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周末点评(2)

周末点评的人数已满,请不要发作品了。抱歉。 

《重庆时报》摄影记者石涛的作品,请点击这里观看

 

打开石涛所建的几个文件夹,看到名字我就有些失望,“重庆的日常生活”、“人与狗”,这种简单的,很表面化的分类,让我对里面所包含的照片也提不起兴趣来。

并不是我吹毛求疵,这反应了摄影者的心态,在拍摄照片的时候,他看到的还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同样也体现在,石涛是一个摄影记者,但是你在这里展示的所有照片都没有图片说明。摄影记者不爱写说明,这是因为他们很少把自己当作一名记者来看,其实在我看来,摄影记者不过是一名用相机书写新闻的记者。你对新闻事件了解得越多,就能获得更为不同的画面。当下新闻摄影的多媒体发展趋势,需要摄影记者进行音频、视频的采访,实际上就是在强调摄影记者首先要把自己定位于记者。

中国的都市报发展很迅速,也出了很多不错的摄影记者,但是我觉得他们在视觉上获得突飞猛进的同时,应该回过头来学习贺延光他们那批摄影记者的精神。我喜欢石涛拍摄的钉子户,你应该多拍这样的照片,或者在你其他的照片中发掘这种带有时代意义的瞬间。拍十年后留的住的影像,十年后还能挂在墙上的照片,这应该是一名摄影记者的追求。

有趣的生动的荒诞的都市生活小品,你已经拍得很好了,你应该深入城市的内部。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看了任悦的点评,我有一些看法。
    1,首先的一个问题是,石涛是否以“摄影记者”的身份来将这些作品给大家看,还是以“摄影者”的身份将作品给大家看,这导致评价标准的不同。
    2,在讯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需要惊人的标题才能吸引读者。但对一个长期摄影者来说,并不必要,精彩细致的照片,即使没有惊人的“总标题”,也很吸引人,石涛那个“重庆日常生活”的文件夹里,有不少有意思的照片。
    3,我个人觉得,对于“叙事”,这本来就不是摄影的专长,摄影的专长在于记录“此情此景”,叙事是文字的专长。我喜欢看一个优秀的文字记者写文章,一个优秀的观察者,拍图片,而不喜欢一个摄影记者拍“叙事性”故事,为了满足叙事(图片故事),对摄影者的眼力是会受损,照片的魅力也会打折扣。
    4,把自己定位为“记者”(象文字记者一样),也可以,但就更主要进入“记者”领域,这和“摄影师”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虽然有所重叠,但侧重不同。

    Reply

  2. 另,石涛的作品有几张像马丁帕尔的味道;他广角镜头用的过多,损耗现场感。

    Reply

  3. 不完全同意1搂观点,如果一个摄影者不会“叙事”我想他也无法在照片中为读者传递信息。我认为图片满足了叙事,是摄影者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媒体摄影记者来说叙事就更为关键,正是在讯息爆炸的时代,摄影记者不能在一张图片中准确呈现出新闻内容也就意味着他还不合格。对于能够完成图片故事和成组的图片报道,那么对于摄影者来说是更高的叙事要求。

    Reply

  4. 呵呵,请大家继续拍砖,谢谢了!!
    有话就请说,我喜欢这种讨论的氛围

    石涛

    Reply

  5. 首先我個人覺得石濤這個用相簿,
    同時把他認為到了一個可以的階段的一組或一系照片呈現
    的例子是很好的。
    (網易相簿當滑鼠指到照片時會出現箭頭這功能設計得不錯,方便看的人。)

    一方面這樣可以單就各別題目的組圖來表示評論意見,
    另一方面超過一個題目或組系,
    能夠讓評者更了解攝影者的想法和表現。

    在下以為讓別人評論前自己先整理一下是適切而對雙方都有益的。

    另如果週末點評參與者不是如石濤有四組照片參加點評(量上面夠多夠豐富),
    則我個人建議也許可以同時一次讓兩位不同的攝影者提出較少組作品來讓大家點評。
    這有一個可能是:這樣可以讓大家理解點評者的標準是否是一致的,也可能可以讓大家同時看兩位不同攝影者的作品時,
    拿來比較異同處。
    當然這點建議只是參考。
    因為我認為如果拿兩個人來比時會傷和氣(或傷心)。
    這也許在選定並例組時可以先做安排上的考量。
    (即如果同時比的效應是大於一個人單獨上場的話)

