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游记:江河湖泊——松花江

堂小溪 tangtangxiaoxi@gmail.com 人和土地,和江河湖海是连结在一起的,我想很少有人会否认这一点。我出生的小镇距离松花江直线距离只有二十公里,虽 然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我熟悉的只是小镇南边一条叫南大河的小河,可是,当我多年以后回到家乡站在她的岸边,以 及在远离家乡查看照片的此刻,我都能感受到内心的激动。我就像是由她身体里升腾出来的水汽凝结而成的一朵云,随风飘远,但永远携带着 有关她和她流经的土地的记忆。  两张照片拍摄在2008年夏季,拍摄地点相距不远,无节制的采砂对于河道危害甚大。

图游记:江河湖泊——锦河,没了航标的河流

昨天的图游记的征稿已经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这就陆续刊登出来,今天是第一期: 《锦河,没有了航标的河流》 作者:黄文华(huangwenhua@cri.com.cn) 筠州锦河位于 江西省高安市,我的故乡河。一座木制浮桥连通了两岸千百年。 在童年记忆里,河面辽阔,航运发达,百舸争流。每天定时几次浮桥中段会开合几次,供泊在附近的大船通行。每到这时,行人就聚集在断 口两边等候,那场景成了儿时伙伴们现在的共同回忆。 从这里下赣江,入鄱阳湖,经长江可通达全国很多地方。那时候的船老大在我们这些小屁孩眼里的形象是多么高大!某种意义上说,锦河就是 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和启蒙书,上游来的漂浮物,告诉我们靠近山里最近发生的天时和农事;下游上来的航船,带来外面的时髦玩意和新 鲜事! 后来,公路发达起来,这河就开始衰落了,虽然现在每年的端午节还照样赛龙舟,十里八乡的人们还照样来围观,但总觉得这河少了那股子精 气神, 多了一股暮气。 没有了航运的河流也就没了生机。 童年时百舸争流的航道,如今长满水草,一片萧瑟。

图游记:江河湖泊

昨天晚上,在书橱里翻腾,试图找一首谈论人与水之联系的诗歌,中学时候的旧爱已经显得太甜腻了,还有一些则过于宏伟壮阔,感触最深却是波德莱尔的这首诗: 《感应》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 不时发出含糊不清的语音; 行人经过该处,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回合 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 广大浩漫好像黑夜连着光明—— 芳香、颜色和声音在 相互应和。 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 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别的则朽腐、浓郁,涵盖了万 物, 像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 如同龙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那样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 我揣摩“自然神殿里,活的柱子发出含糊不清的语音”的场面,而这仿佛就是我们目前所面对的干涸与洪涝交替的江河湖泊试图与我们交流的话语。我们以为它们很简单,但是除了养育我们,以亲切的目光注视我们,它们也有自己的脾气。 决定做这次名为《江河湖泊》的图游记征稿,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源于当下的洪涝,使我更渴望聆听江河湖泊曾经传达给我们的话语,另一个原因则来自李子杰它们在武汉做的“我们的东湖”项目,东湖面临被吞噬,被房地产和主题公园项目侵蚀,这些武汉人展开了一场公民行动,他们用各种方式探索东湖——从明信片到卫星云图以及历史资料,他们讲述的是东湖的故事,却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抛弃东湖的故事。 你的家乡有怎样的江河湖泊故事?1416发起新一轮的图游记,要求是这样的: 1,请发来1-3张照片,内容有关你和江河湖泊的故事,可以是自己的故乡,也可以是自己的居住地,可以是美景,也可以是污染 2,写一段文字。 3,收稿信箱  ofpixcamp◎gmail.com 李子杰摄影 看到东湖被肢解的现状,再次回味波德莱尔的这两句诗,仿佛是预言: 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 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别的则朽腐、浓郁,涵盖了万 (…) Read more

