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计划,一个三线小城的纪实摄影研究提纲

欢迎参加“还乡计划”! 乡愁肯定是你这次拍摄中无法摆脱的情绪,但这个项目却不是一次让感性肆意发散的拍摄,拿到这份拍摄提纲,你也许会感到一些束缚,或许会吃惊于它过于理性,这个框架大概并不是那么如你想象。 讲一个故事,追寻一种诗意,这应该也是很好的个人拍摄项目。但我们的这个还乡计划,有不同的摄影师参与,拍摄地点遍布各地,我们的目标是大家一起为自己的故乡制作视觉档案。 没错,就是档案,是那些可以用牛皮档案袋装起来,用黑卡纸贴起来,每张照片都附有说明,可以逐年添加的一份照片档案。它可能需要去个人化,更要强调公共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这份档案可以给研究历史,社会与文化的人们,也给他们带来参考价值。 总之,这个项目的成果不是摄影“作品”。或许我们要更明确地指出:我们不是在做摄影的“创作”,那些摄影意义上的好照片不是这个项目的目标。 如果对这样的要求,你的回答是“YES!”让我们来继续下面的环节,进一步理清拍摄思路。 关于还乡计划的一些问答 1.为什么要选择三线小城? 在做纪实摄影报道的时候,选择一个城市并非是一个好主意。比如,美国摄影记者奥瑟罗斯戴尔曾提到:“当你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报道对象,你完蛋了;当你选择一个社区作为报道对象,你很困难;当你选择一个街道作为报道对象,你可以办到;当你选择一个家庭作为报道对象,你容易多了;当你选择一个人作为报道对象,你成功了。” 奥瑟所提到的选择城市作为报道对象是糟糕的,指的是大城市。就一个巨大的城市来说,摄影师除非经年累月持续拍摄,否则根本无法用影像的方式把握城市的全部(尽管可能有不少人都对此雄心勃勃,但成功者往往可能只是找准一个小小的切入点。) 因此,从规模上,选择一个大城市肯定是失败的。选择三线小城——这种可以用自行车丈量的小城,首先是从具体操作的可行性上考虑的。 另外,在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相对那些已经找不到任何过去痕迹的超大都市。三线小城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份档案纪录将更为容易展现时间的痕迹。 2. 为什么一定要拍故乡? 这个城市是你的故乡,四处都应该留有你的记忆,一些外人看不到的,正在消逝的历史,只有你才能看到,而且你拥有很多外地人不能接近的拍摄途径。 其实这份拍摄繁琐的城市视觉档案,大概只有对这个城市有感情的人,才会有更为强烈地投入其中的愿望,做这个项目需要足够的耐心。 再者,因为这里是你的故乡,你会有更多不断返回的机会和可能,这样才会让这个计划持续下去。它做得时间越久,就越有价值。希望明年(后年……)我们可以继续做这个项目。 3. 对器材和拍摄方法上有什么要求? 使用任何一种器材(中画幅,单反,甚至是小型数码相机)都可以,但是照片的像素应该达到印刷和出版的要求。 在拍摄的时候,摄影师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展开拍摄,但要注意画面里应该有足够的信息量。 注意:不能写出具体图片说明文字的过于空洞的场景不是这个项目需要的。 4. 工作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下面你将看到的是一份拍摄提纲,它是你拍摄的导引。你可以把它先打印出来。 接下来,可以慢慢在小城溜达,看到想拍摄的就拍下来,晚上回到家里,花上一点儿时间把照片梳理一下,看看已经拍到了哪些,然后在提纲上标记,就可以不用重复拍摄。 最后剩下的一些可能是你不太容易拍到的,你大概需要专门为获得这些照片去展开拍摄工作。 《还乡计划》拍摄提纲 以下是我们需要参加计划的每位摄影师都要在自己的城市里拍到的场景。请尽量拍摄全面。 注意提纲的内容编号,最后上交的照片都要根据这些编号设置文件夹和编号。 (…) Read more

