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1,他们俩儿 John Filo /Mary Vecchio 摄影师John Filo上一次在Kent州立大学里看到Mary Vecchio,那已经是39年之前,是通过他的镜头,Vecchio只有14岁,她跪在一个刚刚在反战游行中被枪杀的学生的尸体前面哭号。 Paul Tople/Akron Beacon Journal John Filo因为这张照片得了普利策奖,但是他说,他一直不敢面对Vecchio,因为他感觉自己毁了她的一生,他花了25年的时间才敢和Vecchio说话。在瞬时成为受到整个国家瞩目的公众人物,Vecchio的生活轨迹的确发生了改变,不过,她说,她现在感到好过一些,经过了这么多年,她似乎逐渐明白了那张照片的意义所在。 Pete Souza/Obama 白宫摄影师Pete Souza并不是第一次进白宫,之前他还当过里根的摄影师,在cbs的这段小影片中,你会看到这位非典型摄影记者(时刻都是正装)在不断地闪现在总统身前身后的同时,还要躲闪电视记者的镜头。他的任务就是在白宫里走来走去,用一种适可而止的态度满足公众对总统私生活的好奇心。 Peter镜头下的奥巴马白宫一百天 2,猛拍之 根据Flickr上上传照片里所涉及的地点标签,Life.com选出了全球10个被猛拍的城市,排名第一的是伦敦,第二是纽约。 为什么没有北京呢?难道北京不上照? 3,老大哥,你好! 乔治·奥威尔在他的《1984》这本小说里,描述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监视者老大哥。“有人在看着你!”虽然似乎没有被集权的老大哥监控,但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经被摄像头包围,一举一动都没有秘密。据说英国是世界上电子监控镜头最为密集的国家,这里最近出现了一个乐队,则利用监控镜头给自己拍了一部MV。他们跑到各种公共场合的监视器下演唱,然后再去把这些素材索要回来,得以免费为自己制作了一部被称作“电子摄像头生产内容”的MV。有人说,他们这是为了节省预算,这未免有些无趣,我觉得他们仰头对着摄像头演出的场面,似乎就是在说:老大哥,你好! 4,迫不及待地分享 Karson写信跟我说,“我这有一个很棒的连接,想跟其他同学分享呵!” The Top 100 Photography (…) Read more

十二个报道摄影师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对荷赛的兴趣已经锐减,前两年,我还是热情的粉丝。看了一些新闻才知道这两天在阿姆斯特丹正在举行颁奖仪式,还有各种讲座,能想象出现场的热闹场景。 参与颁奖的大师们顺便把今年参加Joop Swart 大师班的学员给选出来了,一共有179个候选人,据说评委选择的标准是:技术、新闻报道能力和道德准则(technical, journalistic and ethical aspects )最后找出了12个家伙,我一看,又没有中国学员。我不认为是中国年轻摄影师拍得不好,我估计还有几分原因是输在他们作品集的编辑上面。 这个大师班,集纳了年青一代报道摄影师中的精英人物,他们都在拍什么? •    Kathryn Cook, USA 得过不少基金,长期项目是亚美尼亚人的种族清洗,作品是很风格化的黑白照片 •    Matt Eich, USA 86年的小孩,工作还挺忙的,刚刚完成了Mother Jones的一个任务,还给新闻周刊拍了个报道,最近进行的项目是在拍俄亥俄州。 •    Simona Ghizzoni, Italy 没找到网站(感觉只有美国摄影师最起劲做个人网站) •    Sohrab Hura, India (…) Read more

