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书记,照片与画的故事

其实当初就是冲着这本书的名字买的:《现实的错觉,自然主义绘画,摄影,戏剧以及电影,1875-1918》(Illusions of Reality, Naturalist Painting, Photography,Theatre and Cinema,1875-1918)。不要被这一串儿名词吓退,在这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再现现实。且不仅是再现,还要精确地再现——达到逼真的效果。想到这里,有什么是比摄影更合适的媒材?然而,这就是故事的微妙所在,在艺术界尚未有任何身份,无论摄影再现现实的功能如何强大,却只被视为一种辅助手段。

您且请慢慨叹,我并不为此悲哀,书中的这些画儿,要我看,都是照片!它们就如同现今的数码照片,不过是把“底稿”处理了一下,只是彼时必须由画家亲自动手在画布上完成PS。历史绕了一圈,又回来了,这真把我给看乐了。好欢喜! Read more

亚洲女性摄影师幻灯展

本周六晚七点——正式开始! 策展人的话 YUMI GOTO 这个展览原本是为吴哥摄影节所策划的。我认为在这个特殊的领域里,从事纪实,报道和用图片讲故事的亚洲女性摄影师,她们还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也因此有很多未被发掘的可能而值得探索。我认为如果让我自己来做这个工作将会有所限制,因此我面向公众开放征集作品。 亚洲共有48个国家,幅员辽阔,我邀请在自己的国家里工作的亚洲女性提交她们的作品。我们也接受那些在海外出生,但父母或者祖父母来自亚洲的摄影师的作品,这些摄影师则是成年后返回祖辈所在的亚洲国家来完成她们的项目。 我的第一动机其实只是是找到一些能够展示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一个主题似乎从前没有太多人做过,我实在不知道提交的会是怎样的作品。当我在整理参加遴选的作品的时候,这些作品的质量之高却实在令我震惊。在没有阅读这些摄影师的文字说明之前,我自己已经完全被这些照片本身的力度所征服。我最后从中选了15个摄影师的作品。 让我感兴趣的是,如果仅仅看照片本身,你并不能区分这些照片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所拍摄的。最初,我期待看到的是非常有女性气息的作品,但是最后我认为性别并不能影响作品,这也就是说拍摄照片的是男人还是女人其实并不重要。 但是,在亚洲这些女性摄影师的作品仍然不为人知,将之展示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应该让人们知道在亚洲有着这样一群女性,她们的作品非常优秀。 我非常自豪能够向大家展示以下摄影师的作品: Mery AGAKHANYAN   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农民的生活》( The Life of Peasants in Armenia) © Mery Agakhanyan (Armenia) 亚美尼亚农民的生活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几十年来没有发生改变。他们没有权力,没有选择,没有获得更好生活条件的希望。他们的面孔投射出来的是古老的回忆,充满痛苦和疲惫。土地也和这里的农民一样精疲力尽,他们依附在一起共同面对着困苦的生活。 Mariam AMURVELASHVILI  格鲁吉亚 《监狱》 Prison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三个博客 博客“APhotoEditor”邀请摄影师Jonathan Blaustein撰写了一篇刚刚结束的2010年度PDN Photo Plus 博览会的观后感,这令我有些惊奇,因为在我的印象中,Photo Plus是一个器材博览会,不知道如何会使得jonathan blaustein 这样的艺术家也会欣然前往,混迹其中。 仔细查看了Photo Plus的网站,发现这里是一个杂烩,但有一个共同的气场,这就是“实用”——所有的展出和讲座都围绕着各种有关摄影的实用技巧,比如除了器材还有如何用光,如何获得广告公司的青睐等等各种实用的讲座。 吸引Jonathan关注的两个讲座,一个是如何申请摄影基金,主讲人对摄影师强调的只有一点:请做好家庭作业!因为根据统计,大约有75%的基金申请人其实并不是十分明了基金的情况就贸然申请,有关基金的背景,规定,对方的要求则一无所知。此外,据统计,92%的基金获奖者在申请基金之前就有联系,因此在平日积累关系也很重要。 Jonathan参加的另外一个讲座则有关“杂志的未来”,他说,在这个为期两个小时的论坛上,讲座人至少提到300次“ipad”,似乎乔布斯已经成为这个领域最大的救星。参与研讨的人都认为ipad这个平台可以承载更多的照片,吸引与纸质传媒完全不同的受众(年轻人),因此围绕其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市场产生,使得杂志产业更为多元和丰富。更重要的是,ipad的apps是一个融合的商业平台,因此参会的Hano提到:“现在,我认为我能够尽可能地去考虑把一切东西都给变现(货币化)了。” 提到“货币化”,跑个题,建议去看看Jonathan成名作品——“一美元能够买什么”,几个蓝莓,一个汉堡,一包饼干,一小堆盐,一把米,他探讨一美元的等量食物,好奇于这些价格如何形成,又怎样波动的。 现在到另外一个摄影师 Blake Andrews的博客上去看看,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究竟我们在网络上如何欣赏彩色摄影作品? 这篇名为“Shore Call”的文章,探索著名彩色摄影师Stephen Shore的作品 Merced River在互联网上所呈现的颜色,作者通过检索得到了2600个结果,你会看到它们的色彩不仅是各个不同,甚至是有着天壤之别。 对“真实色彩”的追寻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Blake Andrews的回答是这样的: “真实的颜色?你当然要看原作,我的朋友家里墙上挂着一幅。不过,谁又能保证它没有褪色呢?或者是摄影者本人的制作能够保证每张照片色彩一致?我的天内!原作也不能看成是真实的,书?也是一个样。” “真实的颜色?我认为唯一欣赏Stephen Shore这张拍摄自1979年8月13日约瑟米勒国家公园的照片的真实色彩的方法是和他一起见证这个场景,不过,假如你也在那里,你还拍照片干嘛?你就站在Shore所面对的这么美丽的河流旁边,天很热,何不跳下去畅游一下,然后忘掉这一切。。。” 最后,建议去 bagnewsnotes这个博客瞅瞅,这个博客主要探讨摄影行为的政治学语意,其实可以说是一个“与摄影无关”的讨论摄影的地方。那些关于美国选举的文章并不让我感冒,我比较喜欢最近这篇文章:“Dragline: (…) Read more