豪华名单

年底的盘点真的是炫啊。 关于摄影书的盘点,上周的三次连载本来以为可以穷尽,结果昨天看到博客EyeCurious又做了一个全新的名单,把各种盘点做了统计,计算不同榜单的交集,数据来源是2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和摄影人的盘点,这才是真正的豪华榜单! 根据EyeCurious的统计,被列为最佳图书,上榜频率最高的是以下两本书,都有7票: – Redheaded Peckerwood,    Christian Patterson (Mack) – A Criminal Investigation,  Yukichi Watabe (Xavier Barral/Le Bal ) 大概是过去的2011年实在是太刺激了,这两本书竟然都是犯罪悬疑惊悚类的。现在人们都是重口味啊。 A Criminal Investigation我们介绍过,是一位故去的日本摄影记者在1950年代做的“犯罪现场调查”,现在被重新编辑整理。 Redheaded Peckerwood也是犯罪现场调查(但实话说,我觉得风格有些做作)。美国摄影师Christian Patterson沿着两个杀人狂的行进路线,拍摄与之有关的景观,故事的主人公是1956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16岁的垃圾工Charles Starkweather和他14岁的女友Caril-Ann Fugate,他们在三个月内连续杀了11个人。 除去这份摄影书的完全榜单,我觉得大家可以把这个链接收藏起来慢慢看。这里还有一份豪华名单,是本年度美国优秀多媒体作品名单,是博客Innovative (…) Read more

“众帮摄影”完全指南

最近,不断看到西方摄影师通过众帮(crowdfounding)的方法为自己的项目筹款。 募捐除了拍摄计划甚至还有研究计划,比如撰写Prison Photography博客的Pete Brook,他通过kickstarter发起了一个筹款活动《在路上: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帮助他筹集旅费,去访问那些拍摄监狱题材的美国摄影师,受访者名单上有四十个人,Pete会将这些访问以音频的方式记录和传播。这个项目所需要的七千五百美金,现在已经募得了两千多美金。 这个涉及到美国二十多个州,横跨东西部的大项目,如果不是因为Kickstarter的帮助,真难以想象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如何去执行。 面向摄影师服务的Photoshelter针对摄影领域日益热闹的众帮风潮,适时地推出了一个全面的报告:众帮摄影完全指南。 这份指南里详尽介绍了现在比较热闹的三家与摄影有关的众帮网站的使用方法,因为没有时间翻译,我将之列在下面,并辅以1416过往介绍的链接: 1. Kickstarer “众帮做个人项目”最为出名的网站,支持各种项目。 (1416的介绍:kickstarter,马格南与之合作的项目Emergency项目) 2. Emphas.is 焦点放在报道摄影上的众帮网站,专注摄影项目。 (1416教室的介绍:Emphas.is) 3  indiegogo 众帮概念的始创网站之一,支持各种项目 Photoshelter的这份指南值得下载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有众帮网站介绍,它还辅以摄影师案例和个人项目如何获得支持的分析,非常实用。 之前介绍kickstarter的时候,就有不少朋友慨叹,希望国内也有一个这样的网站。前两天有个朋友发给我链接,说你看还真有一个——点名时间。 看了一下点名时间首页的几个项目,都很新鲜有趣,但觉得这个网站还需要成长,因为一些项目和豆瓣小组的活动很像,其实如果只需要一两千块的支持,还需要众帮么?而借助众帮卖东西,恐怕就更不是这个活动的味道了。 (嗯,我注册了一个帐号,是不是可以做一个项目试试……哈哈。) 又,刚才琢磨了一下,觉得自己那个趣味性和金钱的评价未免有些势利,这里诚挚地更正一下。其实我想说的是,既然要众帮,这个项目必须是在个体和公众之间有所联系,否则也无法激起公众帮忙的兴趣,但它同时又不能失去个体的独特性——包含个人的勇气和盼望。总之,这该多不容易呢!

