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camp4

连续一个月的毛毛细雨,让我变得特忧郁,尤其是想到今个晚上,你们又将聚会。

不知道看片儿之后,你们是不是还有“初恋故事”的促膝长谈,或者会去奇遇附近的新疆饭馆Happy。

反正很想家啊。当然,到了camp5,那时候,我就出现了……

放送一下节目单:
业余主义

把注意力放到摄影主体上面的行为产生了另外一种特征,我将之称为“原始性”,摄影主题呈现出一种没有被烹调和改造过的样子,那种所谓的消化过程:视觉元素为了创造照片的需要被改造和吸收的过程,并没有发生,观看者必须自己实施这个过程。
——Edward Lucie-Smith

拒绝所谓‘摄影的风格’就是实现照片的自治。照片里存在一种有机的组合——各个元素在照片内部的结构中组合在一起,相互呼应构成一种所谓的“信息”,它是自给自足的,并不依赖外在的存在,这种存使得它和外在世界——观者之间产生了一种有趣的联系。
——Luc Delahaye

单元一 拍照,请放松
1,汶川,五十个小盒子的视界
倪群燕 王明杰 陈宗先 达达 朱红成夫妇 余小双 陈金铭 杨春云 余志芳佘文英 喻真亮 佘康琴 彭富伟 倪琪 张云红 袁庆文 李朝非 尹素 周蕊 佘苏俊 佘永飞兄妹 杨利 马瑜蔓 石美琼 喻安福 陈支俊
2,张碔,偷窥城市
3, 朱骞 南市

朱骞摄
4,李乐方 无所事事

单元二 视觉的读与写:影像收集你,你也收集影像
1, 何炤 路易威登计划

2,cpc 杂志
3,大路朝天 如生的死者像
4,李宇宁 袍泽+意志空间
5,邸晋军 青年

单元三 我们身边
1, owen_vision 视用面积
2,王久良 北京周边
3,刘飞越 城市边缘
4,金玮 北京北湖渠(2006-2009)
5,张楚 沈木槿 吴承欢 回龙观项目

张楚摄

单元四 小团队
刺点小组

我们几个朋友,我们坚持拍摄。“摄影者的超人眼力并不在于‘看到’,而是在于‘在场’”。这就是刺点的意义。

木格 《回家》
李伟 《汶川》
夏永 《北京》
朱墨 《盲校》
张晓 《他们》
张晓明 《向北》

菜品大致如此,厨子最近的口味可能有些轻,不过,我真不想给你们塞眼花缭乱的东西,我们的视觉已经不需要太多的“惊艳”,这次camp更多是一些“原始”的东西,少油,少盐,绿色,环保……

吃完之后,多提意见。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第一次去奇遇花园 居然走了很多冤枉路:下了地铁从北展绕过去的,还以为要从动物园后面绕。。。。结果就是迟到20分钟
    —————–
    我带着兴奋的心情和满身的汗水进了花园的门庭
    外面两个打酱油的小姑娘在一盏宜家台灯下面上自习
    透过窗户看到有些青年在凝视什么
    我走了进去 有人让我签到 我吓了个趔趄 赶忙跑开 站到黑压压人群后面
    —————–
    后面的人群有些躁动
    印象中后面的人群以姓李的为主
    因为主持人总在喊“李某”而且居然能够不重样
    “李某”一喊出来就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后面的人群中聒噪起来
    然后一个李某出来谈到 “我觉着刚才这组片子,,,,挺好的”
    而后主持人匆匆忙忙地问还有没有人评论,没有,ok,下一组
    主持人在做俯卧撑
    —————–
    中场休息的时候,人都离开了座位,好像鸡笼里整齐的鸡一下子串了座儿,显得小小的花园特别挤
    —————–
    接下来放片子
    一阵沉默
    这个沉不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沉,而是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沉
    尽管后面还是有人在谈笑风生
    —————–
    ·有个人拍北京的北湖渠 作者来了 左肩背着一个佳能相机
    经过交谈,发现他态度挺真诚的
    如果给他一个手持高清摄像机(我提供一个型号EX1)
    他或许可以完成的更快更好
    ·还有一个拍捡破烂的 第一章的合影最好
    ·其他的 大路朝天的死小松鼠那一组有些印象
    ·其中有个收集奢侈品的照片 好像是第一组第三个放的 差点儿让我愤怒地离开花园
    ·回龙观的fotographers基本离瞎胡闹不远了
    ·有个据说是针孔相机8小时曝光的想法很不错 只是现在ps完全可以做出来的东西 何必还效旧法呢?
    ···
    总体感觉 所有的人都在怀旧怀旧
    今儿怕这片儿地儿没了 举起相机拍 明担心那片儿地儿把人的空间都占据了 举起相机拍 觉着北京扩大的太快了 觉着北京的穷人可怜了
    ···
    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 乱哄哄的北京
    ···
    是牛逼人都不投稿吗 还是camp本来就是给业余人和俯卧撑们聊以娱乐的?

