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摄影记者转行篇(上)

Luc Delahaye曾经是一位著名的摄影记者,战地摄影师,但是2004年他却宣称自己转向了艺术,他毅然离开马格南的消息让人们为之震惊,为何做出这个决定?英国卫报的记者2004年采访了Delahaye,以下便是原文翻译

马格南和新闻周刊的摄影师Luc Delahaye最近向公众宣布,他将不再是一个摄影记者,而是一个艺术家。这番言辞在英美人士看来是让人脸红、难堪的事情,而法国人却对艺术从不陌生,因此这种转变对于他们就好似突然爱上一个姑娘那样简单稀松平常。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我问Delahaye,因为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他在阿富汗、卢旺达、波斯尼亚、巴以地区以及海湾战争拍摄的一系列反映战乱冲突的照片。

“严格的说是三年以前吧。”

这位摄影师最近的新作便是13张他拍摄自2001-2002年的宽幅照片,尺寸巨大都在1.1米 x 2.3米大小,内容关于米洛舍维奇的审批、布什在联合国,杰宁难民营,以及阿富汗一些尸横遍野的场景。这些作品被他命名为“历史”。

Delahaye的作品去年在纽约影廊里展出,每张照片的售价在一万五千美金。下周他要去英国国家摄影和电影电视博物馆举办展览,他们把他的系列作品制作了一些小尺寸的限量一百张出售,每一张的价格是壹千美金。

我们的访谈在他的公寓进行,这个41岁的男人,睿智且逻辑谨严,他为我亲手下厨做午餐,我们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探讨他的职业生涯,而其中的核心便是新闻摄影行业面临的经济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危机:

从经济角度来看,现在已经很少有杂志派遣摄影记者花几个月的时间去拍摄一组专题,这就迫使那些想深入从事图片报道的记者不可避免的从图书出版和画廊方面寻求帮助。

从艺术表现方面来看,很多摄影师开始朝向心灵的追寻,这就好像19世纪的画家一样,因此摄影的表现手法中更多的是隐喻、象征,而不是纯粹的自然主义。

目前摄影师的纪实传统还面临数字技术的挑战,数码相机让记者从曝光、对焦等技术手段中解放出来。虽然记者仍然可以通过取景框选择角度、切割画面,但是胶片已经不复存在了,暗房也不复存在了,这让大多数人感到一种手工业操作被机器取代的恐慌。技术的进步使摄影师遭遇尴尬,一些人勇于继续推进技术革新,另外一些保守人士则开始对工具表示不满。

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确切说,是寻找一种掌控)艺术家可能会放弃他对工具的控制,比如相机,这种奇怪的行为在外行人看起来很奇怪,但是却有着自身的逻辑,而这就是Delahaye的做法:

“十年以前,当我还是一个摄影记者的时候,我就开始感到记者工作的局限性。我不断的追问自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相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工具,当按动快门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为了寻找答案,Delahaye给巴黎火车站附近的流浪汉每人20法郎让他们在一次性快照的小亭子里去自拍,他则保留这些照片。

“这件事对你有什么触动吗?”

“它让我深切明白了一个道理,记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魔力的过程,当你让相机按照它自己的方式工作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特点。”

Delahaye的思考源自他对自己所在的马格南图片社的布列松风格的反叛,这种决定性瞬间的传统让他受不了,这种作品出自那些毫无创意的人的手中,是多愁善感、世故平庸的伪作品。

“我很抱歉这么说,尽管我也承认布列松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已经走得很远了,超过任何一个人,但是我仍然认为他没有解决任何摄影的实质问题。”

“但是他的思想被很多摄影师继承啊?”我询问。

“谁跟着他就是朝墙上撞。” Delahaye回答。(此小节的另一个翻译版本请看留言,zeyez也提供了他的翻译,当然,更好的方式是请您看原文。)

Delahaye评价布列松的方式非常特别“布列松的核心是一种摄影行为,他实际上并不需要在相机里放上胶卷——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拍摄的行为过程,比如在最佳的位置寻找最恰当的时机。”

PS:这文章太长了,翻译累了,也许下午再贴完。这个案例中的转变实质是一种摄影思想的转变,并非纯粹追求利益,但是Delahaye的转型还是非常成功的,他的职业道路理顺了,也获得了经济上的回报。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说艺术还是纪实,这个说法并不重要。

    Luc Delahaye离开mugnum走另外一条路,也许这个路更宽。

    对于Luc Delahaye所阐述的决定性瞬间的反叛,应该更能让我思考,到底该如何按自己的方式拍照。
    [:Sao:]

    Reply

  2. 想知道什么是“布列松风格”,什么又是他所谓的对布列松风格的反叛呢?是从拍摄形式上而言,还是从图像上而言呢?

    继续关注……

    Reply

  3. 也许哪天纪实摄影该好好关注一下“纪实摄影”自己了,做个项目叫有关“纪实摄影”的纪实摄影如何。 [:Orz:]

    Reply

  4. to zeyez,是的,时间紧张,译得糙,有没有南辕北辙的地方,一定告诉我,赶紧改过来。

    Reply

  5. to sirwj不是说纪实摄影没有活路了,而是我们可以用新的视角来看自己的纪实创作,Delahaye声称自己脱离了新闻摄影工作,但是他的根仍然在纪实中。再者说坚持走自己传统的道路也并不是绝路。Delahaye所代表的是一种道路并不是全部。

    Reply

  6. 我估计想钱想疯的不是就你一个,我们大木主任也想钱。调查一下,办公室没不想钱的。 [:Admire:]

    Reply

  7. [自己惹的事自己了。借助金山词霸,从“这件事对你有什么触动吗?”开始]

    --------------------
    我问他,从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

    “更确认了我一直的想法,”Delahaye说,“记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魔力的过程,当你任由相机自己去工作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特点。”

    这种试验,部分是出于对布列松,或曰传统马格南报道方式的拒斥。这种传统——在街头,在战场,抓取“决定性瞬间”——在那些平庸者手里,常会坠入感伤成癖或平庸做作,因而虚伪撒谎的境地。[这是作者/采访者说的,至少行文上不是引述。]

    “我很抱歉这么说,”Delahaye说,“尽管我也承认布列松在他的艺术样式中已经走得很远了,无人可及,但是我还是有一种印象,他没有把问题向前推进,比如发展这种样式。”

    “这是那些追随者应该做的工作,”我提醒道。

    “那些追随者都径直去撞了墙,”他说。
    ---------------------

    我也是意译,只是这么译再我的理解上顺些。:D

    Reply

  8. 照我这么意译,为布列松被扁而惊叫的就不必叫了,至少不必在这个帖子里叫了。:)

    中文里扁布列松的,有一种就是扁他的“中产阶级趣味”、“中产阶级的没心没肺”(倒未必是说同情贫困民众才有心有肺)。所以,看到任老师“但是他的思想被很多摄影师继承啊”的“思想”二字,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去看原文。

    Reply

  9. to zeyez呵呵,是不是还有更多的不准确的地方 [:-_-b:] ,你都懒得指出来了呢?不管怎样,多谢你的补充和校订。 辛苦啦!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