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ul Leiter的故事

Saul Leiter前天去世,89岁。他1940年代纽约街头拍摄的彩色照片,和同时代的人似乎都不一样。有人称他彩色摄影先锋,但先锋2006年才被发现。从无任何雄心,他就是想拍照而已。关于他的纪录片叫做In No Great Hurry Read more

还历史以颜色

自称“业余历史研究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给历史来点儿颜色。最近,互联网上掀起一个涂色历史的运动,网友精准的上色令人叹为观止,历史照片颜色上身仿佛时光拉近。若再进一步思考,并非仅仅有趣而已,彩色还是黑白?这是一个问题…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周一消息树集纳本周摄影界新闻。这周树上消息的关键词为:彩色照片、朝鲜、宣传横幅、马德里摄影节以及马格南年会。特别提醒关注一项关于彩色照片的年代鉴定,几位科学家发现不同年代感光胶片的制作方法以及冲洗方法不一样,导致照片色彩风格也各不相同,从而可以推断拍摄大致时间。 Read more

纽约来信:Luigi Ghirri的彩色摄影

编者按:1416教室的两位专栏作者很有可能在Luigi Ghirri纽约的展览上曾擦肩而过,现在,我手头有两份Luigi观后感。看过这两篇文章,您可以顺便再去检索一下Luigi Ghirri的彩色摄影作品,这个小长假,你的眼睛有福了。 Luigi Ghirri,欧洲彩色摄影的先驱 文/布罗迪报告 最近的话题似乎总是绕不开彩色摄影,这次要谈论的意大利摄影师Luigi Ghirri是欧洲彩色摄影的先驱。在Luigi Ghirri的创作时期,正值美国新彩色和新景观运动的兴起,可以说他带领了欧洲彩色摄影的发展,并且在其后影响了Martin Parr等知名摄影师。可虽然他在意大利享有较高的声誉,作品也曾在欧洲广泛展出,在美国他的名声却要小得多。直到2008年,即本人去世的16年后,光圈杂志才出版了该社第一本这位摄影师的画册 《It’s Beautiful Here, Isn’t It…》 Luigi Ghirri, 《It’s Beautiful Here, Isn’t It…》, 2008, Aperture Luigi Ghirri, 《Kodachrome》, 2012, Mack, 本次在Matthew (…) Read more