    進入評論前:
    我開始工作初期也認為文攝有衝突,
    但後來認為這是功能上的差別,
    沒根本矛盾的。基本上是一種觀察,
    有了觀察和體會,用影像還是文字,
    只是各取所長。體會和想法才是根。

    是攝影者(愛好者或為職志)還是攝影記者,
    其差別也沒那麼大的。(這界線早在器材解放後模糊了)
    特別是當一個攝影記者或商攝上的攝影工作者認知到,
    他可以在工作之外還是一直拍的時候就超越了。

    至於故事或文字論述我認為在攝影者(石濤)是心中有的。
    當然你有想法看法和寫出來是兩種不同的階段。

    進入評論:
    先評簡單的:
    釘子戶:我認為照片少了些。缺了一些環結。
    少攝影爬上去在屋內拍的。
    好如果這有執行上的困難,
    也許還少了男主人的close up,他的面容、表情情緒。
    揮旗是個表達意見的動作但不能算「代表個人個性的表情情緒」。
    還有紅衣的我印像中是女主人了?
    這張照片紅衣女主人有情緒,但是比其他的照片更須要圖說。
    (我並不知道手機後的男士是不是那釘子戶的男主人。這點請原諒啊–但如果單看組照就能讓不熟悉這事件的人如我理解整個故事,那理論上你就成功了)

    還有一點是:拍這個釘子戶場景的角度。
    我不知道還能不能移動。畫面上有早晚時間不同,很點很好。
    可是角度上我認為沒法很完整而完美的看清這個房子和環境的對比。
    這點也許您會認為我太嚴苛了。可是有時角度位子差一點就差很多。
    總的來說這題目本來就吸引人,只差一點就更完美了。

    人與狗:這些顯然是街上遇到時的捉拍所組成,
    這很好,我曾見過有人拍街貓出書也很成功的。
    有表情會吸引人,狗有表情是很棒的照片。
    所以最好人也能有表情。(如第二張)
    都是中近景的畫面(組合散照常見的缺點)。
    也許該有一張用廣角從低角度拍的但視野更開闊的。
    (其實我不喜歡別人教我拍照所以也不喜歡上一行字。)

    婚了與沒婚的:
    從定題目上來看似乎還沒想得很清楚。
    這題目當然張乾琦也有拍過,但我以為觀點大不同。
    (任何人拍過甚麼題目都沒法也不該成為攝影者選題上「因此不拍」的理由。因為你拍是自己想拍咩。)
    結婚這件事可能有畫面好表現,
    但婚姻或「沒婚」這不好表現了。
    畫面其實相當有趣而變化上夠豐富。(目前數量當然是還不夠多)
    也許你可以多跟拍一些朋友甚至是正在拍婚紗的新人的喜宴;
    如果要拍新人拍婚紗照那應該是有些婚照熱門景點供你出沒的。

    重慶日常生活:
    有聽過別人說的一句話是:一個城市是永遠拍不完的。
    (但應該還是值得努力:-))
    建議一:多拍表情。

    我能理解拍人表情的難度。但是是會有回報的。

    建議二:當你覺得情勢荒誕時,請直指核心。

    這可能是少用廣角,更可能是心態上的直接面對和出擊。

    看法:剪影是畫意的。有時我無法評論剪影這個手法是好是壞,
    或者這手法的效果是不是整個系列中必要的。

    以上看法敬請指教。

    Reply

  6. 谢谢,请大家继续拍砖!
    钉子户那组照片应该有10张,昨天网络有点小问题没上传完全,现在已经完整上传了。

    这组照片现在来看当然问题多多,不过我不想为自己辩护,照片已经完成了,它是我成长的一个阶段,任人评说!

    Reply

  7. 又加了这么多照片?看来我还是先看完再说吧:)

    另外想先请问一下ki one老师,您说的“建議二:當你覺得情勢荒誕時,請直指核心。這可能是少用廣角,更可能是心態上的直接面對和出擊。”

    ——其中的“面對和出擊”具体指何意,能否举例?先拜谢了!

