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OFPiX基金评选揭晓

2012年的最后一天,OFPiX基金揭晓:程新皓与邹璧宇两位摄影师成为本届OFPiX基金的获奖者,《小村档案》与《致富之路》两部作品将在OFPiX的支持下,展开进一步的拍摄。其他八位入选者也会继续获得OFPiX在学术和作品推广方面的支持。 这个结果是五位专业评委和五十多位现场观众的选择,获奖作品也符合OFPiX基金的理念——关注社会现实,用影像发声,拍摄者也是行动者。 《小村档案》关注滇池东岸的宏仁村。资本和权力共谋,让这里巨变。中国城市改造中的不安与张力在这里集中体现,村民的命运席卷其中。作者也从记录者逐渐变为与村民一起抵抗拆迁的参与者。他希望用照片让这里生活的每一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见证小村延续。《致富之路》试图观看往返城乡之间的年轻人,在接受了城里各种所谓的生活方式之后,回到故乡会如何自处?外出或留下,他们都想更丰富地生活。但县城已愈发萧条。作者计划从贵州沿国道坐着大巴,一路拍到广东沿海,希望看看这些年轻人都“过得如何”。 程新皓/《小村档案》:这个题目非常具体,摄影师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去把握一个没准他非常关心也吸引眼球,但是,却把握不了的主题。小村决定了他拍摄的对象,档案决定了他的拍摄内容,这样一来,一个完整的拍摄雏形已经再那里放着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拍的问题。 邹璧宇/《致富之路》: 作者头脑清醒地关注当下,拍摄那些从乡镇走出去的,以及曾经走出去过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充满了故事,由时代之脉与个人命运的交织而成。影像语言现代,表达简洁直接。 OFPiX基金是一个微型奖励,五千元的奖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摄影师的创作需求,从创立开始,这个由任悦和詹膑私人发起的基金评选活动就试图为摄影师提供一些金钱以外的帮助。通过撰写作品创作计划,整理自己的申请作品,摄影师可以梳理自己的拍摄思路;通过在1416教室以及微博平台(OFPiX)上把这些项目展示给公众,摄影师得以听到多方面的意见与声音;评委评选是为了让这些作品可以抵达专业读者,因此在评委邀请方面OFPiX努力让结构多元,包括策展人、学者、记者,以及摄影师等多个层面。(本届评委:这里)最后的现场观众投票并非游戏,参加的观众都在充分了解摄影师的作品以及拍摄计划的基础上投出极其慎重的一票,而呈现纪实摄影师作品的创作过程,对于公众来说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OFPiX基金评选现场:到场观众七八十人,现场气氛严肃而又活泼。(摄影:詹膑,孙世麒) 本届OFPiX基金一共收到22份申请,没有作品拍摄计划、先期作品,以及不符合社会纪实摄影理念的作品都没有进入第二轮评选,最后有10位摄影师进入最终评点阶段。这些申请者里面有职业摄影师,比如来自《新快报》的摄影记者夏世焱、为EPA供稿的赵遵平;也有自由职业摄影师,比如邹壁宇、赵秋颍和焦东子;程新皓和刘禹扬还是在校学生。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孙爱国和陈文,他们和自己的所拍摄的选题更是有着共生的关系,孙爱国拍摄的是他工作的焦煤厂,陈文则是从一个三峡原住民的视角去关注三峡。所有申请者的项目都是有机的——个人真正想探求,已经种下种子,有着可期待的未来。 孙爱国/《困境中挣扎的炼焦工人》 入选作品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激起不少涟漪,青年志两位研究员Candy和David的《沙发人类学》项目,从一张沙发出发,探寻旧城区人和社区之间的关联,反观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的缺失,这一平常但耐人寻味的视角引发不少人的共鸣。两位研究者计划将自己的项目变得更加开放,甚至想要给沙发贴上二维码,让更多人读到这张沙发上的故事。赵遵平关于虫草经济的选题,引发了很多反馈,网友海藏影像提出,其实藏区一些地方依赖虫草经济已经把畜牧业放弃了,一旦虫草的神话破灭,藏区经济很难良性发展。因此,围绕疯狂的虫草拍摄的专题尤其具有见证和警示的作用。 赵遵平/《草民》 现场放映活动中,争论比较激烈的是焦东子的《我们在一起》,她用众帮筹款的方法为那些偏远且无法获得一张照片的人拍摄肖像,现场打印出来送给他们。学习摄影科班出身的东子翻山越岭就是给被摄对象拍留念照。有人质疑她行为的目的,有人建议她要讲究职业摄影师的水准。东子的朋友说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今年夏天,她在西海固为394个人拍照,送出照片583张,她写了很多文字,但其中的体验恐怕仍然不能为每一个人分享。在现场的投票中,她仅仅以一票的差距未能获奖。 历时两个月的评选,这些声音,这个过程,项目里面的故事,项目之外的故事,照片里面的人,照片外面的人,这一切都让这个小小的基金闪烁着光芒,作为这个基金的发起人,当我感到疲惫的时候,这些气氛包裹着我,在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年就又在路上了。 感谢:所有的OFPiX基金的申请者,入选者,现场的观众;感谢今年的匿名捐助者。 感谢:评委——你们为每一位申请者所写的评语我们都会再反馈给他们。 感谢:OFPiX团队的所有人,特别感谢傅翀、胡令丰、金朗和徐阳,你们所做的琐碎的工作促成了整个项目的成功。 两位得奖者的作品、项目计划书以及评委评语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在博客刊出。

