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个大佬

劳伦在他专门探讨摄影收藏的DLk Collection博客上写了一篇名为《摄影收藏家知多少》(How Many Photography Collectors Are There?)的帖子,对西方摄影收藏家的数目进行了推算,认为活跃的收藏家大概有5000个,次活跃的有5000个。 对于这个问题的计算,劳伦的金融背景,以及统计学知识派上了用场。他从这样几个渠道着手分析: 1,摄影收藏家的定义:每年都能固定拿出1000美金(或者5000美金)购买摄影作品的人。(当然这两个数字的浮动又会带来不同的结论。) 2,美国著名的摄影收藏展会 AIPAD,2009年有大概8000名访客,由于这个展会主要侧重面对摄影收藏家,劳伦估计在这些观众里,能够达到5000美金水平的大概有一半人,也就是4000,达到1000美金水平的,大概有四分之三,也就是6000人。 3,摄影巴黎( Paris Photo )2008年有三万五千个访客,但是它面对的观众就比较嘈杂,大概有15%的人属于5000美金收藏家的系列,那就是5250人,25%属于1000美金收藏家系列,是8750人。 4,阿尔勒摄影节( Les Rencontres D’Arles )2008年访客是六万人,因为阿尔勒的规模更为庞大,所以其中真正的买家所占比例也更少,因此大概10%属于5000美金系列,那是六千人,15%属于1000美金的水平,大概是九千人。 5,劳伦还写信去询问一些画廊和收藏机构,请他们推算摄影收藏家的数目,尽管大家都不是很确定,但是普遍认为一万这个数字太多,有一些人则提出可能会有五千人。 根据上面这些不同角度的分析,劳伦最后得出了开头那个结论,“大佬级”的西方收藏家的人数大概在5000名。 诸位肯定能从劳伦的分析中找到不少漏洞,这个数字也未必那么准确,但是大致也是一个参考。 五千个大佬意味着什么?参考另外一组数字,艺术家排行网站Artfacts收录的艺术家是二十万个,前一百名的艺术家中有八位摄影师,姑且认为这二十万人中有百分之十是摄影师,那也就是说有头有脸的摄影艺术家全球有两万个。两万VS五千,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更何况按照劳伦的标准,即使一位艺术家得到收藏家发放的一年五千美金的“工资”,也不够他们生活的。 这么“算计”艺术,似乎在贬低高尚的艺术,但艺术家也是人,也要过活,不是么?因此,劳伦这篇文章的一个启示是;艺术有风险,献身需谨慎。

收藏照片这个问题(3)

谁在藏照片 Aipad上,四处走动的是衣着体面的上流人士,白发老人居多。他们看照片比我仔细。手中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东西。 也许他们中也不乏庸俗地,就是为了家里的门廊或者沙发背后购买一幅装饰画的收藏家,或者是仅仅是为了投机而收藏一张随时都会抛出的艺术品。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让我感慨,我偷听他们对照片的窃窃私语与评论,发现这些人对摄影史的理解并不比我差。这让我有点儿激动,因为作为这个行业中的一员,我们时常底气不足,对于圈外人来说,照片往往被公众归类于家庭相册,而这里,他们谈论照片的语气如此严肃。 在旧金山MoMa上课的孩子 “欣赏”,我在纽约对这个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博物馆看到成群结队上课的学生,在各种艺术讲座中看到手牵手的银发老人,都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我们的国家鲜有收藏家的原因。有一次我甚至在大都会博物馆跟着一群幼儿园的小孩子听老师讲课,讲解员启发孩子们对作品的色彩、光线的感知。反观我可怜的美术的教育,那些现存的微弱记忆是对作品的“内容分析”,是贴标签和总结中心思想。 听过一次研讨会,收藏家谈及收藏的乐趣——那是一种基于调查、研究,比对,然后买下的乐趣。“我只关心这个艺术家是否吸引我,而不是他是否真的出名。” 这大概是最理想的一种收藏状态吧。 最近干巴巴的,写不出东西。今天就唠叨到这里,明天继续写和收藏家聊天的故事。下面是看图说话时间。 最近在光圈展出的Jonathan Torgovnik关于卢旺达的作品很受关注。 Julie Blackmon的作品被贴上了好几个红点,似乎很受欢迎。 昨天问题的答案是:Joel-Peter Witkin,恭喜laocao,wake回答正确。上面就是在aipad上的展品。(现场拍的匆忙效果不好,抱歉)。

收藏照片这个问题(2)

