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学员作品:《陌生的记忆》

吴飞

我希望通过照片表现人们在释放自己各种感情时,眼中那些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场景。

更多照片,请访问作者个人网站:这里

Comments (50) Write a comment

    • 因为摄影者个人的需要,不是为了观者拍摄,很多作品都是这么诞生的。摄影者的需要是第一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照片就没有必要拿出来给别人看,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感情,也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

      而你不能理解这组东西,也很自然,不过,一个人不能代表所有的“受众”,也有人理解并且喜欢这组照片。

      进入传播语境中,摄影者不能和读者产生“共情”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作者没有能够用视觉的方式把自己的意思顺畅表达,可能是读者在这个情感点上并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摄影者的创作动机,质疑他拍为什么要拍这个,这只会将讨论引入死胡同,如果要讨论,可能就更多要从“沟通”的角度来探讨。

      Reply

      • 如果摄影仅仅是一种自娱自乐,没人会质疑拍摄动机。
        但绝大部分摄影者恐怕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分享、传播并希望引起共鸣吧。
        如果为了分享、传播并希望引起共鸣,受众当然可以追究拍摄动机。注意:追究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明白,以及在明白的基础上与摄影者共情。
        现在的摄影作品,越来越缺少撼动人心的力量,遑论撼动,大多连些微的撩动都不能。
        站主若真的觉得这些作品有价值,还希望在推出的同时,多做些说明,而不仅仅满足于“有人理解”。毕竟,传播是要讲求效益的。而且,工作坊的学员是经过筛选的,他们被看中的到底是什么,这也是很多玩摄影的人士所关心的。

        顺便说说,一直订阅1416的RSS,从中获益匪浅。谢谢任悦。

        Reply

        • 说“筛选”不是特别合适,因为这主要还是个学习的工作坊,大家都在起步的状态,都在探索,并非是“精英培训班”。就和这个博客一样,并非是“优秀”摄影信息,而是任悦的个人所见所得,这里面有好的,但是也有着因为个人的见解的有限而带来的局限。

          谢谢你的到访和留言,尤其是谢谢你的态度,你提问很直接,很“刺儿”,但是交流的态度却很真诚。

          Reply

    • 怎样理解或者质疑都没所谓,这是观者的自由,同样我也有自己的自由。如果始终带着很多问题去拍照未必是件好事,摄影对我而言很简单,我喜欢拍照,并且拍下我想要的。我不靠它生存,也不想去讨好谁。

      任老师说的沟通,在之前我们也有讨论过,这些照片需要适当的编排才好衬托出想要表达的情绪,而情绪轻重的拿捏是需要我慢慢学习的,每个人情绪扩散的方式都不同,感受到的也会不一样。

      Reply

  1. 一贯喜欢这种情绪的流露 小众

    但是我觉着这个是流行的东东

    但还是很喜欢 [:Automan:]

    Reply

  2. 我从这组照片里看到的是避离喧嚣的坦然。每一个想用影像说些什么的人所表达的大致都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态度,我从中感受到的是平和与宁静,这些照片能让我浮躁的内心能得到片刻的安宁,这是作者通过影像带给我的。

    Reply

  3. 感觉现在越来越多这种风格
    悬乎 以及暗喻
    虽然我自己也是
    可能大多源自自己的内心
    但是许多人其自己的解释
    大多是自圆其说 而且难免受到“前人”的一些影响

    一种流行吧
    我也说不好

    Reply

  4. “我希望通过照片表现人们在释放自己各种感情时,眼中那些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场景。”

    这段话真的挺绕口的,怎么看都觉得是个病句。这组照片和这句话一起排列出来,等效。 [:Yeah:]

    Reply

    • 这句阐释是我从和作者的聊天记录中找到的,没有经过进一步的修改,可能有些拗口。

      Reply

      • 谢谢任姐姐的解答。
        这组照片的小情调小感觉在我的某个人生阶段也许曾经特别喜欢过。现在大概是老了,总觉得这味道像我昨天吃的粽子,糯糯的,吃不饱也饿不到着。
        方块图,淡淡的小忧伤,清凉的小文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好这口哈。 [:Admire:]

        Reply

  5. 转某个小说里的一段话

    适合
    [:Yeah:] [:Yeah:]

    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看你 而是自己的感觉

    Reply

  6. 我想我能够理解作者的照片和开头的那句话。但对我来说有一个问题,一类照片看过太多次会和一道菜吃过太多回有相似的反应。所以,即使它很对我的口味,我也很难再说喜欢了。联想词:川内伦子,豆瓣,《城市画报》,《明日风尚》。。。。。。