第二十个Camp

清晨会给我特别的感觉,仿佛这一天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未来时态充满神秘,让你不想让它完成。 我向来不擅长数字,写这个博客也不知道几年了,唯有Camp记得清楚,一个个数过来,今晚已经是第二十个了。现在做Camp较之以前有些困难,北京的高速路以及地下铁将这个城市撑得大大的,人隔得远远的,我们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上生活。这恐怕就是我那小小的激动的来由,这样的聚会不会太多。 发布一下今天Photo Camp20+OFPiX基金总评的菜单吧: 单元一 * 从纯真出发,来自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打工者的照片 * 杨雁清 & David Wang: 《沙发人类学计划》 * 刘禹扬:《建筑艺术》 * 夏世焱:《裸婚时代》 中场 * 抽奖 :图书《针孔摄影》、《毛以后的中国》、《孙明经手记》等,奖品提供:后浪图书出版公司 * 立得可取照相馆儿:通过宝丽来互拍认识一个陌生人 单元二 * 我们的黏度照片 * 孙爱国 :《在困境中挣扎的炼焦工人》 * (…) Read more

Photo Camp19:再看故乡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开始有些怀念Photo Camp现场那热闹而亲切的气氛了。这个活动却小半年没有做了。精力实在有限。 我也不知道陷进还乡盒子计划是不是一个错误,盒子似乎在变得越来越大,有时候却也让人很焦虑。最近接到一些询问,问我是不是还会有还乡计划的第二季?这实在是个难题。其实,所有我身边一起做盒子的,为此投入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的人,恐怕都会摇头。因为做这些事的过程实在太辛苦了。 其实最麻烦的还是资金。我是个不会做推销的人,最害怕以某种名义绑架他人的意志,希望一切都随缘才好。盒子出售的过程挺艰难的,因为它显得很贵,将近两百块嘛,但实在无法便宜下来,更不能做到免费。我特别感谢那些购买我们盒子的人,其实你们并非只是买了一个盒子,同时还支持了我们的活动,甚至是我们的理想。 因为和目的地文化空间合作,盒子计划又有了一些小小的延伸,大家建议我就在展览现场搞一个Camp,可以研讨盒子,研讨故乡,给还乡计划提提意见。 还会有还乡计划第二季么?我希望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渴望在Photo Camp19上找到灵感和动力。 来吧!Camp19来了!10月14日见。 Photo Camp 19  再看故乡 1. 作品征集:现场作品放映单元希望播放更多还乡故事,作品投稿至ofpixcamp@gmail.com ,要求照片不少于20张,有适当的文字,不要发来故乡的风光照片。选中的照片会邮件通知和进行进一步沟通。截稿时间10月10日。 2. 作者征集:不管是否能够实现,想现在就开始做还乡计划新一季的准备,征募第二季的摄影师,你有什么拍摄故乡的想法?请来现场和我们展开讨论。 3.