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观展记:William Eggleston

坐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展厅里环顾四周,神情严肃的观众,正在“欣赏”william Eggleston的作品。我却冒出了一个坏念头:墙上挂的照片,仿佛打开了2008年某个Flickr少年的相册。并非是对“大师”的亵渎,Eggleston和当下互联网上活跃的摄影文化之间的联系,使得我开始思考,也许应该换一个思路来理解一直罩在他身上的“彩色摄影之父”的称呼。

Eggleston先生

Eggleston似乎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读了几年大学也没有得到任何学位。后来,有人给了他一台徕卡,反倒成就了一个摄影大师。
Eggleston摄影生涯的起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影响他的是所有摄影人的“父亲”——布列松,他曾提到:“《决定性瞬间》是我发现的第一本严肃的图书,从一大堆可怕的图书中发掘出来,我开始不太理解,但是慢慢有所认识,后来才发现,我的天呢,这是一本多么伟大的书。”
他的摄影从黑白开始,六十年代中期转向了彩色。对这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来说,消费彩色胶片,远比他同时代的穷摄影师要轻松得多。从照片的内容上来看,Eggleston的黑白和彩色作品,并没有太大差别。色彩让他痴迷,那张著名的“红色屋顶”是他在七十年代开始尝试染印法的成果( dye-transfer ),他谈到:“红屋顶这张照片色彩太棒了,以至于这照片的印刷出版没有一次是令我满意的。如果你看到染印的效果,那墙上的红色仿佛鲜血。”
他与摄影圈子一直相距甚远, MOMA的馆长John Szarkowski形容和Eggleston的相遇(1969年)是全然没有任何准备,但看了这家伙一箱子杂货铺一样的照片,随即说服摄影委员会购买其中一张照片。

1974年Eggleston出版了染印照片作品集《十四张照片》,随后获得古根海姆奖,然后在哈佛大学教了几年书。这期间他和自己的一位朋友四处游荡,完成了一部在路上的摄影作品”Los Alamos”,当时他整理出两千张照片,打算出版一个系列作品,但是照他自己的话说:“我有太多其他事情要做了”,使得这本书延迟了30年才出版。
这个忙得没空出版画册的摄影师,在1976年钻进了MOMA。这个展览不断地被提及,夸赞,意义得到提升,它是MOMA历史上第一个彩色摄影个展,彩色摄影从此开始被上等圈子接纳。
如果把1976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Eggleston被正式贴上了彩色摄影艺术家的标签。那么,这之后他如何继续拍照?风格是否有变化?

在惠特尼这个回顾展里,则可以看到,Eggleston的作品从始至终都没有什么主题——或者说,他从来就没有“正式”搞过艺术创作。他大多数作品都是给媒体工作时顺手完成的,比如接受《滚石》的任务去拍总统候选人Jimmy Carter,不巧总统不在家,Eggleston的照片杂志一张未用,他却将这些照片集纳成两卷本的画册《Election Eve》(非印刷品,是原作构成的画册)。此外他还给旅行杂志拍任务,应一些导演的邀请给他们拍剧照。他的作品集几乎都是副产品。

在《William Eggleston In The Real World》这部纪录片中,你可以看到这位老人拍照的场景,西装革履,拎着他的35毫米相机,来兴致了就咔嚓拍下一张照片,不紧不慢。
Egggleston的作品从来没有离开他的生活,他所拍的都是他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的所见所感。

民主的相机

John Szarkowski为何喜欢william Eggleston的照片,是因为它们是彩色的,还是因其是艺术的?