    Reply

    • 理解你的意思,联想词也很有趣呵~摄影风格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论黑白还是彩色,浓烈还是清新这都取决于个人的喜好,重要的是创作者希望表达或者心里渴望的内容。

      我知道豆瓣里有很多人拍的照片,都趋向于色调清新,内容平淡,甚至没有内容,但出发点都只是单纯的喜欢拍照,摄影在背负一定社会使命的前提是它基本的功能性,这是大家的自由,我也是从最初的LOMO开始拍照,同样因为它自由,随意,拍到什么就是什么,很多所谓的意义都是瞎掰出来的,当你真正去拍一张照片的时候不会去想那么多,交给直觉就好。当然这组照片我在努力尝试与人沟通,只是情绪这回事很难讲。

      至于色调清淡的形式,我觉得没什么不好,大家潜在的内心都寂寞,孤独,挣扎,忧伤,只不过有些人选择表现,有些人选择隐藏,似乎所有照片总离不开这些词语,那么,为什么还要拍的那么压抑呢?

      Reply

  7. 这个论坛每天有上千人来观看学习,他们大都是起步者,希望从中吸取到精华,获得指引的方向。而这组片子不仅难能指引人,而却很可能给入门者以误导。

    有很多声音说,这样的片子很情绪,很内省,很个人,很迷离。

    我真的想知道,咱们中国人是不屑于拍摄那种现实主义题材,还是真就拍不出来呢?希望这里能找到标杆。

    Reply

    • 不要轻易贴标签,比如“中国人”怎么怎么。

      前段时间1416有个主题是社会纪实摄影,那个时候人们的评论是说这里怎么指引大家光靠纯体力工作拍现实,而没有个人灵感火花呢?

      如果初学者打开这个博客,看到贴了一组所谓“小清新”的照片,就受到了某种误导,那么这个初学者的目的就需要端正,因为你看照片不是为了学习某种风格,适应他人的口味,而是要找到自己的音调,再大的大师你都有不喜欢他的理由。

      Reply

  8. 谢谢任悦的回应。我觉得你也特别真诚。
    很高兴因为我的开头,引起了一些讨论。到此的都是爱好者甚至专业人士,但很多时候,大家看了就看了,懂了就懂了,不懂就算了,我觉得这种态度未必好。
    就算是作品是表达个人感受吧,但是将影像从自己的存储卡里取出来面见大众,说不希望得到回应,那我觉得有些矫情。
    工作坊的参与者就算没经过筛选,起码经过“选择”吧,总之不是报名就能参加的。所以,这些人被看中的东西,我就格外想知道;他们作品的内涵,我也格外想知道。
    nic应该是作者吴飞吧,他说“这组照片我在努力尝试与人沟通,”可我看出的怎么都是自我怜惜和回避呢。他说“那么,为什么还要拍的那么压抑呢?”可我愣是看不出这组影像表现了压抑的反义词。
    所以我特别想知道,我的理解偏差,是因为我的读图能力差、感受能力差、与作者的经历差别大所造成,还是影像根本没有传达出这些,或者告诉我,通过哪些元素传达出了“与人沟通”以及“不压抑”。
    一直追随着1416,不管站主在北京的人大还是在美国。1416给我很多,几乎像一个引擎,把世界影像的动态不断推送给我。但我还希望得到更多,因为你是老师,是有着中西文化学习背景的学者,你对影像的阅读和心得,不知比我大多少倍。而且你对英文的掌握水平,使你对影像之外信息的了解,也比我们很多人多很多。
    见解无所谓好坏,也不用评价作品的好与坏,说好与坏不如直接说观点有意义。只要说出来,让读者知道你们选择了吴飞加入工作坊,看中的是什么,你们推出这组影像,你们的评价解读又是什么。只要说出来,大家自会有所揣度和取舍,我想对大家的摄影水平和鉴赏水平的提高都有意义。
    我的废话一而再、再而三,再次感谢1416能容纳。

    Reply

  9. 首先得说我对这组照片不是很感冒,但这纯属个人的口味问题。喜欢拍照的人这么多,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去拍人文,拍现实主义,拍新锐大片儿?我的眼中有人民水深火热,你的眼中有美妙自然风光,他的眼中有生活的一些微妙细节。对我个人而言,好的照片能透露出情绪,仔细看一张照片,能体味到拍摄者当下的心情。

