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 wall:我从不拍照开始

旧金山现代艺术馆搞了一个Jeff Wall 1978-2004的回顾展,在线展览是一个多媒体互动展览,设计得非常不错,可以通过年表看到他创作的26幅作品。 最值得细细品味的还是Jeff Wall的三段访谈,当代摄影领域中的“造影者”越来越多,但是恐怕没有几个有着Jeff Wall 这样的思考。 根据视频访谈我略作了翻译,因为这个视频看起来很麻烦,翻译得也许不够精确,请大家指正: 一,摄影与绘画 绘画是在制造图像,照片也是如此。因此,它们都是制造影像的媒介。我感觉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关联,那是一块非常广阔和开放的空间。 1976年,我开始考虑使用摄影这种媒介进行创作。我非常着迷于摄影,不过,对于摄影和绘画之间的关系,我很久之前就在思考。照片通常都太小了,而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画幅很大。很多重要的、美丽的画作,它们的大小都是接近日常生活的尺幅。当观者走进画廊,去观看这些画作的时候,他们不需要脑袋凑在一起挤来挤去。而一直以来,照片都是以书的大小或者相册的尺寸被观看。但是,我依旧觉得摄影和绘画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血缘联系,却没有被发掘。然后我就去欧洲走了一圈,看到街头的各种以影像为介质的广告灯箱,以及艺术馆里的绘画作品,我头脑里忽然有了一个主意,做幻灯片作品,也许我可以做一些有提香、戈雅画作效果的作品。1977年,我做了第一个灯箱作品,我很喜欢这种效果。这并不是我计划中的,是有一些凑巧产生的。 二,摄影与电影摄影 六七年代,找演员来合作,拍摄类似电影摄影效果,或者是被称作是“摆拍的”照片,那个时候,这种想法在摄影领域完全不被接受。人们会给你指出,摄影诞生早期的那些摄影师才会做这种摆拍的照片。但是你要知道Cartier Bresson摆拍了不少照片,paul Strand也摆拍照片,他们有些照片看上去似乎是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但是也是和自己的被摄对象有所合作的。所以,所谓摆拍的照片,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层面。 一开始我并没有把我的创作和电影摄影扯上关系。但是我很多创作都是预先设计好的,然后我发现这和电影拍摄的确有一定的联系。和所有人一样,我也喜欢电影。我发觉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有着成千的照片的产生,一个接着一个。看电影是一种很特别的观看照片的方式,你根本不会觉察到它们在运动。电影摄影就是摄影的一个分支,所有你在电影拍摄中能够达到的摄影效果,对于摄影师来说都是可以借鉴的。我只是从中借鉴了一些,很简单的,在拍照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并且和我的被摄对象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 人们往往把“直接摄影”放到一边,那是完全自发的;把摆拍照片放到另一边,那是完全布置的剧院效果的,但是,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地带,这对我来说才是最最有趣的。 三,我从不拍照开始 我发明了这个短语:我从不拍照开始。因为它恰巧形容了我的工作过程。 假如我在街头看到一些场景。我不会拍照。我是在到处看,但是我不拍照。作为一张照片的瞬间,它的确消失了,作为一张可能存在的照片,它的确没有被拍下来。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因为我是一个“摄影师”。所以我做的是,我还会把它拍下来。

黑白还是彩色?

