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pix+photo camp17在线影廊:陶金

《虎头村癌症人群》 在线影廊:这里

『摄影师』

陶金:自由职业摄影师,云南宣威人,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目前居住在大连。他的个人项目还有“海的今天”,“临终关怀——死亡和家庭”这两个题目,前者是一个小组合作项目,探讨辽东半岛因海洋带来的利益所驱动,它所依靠的黄海与渤海海岸所发生的变化,重新审视人和海洋的关系。后一个项目作者则刚刚展开,已成为大连市中心医院关爱医院的义工和摄影师,将通过这一双重身份开始做前期的相关人员接触与拍摄准备,了解临终患者的死亡对于家庭纽带的影响,进而探讨家庭的本质与死亡的关系。

联系方法:taojin0609@yahoo.cn  个人主页:http://blog.sina.com.cn/tadyking

『摄影项目』

虎头村坐落在云南省宣威市来宾镇西南方,村民人口总数在5500人左右。自上世纪70年代起,肺癌发病率高达6.5%,是全国癌症最为高发的地区之一,也是在联合国卫生组织备案的癌症村。

近年来,这里的癌症年轻化趋势明显。环境污染,生活中不良习惯(如抽烟、腌制食物中的亚硝酸钠)和原癌基因遗传是癌症高发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摄影师所力求呈现的第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对于当地人群对癌症的不同反应的给予呈现,包括居民、政府、医疗单位,企业等。

『拍摄计划』

一,拍摄准备

2011年初,当时我是大学四年级,工科课程已经完成,大半年的时间在学习新闻学知识。从2010年末,我开始关注虎头癌症群体这个项目,我的一个朋友也很感兴趣,加入做了一些采访文字记录工作。后期因为时间缘故提前离开了虎头村。

为了顺利介入虎头村进行拍摄,我使用的身份是报考新闻学的学生。这个身份也成为了整个拍摄过程中交涉上合理性的主要依据,但同时也由于身份认同的原因,在联络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包括虎头村办事处中,常常四处碰壁;特别是癌症患者档案资料查阅上,无果而终。

因为身份认同带来的阻力,2011年04月末,我进入北京红十字基金会癌症救助网工作,离开时成功保留了志愿者身份,为这次的拍摄提供了比较合理的身份。

二,理念转变

最初的拍摄是想通过影像和文字两方面,来廓清虎头村癌症群体生活现状,引出导致的癌症高发问题的一些相关讨论;在引起外界关注后,希望通过外来的力量(包括上级政府政策实施或是媒体压力)的介入来获得相关问题的改变。

由于刚开始时我认识的局限,上述这一想要改变现状的目的,始终贯穿在我的整个拍摄过程中,对于画面选择、呈现,多是在对于疾苦表情和具有典型性的故事上;在肖像设计上,把悲苦叠加到画面中(如安排被拍摄者手持逝者的照片,X光片)——这是我现在不愿看到的呈现方式。

最初我拍摄这一主题,希望通过影像改变现实。现在我认识到,即使这一意愿在未来可以实现,但并不是某个摄影师个人可以短时间达到。我拍摄这个主题,不仅是试图引起社会对虎头村癌症人群的关注,更主要的,是希望能够唤起对于当代制度下的生命状况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

三.  朱丽丹

朱丽丹是我在虎头村走访中被谈及最多的对象。她本人并非癌症患者,折磨她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种后天免疫缺陷病。朱丽丹生活在一个四口之家,17岁,是家中的大女儿。其父母在07年到09年期间,先后检查出身患癌症。开始拍摄时,朱丽丹的父亲已经是胰腺癌晚期,癌细胞扩散全身。家中唯有10岁的弟弟朱恩航身体健康。

因为朱丽丹特殊的家庭情况,我把有关的图片和文字整理,投稿到《春城晚报》,获得了报道和捐助发起。同时,《春城晚报》有意跟踪报道朱丽丹病情,进行募捐活动,但是由于朱家放弃治疗未果。在报道刊出的第二天,朱丽丹的父亲过世,朱丽丹也卧床不起。

四,新的拍摄计划

我计划于2011年12月中旬—02月中旬,完成虎头村的癌症人群的拍摄(注:摄影师已经在云南操作这个项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这一拍摄行为的思想前提和影像呈现方式,做出反思和调整。