周一消息树

以前在博客曾经陆续介绍过不少摄影类杂志,有老牌的杂志,有的也并非那么严肃,是独立出版物,小众的,甚至就是电子杂志。喜欢它们不仅因其是摄影师作品的完美展示平台,与此同时,每个摄影杂志都会从某个角度诠释摄影作品,集纳摄影作品,这么看来,它们做的也很像策展人的工作。 最近从coverjunkie里面看到两个摄影杂志的封面,想起很久没有提及这个话题,就攒几本书一并挂在树上吧。 1. GUP GUP这个名字来自 Guide to Unique Photography,意思是“独一无二的摄影指南”。 这本杂志2005年创刊,是双月刊,至今已经出版了30期,每期杂志都有一个主题。 最新一期杂志关注的话题是“大都市”,封面照片的作者是 德国摄影师Michael Wolf。这张照片来自摄影师的专题 Tokyo compression。其实,如果寻找拍摄大都市的摄影师,Michael Wolf肯定当仁不让:从香港到芝加哥,从芝加哥到东京,从东京到巴黎,他的下一站该来北京了吧。 这期杂志还有法国摄影师Alain Delorme在上海所拍摄的那组流传甚广的“超负荷搬运” 本期杂志预览: 这里 GUP的网站也值得探访。 2.TAKE 这是一本新创刊的杂志,名字起的很直接——Take (  take photo, 从现实里拿张照片) 封面照片的作者是VII图片社的Stefano De Luigi。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昨天的ofpix沙龙,小半屋子的人,不知不觉就聊了两个小时,后来剩下几个人,我们又坐到十点钟,还和Go一起编辑了他的照片。做这种活动,与我而言,不太像以前那样迫切地希望“获得”。我珍惜每一次聚会,能够和那些熟悉的,陌生的,有着同样志趣的人在一起,哪怕就是那么平平淡淡的聊聊,也一样很好。 今天的消息树,是从昨天的座谈生发出来的: 1.  在你身边 昨天,现场一位朋友询问:“一个业余爱好者如何开始自己的个人项目?”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太大而无解,但Go的回答很好:“就从你身边开始,拍摄你熟悉的人。” Flickr的官方博客最近介绍了几位“Flickr大师”,这些人的照片曾被使用在Flickr网站的首页上,从而让他们由草根变成红人,循着这些名字,我找到了两个非常喜欢的摄影师: ID为“+lyn’s”的摄影师,居住在福岛,地震改变了他的生活,却没有改变他的摄影轨迹——拍摄福岛。这位摄影师居住在福岛的乡下,有些与世隔绝,这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独处,拍照则也因此成为一种观照自我的方式,震后,他没有停下拍照,使得这种自我的观看又多了一重新的意味。 这位“无名”的摄影师的照片,照片出奇地安静,似乎在和你耳语,没有灾后的疮痍,却好过那些喧嚣的地震现场播报。 照片的说明很简单,叫做:“我住在福岛。” 另一位日本摄影师叫做junku-newcleus,他是一个自由职业摄影师,其照片则可能非常符合大家对日本摄影师的“刻板印象”,我喜欢他的直接,这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人的摄影师,照片里充满了生活中的各种奇遇。 针对他登上flickr首页的照片,他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留言是:“这张照片真的好吗?我不认为,起码我感觉不到,难道就是因为这照片上了Flickr的首页?”而他对此的回应是:没关系,按照你的方式理解,照片始终是其所有者眼里的东西。 junku-newcleus被选作Flickr首页的照片 junku-newcleus和他的朋友 2.