读者意见征集:特别邀请盒子的读者和准读者们来现场,关于还乡计划的展示方式,盒子里的作品呈现,你有什么意见? Photo Camp 19将在10月14日下午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本次活动从奇遇花园挪到东直门的目的地文化空间,这里也是还乡计划部分作品的展览现场,除了看片,聊天,讨论,我们还能一起看展览,聊聊策展的话题。   华丽的分割线———————————————————————————————————————— 众帮还乡计划:从今天开始,我可能要在1416教室的每个帖子后面做一个广告。 还乡盒子由OFPiX出品,限量1000册。31个普通人在这里与你分享他们的回乡故事,照片来自大家今年春节回家的所见所闻,话语细细碎碎,内中五味杂陈。OFPiX工作室策划了此次“还乡”活动,将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用一个盒子把这些乡愁包容进去,内有17套作品,形态各个不同。 还乡盒子的所有印刷费,都是一个朋友出资,所有人工,目前都是免费。如果大家喜欢这个活动,认为留存故乡的影像有意义,请支持我们的第二季行动。众帮还乡计划的参与方式很简单——请购买我们的盒子。盒子的销售可以缓解我们前期投入无法收回的压力,尽管目前这个价格只是收回成本;不过即便如此,也会让我们松口气来准备第二季的还乡活动。 真想再把故乡再看清楚一些。希望得到你的支持。 淘宝链接:点这里

Photo Camp18放映名单

很多作品都来自盒子,有的为了放映的需要重新做了编辑,一些在博客上也做过分享,这次就不把照片单独上传到影廊了。名单如下: 单元一:寻找故乡 1.《沙场。故乡》  摄影:还乡计划摄影师 2. 两座城      《七台河》摄影:朴日权       《大屯》  摄影:罗希 3.《一条河流的名字》摄影:程新皓 4. 《大地》+纪录片《克什克腾》片花摄影:李伟 单元二:小城人生 photo by 方娟 《蚌埠》photo by 陈晓峰 1.《每个小城都有……》摄影:还乡计划摄影师 2.  地方 《龙头山》摄影:方娟 《祁东》   摄影:樊竟成 《莘县》   摄影:董良 《蚌埠》   (…) Read more

Photo Camp18!

Photo Camp8的现场,那次camp的主题也是故乡。 竟然半年没有做Camp了!已经谎报过几次军情,这回是真的——下周六(6月9日)六点半,Photo Camp18来了。 一再推迟的Camp18是因为制作一个无比复杂的盒子,整整忙了两个月,从卡片到小册子,盒子里一样一样地放着春节前做“还乡计划”收到的各种关于故乡的闲言碎语;盒子在五一发往印厂之后,又是漫长的等待。上周三,盒子终于印出来了。在Camp18上将会和大家正式见面。 把盒子的发布和Camp放在一起,还有一个想法,它们一个是纸上展览,一个是幻灯放映,我希望通过不同的照片展示形式,让大家看到故乡的多个层面。 不管怎样,Camp这次真的来了。这周我会超级忙碌,也欢迎有空的同学来工作室给我们帮忙。 Camp现场我们还会以抽奖的方式送出两个盒子! Photo Camp18公告 photo camp18 周六(6月9号)晚6点30分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电话:88320741) 费用:门票30元(可乐,红茶,柠檬水畅饮)(门票费用用来租用场地和投影仪等服务,谢谢你的支持!)

