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编辑,评什么?

任何一家有远见的媒体机构,都不应放弃生产优质视觉内容的努力,此时,你同时会发现,由1920年代画报大发展而肇始的图片编辑行业,当年所订立的规矩,摸索出来的视觉传播规律,比如图文结合、对开页、视觉中心,这些理论应用在新媒体上,依然毫不过时。加西亚1980年代提到的WED概念,即记者+编辑+设计师形成团队工作,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全媒体、媒介融合的精神所在,只不过,在今天的团队里可能还要加上一个P,即程序员(Programmer),帮助报道实现在新媒体中的传播。 Read more

法国解放报为何开了天窗

法国解放报最近开了天窗,所有的照片都消失了。解放报这么做却一点儿都不让我惊讶,因为这是一份对图片相当重视的报纸。十几年前,我曾和我的老师@曾璜 采访过该报图片编辑Sarah Jeah Ortiz,借着这个由头,把这篇《法国图片编辑谈图片编辑》再次共享给大家。 Read more

战争中的他们

78岁的英国老牌战地摄影师唐麦考林,今年还跑到叙利亚去拍照,但他说自己老了,穿着避弹衣跑不动了。法国Visa摄影节上,他和97岁的图片编辑John Morris相遇,老先生28岁时候曾在诺曼底拍摄了12卷照片,当时他在给卡帕编辑照片。关于战地摄影师,他们都有许多话要说。 Read more

那些影响我的图片编辑

图片编辑,这一工作有谁能说清楚?纽约时报博客Lens连载两篇文章,请摄影记者回忆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图片编辑“他只是安静地看照片,没有一句话,只能听到呼吸声”,“他是塑造我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人” ……这些照片背后的人,他们是朋友,却更是导师。 Read more

还乡第二季图片编辑工作坊招募学员

还乡第一季图片编辑工作坊的学员正在讨论编辑思路 “还乡”是OFPiX工作室主持的一个摄影项目。2012年春节,我们发起这个项目,鼓励摄影师探索他们和自己故乡的关系,并将最终的成果变成纸上作品,装进一个名叫“摄影如奇遇”的盒子里。 “还乡”的出发点是把自己故乡的故事用照片讲出来,为故乡留存档案——理性的以及感性的,具体而扎实的,绝非空泛的抒情。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够一年年地进行下去,2013年的还乡照片征集已经告一段落。 这个项目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大城市里的青年回到自己的小城,随后把这些照片再“运回”城市,从亲密到疏离,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图片编辑,照片被层层解读,反复凝视,这使得我们对故乡的关注并非只是快门的那咔嚓声音之间。 图片编辑的这个过程,就好比建造一座连接故乡和我们之间的桥梁。去年,我们专门为此做了工作坊,邀请更多的人来参与到故乡这个话题的解读中。图片编辑工作坊最终的目的是将还乡照片变成纸上作品,其中涉及的不仅是图片编辑工作,还有与摄影书相关的知识。 OFPiX工作室已经展开2013年还乡第二季的盒子制作,并再次展开图片编辑工作坊,欢迎各位加入我们的还乡计划。 报名邮件ofpixcamp@gmail.com,以及微博私信@ofpix报名,报名截止4月10日。 第一季工作坊的工作现场,点击这里看第一季图片编辑工作坊的最终编辑结果,都收录到盒子里 还乡图片编辑工作坊的课程时间和具体内容: Day 1  周五晚上 4月12日 课程     7点-9点半《摄影师和摄影书》领读者 任悦 一起回顾去年还乡照片的编辑过程,了解图片编辑工作的要义,并着重理解照片在纸面呈现的特点。 工作:学员对还乡照片展开初步了解 Day 2  周六下午 4月13日 课程  2点——4点半 《摄影师和他们的故乡》领读者 傅翀 阅读目前收到的还乡照片,展开讨论,充分了解照片的内容/气质,探讨可能的编辑方法。 工作:学员把自己的编辑想法与导师展开交流,基本确定自己的编辑思路。打印编辑样张 (…) Read more

