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OFPiX基金揭晓

青岛摄影师李隽辉,湖南摄影师马金辉荣获第六届OFPiX基金。该基金建立的初衷是希望引起人们对报道以及社会纪实摄影的关注,形成一个研讨社会纪实摄影的场域,帮助摄影师拍摄以及传播自己的作品。 Read more

第六届OFPiX基金开放申请

OFPiX基金不是一个以让某位获奖者拿到奖金为目的的比赛。我们希望借助这个评选能够形成一个场,研讨并推介摄影师的作品;更希望OFPiX基金能够成为一个加油站,助推摄影师在今后更长一段时间的拍摄。 Read more

第五届OFPiX基金述评

面对现实,不是旁观者而是行动者,这是社会纪实摄影的精神,在傅翀的这篇研究文章里,他对此又有进一步的解读:“行动主义更本质的要求是摄影师必须参与到他的作品意义被读者建构的整个过程中。”“要把摄影变成一种论述,对价值的推论”。关于社会纪实摄影的阐释以及第五届OFPiX基金的述评请点击链接阅读更多 Read more

第五届OFPiX基金获奖者:邹璧宇 《致富之路》

第五届OFPiX基金获奖作品 《致富之路》邹璧宇摄 2012年9月中下旬,广西平南县一名叫吴业昌的年轻人冲进一家午托所用柴刀砍伤16名小孩,其中3个死亡。后来自己走访过他的家人邻居,其实家境还算小康,他在村子里的口碑也很好,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会他会制造那样的惨案。很早就想去走走,看一下乡镇小县城年轻人的生活,从贵州慢慢沿国道附近坐着大巴拍到广东沿海。碰巧平南的惨案促使这个计划变得迫不及待起来。 10月17日开始拍,到现在也就十多天,刚到贵州广西交界的县城,写下这篇是基金的申请,更是一个小结。从贵州直达广州深圳要不了多少时间,在贵州几乎每个县城每天都有发往江浙广东的大巴,许多路段修了便捷的高速公路。旅途时间上的缩短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城乡差异,谁都可以在城里烫个最时髦的头发,但是二十个小时车程外的故乡还是在过往的生活水准上。 美化的流行明星,和所谓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同样是一种可怕,也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洗脑,被城市影响的年轻人会带着什么样的改变回到故乡?过往凭借国道来往车辆繁荣的城镇也因为高速的开通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留下还是继续出门闯一闯是那里的年轻人每年面临的抉择,他们盼望能走上条致富的道路,让生活和电视上演的一样丰富。 我从小在桂林市附近半个小时大巴车程的县城出生成长到小学毕业,在离开家出门拍摄前还去长大的县城看了一眼,萧条的街道和到处口吐莲花的房地产广告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的情况在贵州省的县城差不多,在有的地方显得更糟糕一些,各种店铺的主人逐渐搬迁到更繁荣的城市,大部分年轻人在外打工闯世界,似乎活力都被给带走了。幸运的是,还是能遇到辞职提前回来等着春节的,以及不愿意再离家外出打工的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哪就遇着了、停下脚步交换各自关于故乡过去故事。 外出归来的年轻人正在和他的朋友绑摩托车上的行李箱。 站在田地上的这四个年轻人2013年春节后他们将陆续出门打工,后面山坡上是观看斗牛的老乡。 刚回乡的年轻人,他在贵阳做着普通的销售工作。 第五届OFPiX基金获奖作品 《致富之路》邹璧宇摄 『专题初衷』 • 关注年轻人的生活,从贵州某个城市沿着大巴车运行路线拍摄到广东沿 海城市。在经济放缓的当下,外出打工者许多都选择回到家乡,他们身 上带着被城市化的特征,拍摄所选择的路线也能探讨相关地域中的年轻人追求财富和美好生活进程中的状况。 • 在2012年11月初开始第⼀一次拍摄后,选择的地域为贵州往广东方向延伸的国道附近的城镇。不为着急拍完去赶路,在十二月拍完第一轮,2013年春节前后还会再去与被摄者更深入的接触,间歇期与拍摄过的人聊聊qq,更详细了解他们和他们的故乡,为后面的拍摄准备。2013年三月四月的时候集中广东地区拍摄。 预想 • 2013年5月前,初稿完成,完成⼀一个四十至六十张的组照。 • 在这次拍摄过程中挖掘后续可独立操作的新专题   县城发廊的打工者,这是他刚染黄的头发。在广东他也在发廊工作,那是许多年轻人的选择,因为不用干重体力活,偶尔看上去还很时髦。 乡下的台球桌,它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的,没有年轻人来就没有生意。 贵阳公园里一个喜欢郭敬明的学生,他来自黔西小镇,现在在技校学的是房地产管理。 回到家乡创业卖电脑的大学生。 时髦的本地姑娘,她在深圳做普通女工,请假回家几天,正好在市集上走走。 开家电修理铺的苗族青年,一台正在维修的电视里放着慢摇DVD,他一直在招学徒,可是也没有什么人报名。 (…) Read more