私杂志,私发行

早上在googlereader里看到一篇朋友分享的文章,宣布一本名叫《Common People Coach》的新杂志出版——说是出版,也没有那么严肃,看上去似乎是几个朋友一起鼓捣的私家杂志,有pdf版本可以下载来看。创刊号的主题是《早餐》,那个时候我刚刚吃过隔壁面包店的牛角面包,翻着这本书却仍然感到有些饥肠辘辘。此时,我很怀念天津的煎饼果子,不是北京的,煎饼要绿豆面的,里面一定是果子,而不能是薄脆。他们这期杂志还让我想起《生活》早年间也做过《美国人的早点》的图片故事,我上life网站里搜了一下,没找到早餐,却找到了一组“培根”的故事。 前两天我还收到一封来信,介绍一本产自台湾的名叫《两人出品》的私杂志。邮件里有一篇发表在联合报上的文章,作者陳宛茜提到:“只要有一個作者和一個讀者,私雜誌就可以誕生了!” 《两人出品》的网站看得我有些晕,但他们的flickr相册却实在值得一看,杂志的创办者也是一个私杂志和画册的收藏爱好者,在这个flickr上你可以大饱眼福。 私杂志的发行渠道似乎很窄,或者是做成电子版供读者下载,或者放在咖啡馆里小规模销售。不过也有更为创新的传播渠道。 纽约有一家很有意思的书店叫做printed matter ,它专门销售艺术家的艺术出版物,没有书号,没有出版商,有一些书甚至是作者本人手工制作,可能某个页面还有他不小心粘上的黑手指印。有一本摄影书的后面粘着一个小塑料口袋放着几粒松针。有的书很粗糙,复印、简单装订,有的则做得非常漂亮精致。这家店1976年就诞生,一直在做艺术家出版物的零售和批发的生意,他们的阅读室里已经积累了全球五千名艺术家的一万五千本书籍。 网上有很多pdf版本的杂志,不过,我还是喜欢那种能捧在手上看的感觉。这个magcloud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它是一个杂志交换平台,你可以把自己的pdf版本杂志上传上去,当读者看中你的杂志之后,就可以订购,magcloud将会把你的电子版印刷制作出来送到读者手上。一份杂志的印刷成本是平均每页20美分,再附加运费。所以作为私杂志的出版人,你只用上传你的杂志,再弄一个PayPal帐户,就不仅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你的杂志,还能顺便赚些小钱了。magcloud里面有很多杂志办得都挺棒。我喜欢这个“梦”的专辑. 嘿,和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的梦吧,梦到走进一个大宅子,中式庭院,家里有一个大大的池塘,工人正在捞池塘里的水藻,方法是把一个和池塘一样大的篮子先沉进去,然后用牵引设备再把篮子从水底慢慢提起来……如果解梦的话,这难不成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我是来捞水藻的,不是打水的。

外国人

早上又收到包子来信,说我可以关注一下他的一个比利时哥们的影展。 我看了,感慨万分。 Seppe Van Greiken要在zarah 咖啡馆展出他的作品《四号线》,大概五月的时候,四号线工程将要向媒体开放,据说它建成之后将超过伦敦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系统。 Seppe则抢先报道了这一地下工程的进展。 坦白的说,他的照片让我有些失望。尽管这似乎已经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了,但是整个报道却依然停留在表面,每一张工人的肖像里都能暴露出他是一个陌生的外国人的身份。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看到的另外一组照片,英国摄影月刊上有一个征集摄影项目的栏目,获奖者可以得到五千欧元的资助。 Olli Geibel是其中一个申请者。他的项目叫做《北京水危机》。这也让我小吃惊了一下。 但他的作品依然让我失望。尽管 Olli 是英国新闻摄影专业的硕士,但这个报道恐怕我只能给他六十分。我脑海里浮现了很多中国摄影师的名字,他们都能比这些老外拍得好过百倍。 但是,他们的作品依然引发了我一连串的思考。这些外国人,虽然对中国的观看有些浮光掠影,我猜想这一方面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是才出道的学生。但是你能看到他们做事情的规矩,什么时候拍,什么时候发表,用这些照片干什么,都很清楚。 他们做事有头有尾,比如,这两组报道的文字说明里,我都看到了“奥运会”,这是报道的由头也是一种推广技巧。他们还追求作品的完成效果,比如,通过各种途径展出,放到个人网站上传播,将项目用于申请基金等等。 而中国报道摄影师的作品,在哪里能见到呢?似乎只是在摄影比赛结果揭晓的时候,才看到一些,很多都拍得相当精彩。我觉得,他们真的应该让自己的身份更为明晰一些,因为他们的确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如果你是一个刚刚开始拍摄报道摄影的学生,不妨去看看Seppe的展览,先不要着急批驳,想一想,你在拍什么?或者是,你拍的比他好,但为何没有发出声音——我想,这也是中国年轻摄影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两封来信