图片编辑的窘境

前不久法国的一次图片产业大会上,摄影领域资深从业者Aline Manoukian做了一个名为《法国媒体摄影的新规则》的演讲,开篇便是一通牢骚:“我在媒体做了十五年摄影记者,然后又从事了十年的图片咨询的工作。我在法国报纸工作的几位同事告诉我,因为图片预算的锐减,他们可能很快就要失业了。” 这番谈话并非危言耸听,她随后列举了图片编辑的各种窘境。在翻译Aline发言之前,我想先说一点感想。谈论这个问题,似乎又回到了新闻摄影即将死亡的话题上,但这已经不是新闻摄影自身一个小圈子的问题,整个网络上都是廉价的复制和转发,免费的内容侵蚀着真正好内容的产生。于是,在你发出惊呼,原来法国媒体也这样的时候,恐怕也要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未来还会有谁会倾心给我们提供优质的内容以及负责任的报道?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牢骚,也有那么一点点期许,如果意识到这种糟糕现状,我们会对好内容多一些尊重,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投入么? 图片编辑的窘境 我们都工作得太快了,所以我们工作得毫无起色。我们就是想着要找到那些免费且廉价的内容。我们其中有一些人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偷图片。一些杂志里有百分之四十的照片是免费获得的,从网络里或者一些新闻机构那里窃取。其实,如果我们自己不这样做,我们的版面编辑或者编辑自己会到网络上搜寻。即使我们警告他们这样做的后果,罚款可能会超过正规购买的费用,他们仍然会说:“我们愿意冒这个风险。” 这些对图片毫无选择的使用最终会影响读者,他们会发问:“谁还会买那种报刊杂志,它们和网络上的免费内容一样。”这些读者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今的天摄影师们得到任务出去拍照,时间缩短了,预算少得可怜,稿费也缩水了。一些报纸甚至不给钱让年轻摄影师免费为其工作,因为他们觉得让其照片被看到就已经够可以了。 甚至一些著名摄影师也不得不找到其他一些方法来支持自己的项目,他们宁愿一无所有,生活毫无舒适可言,就是靠着对报道的热情活着。这些人简直成了一种志愿者。 但就是这样,他们的照片无处发表,他们不得不去画廊和摄影节避难。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太强大了,不仅报道摄影受到困扰,媒体的信度也受到影响。  网络上尽是耸人听闻的谎言和错误的信息。 当然,每个人有权力通过照片表达自己,但是这方面的渠道一点儿都不缺乏: Facebook、blogs、websites、discussion boards、twitter、flickr、instagram等等。但遗憾的是,媒体竟然用这些网站作为信息的来源而从不去确认其可靠性。 有多少所谓市民记者是在手里拿着手机报道的时候受伤甚至牺牲呢? 在法国,近些年出现的所有的新闻网站,图片总监的职位事实上都不存在。他们雇佣的是那些一出生就手持一台电脑的年轻人,一个新的族群出现了——geek。但我想,至少还有十年才能把摄影的专业文化和geek们的技术融合在一起。 黎巴嫩一个出租车司机车子上有这样一句话:“爸爸不要开太快,有人在等你。”它启发我有这样的联想:“别开太快,多花一些时间去思考,去思考你到底要去哪里,要不然,你就是冒着风险开车朝着墙上撞,有谁会希望这样呢?”      

图什么:图片编辑聚会

前两天和两个朋友聊天,一起细数用户每天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生产的照片数量,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图片生产力超级强大的时代,似乎我们更需要图片编辑。与此种状态对应,图片编辑在中国得到重视大约已有十年,但优秀的图片编辑仍然呈稀缺状态,目前在职的图片编辑则因为并无空间来做好图片编辑工作,沦为找图员,疲惫得苦不堪言。 一直想要做这个活动,就是邀请图片编辑来诉苦,呈现他们向来是隐形的那部分工作,讨论他们遇到的难题。 各种忙碌之后,终于把时间定下来,本周四晚上七点。不过,在邀请朋友的时候才发现——临近假期,又赶上北京爆堵——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不管啦,图片编辑们,欢迎来图什么Party!,做这个悲催的工作究竟图什么呢? 想要参加——请邮件至lululiao86#gmail.com 咨询      