    Reply

  2. Pingback: heads 摄影日志 - fivestone photography

  3. to fresco 感谢你的批评。还跑了很多冤枉路。因为有很多人都是来了很多次,而且也有些朋友比较熟识,所以大家都爱彼此开玩笑。如果你再来,可能也有认识的朋友,可以有更多的交流

    摄影是一种语言,所以就像说话一样,你的语言风格是这样的,而其他人可能又是那样的,如果仅仅以好,或者坏来定义,就太狭隘了。关键是你从那个层面上来读照片。

    camp不是一个示范演出。这次不是,下次也不是。你看到了不喜欢的,应该让你更坚定做你喜欢的才是。希望下次能够放你的作品。

    也批评那些camp的老朋友,你们别老小群体,应该招呼新人。

    Reply

  4. 另外,我再解释一下lv那组照片我的观看方式。第一,我和何炤有同样的好奇,为什么人们喜欢LV, 第二,为什么人们热衷和一个商品(商店)合影,第三,何在flickr上建立这个小组,把照片放进来的人们,大都是喜欢lv而加入这个小组的, 第四,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喜欢lv。
    我觉得这些照片,以一种很原始和草根的方式出现,它们比一些漂亮照片更能够说明问题。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何炤也没有给我们一个答案,他并没有批判lv,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要靠你对所看到的照片而去分析和解读。

    Reply

  5. 感觉太赶了,看片,看片,评论2分钟,看片……没和什么人好好聊上……当然,正像任老师说的“那些camp的老朋友,你们别老小群体,应该招呼新人”。大家来camp,不就是想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聊聊,看看片子么。
    终场前,匆匆发了两张名片,准备在我们网易图片中心以图片故事的方式推一下拍捡破烂的刘飞越,该仁兄从石家庄赶过来滴……期待大家更多的纪实摄影作品。 [:Automan:]

    Reply

  6. to 对焦不准。是的,每次都觉得时间太赶了。以后还是把camp的周期缩短,把照片的数目减少,把交流增多。我们努力吧。
    我喜欢飞越的这组照片,我能看到他在其中付出的努力。谢谢你能够帮助他发表这组照片。

    Reply

  7. 我也是躺着口水,,想看看,老师选的都是什么样的片子,,看看,学学,,强烈要求推网络版

    Reply

  8. 在CAMP4之前,花了一早晨看了camp 的投稿。当时写下的,由于图虫要注册,就没贴出来。以下言论针对网上投稿。
    “渐渐明白任悦为何如此愤怒。估计在现场,她又是一副谆谆教导的慈善面孔,对谁都是笑容。
    这些投稿很糟。不是说质量,是说人本人,就学乌鸦嘴吧。
    1.太高估自己。自以为是也许是我们的通病。总以为自己是好的,什么主观摄影,纪实摄影,什么概念都出来了,一大堆牵强附会的理由。
    2.学习了一两招就喜欢卖弄。不谈技术谈观念,荒木、桑德、布列松是学不来的。就算学习,也是为了吸收,而不是模仿,更何况,现在模仿都不到位。
    主题先行的太多,程序化,外表化很严重。
    3.摄影理念太玄。动不动拿一些专业名词唬人。专业没错,要放在一定语境下看的。卡帕说拍的不好是距离不够近,适用于每一个人吗?
    4.不知所云。渲染情绪,小心情,图片没编辑,随意拍点东西,那就叫摄影了?”