说是周末要轻松,但是轻松不起来。 接连看到两封信。 先是我的学生写给我的,是工作的压力: 去一家南方报纸的多媒体部门应聘,面试的对手是在中央电视台实习过的,还有拍过两部非常棒的纪录片的,以及做过一百期电视节目的。结果可想而知。 干脆去电视台实习,但据说只有“关系”来决定结果。 当地报纸也开始招人了。招20人,应该只是编辑,实习两个月之后不知道能不能留下…… 看完她的信,我非常难过。要知道,我一直是一个摄影多媒体的鼓吹者,推动者,我和我的学生做过很多实验,照片+声音,照片+视频,我们都做过,也在也新闻摄影业内赢得了赞赏。我希望他们在报纸转型到网络的时候,能够有一技之长,占领先机,那时候我充满信心。但是当看到我们这些学传统新闻学的学生要和学电视新闻的竞争报社摄影工作,而且还败下阵来。我的心情糟糕透了。我有一个很坏的预感,大卫里森们所宣称的摄影记者抢占山头的运动,似乎是一个童话。因为我们根本不能预测疯狂发展的网络。 我一直在想,应该如何给她回信。 新闻学,这是我们学院历史最悠久的专业,我至今仍能记起在我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如何教我们写新闻,教编辑的老师课堂的改错练习我到现在还记得,采写老师发的经典新闻写作案例,蓝色封皮,至今还在家里放着。我记得当时写的人物报道,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但是就这么忽的一下,似乎人们就已经不需要它们了。 前两天,以调侃语气写的八卦普利策,里面有一段说到普利策大赢家纽约时报——这是对它秉承严肃新闻报道的赞赏,但事实却是“越多普利策 越少雪花银” ,其实写到这里已经不是调侃,而是心酸。 就在刚才又看到一篇更加令人伤感的报道。《芝加哥论坛报》最近又解雇了一批记者,其中有Lou Carlozo ,他在报社负责一个专门关于经济衰退的博客 “我是今天的新闻,关注衰退的记者,被衰退击中” 发出这样的感慨之后,Lou Carlozo在自己负责的博客上贴了最后一篇文章: 再见各位。 经济衰退这次真的击中了我。 这将是我作为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以及这个关于经济衰退日记的博客的最后一篇文章。 今天,就是一个小时之前。我收到消息,这将是我最后一周在论坛报工作。所以,你看到了,没有人能够对这个大衰退免疫,即使是一个专门负责写衰退日记的记者,尽管他如此勤奋,关注和帮助那些银行帐户缩水,退休金蒸发,那些心碎的,那些希望都在风中飘零充满绝望的人。 我其实是一个能够忍耐痛苦的人。但是我想还是要花上一段时间,我才能平复自己从这个我所热爱的并且工作20年的岗位上走下来的失落心情。我现在感到,我是多么需要也获得当初我充满热情地给你们的那些建议。那就是,没有什么危机能够把你带走,你的信仰在这里,你的朋友,你的健康,你的那么多的希望。 我该去哪里呢?找新工作,陪我的孩子玩,散步,和妻子交流。当然,我还会为我的读者们祈祷,是你们让我的2009年非同一般。我从1989年进入这一行,那时候我留着一头长发,对新闻一无所知,但是我对写文字充满热情,要为公众服务,为弱小者斗争。我的长发没了——哦,我已经进入了中年。但是我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仍然拒绝就这么悄悄走进甜美的梦想,我也绝对不会让它们这样就走。 这篇博客因为没有经过他的上级批准,被删除了。 我们的新闻信仰也能被删除么? 今天写东西没有任何思路。 难过之余,还要给小朋友回信,我也算是个乐观主义者吧。也相信我们仍然有很多希望。