在路上 昨天,我们还谈到一个话题,年轻摄影师如何拓展自己的职业道路,Go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又刚刚毕业,但此次去日本拍摄地震,他却分别拿到AFP和《华尔街日报》两家媒体的任务,在这里,他所受到的美国新闻摄影教育拍上了用场,寻求来自各种渠道的对自己拍摄工作的支持,始终是他一项重要的工作。 顺势介绍一个专门针对年轻摄影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网站:photoshelter 这家公司主要给摄影师提供照片托管服务,帮助摄影师建立个人网站,其中的照片数据库可以让客户检索和下载。此前还有一家做类似业务的公司叫做digitalrailroad,因经营不善已经倒闭了,photoshelter依然很活跃,他特别强调自己的目标对象是职业生涯初期的摄影师,做了很多针对年轻摄影师的职业咨询工作,经常发布一些摄影职场的调查报告,最近他们分别做了三个pdf版本的手册: 照片买手的消费习惯调查 如何开始你的职业摄影师生涯 摄影创意来源手册 这三个报告内容比较简单,也并不一定完全适应中国的情况,不过,它们分别针对照片市场,个人营销策略和照片拍摄的创意源泉,三个摄影师较为关注的话题提纲挈领地做了介绍,作为对行业全景的了解,还比较值得下载下来读一读。 3,  在哪里? 今天的这个消息树还要找几个人,很久没有做众包式的集体翻译工作了,今天看到纽约时报上有一篇写德国摄影出版公司Steidl的文章《Bound for Glory》,很想将之翻译出来。各位如果想参加的发邮件给我吧(ofpixcamp@gmail.com)。文章并不长,我们大概需要四个人就可以很快翻译出来了。 这张不起眼的床是Steidl给前来做书的艺术家提供的临时居所,墙上的照片非常惹眼。 4,最后,你是给我在新浪上建微博帐号的那个人吗? 新浪微博上有个1416,但那不是我。不知道是哪个好心人,在上面关联了我的博客。你能否和我联系一下。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时尚摄影师Matteo Ferrari也搞一些个人创作,不过,总是捡好玩的东西拍。最近几年似乎流行怀旧风,今昔对比的摄影类作品挺多,Matteo Ferrari把一些车主和爱车的老照片,原景重现,主人们已经不再年轻,身边的世界也都变得认不出来,它们的车却风采依旧, 这组作品就叫做“从一而终的车”,     Matteo并没有给自己的作品写阐释,我觉得就是看着好玩而已,另一位摄影师Eric Etheridge的今昔对比就比他严肃很多。他对1961年美国民权运动中争取种族平等的示威者进行了追访,出版了图书“Breach of Peach”,书中收集了这些示威者当年被捕时拍摄的警察局快照,拍摄下了他们当下的面貌,并对之进行了访问。两个年代的时间切片碰撞到一起,一个是快照,一个是摄影师精心控制的肖像照,它们的碰撞别有一番意味。   今天还要给大家献上一个好东西——新出版的图书《事关你我》(What matters),这本书由纽约时报知名作家担当编辑,对当代社会的各种社会问题展开探讨,书中包含的章节有:人类与地球之争,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杀戮,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人类与疾病之间的争斗等等。每一部分不仅有摄影大腕的作品,比如纳切威的摄影报道,同时还配有一位作家的文字。 针对这些社会问题,每个人应该作出怎样的努力,这本书也列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网站和机构的名称。 挺不错的一本书,而且你也别为看不到而着急,这本书有一个专门的网站,打开之后你会乐坏了,在免费下载区,你能够下载书中20个小节的Pdf版本,照片编排得很不赖,呵呵,够看一阵子的。  