图游记:我们爱大米之粢饭团

李亭葳投稿:  粢饭团是上海人早饭的“四大金刚”之一。 一般把糯米和大米一齐蒸熟,趁热撒盐,放在大木桶里(有些分白糯米、血糯米或有的掺进白米饭中和硬度)。要的时候卖饭团的阿姨给捏上一个,咸的里面放肉松、萝卜干、雪菜、炸的酥脆酥脆的老油条(或直接一根油条)、有的还放火腿肠、咸蛋黄,吃甜口的里面放白砂糖和黑芝麻,压紧,一边吃一边捏着,很实在。 糯米真是个伟大的产物,吃上一个粢饭团可以直到午饭都不饿。不过,胃不好的人最好少吃,糯米不好消化,容易感觉很撑和反酸。 现在出现一些干净的店面主营饭团。改良版的饭团里面有放细豆沙的,有放酸豆角肉末的,有放花生香菇末的,总之实惠且可口。 传统早饭摊点的饭团: 改良版饭团:配料里有切碎的老油条、榨菜末、肉末和豆腐皮,饭里也掺了一半大米,增加湿度和缓和糯米的硬度。 (口水滴下来了……粢饭团是我的大爱啊,可惜北京哪里都没有,只有永和豆浆有非常不正宗的。)

图游记:我们爱大米之糯米包油条

武汉的早点可谓是五花八样,品种繁多,而有一种传统早点却在慢慢的退出 这个热闹的舞台,那就是“糯米包油条”。 清晨去公园溜达的路上,在街道的转角偶遇这为数不多的传统小摊,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慈祥老奶奶,看着这双沧桑有质感的手,可 以想象经这双手做出来的糯米包油条是多么的够味够劲道。 喝一口原磨豆浆,咬上一口糯米包油条,这也是一种幸福。 投稿人:Nikio猫 糯米包油条的制作过程: 首先将熟糯米摊平,撒上白糖与芝麻,然后在糯米上放上一截油条,用棉布包裹着将油条与糯米紧紧卷起来(这与韩国紫菜包饭好 像是一个故事),最后沾上白糖与芝麻,大功造成。

图游记:我们爱大米之蛋白姜炒饭

小象投稿 蛋白姜炒饭顾名思义,蛋白、生姜炒白饭。 白饭最好用隔夜的饭炒。这样饭会更加爽。 蛋白姜炒饭除了制作简单,还有调理身体驱风祛寒的作用,是非常简单的广东家常菜。有些产妇刚生小孩也会吃这款饭驱风寒。为了让卖相好看,也可以放些香菜、葱或者虾仁等。 欢迎参加“爱大米”活动,具体内容请看这里

图游记:我们爱大米之乌米饭

在中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仍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这一古老的习俗。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节吃,而更多的则是在四月初八这天吃。 关于乌米饭的来历,各地有许多传说。在杭州一带人们传说,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陷害,被关进猪舍,为瞒过庞涓爪牙的监视,老狱卒用乌饭树叶煮糯米,捏成一个个呈乌褐色的极像猪粪的饭团子,偷偷送给孙膑吃。孙膑吃了这种饭团,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身体更加强壮了。终于逃出了监狱,报了仇。因为孙膑第一次吃乌米饭正值立夏那天,所以杭州一带流传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这种食俗大约出现在唐代,其做法各个时代不尽相同,唐代“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 到了宋朝,“其作饭法:以生米白粳米一斛五斗舂治,淅取一斛二斗。用南烛木……杂茎皮煮取汁,极令清冷,以溲米,米释炊之……” 李亭葳投稿 原料:糯米500克,南烛叶50克。 1.糯米洗净。 2.南烛叶洗净加水500毫升,煮半小时,去其叶渣取汁水煮糯米,用文火煮2小时左右,或浸泡半天至一天,待米色变黑,熟烂即可。 3. 凉透散上白糖吃,或者,将米饭、豌豆、肥肉丁、竹笋丁炒在一起,做成咸肉春笋豌豆乌米饭。 有关我们爱大米活动请参考这里

图游记:青团

青团,又叫艾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青色的,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红糖。那种味道,是春天的味道。绿绿的松软的皮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有一点儿黏,却不粘牙齿,再加上清甜的豆沙,入口即溶。 我从南方辗转来到北方生活了多年,每当想念青团的味道时,便只能自已动手。从寻找艾草到熬汁,再到揉米面,捏成青团。这个过程虽然有点复杂,但吃到嘴里后的那种满足感却能回味很久。 山下有风投稿 青团制作过程: 1、将摘来的艾草浸水煮成墨绿汁,再加三勺糖搅拌均匀(视个人口味而定)。(艾草有一种特别的清香,雨后会长得比较茂盛并且洁净。通常在马路牙边或是小区的草地中可以找到它。) 2、江米粉一斤。倒入已经加工好的艾草汁中,揉成大面团。 3、大面团变小面球。用大拇指在小面球的中间按一个拇指印,放入红糖封口。再揉成小面球,用保鲜膜包好即可。 4、上锅蒸上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嗯,这个江米和大米应该有些不一样吧,呵呵,不过都是米,都是饭,照吃不误)