还乡:Photo Camp 18征稿

摄影 原丽阳 Photo Camp18的主题应该毫无悬念。春节前,Ofpix发出邀请,希望寻找十个摄影师以档案的方式拍摄他们的故乡——一个二三线小城。这条微博被转发了353次,我不得不每天手忙脚乱地答复各种询问。最后,干脆把拍摄提纲公布出来,让每一个希望记录自己故乡变化的人都可以参与。 现在,回家过年的人们应该又都回到了城市。你的故乡还在么? 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还乡》描述了城里的年轻人再度回到故乡时的遭遇,其背景是乡村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人文和生态环境都遭到破坏,那些古老的风俗习惯面临消失。一百年后,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现实。 “房地产”大概是二三线小城里人们的主要话题,城市蔓延开去,土地成为新房的地基,如此这般持续推进……。其实我们这个“还乡”的题目颇有些靠不住,这种字眼太浪漫,我们都不过是从一个城回到另一个城罢了,哪里还有“乡”。 只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回到故乡小城已经只是一种一年一度的仪式,如果可能,每个人都会选择在城里居住。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去为故乡的翻新而“忧愁”呢? 接下来,我要听听你和自己故乡的故事,你对变化中的故乡的看法。photo camp 18开始征稿,要求如下: 1.  按照“还乡计划”的提纲以档案的方式拍摄的故乡的照片。一定要二三线,甚至是四五线小城,根据我们提供的提纲拍到至少80%的内容,有详细的图片说明。如果你做了这个工作,请先发邮件联络我们,然后再进一步讨论传送照片的方式。 2.  还乡故事,以任何一种方式拍摄的照片,是你对家乡的观察,私人情感,最好不要只是泛泛的“乡愁”,有具体的内容,具体的表述。照片张数在20-30张。 投稿邮箱ofpixcamp@gmail.com camp18时间另行通知。 Photo Camp是: 一个不定期举办的摄影幻灯放映会,地点在北京,已经举办了17次,不仅看片,也有讨论,同时也可以借这个机会过来看人:图片编辑看摄影师,摄影师看图片编辑,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男人。你可以在1416教室通过检索camp这个关键字获得对camp更多的印象。

Photo Camp 13,当世界男女有别

昨天把男女分开之后,气场变得很奇怪,说实话,我一时有些找不到感觉。 由男女构成的世界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只有当这个系统被破坏之后,你才会发现问题。 我在逐步更新photo camp 13 放映名单,增加全部作品链接。有的作品因为作者有改动需要重新上传,要明天才能全部完成。 女性观众在观看摄影师连芷平的作品,这组照片在女性观众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回应 焦冬子在和现场观众交流,针对“我认为你这部作品是失败的”以及“你觉得你是否能够操控这样一个宗教话题”的尖锐提问,焦冬子坦然接受(没有哭鼻子~) 沈木槿的照片激起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馈:看不懂和很喜欢,现场有观众声称要是作品现场出售,他会倾其所有购买。 柳熹(电脑人)在和她的朋友和现场观众交流照片,关于她的“战地”照片是不是有一些“匠气”的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最后的结论是——希望世界更美好。 因为时间的缘故,昨天仅仅对比了男女同学对照片的第一印象和观感,对“女性摄影”这个话题其实没有深入探讨,希望到场的,若现场言犹未尽,请继续发言,而没有到场,也请提供你们的观点。 继续感谢:现场志愿者小王子,晓宇,到场女性摄影师焦冬子,沈木槿,柳熹,现场主持Nan,现场协调和摄影师安微,吴育琛,朱朱,奇遇的工作人员。 感谢到场的你们! camp女性摄影师专场还有一次亚洲女性摄影师放映会,时间因为我没有收到光盘还不能完全确定,时间确定我会再通知。