第五届OFPiX基金获奖者:程新皓 《小村档案》

第五届OFPiX基金获奖作品 《小村档案》程新皓摄 项目计划拍摄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东岸的宏仁村。 进入新千年,城市开始在滇池东岸的土地上疯狂扩张。随着广福路、昆洛路等主干道的修通,资本蜂拥而至。不到十年的时间,沿途村落的土地几乎全部被征收,用于地产开发和招商引资。本是昆明市菜篮子的滇池东岸平原发生着巨变。生活于此的人们将是这片土地上的最后一代农民,同时也将成为第一代城市居民。 2010年,更大的悲剧轰然降临。5月末,昆洛路沿线的塔密、白塔、照西、金牌、五腊、宏仁等几个村子突然面临着被彻底拆除的命运,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市政府重点照顾的中豪集团看上了这片地块,准备进行新一轮的商业开发。几万居民,一夜之间面临着失去世代居住的故土家园的惨境。短短几个月时间,曾经的村落变成了狼藉的废墟,唯余村庙矗立荒原。上了年纪的老人无以为家,只能在这最后的避难所里艰难支撑。当我第一次走进这些寺庙,老人们围住我,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建起回迁房。我无法回答。这就是资本和权力所共谋的罪恶。 宏仁村在此时却成为了一个异数:她是唯一一个在这次浩劫中坚持至今的村子。这与宏仁新村的存在密不可分。宏仁村之前在广福路、新亚洲体育城、昆洛路和中豪集团的新螺蛳湾商贸城一期等一系列工程中,失去了所有的耕地。作为谈判的筹码,政府划给宏仁村一块宅基地,而村民们也利用之前的征地补偿款和一部分的银行贷款,按照城市小区的规划,修建起了自己的新村。这是一个有着完善规划的新村,有着很好的绿化,有着接入市政下水的下水系统,甚至还安装了众多摄像头。宏仁村的每户人都建起一栋新房,按各家的承受能力,普遍修造了5层到7层。除了自家居住的一层或两层,其他的均可出租,这样失地之后的生计就有了着落。新村07年开始建设,在10年初基本建好。而正在此时,拆迁降临。团结的宏仁村民们为了保卫自己建设的家园,和入侵者展开了不屈的斗争。为了逼村民就范,拆迁方威逼利诱,半夜砸窗,放火,剪电线,甚至连村里的寺庙也没放过。在冲突最激烈的7月1日,数百名手持钢筋的暴徒冲进村里,打砸店铺,甚至有一位阻拦的村民的眼睛也被打瞎。但因为村民的持续抵抗,也由于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的介入,明面上的暴力终于被制止,而宏仁村至今仍然在坚持。在这个抵抗的过程中,村民重新开始学习法律,政策,学习如何作为一位公民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如何在国家的视角下发出自己抵抗的声音。或许这是无奈现实中少数让人欣慰的事。 但是抵抗的代价是高昂的。在抵抗的过程中,很多老人“正常”去世了,而平静生活也被拆迁彻底打破:在拆迁协议上签字的村民与坚持斗争的村民产生龃龉,邻里亲戚也由此陌路。可以想象,即使最后新村保住,这个社区中人们的关系也将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重建。这个事件将成为小村历史上抹不去的伤痕。而这一切的悄灭和伤害,似乎就是现代化的代价,生命和平静的日常悄然逝去,无声无息,在高楼大厦和金光大道来临之后,再无人记忆。死去的就这样死去了,如同草芥蝼蚁。 第五届OFPiX基金获奖作品 《小村档案》程新皓摄 时至今日,在村民的抵制下,宏仁新村已经得到政府允诺而得以保留,但老村的命运却依然悬而未决。村民们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云南大学城市规划学院等机构合作,试图在保留老村村落格局和社区完整性的同时,引进开发商,对老村进行现代化改造,实现村民和开发商的双赢。这即有别于当下政府以现代化为名土地财政为实的掠夺式开发,同时又不是简单的试图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是,现在的村官想在他们最后这半年任期内卖掉老村,把土地转化成自己的实惠,而政府也垂涎于这块日渐升值的土地。村民、村官、地方政府这三方势力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博弈着。 “小村档案”拍摄计划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从08年进入这个地区开始,我亲眼见证着所有的变迁与“生活戏剧”。我的身份也从一开始的他者,渐渐变为了这个过程的参与者与抵抗者。我和村民一同保卫着最后的故乡,同时却也眼见更多的故乡沦陷,从物理上被消灭。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照片渐渐变为了行动的副产物,我试图利用这些照片,去为在这里生活的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发出声音,我期冀这些照片成为小村延续下去的见证,而非对废墟的记忆。     第五届OFPiX基金获奖作品 《小村档案》程新皓摄 『项目内容』 本项目计划拍摄的宏仁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距离市中心约20千米。 