    Reply

  8. 忍不住先说一句,新加入的这些照片有很多也很喜欢,是不是存货还有不少啊?呵呵
    既然这个系列这么松散没有编辑过,不如把好东西都贴上来吧

    Reply

  9. 陶小放,戴安阿勃斯、弗兰克、李·弗瑞德兰德、Garry Winogrand叙事了么?没有,他们都很在意此情此景,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不关心。这就是我说的“摄影者”和“叙事型摄影记者”的差别。不是说谁好谁坏,而是说他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kione:引用你说的:“基本上是一種觀察,有了觀察和體會,用影像還是文字,只是各取所長。體會和想法才是根。”我同意,但摄影者和文字记者的体会和想法的侧重面很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任悦说:“摄影记者不过是一名用相机书写新闻的记者”,将两者的思路完全等同。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注意到有职业摄影记者说在自己的岗位上拍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要在工作之余另找主题拍摄。我觉得从侧面说明,一个爱摄影的人的思路不完全和记者的思路一样。

    Reply

  10. 当中有很多拍到水的照片,让人很有印象.虽然没有去过重庆,但这让我很有兴趣看到你眼里关心的重庆的日常生活片段

    Reply

  11. 回killbill,老師二字不敢當。
    就像曾在北京說的,有些照片有Martin Parr式的荒謬感,
    但有一種散掉了的感覺。

    其實石濤很多的畫面都可以更緊,(或改用中長鏡)。
    像水上球狀物裡的人物表情。所謂直指不是無情,
    水上的肉體男生是合適的,拍出臉部反而不適。
    因為我也是攝影記者,所以我很能理解(是甚麼原因造成的)。

    第一先求有再求好已經是工作上的反射動作了,
    我們寧可拍寬一點再裁緊,也好過冒後悔不能交差的風險-在工作上這是對的。
    第二構圖快速平穩嚴謹,馬上完成形式化的影像語言,
    對攝影記者來說就跟呼吸一樣,而且就樣有一種安全感。
    因為就像吸呼一樣,有時你會忘了再靠進一步仔細聞聞辨別是香是臭。

    另外我們擅長愛用對比,愛描述性的語法。
    比較不喜歡直觀式的–其實攝影者都會讚嘆強大穿透性的影像,
    是工作讓攝影記者善於描述。
    還有一種更嚴重:好的攝影記者工作先於個人影像個人個性,
    這是一個很好很正確的工作態度,
    但這種態度會慢慢內化到你所有的影像去。

    在報社工作的同業愛嚷嚷:
    我要是能像通訊社一樣,不怕漏照片
    (不怕漏是這句重點,當然我懷疑誰會不怕漏),
    長鏡頭死盯著那傢伙的表情close up,
    我也能像他拍得一樣好。
    問題是….我只能說我不敢。我也怕。

    這些都是工作慣性影響了個人影像。
    解決之道可能是:還是先求有,再求好;先工作,也不忘了自己(想說的東西或自己的個性)。
    退一步想你可能只是在拍一本慢一點的大書式的方式工作。

    Reply

  12. 谢谢大家的评论!
    其实我发给任悦老师的是一个有声幻灯,但是不适合在这里浏览,所以就花了20分钟临时在163申请了一个相册上传了图片。
    我的MSN是hustshitou@hotmail.com 如果感兴趣请各位朋友邮件给我,我会把原始文件发给你。(10M左右大小的文件,请注意你的邮箱是否能够接受大的附件)
    非常乐意认识新的朋友,:)

    Reply

  13. kione兄,先谢谢回复。

    您举的水球那张的例子,我还是有点不理解。
    您说可以用中长焦拍出表情,但我却以为人物只是作为符号,正如图中大球和楼房,以及整个片中的空间一样。
    不是不可以拉近,但如果拉太近便失去结构,从而失去意义(包含形式上的超现实感以及所指的隐喻,我看出的就是这些,不知道有没有误读石涛兄的本意,请教?)

    另外,看到曾在北京兄的话,马上想起了南周的一个记者王轶庶(哼哼牛),不是摄影记者的时候能称得上是个诗人。我不是很了解摄影记者的工作、以及kione兄谈及的孰轻孰重,等等,但是真的很羡慕想王轶庶、石涛兄这样工作时还能夹带私货的人 [:^^1:]

    Reply

  14. to 石涛兄,请收邮件

    有声幻灯是《重庆日常生活》吗,这么说是编辑过的了?我完全没有看懂啊~顺序…什么的,有吗?哪位给讲讲?

