球各地的精华照片。PDN杂志最近采访了这三个栏目的图片编辑,为了寻找一组适合做大而且相互关联的照片,图片编辑们煞费苦心,大照片栏目的广受欢迎,不知是否意味着互联网上“图片编辑”职位的回归与复兴。 4, qian(二声) 著名摄影师安妮列伯维兹最近卷入一桩金钱纠纷,诉讼她的是给她的迪斯尼系列作品做造型的造型师,据称安妮应该每天付给她六千美金的费用,总共约五十多万的佣金,但是她最后只得到了十三万。有人在底下回帖愤愤不平,觉得一个造型师在一次拍摄任务中能拿到这么多钱太不可思议,另有人则回复说,安妮的迪斯尼拍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项目,恐怕是一个将近百万美金的活儿。 最后,建议报道摄影师们参加这个比赛,截稿期是09年1月15日,作品可以在网上提交。我觉得还比较便捷。具体信息请浏览他们的网站。http://anthropographia.org/concours/eng/info.html

心不在焉

最近,大家都有些心不在焉。我就不多说话了。 美国有个报纸整了一个和波士顿环球的大照片一样的照片集纳栏目“the Frame”,看全美报纸摄影记者的奥运照片,这里还是挺全的。 又:1416关于大照片栏目的介绍,点这里

周一消息树

大照片 1 波士顿环球报网站(The Boston Globe)近日推出了一个摄影栏目“大照片”,内容并不新鲜,其实就是国内媒体常常做的图片集纳,搜寻同一个主题下的各种精彩照片,这个栏目吸吸引人之处是它的形式,它的展示方法着实地“大”,每一张照片的尺寸都会充满你的显示屏幕,让你一饱眼福。项目的创始人谈到: “当我看到好照片被扔进了资料库,当我看到宽带的优势被视频里糟糕的影像霸占,当我看到网上影廊成了广告的农田——一切都是在吸引读者点击,点击,点击,增加流量,这个时候,我感到非常庆幸,我们还能有这样一个尊重摄影的项目。” 对于朝向数字化转变的传统媒体来说,这个项目在试图改变大家的传统思维——既然网络不再受到版面的限制,为什么出现在网络媒体上的照片仍然是指甲盖那么大呢? 2 两位女摄影师建立了一个专门展示女摄影师的网站,将这群摄影世界里的少数派予以突出。虽然之前也有很多专门的女摄影基金、女摄影师图片库,但是这个带有影廊性质的“女性摄影”最近仍然受到很多评论家和摄影师的关注。创办人谈到: 在当代摄影领域工作的女性摄影师越来越多,她们的观念、对主题的选择、摄影语言,创作手段让摄影艺术创作领域更为充实和丰富。创办这个网站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示这些出色的女摄影师的作品,以及帮助摄影师、图片编辑、策展人,就女性摄影师这个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女性摄影每个月隔周的周二都将展示一组新的作品,并且接受女摄影师的作品投稿,只要递交五张作品就可以申请。最近正在展示Elinor Carucci 的作品危机与痛楚( Crisis and Pain),1416之前有过介绍,点这里。 . 3 年轻摄影师如何在摄影世界崭露头角,把自己的名字变成大写?国外有不少这样的机制与通道。SHOTS杂志每年都有针对在校的摄影学生的遴选,他们的方法是给这些年轻摄影师出版图录,这些小册子将送到图片编辑、画廊、广告公司等人的手中,图录里将包含每人三到五张个人作品,个人联系方法,从而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铺设桥梁。遴选每年都设计一个主题,面向全球学生征集作品,获奖方式除了前三甲,剩下都是入围,今年的主题是INSTINCT,你只需要准备10张作品,通过在线递交作品的方法就可以参与选拔,请点击这里,截稿时间是7月11日。点这里可以看去年的前几名获奖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