留影者专栏:Luigi Ghirri和照片里的小人儿

编者按:1416教室的两位专栏作者很有可能在Luigi Ghirri纽约的展览上曾擦肩而过,现在,我手头有两份Luigi观后感。今天把两人的文章先后刊出,您可以顺便再去检索一下Luigi Ghirri的彩色摄影作品,这个小长假,你的眼睛有福了。 Luigi Ghirri和照片里的小人儿 文/刘张铂泷 说起彩色摄影的话,大概第一个想到的名字就会是William Eggleston吧。MoMA历史上第一次做彩色摄影的个展就是他的,为他牢牢的确立了在彩色摄影圈的地位。另一位早期彩色摄影的大师Stephen Shore,他是历史上第二个在世时就在大都会博物馆做个展的摄影师。还有一些早期实践者比如Ernst Hass,Helen Levitt……这些我们现在熟悉的名字几乎全都是美国人。当然了,客观原因是柯达的大本营在美国,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过从别的方面想想,我们为什么能够知道这些名字?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他们的照片?这背后有一个很有力的大手在推动着,MoMA,Szarkowski。 凡是在Szarkowski执掌摄影部期间在MoMA做过个展的摄影师们都火了,Atget,Arbus,Winogrand,Eggleston……这些人都成为了他们所在领域的传奇式人物。很难说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Szakowski确实慧眼识人,发掘出了这些最有天赋的摄影师,让他们在摄影史上都能有一席之地,但是,他们的光芒也使得人们无法看到更多出色的摄影师。这里想聊聊最近看到的一位意大利摄影师Luigi Ghirri。(据系主任Charles说,传言他没在MoMA做过展的原因是他的照片放大做的不够好)。 在Google上找关于Luigi Ghirri的内容很少,他在美国出版的第一本书是2008年的It’s Beautiful here, isn’t it…,去年又出了一本Kodachrome。他不怎么为人所知的原因之一也是去世的比较早,近些年才逐渐被美国人发掘出来。他从70年代初开始拍彩色照片,从时间上来说和Eggleston,Shore差不多,也算是早期的实践者了。 拿他的照片和Eggleston比较的话,用个不算太恰当的比喻就是小清新和重口味。看Eggleston的照片色彩很浓郁,尤其是红色,那张著名的红屋顶,色彩激烈的像是要从画面里面喷出来。这要部分归功于他当时所用Dye-transfer的印刷工艺。从内容上说,虽然两个人关注的都是很日常的画面,但是Eggleston的照片阴郁深沉,即使是明亮的户外,云彩也总是带有压迫的感觉。与之相反,Ghirri的照片很轻快。蓝色很淡,天空很远,构图总在有意无意之间。             William Eggleston, Red Ceiling 仔细端详Eggleston的照片,总会有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引起人的注意,而这其实都是他有意安排的,所以他的照片能够从很多拍日常生活的照片里面脱颖而出,这是Eggleston之所以成为Eggleston的原因。Ghirri的照片更像是旅游日记,他经常开着车在意大利到处转,沙滩,绿树,小店,阳光,这几乎就是现在小清新的代名词。但他的照片总是隐隐约约的藏着些什么,不是实在的可认知的物体,而是一种弥漫的情绪。虽然Eggleston的照片也有很强的隐喻性,但是他所隐喻的情感能够被观者所感知,而Ghirri照片中的情绪却很难捉摸,就像是记忆深处的微光,时隐时现,但总也无法看清。 Luigi Ghirri 不要让照片太直白了。有趣的照片是让人能够看了还想再看的,Ghirri即是如此。有很多照片虽然在视觉上很刺激,但是一下看上去就能让人看明白照片在说的是什么,失去了很多不确定性,照片也就没意思了。Ghirri的照片很空旷,不是那种吓人的空旷,也不是Shore或者Robert Adams他们那种有着强烈的人类存在痕迹的空旷,只是简单的空旷,或者用空灵这个词也许更贴近一点。有时候有人,有时候没人,人物很少有正脸,也能看出他不是为了拍人而让人物出现在画面里。他在寻找什么东西。直到我读了他写的一段话之后才明白他在找什么。 (…) Read more

北京的“银矿”上

《北京的银矿》Beijing Silvermine是法国人Thomas Sauvin从废品收购站里拯救的家庭影像。近五十万张照片,时间跨度从1985年普通中国人开始使用彩色胶片一直到2006年数码开始普及。银矿里所显现出的业余者的美学观念没太大变化,变化的是他们留影的对象,从冰箱到埃菲铁塔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三个博客 博客“APhotoEditor”邀请摄影师Jonathan Blaustein撰写了一篇刚刚结束的2010年度PDN Photo Plus 博览会的观后感,这令我有些惊奇,因为在我的印象中,Photo Plus是一个器材博览会,不知道如何会使得jonathan blaustein 这样的艺术家也会欣然前往,混迹其中。 仔细查看了Photo Plus的网站,发现这里是一个杂烩,但有一个共同的气场,这就是“实用”——所有的展出和讲座都围绕着各种有关摄影的实用技巧,比如除了器材还有如何用光,如何获得广告公司的青睐等等各种实用的讲座。 吸引Jonathan关注的两个讲座,一个是如何申请摄影基金,主讲人对摄影师强调的只有一点:请做好家庭作业!因为根据统计,大约有75%的基金申请人其实并不是十分明了基金的情况就贸然申请,有关基金的背景,规定,对方的要求则一无所知。此外,据统计,92%的基金获奖者在申请基金之前就有联系,因此在平日积累关系也很重要。 Jonathan参加的另外一个讲座则有关“杂志的未来”,他说,在这个为期两个小时的论坛上,讲座人至少提到300次“ipad”,似乎乔布斯已经成为这个领域最大的救星。参与研讨的人都认为ipad这个平台可以承载更多的照片,吸引与纸质传媒完全不同的受众(年轻人),因此围绕其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市场产生,使得杂志产业更为多元和丰富。更重要的是,ipad的apps是一个融合的商业平台,因此参会的Hano提到:“现在,我认为我能够尽可能地去考虑把一切东西都给变现(货币化)了。” 提到“货币化”,跑个题,建议去看看Jonathan成名作品——“一美元能够买什么”,几个蓝莓,一个汉堡,一包饼干,一小堆盐,一把米,他探讨一美元的等量食物,好奇于这些价格如何形成,又怎样波动的。 现在到另外一个摄影师 Blake Andrews的博客上去看看,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究竟我们在网络上如何欣赏彩色摄影作品? 这篇名为“Shore Call”的文章,探索著名彩色摄影师Stephen Shore的作品 Merced River在互联网上所呈现的颜色,作者通过检索得到了2600个结果,你会看到它们的色彩不仅是各个不同,甚至是有着天壤之别。 对“真实色彩”的追寻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Blake Andrews的回答是这样的: “真实的颜色?你当然要看原作,我的朋友家里墙上挂着一幅。不过,谁又能保证它没有褪色呢?或者是摄影者本人的制作能够保证每张照片色彩一致?我的天内!原作也不能看成是真实的,书?也是一个样。” “真实的颜色?我认为唯一欣赏Stephen Shore这张拍摄自1979年8月13日约瑟米勒国家公园的照片的真实色彩的方法是和他一起见证这个场景,不过,假如你也在那里,你还拍照片干嘛?你就站在Shore所面对的这么美丽的河流旁边,天很热,何不跳下去畅游一下,然后忘掉这一切。。。” 最后,建议去 bagnewsnotes这个博客瞅瞅,这个博客主要探讨摄影行为的政治学语意,其实可以说是一个“与摄影无关”的讨论摄影的地方。那些关于美国选举的文章并不让我感冒,我比较喜欢最近这篇文章:“Dragline: (…) Read more