    其实,看了昨天的CAMP4,感觉还是不错。从几个角度说。
    先说会场。
    1.时间可以再控制。包括播放时间,数量,问答等。主持人也没必要把那些文字全部念完。我们是来看图片的,不是听作者絮叨的。
    不过,对汶川小盒子众多作者,读出他们的姓名很赞赏。
    2.后面站的一群人,嗡嗡的犹如苍蝇。保持一点敬意好不好? [:Yeah:]
    3.现场交流实在是一个大问题。沉默是可耻的。我后面有四个MM,一直没空搭讪。
    4.现场对话拼的是逻辑和应变能力,不代表什么。真要当众辩论,不如现场打一架。反问“什么是纪实摄影”这样的空而大的问题是在太傻。
    5.房内太热,地方太小,时间太短。搞完都11点半了,地铁都停了,怎么回家,怎么搭讪?下次建议从休息日的下午开始。
    6.对了,现场一些人别总闪光,影响观看,很讨厌。 [:Wakeup:]
    7.期待任教主重出江湖,千秋万载,一统江山。

    再说片子。
    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说真话,自己可以表达。从来不认为辩论为了谁打到谁,而是提供一种思路。
    观看之道很重要。投影和网上看的感觉截然不同。尺寸和质量很重要。但,为何有些像素太低?

    单元一 拍照,请放松
    1,汶川,五十个小盒子的视界:说这组片子把马格南大叔比下去了,信,不过,50×30=1500,挑选出30张不难吧。何况是后期编辑过的。片子质量没得说,好。
    2,张碔,偷窥城市 看不出偷窥的意思,这么大的题目,无法涵盖。
    3,朱骞 南市 叫偷窥也无妨 几条老街道就叫纪实了?如果不是拼贴,而是自己拍的,绝对很棒。
    4,李乐方 无所事事 很原始 很凌乱 也很没意思

    单元二 视觉的读与写:影像收集你,你也收集影像
    1, 何炤 路易威登计划 乱。标签不明显。
    2,cpc 杂志 没意思的东西。杂志想着消费者。这就是快速消费的,不耐看。
    3,大路朝天 如生的死者像 又是强加的理念,不见摄影,只见复制。
    4,李宇宁 袍泽+意志空间 袍泽有佳片。空间无对比。
    5,邸晋军 青年 很讨厌这种技术和观念做法。人像重复,人像时尚,技术复古。两者结合点没找到。硬伤。

    单元三 我们身边
    1, owen_vision 视用面积 这组很好的片子。背景可再洁净点,再充满静思。现实和梦境交换。
    2,王久良 北京周边 题材陈旧。你真了解城市扩张的利与弊吗?
    3,刘飞越 城市边缘 没有生活,注定是猎奇,是新闻片。你说有感受深的那张,自然片子好,一分力气一份结果,清清楚楚。
    4,金玮 北京北湖渠(2006-2009) 纪实不是拍照。既然做了,可以做得更好。否则很适合去google公司去做街景地图。
    5, 回龙观项目 张楚 不明白涂抹啥意思,也不想看大段文字。 沈木槿 总觉是琐碎,细致。人像真不是你的专长。别试图驾驭宏大题材。也许我理解错了。你说是抱着幽默感拍的。因为我有些东西和你的一样样,至少我是碎念。吴承欢 忘了

    单元四 小团队
    刺点小组木格 《回家》李伟 《汶川》夏永 《北京》朱墨 《盲校》张晓 《他们》张晓明 《向北》
    这组片子绝对不是业余主义。他们的镜头很静,表现力很内敛,画面很传统,具有张力。不过,对他们的要求不应该是向下看齐,而要更向上拉高。
    不得不承认,中画幅具有优势。假如让他们用135数码拍,味道不一样了。
    表现技术很重要,有看的感觉。
    盲校很重复,没表现出盲在哪里?北京太大,元素太多。
    想想王征的西海固,朱宪民的黄河边和几个老家伙的四方城,他们是记录,是标杆。可刺点无法超越。有表现,有渲染,可没导向。看到这些片子,很快浮现老前辈的影像,不得不说是失败。
    我觉得,这个世界太宽阔,胸襟再宽广一点,视野再大一点,再过10年20年,超过他们毫无悬念。更何况,他们又不是最好的。

