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山头的战斗已经打响

这两日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恐怕没法看,这份报纸的全体摄影工作者从周一开始罢工,据说罢工将持续三天。 罢工的理由非常骇人:抗议新的条约允许文字记者拍摄更多的照片。 事情的起因是巴尔的摩太阳报和记者们续约的新合同里去掉了一项规定,这条规定明确报社的文字和摄影各司其职,只有在一些特殊领域,比如跑警察局口和户外的文字记者,以及网络版记者可以拍摄照片,其他摄影工作都要由专职的摄影记者来完成。 报社决定取消这一规定是来自于网络版的需求,照片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多,而人手就显得非常有限,其负责人说:“在一个理想的媒体环境里,我们应该雇佣更多的摄影记者来完成工作。但不幸的是我们并非处于这样一个理想国。”太阳报迫于盈利的压力,今年已经解雇了41位职员,因此他们希望通过让文字记者完成一些基本图片,比如头像的拍摄,从而让摄影记者解脱出来干大活儿。 但是摄影工作人员立刻从这种变化中嗅到了危机,他们在给报社写的信中明确了他们希望捍卫自己的职位,甚至要霸占新媒体山头的愿望: “新媒体的主要需求是更多的视频,而不是更多的文字报道。因此在我们看来,报社给文字记者配备更多的相机而不是给摄影记者配备‘写作装备’的行为体现了你们的偏见:你们认为教给文字记者拍摄照片要比教摄影记者写文章要更简单一些。你们难道没有想到吗,假如视频是网络上具有优势的报道方式,难道我们不应该制作更加精彩、专业的视频报道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吗?假如新的形式是通过静态照片和动态的视频报道结合来讲述故事,难道我们不应该尝试在这个领域发挥特长,增加竞争力吗?” 培训记者拍照片?还是培训摄影写文字?这是一个问题。媒介融合导致的职位融合就好比两条道上跑的车,现在开始往一条道上并线,谁率先冲进去,谁就跑得快。争夺山头的战斗已经打响,你准备好了么? 点击这里察看更详细报道

小符号,大趋势

从上周开始,新浪的首页发生了变化: ——在要闻旁边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摄像机的符号,标志着这条新闻点开之后可以看到动态的视频报道。 这个形象的视频符号并非是新浪的专利,因为这已经是美国报纸网络版,或者新闻类网站中通用的符号: 上图是cnn首页的当日重要新闻栏目,可以看到它们使用的是和新浪同样的符号。首页的大照片是从图片巨头gettyimages那里购买的。 这是MSNBC网站的首页,要闻部分也有同样的符号表明这条新闻有视频辅助,同时还有一个照相机的符号注明有图片可以观看。 除了视频与文字新闻的配合,图片和声音也在网络上大显身手,同时也有相应的符号化说明: 上图是华盛顿邮报首页的一则新闻导航,配有三个图片影廊 上图是纽约时报首页的新闻,配的是带声音的图片幻灯片演示。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展示的都是各个不同类型的新闻类网站的首页导航,并非是它们专门的图片或者视频频道。这尤其重要,说明网络媒体已经逐渐开始将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传播,而不是分而治之。 无论是声音还是视频亦或是照片,你不能小看这些符号,它们也许将会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些通识符号,这些符号背后所代表的就是媒介融合趋势。也就是说,将来你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信息将在同一个平台上给您传输,信息之间互为弥补协同运作。 再想一下,目前这种融合还只是后端上的融合,也就是通过编辑将信息整合而实现的融合。后端的编辑需要一定会推演到前端的生产者,可以预见的一个趋势就是,未来在新闻信息采集的时候也需要用媒介融合的思路去报道新闻。那么也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公式,传统的摄影记者+视频报道的学习+文字报道能力=不可替代的新闻人才。 这就是达拉斯晨报的David lesson为什么会宣称“这是我们(摄影记者)称王称霸的时候!” 我这么说都是纸上谈兵,大家未必一定会相信。因为在动员新闻学院学生参与新闻摄影方向的学习的时候我也这么说来着。昨天下午的最新消息,目前仍然只有10个人报名。如果不到15个这个方向今年就只能取消了。这个消息让我非常郁闷,很郁闷〉〉〉〉〉