Link Day

周末,说一些轻松好玩的。 四十本杂志在线阅读 这个周一,我刚刚梳理了最近看到的一些杂志的消息,就得到了一个宝贝链接,将网上的在线摄影杂志一网打尽。通过这个链接,你可以把魔爪伸到40本杂志,风格不同,内容迥异,有纪实也有当代艺术,还有风光自然等小情趣。来自美国英国,还有意大利。 在positive这本杂志上,发现了对中国摄影师林志鹏(223)的采访 傻瓜相机计划 这个项目叫做一百万张小照片,主办人的数学可能有问题,他们的计划是邀请来自全世界的一千个艺术家,每人用一次性傻瓜相机拍24张照片(一共是两万四千张嘛)。参加者最后需要把6寸照片寄回去,会有一个展览。参加的方式也很简单,在线申请就可以,不过要交18美元的参赛费。 这是你的行李么? 摄影师 Luna Laboo说自己可能有一点点偷窥癖(谁没有?)她展开了一个摄影项目,为那些遗失的行李寻找失主。箱子里面的东西都乖乖地陈列出来。 箱子是她在拍卖会上买来的,很多都是机场的遗失物。她说在箱子买来之前根本无法知道里面有什么。因此,打开箱子仿佛是打开一份圣诞礼物。 很喜欢她的网站设计。这里还有一个小访谈。

Project funding(1)

看到一篇关于摄影师申请基金的文章,虽然短,但是还有些信息量。放在手里有一段时间。今天趁机翻译出来。另外,前段时间给中国摄影报也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一并发在下面。 原文来自pdn 谈到为个人项目寻找资金支持的问题,摄影师Susana Raab认为这是自己在过去不断在做的工作。她的纪实摄影项目“消费社会”( Consumed ),关注美国快餐文化,这个项目分别得到 Puffin Foundation和白宫新闻摄影记者联盟的资金支持。她最近还获得华盛顿特区艺术与人文学科委员会一个艺术基金,甚至还从富士公司获得了免费的胶卷支持。 Raab经常申请基金,她认为这也是一种让她的作品获得认可以的方式。她说自己是这么想的:“我可能要写30页纸,就是为了获得2000美元的支持。但是你知道,这些钱不但帮你解决了开销问题,同时一旦获得了支持,对于你创作作品带来的压力也是很有趣的。” 她起初不断在网上搜索各种基金的信息,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随后她开始把重点放在地方上的的艺术组织,这成为她获得基金支持的一种策略。她同时还去参加那些发放基金的组织所举办的研讨班,了解基金的特殊要求和申请过程。 Raab建议摄影师可以寻找那些名气不大的小型机构 “很明显,尤金史密斯基金有着太多的竞争者,因此,你不妨找一些其他机会。即使是一点点种子基金都可以让你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变成现实,使其获得关注。” 关于申请信的写作,Raab认为,一定要简短以及简单。“你可能会逐渐明白,针对不同的组织,你可以有不同的项目描述方法,但是都可以同样达到你的目标。比如,如果你觉得这个组织可能不是特别喜欢它,你可以把项目具体内容做得低调一些,因为不同的组织有着不同的不同的文化模式” 但摄影师应该对基金和奖励也要有自己正确的态度,Raab认为:“假如你有自己非常想做的事情,那么就全力以赴去为之寻找基金。但也别把找基金看做一种生活方式”,她建议“使用基金作为你自己的额外支持,不要把它看做你的收入主要来源。” 另外,提供一个链接,其中包含各种艺术基金的链接。

Project funding(2)