    这组照片中我最喜欢5,6两张。第5张让我想到从地下通道出来时一抬头猛烈的眩光,像某个电影中的场景,人物得有点不安恍惚,一束强光袭来时不自觉的用手挡住了眼睛,只看见电梯反射着金属光泽,而前方透亮的一无所有。第6张,我不知道看这些照片的人有没有点开大图的看,在我看来120照片特点就是细腻,必须看大尺寸。大尺寸的6号照片很酷,水的纹路有金属的质感(嗯是的我很喜欢金属感),让我想去抚摸一下感受其传递给我的冰凉。而远处一束水柱喷起的很奇妙。这就说到我对好照片定义的第二条,有想象力。水柱从何而来?在我看那是游过水面的水怪喷出来的。在这金属质感的水面之下不知道藏了多少奇怪生物。这么一看这张照片就变得很有趣。

    当然也有不喜欢的,第一张和第三张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

    照片是媒介,拍摄者想通过他们把情绪传达给观赏者,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就像老师通过书本把知识教给学生,老师愿教,学生听不听和听不听的懂就是他们自己的事儿了。但有一点就是,你得尊重老师。我因为人生经验导致的审美观价值观不同而让我不能对某些照片洋溢赞美之词,但我会尊重拍摄者,保持评价客观的态度。那位满是疑问的同学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看照片,如果仔细看了还说出什么“为毛贴出来”这样的话,那也许是你的素质有点问题。而你所谓的尖锐直接,难道不也是希望“引起共鸣”的一种方式?

    希望吴飞能多拍6号那种类型的照片,我会继续关注,如果朝1号类型发展下去,那我就要和满是疑问的同学勉强的站在同一战线了。请继续加油。

    Reply

  10. to tony:
    第一,声明一下,“疑问”有若干人,我只认领“疑问”和“疑问四”。但我同意“疑问三”。他(她)的“为毛贴出来”是有前提的,完整的句子是“不考虑受众为毛贴出来,自己看看就是咯”。
    第二,关于对尊重的认识。中国式的尊重是,有疑问而不问,老师错了也不指出,因为懂不懂是你自己的事,给老师面子比懂不懂更重要。西方不然。西方课堂上,你沉默不语,你不提问题不做任何反应,说明你根本没投入,这种不投入,才是对老师辛勤工作的最大不尊重。相比之下,我认可后者的尊重为尊重。
    我从头到尾,并没有任何主观臆断的评价,我只是表示了我的不懂,而且我也承认自己如你指出的 “素质有点问题”。所以我从头到尾,都是希望得到老师对这组片子的评价和解读,来提高我的素质,我不认为这是不尊重。
    即便“疑问三”的提问,我也不认为是不尊重。
    第三,关于尖锐直接,这是我的说话方式。我不爆粗口,不搞人身攻击,有事说事有理说理,我认为我是认真的和真诚的。
    当然我希望我的话题能引起“反应”,我也很高兴看到确实引起了反应,但我从来不谋求 “引起共鸣”,我可没有这种狭隘的求同思维。况且在摄影方面,我只是这个教室里的一个学生,我还缺乏“引起共鸣”的资本。
    第四,我看了上述所有的回应,我觉得你的回应对我最有价值,我因此了解到别人是怎么读片的。“像某个电影中的场景,人物得有点不安恍惚,一束强光袭来时不自觉的用手挡住了眼睛,”这段话非常有画面感,我当时就有了身临其境的反应,甚至下意识地闭了一下眼睛,仿佛阳光已经晃到了我。还有,你提醒了我去看大图,我真去看了,发现了小图看不到的一些细节。
    谢谢你。