胶片不死与恐龙时代

Denise Mabilog摄影 (一) 在一些摄影师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小图标,红色的字一闪一闪,上面写着:胶片不死 摄影师Christian Patterson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这个图标以后,网友J. Thomsen在下面回帖说:他常去的专业冲洗店因为生意清淡可能过几个月就要关张,而这家店是他所处的城市里唯一的可以冲洗120底片的地方,这就意味着自己将来要到另外一个城市去冲胶卷。他自嘲地说,看来我已经成了恐龙。 (二) 图片库专家Jim Pickerell向摄影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即将到来的印刷媒体的衰落,你是否准备好了?他援引美国最精明的投资家巴菲特写给投资人的话证明自己的论点,巴菲特认为,报纸网络版可能带来的利润是拯救传统印刷媒体的最好途径。 (三) 数字摄影师的主编Dick Halstead发出更将惊人的预言,到2016年,主要的相机生产厂商都将衰落,因为静态照片已经不会是传媒的香饽饽。不管是数码还是胶片,只要是以拍摄静态照片为主的照相机都过时了,未来的报社摄影记者将持摄像机工作。Jim Pickerell也持同样的观点:假如你要继续生存,就要从传统媒体过渡到网络媒体,而网络媒体的内容需要是完全不同的,视频、声音成为讲故事的主要手段。 作者注:这篇文章是三年之前的文章,整理有关胶片的专题,将之提取出来再看,仍然挺让人感慨。其实,胶片的没落并非只是一种介质的没落,是一种讲故事方式的结束,又预示着又一个新的开端,而且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它,它都会不可阻挡地到来。

一周一周,数字狂潮

1. 数字击中《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上周爆出改照片的“丑闻”。时报在星期三向读者致歉,他们前一天报纸上刊登的一张六栏照片被证实经过了修改。照片是时报的员工但并不是摄影记者拍摄的,其内容是表现水灾中被淹没的一所房子,由于摄影者是透过火车玻璃往外拍摄的,因此在画面上留下了闪光灯的刺眼的反光,作者就自作主张的将之除去了。事件的进一步处理结果还未公布。(Pdn的报道) 除去画面上的光斑就是作假?估计照此估算,中国的摄影记者就无法混了。非常巧合,也在上周,许林老师在其博客上率先发出“华赛照片造假的质疑”(点击这里),指出一张去年获得金奖的照片有克隆画面的嫌疑,但时过一周,当事人仍然也未现身,此类事件是否又会不了了之呢? 2. 数字击中“历史” 在数字时代仍然保持与时俱进的摄影专业人士中,我认为墨西哥摄影师佩德罗•梅耶尔(Pedro Meyer)是其中最为睿智的一个。近日在其创办的摄影杂志Zonezero中,梅耶尔发表了一篇关于数字技术与当下摄影史的论说。(点这里) 梅耶尔用两张照片说明数字给摄影领域带来的变化远远要比我们想像的要快:一张是便利店原来出售胶卷的货架现在全部挂满了电池,另一张照片显示黑白相纸与胶卷生产商依尔福现在已经转向生产打印用的相纸。 Pedro Meyer摄 这种急剧变化的历史在我们身边悄悄地发生,而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背后的寓意却浑然不觉。梅耶尔发现,目前银盐相纸制作的作品成为收藏家追捧的对象,而它们在几年前是不能称之为艺术的,只是随着打印代替冲洗,银盐照片变得稀有,才出现这样的变化。不过,目前很多人仍然不会收藏普通的打印照片,因为如果不使用专业的墨水和相纸,照片将很容易褪色。而梅耶尔却指出,只看到当下数字技术缺陷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会褪色的照片将和摄影术诞生之时的达盖尔、尼普斯的作品一样,虽然模糊不清,但是在未来会成为历史的见证而变得珍贵。也就是说,历史就在眼前,今天的人们正目睹一个又一个数字时代的尼普斯现象的诞生,这些发明改变了摄影史,我们正巧站在历史转变的节点。 3. 数字击中VII图片社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VII(www.viiphoto.com)图片社的消息了,最近他们在伦敦召开了首届欧洲年会,会议的主题是多媒体以及视频技术与摄影的发展。10位图片社的成员轮番上阵,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全文在这里) 以下摘录几段发言人的语录: “今天,摄影的发展丢失了很多传统,也吸收了很多新的内容。由于动态影像的介入,摄影领域发生了剧变。而在未来,为大众传媒工作的摄影记者将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他们的作品,这绝对是发展趋势” ——詹姆斯纳切特威 “假如你的网站能够让读者停留五分钟就是胜利。” ———尤金理查兹(Eugene Richards) “报纸的生存将有赖于网站。越来越多的报纸摄影记者开始只拍摄视频,然后从中找一些截屏照片放在印刷版上,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约翰莫瑞斯(John G Morris) 4,数字击中你我他 近日,数字铁路(http://www.digitalrailroad.net)的商业运营越来越红火。这家公司从给摄影师提供服务器,帮助其建立自己的图片销售渠道起家,吸引了大批优质客户。目前又将原本独立的摄影师的个人服务器联网,实现在线检索和下载,已经变身为一家新型的图片代理机构。其创始人Nisselson在一次访谈中指出,全球目前的图片市场是两百五十亿美元,而排名靠前的两个大图片社corbis和getty只占了其中40%的市场份额。Nisselson认为这就是像数字铁路这样的另类图片社存在的意义,而摄影师们未必一定要屈服大图片社的欺压,凭借自己的智慧也会在当下的图片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我所见过的最好的表格