到奥运图片编辑室的后厨去看一看

奥运赛场上拼命按下快门的那些摄影师们,拜新技术所赐,他们的照片瞬时就传到了图片编辑后台,但只有少数照片能够和读者见面,大部分都被pass掉了。 图片编辑——这些图片“掌权者”是怎样的心态,他们如何在短时间内决定图片的生杀予夺? 路透社的图片编辑Russell Boyce最近撰写了一篇名为:《点击、编辑、剪裁或者扔掉》(Click, edit, crop or drop)的博客文章,他将读者带到了图片生产的后厨,让你看到“菜品”备料和制作的过程。 路透这次奥运的布局是55个摄影师,17个图片编辑,25个图片处理人员。Russell Boyce的工作是编辑体操和田径。下面就是男子200m决赛时,他的电脑屏幕: 图片编辑坐在工作区里,他面对的是骤然涌进的成百张照片,来自不同的摄影师,他们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拍到非常精彩的照片,如何处理好这些摄影师的个人期待,那就是图片编辑的人际沟通能力了。他不能说:“你拍的不如其他人。”尽管事实可能的确如此,但这么说无疑是火上浇油。 一般来说,图片编辑要盯着事件的发展进程,可能还要同时盯着三个同时进行的比赛,不断和现场拍照的摄影师沟通,从而才能了解照片拍摄的语境。 图片编辑确认通过的照片随后就到了图片处理(processor)那里。这些还没有加图片说明的照片会一张一张地涌进图片处理的电脑里,没完没了,连续十个小时。图片处理需要确认照片里的运动员,撰写能够说明何人、何事、为何以及何时这几个要素的图片说明。他们还要给照片加上技术信息,这样才能方便发到全球的图片客户那里。图片处理人员还要对照片做白平衡,一些技术上的剪裁——裁掉边缘的不需要的线,以及对轻微的跑焦做锐化。 路透社现在使用的技术能够让摄影师同步了解图片编辑在电脑上选择了哪些照片发稿,这样他们也可以知道图片编辑是不是可能会速度太慢,从而错失了抢新闻头条的时机。 关于图片编辑这工作的悲催,以下Russell Boyce则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给大家诉苦: “目前最先进的照相机每秒可以连拍10张,那么在一个体操比赛中,90秒的时间里运动员做动作,下场,观众鼓掌,运动员绽放笑容,场下另外一个被超越的则瘫坐在椅子上痛哭,等等。这一切场景即使一个再优秀再有克制能力,精心选择时机不会拍坏照片的摄影记者,都不会轻易把他们的指头从相机上挪开。那么我让你算算,这中间大概会传过来多少张照片? 这成百的照片,都是关键瞬间,我要选择剪裁和上传,速度要快过我们的对手,否则他们就会先行发布。如果我们的摄影师拍了好照片,我却没有选中,他们迟早会用自己的方式在酒吧里让我知道我的错误。不过,反过来,如果我的选择很棒,摄影师会以更好的照片作为回报。 接下来就是在拍摄结果之中的选择了,你可以像一个香肠生产车间一样工作——就拿体操比赛来说,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会拍摄广一点的镜头,然后是越来越紧,每个运动员可能都会按照标准流程拍一遍,然后再来下一个。如果图片编辑也按照这个节奏发稿,那就真的和生产香肠一样,一节一节,估计图片处理人员会抓狂,客户也会得到一大堆照片。 图片编辑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些有创造力的选择,挑选横幅或者竖幅,想着是不是把平衡木裁掉让运动员仿佛在空中飞翔?关于把照片剪裁得更为紧凑,这里面又是一大堆事情。假如我没裁照片,但相反那张裁的照片却更受欢迎,我就不得不又要到酒吧去听摄影记者耳语。 照片的形状也是问题。互联网网站一般用竖幅照片么?通常不,有的时候也会用。杂志封面和平行版式的小报头版都用横幅照片么?通常不,但有的时候也会用。 那么我是不是会针对不同客户对照片做不同剪裁呢?给我买杯啤酒,我来告诉你。” 那么,看了这篇文章你还想不想当图片编辑?恐怕也该明白,为何为何时下图片编辑那么紧俏,总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但他却不肯出现在灯火阑珊处的原因了。 以上照片和编译文字均来自路透的博客,原文这里