采访中,一位肺癌患者叙述到,当村民联络问责煤矿企业时,村长时常出面干预,作为煤矿主防控村民的有力帮手。然而在进行村长选举时,多数人却以获取眼前利益多少决定自己的选举结果。

现在我决定完善虎头村癌症群体拍摄项目,希望通过廓清和讨论癌症问题诸多因素:环境,资源分配,政策施行,医疗保障及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如软弱的公民意识, 选举时因为利益诱惑的变节等),唤起本地居民对自己生活现状和对自身意识的反思。希望改变的力量是由内而外的。通过有关虎头生存现状讨论,唤起更多人对生存质量的思考。

『项目点评』

  • 真心祝福这样一位摄影师。除了摄影之外,他也在与自己辩论,让自己了解到了事件错综复杂的一面。一点儿建议是他可以稍看些人类学的书,不用看太多了,其实稍微看一点儿就能随时提醒自己要不断修正内心的看法与倾向,也能在精神信仰上带来一些支持作用。他肯定也会做很多笔录,那些将是研究这种轻权/无权者与掌权者之间对抗的很一线的材料。我稍微查了一下那个村的新闻,不算很多,但大致是说那里建了一些有污染的工厂,村民患病率高并且觉得家里有癌症病人是一件不太好公开的事情,藏着掖着又没钱看病的现象很多。我猜这里面的利益关系应该是复杂的,当地人对疾病的态度我不清楚,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试过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但我想这样一位善良好学的摄影师一定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在做纪录片的时候,我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个NGO,是环境污染受害者维权法律服务助中心,他们免费帮环境污染受害者辩护。如果项目最后摄影师有这方面的需要,非常愿意用行动支持他和那里的村民。
  • 第一阶段的拍摄图片和内容深度都一般,还需多拍摄多沟通,在拍这种癌症的题材时,须尽量消除和被拍摄者间的距离感。建议可以从摄影师最熟悉的内容和群体开始多拍。
  • 摄影师的视觉表达仍然再需要下功夫。有些缺乏人情味。
  • 拍摄这样一个沉重的题目,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Comments (7) Write a comment

  1. 对于这组照片,当时现场的朋友说没体会到人情味,我的理解是,他的人情味是在人之外的,是对于生死的试探性。这种试探性并不会直接的体现在对个体的关怀上,而是对整个群体生活状态的体验。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直白,我更能看到被摄者的内心状态。

    Reply

    • 这个说法不矛盾么?

      如果是“对整个群体生活状态的体验”,那影像主要彰显的是拍摄者的内心体验,而不是“对个体的关怀”。为什么又会“更能看到被摄者的内心状态”呢?

      Reply

      • 我理解,bitosia的意思是,因为拍摄者没有刻意突出和宣讲什么,旁观者在摄影师所提供的照片里,更能循着一些痕迹看到被摄者的内心状态(不是被强加和灌输)。

        而且,关注整体,并非就是着重拍摄摄影师的内心体验。

        Reply

        • 嗯说得对,关注整体,并非就是着重拍摄摄影师的内心体验。呵,其实,所有照片都是拍摄摄影师的内心体验啊:)

          Reply

          • 谢谢你和任老师的答复。
            确实,所有照片都是摄影师的内心体验,只是有程度不同的区别。过则刻意,轻则冷淡。这一组的程度我更愿意把它排在冷淡这一列。但产生冷淡的原因,在我之前的回复里有笼统地提到,如果换一种说法是可能:
            1.对于题材作者的理解深度不够,无法表达内心体验。
            2.无法接近被摄者,被被摄者拒之门外而产生的冷淡。
            3.题材本身的冷淡型。
            当然我没法理解作者自己是怎么想的,文字我也没有看到,在这里我更愿意相信是第三种可能(因为现场程新皓和某大哥为他进行了说辩,说他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这个题材本身就很可怕,只是“因为拍摄者没有刻意突出和宣讲什么”。
            而且我很喜欢对着墙拍裂纹的那张。

  2. 我理解,bitosia的意思是,因为拍摄者没有刻意突出和宣讲什么,旁观者在摄影师所提供的照片里,更能循着一些痕迹看到被摄者的内心状态(不是被强加和灌输)。

    而且,关注整体,并非就是着重拍摄摄影师的内心体验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