用彩色透视世界——美国彩色摄影先锋

针对最近在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进行的展览《星暴:1970-1980年代的美国彩色摄影》(“Starburst: Color Photography in America 1970-1980”)《纽约时报》刊载了一篇评论,评论者对此展览并不十分满意,其理由是认为此展览太中规中矩,展览的空间在一个非常传统的“墓穴”一样的展厅,展出的作品也过于编年体,并未揭示出彩色摄影被主流艺术圈接纳的真正原因。 不过,评论者所期待的一个更为“革命性”的彩色摄影发展历程的剖析,也显现出这股潮流在摄影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前在1416里也介绍过不少彩色摄影发展的相关文章,但这篇展评还是透露出不少新的信息,以下就是我根据这篇评论进行的一些编译。 “黑白就是摄影的色彩”——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Frank ) “彩色摄影是粗俗的。”——沃克。伊文思(Walker Evans) “拍不好,就把画面弄成红色的”——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评价威廉艾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的作品“红屋顶”(The Red Ceiling) 这就是摄影史上几位大师对彩色摄影的判断。 并不奇怪,他们一直拍摄黑白,因黑白成名,他们不需要改变;另一方面,彩色一直都被用于广告,用于逼真地促销产品和观念,这使得在艺术创作中,彩色一直被打入另册。 因此,七十年代,美国摄影圈冒出来的彩色摄影流派,其动因并非来自技术革新。因为卢米艾尔兄弟早在1907年就研制出Autochrome彩色摄影的方法,1936年Kodachrome35毫米彩色胶片就诞生了。 当新闻摄影已经从布列松那里找到理论基础,当艺术摄影也从迪安阿勃丝那里寻到凝视的角度,彩色摄影便成了摄影领域的一块待开垦的新的疆域,新一代摄影师试图为这个旧名词注入新思想。Mitch Epstein超越自己老师Garry Winogrand的方法是,用彩色去拍街头摄影。 Garry Winogrand摄影 Mitch Epstein摄影 “星暴”试图展示这一批美国彩色摄影先锋的成就,展览的策展人声称,当时并非只有小青年才大胆在创作中使用彩色,有很多摄影师将彩色作为他们的“退休项目”(retirement project),在退休之后为所欲为,比如Harry (…) Read more