当博客开始寻找图片编辑

为数不多的依然活跃的独立摄影博客A Photo Editor,从一则招聘启事中看到blogger们的希望,撰写了一篇名为《新时代来临之征兆》(A Sign Of The Times)的博客文章。 让这位bolgger欢欣鼓舞的职场信息来自著名博客 Mashable,他们正在招聘一名图片编辑。当然,Mashable不是1416教室这样的个人博客,而是一间互联网公司,但其内容以博客的形式发布。Mashable创办于2005年,每月有将近两千万独立访客,社交网络上有四百万个跟随者,并且据说已经吸引了CNN这样的买家,出价两千万美元。 Mashable招聘图片编辑的理由是要把网站的图片水准提升到新的高度,A Photo Editor则认为,这意味着网络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追求内容质量的时代。 Mashable当下网站所使用的照片很粗糙,配图策略很单调,看样子,新晋图片编辑将会遇到很大挑战,自然也有很大空间 Mashable寻找怎样的图片编辑,他们的要求如下: 职位描述 工作地点在纽约,由副总编管理。理想的候选者应对构图有良好的天分,眼光独特,需要在正规媒体机构从事过全职摄影师的工作,要对什么样形态和风格的照片适合网络使用心里有数。 符合要求的候选人还要手快,细心,能在截稿期之前完成任务,并可同时操作多个项目。 职责: 为每日发布的稿子提供所需照片,且要吸引眼球 管理图片资料库 确保发布平台和资料库平台上的所有照片的名称和信息标注准确无误 处理与图片来源的关系 维护图片使用记录和图片预算 确保在线照片让读者有最好的阅读体验 培训编辑部理解照片的创作和使用 职位要求: 在报道摄影领域富有经验 熟练使用Photoshop 要有使用Adobe Illustrator (…) Read more

Fashion!

Alexey Brodovitch。 这个名字在时尚、设计领域常常被提及。他在Harper’s Bazaar做了20年艺术总监(1938-1958) 偶然看到一段他和摄影的渊源,在网上随手检索了一下,立刻被迷住。 1934年,Bazaar总编辑在一次艺术总监设计展中看到了Alexey Brodovitch的作品,一起喝了十分钟的小酒,晚上,Brodovitch就正式签约成为艺术总监。 大胆留白,页面编排如同电影画面效果是Brodovitch的标志风格。他对页面之间衔接的流动性效果非常着迷,编排的时候会把杂志页面放到地板上,连续起来观看,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感觉。这种对动感的追求也体现在他自己的摄影风格中。他曾拍过一个芭蕾专题,1945年出了一本画册。 Brodovitch开办设计工作坊,这使他成为一代时尚摄影师的宗师。他鼓励年轻摄影师使用虚化的和非正规的手法拍摄。“他教我敬畏不可知的世界”、“他使得我了解,如果在取景框望出去是一张熟悉的照片,就永远不要按下快门。” 上他课的学生都太有名了:Diane Arbus、Richard Avedon、Bruce Davidson、Robert Frank Saul Leiter。这些人尽管并没有都走上时尚道路, 但他们不仅吸收了Brodovitch的美学观念,其中很多人都为时尚杂志工作。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时尚不在影棚,而是在街头,在生活之中。Robert Frank曾为Bazaar工作,Vogue的艺术总监雇佣William klein和Bruce Davidson拍照片,Marvin Israel曾鼓励阿勃丝与Esquire合作。 我是多么希望能够瞧瞧他们的照片。

