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凝视中国的眼睛——Sean Gallagher

“凝视中国的眼睛”这个双语访谈栏目,又因为我的忙碌和思想上的懒惰,出了一期之后,很久没有更新了。真是抱歉。马上就要开始的photocamp 14的主题是自然,第二期“凝视中国的眼睛”是拍摄中国环保问题的英国摄影师Sean Gallagher(中文名韶华),这个时间将之介绍给大家,正好也和我们的活动有所呼应。 认识将近三年,韶华( Sean Gallagher)和我竟然还从未见过面。三年前当我在纽约的时候,从一个即将荒废的邮箱里发现他的来信,那个时候我刚刚获得了尤金史密斯的助研奖,他正在做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报道,希望能够和我交流。后来,我远距离遥控了一场韶华的讲座,希望中国年轻摄影师也能分享他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韶华是英国人,大学念的是动物学,但毕业之后却做起了自由摄影的工作,他曾在马格南伦敦分社实习,关注亚洲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目前则主要在中国展开报道。他的第一个项目是“蔓延的黄沙”,记录中国沙漠化现状以及治沙战略实施;第二个项目是“中国湿地危机”, 报道了正在消逝的湿地给人类、动物以及地平线带来的影响。这两个项目都获得了普利策中心“危机报道”基金赞助。 动物学的学科背景,记者的视角,个体的热情,这使得韶华对环境问题的报道言之有物,他的工作目标是希望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摄影则是他的调查工具,记录工具以及传播观点的载体。 1, 你在中国旅行,哪个城市或者地区的风景是你最喜欢的? 我非常喜欢在中国的西部旅行。尽管不能说是最喜欢,不过,我认为青海和新疆是我比较钟爱的两个地方。这两个省有一些东西让它们能够非常明晰地和其他地区分开。这里的人、信仰、建筑和风光地貌,所有的这些共同导致这里成为一个很上镜头的地方。它们非常神秘,吸引我去探索、记录这里的人和故事。 青海湖畔的一位藏族妇女,呆在自己的帐篷里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里,藏族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2, 你大学专业是动物学,现在你的摄影题材主要也是环境,似乎这两者之间达成了同一,你怎么看待这种循环?你过去对摄影的认知和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 我对环境的关注在大学就开始了,上学的时候我就曾去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的热带雨林做研究。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了摄影,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工具,可以记录一个地带所产生的问题和影响,比如热带雨林的砍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这时开始,我决定要使用摄影作为我的语言工具来阐释我对环境的关注。 我相信对于摄影师来说,有一个和摄影无关的背景非常重要。我建议那些正在对一个选题展开研究的人把这种背景作为他们的切入点展开自己的摄影项目。我拍摄环境问题,因为我自己本身就对科学,生物,气候和相关问题感兴趣。摄影就是这些兴趣的延展,是一种我可以表达我自己的关注点的一种方式。而我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这些社会问题,让他们能够更清楚地感知环境现状,并且我认为我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可以在做这些选题之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宁夏中部一场严重的沙尘暴使地面被橙黄色覆盖。春天刮风时,这种干的退化的表层土地很容易被吹起来。 大量营养物的涌入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面密集生长的藻类就会造成下方生物缺氧窒息。这一幕在西溪湿地公园中的某个池塘已清晰可见。 3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你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关键点在哪里? 在我看来,水问题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关键。我最近的大部分工作都在关注中国土地沙漠化问题的加剧和湿地消失所带来的困境。为了做报道,我访问了中国很多地方,记录当地居民如何面对他们和水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的小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资源系统性问题正在变得加剧。我认为中国如何面对水资源问题将会成为决定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关键所在。 洞庭湖里的一个游泳的人 2010年夏季,一个小男孩站在凳子上避开从洞庭湖涨出来的水。但是随着土地开垦的加剧,洞庭湖的面积却在日益缩小。 在中国西北部海拔3200米的青藏高原上,一个藏族青少年和他的牦牛站在青海湖的岸边。面积为4318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也许是农业过度用水造成的结果,这个湖泊的面积在不断缩减。 青海湖西岸的鸟岛,是亚洲中部重要的鸟类迁徙停歇处。 4,你是否赞同有些摄影师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只是为了制造一些让眼球感到刺激的照片。摄影师应该如何利用照片讲述故事,甚至激起观者的行动呢? 我发现所谓视觉刺激这个名词最近常常被用来和战地摄影关联,但公平地讲,只有获得在美学上悦目的照片,你才能更好地抓住观者的视线。我还记得第一次阅读詹姆斯纳切威( James Nachtwey (…) Read more

今天早晨的溜达

把早上溜达的所见所闻快速汇报一下: 1,Memory Book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衣阿华州女性的贴图本子。被衣阿华大学图书馆扫描放在网上。手写的记忆,老照片,干花,剪报,比我电脑里冷冰冰的电子文档要带劲。 2,中国的沙漠化 Sean Gallagher获得了普利策中心的支持,继续拍摄中国沙漠化。我比较喜欢这个项目,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一直持续在普利策中心的网络上发回报道。