    TO 任悦
    也许我的逻辑不清晰,但我没有任何叫板甚至质疑的企图。我来重申一下我的意思吧。
    这几年,1416教室的课程,我一课不曾拉过,包括我看到你和沈玮在招工作坊学员,包括学员要提交计划,包括你们要对学员进行“遴选”(我想遴选的意思应该和我说的“筛选”差不多吧),包括你和沈玮要作为“导师”给予学员中期点评,当然我也看到关于工作坊盈利还是免费的争论,不过我不关心这个,我只关心我能学到什么。尤其二位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你们的品味也许代表了国际摄影的眼光和趋势,我尤其看中这个。
    现在作品出来了,我看不懂,不知所云。虽然我不是工作坊学员,但我是1416教室的学生。我想教室是应该允许学生提问的,也许也应该解答学生的问题,所以我就提问了。
    而且沈玮也曾说过:“我前些年经常去一些workshop和review, 每次都受益匪浅,其中最受启发的是Review Santa Fe,Nan Goldin的作品点评和Martin Parr的演讲,有一次Duane Michals在他的洗衣房给我和几个年轻摄影师讲解他的作品理念。”
    既然沈玮都认为点评和讲解会最给他启发,为什么不能点评核讲解一下你工作坊学员的作品以给我们旁听者一些启发呢。(开个玩笑,不会因为我们没付费吧?呵呵)
    我的问题也是请求,就是想知道,吴飞在他的拍摄计划中,是怎么定义这组照片的主题的,你们的期中点评又是什么。现在的作品是否达到了计划要求,有哪些超越和哪些不足,包括任悦说的“作者没有能够用视觉的方式把自己的意思顺畅表达,”这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包括这组照片应该如何编辑才能让读者更明白作者的意思。包括我们应该怎么从构思、构图、色调以及某些细节方面来理解这组片子。等等。
    大量的和有效的读图,是提高鉴赏水平和拍摄水平的一种方式,所以再次地希望任悦沈玮能在百忙之中为学生释一下疑。仅此。

    Reply

    • 哇,一晚上没来,就这么多疑问,而且疑问一二三四竟然还不是一个人。先晕一下! [:-_-b:]

      Reply

      • 对于吴飞的照片,我接触了这个人,我知道他并非是为了追求某种风格才这样拍的,他的整个人的气质和这组照片都是一致的。其次,这组照片发自摄影师自己的需求,它的外观可能和某种时下流行的风格相像,但是内在仍然有摄影师自己的东西。比如对一个就暖壶倒水的细微生活的观察和体会。

        再说个有趣的现象,这组照片在工作坊作品公开放映的时候,是所有到场人一致叫好的照片,那个时候,我是站在反对派一方,希望吴飞再加强他对内在意义的探索上。嘿嘿。

        再说工作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所有摄影师的照片都塑造成任老师喜欢的模样,找到一种优势形态,甚至也不是为了产生一组特别优秀的作品,我能否将之称作“民间的工作坊”,一群人一起学习,分享经验,刺激灵感,简单,无功利,难道这个过程不重要么?

        再说贴出的照片,不是为了“优良”展示,大家的评论和批评也是对这些摄影师的又一重促进,谢谢你们!!

        再说这个博客的教化,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教”,我能保证的是第一,我贴的东西都是我认为我自己需要的,有的时候是我喜欢的,有的时候我不喜欢的我想批评的。如果你喜欢我,会喜欢我的品味,否则可能早就对这里避之不及了吧。

        Reply

        • 疑问同学提出的一些关于工作坊细节的问题,因为太多头绪了,我要是写成万言书了怎么办,哈哈。

          《摄影世界》杂志已经刊登了两期工作坊的稿子,还有两期,也许你可以找来看。

          还有就是因为很多交流都是和摄影师之间一对一进行的,所以,很难将之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就比如你问的中期是什么,最后是什么等等。我贴照片的目的也是这个工作坊的一部分吧,你们的批评对他们也是一重促进。

          我是个教书的,但是我从来不认为“结论”对于教书是最重要的,你会看到我不喜欢下结论,我喜欢过程中的千变万化,我也希望我的朋友和学生也都能够享受过程,而不是追求结论。这在今天这个所谓“后现代”社会尤其重要,不是么?

          Reply

  11. to 任悦
    对话N多回合,尽管大家都很用力很真诚,但感觉完全不是在一个频道上沟通,我读不懂你,你也读不懂我。
    我没要结论,也没要目的,我只要你的观感,不论作为“导师”(这是你在工作坊招募时给自己的定义)还是作为共同探索者之一,你都有你的观影感受,我希望能得到这个感受。
    或者说,和你一样,我要的也是过程,但我要的是过程里的那些观点,而不是现象。比如“这组照片在工作坊作品公开放映的时候,是所有到场人一致叫好的照片,”我想知道,大家认为的好,到底是什么?
    就这么简单。
    但是我没得到。
    算了。也许就是因为我素质太差,所以看不懂也得不到。那么我放弃。
    好在还有我能看懂并且喜欢的东西,比如camp里的大部分。
    另外我还在期待张乾琦的工作坊作品。在我眼里,张和沈,是两类。
    尽管没有收获,还是谢谢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回应。以后会继续我的多看少说。