奥巴马

Pdn 最近评选出了让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的五张最重要的照片,获得第一的是《纽约客》发表的悲伤的母亲在伊拉克阵亡的孩子墓碑前哀思的照片,这是一组图片故事里的一张。使得不少人支持奥巴马的政见,尽早结束这场战争。 Pdn还公布了一些入选照片,比如去年以普京肖像名扬天下的摄影师platon,用同样的手法拍摄的奥巴马照片。 但是最有趣的还是下面这张照片,由路透摄影师jim bourg拍摄。当时麦凯恩走错了路,因此有了这么一个尴尬的镜头,摄影师在博客上回忆了拍摄过程:“其他人都很惊讶,他们并没有看到这个画面,我在电视里后来也看到这个瞬间是如此短暂,竟然被我抓住了”“等到我回到家的时候,这张照片已经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开了”“我的邮箱里堆满了信,有批评,有赞扬” 尽管这个瞬间如此短暂,另一位法新社的摄影师,也几乎在同时按下了他的快门:                         

it is a whole new day

“更丰富的色彩,更多的图表,做一份面向现代读者的报纸”——芝加哥论坛报的负责人如此解释他们的改版,此前,如同美国所有的报纸一样,他们也经历了大规模的裁员,摄影部门有四位雇员离职。 以下是改版前后,上周五(左)和本周一的芝加哥论坛报 改版后的报纸版面简洁,主图得到了突出。 在芝加哥论坛报的网站上,一个名为“全新的一天”(it is a whole new day)的视频,展示了改版幕后的工作。不过,视觉效果的增强不晓得是否是拯救处于寒冬中的传统媒体的一剂良药,传统媒体的“新一天”不知何时会到来。

杂志摄影双周记之人文地理篇

最近忽然想起我上学时候的一个好哥们,我们讨论摄影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美国国家地理》,在他的书架上密密麻麻都是带着黄边儿的国家地理杂志,翻开每一本都会啧啧称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摄影小青年最为迷恋的先锋摄影不是lomo,不是私摄影,不是中画幅大画幅以及艺术,而是《美国国家地理》。 周游世界仍然是很多摄影师的梦想吧。之前几期的双周记都是围绕着财经类杂志展开的。从这期开始,我们就请图片编辑和摄影师们来谈一谈地理类杂志的图片。 前两天正好接到了《中华遗产》杂志的图片编辑范亚昆的邮件,寻找对人文地理类选题感兴趣的年轻摄影师,我就邀请他作为我们这个序列的第一位发言者。 《中华遗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旗下的一本杂志,我们期待这样一些作品: 它要讲一事一物,或一段历史,人文的或纪实的; 它是相对完整的,或是留有余味的一个故事,而并不是随意的碎片; 它需要图片来叙事,因此兼顾被叙事物的起承转合; 它喜爱你引为自豪的精致照片,然而也不放弃你认为琐碎或凌乱的普通场景,只要图片能够在故事中起作用; 一般来讲,它需要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的组合,你也可以借此表现与众不同的视角; 有耐心,再有耐心一点; 尽量不要裁切和修改图片; 一定要试一试,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你的体验,去写出当时的经历和感受吧,否则,想象一下,你付诸热情的事物从陌生人的笔下写出,该是多么寡味和让人沮丧的事情,这会抹杀你图片的光彩; 即使你手中暂时没有完整的作品,也可以随时找到我,或许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和操作某个选题,或者当我需要某张补充式的图片时,会需要你; 你也可以像一个收藏家一样,去收藏拍摄某一类的照片,我见过的摄影师,有收藏岩画、农具、昆虫等等,这可能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派上用场,尽管过程会很漫长; 以上种种,是已有的经验。但是,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呢?问你呢! 下面这个关于河南洛阳南石山三彩的故事,从技术上看,就是一个很标准的人文地理故事,作者兼顾到了操作流程、有景别的变化,有叙事照片和抒情照片,有场景、有肖像。当然,你也可以有着更创新的拍摄思路。 本组照片作者:赵国敏 范亚昆的联系方式: 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屯路甲11号 中科院地理所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华遗产》编辑部 邮编:100101  电话:64847241 邮箱 jnfyk@yahoo.com.cn MSN:jnfyk@hotmail.com

堕落的时代?

