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啊,我说了

今天写这篇博客,不是我来抒情。《财富》杂志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相当有劲:《文字正在死亡,这儿是它们的替代者》(Words are dead. Here’s what will replace them),此文是《财富》关于当下摄影改变文化、技术以及商业系列报道的开篇。事实上,在我的阅读列表里,已经看到不只一篇文字将摄影当做一种语言工具,而非艺术,非技术,非少数人用的专业工具。 Read more

周末话题:如何阅读绘画

“什么标准呢?”这是今天早上接到的一封信,问及我应该如何评价作品的好坏,这是我们都常遇到的问题。 可以有一个简单的回答:没有标准;也可以有一个很复杂的回答:标准始终在博弈中,它不是一个固化的存在,是粘稠的。 标准一直在不断施展变形术。 不妨让艺术史学家也参与到对艺术品阅读的讨论中。当艺术史学家决定该将谁(而不是谁)收入艺术史中,这个很“政治”的决定是如何做出来的?他们又是如何阐释(阅读)这些作品的呢? 以下这个案例(所有的文字)来自我曾经提及的《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这本书。顺便推荐一下这本书,挺老的了,但我挺喜欢,写得扎实且朴实,虽然谈及的是艺术教育,但作为学习理解艺术作品的提纲,也有充足的信息量。 《艺术教育》在《艺术史》这章里提及一些较为经典的艺术史著作,并对这些艺术史学家的评论风格做了比较,指出:纯客观的艺术史是不可能有的(value-free art history)。 书中特别提出了三位艺术史作者对同一位艺术家的解读,分别是加登纳(Helen Gardner)在《不同时代的艺术》(Art Through the Ages)里,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以及詹森在《艺术史上的主要代表作品》( Key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Art)里对艺术家夏尔丹作品的解读: <感恩祷告> 加登纳:“像荷兰画家一样,夏尔丹有时在法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室内发现了绘画的素材。小居室里的黄昏景象提供了调节光线的机会,这样会创造一种安置人物的空间,房间的门开着,射进的明亮光线洒在这些人物身上,从而形成一个拦腰被一条条对角线切断的圆柱体。温暖的棕色地面对玫瑰色的、绿色的和黄色的室内装潢与衣物起一种点缀调和的作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围裙上大块的蓝灰色调,细节中的小块体则起一种平衡的作用。画面上的用色不像华托(Watteau)画中那样富丽堂皇,但却显得庄严谨慎、深思熟虑。” 评价:加登纳对作品的日期(时代背景),大小或意味方面言之甚少,更偏重内在的而非外在的信息,惯于注重分析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而非作品的时期语境,观众与其在展示历史传统中的地位等等。 贡布里希:画面表现的是一位妇女在晚餐桌上教两个孩子做祷告,夏尔丹喜欢这类平静的普通生活片断,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在用一种使人想起维米尔的表现方式在维护家庭生活景象中的诗意,例如,极力避免在画面上表现惊人的效果或者有针对性的隐喻等等。甚至在用色方面也追求安静与节制,若与华托那些华丽的绘画相比,夏尔丹的作品似乎缺乏恢宏的启事。然后仔细研究原作,就会从中很快发现他在把握色调层次的微妙变化方面并不引人瞩目,对景致的安排也似乎缺乏艺术性,可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成为18世纪最可爱的画家之一。(注:这里部分评论是贡布里希的原话,部分则是书作者参照贡布里希思路的阐释) 评价:贡布里希通过一套亲切且随意的印象描述,奠定了一幅绘画的情调,确立了一种别的观众也可以共享的观赏态度。并未单独讨论作品的历史背景,而是通过对作品氛围与故事的描述将历史背景直接引入绘画中。 詹森评论的是另一幅作品 《厨房里的静物》,由于原书没有图注,而夏尔丹又长于静物,有很多相关作品,以上这幅似乎是比较著名的,仅供参考。 詹森:夏尔丹可以说是有所保留的洛克克艺术家。“鲁本斯画派”引发了一种对荷兰艺术大师的新的兴趣,在这一艺术潮流中,夏尔丹是最优秀的静物画家。……他所创作的静物画反映出同样一种十分简朴的环境,避开了那些荷兰前辈画家所着意描绘的“物象的魅力”。在〈厨房的静物〉这幅画中……我们只看到普通的物象,是任何一家厨房里都会有的东西……夏尔丹对形式问题相当关注,这在优美均衡的图样设计中显而易见,尽管如此,他以近乎恭敬的方式来描绘这些物象。其形状、色彩与结构对他来讲是普通人的生活象征。在精神,而非在题材方面,夏尔丹更接近奈恩与科坦的画风,而非哪位荷兰画家的画风。 评价:詹森的描述只有一点形式分析的迹象,随之很快转向解释。他的描述显然流露出对历史关系和相似之处的洞察鉴赏能力,他让形象尽量多说,而他则以冷静的理性的却富有人情味的叙说来提供必要的语境信息。 看了以上三位的阐释,不知你作何感想?敲了这么多字…… (…) Read more