给中国摄影报写的一篇文章 摄影比赛杂谈 任悦/文 几年前,我就听一位前辈说过,摄影作品不是用来“比”的,摄影的比赛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应该是一个尝试在不同语境中展示、梳理自己作品的年代。我很认同他的这种说法。 最近几年,以单张照片决胜负的摄影比赛越来越少,或者说,这样的比赛形式更多存在于大众摄影领域,对于专业摄影者来说,他们面对的“比赛”往往需要提交成组作品,并同时辅以文字阐释自己的理念。 当然,无论是单幅作品还是成组作品,只要存在评比,最后的结果多少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作为一名老师,我鼓励我的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但我同时还向他们强调,不要看重比赛结果,而要注重比赛过程,并且不妨把参加比赛当作一种向媒体投稿的过程,比赛就如同给摄影师建立起一个媒介平台,得奖就是一种作品的发表,有助于摄影师展示自己。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建立起一种健康的参赛态度。 摄影师不应该抵制比赛。因为借助参赛的机会,摄影者得以有机会认真审视和梳理自己的作品。一部好的作品的诞生,拍摄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整理和编辑作品则是另一个更重要的步骤。这种整理,一方面是理念的梳理,另一方面则是作品的架构的梳理。只有通过这一步,摄影师才能了解自己作品的完整性。在我看来,国内摄影师最缺乏的就是这个过程。这使得很多摄影师的作品往往过于零散。其实,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摄影师还需要适时地停下来思考,调整方向,这样才能继续朝前走。 参加比赛,摄影师就要尝试让自己的作品“开口说话”,参赛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比赛了解自己作品的传播效果。尽管摄影师在作品中投入了很多个人情感,但是,很多作品的诞生,都带有强烈的交流目的——作者将之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情感宣泄的出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仅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看到,同时也希望它们被理解。因此,在整理参赛作品的时候,也迫使摄影师站在另一个角度考虑作品被观看的效果,当照片放置在一起的时候,它们能否正确地表白自己,以及如何通过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当然,针对摄影比赛,免不了会有人提到参赛技巧的问题——而所谓技巧,正是摄影比赛的一个弊端,在我看来这实际就是对比赛规则的一种妥协。任何一种比赛都有要求,都有不同的评委。在把自己的作品编辑得当的同时,所谓有技巧的参赛者,就是那些花时间研究规则的人。他们会检视往年获奖作品,了解评委的喜好,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强化自己作品的表达方式。 在国外,参加摄影比赛还被当作一种社交手段。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摄影师如何得到专家的认知,在业内取得影响,是年轻摄影师职业生涯中颇为关键的一步。但是,并非所有人都那么有幸能够把作品呈现给专家点评,期待得到他们的认可。因此,摄影比赛就成了一个平台,尤其是那些能够请来大腕做评委的,摄影师借助此则可以混个脸熟。这些做法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考虑传播效果的积极行为,但如果把握不当,也会过于功利主义。因为事实上,摄影师的作品并非是拍给评委看的。 在我看来,好的作品最终总会通过某种途径得到认知,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摄影师也并非一定要利用参赛来证明自己,摄影比赛始终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站在一种老实参赛的角度上,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心得。我没有参与过评点单张照片的摄影比赛。而是参与了一些基金的评选,这其中包括马格南图片社针对女摄影师的基金Inge Morath,荷赛的一个文化交流项目,以及尤金史密斯基金会的霍华德查普尼克奖。 摄影基金事实也是一种摄影比赛,但是更加看重摄影师个人的能力,而不只看作品,这已经成为职业摄影师越来越青睐的“比赛”。摄影基金基本上可以分成这样几类,从层次上,有专门针对年轻摄影师有年龄要求的基金评选,还有面向所有职业摄影师的评选。从内容分类上,有关注纪实摄影,也有的侧重艺术摄影,还有的则只强调视觉,不划分任何界限。有的基金有地域要求,比如只针对某一地区的摄影师。还有的有门槛要求,比如,只接受评委会推荐的摄影师,而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投稿。 我参加的Inge Morath基金评选专门针对女性摄影师。很遗憾,两年我都进入了最后的决赛,但这是一个只有一名获胜者的比赛,我两次都是第二名。尽管我没有获得基金的支持,但却意外收到了马格南摄影师Larry Towell的来信,他表示喜欢我的照片,并且鼓励我继续拍照,看轻评选结果。这个意外的收获使得我体验到参与评选的乐趣,或者可以说,用照片来和他人交流的乐趣。 Inge Morath的评选要求摄影师准备一套50张左右的作品,一份个人简历,还要有一张不超过一页纸的作品阐释。这基本上是大多数基金的要求。由于每次获知基金评选的消息直到评选截稿时间都颇为紧张。我建议摄影师可以在平时就准备好这些资料。很多人不太了解作品阐释如何写。其实具体的写作并没有一定的规格。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清晰明了,甚至可以分成一、二、三点来写作,为什么要拍?如何拍?拍给谁看?主题是什么?把这些主旨阐述清楚就好。 荷赛的文化交流项目,是只针对参加过荷赛培训班的学员的选拔项目,要求提交一份拍摄计划,我有幸被选中,得以和英国一个老师以及一些第三世界的摄影师一起工作。但是最后的合作并不愉快。我发现英国老师有着很强烈的西方人看东方的视角。他要求我拍摄一组母女的合影,一定要体现出时代的差距。我对他的这种观点完全不认同,对这个选题毫不感兴趣。最后我没有完成他的这份“作业”。 这次失败也说明参与基金评选的一个问题,大多数基金对摄影师的拍摄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只要摄影师被选中,就会得到支持,有时则需要摄影师最后提交几幅作品为回报。但是有的项目则对摄影师有很大的控制,如果双方理念不一致,最后可能会很不愉快。 去年,我获得了霍华德查普尼克奖,这个基金很特别,主要支持摄影人和摄影教育工作者展开各种有利于新闻摄影发展的摄影活动。这也是我第二年申请这个基金。 通过这个网址,大家可以下载一份涵盖各种摄影比赛和基金介绍的表格。希望比赛能够成为帮助摄影师在摄影道路上顺利前行的工具,但却不要为比赛所累,为了比赛而比赛。