最近我看到消息说《时代》周刊的图片总监Mary Ann Golan辞职了(1416之前的介绍,这里),挺令人惊讶的,因为在那种机构里,一层层地爬上来不容易,没出什么大事儿,她也不会离开。 今天早上看到一个小道消息,据说Marry Ann是因为这张封面一怒离开《时代》周刊的: 这个可怜的baby没有犯什么错误,但是出身不好——照片来自微利图库,价格便宜的很,1美元起价。这是《时代》周刊历史上头一次在封面使用微利照片,人们非常好奇,使用这张照片究竟是价格的魅力还是照片本身的魅力。 微利图片也是图片,薄利多销,它当然也应该有机会登上时代的封面。但是,可以朝后想想:如果这照片的作者发现自己的照片用在《时代》周刊的封面,却只得到了1块钱的报酬,或者,《时代》周刊发现用1块钱也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封面——那时候,再追悔莫及恐怕也没用了。 时代年度人物封面——非1美元作品。 另外,杂志摄影双周记这个栏目应该恢复啦,有那个好心的杂志图片编辑想支持一下这个栏目,请尽快和我联系。

报纸网络版的设计工作,纽约时报设计总监答问

《纽约时报》的读者互动栏目“Talk to the Newsroom”试图在编辑部和读者之间建立桥梁,让自己的编辑和记者轮流主持,专门回答读者的提问。最近当家主持的是时报网站的设计总监Khoi Vinh。为一个媒体的网络版做设计应该是怎样一份工作?这激起了我的好奇。以下是部分问答: 1,    如何把一份纸质的报纸转换成网络版? 答:如果说纽约时报网络版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资讯丰富有用的网站,其根本在于我们并不是把读者在印刷版上能够获知的信息原样转换到网络上去。 我们更希望充分利用媒介自身的特点,从而使得印刷版上的优势在网络版上也得以实现。 因此,我们非常关注读者如何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这就是说不仅关注文章内容的呈现,同时也要了解他们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比如他们可能会快速扫射页面而不是勤奋地从上到下乖乖地阅读,他们会先看哪一部分,最后看什么,他们在一次一次访问这个网站的时候希望哪些信息会不断更新,他们的阅读遵循怎样的视觉线索,哪些设计对于他们仅仅是视觉的累赘? 有很多这样的因素,我们在不断地对之进行衡量。事实是我们和其他一些新闻网站还有些不同,我们要保持这份成立150年的报纸的品牌效应。我们可能和印刷版的美术设计面对不同的问题。但总的原则是,我们要尝试利用技术,使其符合纽约时报的视觉标准。 2,    网站的设计总监的工作是怎样的? 当人们把“设计”和“纽约时报网站”这两个词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互动图表、多媒体图片故事,等等这些我的同事和图表多媒体组成员的作品。我们这个团队当然会他们合作,提供支持,但是这不是我们的核心工作。如果把这些人看做是对信息内容的一种设计,将之视觉化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则是为这些视觉化的内容提供一个总的视觉框架。我们创作的是整个网站内容的一个内在的表现平台。 我们的网站的架构是在不断地改动过程中,不断对网站的各个版块的架构进行改动,增加各种工具帮助读者阅读,除去那些给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的设计。 作为设计总监,我的工作就是对以上这些设计方面的变革进行督导和推动。这些革新有的非常快且迅速,有的则要持续几个月。我们有这样几个团队共同合作展开工作: 信息建构组(负责组织特写版块以及信息的更新,保证读者可以和这些信息形成互动) 设计技术组(利用Html,css,javascript,flash等等工具将设计的需要从技术方面实现) 视觉设计组(负责整个网站的视觉感受,包括版式、字体字号、色彩等等) 所有这些小组,总的工作就是要强调“用户体验”。 我并不需要亲自去动手做一些事情,通常情况下我要不就是和设计团队讨论我们目前的设计工作,要不就是在会议室里开会,商讨最近要开展的设计方面的改变,以及如何实现。其实我作为一个设计总监的工作并不是去做一个伟大的设计,而更是去创造和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伟大的设计能够得以实现。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