photo camp13 放映名单

《Hey Lady,欢迎女性摄影师》 Photo Camp 13放映名单 每个摄影师的作品都已经像photo camp12一样传到网上了,不过,为了让大家保持现场观看的新鲜感。我会在放映结束之后把链接再放出来。 以下是摄影师名单和作品的阐释,方便您在观看之前对作品有所了解。 photo camp 13 就在今晚! 1. 焦冬子   《穆斯林的女满拉》 作者联系方式:495793567@qq.com (作者作品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在网络完全公布) 满拉是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堂学校学生的称谓,以男性居多。女满拉是一个少数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群体,见过她们的人为数甚少,了解她们的人更少。她们不分年龄都可以到清真寺或者女校进学习,年长的女性一般是抽出空闲时间集体学习。她们不是为了学历或者工作,只是要学习伊斯兰教的信仰与做人的道理,学习如何按照安拉的要求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 她们绝大多数生活在中国的大西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她们穿长袍,戴盖头,状如阿拉伯国家女子,在学习期间很少外出,日常生活就在清真女寺或者清真寺的女校内(女寺或者女校都是男子禁入的),做一日五课,学习《古兰经》《圣训》和其他相关的宗教课程。在假期她们可以出哲麻提,到各处的清真寺去宣教也学习交流。 当她们到非穆斯林聚居区时,常常招来好奇的目光和疑问,“你们是修女么?” 她们不是修女,除了虔诚的信仰之外她们有和同龄人一样的生活。年轻人有她们的活泼天真快乐忧伤,年长者有她们的持重操劳。在经过两到四年的学习后,她们中只有少数继续深造或者出国留学,一部分作为宣教的老师被派到别处,大多数还会回到自己的家里过正常的生活,要结婚成家,要相夫教子,还要耕种劳作或者做其他的工作。她们与非穆斯林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心里有了虔诚的信仰,有了可托靠的真主,显得更加从容安详。 在中国这片宗教信仰稀薄的土地上,她们的存在是一个奇迹。 这群平凡的人,简单的生活,以他们最单纯虔诚的信仰平衡着生活里的艰辛与困苦,感动着一个外来的窥视者。当镜头对准一张张严肃虔敬的面孔时,忽然觉得自己的多余和空洞。日子悠长悠长都在心里装着,她们说,该去礼拜了,其他的所有都可以放下,只要面朝天房,感谢祈祷自省。 一段迷失的记忆,颠沛流离的旅途中我停靠在她们的港口几分钟而已,她们的故事她们的沉默和着几千年的光阴,都埋在层层的黄土之中,我试图挖掘,最终无法读懂。她们在我心里,我在她们身旁。生活,从左向右,一格一格从容不迫。列车终将带我离开,穿越黄土高坡穿越城市乡村穿越生离死别,在寂寞又冰冷的生活里穆斯林的多斯达尼是我不能回避的前定。 2.  沈木槿  《阵风六级》 作者联系方法:mujintree@126.com 作者作品链:这里 这组作品,是我对自己生活的北京东五环周边世界的观察。 (…) Read more

时光倒流:camp11回放(7)

这个周日,photo  camp 13就要开放了。 因为我的疏忽,camp11 青春,还有一部分照片没有刊登出来。今天就时光倒流一下,让我们“追忆”一下青春。 Photo Camp 11 《青春》 我们 1,周骏生 《转瞬即逝》 邮件:z.j.s.225@163.com 周骏生个人主页 :这里 想到本雅明的一段文字: 有一幅Klee的话,名《Angelus Novus》,表现一位天使仿佛要摆脱他所沉思对象。他的眼睛注视着,他的嘴巴张开着,它的翅膀伸展着。这就是人们所描绘的历史的天使。他的脸朝向过去。我们思想一连串重大事件,他却只看到一场大灾难,残片在不停地飘落,他把它收拢到自己的脚下。天使原本想留住并且唤醒那死去的,弥补那被打碎的。但天堂刮起一阵狂风;狂风猛吹天使的翅膀,天使竟再也无法收拢他的翅膀。这狂风不可抵挡,把他吹向他所背对的未来,他面前的废墟堆得如天一般高了。这狂风我们就叫它进步。—— Walter Benjamin 在这个年代人们只向前看,一切转瞬即逝,相对于美好,青春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伤感与痛。 2. 成一一  《自由落体》 作者邮件:x11mage@gmail.com 3. Cease《同居之夏》 邮件: the-cease@163.com 4.  (…) Read more

photo camp13 倒计时

photo camp13     2号公告 李豫英 艋舺租界  photo camp13 《男女有别》 虽然男女平等,但男女仍然有别。区别在哪里,是否会影响作品的创作和观看? 我们延续了上次讨论作品的方法,这一次将分成两个场地,两个大组,一组全部是男性,一组全部是女性,先分头观看照片,并站在各自立场上对照片进行点评。现场会将之进行纪录。 分组点评之后,我们再一起观片,并同时对比展示男性和女性的观看感受。 另外,可能会有四位作者到场和大家交流。 发起一个征募,需要现场主持两枚,现场协调两枚,免门票,呵呵,请发邮件到ofpixcamp@gmail.com报名 photo camp13 的时间地点请到这里查看