在Eggleston的官网上,非常正式地记载着他在见Szarkowski时候,还拜见了Garry Winogrand, Lee Friedlander 和Diane Arbus——Szarkowski策划的另外一个重要展览《新纪实摄影》的三位参展摄影师。其实,除去色彩,Eggleston和这几位摄影师有着血脉联系,他们都是为“自我”拍照的摄影师。

Szarkowski在《William Eggleston’s Guide》这本伴随当年展览所出版的小册子的前言中提到:  “一张照片其实就是一张照片,它是一种幻梦,而不是所谓的“铁证”,也不是社会科学家用作量化分析的资料。”
Szarkowski将摄影正式带进艺术殿堂(或者说艺术机制,机制中的艺术),上面这段话是他思想的一个体现。他将摄影从“事实”中解放出来,从“证据”的功能中解放出来,关注摄影作品里的“秘密”。这一秘密使得照片具有了象征意义——作为艺术品的一个必要条件。

Eggleston作品的秘密在哪里?为《十四张照片》这部作品集挑选照片的时候,他感到非常困难,原因是:“我没有任何特别的喜好,每一张照片都是平等的,但又是不同的。”这句话颇有嚼头,将这句话和他的作品对照起来——他照片中呈现出中性眼光,没有主观的、强制性的意义传输,这也许正是Eggleston的秘密所在——将自我隐藏在“空白”之中。
可以说,Szarkowski钟爱的是Eggleston对待摄影的“民主”态度,这和他喜欢另外几位新纪实干将是一样的道理,也和他对摄影的观点保持一致。这些摄影师剥离了过往历史赋予相机的责任,将相机还给摄影师“自己”,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情绪;长久以来,照片一直被当作论辩的工具,而他们却不再“故意”用照片表达什么观点,而这种“随意”的拍摄,空白语境的照片,却反而把对照片的解读权利交还给了读者,让他们循着人类共通的感情线索,去寻找自己的答案。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了从相机的民主到照片的民主的统一。

Eggleston自己最重视的一本画册名叫《民主的森林》,他指出:“我创造了这个我自己称作为民主地观看周遭事物的方法:没有什么是更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所有的细节都有意义。”

Eggleston之后没有Eggleston

此次eggleston在惠特尼的展览其实很令我很失望,尽管在美国各种媒体上都将其称为年度最佳展览之一,我想那是因为他们只听闻了名声,而没有到现场去看看,策展思路实在简单得令人发指,和高调的地铁里随处可见的关于此次展览的广告完全不相称。照片尺寸很小巧,不同年代的作品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按部就班地挂在墙上,一个小展厅里是录像作品。当然,我需要的并不是把照片放得巨大,或者有其他花哨的方式,相反,策展人将摄影师2000年之后的一些作品放得超大,在我看来绝对是一个败笔。对我来说,这个展览太“素”了,干净的白墙,镶嵌精致的画框,“严肃”的展览方式,遮蔽了Eggleston身上所散发出的“民主”和“自由”的摄影精神。

这个展览充分暴露了存在于Eggleston身上的悖论,这就好像当年非让他从一堆照片中选出14张出版一本画册,对他来说是困难的。他对待摄影的民主态度,对摄影的不作为,却使得他成为一个最有作为的摄影师,乃至成为大师和权威。
而本质上,和他心灵最为相通的就是当下那些flickr少年,他们并非摄影师,并非因为某种目的而创作,他们民主地记录自己眼睛里的东西,随性随情。惠特尼此时举办这个展览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当下,廉价的电子产品,便捷的技术操作,活跃的互联网文化,使得Eggleston当年少部分人才能享受的这种摄影的民主,终于变成大众的民主——在这种语境下回顾Eggleston将有一种找到源头的惊喜和相视一笑的默契。

对“彩色摄影之父”的过度膜拜,其实违背了Eggleston的精神,越来越多的人有意或者更多是无意地以Eggleston的方式拍照,并不是说大家拍得越来越艺术了,事实上,Eggleston之后不会再有Eggleston,因为通过Eggleston和Szarkowski的努力,已经完成了相机的民主化进程,换句话说,他们把相机交还到“你”的手中,你所要做的应该是尽情享受它带给你的乐趣,肆意地将之对准自己的生活,宣泄你的感情。至于它们是不是艺术,那是恐怕只是偶然得到的结果。

Comments (23) Write a comment

  1. 老天爷,发布这篇文章累死我了。只要有一点儿改动,所有的格式就要重来,是不是因为我的苹果系统不兼容?太糟糕了。所以没有加链结和更多图片。精疲力竭了。 [:-_-b:]

    这篇文章是前几天写的,电脑坏了,一直没有取出来。感谢xiaomeng和她的朋友,让我的大部分资料重见天日。功德无量啊!