    总结。
    我喜欢挑刺。还是那句话,对不对都不重要,但要说真话。我又不认识作者,又不是他们的亲朋好友,没必要装。但无意对作者冒犯。要是觉得不爽,尽可拍砖。
    业余主义,是充满力量和草根的主义。如果去掉喧嚣和浮躁,这些片子绝对都出彩,可惜有佳句无佳章。系统性太差。除了处于本能之外去拍,还要想想怎么拍的更好一些?作品一旦放出来,就不能仅仅说对自己有意义。
    理解对方是件挺麻烦的事。鸡同鸭讲比比皆是。
    不罗嗦了。
    优点让任悦去说吧。大部分情况,她很宽容。要了解她对这些片子的真实想法,不如上图虫看原帖,那里精彩多了。http://group.tuchong.com/ofpix/
    在此祝愿1416福如东海 寿与天齐,哇啦啦的乌鸦嘴一堆堆。 [:Wakeup:]

    Reply

  9. 吴承欢那个是肉搏。想起来了。
    太过于形式化,娱乐化。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你问对方什么是纪实摄影,你这样就是了?我们不说侵犯性,不说你怎么操作的,只说你的画面的表现力。看不明白。
    那些讨论都在这里 ,看客们可以去看看。 http://www.tuchong.com/thread/601/
    作品制作是个复杂的事情,观看和理解也是如此。有时候不能太宽容,应该大声的说出自己的话。
    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统一才行。只见形式的皮毛,不见内在的表现力,就是失败。
    不过,看到那些抠字眼,纠缠的人很讨厌。 [:Orz:]

    Reply

  10. 现场花絮照片。
    http://www.bababian.com/set/3/FAEB9F1B6D24E6BC618A4EE6123F110ADS

    朱文轩、詹兵(音)、PPMMs等工作人员都很认真、细心。
    很多人认真地看照片,并提出批评。有时候有冷场,有时候有人想继续讨论但没有时间。虽说批评时间有点短,但其实谁想说话,只要争取还是有机会的。

    fresco是一位很认真的观众和批评者,我相册里有她的照片,她对我的批评,我辩护得太多。其实她说得对,在某一特定条件,图片太多让人觉得晕。录像机的建议很好,我其实也想到了,但还没钱买呢。我背着佳能相机是因为我是现场摄影师,放在架子上怕丢。

    怀旧是一个问题,不过我现在不像以前那么怀旧了。

    针孔有实证性,PS的实证性比较弱。

    现场有一位图片编辑对LV的多杂有批评,认为更少的照片就可以说清一个意思,我回应了一下,我认为摄影并不一定是要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

    第一排有一位很活跃的批评者,叫啥来着?徐小莫?

    Reply

  11. 第一次参与CAMP 作为不明真相围观群众当中的一名 乖乖地坐在前排 偶也说几句

    1 内容价值

    播放汶川项目时,前排的小默同学提到因为摄影者主体特殊性,不论是文字或者其他画册之类记录形式,资料都显得有历史价值。(其实也有组织派DV让震区人民记录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北川学校也搞过活动,有兴趣的可搜“会飞的房子”),而对于村民来说,自己拍下的相片都有价值,印象最深的佘永飞在他爸住院时间拍下的一张照片,十多天后,父亲去世,该照片成为最后一张留影。虽然相片成像很差,但对于佘永飞而言,肯定比什么大师经典名作更有价值。

    后来在播刘飞越的“北京周边”时,提到最难忘的是一对夫妻的孩子去世,而他将自己之前拍的小孩照片送到该对夫妻,他们十分感动。在提问环节忍不住问了几句,作者称将每张照片都冲晒送回到被拍者手中,十分难得。后来闲聊,作者说拍摄过程中采访聊天互动,对双方也是难得经历,照片只是“副产品”。

    扯远了,说回影像价值,对于摄影师来说,按下快门经历某个瞬间都是难忘的;对于被拍的,证明自己存在在该瞬间中,肯定也是有价值的;而对于大众,对于一般人的我们来说,传播价值就要看摄影师与他关注的内容了。牛B摄影师,认识的朋友等等,你自然对他们的作品更关注;而内容就各有所爱了。