周末话题:如何阅读照片(续)

photo camp12观片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我还写了一篇叫做“如何阅读照片”的小文,诉说了对看照片这个问题存在的一些烦恼。今天,再发一篇摄影师沈伯韩的文章《从几张照片说起》,希望我们能够借此机会展开一个关于“如何阅读照片”的小型研讨。 这篇博客文章已经被嗡嗡嗡地各处转载,沈伯韩是camp12 A场地的主持人,我没有参加这场讨论。这篇文章介绍了他那个场地的一位老外对于雷照片的一些解读。我也看到了大家的一些反应,有各种不同意见。 征得他的同意,把这篇博文转载这里,并附上我的一些看法。 如何阅读照片 Read Photos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沈伯韩 于雷的《家园》格外吸引我,因为他拍摄的是我的家乡新疆,但又是我所不熟悉的那部分新疆。作者在简介里这样写道: 拍摄这组专题源自我对拍摄对象的认同,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认同和向往。我刻意挑选了一些远离城市生活的喧嚣,远离现代文明的污染,依旧维持日出而作、日落而出的新疆土著民族作为拍摄对象(新疆有13个主体民族、43个世居民族,我把它们看作一体)。 18年的记者生涯使我有机会深入他们的生活,也就对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喜欢他们恬淡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多的欲求也就没有那些无中生有的烦恼;我羡慕他们和自然万物如此亲近,像亲人一样彼此尊重、相互给予。虽然他们生活在相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但正因为物质相对匮乏而有着更细腻、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人类共有的高贵的品质:坚忍、爱心,还有敬畏、顺应自然之心。我想我们失去的正是他们坚守的,他们为我们着坚守心灵家园。这就是我拍摄这组专题的初衷。专题拍摄没有明确的截止时间,也许再有一年,也许在未来的很多年就拍这一个专题。 照片放映完,大家开始讨论。有一个外国朋友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摘录在这里: “画面中间有一个十字架,象征着基督教,而周围都是穆斯林,由此产生了两种宗教之间的张力。而拥有这两种信仰的人们在很长时间内,都在不停地争斗。” “画面中间的男人高大,象征着某种权威,而飘起来的围巾就像人的手臂,要给对面的女孩一记耳光。这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穆斯林世界的男女地位。”后来经其他观众提醒,他意识到画面中间的是个女人。“这依然象征着年长者与年幼者之间的地位差别。”他解释道。 “画面中间的女性手臂姿势很放松,摄影师抓取的瞬间很独特,看起来像圣母玛利亚。” 我不知道他对于照片的这种基于宗教的观看和解读方式在西方观众中是普遍情况,还是某种个例。这名外国朋友的观点所体现出的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令 人紧张。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人们接受和理解视觉信息的某种途径,或者说是机制——人们总是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经验出发去阐释来自其他文化世界的视觉符号 和信息,随着人的知识和经历的增长,这种对既有文化和知识体系的依赖强度有可能会减弱,并对之前形成的印象、观点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以达到更大范围或更 深层次的理解;但也有可能相反,误解、误读会进一步加深。我开始怀疑,那些来自穆斯林世界的影像,究竟会给西方观众带来什么样的观看体验?究竟会被怎样阐 释和阅读?误读会给穆斯林世界带来何种伤害? 对于中国的影像,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尤其是1949之后的影像信息,有可能在观看和解读过程中被赋予更多额外的政治意义和标签,从而造成歧义。那 么在向西方观众传播影像信息时,如何能保证信息最大程度地不被误读?是一味地迎合西方观众的文化传统和观看习惯?还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国的文化特色?总是 听人说,影像是意识形态最淡、最容易达到传播效果的一种信息形式,但我对此仍持保留意见。高层次的、跨越文化鸿沟的影像传播,依然是复杂而困难的。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这种看照片的方法,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接触到的很多老外或多或少都是这样看照片:先是对照片的细节关注,随后会在照片的视觉形态的基础上,解读其可能的隐喻。 (…) Read more

如何阅读照片?