摄影师沙龙现场传真

昨天服务器当机了,我以为要休息好几天呢。但是前方同志们昼夜奋战,终于让1416迅速又回到了上课状态。感谢詹老师和以及重新启动1416的技术大仙。同时也要感谢上周北京摄影沙龙的组织者王文章,听说来的人不是很多,但是小范围的交流使得气氛更为温暖,以下就是文章从北京发给我的摄影沙龙现场传真: Back to Basics 或者说“返璞归真”,亦可译成“回到基本问题上来”,但在汉语语境里,我更喜欢前者。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Sean Gallagher在这次摄影沙龙上的发言主题,而是我的个人观感。如果一定要挑出几个关键词,我会选择:故事、关系、多面手。 职业,意味着无数次重复某一件事情。摄影也是如此,你会千万次以不变的手势摁下快门,甚至你半闭眼睛时眉毛的运动轨迹都相同。然而,你的“镜遇”永远不会相同。拍摄对象,——从本质上将就是人以及人的环境,它们构成的生活是延续流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永远不会有“过时”的题材。Sean Gallagher说,当他拍摄时,他会为了保持这种新鲜感而忘记某某杂志,忘记这张照片会被用到那个版面,而专注于每个瞬间。拍完以后,直觉会告诉他哪些是好照片。如果过多地设计、裁剪,将会影响效果。牵强地讲,这有点儿“物我两相忘”的意味。 故事。在开始时,Sean说:“我要讲述三个故事。此外,我的每一幅照片都会讲故事。”当然,两个“故事”的含义不同,前者是叙述,后者是呈现。要不要用照片讲故事一直在摄影界备受争议,而怎样讲故事也是一些摄影师孜孜不倦地探求的课题。Sean以Desertification in Western China组照中的一张照片(如下)为例,展示他的镜头语法:沙漠日渐侵吞草原,即将淹没一片墓地,大地上一片死寂。然而,天空却有两架滑翔机飞过,给人无穷的想象和回味空间。 photo By Sean Gallagher 关系。以China’s Blind Orphans组照为例,Sean Gallagher分享了“怎样与拍摄对象拉关系”的话题。他先从互联网上看到事件线索,再打电话与该孤儿领养机构联系,在获准以后,每周好几趟不停地往那儿跑,逐渐成了大人和孩子的好朋友。在那种没有间隙和隔膜的环境下,就很有可能拍摄到最生活化、最自然的画面。这也许会给回龙观项目组的同学一些启示,如在大街上迎着一个人就劈头盖脸“咔嚓一下”,将不会得到真实的东西。 先前Ofpix讨论中有人提过“要跟拍摄对象交朋友”,肖恩的经历再一次证明了它的正确和可行性,——不仅能让拍摄对象改变对你的态度,还能让摄影者改变对对象的态度,这种作用是双重的。常识告诉我们,在互动中才会擦出火花。如果你想成为成功的摄影师,你必须学会与人沟通。 多面手。Sean对中国同行,特别是那些和他一样刚开始摄影的年轻人建议:学会用文字进行写作,作为照片的重要补充,从照片被杂志或报纸采用的角度看,这也非常必要。不仅如此,在表现方式上,也要尝试视频和音频及其他多媒体形式进行创作,这在国际上几乎是一种趋势。 必问问题:你怎么看待某些外国摄影师对中国负面题材的偏好?这几乎与新闻界关于“妖魔化中国”的论争一样热烈。Sean的答案是:这是一种职业习惯,西方摄影师也会在本国拍摄负面题材,正如他会在中国拍摄正面的事物。——这基本上是标准答案了,下次我们就不要再拿这个问外国摄影师啦。 老生常谈,是不是?是。就算你请教最杰出的摄影师,他也会说出同样的话,——他的杰出在于能够践行上面的话。如果Sean Gallagher坚持他所说的,我们就能坚信他的发展前景。 sean在BBC发表的在蒙古拍摄的一组摄影报道链结。点这里。 现场照片:

周日摄影沙龙预告(北京)

最近一直没有搞活动,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在北京,而是没有契机。虽然我身在纽约,但是魔爪依然能够伸向奇遇花园。春节前,你们一定都心思不定,但如果有空的话,希望你们能来参加这个摄影师交流活动。 时间:2009 年1月11日(周日) 上午10:30~12:30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活动:摄影师看片、交流沙龙 参与交流摄影师:sean gallaher 我和摄影师Sean Gallagher没有见过面,我曾在教室里介绍过他获得马格南第一届给年轻摄影师的基金,他曾给我写信询问北京在哪里能够教书,我趁机邀请他和北京年轻摄影师交流一下,于是便有了这个活动。 我邀请他来并非因为他是外国人或者是大腕,这点要澄清,其实他拍的东西仍然属于一个年轻摄影师刚刚起步的作品,可能并不比国内年轻摄影师拍得好。 做这个讲座,是希望大家能共同探讨年轻摄影师如何开拓职业道路的问题,分享经验,同时也延续我们之前在举办包子摄影沙龙的那个话题——外国人怎么看中国,他们看到了怎样的中国? 活动日程: 10:30~11:10  Sean Gallagher放照片 11:15~12:00  自由交流 12:00~12:30  回龙观项目讨论时间(请回龙观项目同学准备照片,借这个机会播放给大家,一起讨论) 12:30~        午餐时间(奇遇花园的比萨很赞啊~-注:这里是感叹句,非祈使句) P。S。:参与回龙观项目的同学务必要来。好久不见,大伙儿都想念大伙儿啊~~文章同学会有话给你们说:) 

Burn.