Hey Lady! 欢迎女性摄影师!Photo Camp13征稿

photo camp12参加放映的唯一女性摄影师,在没有见到真人之前,一直被我误认为是男人。这让我感到很懊恼,为什么我会这么自然地赋予她一个男性形象呢? 本博主是女的,但过去一直被读者误认为是男的。 在摄影圈里,关于性别的故事,可能还有一大把。 对“女性摄影师”的关注,并非是一个新话题,相关研讨却难免会走入一个死胡同:强悍的女人,或者不应该存在的女性摄影师分类。 在今年的金边摄影节(Angkor Photo Festival 2010)上,策展人Yumi Goto带来一个特别的展览《亚洲女性摄影师作品选》(Asian Women Photographers showcase),这个展览所隐含的关键词:亚洲/民族/种族/战争/女人,使其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展览。 © Isabelle Eshraghi (Iran) 通过王文静同学的联系,我和Yumi接洽上,我将在photo camp13上放映她所策划的这个展览,一个巨大的容纳所有摄影师作品的光盘正在赶往我家的路上。将有15位女摄影师参加放映,日本摄影师Shiho FUKADA还有可能来现场和大家交流。 © Shiho Fukada (Japan) © Poulomi Basu (India) © 张文心  (…) Read more

camp12: 话语的传递

以前做photo camp颇有些有始无终,急急忙忙地仿佛目的就是为了把照片看一下。 还有人朝我抱怨,每次都放十几组,最后的结果都是吃撑了。 都怨我。 这次的改革:三个放映场地,三个讨论小组,三种声音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只讨论了三组照片,但终于有一次,大家有些意犹未尽了。 而我,经过camp后又一个忙碌的一天,晚上回到家,在灯下手捧昨天讨论时大家手写下的卡片,辨认字迹,再把这些话语敲出来……即使活动也许仍然不完满,但我觉得自己总算做了一件完整的事。 以下这些句子都是photo camp12的参与者写下的观片感受,评价主要针对不能到场的作者,也许只是“一面之词”,并且是观看者的直觉感受,但书写下的这些来自“观者”的声音,是谨慎的,对“摄影者”来说会是一个参照。 我把这些信息原样照搬到这里一份,希望这些读图的思路和脉络能够丰富我们的阅读感受,并激发出更多的思考。 To SGZ 你提供了一个可贵的信息。但如果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整个南北朝的文化和美感,会做得更好。 喜欢第一张。 可以拍得更有想象力 70分,感觉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东西,想得太少,挖掘得太少,缺少偶然性和惊喜。拍之前做的功课不够。 照片有衰败感?距离够远吗?纹理,细节?作者在强调个人感受还是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出现? 使用的是数码还是Holga,能公布谜底么? 第一印象——凄凉,无法还原的历史,被忽略的意识神圣感,尊严感。 冲突?荒废的仪式、与日常生活的交融。 To 陈智能 能从小的视角来反映自己对大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在构图上还可以更为精炼。 很喜欢你的这组照片,特别是第一张,感觉很棒。画面的控制力不错,但题材好像比较局限,希望你能更好地拍下去。 这个点选择得非常好,遗弃的植物和遗弃的村,遗弃的情绪贯穿始终,构图很特别。特别喜欢其中几张的视点。希望能看到更多的部分。 城中村的主题拍摄的人很多,视角也不尽相同,但作者选取了一个更“美”的角度来说明空城的落寞,而且我也相信这个视角并非只是通过“看”来获取的,可能还要通过更多的认知渠道,希望作者能坚持和拓展。 To 胡嘉兴 第一次看,对景观照片提不起兴趣,再次看感觉人物太实,可能是我没有感情背景在里面。 很喜欢照片中的生活状态,有诗意,有感情 很有爱的一组照片,至少打动了我,让我想起我的家乡。 (…) Read more