宏仁村由老村和新村两部分所构成。其中,老村已有数百年历史,其中建筑主要为土木结构的滇中民居“一颗印”样式的院落和在此基础上的变体,在老村的西边和东边部分,也有很多红砖平房和近二十年建的砖混结构的小楼。在老村中,有大寺、小寺、财神庙、新客堂等公共建筑,以及二眼井、照壁等历史遗存。而新村是在2010年建成,是按照规划统一修建,每户人家均为98平房米的等大地基,各家自量财力,修建两层到8层不等。 老村中保留完整的“一颗印”建筑(左)和新村中统一规划的楼房(右)。 在老村中,随处可见超过一百年的老建筑,这些建筑保留着滇中民居最传统的样式,不是作为景观,而是作为生活之所而存在着。在新村建成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搬到了新村的楼房里,而那些不习惯楼房生活的老年人则主要留在了老村。在这里,人与人之间,人与村落之间的关系似乎更加自然和自在。在每一寸空间中,都可以看到从旧到新各种不同时间的遗迹,满满的挤在一栋屋子里,一面墙上,一个老人的谈吐呼吸间。从清代时先人的灵位,到毛泽东去世时的报纸,到新近写的春联,这些来自不同时间的物件被并置在同一个空间中。从朝鲜战争走来的老兵,坐在自己沙发上谈论着不久前与拆迁队的战斗。五十年前的年轻人,在客厅的相框中看着老去的自己和当年的邻居在小凳上缝制女儿的绣花鞋。 相对于老村,新村似乎意味着另一个时间的开始。统一,现代,以及与现代为一体的个性和传统的丧失。但是,新村实际远远超出这些惯常的想象。从设计的最初,这就不是简单的水泥格子。虽然从外观上看,新村的楼房和一颗印好像没有任何关系,但它实际上是一颗印样式的建筑在纵向空间上的叠加。新楼中每一层,实际都按照了传统的“三间房子”为格局,而天井则被移到了楼顶。这样的设计体现着村民的时空观,本身就是一种另类的现代化。传统以新村的修建为时间的原点,重新生根发芽。新村和老村不是种简单化了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由区别的丰富的整体,一个时间上的延伸。 从2010年抵抗拆迁到现在,老村和新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村民、村官和地方政府就小村的未来进行博弈。大部分村民希望能够保留新村,保留和改造老村,于是自发的组织村民大会,学习法律和政策,成立老年人协会,自发组织人维护老村的治安和卫生,以此来赋予保卫家园的合法性。而村官们在一开始就组成拆迁办,不遗余力的试图拆平自己治下的新村和老村,由此获得开发商所允诺的利益。为此,村官们不惜借助黑社会的力量,对村落进行破坏,从堵路,剪电线到烧房子,不一而足。甚至,在村民们缴获的工作笔记上,赫然记载着拆迁办花三万元雇凶袭击村民代表的记录。作为另一个势力的地方政府则一直希望能够在不引起群体事件的基础上拆除小村,将土地卖给江苏的企业以获利。在小村的每一个人,都被身不由己的卷入了这个洪流中,进行自己的选择,在这剧变的时代寻找自己的位置。 此刻,昆明的城市化依然风起云涌,而宏仁村的改变却在这三股力量的角力下停滞住了——宏仁村的明天究竟会如何?是如村官所愿彻底推平,还是如村民所计划的保留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或者最后在博弈之下保留新村,而消灭老村?这些宏大的未来全部交织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每一个村民的命运都卷入其中,他们人生的轨迹将因小村的存废而彻底改变。往大里看,这是昆明乃至中国大陆城市改造的关键点,是一个集合了所有戏剧性的关键的时间点和空间点。这种张力和不安或许是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质。这也是我感到如此紧迫的需要去拍摄的原因:这种平衡将很快被打破,未来的方向将无可避免的滑入某一条轨迹。 《小村档案》拍摄计划的对象,就是处于这一时空点上的宏仁村。笔者试图通过对宏仁村的拍摄,为此时此刻在宏仁村的个体和环境留下档案,作为坐标轴的原点。当若干年后回望这个时代时,我们会知道有这样一个村子,在这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如何走到了今天,又将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若干年后,这将是故乡这个词语的定义。   拍摄方式: 笔者试图进行档案式的拍摄,即弱化作者的主观视角,弱化照片的叙述功能,而强调所拍摄对象的丰富的细节。同时,对每一位拍摄对象进行访谈和录音,以文字来呈现事件。最终,文字和照片将作为两个独立而同一的文本进行并置。 本计划拍摄的照片准备进行以下使用: 作为小村研究的一部分,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云南大学城市规划学院的其他研究互为补充,以具有丰富细节的影像来呈示小村的个体,同时供以上的社会学、人类学、城市规划的研究作为图像资料来使用; 供网络媒体使用,试图通过更多的媒体曝光,进一步增加宏仁村的被关注度,为村民们争取保留和改造老村的行动争取更多的支持; (…) Read more