周一消息树

今天打算把最近看到的各种杂志的消息一网打尽。 Deepsleep 刚刚上线的网路摄影杂志, 主要介绍来自东伦敦的艺术区Shoreditch摄影师的作品,也有其他一些供稿者。 第一期的主题是invisible,一共有九个故事,其中包括中国摄影师 王为的作品标准间。 杂志今年随后两期的主题是Alien和Dance,正在征稿。 1000words 也是一本英国在线摄影杂志,最新一期刚刚上线。 刊登了Zoe Strauss Mark Power 等几位摄影师的作品。 1000words更像一本杂志,因为每个摄影专题都包含访谈或者相关的图书评论。 另外,你还可以到这里看本期杂志介绍的摄影师Martin Schoeller拍摄健美女郎的现场视频报道。(注意:此为youtube视频) File 又是一本英国杂志,不过,这本是“有形的”,刚刚印刷出版了第一期。关注设计、艺术和视觉传播。每期有限量版艺术品,同时还附有一张两个小时长的dvd。杂志的版式设计非很前卫。 不过,这本实体file让我想起另外一本与之同名的在线摄影杂志file,杂志的口号是“展示那些不期而至的照片”,1416曾经介绍过他们的36张计划,不过,最近似乎不太活跃了。 Foam 荷兰一本风格很前卫的摄影杂志,最近正在面向全球征集年轻摄影摄影师作品。要求年龄在18-35岁,截止期是5月17日。到这里去了解更多,以及之前这个项目入选的摄影师的情况。作品可以在线上传,给大家提供了不少便利条件。中国摄影师王久良的照片也曾经刊登在这本杂志里。 Elle 法国Elle最近在四月的杂志里,刊登三位没有化妆,照片没有经过任何photoshop修改的明星的照片。照片的效果如何呢?