1994年第一届大师班的作品,在《generation x》集子里只有一位摄影师的作品是彩色的,1995年是三位,到了2003年,情况完全反过来了,使用黑白的只有一位,2004年变为三位,2005年是 五位。黑白从最初的绝对主导,随后使用频率逐渐下降,而最近又出现了回流的现象。 2001年我参加荷赛中国讲习班的时候,上课的时候我们也向老师提出过这个问题——用彩色还是黑白?两位老师当时还产生了一些小小的争议。他们的具 体观点我有一些模糊了,只记得一位老师认为黑白的表现力强且不易掌控,而另外一位则坚持彩色摄影更加难拍。2003年平遥摄影节曾经设置了一个讨论拍摄纪 实是黑白还是彩色的论坛,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并没有举办。 伦敦,早期使用Kodachrome彩色胶片拍摄的照片 by Chalmers Butterfield 我们对经典纪实摄影的认知都是从黑白开始的,比如尤金史密斯、萨尔加多他们的作品是黑白为主的。加拿大艺术家杰夫·沃尔(Jeff Wall,1946-)曾经谈到:“在196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接受了纪实摄影基本上是黑白摄影这种看法”。(艺术世界 2002年第一期)情况确实如此,在国内90年代纪实摄影最热的时候,几乎所有从事这项工作的摄影师都在拍黑白。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萨尔加多的看法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并不排斥彩色,但是在他看来:“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导致忽视事物的内在本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早期的纪实摄影关注的都是一些社会问题,边缘题材,或者是战争与灾难。这类题材似乎不适合用彩色来表现。 但是从80年代开始,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媒体的彩色化印刷,版面需要更多的彩色照片,另外一个现实就是媒体的娱乐化,广告商不愿意自己的广告旁边是一个索马里难民,媒体更需要一些生活化轻松的专题。面对市场的压力,更多的人转向了彩色,彩色意味着更多的市场。曾璜在1995年接受中国摄影采访的时候谈到,“中国摄影师要走向海外市场,要多拍正片, 因为国外图片市场上正片的市场比黑白或彩色照片的市场大得多。”当时一些摄影师自己偏爱黑白,但是又不得不拍摄彩色,所以常常准备两台相机,一台彩色一台黑白。 但是有趣的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回归的现象。近来,黑白影像在媒体上重新受到青睐。曾璜在图片编辑手册中就专门介绍:“西方的主流媒体出现了使用黑白影像的回流。近年来《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的重点报道都可以看出这样的发展趋势。”2005年,时代周刊的图片编辑Mary Golon在给当年的大师班讲课的时候,就介绍了时代周刊在操作卡迪娜飓风时时代的两个反常之处,反常之一是他们使用了荷兰摄影师vu图片社的kadir去拍这个专题,希望能够得到一个从不同视角看这场灾难的摄影师,反常之二就是他们使用了黑白照片,Mary golon这样解释:”黑白影像在时间界定上有一种永恒的感觉,这符合我们对这场灾难报道的立场,它的影响是长期的。” kadir van   lohuizen摄影 kadir van   lohuizen摄影 如果用最中庸的话总结一下以上事实,杰夫·沃尔还有这样一句话:“有人说彩色摄影好,有人说黑白摄影更纯粹。总之,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我认为这样考虑问题的方式有点不大对。就我来说,不管是黑白摄影还是彩色摄影,都说明了摄影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当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探索方向。” 的确,我们今天最幸福的是,社会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我们喜欢的媒介表达,只要你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合适的,是能够传达你的个人感受的。在孙京涛在他的博客上翻译的“苏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中美洲及其人权”这篇文章中,摄影师也有这样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 “在拍《狂欢节上的脱衣舞娘》时,由于不知道黑白和彩色哪一种效果好,我索性两种都用。那时,我还同时拍摄纪录电影、研究各种曝光问题。那时还没有高速彩色负片,所以我只能用黑白胶片。我很喜欢黑白胶片的那种颗粒感。 在尼加拉瓜,我同样用两架相机拍摄黑白和彩色两种胶片,但我逐渐发现,在这个地方用彩色胶片更合适。彩照能够拍出人们身上穿的色彩缤纷的衣服、粉刷过的房子,更重要的是能够抓住当地居民的一种情绪——对未来生活的乐观。这与萨尔瓦多截然不同。在萨尔瓦多,我也用两种胶卷拍摄,但那是因为杂志更喜欢彩色,而我却觉得黑白影调更能反映出那里战争的残酷性。 ©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