    在播北京城市化一组片后,有人问在场的传媒从业者有什么办法能改变时,突然感觉是否可以做点什么,可以影响什么?但上几组图片版面专题,采访拍摄经历,换来些跟帖讨论,能影响感动几个人就很不容易了,还能做什么呢? 对于个体来说,假如没对其生活有实际影响,传播价值显得很脆弱。纪实摄影如做新闻一样,做多会使人绝望的。

    2 形式表达

    很多同学说前面的播的没看懂,同事也说”不明的风景”,或是与摄影者表达手法还没能引起大多人的共鸣,或是看片的与拍片的经历没重叠相似,偶是看了小县城那组就想起广州番禺老家,跟朋友吃饭闲逛拍照的日子。而后面符号化的LV,的士啊,标语啊之类就理解就容易多了,而最后压轴的小团体表达手法相当娴熟专业,风格各异,富有艺术价值。

    对那组曝光的感兴趣,同事说也不新鲜,当然,在现场争议最大的还是回龙观街拍的那组,幸好现场没发生肉搏。我对作者十分佩服,勇气可嘉,但干预后可以显得更人文点,譬如留个联络方式,将照片给回被拍者啥的,当然操作有一定难度。

    3 现场气氛

    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江湖,小团体是难避免的啦,而且主办方都笑称“三李”是三陪了……,对他们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主动搭讪嘛。而且喜欢的摄影语言的不同导致沟通摄影师也是比较难交流,广州话叫”唔同channel”,正如我那特烂的普通话导致我在现场比较沉默,然后在值班中午空闲时码下这么多仔,不容易啊,很久没打这么多了 [:^^3:]

    最后交换相片的环节不错,不过很多同学都不留联系方式,PS 哪位同学抽到我在广州拍的木棉呢?哈 [:^^1:]

    Reply

  12. 簡單說幾句。

    作品數量太多,三個小時密不透風的觀看,會讓人產生視覺疲勞。偷窺城市.LV.南方.還有一本電子雜誌。我不明白這類片子放映的意義。而最後一組刺点小组的片子,我個人很喜歡,想和作者深入的交流。如果精簡數量,而把每個作品都聊透,這樣對一組作品本身和觀看者都有益處。

    很多作品在作者的網站/flickr上面都可以看到,而我們為甚麼還要在花園來看,就是想聽到不同於自己角度的聲音。在場者,有攝影愛好者/自由攝影師/編輯/圖片編輯/圖庫編輯/策展人,他們的聲音很重要。每一系列的作品都需要一個出口,它們都需要一個平台。如果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緒,那就不需要拿來放映了。

    還有,現場用閃燈拍照的同學。這種方式很粗暴。

    Reply

  13. To阿三,第一,谁说我的是纪实摄影了
    第二,谁说那片子不是我拍的了

    Reply

  14. TO:朱骞
    那我记错了吧。那你说拍照是啥就是啥吧。我们不纠缠概念。

    to金玮
    我饿了,说不出来理由了。有机会慢慢聊吧。
    我不会长篇大论的理论

    Reply

  15. 第一次参加camp,看完照片屁股坐得生疼,建议以后照片精简些,2小时为宜。
    我对那些能说的人一直有些恐惧,因为当时不能立即想起什么来对应,包括在这里贴了好多字的人。
    现场的气氛不太好,二十几岁的人了,装相还不会啊,太嘈杂。
    汶川,五十个小盒子的视界那组,没有感觉到大家所谓的“好”,我觉得只是没有摄影训练的人用直觉误打误撞拍出的影像给经过一些摄影训练的人带来一些视觉新鲜感罢了。
    觉得这次最牛的是用针孔拍摄房间的那组作品,想法很独到,再完善一下就是大作了。

    Reply

  16. to金炜同志
    fresco是个男的 而且没有当面指责过您
    不过我坐的挺靠近你的

    Reply

  17. to:fresco
    我还以为是推荐我用DV的女生呢,我对女人太关注了,罪过罪过。 [:-_-b:]
    可你的文字也太细腻了吧。。 [:^^1:]