第五届OFPiX基金评选揭晓

2012年的最后一天,OFPiX基金揭晓:程新皓与邹璧宇两位摄影师成为本届OFPiX基金的获奖者,《小村档案》与《致富之路》两部作品将在OFPiX的支持下,展开进一步的拍摄。其他八位入选者也会继续获得OFPiX在学术和作品推广方面的支持。 这个结果是五位专业评委和五十多位现场观众的选择,获奖作品也符合OFPiX基金的理念——关注社会现实,用影像发声,拍摄者也是行动者。 《小村档案》关注滇池东岸的宏仁村。资本和权力共谋,让这里巨变。中国城市改造中的不安与张力在这里集中体现,村民的命运席卷其中。作者也从记录者逐渐变为与村民一起抵抗拆迁的参与者。他希望用照片让这里生活的每一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见证小村延续。《致富之路》试图观看往返城乡之间的年轻人,在接受了城里各种所谓的生活方式之后,回到故乡会如何自处?外出或留下,他们都想更丰富地生活。但县城已愈发萧条。作者计划从贵州沿国道坐着大巴,一路拍到广东沿海,希望看看这些年轻人都“过得如何”。 程新皓/《小村档案》:这个题目非常具体,摄影师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去把握一个没准他非常关心也吸引眼球,但是,却把握不了的主题。小村决定了他拍摄的对象,档案决定了他的拍摄内容,这样一来,一个完整的拍摄雏形已经再那里放着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拍的问题。 邹璧宇/《致富之路》: 作者头脑清醒地关注当下,拍摄那些从乡镇走出去的,以及曾经走出去过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充满了故事,由时代之脉与个人命运的交织而成。影像语言现代,表达简洁直接。 OFPiX基金是一个微型奖励,五千元的奖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摄影师的创作需求,从创立开始,这个由任悦和詹膑私人发起的基金评选活动就试图为摄影师提供一些金钱以外的帮助。通过撰写作品创作计划,整理自己的申请作品,摄影师可以梳理自己的拍摄思路;通过在1416教室以及微博平台(OFPiX)上把这些项目展示给公众,摄影师得以听到多方面的意见与声音;评委评选是为了让这些作品可以抵达专业读者,因此在评委邀请方面OFPiX努力让结构多元,包括策展人、学者、记者,以及摄影师等多个层面。(本届评委:这里)最后的现场观众投票并非游戏,参加的观众都在充分了解摄影师的作品以及拍摄计划的基础上投出极其慎重的一票,而呈现纪实摄影师作品的创作过程,对于公众来说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OFPiX基金评选现场:到场观众七八十人,现场气氛严肃而又活泼。(摄影:詹膑,孙世麒) 本届OFPiX基金一共收到22份申请,没有作品拍摄计划、先期作品,以及不符合社会纪实摄影理念的作品都没有进入第二轮评选,最后有10位摄影师进入最终评点阶段。这些申请者里面有职业摄影师,比如来自《新快报》的摄影记者夏世焱、为EPA供稿的赵遵平;也有自由职业摄影师,比如邹壁宇、赵秋颍和焦东子;程新皓和刘禹扬还是在校学生。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孙爱国和陈文,他们和自己的所拍摄的选题更是有着共生的关系,孙爱国拍摄的是他工作的焦煤厂,陈文则是从一个三峡原住民的视角去关注三峡。所有申请者的项目都是有机的——个人真正想探求,已经种下种子,有着可期待的未来。 孙爱国/《困境中挣扎的炼焦工人》 入选作品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激起不少涟漪,青年志两位研究员Candy和David的《沙发人类学》项目,从一张沙发出发,探寻旧城区人和社区之间的关联,反观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的缺失,这一平常但耐人寻味的视角引发不少人的共鸣。两位研究者计划将自己的项目变得更加开放,甚至想要给沙发贴上二维码,让更多人读到这张沙发上的故事。赵遵平关于虫草经济的选题,引发了很多反馈,网友海藏影像提出,其实藏区一些地方依赖虫草经济已经把畜牧业放弃了,一旦虫草的神话破灭,藏区经济很难良性发展。因此,围绕疯狂的虫草拍摄的专题尤其具有见证和警示的作用。 赵遵平/《草民》 现场放映活动中,争论比较激烈的是焦东子的《我们在一起》,她用众帮筹款的方法为那些偏远且无法获得一张照片的人拍摄肖像,现场打印出来送给他们。学习摄影科班出身的东子翻山越岭就是给被摄对象拍留念照。有人质疑她行为的目的,有人建议她要讲究职业摄影师的水准。东子的朋友说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今年夏天,她在西海固为394个人拍照,送出照片583张,她写了很多文字,但其中的体验恐怕仍然不能为每一个人分享。在现场的投票中,她仅仅以一票的差距未能获奖。 历时两个月的评选,这些声音,这个过程,项目里面的故事,项目之外的故事,照片里面的人,照片外面的人,这一切都让这个小小的基金闪烁着光芒,作为这个基金的发起人,当我感到疲惫的时候,这些气氛包裹着我,在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年就又在路上了。 感谢:所有的OFPiX基金的申请者,入选者,现场的观众;感谢今年的匿名捐助者。 感谢:评委——你们为每一位申请者所写的评语我们都会再反馈给他们。 感谢:OFPiX团队的所有人,特别感谢傅翀、胡令丰、金朗和徐阳,你们所做的琐碎的工作促成了整个项目的成功。 两位得奖者的作品、项目计划书以及评委评语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在博客刊出。

第二十个Camp

清晨会给我特别的感觉,仿佛这一天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未来时态充满神秘,让你不想让它完成。 我向来不擅长数字,写这个博客也不知道几年了,唯有Camp记得清楚,一个个数过来,今晚已经是第二十个了。现在做Camp较之以前有些困难,北京的高速路以及地下铁将这个城市撑得大大的,人隔得远远的,我们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上生活。这恐怕就是我那小小的激动的来由,这样的聚会不会太多。 发布一下今天Photo Camp20+OFPiX基金总评的菜单吧: 单元一 * 从纯真出发,来自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打工者的照片 * 杨雁清 & David Wang: 《沙发人类学计划》 * 刘禹扬:《建筑艺术》 * 夏世焱:《裸婚时代》 中场 * 抽奖 :图书《针孔摄影》、《毛以后的中国》、《孙明经手记》等,奖品提供:后浪图书出版公司 * 立得可取照相馆儿:通过宝丽来互拍认识一个陌生人 单元二 * 我们的黏度照片 * 孙爱国 :《在困境中挣扎的炼焦工人》 * (…) Read more

