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社会景观”照片

这张照片是Ivanzhong发在微博上的,图片说明只有一句话:

“娥姐被拆的房子……”

这是广州,昨天,娥姐的房子没了,人也没了。

还好,这照片没有被删掉,因为很多消息都没有了。

这难道不是一张很好的社会景观照片么?

昨天的那个帖子下面,有朋友说现在中国的景观摄影太多了,也许是吧,但中国这么大,应该怎样都不算多吧。要我看,还应该再多一些。只不过,看到景观之荒谬容易,看穿荒谬,看到谁人制造这种荒谬那就难了。

“社会景观”(social landscape)这个说法好,它可以让“景观”从飘浮的空中落下来,它不是玄虚的头脑中的臆想,它的确是一种人造风景,但更重要的——它是在某种社会机制下生产出来的风景。Ivanzhong所拍摄的这个场景,大概是用手机拍的,经过软件处理,似乎很有“景观”的范儿,画面里空空的没有一个人,但它真的没有人吗?

摄影师曾在这里拍摄过活生生的娥姐:她撑着一把伞,笑着,背后是一张喷绘出来的背景——高楼与大厦。最早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有些困惑,不知道那是在表达娥姐的愿望,还是在批评拆迁的荒谬。但不管怎样,那时候的娥姐还仍有希望。

现在,房子完全没有了,后面竟然露出了真实存在的高楼大厦。

发表在南方都市报视觉周刊上的杨箕村留守的钉子户的肖像,右为娥姐,Ivanzhong摄影。

这两年,我觉得自己有很多困惑。尤其是去年动车事故之后,那种群情激昂之后的寂静,让我觉得从此之后我说不出任何一句话。我们可以一边批判,一边过日子,一边哭,一边笑吗?我很想过得像个人样儿,却找不到任何支持系统。你不断失望,老是为生存妥协,自然无法感知自我的存在;他人若无尊严,你也无尊严。

哦,这样说似乎有些悲观了。

写这文章初衷是想回答昨天的一个疑问。我对照片的欣赏其实很片面,大概还是我那些困惑害的,我不喜欢那些尝试用景观抹杀人存在来表达某种观念的景观摄影,因为如果站在这个出发点上,相对于这个社会给人带来的真正的痛苦和灾难,它们实在太表面和乏力了。


Comments (10) Write a comment

  1. ,因为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真的是除了趣味之外还有职责。就算你像我一样没谱儿吧,可是当你看到曾被国家多次感谢的举重冠军贫病而死;听见对面的沉闷的男人说他妻子某月的收入只有4毛6分;看到那么多的孩子们因为医院的缘故而变得双目失明,你也会放弃那些半吊子遐思。你会琢磨琢磨自己的脚踩在哪里。你会感到自己虽然狗屁,但血也总是热的。
    ————李海鹏

    Reply

  2. 请教任老师,最后一段的“我不喜欢那些尝试用景观抹杀人存在来表达某种观念的景观摄影”具体指什么样的景观摄影?

    Reply

    • 也许可以这样说:一些一人一景式样的乏味陈列,一些赋予其宏大主题,但其实只是作者自己意淫的景观摄影。一些不知所云,把同样的话说十二遍的挂历式的景观摄影。

      另外,我只是批评一些景观摄影,而不是所有的景观摄影(实话说,我还是想在其前面加上“社会”两个字,这样我觉得反而更容易理解一些),也并未否定摄影人从糖水山水到寻找更有意味的风景的探索。

      还有就是,这里是博客写作,思考还停留在第一点,是提出问题的阶段,如果大家想要就这个话题继续讨论,那可能我们都还要深入思考一下。还是不能空泛谈论,而要谈细节,谈事实。 [:Bow:]

      Reply

  3. “我们可以一边批判,一边过日子,一边哭,一边笑吗?”

    人生不就是如此么,酸甜苦辣咸,样样来一点。。。噢!突然想到一本书,虽然没看过,但是名字记忆犹新:《痛并快乐着》,这本书还是在那部央视恶搞剧《革命在十月》….有谁知道小白近况的么?

    Reply

    • 我想任悦老师这个“一边批判一边过日子”的反思是指,这个时代我们的“激愤”成本太低,甚至连思考都不用,只要转发一下,就完成“激愤”的表达了,然后可以问心无愧地继续妥协地过日子。。。

      Reply

  4. 可是当人文主义变得聒噪,变得像挂在身体外的叫喊与焦虑的标签,甚至变得兴致勃勃,没有一点内在的捉摸不定的暧昧的时候,我最近甚至也开始对“人文主义”产生怀疑了。最近好悲观!TnT [:Cry:]

    Reply

    • 悲观了,也许就会发现没有什么再可以悲观的了。把标签和概念放下,治疗悲观的方法是去做最简单的事情,不过,我知道你始终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呵呵。

      周末愉快哈。 [:^^2:]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