纽约观展记:William Eggleston

坐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展厅里环顾四周,神情严肃的观众,正在“欣赏”william Eggleston的作品。我却冒出了一个坏念头:墙上挂的照片,仿佛打开了2008年某个Flickr少年的相册。并非是对“大师”的亵渎,Eggleston和当下互联网上活跃的摄影文化之间的联系,使得我开始思考,也许应该换一个思路来理解一直罩在他身上的“彩色摄影之父”的称呼。 Eggleston先生 Eggleston似乎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读了几年大学也没有得到任何学位。后来,有人给了他一台徕卡,反倒成就了一个摄影大师。 Eggleston摄影生涯的起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影响他的是所有摄影人的“父亲”——布列松,他曾提到:“《决定性瞬间》是我发现的第一本严肃的图书,从一大堆可怕的图书中发掘出来,我开始不太理解,但是慢慢有所认识,后来才发现,我的天呢,这是一本多么伟大的书。” 他的摄影从黑白开始,六十年代中期转向了彩色。对这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来说,消费彩色胶片,远比他同时代的穷摄影师要轻松得多。从照片的内容上来看,Eggleston的黑白和彩色作品,并没有太大差别。色彩让他痴迷,那张著名的“红色屋顶”是他在七十年代开始尝试染印法的成果( dye-transfer ),他谈到:“红屋顶这张照片色彩太棒了,以至于这照片的印刷出版没有一次是令我满意的。如果你看到染印的效果,那墙上的红色仿佛鲜血。” 他与摄影圈子一直相距甚远, MOMA的馆长John Szarkowski形容和Eggleston的相遇(1969年)是全然没有任何准备,但看了这家伙一箱子杂货铺一样的照片,随即说服摄影委员会购买其中一张照片。 1974年Eggleston出版了染印照片作品集《十四张照片》,随后获得古根海姆奖,然后在哈佛大学教了几年书。这期间他和自己的一位朋友四处游荡,完成了一部在路上的摄影作品”Los Alamos”,当时他整理出两千张照片,打算出版一个系列作品,但是照他自己的话说:“我有太多其他事情要做了”,使得这本书延迟了30年才出版。 这个忙得没空出版画册的摄影师,在1976年钻进了MOMA。这个展览不断地被提及,夸赞,意义得到提升,它是MOMA历史上第一个彩色摄影个展,彩色摄影从此开始被上等圈子接纳。 如果把1976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Eggleston被正式贴上了彩色摄影艺术家的标签。那么,这之后他如何继续拍照?风格是否有变化? 在惠特尼这个回顾展里,则可以看到,Eggleston的作品从始至终都没有什么主题——或者说,他从来就没有“正式”搞过艺术创作。他大多数作品都是给媒体工作时顺手完成的,比如接受《滚石》的任务去拍总统候选人Jimmy Carter,不巧总统不在家,Eggleston的照片杂志一张未用,他却将这些照片集纳成两卷本的画册《Election Eve》(非印刷品,是原作构成的画册)。此外他还给旅行杂志拍任务,应一些导演的邀请给他们拍剧照。他的作品集几乎都是副产品。 在《William Eggleston In The Real World》这部纪录片中,你可以看到这位老人拍照的场景,西装革履,拎着他的35毫米相机,来兴致了就咔嚓拍下一张照片,不紧不慢。 Egggleston的作品从来没有离开他的生活,他所拍的都是他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的所见所感。 民主的相机 John Szarkowski为何喜欢william Eggleston的照片,是因为它们是彩色的,还是因其是艺术的? 在Eggleston的官网上,非常正式地记载着他在见Szarkowski时候,还拜见了Garry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一个展览 MOMA的“色谱——色彩的再造”(Color Chart: Reinventing Color 1950 to Today)这个展览很值得一看。尤其是在色彩极度缺乏的北京,敲开展览的网址,突然看到一个五色斑斓的世界,你就会觉得很开心——我忽然想到,大家都在做“彩色摄影”,每一个城市大概都有这个城市自己的色谱,每一个人也会有每个人自己的色谱,你是如何拍“彩色照片”的呢?或者说在北京怎么拍彩色? 展览审视了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色彩内涵的变化,色彩所代表的精神和情感上的力量逐渐被消费社会的色彩观代替,色彩所蕴含的美学观念渐渐演变成消费社会的一种物质符号。展览汇聚了44位艺术家的作品,作品都围绕色彩展开评论,讨论了各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色彩现象”。 展览在网上观看起来非常贴心,可以按照时间表从1950年逐年看作品,可以按照艺术家的名字观看,也可以根据作品的媒介分类来看,其中包括摄影、绘画、雕塑、装置、媒介艺术等等各种类别。点击开作品后可以看到图片说明和作品阐释。阐释非常重要,很多作品不阅读解说恐怕很难理解。 Christopher Williams的柯达、富士、爱克发彩色系列作品很有趣。他将一些黄色、绿色以及橙色的碗碟,放进洗碗机里,根据以上三种胶卷所声称的其最擅长的颜色,将之对应起来拍摄,比如用柯达拍摄黄色碗碟,并且后期处理也同样用柯达系列。有意思的是,柯达和富士还原黄色和绿色都没有问题,而用爱克发拍橙色可是费了很大劲,一直都只能出来偏红的颜色,最终在加了柯达的滤色片之后才将色彩校正过来。 Christopher Williams在做胶卷的色彩还原测试?当然不是,他的作品让我想到了这样一些问题,柯达黄和富士绿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黄要和柯达联系在一起?从什么时候开始,黄色成了柯达这一消费产品的符号以及它如何变成这样?我们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二手世界”,”二手世界”替代了我们真实的感官刺激,但这些用柯达、富士和爱克发转换出来的世界靠谱吗? 又:昨天看到了RD和Antonis,一个从武汉过来,一个从莫斯科返乡,聊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