周末话题:如何给自己的作品定价

一直在务虚,很久没有贴务实的帖子了,昨天看到一篇比较实用的文章,谈年轻摄影师作品的定价问题,觉得值得介绍一下。这个问题对于国内摄影师来说更是比较陌生。我常遇到两种态度,一种是羞羞答答觉得作品是艺术,以价格来衡量显得非常世俗,另一种总是感觉作品不能定太低的价格,会显得掉价儿。 其实,照片定价需谨慎,但也不必太过在意价格,卖照片不是卖身,那也是劳动所得——只要你不做奸商,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以下就对 Chris Rauschenberg写给年轻摄影师有关作品定价的一些注意事项做一些摘录: 1,照片的价格可以从十美金到十万美金,当然,也有在这个范围之外的。一般来说,开始的时候都可以从一个稍微低的价格起步,随着你艺术生涯的发展,照片价格会逐渐走高。 2,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个固定尺寸的作品,它的价格是绝对不应该降低的。(当然,经济危机的出现给摄影师一个重新定价的机会和理由,如果你发现过往价格太高,这个时候可以调整) 3,价格不统一给你职业生涯的发展带来的破坏将是巨大的,比如你从一个画廊买了一张价值一万美金的作品,但是随后在一个周日跳蚤市场上发现一张同样的照片只卖一百美金,你恐怕再也不会去这间画廊,再也不会买这个摄影师的照片了。 4,由于你还没有被画廊代理,需要自己来确定作品的价格,你可以通过和其他艺术家作品的比较而确定自己的价格,了解他们在你这个阶段的时候价格是怎样的。你也可以参考那些同样没有被代理的摄影师的定价,到一些非盈利的画廊,比如大学的展厅里去看看他们的作品都如何定价。而一旦日后你与画廊签约,你的照片的价值就会在此基础上增加,因为画廊会投入人力物力积极营销你的作品。 5,作品的价格和尺寸有关系。大的尺寸自然要贵一些。但这并非意味着一定要把作品放大,你要根据自己作品的内容确定适合的尺寸。但是一般来说,你可以制作两种尺寸:价格比较能够承受的小尺寸和稍微贵一些的大尺寸。 6,你还要确定作品的限量数目。因为限量的原因,随着作品的不断出售,剩余的作品稀缺度增高,价格也会攀升。但是你要知道的是,限量也意味着,如果作品全部都流通到市场上之后,你也失去了自己作品的控制权。 7,当你开始出售自己的作品,这就意味着可能会有冒险家在你仍然一无所有的时候购买你的作品。这些收藏家便开始加入支持你的队伍,他们可能会在家里展示你的照片,炫耀自己的慧眼识英才,而你作品的价格和限量将决定了这些“冒险家”的数量。 8,站在十字路口最糟糕的选择就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你要尽可能开足马力,去做调研,敢于给自己的作品定价,如果你不是很确信,不妨把作品的价格稍微放低一些,因为低价可以上扬,而高价则没有退路。