    Reply

  18. 第一次参加camp, 全程观看聆听,没有发言。现场气氛实在令人失望,坐在前排的个别企图主导话语权的自以为是者颁布着一道道漏洞百出的批评言辞。估计也是为了满足一下“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的心理快感。
    批评是必要的(我就是来听批评的),批评可以夹带情感,但不能掺杂个人习性。习性的侵入不仅让批评本身失去说服力,更让被批评者和倾听者生厌。
    也许任老师在会好些。

    Reply

  19. “如果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緒,那就不需要拿來放映了。”
    能做到这点,camp离期待的目标就会更近些
    这世界到处充满自恋的片子,网上都看腻了,何必需大老远的跑去camp看呢

    Reply

  20. 我前年在南锣鼓巷一个酒吧里看过一个照片展览 也是沙龙性质
    不过第一个是个老外 他用的是红梅相机拍自己两个儿子的成长
    后来的几个是北京服装学院的老师
    片子都很有质量 内个酒吧非常小 但是里面的人很客气
    也没有服务员过来跟你要收费
    里面到处是leica
    没有人瞎说话 没有人闪光
    虽然 没有太多的评论 但是片子本身就能激发出一个思想的涡流 在人群中回荡 每个人看的都很沉醉
    本以为camp也是这种性质的
    可是看过之后有点儿失望
    似乎也是对当下中国纪实摄影的失望吧

    Reply

  21. to fresco 1416做过很多“不收费”的活动,小型聚会,聊天,讲座,如果临时做几个人的作品展示,不需要占用太大的场地,会很安静,也好安排。但是camp背后有很多劳动——尽管每次劳动成果都并非如大家所愿,但弄一个百人的聚会,而且变成制度,就会比你说的那种要麻烦多,而且辛苦很多。

    以后还会把活动搞多元化一些,并且缩小间隔,减少照片数量,慢慢的把质量搞上去。

    谢谢你的建议。不过我真不觉得莱卡是评价一个活动参与人士的等级的一种方法。

    Reply

  22. 1416还是camp1234,不存在正常的交流环境和语境,这是任老师的习惯,而且人性是很难改的,把这儿作为资讯平台会合理些,期望交流会失望的,任老师见谅。

    Reply

  23. 周五加班到半夜12点才回家。
    camp没去成,其实呢,就算是去了我也不对照片感兴趣,也不对所谓的交流感兴趣,去见见脸熟的老朋友,或许能自然而然的认识个吧个新朋友,或许散了之后能吃个饭,扯扯蛋就挺好。

    Reply

  24. 对的,cmap就是个小资的照片沙龙,见见人,秀秀熟人的照片,闹闹哄哄,谁要在这里谈严肃,自找没趣

    Reply

  25. 现场一个很大的收获,发现任老师原来是她, 我还一直叫老任大哥,姐姐我错了。 [:Sao:]

    Reply

  26. 金煒/曾在彼方對北湖渠做了蠻多不同切片式、類型學式的拍法。
    這應該是蠻好的經驗。

    大概拍拆遷和廢墟的人,都蠻常有想要吸乾一地一場域所有影像的衝動。(出自於對場域本身豐富性的一種讚嘆,同時包含對一去不返的焦急感。)

    組系靜照我個人比較喜歡房屋正面、內部、一米拍地面。

    至於街道透視組、其他包括全景、百步一拍還有由東西/西東向由北向南或南往北行走這幾組,如果實際呈現應該會比網上圖片大很多很多倍(全景組系),所以在網上是看不太出來的。而且有些應該會是一張一張放的形式來呈現(行走組系),這也不同於圖上像小樣一覽或一張一張點的觀看方式。

    這有點像科技產業在研發新核心技術,也正在試一種方式。

    不過我沒看到人像組。如果沒有是比較可惜。當然單張裡是有人或是比較靠近人帶景的。

    沒去的人只能網上看圖說說嘴,而且是圖比較多的:肉博回龍觀–
    個人覺得阿三說「畫面的表現力」,還蠻切中要害。
    感覺上出手的速度還不夠快?(哈!)
    小技術問題是:逆光時可以打燈,順光時的調性就沒統一好了。(上面逆光不是筆名啊 [:Wakeup:] )