昨天的答案就是尤金史密斯,照片摄于1945年。嘿,你们怎么猜到的,罗骁、刘飞越和stanley,尤其是stanley,竟然还能把代理这张照片的画廊都找出来! Dealer就是Dealer 在Aipad的展会上,唯一看到的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就是吴家林的照片,当时我和曾翰同学的眼神一定很激动,画廊老板突然就冒了出来。 现在回想起来,老板握住曾翰的手的第一句问话颇有深意:“你是一个摄影师?” 当他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很快就跑到一边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我们两个怎么都不像从中国来的大款,但是偶们的兴奋表情,让老板还是要确认一下。 这些dealer们一定早已练就了火眼金睛来识别自己的客户,但是推销艺术品又该有着怎样的三寸不烂之舌呢? 不少画廊都拿一些所谓权威认证报告来促销,我看到的最离谱的就是:“此摄影师出现在BBC的纪录片《摄影演艺》中”。好吧,如果这个也算是对摄影师作品的肯定。此外,但凡《纽约时报》对画廊或者摄影师有评论,那张发黄的小纸头肯定就会贴在明显的地方。 不要期待dealer们都有好品味。照片对于他们只是一种商品而已。因此你会看到寇德卡德照片嵌在一个非常难看,但是他们认为很符合客户期待的高雅相框里。 你也别责怪他们把自己的展厅布置得如同一个杂货铺—— 至于他们挑选作品的条件,有的时候是完全从客户喜好出发的,比如,下面这张奥巴马年轻时候的照片,有着明晰的市场目标: 最近还有一位艺术家接受了a photo editor的采访,很坦诚地谈及其和画廊之间的合作,你会看到,艺术家和画廊合作,就如同供货商和商场谈判: 美国和欧洲的画廊业的基本运作方式是一样的,但是和杂志完全不同。不同的画廊有不同的要求,关键要看你是谁,不过,有一些操作方式是相同的。一般而言,一个展览是这样构成的:艺术家制作照片并负责装裱(或者不装裱),然后向画廊提供各种文件资料,画廊负责销售作品,最后双方对半分成。一开始双方要有一个合同。 我参加的所有展览,大多数都要求要和画廊分摊广告费。打印宣传卡片,在一些艺术杂志上购买广告空间,在杂志上做广告,艺术家被要求付这些费用并不奇怪,不过通常是和画廊一起分担。 总而言之,画廊就是一家商店,当然,他们售卖艺术的方式和杂货铺不一样。你应该喜爱你的dealer,因为他们了解你。你和画廊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快乐并且是简单的。 文章中还提及,有的画廊干脆直接找摄影师开价帮他们做展览,一个个展两千五百美元。 昨天的问题太简单,今天再出一道难的,下面是展销会现场和照片一同出售的摄影师创作的草图,这个摄影师是谁?是哪一张作品?

收藏照片这个问题(1)