OFPiX基金年度总评+Photo Camp 20

2009年的camp跨年活动现场,来自陌生人的拥抱。 倒计时开始! 12月31日,7点半,这样的跨年你会拒绝么——观片、讨论、结识有一样志趣的朋友;投票、鼓励,把亮闪闪的两个大红包发给志在从事社会纪实摄影的摄影师。 现在就开始倒计时! 昨儿半夜回家的时候特感慨,有种连滚带爬又一年的感觉。怎么就不能活得体面一些,优雅一点儿,速度慢一点呢?干嘛老得过着今天想着明天?很多时候,觉得这些愿望比较奢侈,不符合现阶段的中心思想,但还有很多时候,觉得至少还有这种想法,就算谢天谢地。 前两天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我的年度照片”的征集活动,此刻请出照片,该是它的一图胜千言的功力发威的时刻,但我却还是喜欢那些举重若轻的照片,一些朋友开玩笑说这都是他们的——粘度照片,这个说法挺好,因为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个人议程与媒体议程完全不同,大事都是小事,小事却也都是大事,而另外一方面,站在摄影的角度,若有一种大张旗鼓地想要宣布自己在摄影上获胜的心态,这个比赛你其实也就输定了。 还是粘一点儿好。在31号的Camp现场,你会看到这些粘度照片。 OFPiX基金的评选也进入倒计时。 我自己也不知道谁会获胜,一票在评委那里,一票在现场的观众那里。当日活动现场,每个摄影师的项目说明,操作方法和预期目标都会做出说明,还会邀请在北京的入选者以及评委到现场做交流。除了看到照片,还要看更多,这是我们每次沙龙聚会的宗旨。一个社会纪实摄影项目如何操作?你会发现入选者的问题,也会学到他们的方法。 Camp竟然都二十了,情何以堪。 昨天又被人问到令人发指的问题——什么是好照片。这恐怕就是Camp的频率减少的原因,我想要让观片时候的话题更单一,语境更明晰,而并非是一个大箩筐装各种不一样的东西——彼此还互相打来打去。今年做了几次微型沙龙,效果很好,明年继续。 年终了,最后一天,如此重要的日子,有什么理由让你来参加我们这个大Party,除了温暖的、可爱的、公益的、视觉的,它还有什么主题?现场除了糖果、抽奖,还能有什么鼓励?除了各种互动,欢乐,还能有什么惊喜?对于以上这一切,我都不太敢保证,唯一能够确认的是——在这里,你会看到每一位,都是具体而生动的人。 Photo Camp20 倒计时公告1 时间:12月31号 晚7点30分 地点:北京 奇遇花园咖啡馆(电话:88320741) 活动日程: 1,10组OFPiX基金作品入围作品放映,现场点评,观众投票,选出一名基金获得者 2,   图书抽奖 3,小游戏 …… 更多还在准备中 费用:门票30元(可乐,红茶,柠檬水畅饮)(门票费用用来租用场地和投影仪等服务,谢谢支持) Photo Camp是: 一个不定期举办的摄影幻灯放映会,地点在北京,已经举办了19次,不仅看片,也有讨论。你可以在1416教室通过检索camp这个关键字获得对camp更多的印象。

第五届OFPiX基金评委亮相

第五届OFPIX基金入围  赵秋颍   精神病人 今年OFPiX基金评选如此之迅猛地到来,不仅让人感慨时间之快,日子之浮躁,更觉得拍一部作品应该沉静下来,慢慢酝酿,兴许这就是OFPiX基金的目的吧,不为催熟一部作品,而是要将之反复琢磨,评价、分析,帮助作者迈出坚实的步伐。因为这个原因,我们非常重视评选过程。 入围名单公布后的这段日子,我们一直忙着和入围摄影师沟通,请他们送交项目支持材料,包括视频、音频以及其他与项目有关的文献材料,希望通过这个过程,提醒大家审视自己在作品拍摄过程的构思、立意和拍摄方法。 尽管是这么微小的一个评选,但每年的评审都大张旗鼓,寻找业界的顶尖人物,将作品递送给评委,不是为了获得一个结果,而是希望他们能够给摄影师提出专业意见,另一方面也尝试借这个机会帮助摄影师推广他们的作品,使其被更多的业内人士了解。 今年的评委仍然背景多元,除了摄影业内的策展人、评论人和学者,和去年一样,我们还邀请了巫昂这样的圈外人士,她所提供外来者的视角肯定会给里面人带来很多启发。另外,我还邀请了我的朋友杨文洁和Eric Michael Johnson,他们都参与了美国ICP国际摄影中心纪实摄影项目的学习,目前是自由职业摄影师,他们有更国际化的视野,对基金的申请者可以给予实践方面的具体指导。 这样一个评选,其实也是一个聚会,我们非常感谢评委的无私加入。除了专业评审,年底还有一次公开放映活动,届时会在教室里给大家发出邀请,并请参与者投出他们的一票。一起来期待今年评审结果的诞生吧。 第五届OFPIX评委名单 巫昂     (作家,记者) 杨文洁+Eric Michael Johnson   (摄影师) 葛霈     ( 艺术家 评论人) 廖逸君 (摄影师)现居纽约,曾获得多项摄影奖,包括纽约下城艺术家居住项目,EnFoco新作品大奖,Falsh Forward摄影奖。 晋永权  (策展人,中国青年报) 朱炯       (…) Read more

第五届OFPiX基金入围名单

第五届OFPiX基金入选  程新皓 《小村档案》 北京的冬天提早来临,躲在家里,认认真真地将今年OFPiX基金所有申请者的资料看了一遍。一些项目让我不得不再三斟酌,实在难以割舍,还有些人,他们传递来的话语让我坐不住,有些小小的激动。 已经第五年了。关于OFPiX基金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项目,我仍然在缓慢地思考,似乎每一年,从申请者、评委以及观者那里,都能得到一些新的启发,让我能够看清前行的道路。 我一再强调这是一个私人项目,它由我和詹膑老师个人出资(从去年开始获得匿名捐助),钱很少,规模也不大,其本意是强调那种人与人之间可以触摸到的温暖。我想着它肯定不会一下High到很高的温度,却也不会在某一时刻突然落到冰点。它应该暖暖的,如同一杯热茶,即使在这样的冬天里,也仍然可以一直保持温度。 因此,并非仅仅发一笔基金,这不是一个匿名的评选,而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可见,并能够相互取暖的聚会。随着入围名单的刊出,我们将会找寻评委,并和去年一样在微博上推出所有入选者的作品和项目简要说明,还会在年终做一次看片会,邀请观众也来参与评选和评议。 本次评选一共收到二十二份申请,OFPiX基金已经建立起了明确的理念,鼓励摄影师关注社会现实,申请者不但是一位诚恳的讲述者,并进一步还应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因此,一些项目本身不错,却并非是我们要找寻的,不得不割舍。经过第一轮筛选,十位摄影师的项目进入终评。 第五届OFPiX基金入选  杨雁清 & David Wang: 《沙发人类学计划》 以下是第五届OFPiX基金入围名单及其所申请的项目名称: 孙爱国 :《在困境中挣扎的炼焦工人》 刘禹扬:《建筑艺术》 夏世焱:《裸婚时代》 杨雁清 & David Wang: 《沙发人类学计划》 焦冬子: 《我们在一起》 程新皓:《小村档案》 赵秋颍:《精神病人》 赵遵平:《草民》 邹璧宇:《致富之路》 (…) Read more