周一消息树

今天说一说我的老本行——新闻摄影。 在西方新闻摄影领域,视频似乎已经成为摄影记者必备的技能。上周,在苏格兰, Herald and Times报系的一位摄影记者,因为拒绝了报社要求他用视频的方式报道一个故事的要求,遭到停职一周的处罚,随后他就抱病一直没有上班。当地的记者组织对此表示强烈的抗议:他没有受过任何正式的视频训练!我们用视频来报道故事没有问题,但前提必须是我们受过相关的培训才行。 事实上,致力于视频培训的机构和鼓吹视频报道的民间网站声音已经越来越响。 数字摄影记者杂志,是在职业新闻摄影领域较早对视频报道展开研究的网站,也开设了各种培训。他们最新一期杂志的封面故事是“报社里的变化:从静态到视频”,这个封面特别报道的意义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指出(或者是预言?)在经过了短暂的过渡期之后,随着报纸网络化的发展,新闻摄影已经从静态而发展到动态的视频。 其中一篇文章名为“不要投降!要加倍投入”,梳理了近些年报社的新闻摄影发展历程,指出所谓“多媒体”的概念已经失去了意义,未来的报纸应该大力促进视频报道。 数字新闻摄影记者还援引了路透社女摄影记者 Lucy Nicholson的例子,她已经成为静态报道和视频报道的双面手。 撰写重要的新闻摄影教材photojournalism the professional approach (国内译:美国新闻摄影教程)的学者 Ken Kobré 建了一个个人网站,名字就叫做:The KobreGuide.com‘,网站的口号就是“网络最好的视频报道”(“Webs best video journalism”),这里集纳了互联网上各家媒体的优秀视频报道,同时也有关于视频拍摄技巧的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在Kobre撰写的新闻摄影教程中,对于国内尚不明朗的新闻摄影的新发展趋势,给予了这样一些分类:多媒体——特指静态照片配音乐和现场声音。视频——完全动态的视频报道。是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这两日读书,还发现一则陈年往事,也与视频有关:马格南的社员Glinn断言,如果卡帕在世,马格南可能就不存在了,因为当时他已经开始对电视媒介充满了兴趣,而丧失了对摄影的高涨情绪。Riboud也回忆他和卡帕最后一次谈话,他当时断言,电视发明,摄影即将死亡。 不过,你一定要把卡帕的谈话放到这样一个语境中解读:他在马格南图片社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摄影记者”,绝对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己任。Eve Arnold在看到卡帕摄影的原始小样时候曾惊呼:“我的天。历史实在设计得不怎么样!” 我能够想象到,不少人对所谓新闻摄影视频化的愤怒和悲观论调。但是,亲爱的,这是新闻摄影——它永远都要求最新,最快;而且,亲爱的,摄影不止是新闻摄影。 最后,是一个超级牛的照相机, 英文里的按快门叫做“shoot”——和“发射”是同一个单词,这台相机则告诉你什么叫做“shoot” (…) Read more

你想成为一名摄影记者?

