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7作品放送(7)吴婷 六郎庄

位处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六郎庄已经列入整体拆迁计划,作者关注的是这一区域里的女性的生存状态:

作者邮件:susan8990733#yahoo.com.cn

Comments (35) Write a comment

  1. 从拍摄手法看,这组作品和唐家岭那组一样,我一直不明白,摄影中,有一个优秀的传统是与当地融为一体,共同生活,征得对方同意后拍摄照片,而非街拍、抓怕。
    为什么现在看到大量拍摄手法雷同的作品?
    我很怀念老、老老老一代摄影人的拍摄手法。

    Reply

  2. 请具体指出是哪些摄影人的拍摄手法?布列松?科特兹?吉尔登?阿波斯?
    而我并没有看出来你说的吴婷就是没有征得别人同意的抓拍。征得别人也是可以街拍,抓拍的啊。

    Reply

  3. 准确的说吧,我喜欢的是汤姆森、杰克逊等器材笨重时代的摆拍。这种摆拍建立在对事物的理解和深入的调研基础上的,也是传统纪实摄影的奠基石。
    而现在大多的抓怕式的摄影手法,大多是猎奇、浮光掠影的,浅显的。

    不过话说过来,采用何种拍摄方式、技巧都无所谓。关键能将自己所表达的,通过画面准确的传递出来。

    可惜,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是形式大于内容。

    Reply

  4. 畫面上看,也是有一點點互動的。

    其實…..這算題外話:
    如果因為必須進行多媒體製作,
    則攝影者必須會要做到用錄像(不論是小DC錄還是DV錄)呈現,
    則和被攝者、受訪者互動、接觸成為一種必要訓練,
    則因為膽小、個性、操作便利等因素而
    不和被攝者正面接觸的因素應該會降低。

    我的意思是,有時這是一種訓練問題。

    想起某段遙遠的學生記憶:
    那時我們在學院裡常和廣電系學生一起上課,
    老師對扛著錄影器材出鏡的同學會要求一定要學會和受訪者互動,
    但就平面攝影的部份而言,
    這都只是提醒、再提醒。可是效果不彰。
    實際上有的人天生會和別人social到水乳交溶如入無人之境,
    有的同學則很多年後才因為工作要求而成熟到能和陌生人哈拉打屁。

    訓練還是有很大幫助。

    就像前面老雷的留言:小朋友們都太膽小了,
    某程度的確是。但總會變大膽的。哈~!

    Reply

  5. 前段时间光看twitter了,没想到camp7有这么多内容。新年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参加一次camp。 [:Automan:]

    Reply

  6. 我倒觉得这组图片各种因素和看点都有,看到的这些虽不完整,但至少说明作者已在用心去关注我们百姓的生活,这样的关注比采取何样的形式更重要.个人浅见,不必认同.

    Reply

  7. 我很喜欢第三张,咋一看没懂,仔细一看便会心一笑,难得作者的细心观察宏观思考! [:Sao:]

    Reply

  8. 如果只是为了赢得喝彩或混口饭吃,那么不用学习任何摄影史和摄影论
    如果是把摄影当成不离不弃的事,那么还真得真耐心去弄明白为什么大师拍的就是名作咱们拍的就是狗屁。

    Reply

  9. “作者关注的是这一区域里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其实这已经比较细化和有目的了,比那种盲目地扫街式地拍摄要好很多了。支持吴婷同学继续拍下去~

    Reply

  10. to rickytan 如果你要参加了我们的影像发声活动的论坛,可能会了解一些这次活动的背景。的确如你所说,拍这种题材,手法都是一样,但是我们鼓励摄影师拍这种题材,目的并非是为了“摄影”,把这些照片放出来,不是为了看到摄影师的手法多么重要,也不是为了鼓励摄影师怕这种题材获奖。

    所谓“影像发声”指的是这种摄影行为应该成为一种“公益活动”,甚至和公益组织结合起来,最终让影像成为帮助被摄对象的积极行为。所以,如果从摄影风格和形态上去把握这些作品,就显得有些局限了。