    Reply

    • [:^^3:] 你的疑问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

      在1416教室里,不仅仅希望可以看到很多的摄影资讯,同时希望能够得到任悦老师对于作品的评价,帮助我理解图片。

      Reply

      • 很抱歉啊, [:Bow:] 这个博客是业余搞搞的,你们的专业需要恐怕要有专业机构来做。

        自己解读东西最重要,别人嚼过的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Reply

  12. 第一感觉当然是很似川内伦子,
    日系也好,小清新也罢,受众都是要有类似的体验才会有共鸣。

    蒋勋说: 美是跟生命最底层的碰撞,跟自己生命最本质的底层的碰撞。
    你觉得美妙的照片,是因为它触动了你的情感,你的生命,它引起了你心中美好的记忆。

    我觉得照片和文字一样都是主观的,照片本身就可以表达出很多很多,
    看不懂或没有感觉,是因为这些图没能触动你的情感你的生命,
    每个人看同样一张照所感受到的东西都会是不同的,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体验。

    个人观点哈,欢迎拍砖 : )

    ps: 我看1416也很久了,再次感谢任老师和诸位同学。

    Reply

  13. 第一次看到吴飞的作品,一下子感到很放松,没有把头凑近寻找内容的想法,每张照片都是特别自然的,不刻意的。但是在这种非常理念的作品创作中,他对整个系列的氛围尺度把握的很好,有虚有实。我认为这种把握只能来源于直觉。虽然说吴飞的作品形式不是独一无二的,但我喜欢他作品中独特的真挚,他的作品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触动观看者的敏感。

    Reply

  14. @疑问同学:
    或许你可以关注一两期《摄影世界》,过几期也许会有学员总结,就能知道他们学到了什么吧。每个人的起点和拍摄出发点都不同,拿出来展示的东西也许是成熟的,也是只是阶段性的。不过我个人还是很喜欢有批判意见的人!

    工作坊虽然为期半年,但是只有3天是与老师面对面的。从老师那学到多少东西,也许仅仅是3天能承受的最大容量了。收获的另一方面来自“工作坊”这三个字的督促作用——让学员去思考、探索、与人讨论、去实践。参加沈玮任悦的工作坊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认识些朋友,真诚地聊天、交换信息,这群人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都有,但是为了摄影坐到一起,那种氛围很妙,会从别人的态度和想法里摸清自己的方向。

    亲身经历一项活动确确实实比在电脑屏幕上看图看评论要有效、深刻得多。
    多谢你的质疑。 [:Automan:]

    Reply

  15. 【我来总结楼上几位的思路吧】
    任悦:有摄影师自己的东西。比如对一个就暖壶倒水的细微生活的观察和体会。
    T:你觉得美妙的照片,是因为它触动了你的情感,你的生命,它引起了你心中美好的记忆……每个人看同样一张照所感受到的东西都会是不同的
    沈玮:触动观看者的敏感。

    【综合起来就是】:作者将自身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并拍摄下来,触动观看者的敏感,引起情感和记忆。至于具体是什么情感,每观者的反应是不同的。

    【我替“疑问网友”追问一下】具体到楼上各位,这组作品引起你们什么具体的什么情感或记忆。

    Reply

    • 理解这样一个观念性的摄影系列,如果你非要清楚的了解什么具体性,不管是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那就失去了体会这组作品的意境。

      Reply

      • 现在那位疑问网友的重点不是要理解这样一个观念性的摄影系列,他是想知道你们理解和感受到了什么:“我没要结论,也没要目的,我只要你的观感,不论作为“导师”(这是你在工作坊招募时给自己的定义)还是作为共同探索者之一,你都有你的观影感受,我希望能得到这个感受。”

        而我体会作品,有我具体的观感,看作品的时候安安静静独自地看,看完之后,不会因为观者之间增加了沟通,而减损我自己体味一组照片的意境。

        其实对这组作品我本人不需要你们的观感,只是作为阅读留言的旁观者,真为那位疑问网友着急。 [:-_-b:]

        Reply

        • 花落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對於這句,或任何其他一句。

          你感受和理解了甚麼?

          Reply

          • 感受:这人貌似有点失落,这场景还挺美的。
            联想:都下雨了,别雨中独立了,否则感冒的说,想双飞不是独立一下就能解决的。

          • ki-one,我都答题了,可否告知你的出题是什么意思?