深入米国内部,让我感慨最深的并非是对展览以及各色摄影师的真实接触——它们和我在网络世界中捞鱼所获得的拼图没有本质的差距。另一个我知之甚少的世界——照片的收藏,引起了我的好奇。 收藏照片,对于中国人,完全是一个经验之外的话题。但是,我们这个国家奇怪就奇怪在这些地方,没有土壤,植物照样也能疯长,没有人在意它们的奇形怪状。 我曾经一度认为“画廊”是个高雅名词,但现在这个机制让我越发觉得困惑,画廊不是给你几面白墙展示作品的地方,画廊也是几面白墙构成的货架。 对于艺术界那些蹿红的新星,大家都在探讨这些偶像级人物的艺术思想。但是,是否也应该问问他们,在一个由富有的收藏家,殷勤的画廊推销员,担当吹鼓手身份出现的评论家构成的画展开幕式上,他们端着红酒的感觉究竟如何? 在国内艺术界,赚钱的事情从来都不被当作一个可以摆到台面上来谈论的话题,但私下里,我们已经开始用作品销售的价格来衡量艺术家的地位了。 艺术家的创作和这个销售体系之间,是否可以划清界限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答案总会令人很绝望。 最近特别不想写字,正儿八经的文章写不出来了。。。参观了一些展会,也和收藏家聊了聊天,就随便八卦一下这几天的见闻。 危险的风向标? 春天是纽约艺术市场活跃的交易季节,艺术博览会接连举办。先是去看了Armory Show,昨天又去了专门针对摄影的Aipad。 Armory Show是纽约一个重要的艺术展会,或者说是展销会。在经济危机寒风瑟瑟的当下举办的这个展会,自然更令人好奇,艺术的繁荣究竟还能持续么? 一些艺术评论家的言论已经发出了信号,他们对当代艺术中的泡沫现象予以指责,一方面指出艺术的寒冬已经到来,另一方面,则认为这正是真正的艺术酝酿萌发的新时期。 也许是评论家对当代艺术的批判,在市场上激起了反响, 在Armory Show上我很匆忙地转了一圈,就摄影作品来看,风格似乎开始趋向保守——经典老照片开始回潮,而最近几年那些大红大紫的明星——古斯基们,则销声匿迹——他们昂贵的身价显然并不符合经济危机的时宜。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也踪迹难寻,询问了参加前几界展会的朋友,那个时候情况可并非如此。 而Aipad之旅,则更让我吃惊,百分之九十的作品都是黑白,全部是在摄影史上盖棺论定的经典作品。 Aipad是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rt dealers(国际摄影艺术经营者联合会)的简称,有着严格的入会标准,要求其必须在行业内有五年的从业经验,并且有五位会员提名才能加入。 今年有约70家摄影画廊参与。我感觉如果能够把学生带进来上摄影史的课程那就实在太棒了,所有你在摄影史中可以见到的名字,名作,都可以在这里一网打尽。一路上,不断与布列松相遇,五幅亚当斯的《月升》散落在不同的画廊,售价在五万美元上下。从摄影术诞生早期的无名氏的作品,到斯蒂格利茨和斯泰肯的大作,一直到30年代抓拍大师的candid照,然后是报道摄影黄金时期尤金史密斯等人的经典报道摄影作品,这个展览简直是照着摄影史书组织的。 满墙的名作啊!就是那些几年以前我们津津乐道,然后又逐渐遗忘的大师们。 我担心这是aipad的风格,也同样询问前几年这个展销会的模样,回答是,那时当然是当代艺术占据主流了。照片这玩意儿,在终于获得艺术殿堂的准入证之后,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史前时。 画廊的商贩们是否在之前召开过专门的会议研究应对方法?为什么经济危机这么容易就把摄影艺术品一下子打回原型?并非贬低大师的作品,但是要知道,近些年的当代艺术,给予摄影多少复杂的艺术理念,才使得一张照片的价格飙升到上百万。而现在,对其的评价标准又重新回到了一个最简单的指标——历史价值。照片的价格也自然回落到了多则几万美元,少则几千美元。 这是否是一个危险的风向标?经营者和买家们在危机时刻为什么对当代摄影艺术失去了信任?如果把历史价值当作摄影成为艺术的最后的底牌,这又是否是摄影的悲哀?下一步,当代摄影艺术家们会如何继续创作呢? (…) Read more

Link Day

明天我就去春游了,博客也得休息一周,今天索性给大家介绍一些链接,各位可以在教室休息的时候继续在网上遨游。 1,Japan Exposures 专注介绍日本摄影,创办者是两个热衷日本摄影并且居住在日本的西方人,这使得他们可以扫除日语障碍,以更为本土化的视角介绍日本摄影师,画廊,出版商,器材,画册。喜欢日本摄影的应该能够从这里淘到宝贝。 2,dlkcollection 这个网站也很专一,读者定位是摄影收藏家,话题因此全部集中于摄影拍卖,博物馆画廊的展览,摄影画册等等。最近纽约几个重要的艺术展会Pulse和 Armory Show相继开展,你在这里,这里和这里,能够看到这些展会中几乎全部的摄影作品。 3, photochaining 这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摄影者把载有自己照片的存储卡丢在公共空间,同时附有一段说明,捡到的人根据说明里的指示可以到photochaining网站里上传卡里的照片,此后把照片抹掉,重新拍自己的照片,再丢掉。呵呵,我真希望赶快能捡到一个。 4, sex,lies and photoshop, 《性谎言和photoshop》,纽约时报的这个视频的标题就很打眼,封面女郎们姣好的面孔,魔鬼的身材,大多都是拜photoshop所赐,这已经不是秘密了。是否应该立法限制这种行为,是否应该把修图员的名字也署上?这个视频采访了不少修图师,他们当然为自己的美容工作感到自豪。 另外,以前1416介绍过的全美国最牛修图师最近差点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小命不保,想想多让人后怕,要不然这对美国摄影界将是多大的损失。 好啦,我的奉献到此为止,欢迎大家也把自己珍藏的有趣的link也贴到这个帖子下面,这一周将是各位读者们自给自足的一周!

一周一周

有钱人的生活 上周华尔街日报公布了一个统计,对200名左右华尔街六大投行的专家如何理财的调查,这些人差不多每人都在2006年底得到了两百万美元甚至更多的红利,因此是标准的有钱人。 这个关于有钱人如何花钱的调查显示,富人们有11.9%的投资是艺术品投资。这大概可以解释最近国际拍卖市场上当代艺术火爆的一个原因,新一代买家已经成长起来。不过,全球的购买力市场仍然在美国。 另外,由于本人最近被几座大山压迫,而且这个月必须完成十万字的写作。。。(哭),近一个月不能在这里长篇大论,稿件以短小精悍为主,请各位见谅啦。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