第五届OFPiX基金开放申请

今天终于很幸运地登陆进教室。赶紧发布第五届OFPiX基金的征募通告。 OFPiX基金是我们现在OFPiX工作室的前身,尽管以“基金”为名号,其实每年只有五千块,奖给一位关注现实的摄影师。不知不觉,OFPiX基金已经颁布了四年。 比起时下一些大奖,我们这点儿“奖金”实在少得可怜。所以,这并不是一个以获奖为目的的比赛。从基金设立一开始,我们就强调它是面向报道摄影师的路演。我们努力把过程做得丰富:要求摄影师撰写拍摄计划,希望他们以申请为由头梳理自己的拍摄思路;我们寻找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记者等圈外人士当评委,请他们站在摄影之外就选题和拍摄内容予以点评。去年,在工作室雷佳的帮助下,在微博上对整个活动从评选到颁奖做了直播,我们希望让作品和更多读者展开互动,从而通过反馈让摄影师深入认识自己的作品。 第一届OFPiX基金并未限定主题,但从第二届开始,我们开始将重点侧重于“社会纪实摄影”,强调摄影师对社会话题的关注,并为此做出改变现实的努力,比如,以和公益组织合作的方式激起受众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甚至是行动。 改变现实? 那破烂的现实已经不适合人类栖居,但你又能往哪里去?最近两年,实在不想说话——那种抱怨的,批判的言辞反反复复已经变得乏味而令人嫌恶;我不想做逃兵,也不要做怨妇,我是那么迫切地想做一个行动者。 我开始越来越讨厌抒情,迷恋观看现实,那里有无穷无尽的细节。我多么想把这种爱好分享给身边的年轻人,它们比“观念”丰富得太多! 就在这周日,我又有一次奇遇。还乡盒子展览在目的地文化空间开幕,这是北京最大的同志酒吧,但楼上的文化空间却是不区分性倾向的、开放的、多元的、包容的;能在这里做展览也是十年前我在同志社区做纪实摄影所获得的机缘。开幕式上,很多当年的被摄对象都过来捧场,几乎每个人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照片现在还挂在我家里。 那天晚上回到家里,我痛哭一场,这眼泪里面包含着喜悦和痛苦,记忆与现实,过去和以后,这是任何一杯鸡尾酒都无法调出的味道——和现实相遇的味道。 OFPiX基金鼓励人们观看现实。毫无疑问,在当下这个社会,任何一个穿梭在复杂现实中的人恐怕都难以全身而退,但我们想要你知道,在你可能伤痕累累又无处诉说的时候,这里有一小撮人,他们愿意倾听你的声音并给你加油鼓劲。 等着你们的来信。 OFPiX基金的宗旨 从2009年开始,OFPiX基金开始把奖励目标放在关注社会问题的摄影项目。我们资助有公共价值的摄影报道,而不是摄影者私人的情绪。这并非是说前者更有意义,而是因为关注社会问题的摄影师的工作更为艰难,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更需要支持。 我们鼓励摄影师“用摄影的方式关注现实问题”。这个意思是,你未必一定要用传统经典的方式拍摄路易斯海因式样的社会纪实报道,只要你的目光是聚焦于现实问题,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关注,甚至提醒大家要改正这个错误,你可以采用任何摄影表达方法。 2012年OFPiX基金申请办法 1,本年度基金又得到一位朋友匿名资助的5000元奖金,奖项因此得以扩展为两个,每位摄影师奖励5000元(其中一个在camp现场由观众投票选出),支持其完成所申请项目的拍摄。(如果没有合格的申请人将空缺) 2,申请时间从即日起截止到2012年10月30日 3,申请者将以下申请材料发到ofpixcamp@gmail.com这个邮箱里 a, 个人简历 b, 一个你意图用这笔基金完成的拍摄项目的介绍和拍摄计划(不少于800字) c, 一组不少于20张的摄影师作品集。(也可以发作品链接,如果直接发送照片,请保持每张照片的长边1000像素,并且放到一个压缩文件包里发送) d,请确保您的作品可以公开传播,不接受目前不能发表的作品 4,申请时间截止之后,与往年一样,将邀请摄影师和图片编辑浏览参评作品,推荐候选人。最终结果将在年底揭晓。 OFPiX基金的历史 1,OFPiX基金是一笔小额资助,由个人出资,每年帮助一位年轻摄影师完成一个摄影项目。 2,OFPiX基金成立于2008年,由任悦和詹膑创建。 3,目前已经有王楠,工人摄影队,樊竟成,占有兵和陶金获得这个基金的奖励。 (…) Read more