这样的画册你要不要?

刚刚在博客介绍过photolucida,最近就见到了他们作为奖品给摄影师出版的画册。非常失望。       任何一个摄影师都不会拒绝出版一本画册的诱惑。但你是否愿意接受这样一本画册: 薄薄的。轻轻的。 没有质感。 廉价的光面封皮。 印刷极其粗糙。 照片如同目录册一样一张张摊开。   据说,摄影师Amy Stein拿到这本“书”都快哭了出来。但是她还是接受了这样一本书的出版,而且印数是5000册。   在我看来,和一个糟糕的展览一样,这种品质的画册起到的只是负效应。   photolucida 并没有真正站在摄影师的利益上为他们着想,而此类画册仍然在摄影师的默许下印刷出来,也可以从中可以窥见美国摄影界竞争之激烈,以及由此带来的浮躁情绪。

周一消息树

亚洲新势力 1,吴哥摄影节最近评出了“巴黎竞赛画报奖”,此奖专门针对参加吴哥摄影节培训班的30名亚洲年轻学员,要求他们的参赛作品必须在摄影节期间完成。来自泰国的女摄影师Dolruethai Tongwiboon最终拔得头魁,她的这组图片故事名叫《Chicken Bang Bang》,报道了集市上即将成为他人美食的鸡的命运,照片的色彩和叙事风格和她作品的题目一样——Bang Bang! 另外,天空(李伟)也参加了此次吴哥摄影节,作品《大地》在幻灯放映会上放映。 2,美国摄影杂志年赛最近落幕,获得学生作品大奖的是韩国摄影师Chang Kyun Kim,他目前在Parsons艺术设计学院进行MFA课程学习,之前的职业是一名市场经理,整日和各种广告、产品设计打交道,使得他自己也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轨迹,专门到美国求学摄影。 Chang Kyun Kim获奖的作品叫做《Their Dialogues》(他们的对话),他这样阐释自己的理念: “在纽约的一天,我抬头朝上看,忽然感觉到一种非常特殊的力量扑入我眼帘,就这样不停地朝上看了一周之后,我发现,其实所有的建筑都在互相说话,大笑、低语,有的时候发出尖叫,或者争论。我决定捕捉下这些给我带来惊奇感受的瞬间” 3,旅美中国摄影师Yijun liao(pixy)获得了美国致力于推广新兴摄影师的Hey Hot shot比赛的奖励。 Pixy在她的博客里贴出了自己这组名为《剧照》的作品的阐释:“在这个项目中,我搭制了我愿意在电影中看到的场景。我给它们起各式各样的名字,假装它们来自真的电影。很多照片中描述在某些环境中的单个的人。他们都好像陷入了沉思。那么他们在想什么呢?事实上,他们在想我想让他们想的内容。他们也在想你以为他们在想的内容。这些照片过去是出自我的脑海里的电影。现在它们也变成了你们脑海里的电影。通过这种方式,这些电影完成了从我的思想到你的思想的传递。” 4,之前在1416介绍过的,同样是推介新摄影师的photolucida,最近也决选出了五十强,旅美摄影师周密名列其中(只有拼音,希望我没有搞错)。目前还在网上看不到参赛作品。 在周密的网站上看到他最新展开的一个长期摄影项目是《the mission》,对美国旧金山一条名为mission的最长且最古老的大街,这条街上所富含的多元的民族、种族,经济、文化生活予以记录。