    Reply

  15. 同意顶楼人的第一条观点,你的定位在哪里?
    照片编辑问题?
    放到一起有很多是题材本身吸引观者,而不是你拍的怎样,
    关键那个事件发生,你在那里。
    摄影人?
    还是媒体记者呢?
    照片需要编辑,很乱。
    我在重庆呆过几年,那里我还是很熟的。

    Reply

  16. 楼上的veta24兄,我想曾在北京兄1楼的第一点明显不是在质疑石涛,而是针对任老师的点评提出的。他的意思,已经在9楼说得非常明白了。我多嘴一句,用“摄影如奇遇”来描述这些照片应该最合适了

    我个人认为石涛兄对画面意义的把握和挖掘是很强的,就单幅照片来说,可以说是这6位里面最强的(话说回来,风格差这么远,其他5位的照片的重点也未必在这个上面,呵呵)
    当然曾在北京兄和ki-one兄有不同的观点,对此我也在学习中

    另外,说明一下我前面帖中的“编辑”,并非特指把照片编辑成图片故事或专题的形式(因为这里是任老师的地方,默认意思的确是这个,sorry哈~),而是指,把不合适的和表达较弱的剔除(比如剪影那几张,不大合拍吧感觉?),或者进一步按照某种逻辑将照片穿起来。特此说明 [:Automan:]

    Reply

  17. to killbill
    我的hotmail邮箱好像没看到你发的邮件 ,再发一次
    幻灯里面是编辑好的照片,有顺序,请你先看看再聊,:)

    Reply

  18. 对于编辑 我也是在尝试中~~~ 最近仔细把工作四年来拍摄的照片整理了一下,于是有了这个幻灯。对我自己来说这个尝试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请大家评论都很重要,再次谢谢各位朋友!

    Reply

  19. 嗯,看了,歌词是有帮助,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城:D于是从第一张开始看下去了

    说说感觉吧,先说不好听的

    首先我认为这样的编排方式有点贪多了,全都揽进来,反而削弱了各个《重庆日常生活》中的单幅照片、《钉子户》这样的报道组照、《人与狗》这样的小品…等单独呈现时的力量。

    其次,单说我最喜欢的《重庆日常生活》,有些照片之间是有逻辑或其他视觉的联系,但是这些“联系”各不相同,很难适应。加上其他看不出来的,我只能当作整组就是在放幻灯而已。总的来说这组也给我“贪多”的感觉。

    接下来说好听的:D够劲!够辣! [:Yeah:] 也许这种编排方法正适合表现热情、狂欢的感觉。加上音频,就是那个味道!如果在电子杂志里会很有意思。或许这也是一条甩开史密斯、弗兰克、马格南新老大师,甩开WPP、NPPA这些洋玩意的一条新路呢?呵呵

    Reply

  20. 1)ki-one兄说:“當你覺得情勢荒誕時,請直指核心。”我注意到现在有不少摄影者都在走“荒诞写实”派的路子。初看这些构图不循规蹈矩、画面语言怪诞、影调独特的片子会觉得眼前一亮,但看过50张之后就会厌倦,因为终究只是“视觉捕手”,缺乏那个“核心”。我想Martin Parr的荒诞是有其根基在里面的,我们的也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视觉呈现上。这就带出了一些问题:什么是都市生活?人与生活于其间的都市有怎样的关系?什么是都市摄影?我所认为好的都市摄影应当是能反映这个城市特点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精神特质的,后者尤为重要。如果说《重庆日常生活》在往都市摄影上靠,那么我希望能借助这些照片看到重庆、重庆人之所以成为他们的理由。

    2)曾在北京说:“我注意到有职业摄影记者说在自己的岗位上拍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要在工作之余另找主题拍摄。”我想这有几方面的原因,有摄影者“自我审查”的问题,也有媒体对自己的摄影记者的潜意识束缚的问题,而这两个交织在一起最终让摄影记者在工作时只能拍能发稿的片子。但我想摄影记者自身还是要警醒和有一定策略的——对于比较保守的编辑,拍完规定动作要多给自己留点发挥的空间,对于比较开放的编辑,要勇于挑战突破他们的底线,如果在一次采访中能拍到一张即使抛开新闻事件本身也依然能存留下来的片子的话,那就赚到了。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