ofpix+photo camp17在线影廊: 陈晓峰

《资源大省的未来之路》  在线影廊 这里 『摄影师』 陈晓峰:2005年开始摄影,为《华夏地理》《文明》等杂志供稿,曾获得2010年度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地方类一等奖。他拍摄的图片故事《非典型矿工》,讲述了一个组建摇滚乐队,热衷长跑的年轻矿工的故事,引起了平面媒体的关注。试图做这个山西资源大省的报道,也来自这个图片故事的拍摄。 邮件:tanny.chen@gmail.com  Blog:http://tancxf.blogbus.com 『摄影项目』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带,是我国的煤炭资源大省,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发展加剧了山西省生态环境的恶化。可以说,煤炭资源成就了山西,也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这个曾经风景秀美的省份。 山西省的不少城市,类似大同、阳泉、晋城、临汾、吕梁等都是资源型城市,由煤炭资源行业为主,带动着电力、化工等支柱行业,支撑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大多数以煤炭或者煤炭相关行业为职业。 但是,煤炭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煤炭及其产业链的行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由于一些短视的行为,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山西部分城市历年来一直在中国污染最严重城市名单里名列前茅。 一旦煤炭资源枯竭,生态环境又遭受破坏,当地原本存有的旅游资源也将随之受损。这些靠资源而存的资源型城市的未来道路将面临极大的难题。所以,资源型省份的转型,是一个需要引起社会考虑的问题。自2005年起,关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的提议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此也做了不少调研。但是由于煤炭及相关行业的短期效益迅速,更不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同时客观上也受制于同一城市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很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举步维艰。而且,从当地人们的自身意识上来说,转型也仅停留在专家学者的呼吁中,在当地普通民众中没有被广泛宣传和接受。人们还是比较习惯安于现状,至于以后的道路,许多人觉得并不和自身息息相关。 我想通过对山西省部分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的拍摄,来引起社会对山西这个资源大省在环境保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关注。避免走上东北工业型城市由于资源枯竭而衰败的老路。 『拍摄计划』 2010年4月已经拍摄了第一个山西省资源型城市阳泉市。2011年10月,进行了第二次拍摄,拍摄了晋中市的灵石县。 计划每年拍摄3-5个山西资源型城市及其近郊县城,用5年时间,完成拍摄。 目前计划拍摄的城市有:太原市、大同市、长治市、晋中市、临汾市、吕梁市、运城市、朔州市。 拍摄手段:胶片或者数码,彩色摄影。形式以报道摄影的方式。 『项目点评』 煤的题材,很值得拍摄,但摄影师目前还没有找准拍摄的点和角度。建议多拍,逐渐缩小拍摄的点,深挖故事。关注人物的想法不错,要保持。目前摄影师图注的描述反应出对拍摄的事物了解不够。 照片还是很节制,很多东西已经放在那里了。 像新闻报道,好干涩。 关注的话题很好,但题目太大了,而且这种转型是很难在短时期看到变化的。 能否把视线扩大到对靠资源致富的城市的关注中,比如鄂尔多斯,神木,榆林,看看这些城市里的人在财富急剧增加之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ofpix+photo camp17在线影廊:吴宏

《变革中的拉萨》    在线影廊请点击摄影师个人网站 『摄影师』 吴宏:独立报道摄影师,幼年起对海鸥双反相机开始感兴趣,作为“被拍摄者”和摄影开始了第一次亲密接触。2002年起开始游走北京街头拍摄,为国内图片社供稿。 2004年起在北京开始作为Stringer为EPA欧洲新闻图片社拍摄新闻报道图片至今,足迹遍布全国30个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亚洲周边国家。新闻图片被世界范围内的各大新闻媒体采用,包括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纽约时报、明镜周刊、卫报等。 邮件:wuhongphoto@gmail.com 『摄影项目』 从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前第一次到达西藏首府拉萨到2011年,五年间去过西藏各地十多次,尝试了徒步、单车、搭顺风车、包车、自驾、火车、飞机所有的交通方式。停留最长时间的地方就是拉萨,亲眼目睹了拉萨在青藏铁路通车后发生的巨大变革,从第一次到达拉萨的2006年起就开始有目的的记录拉萨社会生活的各种景象到2011年的9月从拉萨归来,感觉这个城市因为交通的便捷变得与内地城市相差无几,它正在快速的被“同化”和“汉化”着。 从2010年开始不断地听到第一次抵达拉萨的旅行者抱怨拉萨已经不是他们脑海中想象和郑钧歌曲里唱到的那个城市。是的,这个城市伴随着青藏铁路通车后涌进了无数淘金者,从旅游个体营运到大规模化的旅游集团诞生,无数旅游者被当做货物一般装载到越野车中从清晨开始着一天的循规蹈矩的观光,我们可以听到无数人赞叹某个导游在旺季几个月赚到了几十万荣归故里,太阳岛别墅区的房价又涨了许多,身穿名牌户外服装的旅行团洪水般的涌来继而再次消散,而他们崭新的登山鞋底却不曾沾染到一块西藏的泥土。拉萨已然成为了最佳的小资和艳遇圣地,成为了最说得出口的谈资,背着lv穿着人字拖亦或是高跟鞋就可轻而易举的从大都市北上广坐火车一路“朝拜”而来。 在昌姑寺写作业的小学生写得了一手漂亮的汉字,而他的藏文却时常被老师督促。大昭寺广场“虔诚”的磕长头的妇人用手势比划着自己随身戴的各种首饰珠宝,以奇高的价格推销给好奇的旅游者,语言的障碍的确不能成为交易的难题。北京东路的夜晚诞生了像北京街头一样的烤串等小吃摊,原产地义乌的仿造藏饰不远万里来到拉萨街头,充斥着八廓街和冲赛康市场。 拉萨市区到郊区贡嘎机场的高速路已于今年秋季开通,不远处的荒野,拉日铁路(拉萨-日喀则)正修的如火如荼,后藏日喀则即将感受着拉萨的脉动循序着它的轨迹。 我曾想像无数人梦想的一样,在拉萨开一个小咖啡馆,听音乐喝茶和各路朋友聊着旅途趣闻,过着天天去大昭寺晒太阳的小日子,可现在我想不会了。全国连锁的苏荷酒吧早已开到了拉萨,伴随着太阳岛的歌舞升平灯红酒绿,这个城市俨然什么都不缺了。 『拍摄计划』 将于2012年初到拉萨拍摄一组现代化充斥的拉萨和为着梦想“漂在拉萨”的年轻人肖像。 『项目点评』 拍摄者和他的项目看上去还有一定的距离(情感,先期准备,等等)。 关于盲童的系列照片景别很有意思,不管实际距离,照片都把人拉到和拍摄对象对话的距离,使得观者的交流愿望产生,让照片传达了意义。 看到“年轻人肖像”这样的计划,脑子里就会飘出一种类型的照片,真希望你拍到的不会是这样。

