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展览(3)

从一百多个胶卷里挑照片,头绪纷繁复杂。

展览中不可能把50个人的作品都一一作阐释,要挑出一些单幅照片,这实在让我头疼。单张照片的选择途径太多了,甚至可以说,放在不同的语境里,几乎每一张照片都有意义。

我最初的选择很“学术”,按照内容的多样和情绪的起伏排列照片,比如废墟和日常生活都要兼顾,镜头角度的变化相互间隔。在给E6看的时候,他还是觉得意义不明。我们又回过头来重新翻看其他的照片,那些出其不意的瞬间让E6不断发出赞叹。他因此给我一个建议——就把那些让你第一眼就觉得快乐的照片拿出来。这时候,我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又犯了高高在上的毛病。我要做的是还原这些照片的拍摄,而不是生硬地强加一些所谓的“意义”。

E6和王卓在咖啡馆儿帮我整理底片

较之单幅作品,拍摄者胶片里的故事其实是最有趣的。喻师傅在以前的博客里提到过,他的照片都来自一次又一次的跑车途中,我挑选了他的这样一些照片展出:

参与拍照的羌族释比王明杰师傅,一直在用自己的小相机给同村人拍肖像。他认为地震给老人和孩子带来的伤痛最为严重,因此镜头更关注他们,把村里的老人孩子都喊出来拍照。他用这台相机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

尹素曾坐在丈夫的摩托上拍了很多照片,这也是她最喜欢的一卷照片。问起为什么要拍这样一些照片,她说,以前在这里经过,都是很漂亮的风光,地震之后,一切都变了。

尹素(上图)和马格南摄影师patrick都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了同一个场景。

以上这些照片里的故事,在我的计划中是要放在院子里正中的那面白墙上,观众可以进院子之后细细观看。但是等到了展览现场才发现出了大问题。展板比我预计的要高一大截,照片都出的是10寸大小,那样就完全被吞没了。最后只好把它们转移到进门的墙上,和单幅照片的位置对调。但是一般人进我们小院子的时候,脚步都比较匆忙,期待尽快进入院落,所以这些照片很容易被忽视,这是一个遗憾。

临时改变布展思路。我,nan和天空。屠春摄

总结这个展览的问题:

1,  没能展示出活动的过程。只是单一地呈现了结果。

2,  展示手段仍然显得单一,无法显现出照片的多样性。回来后我偶然看到马格南的一些展览现场,觉得很有启发。

3,  这两个展览最困扰我的是作品的装裱。村民的照片一部分是铝塑板无框装裱,另一部分则完全没有装裱,就是打印了一个白边。Patrcik则是较为经典的装裱方式。Horse建议我应该按照村民自己家里挂照片的方式呈现这些照片。我非常认同他的意见。不过,感觉在展场里仍然没有把这种味道体现充分。

4,  没有给参与拍摄的汶川人以发言的机会。比如——让他们挑选自己的照片。

5,  展览现场和参观者的互动不足。

这个展览就说到这里。我会在奇遇花园咖啡馆放几本我们这个展览的小册子,想要的朋友可以找咖啡馆服务员索要。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我想了想,是不是可以这样:把拍摄者的肖像照片放大一些,以特殊的装裱形式或者配合展板的形式突出出来,放在他们作品的前面。这样远看一下子让人理解到这是以摄影者为特色的展览,这是整个展览的主线,兴趣点。
    现在以小标签的形式放在照片下面不明显,等看完照片才瞟到作者是谁。

    Reply

  2. 如此很有意义的活动,若能配合着拍摄一部记录片就好了.

    活动的周期不长,制片成本也不会太高.

    影片本身既能有独立价值.而活动过程也记录下来.

    实在是1+1大于2的效果.

    Reply

  3. 看了一下展览的环境照片,白色的展板和古老的院子还蛮不协调的,不过这些应该不会影响照片的内容吧。
    我相信这个展览是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面做出来的做好的一种结果!
    纪录片是个好主意,如果能让拍照的人给我们讲讲照片背后的故事,会不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Reply

  4. 展板的面积很大啊,那看样子选片子的数量还是少了点,但也不是说要塞得很满,某个区域还是可以集中一定的量,这样能多些阅读时间~~~~~这已经不错了,这么仓促的时间,也没必要去对比展示上差别,玛格南的多艺术啊,我们不需要,我们要的是纯朴,哈哈~~等下次的,去纽约展的,你做一张5米乘7米的,特震撼~~ [:^^1:]

    Reply

  5. 做出来展览就很棒了!

    这次的任何好的和不好的经验都有意义,不是还有下次呢么!!

    说到镜框,我特怀念小时候家里挂的那种木头的,有很多花纹,颜色红色橙红的都有,前面是玻璃,看的时候还可以映照出自己的脸~

    里面都是家庭的黑白照片,或者手工上色的“彩色”照片儿!

    老有感觉了!

    最近工作相当压抑! [:Orz:]

    Reply

  6. 大师,阿美这两天在北京哎,之后来广州,你啥时候来?别忘了你答应俺的两幢事啊 [:Automan:]

    Reply

  7. to 曾在彼方,你说的这个想法我最初也有,不过,后来和灿国老师聊天中,他建议我应该把他们当作和其他人一样的摄影师对待,很严肃,很认真地介绍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我觉得他的意见很好。呵呵,真的是有不少人都给我宝贵意见呢。另外,我在展场观察了一下,发现很多人都会仔细看作者简介标签,这个信息的确也很重要。

    Reply

  8. to E6 当时我看到这块大板子,差点就晕倒。。。。整个院子的确缺少一个较为集中的阅读区。

    Reply

  9. to 潜游,我也特想弄那种镜框,这次也是时间紧张,要是有下一个展览的话,我一定会找这种感觉。 工作相当压抑。。嗯。。那你可要劳逸结合给自己多找找乐子。

    Reply

  10. to 张大大大大。。。前天去宾馆给汶川摄影师送行来着,也见到阿美。我们还说起要在淘宝上弄店铺的事儿。阿美如果需要三陪,就给我电话。那两件事,我牢记。我就十一过后杀过去咯。。。

    Reply

  11. “铝塑板无框装裱”是不是照片背后直接用很宽的双面胶,然后粘在铝塑板上?如果这样,会不会起泡?展览完后是如何处理这批照片的?来完了,所以问题有点多哈,呵呵。

    Reply

  12. to 干燥的猫眼,不是那种。这些都是展示用的照片,不是收藏用的。展示之后作者不要就销毁了。

    Reply

  13. 哭,俺不在北京在广东,其实摄影节看见您了,不过你当时和老普在聊天,还有您和PHOTOYARD的影友聊天也错过了。 [:Cry:]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