    Reply

  2. 每天上班来这里成为了一种习惯,在这里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非常感谢任老师,广州根本找不到像您这种人,真的很难很难,广州的浮夸风已成为全国的典范,夸张的说广州的美女(只要样子好看点的)都被像POCO那样的商业活动拉去当MD了。拍美女成了广州的风气,好像只有这里才能显得清静……呵呵,平时只看不说话(主要是不会说)。

    Reply

  3. 我的链结都是特别容易就能找到的,比如他自己的个人网站,唉,你们连这个都搜不到么?http://www.egglestontrust.com/,里面要什么有什么。

    Reply

  4. 辛苦啦!~逆光姐姐!~
    今天的文章真棒!~反正我特别喜欢!~

    体会有三:
    1.与其说是Eggleston的打开了彩色摄影的大门,不如说John Szarkowski揭开了彩色摄影的大幕,正是这位“艺术机制”中的大腕,同样以机制内的方式,将摄影从“事实”“证据”的功能中解放出来。他把彩色摄影推进了“艺术殿堂”。推动了摄影或者艺术的历史进程。1976年的那次MOMA展览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已经大过了展览内容——那些作品的意义了。
    2.凡事一被膜拜,都意味着马上腐朽。
    3.回顾展这种事似乎只有米国才有,没想到米国的策展人也未必就一定非凡,根据您对展览现场的描述和评论,那位策展人似乎正在以一种庸俗化的艺术市场惯用做法,来操作这样一个回顾展,使得展览方式悖离了Eggleston最可贵的精神实质。

    以上为个人感想,还望批评指正:)

    Reply

  5. 好文!希望任老师能上传些展览的现场照片。能看到蛋蛋爷爷的照片真是好福气。 [:Cry:]

    Reply

  6. 大家不要太客气,我说累死了,是因为现在贴博客真的太麻烦了,格式总也不对,发一下牢骚,也请大家对可能出现的混乱字体什么的多多包涵。

    Reply

  7. 很羡慕你能在纽约看到他的影展. 你的评论: “策展思路实在简单得令人发指,” 让这样的一个的展览更加让人很向往, 呵呵, 开个玩笑.

    不过我真是觉得这样一个大师级人物的回顾展真的没必要在形式上搞得很复杂. 在这个”回顾展”上,Eggleston不是新人,他在摄影史的地位已经不需要他用照片去“说服”谁了。那这些已经很有重量的照片也许就不适合配以特别有指导性的方式展示, 就应该以这样一种朴素的方式来分类展示。Eggleston的照片感觉有点冷,也不迫切。我觉得他的照片不是那种整体有很清晰目的性的作品, 不像近些年看到的摄影作品,一组一组的照片,似乎在拍摄前都写好提纲,充分做好了说服观众的准备,照片整齐,统一,一定要展示一个比较完整的感受。但是我觉得做展览不要太小看观众的理解能力, 也不用给观众太强指导性,目的性.

    dye-transfer 是一个制作费用极高,效果极好,现在几乎绝迹的彩色照片制作方式. Eggleston 喜欢用这种方式制作照片,一方面他有钱,一方面他很讲究。这么讲究的人恐怕也不会把135底的照片放得巨大,因为不能够满足他对照片质量苛刻的要求。我不知道展览中的“早期”照片是否使用的当年的原始片(vintage print),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可以解释这部分照片尺寸为什么不大。

    Reply

  8. Pingback: Madi Ju :: young photographers

  9. Pingback: 1416 教室 » Blog Archive » 用彩色透视世界——美国彩色摄影先锋

  10. Eggleston自己最重视的一本画册名叫《民主的森林》,他指出:“我创造了这个我自己称作为民主地观看周遭事物的方法:没有什么是更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所有的细节都有意义。”妙!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