        • 怎么又被沈玮扯到“观念”上来了。好好的摄影千万别往“观念”上扯。缪晓春老师这段论述我以为非常精辟:“只要是摄影就离不开选择,而所有的选择都是跟我们的主观有关联的,都是为某种观念所引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摄影都是观念摄影,都带着不真实的主观的以至于强迫的色彩。反过来讲,再怎么观念的作品,都是用照像机和胶片在记录下某种设定的场景,或者是从生活中截取的一个片断,即使改头换面到难以辨认的程度,它总是客观生活的一个翻版和记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摄影包括我们现在所指的观念摄影都是带有某种记录性的。”
          还是说摄影吧,提及观念就会越扯越远。等世界杯结束了也辩不完。 [:Orz:]

          Reply

      • 沈玮,这种虚头八脑的回答有意思吗?你能不能直接回答我一个问题:Review Santa Fe,Nan Goldin、Martin Parr和Duane Micha也是这样为你“讲解”、“点评”和“讲解他的作品理念”吗?!

        Reply

  16. 其實這組照片不好評論,不好評有原因。

    分析過程上歸類是評論的基礎,
    例如歸類為紀實、報導(這兩者有其差別)、或商攝、風景、人像,
    歸類後有其各類的基本要求。但當代盛行跨界,有些也不好分或同時涵蓋了不同類型。
    這個大家比較會同意歸於個人感受類型,有甚麼私風景(很日式的詞)之類的其他名詞。
    這種個人感受類自成一脈系,越來越盛。雖然個性化比較強,還是有其評論的脈絡。

    其次是組照的內在邏輯。
    比較跳躍式的則比邏輯嚴整或有跡可依者更難論斷。

    個人感受型的攝影在攝影史中的確是個有傳統的脈絡,
    但很多時候和環境時代有關,森山大道到北海道去旅行拍照,
    那拍的算不算是「個人觀感」呢? 可是留下了很強的時代痕跡。
    他總是個人風格強烈的,有時蓋過時空,有時同時留下了時代環境。
    木格和刺點(這算是個團體嗎?)中的其他攝影者,
    廣義來說也是個人感受派,
    也一樣有時代性。(這是我個人看法。)
    Nan Goldin拍的都是「個人生活」和朋友的生活,
    但被歸類於紀實的新面向多於個人感受派。

    有許多讀者都留言說,川內倫子川內倫子。
    我覺得有點簡化。如果各位去flickr上搜搜,
    會發現不少日本攝影者都會有類似的色調,類似的調調。
    日系和風也是個說法,個人並不滿意這樣的說法。
    當然川內倫子是這個「個人感受類中類都市清新派」中的佼佼者,
    照片的專注和穿透性的確是很犀利。

    (關於個人感受派的一個重要要求是,作者是真誠的。)
    (當然如果有一位攝影者說,我是很真誠的惡搞/真誠的虛假;
    如果從作品能得出是真誠的惡搞/真誠的虛假,也是真誠的。)
    (我不知道志賀理江子是不是–她算是個人感覺派的變形嗎?)

    我個人假設了因為分析和理解上的困難導致了觀看者的挫折,
    所以做上了面的說法。
    「你不要有標準答案呀?沒有答案有時也是一種答案呀」;
    和想要得到一個明確答案的想法在矛盾中。
    其實我覺得,有多位回應都說出了答案,
    只是用一種比較隱約的方式。

    看球空檔,有點語無倫次。
    最後關於純粹個人的觀視。那是對攝影這個媒介重要的基礎。
    不一定要從來如此,但個人的凝視是攝影者必要的歷程。

    Reply

  17. 先前不知道川内伦子,今去搜了下,才发现确实很像。如果把一大群小清新摆在一起,会不会出现很难分别作者是谁的状况?倒不一定说非得找到一个风格吧,但这个“像”的问题也算是个问题。
    主观情绪这东西非常虚,所以大部分人一眼只看到了形式。吴帮主这组如果能在量上做个充实,能在这些混沌虚弱无逻辑的雾中理出那么几丝烟霞私以为会更好。

    另,我觉得“沙龙”还得靠女主人。男性的侵略性太强了,要是我看到这么多疑问一二三早烦了,回家问你妈去。

    Reply

  18. 这楼好高。。。。哎。上面有位同学发的繁体字真让人崩溃。。。。。。 [:Cry:]

    我也跟随窦青新去鸟。。。。。。

    Reply

  19. 我现在特烦川内伦子风,如同烦文艺青年一般。 我也恨他妈的动不动就整出个“观念”,以堵众口。是金子怎么看都是金子,不是金子的使出吃奶的劲也不能看出个鸟来。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