camp12 放映名单

这次破天荒地在放映之前就把所有照片都放出来。 有朋友问我,呀,你这样晚上还有谁会来? 不过,我想的是,当这些照片都被“看”过一遍之后,如何真正“看见”它们却有可能会成为我们到现场来的更重要的目标。 另外,在当下这个社会,“在场”和“旁观”是网络社会中稀松平常的事儿,人与人在网络中“相识”也成为一种常态,但正因为如此,这反而使得一个真正的“在场”和“旁观”,以及一个具有物理存在的人的聚会变得罕见以及珍贵。北京太大了,我相信,每一个到camp聚会上来的人,都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偷懒”心态。希望我们都能在与志同道合者的交流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奇遇。 还要特别说明,我们放映的不是“优秀作品”,不要把这个标签贴到photo camp的作品中。这里很多照片都仍在进行时态中,作者本人渴望听到观者的意见,并希望从大家的反馈中获得进一步拍摄的思路。 好了,闲话少说,上菜: 1,范辉  《老街》 这些照片是我所在的小县城里一个街区(四川省大竹县竹阳镇西门片区)百姓的原生态生活。现在这里正面临着拆迁改造的历史大潮,我想的是如实记录下老百姓如何从平实,悠闲,清贫的生活中面对这个历史大潮的冲击。想用影像记录下这一历史过程。现在拆迁正在进行中,我觉得对这种历史性的重大事件应该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用朴素的语言,忠实地再现。但也不能太过平庸,泛泛而拍,这样的历史题材最打动人心的应该是老百姓在这一过程中深刻的人性。也就是他们的真实的情感。 全部作品:这里 2,SGZ  《南朝石刻》 文物关乎历史,而雕刻关乎艺术。南京丹阳的陵墓石刻是在中国南朝雕塑中不多的实物之一,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外在的陈列美感与博物馆中有着合适的温度,清晰的照明,干净整洁而又一成不变环境的文物收藏不同,它们大多依旧在旷野中承受风雨,在都市的盛衰中饱经沧桑,在乡村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每一处石刻都在经历着季节的变迁和周围环境的改变。故在拍摄时,不取学术面面俱到之姿态,而以视觉美感为最终目的,展现南朝石刻一千五百年来独立于旷野间的生动姿态与自然风貌。 全部作品:这里 3,王勇 《以马内利:苏北县城基督教》 这组照片我按照三个线索来编辑的,第一部分表达信众的虔诚,第二部分是教会的一些相关活动,第三部分希望表达教会跟现实生活的联系。 2009年我回老家盱眙时,看到一座新建的很大的教堂,这让我很惊讶基督教在这里这么兴旺,就有心拍这个专题。但是想拍成什么样和拍什么却非常盲目,只是想这个主题可能很特别,现在想来这也是非常功利的出发点。从2009年11月份开始拍,到2010年年中,热情退却,几次想中断。越来越觉得这个主题对我来说太大而无力掌控。“只是在猎奇”这样的想法一直拷问我对这个专题的拍摄。今年圣诞节拍完以后,我想就此告一段落。不过我觉得其中拍摄之外的收获可能对我今后的拍摄会有帮助。 全部作品:这里 4,低烧  《飘在深圳的儿童》 全部作品:这里 5,于雷  《家园》 拍摄这组专题源自我对拍摄对象的认同,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认同和向往。我刻意挑选了一些远离城市生活的喧嚣,远离现代文明的污染,依旧维持日出而作、日落而出的新疆土著民族作为拍摄对象(新疆有13个主体民族、43个世居民族,我把它们看作一体)。 18年的记者生涯使我有机会深入他们的生活,也就对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喜欢他们恬淡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多的欲求也就没有那些无中生有的烦恼;我羡慕他们和自然万物如此亲近,像亲人一样彼此尊重、相互给予。虽然他们生活在相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但正因为物质相对匮乏而有着更细腻、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人类共有的高贵的品质:坚忍、爱心,还有敬畏、顺应自然之心。我想我们失去的正是他们坚守的,他们为我们着坚守心灵家园。 全部作品:这里 6,宁凯 《我看到的》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