如果你现在还搞不明白昨天发生的美国校园枪杀案的来龙去脉,建议你去今日美国的网站看他们制作的表格。 毫无疑问,今日美国是靠精美的图表起家的,1982年创刊的这份报纸以短新闻,彩色版,图像化为市场买点,开启了美国报业出版的变革。强调快餐化的信息提供方式,极其重视图像在报纸上的作用。《今日美国》办刊理念之一就是新闻的视觉化,它们平均每个版面的“视觉元素”使用达7.2个,其中74%是新闻照片,7%是图画,其余19%是信息图表(informational graphics)。 下面今日美国校园枪杀案表格的主页面,显示了发生枪杀案的教学楼的位置。在表格上方还有三个栏目可以选择分别是时间表、视频和遇难者。 下面是时间表,点击这个时间轴上的时间点,就可以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 下面是视频报道,值得一提的是,枪击发生当时,一名路过的学生用诺基亚手机拍摄了警察救援的现场以及持续不断的枪声,成为第一时间对凶案进行报道的市民记者,这则晃动模糊不清的视频,被CNN等著名媒体频繁使用,可怕的枪击声让人不寒而栗。此事件的发生再次证明,突发新闻的现场报道已经逐渐被市民记者占领。 遇害者,这里是对受害者的悼念。 关于这一枪杀案的新闻报道,互联网发挥了充分的优势,因为美国当地的报纸都没能踩上点,所以报纸的网络版成为了重要的阵地——视频、音频、地图、影廊,请读者上传照片,各种手段齐齐上阵,这使得随后发行的印刷版更像一个严肃的总结报告。 对萨达姆死刑的报道,平面媒体落后了,此次对校园枪杀案的报道,平面媒体也落后了。其实美国各大报纸早就把重点转向网络版的建设,而今日的印刷媒体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

你的名字是?

去年《Time》的年度人物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也让很多人津津乐道。因为这个年度人物不是别人正是“你”,是无数个互联网用户。这似乎预示“你”时代已经来临,而我认为这并非是一个让人欣喜若狂的时代更迭,因为这位年度人物虽然是“你”,但是你我的名字都不是“你”。 我最崇敬的一位老师,是我初一时的英语老师。在开学第二堂英语课上她请我回答问题,没有像其他老师用手指着一个人说:“你来回答”,她看着我,叫出了我的名字。这个时刻我至今很难忘记——带着一些惊讶,以及小小的满足和骄傲。 而你是谁,你的名字是什么,这个问题在网络时代似乎显得不重要了,网络时代的“你”是不受尊重的。我们称当下这个社会为草根社会,每个人都认为“我”是英雄,因此“你”就显得更加微不足道;无数个“我”在狂欢的同时,无数个“你”也都消失了。 或者也可以说“你”被机器代替了。当《time》把年度人物颁给“你”的时候,出现在封面上的形象不是你我任何人的面孔,而是一台电脑。 著名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事件,手机拍摄的现场影像惊世骇俗,可是没有人能够记得住摄影者的名字,大家记住的都是手机这个媒介。对于图片库摄影师来说,他们的名字似乎也在渐渐消失,尤其是在中国,照片的署名不再是摄影师的名字而是提供中转平台的图片库的名字,比如“cfp供图”。 转换一个话题,近来颇受瞩目的展览是由瑞士洛桑艾丽斯摄影博物馆(Musee de l’Elysee)策划的大型互动摄影展“我们都是摄影师”,展览开放给所有人,是互联网时代草根摄影师的狂欢。最让我震惊的是作为展览宣传的一张照片: 这张由Keystone图片社提供的照片,没有作者的名字,是一个不知名的摄影师拍摄于巴勒斯坦。就是这张照片激起了我对这个展览的极大兴趣,那些无名的你为什么如此钟爱摄影,都在拍摄什么?——这也是这个展览试图回答的问题。明天来介绍一下这个展览,策展人很花心思,可以去他们的网站看看,你也可以参与这个展览。http://www.allphotographersnow.ch/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