周末阅读:合成时代与后媒体状态

昨天收到最新一期《艺术当代》,本期主题是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其中也有我的一篇小文章,贴在click园地里,请大家批评指正。 杂志还刊登了多媒体艺术家peter weibel的一篇文章,节选自他的论文《合成时代》,看得很过瘾,我上网找了一下,发现还有pdf版本下载,挺不错的。 在传播学领域有一个媒介融合现象,看的、听的、读的,都在往一个平台上汇聚;peter weibel则分析了艺术创作领域的媒介融合,从媒介平等到媒介混合,从必须经过官方评论机制确认才能进入艺术殿堂的”合法艺术“,到借助互联网就可以得以传播的“非合法艺术” ,未来的艺术创作呈现一种新格局,peter weibel将之成为后媒体状态,以下节选了部分文章,我想,这对于当代摄影创作也该有不少启发: 这后媒体状态被定义为两个阶段: 1. 媒体间的平等 2. 媒体间的混合 这第一个阶段是要取得各媒体间的平等,为新媒体——摄影、电影、录像、数码艺术——建立与传统媒体——绘画和雕塑——一样的艺术认可。在这一阶段中,所有媒体,包括绘画和摄影,都全力探索各媒体自身的内在特质世界。 绘画展示了颜料的内在价值,展现了它的流动、滴漏和突起。摄影证明了其真实描绘对象的能力。电影表现了其叙事的能力。录像展示了其对于电视大众媒介的颠覆。而数码艺术表现了其在虚拟世界中的想象力。 就媒体的艺术价值及认识论价值而言,这第一阶段基本上已结束。幸运地是,媒体的特质性和批判性已是有目共睹。媒体的平等,即各媒体在其艺术性和合法性上的平等,在其试图明确所有媒体(从绘画到录像等)的各自特质并获得成功后,已然成为普遍之势。 在艺术及认识论的角度上看,新的第二阶段将要在媒体世界中混合各媒体的特质。 例如,录像通过使用多台投影设备取代单一屏幕,以及在同一时间从多个角度而不是一个角度来讲述故事,从而成功取得原属于电影的叙事想象。摄影凭借新款大型数码相机和图形处理程序的运用,得以创造出不可见的虚拟世界。雕塑作品可以是由照片或录像带组成。而摄影捕捉到的事物也可以是一座雕塑、一篇文章或一幅图画。录像或照片中人或物的行为能够成为一件雕塑。语言也可以是雕塑。发光二极管屏幕上的语言能够成为一幅绘画、一本书或一件雕塑。录像与电脑装置可以是一部文学作品、一座建筑或是一件雕塑。在装置空间中,原本限于二维空间的摄影和录像艺术也获得了空间和雕塑的维度。绘画经常涉及摄影或数码平面设计程序,抑或是两者都用。电影越发显现出在纪录性现实主义方面的优势,而这种现实主义正是从录像那里获得的对于大众媒体的批评。互联网在它的聊天室中为所有媒体提供对话和文本。网络中的全部文本储存能够用来进行文本的自动控制和语言世界的自产。而网络也制造自产性的图片世界,并且网络内的文本可以用作电影演员或广播剧播讲者的脚本,或是诗人或业余作家的文字。通过Ipod,人人都能制作自己的广播节目:用“pod传播”代替广播。通过网络电视广播,人人都能制作自己的电视节目。网络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与网络电视(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为每个人提供材料,使他们可以选择使用照相、录像或电脑等任何媒体,来创造他们自己的文本和视听装置。由此可能相应会产生电影、音乐或建筑等产品。 这种媒体的混合导致了艺术和每种媒体的巨大革新。从而,绘画重获新生,这不是它自身的缘故,而是因为对于其它媒体的借鉴。录像从电影那里获得生命,电影从文学那里获得生命,而雕塑从摄影和录像那里获得生命。它们都依靠数码和科技的创新而存在。隐藏在所有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密码就是计算机的二进制码,而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美学由运算规则和程序组成。因此,艺术实践的这种现状最合适的叫法应该是后媒体状态,因为再没有哪种媒体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相反,各种不同的媒体互相影响也互为决定。所有媒体形式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种普遍通用的自给自足的媒介。这就是我们今天艺术实践中后媒体状态。 所有这些的最终作用就是要解放观察者、访问者和使用者。在后媒体状态中,我们体验了所有人的平等,这其中包括艺术圈之外的人,业余爱好者,门外汉。 “使用者创新”或“消费者产生消费内容”这类词语见证了一种新民主艺术的诞生,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其中。这种参与的平台就是互联网,在那里每个人都能够上传文章、照片或影音。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种“机制”,一处“空间和地方”,公众在其中可以将他们的作品通过媒体艺术的帮助传递给其他人,而不需要受到评判标准的限制。在此之前,这些作品不见经传。只有“合法化”的艺术才能被允许在博物馆或是其它国有或私人的空间中展出。现在,非合法化艺术的道路终于铺好了。艺术间的竞争已经结束,然而这种竞争又回到了它的起始点,回到了科学与理论,艺术与实践的关系上面。