ofpix+photo camp17在线影廊:崔赢

《她的三峡》   在线影廊   这里 『摄影师』 崔赢:重庆大学英语系在读,曾在798映艺术中心和平遥摄影节担任策展助理。他所拍摄的就是身边的故事。 邮件:CUITF1@163.COM 『项目介绍』 大移民十年过后,当年三峡的少年们去往何方,在城市里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又将如何审视曾经发生在家乡的故事。此次拍摄的项目专题,是跟踪拍摄三位在重庆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返回她们的家乡奉节县。记录她们再次面对的家乡,面对新城与大部分已 经淹没的老城,以及关于记忆与因上涨的江水而迁徙的故事,哀婉或是淡然。 今天在重庆的“三峡博物馆”里陈列着博物馆永久收藏的“2002年感动中国特别奖”奖状,上书:“携妻执子,远离故土,举家迁移,告别祖辈的家园。你们向故乡做最后的凝望,你们割舍个人的情感和利益,为的是成就几代中国人高峡出平湖的梦想,为的是造福更多的后代子孙。”时间就要过去十年了,种种情愿或强加与人上的光环也已暗淡。在她们眼前展现的是另一座陌生城市里迷惑的光芒和水泥的森林。但这不断扩张的中心大城市和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生活”是否能消解过去所留下的伤痕? 『拍摄计划』 整个项目的拍摄将以静态图片和视频短片为主要叙述方式构成。静态图片自然不用多言,摄影项目的静态图片则可提供对主题更好的静默阐释。至于照片和视频结合的多媒体方式,一方面是对纪实摄影题材利用多媒体展现的尝试,另一方面也将从一定程度上扩大在网络的传播方式和观众对作品的印象。项目所关注的主题,是从三位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始,从她们在重庆的生活,跟拍到回到奉节的老家,在故乡的所思所行,以及她们面对周遭时的肖像及访谈——照片和视频。 经费的用途主要用作食宿交通,数码存储卡和胶片的采购和冲印。 『项目点评』 拍摄思路和角度都很独特,感觉是一个很值得投入的项目,摄影师本人也有灵感。不过,目前还看不出摄影师是否有足够的经验积累支持他拍摄这个题目。就目前摄影师提供的图片及拍摄安排,有些让人不放心。 这个江这些山突然被切入了钢筋水泥和集群建筑,不再是自然生长。但人依然和必须和它发生某些关系,由不得自己。 都那么多人拍三峡了,你还敢拍?不过,也很期待看你拍得的作品。这个切入点很具体,使得这种关切也显得很真挚。

ofpix+photo camp17在线影廊:周仰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在线影廊  这里 『摄影师』 周仰: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报道摄影研究生毕业,从那时起她开始关注老人,毕业作品是英国的老年人公寓。回国之后,周仰开始拍摄自己的外公外婆,拍照成为她从情感上再次接近两位老人的一种方式。在最近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项目中,她则更多和社会公益组织展开合作,除了拍摄也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 联系方法:  zyfotos@gmail.com 个人主页:http://www.zyfotos.com 『摄影项目』 老龄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上海,老龄化的数字在不断被刷新。人到老年,虽然经历过人生风雨的历练,看透了人生的各种暗示和隐喻,却无法排遣时光流逝的哀伤。同伴一个个离去,亲人又往往无法朝夕陪伴,老人在逐渐衰老的寂寞中,会产生期待被关注的强烈心理,需要倾诉、需要被呵护、需要被人惦记。最近一两年,上海的一些社区开办起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探索,在日间为老人提供午餐以及生活照料,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同龄的社交场所,具有缓解了家庭养老的压力、缓解他们孤独感的功能。 上海浦东潍坊二村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后称日托)创办于 2001年4月, 接纳了社区中的15位身体健康、行动又方便的老人。日托中心由上海手牵手生命关爱中心承办,这是社区与社会公益机构合作的一种尝试。除了普通的陪护和午餐,更增加了“艺术治疗”,让老年人在音乐和视觉的训练中保持身体活络、头脑敏捷。自这个日托开办之初,我就获得了拍摄许可,记录老人在其中的日常活动。 『拍摄计划』 从“日托”开办起的四个月时间里,我几乎周复一周的拍摄,不断调整拍摄方式,慢慢与老人们建立关系。不过,令我惊奇的是,在这个集体场合中,他们对于“被拍摄”并没有太多顾虑,我从一开始就被接纳了——他们是那么愿意与年轻人接触。 “日托”里的老人并不是永远不变的一个群体,几个月之后,有的人被子女送到养老院,新的人到来。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继续关注这个“日托”,以它为样本探讨这个时代这个城市的养老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拍摄中,我希望慢慢脱离场景性记录,更多地拍摄肖像并进行采访,同时还将走访离开“日托”的老人,以此构建一个更加立体的老年光景。 『项目点评』 拍摄很细腻,题材不错,但不知道为何还需要基金支持? 摄影师能够持续关注一个不太受关注的问题,难能可贵。 对于这样较为静态的故事,如何在画面中找到时间流淌的感觉很有挑战。 很平实的作品。希望看到更生动的场景。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