彩色一周(4)

彩色的Blog 作为彩色一周的结束,介绍一个关于彩色摄影的blog:speak see remember 这个blog的作者是摄影师Christian Patterson,他自己拍彩色,同时也对彩色摄影史感兴趣,一直在断断续续介绍一些彩色摄影师和彩色摄影史,比如以下链接: 早期彩色摄影师1(James Clerk Maxwell) 早期彩色摄影师2(Louis Ducos du Hauron) 早期彩色摄影师3(Hermann Wilhelm Voge) 早期彩色摄影师4(Lumière Brothers) 早期彩色摄影师5(Sergei Prokudin-Gorsky) 柯达克罗姆1(Kodachrome)(Leopold Godowsky, Jr. 和Leopold Mannes) 柯达克罗姆2 (农场安全管理委员会纪实项目和彩色摄影) 柯达克罗姆3(链接) 柯达克罗姆4(克罗姆里的美国) 柯达克罗姆5(克罗姆的消亡)

彩色一周(3)

彩色之前的彩色 William Eggleston的彩色摄影风格多少让人想到马丁﹒帕尔(Maritn Parr),马格南的怪才,脑袋顶上罩着几个光环:摄影师、图书策划人以及策展人。 是的,策展人。就在这两日,马丁﹒帕尔在Hastedhunt画廊策划了一个颇受关注的影展,这就是“彩色之前的彩色,20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彩色摄影展”。(Colour before colour) 帕尔试图在这个美国画廊里为观者展示一些美国人视线以外的历史。正如他自己谈到的,摄影史常常是主观的历史,一些重要的史实被人们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了。William Eggleston这些美国人在彩色摄影运动中的作用不断被提及,而与他们同时代的欧洲其实并非冷冷清清。 Carlos Perez Siquier 摄 影展之所以冠名为彩色之前,是因为帕尔选择的8位摄影师都是在1970年代末期William Eggleston展览将彩色摄影的地位提升之前,就已经开始彩色摄影的创作了。其中摄影师Keld Helmer-Petersen早在1947年就出版彩色摄影画册:122张彩色照片(122 Colour Photographs),其他几位摄影师也都各有特色,分别是Luigi Ghirri, John Hinde, Peter Mitchell, Carlos Perez Siquier and Ed van der (…) Read more