    另外我從圖蟲的留言問答裡,
    沒辦法判定作者對「各種街頭肉博式」的理解或嚐試,
    是到甚麼程度。
    鏡頭用長用短那差別當然大了,不過我覺得想用長鏡頭降低爭議或衝突性的建議,不算本案例的重點。(那應該是不同的拍法了)我籠統認為重點在於節奏跟密度。

    如果像荒木經帷試過的:只用一個一零五左右的鏡頭在很近的地方拍;…或標準鏡但是已經設想好在特定距離/條件下出手….聽起來攝影人可以很壞,不過這些真的只是技巧性討論啊。(肉博的作者當從自己實戰或想法去選擇,我認為您已做出選擇了。)

    Reply

  27. ki-one:
    你说的焦虑感正我的感受,另外就是对客观的期盼。camp4上行走系列是1秒间隔连续放映,在特定的照片停留3秒。全景是动态旋转放映,不过有观众说太晕。人像的确没有拍做程序化的拍摄,都是抓拍。
     你对荒木这么熟呀,哪里有这些介绍?

    Reply

  28. 喜欢 李宇宁 袍泽,里面的画面很真实。现在网上充斥着基本是那些所谓的有板有眼的很正的军事图片,杂志报纸上就更不用说了。我估计现场当兵的也没什么人,没什么人对照片发表点看法。我本想罗索两句,可是面对这么一帮子人还是有点紧张,而且时间很紧,也就没有举手。

    见到了三位李兄弟、朱墨、小凡、E6、承欢。可惜没发现阿三,原来猫起来了,丁丁、潜游、小猪、霸王等可能有事没来没见到活人有点可惜。camp发展很快,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不认识。

    活动结束后,大概十一点多,在花园东面的那家川菜馆,进去一大大帮人上二楼,估计有30个,也许是人家下班前的最后一大单生意,当时我就和我老婆坐在一楼,我被一根大柱子挡在后面,没被人发现。

    对了,告诉朋友们一个消息,兵子6月初结婚了,老婆在北京,以后更有机会参加1416组织的活动了,也有更多机会见见朋友了,就像潜游说得那样,参加活动可能到没什么,见见朋友一起坐坐聊聊到挺舒心。

    Reply

  29. “摄影是一种语言”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在使用language
    然而为什么有的人成了主持人 有的人却拙于言辞呢
    有了表达的欲望是好事
    但是表达的能力是另外一回事

    在座诸位应该知道朱隶吧
    他拍的风景就别有味道

    任老师的影响力很大 可以说左右着摄影青年们的道路
    所以希望能让风格更加多样化
    千万不要让大伙儿都往一个路子上奔
    好了我要出去拍照片了 现在光线刚好 昨天刚买了一个双焦相机 哈哈

    Reply

  30. 任老师的影响力很大 可以说左右着摄影青年们的道路

    这么说任老师的压力可大了。她一直不好意思红着脸说实话。
    偶尔想起18世纪的沙龙,50年代的各类民刊。1416能发展成那样就好了。

    兵子,下次来北京,电话一次吧。我们也聊聊。时间一久,都记不得模样了。

    Reply

  31. 回笼观的肉搏街头,看了 , 却是是很大问题 ,这样的模仿可以,但是是很快的过场, GILDEN 的这个手法的拍摄根本就没有理解他其中真正的感觉 。
    不要赋予一个人一个网等太崇高的 定义,那样不是好事 是毁了他。 对于1416和renyue 老师也是的 。
    大家都是在摸索中说说摄影。。。。生活的意义绝对大于摄影很多 。 [:Automan:]

    Reply

  32. to 兵子,恭喜你,很久不见了,原来有这么大的喜事。下次不许躲在柱子后面啦。 [:Yeah:] 希望回去以后有机会面聊。

    Reply

  33. suli说得好。

    这里叫教室是个“错误”,因为博客不可能是教室,思维发散,讯息零散。所以大多数时候,请大家还是以轻松的心态来这里溜达溜达就好了。

    Reply

  34. 1416很有意义,在国内几乎没有这样的地方.
    叫”教室”是对的,各样人都可来,太严格倒是意义不大.
    1416的文字和链接好比是上大学时老师开的参考书目,能吸收多少就看学生的本事了……