我在lightstalkers上发现了这篇文章,尽管文章完成于2007年,但是这篇自由摄影记者 Michael Kamber 写给他年轻的同行,完全是肺腑之言,值得一看。 我的摄影记者生涯从艺术学校开始。我原本打算做纯艺术,或者风光摄影。但是在上完一堂摄影课之后,我就完全变了。一年之后,我已经没有钱了,不得不从学校出来,但是我继续在一门新闻摄影课里当老师的助理。我得说,通过这种方式比做学生的时候,我学到的更多。我没有得到任何学位,但是在我从业的20年里,没有人和我要学位。在新闻摄影的世界里,你的作品集就是你的学位。 我也在图书馆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我阅读新闻摄影方面的书籍,探索、发现,通过这种方式,我得以和Robert Capa, Robert Frank, Larry Clark, Alex Webb等等其他一些摄影记者相遇。 假如你要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你必须对新闻摄影的历史有很好的了解,同样也要知道历史中的经典影像。你可以给我看20世纪任何一张经典照片,我就能告诉你这些照片是谁拍的,在哪里拍的。我仔细研究过这些影像,同时也记下了这些照片的细节。这非常有用,在今后的拍摄工作中绝对可以帮助你。 在研究这些照片的时候,你应该思考,这些摄影记者和他们的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考虑他们如何掌控光线和选取相机角度。照片非常有力,那是因为他们使用了长焦镜头还是广角镜头?他们如何获得拍摄许可?在同样的情况下,你如何获得拍摄许可? 我相信文字世界、静态照片以及电影,彼此都是联系的。在以上这些领域工作的人,都在从事讲故事的工作。因此你基于一个领域,研究其他领域的纪实工作者如何工作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做一个摄影记者,你还要知识丰富。我曾经和一队摄影师去海地采访,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竟然不知道杜瓦利埃是谁,这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这些国家不是让你来做摄影旅行,度假的,这是一些有故事的人等待你来记叙。要多学习,要显示你的尊重。 我还要建议你经常阅读一些著名大报的头版和它们网站的首页。纽约客里的文章是英语言长篇报道的杰作,我每周都看。 掌握第二外语是你要获得的最重要的技能-甚至比获得最新的相机器材,或者到摄影学校里拿一门文凭还要重要。这很花时间,但是你最好能够在英语之外说一门法语或者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或者汉语,也是很好的选择,尤其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2007年。 我开始我自己的职业生涯是从拍摄街头的示威游行开始的,这是比较容易获得许可的事件。尽管这些照片可能不会出售,但是它们却能够帮助你建立个人作品集。几乎在同时,我也开始了我自己的长期摄影项目的拍摄。 长期项目非常重要。但是这不是说你要拍摄各种主题,与其到处跑,拍上十几个主题上百张照片,还不如在一个家庭或者一小群人身上花几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去了解他们。当你的拍摄对象与你熟悉了之后,你的照片会显示出你投入的程度。这个世界有无数值得拍摄的主题,所以你要仔细地选择。图片编辑都知道这些长期摄影项目的力量,他们会尊重这些影像,一个优秀的图片故事会被他们几种记住,并且给你带来新的任务。 你还要学会推广你自己和你的作品。假如你担心拒绝,那你别干这一行了。你要把你的作品传播出去,或者不断把它们发送到编辑那里。当然,大多数时候你都可能会被拒绝。这是这一行很惯常的现象。你要习惯,不要把这归咎到你自己身上。1985年当村声的编辑花了30秒钟浏览我用几个月拍摄的照片,然后挥挥手把我打发走,我几乎崩溃。随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重新返回工作,而且最终我还是再次打入了村声,攻下了这份主要的摄影杂志。 所以,你应该坚持。你要记住编辑们都超级繁忙,你能期待的就是他们能够用几分钟来看你的照片,不会更多。他们不需要看你成百张的照片,给他们看20-25张你最好的照片,就能够让他们记住你。 另外,以下是我的一些拍摄技巧: 我拍摄的时候习惯先去拍摄对象搭上话,解释我要做什么,然后询问他们是否愿意被拍摄。理想状态下,我会花上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与他们相处,等他们习惯了我的存在,我就能够拍到想要的瞬间。有时候我会随身带着自己的作品集给他们看,这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我这个人和我所做的事。(在这个关系中)你有索取也得有付出,人们总是很讨厌被利用的感觉。你得记住这一点。 但是在突发新闻的情况下,我不会询问拍摄许可,也不会打扰新闻现场。同样地,如果我在街上看到一个瞬间,如果上前询问就会错过,我也会直接拍摄。我觉得这是我的作品,我有权去拍摄。我从来不给拍摄对象钱,这不符合职业道德,也会给以后不付钱来拍摄的摄影师造成阻碍。

21世纪艺术

Art:21是PBS的一个系列纪录片,从2002年开始已经做了四部,希望让观众能够从画廊之外更为深入地了解艺术家。 四部纪录片每一部又分成四个系列。2002年关注的是这样几个主题:Place/Spirtuality/Identity/Consumption,2007年则是Paradox/Ecology/Protest/Romance 现在,你可以在Hulu看到以上所有的影片。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