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讨论:索斯先生……

最近一直有一个困惑,照片这玩意儿在画廊的墙上还能呆挂多久?这个困惑来源于越来越多的索斯风格的出现。

这个索斯就是Alec Soth,他是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也是画廊大牌高古轩(Gagosian)的代理艺术家。每当人们对摄影存在与现实和非现实之间的微妙感觉,对写实照片的艺术地位有所争论的时候,就会说:那你看Alec Soth,他拍的究竟是艺术还是纪实呢?这个疑问可以让所有人闭嘴。基本上,没有人能够回答出正确答案。

索斯的作品:fashion magazine

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你不能否定索斯的艺术风格,因为这就相当于宣判了一大堆他的跟随者的死刑。

摄影师Rob Hornstra最近在自己的网站上宣布:我被Yossi Milo代理了。而让他感到兴奋的原因是:我最喜欢的摄影师Alec Soth曾经在他的博客中提到,

“去纽约之后,唯一到访的画廊就是Yossi Milo,你丝毫不用考虑,没有比Yossi Milo画廊更好的摄影。”

不过,索斯在被Yossi Milo代理了一段时间之后,当高古轩向他伸出橄榄枝之后,他可是毫不犹豫地就跳槽了。这两间画廊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名望,还有一个差别,前者只是一个摄影画廊,而后者则是更为“艺术”。

看看Rob Hornstra的个人作品集,你会发现他是一个标准的索斯追随者。他的作品101个亿万富翁,记载了在俄罗斯的财富积累过程中,那些被挤压到边缘的人物和故事。他所使用的照片之间的对比,映衬的方法,照片的情绪,简直就是索斯密西西比河之旅的翻版。

Rob Hornstra作品

我并非是一个反索斯的人。在我第一次看到密西西比河那本画册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吸引,那些照片是迷人的。不过,这感觉却必须在画册的翻页之中才能渗透出来,你看过一页,你渴望继续翻阅下一页。

索斯并非没有提到过,他觉得自己是在用照片撰写文章。

所以,让我觉得厌烦的是纪录片《BBC摄影演绎》谈到当代艺术时,索斯出现的那个镜头:他在工作室里,对照片的每个颗粒进行矫正,把不满意的照片刺啦一下就划烂扔掉——这个行为可真帅,背后的寓意是,作为艺术品的这些照片,你的收藏是值得的。

从密西西比河中捞出一滴水,它能代表这个河流的精神么?我常想象那些人把索斯照片扛回家去,挂在墙上该是什么样的感觉。而我,只是想拥有一本画册,在阳光好的时候细细打量,我不在乎颗粒。

Rob Hornstra的一个展览

我当然知道,一本画册和一张艺术照片对于作者来说,无论是名望还是收入上的差别。

但是,你突然发现,无数个索斯都忧愁地冒了出来,作品质量上乘的进入画廊,差一些的哀叹命运不公。你也会感到,这种摄影风格似乎也太容易模仿了,大画幅相机,拍一些安静的风景,拍一些安静的人,你一边走,一边拍。索斯先生是否会因此恼怒?

在我看来,他应该恼怒的是别人对他的诠释。毫无疑问,他是重要的,因为正是他才使得这种优美的语言被认知,让更多的人也渴望表达他们的见闻。照片此时有多微妙就有多微妙,你无法言说的,它都囊括在里面了。但我更希望把他定义为一个散文家,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合适一些。索斯对自己的性格形容为“羞涩”,是因为这个,他才在他人赋予自己的艺术光环里一直保持沉默?我认为他应该站出来告诉他的跟随者,艺术不是最重要的,大画幅也不是最重要的,生计也许是重要的,但是艰涩的作品阐释,艺术理念的提升其实是不重要的。