    Reply

  35. to陈文:我朋友一眼就看上你的木棉花了呵呵,感觉你是个很性情的人。

    我迟到了20分钟,只能做人群的尾巴,从汶川的尾巴开始看,直到CPC,然后有点事走的。

    前边没有很特别的,也是我决定及时离开的原因。不过因为我看到的只是很小一个部分,所以没有多少资格评论活动。如果单就纪实摄影来讲,也许还是我们拍得不够多、看得不够多(可是又很矛盾,1416为我们打开看世界的门缝应该够宽阔了)、想得不够多造成的。毕竟纪实与现代艺术有区别,它很是有传统的,但是它又和快照界限不是那么明晰…..

    人好多啊。我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学这个、做这个的,有多少是象我一样“业余”的。感觉这个活动的定位也许多少有些尴尬,既不是专业人士、精英分子高谈阔论的沙龙(因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是普罗大众自我陶醉的狂欢(因为现场似乎存在沉默的大多数)。

    希望下次能领略任老师的风采,学习您从纽约这个艺术之都取回的真经!

    顺便问下:好几位提到的打酱油是什么意思?呵呵

    Reply

  36. PS:我感觉的定位尴尬也许正是任老师正苦心孤诣所开辟的事业–带领我们群氓走上职业化的道路。这真的是挺伟大的。

    Reply

  37. 1416是一个有着奇花异果的采摘园,园主敞开大门,孩子们蜂拥而入,流连于园中,吃着免费的不知名的水果,嬉闹于树下。等孩子们离开果园时,也不清楚这果是怎么来的?这果树是怎么种的?别处是否还有免费的果子?
    老师如果称为园丁的话,是要从开荒,整理,挖坑,种树,浇灌,多年后才能长成一颗果树,如果学会了种树,才能吃到长久的果实,这个采摘园到像个水果超市,是批发来的,希望同学们学学怎么种树吧,毕竟自食其力很重要。
    任老师您想园丁还是超市店主?哈,这个想法有一阵了。

    Reply

  38. 这阵子在外面,没时间上来说两句。

    那天迟到了些,最先看到的朱骞的《南市》从视觉上来说是CAMP4我所看到的里面喜欢的一组。把两张原本不相关的照片并置,彼此映照,呼应,寓指,或反差,急遽放大单个画面里的张力。此外值得一提的事,摄影师的镜头语言犀利,生猛,细节处颇有森山的凌厉和荒诞感。

    owen_vision 的《视用面积》点子很棒,要表达的东西很清晰,也有想像力, 镜头语言简洁、准确,就是片子少。是拍摄比较费时吗?持续往下做,房间外的风景也就是住家的环境再多样化一些,很不错的一个题材啊。

    其他的展映也有不少亮点,比如李乐方的《无所事事》题材质朴而镜头语言敏锐,有几张我很喜欢。邸晋军的《青年》,好看,难得现在还有人沉心重温古老工艺,我倒不觉得这样拍青年有什么不妥。王久良的《北京周边》角度不错。金玮的《北京北湖渠》浩大工程不说了,其中拍地面的那一组视角很新颖,拍得也好。对了曾兄,顺便说声“辛苦”,我知道在现场给大伙拍肖像的滋味,以及之前之后的劳动。

    另外这次安排了摄影师与观者的交流,我觉得是个必要的延伸。惜乎好些作者本人没来。我的理解,Camp可以是个展会也可以是个Party,你想认真就认真——正如所有参予并希望倾听反馈的摄影师,以及好奇的观者——你想好玩就好玩——有人活跃,有人沉静,前者未必是哗众取宠,后者也未必是不为所思,不为所动。

    对活动的安排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不如下次Camp5前多提建议,目前把讨论的焦点放在作品上,不谈摄影我们看什么谱。

    应当郑重感谢一下Horse的主持大局,和文轩的辛劳,以及递话筒的Antonis和另一位朋友的付出。任sir虽未亲自莅临现场,这依然是一次光荣的圆满的大会,嘎。

    Reply

  39. Pingback: 1416教室 » camp5开始征稿啦!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