周一消息树

1,  鬼屋 上周好像是万圣节,嗯,没错。 看到一个摄影师有趣的作品,Corinne May Botz把美国各个闹鬼的屋子拍了个遍,并且还录制了人们讲述鬼屋闹鬼的故事音频。作品全部用大画幅相机拍摄,曝光最长有15分钟。不晓得在这个过程他的照片有没有“抓”到鬼。   2,  photolucida photolucida是一个帮助年轻摄影师拓展职业生涯的机构,每年都会举行critical Mass的摄影比赛,年轻摄影师投稿的作品由专家进行一轮轮的评议,目前已经从六百多名参与者中遴选出了180名决赛参与者,最终会从中再选出50名。互联网著名的摄影博客写手,博客a photoeditor的作者也是评委之一,他在博客中提到,大量直视镜头的肖像、空荡荡的停车场,购物中心,尽管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潮流,但是作品乏善可陈。   入选作品:Tom Chambers, Feeding Time  有意思的是,另一个摄影师又组织了一个photolucida落选者摄影展,号召那些不服气的落选摄影师也来亮亮相,看看是否是专家的品味有问题。   3,底扫 最近出了一个新产品iConvert,其实就是底片扫描仪,但是却赋予了其更多的文化意义,比如“重温过去的时光”“不要让记忆褪色”等等。这个样子还蛮酷的小东西,不是很贵(130美元)。虽然其实也没啥新鲜的,更适合家用,不过,似乎的确很能够勾搭起我们重新温习旧底片的欲望,尤其是家庭相册里的那些老照片。 (呀,这个帖子似乎很像广告) 

艺术和“我”