我不愿把这些照片看做艺术,它们甚至和国内《生活》杂志里那些摄影师和文字记者共同完成的报道、故事,没有什么层次上的差别,这些照片里面没有什么玄虚,只有讲话,讲话。

我是那么固执地认为,书是照片的最好栖息之地。

Comments (18) Write a comment

  1. Rinko kawauchi,一个日本女摄影师说,办展览对她来讲只是一种奖励/表扬. 她要做的是书.

    Reply

  2. 如果你的照片要“卖”的话,那它就成为了一种“商品”。而成为商品就意味着要符合商业规则(和潜规则)。所谓“创造性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Reply

  3. 在我第一次看到密西西比河那本画册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吸引,那些照片是迷人的。————恩 那东西是应该叫画册,不能叫相册。
    和画画也就是工具不同而已,行为是一样的。

    Reply

  4. 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你不能否定索斯的艺术风格,因为这就相当于宣判了一大堆他的跟随者的死刑。

    为什么宣判他们死刑不可以呢?~~

    Reply

  5. 因为任老师的引荐 我也喜欢了索斯 然后就开始拍“索斯风格的照片” 我甚至也想用大画幅 所以现在还不够索斯 呵呵

    艺术史上 一位创新者身后 是成千上万个模仿者 有的为了创新而模仿 有的为了生计而模仿 创新者曾经也是模仿者

    Reply

  6. BBC记录片中 Alec Soth的助手拿着大照片,一刀划下去时,嘴里说着”垃圾” 据说,还有追随着,从把废品还原后在出售的.

    让我想起了电影<>
    开始被歌迷疯狂抢夺的吉他,反到成了街上就成了垃圾。 [:Admire:]

    Reply

  7. to 6楼:

    那个人不是Alec Soth的助手,是printer。他说的是别的输出的地方有人会把废品淘来卖进市场,所以他总是在客户面前将不满意的用刀划掉,以让客户知道那将直接进入垃圾桶。(just so he knows that it’s going straight into…the garbage.)

    Reply

  8. 清不清楚索斯的照片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的作品是什么。

    Reply

  9. 本質上那種公路電影式的味道,
    從一九七零年代末的美國彩色攝影第一代好手手上,
    就已經立下典範。
    中產階級的汽車巡行+美式鄉間城鎮+美國南方style;
    練成Alec Soth式風行的最後一道佐料是藝廊商業。
    就算原本該是一本書,也要裁下來到牆上掛成精緻的樣子。

    純粹技術觀點來說,大相機定點發射的拍法,
    大概也就只能那樣了。或,這樣幾乎是必然從七八零年代的彩色前輩路子中提練洐生出來的。
    (或者說這樣的風格只是早晚由誰完成出來如此而己)
    新的視覺可能性也許是像拍「透明城市」的那位:
    我個人推測他是用高檔的數位相機(加移軸鏡修正變型)
    或數位機背(加上六九型移軸相機),
    突破了大型相機的感度和快門速度限制,
    (因而發生了攝影魔術)
    又同時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相品質。

    Reply

  10. 感觉索斯的作品更像是家庭照相,朴素 真实 亲切,是对拍摄主体的身份进行描述和定义。他似乎把重心放在了“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要素上,至于“事件”,更多得需要依靠画册中的essay来讲述,从而把所有作品串连起来。 索斯作品的“简单”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与抓拍相比)解读出来的结果更多样化。
    他用艺术的思维和方法讲故事,就像magnumAD用纪实的风格拍广告。跨界的味道吧。

    Reply

  11. 索斯在被Yossi Milo代理了一段时间之后,当高古轩向他伸出橄榄枝之后,他可是毫不犹豫地就跳槽了。这两间画廊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名望,还有一个差别,前者只是一个摄影画廊,而后者则是更为“艺术”。

    艺术一直在领跑影象,而我们这些谈论者一直站在影象这边看着对岸的艺术,说三道四,说的离不开他们懂的影象,当然言之无物。

    Reply

  12. 让我想起了电影——

    觉得Alec Soth无法被看成一个被模仿的旗帜,他的拍法大有人在,谁先谁后也不是问题,这种观察方式是共有的,而且早就有传统。Alec Soth只是一个成员。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