柯达克罗姆的瞬间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从slate电子杂志中翻译而来的,柯达克罗姆(Kodachrome)是柯达公司专业反转片系列,特殊的K-14冲洗工艺使其必须寄回公司才能冲洗,色彩浓郁,正是这款彩色胶片带动了彩色摄影的狂潮。作者: Jim Lewis  原文点这里 柯达克罗姆的瞬间:William Eggleston的革命性展览如何改变了一切 2002年,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纪念活动,那是一场革命的第一声枪响——随之一切都被改变了。这个活动就是10月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重印了一个展览的目录册,这个目录册的原版早就销售一空,消失了很多年,作为稀有书籍,它的价格早就被炒到500-600美元,是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人无缘见到的。 这本书就叫做《William Eggleston向导》(William Eggleston’s Guide),书的作者是一个有些怪癖的35岁上下的青年,当年他找到MoMA,带着一箱子幻灯片,试图说服这个严肃谨慎的艺术机构为他举办一个彩色摄影个展。 展览具有里程碑意义,宣布了彩色摄影时代的到来,在这以后,黑白影像变得有些古老而珍贵,给人的感觉是过去时代的产物。当代艺术摄影很多都是彩色的:南戈丁、米奇•爱博斯坦(Mitch Epstein)、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都随之接受了以彩色的方式创作他们的作品。 现在,假如我让你猜一猜,这个展览是哪一年举办的——背景资料是彩色电影在30年代流行,彩色电视在1955年试播,所以,第一个彩色摄影个展的时间是。。。。。? 1976年. 这有些让人觉得震惊,1976年的时候彩色摄影到处都是,几乎所有的杂志封面,电影电视都是彩色的。沃霍尔(Warhol)著名的Campbell汤罐头作品出现在1965年,丹﹒佛雷文( Dan Flavin )的荧光灯雕塑展是1966年在画廊出现。但是摄影却一直是黑白的世界,一些前辈比如沃克﹒埃文思声称彩色是“丑陋”的,而罗伯特﹒弗兰克坚持认为“黑白的就是彩色的”。 回顾过去,实在难以想象,70年代中期那时候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彩色影像地位如此卑微。我猜测,部分原因是因为摄影从诞生之时起就不被当作一种艺术形式,而是某种科技手段,而黑白摄影则是超现实的,它通过把现实世界中的色彩去掉从而具有了艺术感觉。另外一些原因是彩色影像看起来更加商业,总是出现在杂志、广告牌和人们的家庭快照中。 同样,彩色摄影让摄影师失去了很多掌控能力,因为很少有人能够有冲洗制作自己的彩色摄影作品的技能(或者是买不起设备),艺术家的工作多少完全有赖于快门。 另外一个原因是彩色胶片的工艺还没有达到黑白胶片的水平,对于光线的敏感度、锐度都不够,这样就只能在室外或者利用强烈的人造光源才能拍照。 面对这种混乱一团的现状——敌视、技术的缺陷,Eggleston却走出了自己的路,他成为了彩色摄影之父。其实给他这种名号要稍微往前追溯一下历史:Paul Outerbridge 和 Eliot Porter早就开始拍摄彩色,和Eggleston同时代的Stephen Shore也拍彩色。但是Eggleston却做出了他们没有做到的事情,他让这种媒介合法化,把人们印象中的彩色摄影的缺陷却充分利用,变为优势,从而解放了这种语言,使其具有自己的逻辑。 (…) Read more

彩色一周

以前在博客上曾经做过一个“彩色一周”的专题,正巧最近又编译了一篇关于彩色摄影的文章,于是想着把博客里关于彩色摄影的旧文章都折腾出来,再次集纳一个彩色一周的专题供大家参考: 彩色摄影之父的一段野史 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拍摄彩色照片是不入流的,业余或者是商业的,但是有两个人多少改变了这种现状:现代艺术馆的摄影部主任John Szarkowski 和彩色摄影的先驱人物William Eggleston。前者在1976年为后者策划了一个在当时颇具争议,但是在历史上却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彩色摄影作品展,从此以后,彩色照片才能在艺术馆中登堂入室。William Eggleston也因此被喻为彩色摄影之父。前两天的文章纪念John Szarkowski对这个展览有所提及。 另一位较早开始展开彩色摄影创作的Joel Meyerowitz却揭开了William Eggleston成名前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当然这只是来自他个人的口述,因此将之称为一段野史。 大约在1969或者1970年间Eggleston被其他人推荐来见我。他给我看了一盒子他拍摄的黑白照片。这些照片很普通,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张力,也没有活力。我就给他看了我拍摄的将近500张彩色照片。我们促膝而谈,一直聊到凌晨。当他离开的时候,嘴里念念有词“彩色摄影,就是它了。”然后他开始延续以前的风格,但是全部的照片都变成了彩色。因为他是一个百万富翁,他有足够的钱来支付打印输出的费用。当时John Szarkowski也非常喜欢我的作品,但是他不停的说:“我需要打印的照片,我需要有一些东西挂到墙上。”但是很不幸我没有钱。这就是为什么William Eggleston成为彩色摄影先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 Joel Meyerowitz后来的经历也不可小觑,以下便是他的简历: Joel Meyerowitz把自己看作是继承了亨利·卡蒂埃–布雷松和罗伯特·弗兰克传统的“街头摄影家”,不过他只从事彩色摄影。作为彩色摄影的早期(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倡导人,他对转变人们对彩色摄影的态度 – 由拒绝到认识 – 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第一本影集《岬角灯塔》(Cape Light) 被认为是彩色摄影的经典作品,出版 20 年来销售了 10 (…) Read more

黑白还是彩色?