    我们都不希望一直看到贫困题材、边缘人群,如果他们真的不存在了,只有快乐的事物留下来,那当然好极了。反过来,其实谁都不希望看到不快乐的人生,如果摄影师不计报酬也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他们把困难人生展示给世人,试图帮助他的被摄对象,这些摄影师是值得尊重,他们的行为也是值得鼓励的。

    Reply

  11. to 大研 照片太多了,我是一张张上传然后又一张张黏贴过来,真是有些累。所以才把作者邮件留下了,如果想看更多可以和作者交流。

    正好也说一下,这个作者跟踪了这个移民区里的一对小夫妻很长时间,她的这个故事我在影响杂志里介绍过,所以这次camp主要放的是她的新的东西,就是很可惜她还没有来得及展开。

    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24th/fengmiangushu_6.html

    Reply

  12. to 阿三:国内就有一个号称大师的人一直在用你说的这种摆拍方式拍摄,就是号称文献式拍摄的姜建。嘿嘿,反正我是对他很不以为然

    Reply

  13. “摄影”还是“留影” ,都有价值,都有作用。
    而且后者的价值来的更直接 更平易近人甚至更大众化的震撼。
    但是我还是更想看见前者多一点,因为这已经不是个相机稀缺,照相机能门槛高的年代了。
    摄影师去留影,虽然小众但是不能取代 ,而直接的留影 ,可以有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画家,xx家,甚至xx普通人去做,真的只要积累和耐心,绝对有价值和震撼。

    但是我希望还是说到 摄影 ,一种定格瞬间的创意价值问题上。这个比较难搞,这个也往往费力不讨好。
    [:Bow:]

    Reply

  14. 不管怎么拍,怎么一种手法,得突出个性化,自己的风格。不是靠运气、苦力能得到的片子。
    PS,姜健100人系列,太重复自己啦。
    pps,始终认为, [:^^3:] 投入了多少时间、精力和热情,图片上是能反映的。

    Reply

  15. 我真不认为“始终认为, 投入了多少时间、精力和热情,图片上是能反映的”。
    堆。。。真的不是最好的办法 ,但是真也是个办法。
    至于精力和热情对于摄影的帮助。
    如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原理 ,在一个好的基础上的大自然吸气发动上添加涡轮,那就是非常强劲 和爆发。但是如果想单纯利用这个简单的涡轮原理来给一个破自然吸气发动机 来获得压榨的动力 ,必定出现一个效果 --只要不在涡轮增压范围 ,发动机的输出衰减非常严重,发动机整个转速区域中,动力输出非常不线性。甚至出现暴缸等故障。
    最根本的要做好原原本本 的自然吸气大动机的功底再添加优秀的涡轮和涡轮技术 。
    我还是希望摄影师能如同bmw 经典直6 3.0+双涡轮或者 GT-R上的 vq35发动机+双涡轮的爆发和能量。 [:Automan:]

    Reply

  16. TO:李宇宁:我倒是觉得那是姜建无才,没啥摄影的天赋才这样拍,因为他不摆就无法看到那些画面,所以也就无从拍起,没辙了。没天赋也要吃这口饭啊,想了个办法。摆吧。被拍者皆木然。然后自己取一个摄影门类,文献式摄影。
    我一向认为,在摄影上装神弄鬼,顾弄玄虚的都属于没有摄影天赋和无才的表现,要吃这碗饭,一旦无才,就只能哗众取宠了。

    Reply

  17. 一块砖激起这好几层浪。。。即使是批评意见,也很好呀。。。
    关于这个村子里的年轻女性,刚开始我并没有主题的意识。但是,拍的时候不自觉地会把镜头对准她们,回想起来,真的是那句老话“拍什么都是拍自己”。我和我拍的那些姑娘并无大异,那时候我即将毕业,也要面对“打工”、“租房”、“生活”。。。我关心她们的境遇,其实也是出于对自身的观照。换言之,这组照片对我自身的意义,或许更强些,完成了一个“对她们关注”的过程,借助镜头去接触这些人,感受她们的生活。
    另外,为什么拍的每一张照片就非要有意义?每一张照片就像每一个人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功成名就,很多人碌碌无闻,但是只要有心跳和呼吸,就是生命(我太存在主义了)。照片也是有心跳和呼吸的!至少对拍摄者来说是这样的。
    看安妮的自传,说她以前每天早上会拿着相机出去拍照,她认为哪怕是同一个场景,不同时刻拍的,都是不一样的。