秀才遇到兵

当我看到Mario Testino为7月份英国版Vogue杂志拍摄撒切尔夫人的消息,为之一振,眼前浮现出各种场景。 Mario Testino,秘鲁人,时尚界最为宠爱的摄影师,不过,他最出名的是还是这个称号:最后一个给戴安娜王妃拍照的摄影师——那是戴安娜车祸身亡之前的五个月,Mario Testino接受名利场的任务给王妃拍照,这是戴安娜最后一次安静地坐在摄影师的镜头前。 Taschen,这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出版社(当然,他们出版的图书也具有一流品质)抓住这个卖点,集纳Mario Testino所拍的戴安娜的照片,出版了纪念版本的画册,这本书目前似乎已经卖空。不过你可以到Taschen的网上去,他们搜集了所有刊登Mario Testin拍摄戴安娜故事的媒体的资料,很多有pdf版本下载。 Mario Testino的时尚摄影风格大胆且多元,当然你也可以称他为“情色时尚摄影师”,因为时尚圈儿目前就讲究这个,他出版了反映时尚幕后的画册“let me in”,标题就有够情色。 这样一个摄影师拍撒切尔,你觉得,那要什么范儿呢? 我先是在泰晤士报上看到了一张“标准照”,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检索了好几家报纸,哦,没错,就是这张了。 这位铁娘子,已经82岁祖母级的英国前任首相,仍然对拍照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苛刻,她仍然秉承着穿蓝不穿红的风格(红色是工党的颜色),拍照结束后还要对照片仔细查看,“这里有很多褶皱”她指着自己的外套,“脖子下的阴影太重了,能否调整一下。” Mario Testino花了一下午拍照,这是撒切尔夫人第四次专门为一本杂志摆姿。 铁娘子最经典的一张肖像照是另一位情色时尚摄影师Helmut Newton在1991年拍摄的,纽顿在自传中回忆,“当时我请她严肃一些,她说,如果不微笑,整个人都会显得很难看。” 照这样看,不管人们怎样诟病annie leibovitz拍摄女王的照片,那还是很不错嘀。 更多女王照片,点这里。

超级下载:China forced march

OEil Public是一家法国图片社,在我看来,这很像是法国版的VII,因为它的成员也是九个,也是主要以经营图片故事为主。 不过,Oeil public的照片显然更加法国味儿一些——你要是问我,究竟什么是法国味道,这个我也说不清楚,也许,是那些照片里真实的主题和不真实色彩之间形成的反差,脱离常态的故事的表达方式,或者就是那些大胆妄为的主题本身。 推荐看一个关于中国的专题:Samuel BOLLENDORFF 的China forced march

超级下载:FAB杂志

Fabrica是意大利品牌贝纳通建立的一个艺术中心,旨在促进年轻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旗下的FAB杂志已经出版了7期,每期关注一个主题,比如The End(结束)After(之后)等等。由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诠释这些抽象的主题。 下载地址在这里:http://www.fabrica.it/page.php?id=231 另外Fabrica和贝纳通很值得关注,以前1416也零星介绍过,点击这里去重温一下。

超级下载:梦幻世界前传

前两日发了一个梦幻世界的帖子,是Sprint通讯公司的一个光画广告作品。好皮脸同学给我发来一个链接,是一个更加眩的光画MTV,据说Sprint的光画是抄袭他们的创意。各位可以鉴定一下,挺酷的。 点击这里开始下载。 关于昨天聚会的报道请进click园地。

超级下载:NEED杂志的摄影师们

NEED是一本NGO杂志。许多优秀的纪实摄影师都是这本杂志的撰稿人,比如VII图片社的几位大腕、我们以前介绍过的AMI VITALE、ADAM BROOMBERG 和OLIVER CHANARIN组合等等。 今天提供的超级下载就是NEED杂志摄影师代表作品PDF下载,点击这里就可以进入主页面,每位摄影师照片右边都有一个“View PDF”。

超级下载:电子杂志LUMAS

德国一家摄影画廊LUMAS自己编辑出版的电子杂志,内容很丰富。LUMAS主要出售当代摄影艺术作品,电子杂志也围绕着这方面的内容,展示画廊的作品,同时也介绍当代摄影艺术的趋势和变化,比如这期“当代风光摄影”这个专题,就介绍了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艺术家对风景的表现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将自己对灰暗未来的预言蕴含于风景照之中,作者将之称为一种“温柔的提醒”。 点击这里下载PDF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