图游记:我们爱大米

接到绿色和平图片编辑匡铟的来信,谈到他们最近正在关注“大米”,这些我们生活中非常微不足道的“米粒”,其实内涵各种文化和人生。 正好上次的“冰箱”话题已经结束(没有想到还得到了扬子晚报的关注,请那个写文章的编辑联系我给摄影师稿费呀)我们最新一期的图游记的主题就是: 《我们爱大米》 稻米对我们不仅是主粮,也是文化。天然稻米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主粮,各个地区的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米食品。也许我们从来没有重视过这些简单的米饭、和传统食品,可即便是简单的一碗米粉、一份煲仔饭,背后连结的却是多少人的乡愁。 具体要求是这样的: 1,需要以下这些由大米制成的食品图片: 豌豆饭(浙江) 米饭饼(上海)、八宝鸭(上海)、八宝饭(上海)、  松糕(上海)   粢饭糕(上海)、甜酒酿(上海)、嘉兴粽子(上海)、泡饭(上海) 腊肠煲仔饭(广东),菜远牛肉饭(广东),潮州蚝仔粥(广东) 蛋包 饭(香港),蛋白羌炒饭(香港),生炒糯米饭(香港) 米饭(黑龙江)、米粥(黑龙江) 打糕(吉林)、炒年糕(吉林)、米  肠(吉林) 爆米花(大米的) 东北捞饭 福建:锅边糊(福建)、油葱粿(福建)、漳州咸粿(福建)、糍粑(闽北)、 煎粿(闽南)、莆田米粉(俗称兴化米粉,福建)、灯盏糕(也喊铁勺饼、粄辣哩、豆粒糍,客家地区)、泰宁风味小吃、拌粉(即“腌”即吃,福建) 2,照片表现形式 a,食品本身的图片 b,食品制作过程及制作人与成品 c,附上简短文字 4,投稿方式 请投稿到  ofpixcamp@gmail.com   似乎闻到了香喷喷的米饭香,嘿,你晚上吃什么呢!

拯救地球

新开了一个栏目,叫做“绿色摄影师”。越来越多的自然灾难、极端天气,说明所谓“拯救地球”已经不再是外星术语。这个栏目将介绍那些以各种方式给我们提供视觉证据,促使我们关注环境变化的摄影师和摄影作品。 酷山水 上周,曾翰的个展在纽约开展。在纽约的camp上我们曾经探讨过他的作品——用传统山水长卷的方式展示暗藏杀机的自然生态环境。 站在现代“酷山水”面前,如若能够穿越时空旅行,我真想知道我们的先人,在他们眼前都是怎样的山水好景? 濒危物种肖像 摄影师Joel Sartore给美国濒危动物搭建了一个影棚,用阿维顿拍摄美国西部人肖像的方法正儿八经地给动物拍摄肖像。 不过,但愿这些照片不是动物们的遗像。唉。 全民纪录 1971-1977年,美国环保署做了一个名为DocumericaProject的项目,号召民众用影像的方式记录环境问题。现在你可以在flickr里看到这些照片。 Tress, Arthur摄 ,纽约海滩。 海滩废弃物 到GOOD杂志里的这个页面看看,介绍了各种海滩废弃物项目,呼吁对海洋的保护。

寻找绿色摄影师

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的图片编辑最近联系我,她正在筹备2010年的中国特刊,其中有一个版块主题是“绿色中国”,为此他们正在寻找关注中国环保发展的摄影师,拍摄这样一些照片: 太阳能,风力发电,电动汽车等中国环保题材的照片。 如果你正在拍摄这样的照片,可以将照片的链接发到 ofpixcamp@gmail.com 这个邮箱,请一定不要用邮件附件的形式发照片。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