胡嘉兴 摄影   《灵山》 虽然是周末,但眼看周二camp12迫在眉睫,所以也没有把今天当作周末,尤其是早晨起来看到tingtingwong同学在留言里谈到:“关于照片的讨论问题,我们往往举步维艰,我觉得有一重要因素大概是讨论缺乏共识的前提和基础吧。”他的发言让我更是觉得有很多话要说。 tingtingwong谈到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阅读照片的脉络太多元了,改如何界定是好?比如,你可以就摄影这种语言方式本身来说,还可以穿透照片就照片所表达的事实说,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还可以细分出若干层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photo camp这个语境中,我更希望我们的探讨能多少侧重后者,因为我们的观众大多都并非是职业摄影师,我觉得,他们各自的学科背景,工作背景,兴趣爱好,可以让我们摆脱狭隘的“摄影技巧”的概念,多在内容表达层面为摄影“补钙”。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学,社会学,哲学出发谈摄影,还可以从电子,科技,生物,化学,这些层面入手来谈摄影,我觉得这将会是很有意思的沙龙。 不过,我的出发点和照片放映者的诉求,以及一部分现场观看者的诉求有些偏移,因为大家对这个活动已经产生了一种既定的假设——它必须是摄影的,也就是说,应该从上面提到的第一个角度——摄影本身来交流。 但基于“摄影”层面的讨论,也能生出很多层次,比如从拍摄之前的观看——视觉的生理学,心理学,视觉文化,到拍摄过程中的表达(摄影的分类,艺术,纪实,商业,人像,风格,流派),直到拍摄结束后的编辑(照片的逻辑,层次,结构),这每个层面都有不少说头。但对我来说,如果非要就摄影来讨论摄影的话,仍然基于我们有一个多元化的观众结构这个前提条件,我更乐意大家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比如讨论一下对“他者”的观看,摄影行为中包含的偷窥心理,占有欲等等。 不过,我的这个出发点,还是和很多人的既定思路有矛盾,因为大家“就是想来谈谈摄影”。这真让我犯难了,尤其是这次camp12还要分组详细讨论,我一着急,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reading photogpray ,然后搜到了一个国外老师的讲义。 他把阅读照片分成这样几个层次: 一,读照片的目标 发展视觉读写能力 了解基本的分析视觉艺术形态的切入点 将内容信息和形式结合起来“阅读”(分析)照片 二,基本词汇表 分析照片所需要的基本语言词汇 抽象 :照片的语言不是写实,而是侧重抽象的线条和形式 内容:照片里要说什么 直接切入:直接面对被摄对象,没有变形和扭曲 纪实风格:意在记录事件,人物和地理的照片 表达:关注情感的交流 几何形态:圆形,方形,三角形的以几何形态为构成的画面 目标:为什么作者要拍这张照片 风景:记录自然风貌的照片 客观:更少的主观观念,侧重事实均衡公正的表达 有机的形态:依照树木,山川,等自然形态来构成画面 指代:照片用来描述某一物体 (…) Read more

看人下菜碟儿

以下链接是我在一个视觉素养网站上找到的: 周一的时候给大家乐呵乐呵 1,猜年龄 http://www.kakayu.com/guess/index.asp 评价:不仅仅可以锻炼眼力,还可以顺便研究一下中国人时下的家庭相册风格 2,辨性格 http://dootoo.cn/modules/wordpress/?p=24 评价:虽然这样的游戏很多,但是这个却据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有心理学家 参与,经过历时几年的全球性测试,再小心地调较各个图片的颜色及形状, 然后再次进行测试,直至得到这些非常成功的图片,这些图片代表了九种不同的性格。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