1994年第一届大师班的作品,在《generation x》集子里只有一位摄影师的作品是彩色的,1995年是三位,到了2003年,情况完全反过来了,使用黑白的只有一位,2004年变为三位,2005年是 五位。黑白从最初的绝对主导,随后使用频率逐渐下降,而最近又出现了回流的现象。 2001年我参加荷赛中国讲习班的时候,上课的时候我们也向老师提出过这个问题——用彩色还是黑白?两位老师当时还产生了一些小小的争议。他们的具 体观点我有一些模糊了,只记得一位老师认为黑白的表现力强且不易掌控,而另外一位则坚持彩色摄影更加难拍。2003年平遥摄影节曾经设置了一个讨论拍摄纪 实是黑白还是彩色的论坛,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并没有举办。 伦敦,早期使用Kodachrome彩色胶片拍摄的照片 by Chalmers Butterfield 我们对经典纪实摄影的认知都是从黑白开始的,比如尤金史密斯、萨尔加多他们的作品是黑白为主的。加拿大艺术家杰夫·沃尔(Jeff Wall,1946-)曾经谈到:“在196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接受了纪实摄影基本上是黑白摄影这种看法”。(艺术世界 2002年第一期)情况确实如此,在国内90年代纪实摄影最热的时候,几乎所有从事这项工作的摄影师都在拍黑白。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萨尔加多的看法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并不排斥彩色,但是在他看来:“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导致忽视事物的内在本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早期的纪实摄影关注的都是一些社会问题,边缘题材,或者是战争与灾难。这类题材似乎不适合用彩色来表现。 但是从80年代开始,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媒体的彩色化印刷,版面需要更多的彩色照片,另外一个现实就是媒体的娱乐化,广告商不愿意自己的广告旁边是一个索马里难民,媒体更需要一些生活化轻松的专题。面对市场的压力,更多的人转向了彩色,彩色意味着更多的市场。曾璜在1995年接受中国摄影采访的时候谈到,“中国摄影师要走向海外市场,要多拍正片, 因为国外图片市场上正片的市场比黑白或彩色照片的市场大得多。”当时一些摄影师自己偏爱黑白,但是又不得不拍摄彩色,所以常常准备两台相机,一台彩色一台黑白。 但是有趣的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回归的现象。近来,黑白影像在媒体上重新受到青睐。曾璜在图片编辑手册中就专门介绍:“西方的主流媒体出现了使用黑白影像的回流。近年来《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的重点报道都可以看出这样的发展趋势。”2005年,时代周刊的图片编辑Mary Golon在给当年的大师班讲课的时候,就介绍了时代周刊在操作卡迪娜飓风时时代的两个反常之处,反常之一是他们使用了荷兰摄影师vu图片社的kadir去拍这个专题,希望能够得到一个从不同视角看这场灾难的摄影师,反常之二就是他们使用了黑白照片,Mary golon这样解释:”黑白影像在时间界定上有一种永恒的感觉,这符合我们对这场灾难报道的立场,它的影响是长期的。” kadir van   lohuizen摄影 kadir van   lohuizen摄影 如果用最中庸的话总结一下以上事实,杰夫·沃尔还有这样一句话:“有人说彩色摄影好,有人说黑白摄影更纯粹。总之,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我认为这样考虑问题的方式有点不大对。就我来说,不管是黑白摄影还是彩色摄影,都说明了摄影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当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探索方向。” 的确,我们今天最幸福的是,社会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我们喜欢的媒介表达,只要你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合适的,是能够传达你的个人感受的。在孙京涛在他的博客上翻译的“苏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中美洲及其人权”这篇文章中,摄影师也有这样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 “在拍《狂欢节上的脱衣舞娘》时,由于不知道黑白和彩色哪一种效果好,我索性两种都用。那时,我还同时拍摄纪录电影、研究各种曝光问题。那时还没有高速彩色负片,所以我只能用黑白胶片。我很喜欢黑白胶片的那种颗粒感。 在尼加拉瓜,我同样用两架相机拍摄黑白和彩色两种胶片,但我逐渐发现,在这个地方用彩色胶片更合适。彩照能够拍出人们身上穿的色彩缤纷的衣服、粉刷过的房子,更重要的是能够抓住当地居民的一种情绪——对未来生活的乐观。这与萨尔瓦多截然不同。在萨尔瓦多,我也用两种胶卷拍摄,但那是因为杂志更喜欢彩色,而我却觉得黑白影调更能反映出那里战争的残酷性。 ©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