    Reply

  18. 我是觉得你拍得就是“不够自己”。
    不过摄影师已经说了 “为什么拍的每一张照片就非要有意义?”和“拍什么都是拍自己”。我觉得特欣慰。
    摄影就是这样。
    镜头对面得那些东西,有啥关系那么在意 人家本身得意义得呢 ?何况,我在在意得就是人家本身得感受吗?
    世界上自己面对自己是最真实得 ,这个需要勇敢,只有勇敢得人才能直面自己所有 。包括自己人性得虚弱和丑陋得一面 。
    现在,不需要那么多替别人描述和解释,说说自己比啥都强。
    与其拿别人得优缺点做演讲报告得例子,永远都不如,再讲台上,自己说自己得成败得失有感情,更真切更生动。
    开门瞬间我就认为是”强硬“得 ,我需要得,就是我得。 唯一得底线和原则就是 不尊重镜头那边得人得快门我不按。 [:-_-b:]

    Reply

  19. 有時我還真感謝我的工作。
    不管我尊不尊敬鏡頭那邊和鏡頭那邊故意做秀還是鳥不鳥我,
    我都按快門。(If I can.)

    吳婷同學的答案很好。
    我只看到六張,就這六張來說,
    「狀態」這語彙處理得很好。

    可以朝凝練的方向努力/前進了。
    (凝練永遠和所有任何的語彙沒有衝突吧?
    我個人是這麼想望的。)

    最後就是應該把這形成一個完整一點的series.

    Reply

  20. 妄图通过BBS上的三言两语能把观念表达清楚,说服对方,是不可能的。
    很多时候,这种争吵或者讨论毫无意义,鸡同鸭讲,自说自话。

    照片挂在flick上的吧。又挂了。

    [:Sao:]

    Reply

  21. 两个问题:1.拍这些干嘛?还不如去拍花花草草,现在相机比人还多,有个相机就创作,全是些苦难,底层,揭露所谓生活真相,但除了形式的模仿啥也看不到。2.拍完这些,你干啥?对于拍摄社会底层的题材的作者我一直有种假慈悲的感觉,完全是对拍摄对象无偿的利用。

    Reply

  22. 親愛的,這是一個過程。

    而且這個過程是真誠的。
    (我原本是寫:而且這個過程常常是真誠的,我馬上知道我錯了,這個過程沒有不真誠的。沒有!None of them!–當然以後是以後的事。)

    表象、形式,so?
    學攝影的人接觸到報導紀實的形式/表象/傳統anyway,
    是所有攝影學習裡最不令人擔心的。
    (講到這裡攝影真的沒有甚麼好擔心的。有嗎?)

    常常,是的常常又出現了,非常常的常常的,
    他們大部份後來都告別了報導攝影。
    但有些東西會留下。

    是的,有些有假。但真的你也能看見?

    Reply

  23. 到最后被摄者得到了什么样的帮助,有多少人关注,她们真的需要你们的关注吗?有人在被摄者的角度考虑过吗?活动时被摄者被邀请过吗?当你莫名其妙被相机对准的时候你舒服吗?妈的,相机是一个攻击性太强的东西,真想砸烂这个祸害!

    Reply

  24. 我言论太极端了,对于一个爱好摄影的同学要求太苛刻(对自己没那么严格),看到的都是他人的缺点和弱点,看不到值得鼓励,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能说我心胸太狭隘,还有一部分嫉妒心在作怪。 [:Bow:]

    Reply

  25. to hxh 呵呵,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都不一样,缺乏具体的背景更难以判断,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和这个专题的作者直接交流一下,我相信你们双方都应该能从对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谢谢你的发言以及你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Admire:]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