艺术摄影和报道摄影(photojournalism)一个最大的区别是作品中自我的位置,艺术作品是以“我”为中心的,而报道摄影则是以客观 世界为中心。当然,“我”与客观世界息息相关,所以这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比如我们以前曾经提到过报道摄影的艺术化,并且也曾谈到过艺术家和公众的距 离,但是对“我”的态度,还是让它们一出发就成为两种不同的摄影形态。不过,今天的目的不是研究这两者的区别。 艺术作品中对“我”的关注,不是关于小我的无病呻吟。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象征人类最高智慧的阿拉伯神谕:认识你自己。在我看来,那些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其实都是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我是谁”这样一个哲学命题。 之所以想起说这样一番话,因为最近看了几个摄影师的作品,他们虽然并非所谓的知名摄影师,但是他们的作品让我产生了很多对“我”的思考。 1, Ruth Admas的作品,是一个一天一张照片的故事,自从患上了何杰金氏淋巴癌之后,Ruth开始记录自己和疾病斗争的全部过程,她每天都为自己拍摄一张肖像,记录自己的沮丧,记录头发一点一点脱落,也记录自己的康复。她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不确定》“unremarkable”,她说这里记录的是一段在对抗心理和肉体双重压力时,心灵复苏的经历,你会看到起初的照片里是一个将要死的病人,但是随着治疗的进行,在顽强的心灵的支撑下,她奇迹般的恢复健康。 2, Kaylynn Deveney的作品叫做“对话”,他用了四年的时间拍摄一个叫做Albert Hastings的老人,他进入了老人的私人生活,将拍摄的照片贴在一个小的日记本中,然后请老人在旁边撰写图片说明,他希望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仍然充满智 慧和充满希望的老人家,Kaylynn认为自己的作品除了在表现关于老人、家庭生活、孤独这些主题,还在探讨摄影师和被摄者之间的关系,他称自己的作品为 “Albert Hastings的视觉自传”,一个陌生人的观看,以及被摄对象自己对这些照片的经验混杂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对于摄影师来说,他挖掘了 Albert Hastings的“我”的生活。 3, Bill Finger的作品试图重建自己关于童年的印象。他回忆童年的生活点滴,随后绘制成草图,根据这个草图制造各种微缩模型,接着拍下照片,但是一旦照片拍摄完毕之后,模型将被毁掉,剩下的只有照片和回忆。 这些行为注入了作者对于过去的思考,比如失忆——一些曾经令你困惑的情节会莫名的消失,还比如,回忆是不可靠的——在回忆中往往不自觉的装点自己的过去。于是,摄影师根据回忆重建了似乎可以触摸的现实,但却将这一切销毁,在留下的照片中,这些对往事的一瞥,仅仅成为通往过去的一座桥梁。 4, Dinu Li也在通过影像找寻过去,他是生活在英国的华人,作品“探访母亲的旅程”,是作者根据77岁母亲的回忆,逐步走访了母亲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比如在中国大陆的学校,中国香港的电影院,以及英国的乡间小道而拍摄完成的,有些地方仍然保留着从前的状态,但是有的地方已经被时间完全改变。对于摄影师本人来说,这些对于过去的访问,也其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找寻,母亲的回忆也是作者的回忆。 5, 最后一个要介绍的是 Siri Sahaj Kaur,她的作品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完成,她的肖像作品中全部被摄对象都是陌生人,这些人都是看了她在网络上刊登的寻找模特的广告才和她联系的。在短暂的交流之后,摄影师会前往他们的家庭、学校或者他们自己喜欢的地点去拍照,但是,摄影师强调她无意去反映“真实”,她可能要将拍摄场地重新布置,可能要求被摄对象换衣服,因为在她看来这本来就是一个神秘的过程,你遇到了一些陌生人,他们邀你走进自己的世界。 在Siri的作品中,作者以我为中心,探讨和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机成为了作者进入陌生世界的通行证,也成了她调查另外一个世界的工具。 (…) Read more

小石板——我是谁,开启艺术摄影市场

juried competitions 这里的摄影比赛并不是大众化的沙龙比赛,而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和影响力的摄影比赛。参加这类比赛可以让你有机会尝试编辑自己的照片,撰写创作感言(artist statement),当然,比赛有很多,你并不能负担所有的费用,那么选择参加哪一个就要有所考虑,建议从以下几个标准衡量: 1,评委是谁,观察评委里是否有你感兴趣的博物馆和画廊的策展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参加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和他们接触的机会 2,衡量参加比赛和你自己的职业规划的权重,具体说来,一般摄影比赛都有一个主题,你可以考虑这个主题是否和你自己的拍摄计划相关,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如果你需要在自己的简历上增加一些作品发表的名录,那么参加那种会印制作品集的比赛就会很划算。 以下是一些摄影比赛的网址: http://photoawards.com/ 规模非常庞大 http://www.photolucida.org 具有专业水准的比赛,同时还举办作品点评活动,推荐大家看这个网站评选出来的2005年年度50强,作品表现手法多样, 对大家的创作绝对有启发,尤其是其中一位华人艺术家的作品——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我很喜欢) http://www.photolucida.org/cm_winners.aspx?aID=aeac6bd9-d307-47a4-9337-34e441ef13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