终于发现一个比1416还要火的摄影博客(哈哈),匆忙翻一下马格南(magnum)大叔DAVID ALAN HARVEY的博客,发现每个帖子的回复都盖到了一百楼。不过,大叔的这个博客已经正式废弃了,最后一个帖子显示他又整了一个新地盘,是一个名叫“Burn”的在线摄影杂志。 其实前两天我曾经考虑过是否要去参加David的家庭Party,主题是给他的这个新网站取名字。那个时候这个摄影杂志还暂定名为“Emerge”——从名字里你就能看出这个网站的定位,面向那些正在力图浮出水面的新人。 不过,你总会不断听到新人们嘲笑马格南大叔们的“腐朽”和落伍,比如你可能会看到DAVID ALAN HARVEY的作品还是非常经典的“国家地理”风格,而现在则更流行Alec soth的调调(alec soth怎么看都不像马格南的人)。但是,这个带有一些“兄弟会”性质的组织,那里面的成员,总会给你带来一些意外,他们和你对这个图片社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 前两天我胆战心惊地发邮件给Patrick,因为自打我向他汇报完平遥的地震摄影展,他就再也没有理我。我问他是不是生气了,他回信说,没有生气是失望(失望于照片没有获得任何回响)。这让我一下子挺难过的,因为我还能记得他从四川回来时候的样子,他的密密麻麻写满图片说明的本子,他如何和fivestone同学身心疲惫地编辑照片,他把自己当作一个记者,而并非什么马格南的摄影师,希望能够让自己的作品发出声音,传递信息。我很难向他解释在平遥,铺天盖地的地震照片中,读者不可能静下心来观影。我只有回信向他道歉,并且告诉他,他记录了历史,总有一天,人们会需要读懂这段历史,那个时候,这些照片就会显现。 马格南大叔身上都藏有历史,你和他们谈话,各种故事不断显现。这些五六十岁的老爷子们,还在拍照。那个“臭名昭著”的街头摄影师Bruce Gilden正在拍摄美国的次级债。街头大叔适时地走进人们的家里。 他们永远都不会错过记录历史。 话说回来,DAVID ALAN HARVE这位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老爷子,现在也成了新鲜人类。他的工作中心似乎已经转向了如何辅佐新人。Burns杂志,面向一切热爱摄影的新人。你可以投稿,可以参加workshop,另外还可以申请基金——由马格南文化基金会支持,这是刚刚成立的隶属于马格南图片社的非盈利基金会。去年已经有一笔奖金颁发,获奖者是Sean Gallagher。今年的评委名单和评选方法即将出来,请大家关注。 不过,要是我参加了DAVID ALAN HARVE的网站命名大会,我会告诉他,我不喜欢Burn这名字。同样形容新人的出现,Emerge———这个词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翻最好,我喜欢它所具有的安静的动感,想像一下,你从深海里游上来,从带有张力的水面之下冲出来,豁然看到一片广阔的水面,随后舒缓地畅游。。。。而Burn——这显然是网络时代的成名方式,呼地一下子就燃烧起来,瞬时很灿烂,但是很快就会变得黯淡。

中国热

最近接待一个摄影旅游团,一些美国学摄影的学生每人花一万九美金来中国参观游览。 前一阵去大连,医科大学摄影艺术学院有一个和英国合作的摄影硕士项目,英国学生可以来中国完成他们的学业,据说颇受外国学生欢迎,因为这种“驻外”经历可以让他们的个人作品集增添不少精彩的好照片。 早上起来看到一个面向年轻摄影师的基金颁奖的消息,英国年轻摄影师Sean Gallagher获得了5000美元的资金支持来完成关于中国西部土地沙漠化的报道。这组作品比起他作品集里其他关于中国的报道更加深入,最打动评委的是他在用图片讲故事,进行了很扎实的采访和调研。事实上,1416以前介绍过另外一个同样拍摄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摄影师James Whitlow Delano,他的作品更为成熟。 抛开具体的摄影报道的技巧不谈,我觉得Sean Gallagher的成功多少是因为他的报道主题是当下全球话题中的热点——中国以及环境。但是,值得深思的是,能够同样在中国热的潮流中把握机会的中国摄影师却不多——我这里主要指的是报道摄影师。我们的学生和美国学生前几天一起拍了一次鸟巢,晚上放片会结束之后,观片的小荷特别要求对中国学生讲了几句话,他说连老外都不拍中国的“可怜的民工”你们的照片里怎么还是这个。 我们真的应该认真思考“中国热”的内涵,伴随着中国的变化,那不再是一些哼唱多年老掉牙的曲调,在我们这个急剧发展的社会里,恐怕故事更多、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